印度宝莱坞三大汗之一的萨尔曼·汗,那也绝对是顶级的演员,之前《摔跤吧,爸爸》阿米尔·汗让自己爆增体重,又将自己练回一个肌肉男已经让人瞠目结舌,没有想到原来在阿米尔·汗之前,萨尔曼·汗已经这么做过了,印度的电影人真心值得人尊敬。
整个故事其实非常简单,甚至连每一个情节都完全按照观众的预期想法在进行着,并没有什么特别新颖的地方,与《摔跤吧,爸爸》相比又少了一些对于印度社会的深刻反思,这是在剧情上产生的硬伤,完全没有办法弥补。
甚至电影中的女主,从一开始对男主的极度厌恶,到后来男主一战成名之后的迷恋,我怎么看都觉着有些别扭,这似乎是另外一种成王败寇的思维模式。
而造成双方最大的分歧是因为男主出国比赛,女主独自生孩子,因为特殊的熊猫血的缘故,造成孩子的死亡,这罪过就完全怪在男主的身上,好像也不能说是那么的合情合理吧?
剧本的打磨上存在的瑕疵,就只能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弥补,所幸这电影有萨尔曼·汗压阵,到还算得上是一部能够看一看的电影,至于说真的有多好,只能说,及格吧。
这部真不是宝莱坞自砸招牌的电影吗,对民族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夸大简直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程度,为什么要学好莱坞里的糟粕……宝莱坞有一些电影确实很不错,但看一次新奇,看两次感动,三次四次就觉得无聊甚至狗血了,相似的主题和主线,拿客观真理当放屁,主观能动性能改造一切不可能,只要有理想有努力就一定会实现……宝莱坞之前是印度文化自我批评和自我发掘的闪光点,现在却流于形式显得肤浅了。
从无论是这部《苏丹》还是另一个更著名的汗先生的《神秘巨星》,都显示出上述问题。
宝莱坞电影此前以反映印度社会中的现实问题闻名,让同为10亿人的邻国自叹不如,现在怎么越发退步。
印度影人还需进一步发掘自己民族电影的特质,深入研究好电影的创作才行啊。
『苏丹』晚于张家辉的《激战》,早于阿米尔·汗的《摔跤吧!
爸爸》,故事有点像是两者的混合版,但内核较为单薄更偏向于爆米花式爽片,动作场面略显潦草全靠开挂,靠着一个high点硬撑两小时多的片长,有点乏善可陈。
【6或7分】
『苏丹』晚于张家辉的《激战》,早于阿米尔·汗的《摔跤吧!
爸爸》,故事有点像是两者的混合版,但内核较为单薄更偏向于爆米花式爽片,动作场面略显潦草全靠开挂,靠着一个high点硬撑两小时多的片长,有点乏善可陈。
【6或7分】
在工作日里今日看完了这部3个小时的印度电影苏丹。
其实我觉得,叫做“摔跤”倒也可以啦。
还是让人感觉很印度。
很印度的片子。
大概是讲一个愣头青男人一见钟情摔跤手女孩阿尔法,为了她开始练习摔跤。
受过高等教育的阿尔法一开始并不会领情苏丹的追求,倒是思想观念上的不同让她觉得不能接受这个男人。
她的梦想是获得摔跤世界冠军,他一开始的梦想是为了取得她的芳心。
他在摔跤上很有天赋和特长;爱的力量果然是伟大的,他也渐渐获得了成就。
在日益相处的磨合中,他们也渐渐碰撞出了爱的火苗。
在欧洲的比赛旅行,一个意外,她怀孕了,为此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奥运冠军梦,打算回归家庭,把梦想交给苏丹——“你怎么这么不小心!
那是你一生的梦想,就这样白费了。
”爸爸遗憾又生气地对女孩说,“他就是我的头奖”,阿尔法眼里闪着亮光回应倒。
婚后生活还是很美满。
苏丹的摔跤成绩也越来越出色。
在妻子临盆的那一天,他获得了冠军。
兴高采烈地回到家看妻子和儿子,儿子却离去了。
因为血库的供应不足,此处有一个伏笔,苏丹也是稀有的血型。
孩子的逝去给夫妻俩的生活带来了隔阂和伤痛,他们意识到,似乎再也回不到从前。
对于感情、生活、比赛都失去了激情的苏丹。
这里是故事的因缘。
在此回到一开始的开头,生意人儿子想寻找苏丹重回赛场。
在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斗争,苏丹决定开始新的训练。
也在最后的比赛中,赢回了妻子,赢回了尊严。
结局是美满的,一家三口,再次拥有了美丽女儿的摔跤手家庭。
——欧。
是这样的。
不是简洁整理下来发现还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故事,也有讲好。
最后那段表现苏丹想要回应起信心的回想,对手就是自己,两个苏丹。
把自己击倒就是胜利。
对于沙漏的刻画,我觉得真的很棒。
运动镜头,歌舞镜头,电影艺术都中规中矩地承上启下着。
觉得很保险。
近年来看了很多的印度电影,发现这真的是一个窗口,让我了解到南亚国家的世界。
那里的人们的生活与思想。
发现,在印度地区女孩子的思想与地位开始得到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
对于运动,对于手势的文化,我开始了解印度人民的表达方式。。。。。
(再续)
离开电影院,小苏苏掏出手机给家里拨了个电话。
虽然经常跟家里联系,但看完电影《苏丹》,还是特别想念家里人。
很奇怪,这部8月31日正式上映的印度电影,明明是一部以男主角萨尔曼·汗的肌肉为噱头的励志片,小苏苏却偏偏从其中品出了亲情的重要性。
电影《苏丹》讲述了男主角苏丹(萨尔曼·汗饰)的个人逆袭之旅:原本是街头混混的苏丹意外爱上了摔跤教练的女儿、镇上获奖最多的女摔跤手阿尔法。
为了成功追到心爱的姑娘,从未站上摔跤台的苏丹在短时间内成为了镇上最优秀的男摔跤手,并凭自己的第一枚奖牌成功赢取芳心、成功抱得美人归。
两人开始携手闯荡摔跤场、并一起获得了奥运会参赛资格。
因为意外怀孕,阿尔法决定放弃比赛、并将“代表小镇参加奥运会”这个自己从小的梦想交给丈夫苏丹完成。
作为“摔跤新星”的苏丹不负众望,并成为了小镇的骄傲。
小苏苏相信,每个人努力的源头都是为了某个人、某件事,比如背井离乡是为了想要出人头地、努力工作是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但生活往往并不会轻易如人所愿,努力有时候不一定会有成果,而那些有了成果的人,很可能会在“金榜提名时”忘记了当年苦守寒窗许下的誓言。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荣获无数冠军的苏丹,心境上开始发生了变化。
他慢慢地看不见那片让他获得无数荣誉的摔跤土地、也忘记了那些曾站在泥土边为他喝彩的那些人——他的邻居、朋友、教练等。
最重要的是,他忘记了始终站在他身边、深深爱着他的妻子,甚至忘记了自己最初练习摔跤、努力比赛的目的——迎娶阿尔法、与她好好生活、跟她一起创造一个家。
在阿尔法即将生产、急需陪伴之际,苏丹执意抛下她前去参加某场比赛。
他不知道阿尔法在怀孕时的艰难、在生产时的紧张,甚至不知道阿尔法在生产后遭遇了巨大痛苦:当他再次赢得比赛、载誉归来,迎接他的是巨大的噩耗——因为缺少匹配血型、孩子在出生不久后痛苦死去,而当时唯一可以拯救他的父亲正在千里之外的比赛场上。
情绪就像逐渐累积的潮水,在某一瞬间会破堤而出。
小镇的朋友们对苏丹失望透顶、阿尔法终于决定与苏丹离婚。
看着心爱的人揣着巨大的创伤、与自己渐行渐远,苏丹无比焦急却不知如何解决。
颓废许久、不知如何是好的他最终选择了最笨拙的办法——报名参加地下摔跤比赛,重新回到摔跤场上,回到一切开始的原点:那时候,一切才刚刚开始。
苏丹参加比赛,怀孕的阿尔法在场下为他疯狂喝彩加油,两人眼神交汇的刹那是最幸福的时刻。
已不再是少年模样的苏丹,选择了用少年的心性去挽回少年时期的自己和她。
而其实只要你想要回到过去 ,终归会有一种方式能让你找回当初的自己: 即使看过了无数风景、淌过了物欲横流的世界,找回本心的钥匙永远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就像故事的最后,苏丹实现了自己的新梦想——赢得了地下摔跤比赛,也赢回了阿尔法的心。
他像年轻时那样,高高站在领奖台上,只是这一次他的眼睛只盯着阿尔法,而不是那些虚无缥缈的荣耀、欢呼、光环。
两人一起回到小镇,迎接他们的依旧是小镇人熟悉的问候、热情的鼓励,苏丹在鲜花簇拥中依旧握紧阿尔法的手,而阿尔法悄悄告诉苏丹:原谅你不是因为冠军奖杯,而是你终于明白了家人的意义。
这个世界上,只有家人能原谅你所有的所有。
而看片之前,小苏苏一度好奇为什么印度片喜欢“摔跤”这个题材?
到最后,有了自己的答案:大概是因为摔跤是一种印度传统的、在泥土里野蛮生长的运动,而“摔跤”的核心意义在于:“摔倒了、再站起来,才是真正的王者。
”
看过了摔跤吧爸爸,没有当初的那种新鲜感。
总觉得印度电影的叙事一板一眼,缺少一些流畅性。
不过苏丹这个电影,苏丹的成长经历,还是有一些人生的感悟在里边,关于爱情,关于人生,关于改变,关于责任,关于抱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流转和特定的事件的推动。
关于个人的内心世界,一定要非常强大,强大的内心会让你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得知女主怀孕,她父亲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是责怪,责怪因为女儿的不小心,将要错过一场意义非常的比赛,在离他们梦想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却要望而却步!
身边女儿的父母,都不希望女儿只看重家庭,虽然希望女婿好,但更希望女儿好。
也不知道我们是不是生活在一个更好的年代。。。
老旧的电视里还放着女性要更多的为家庭付出的老旧思想,可现实中,身边女儿的父母,孩子可以帮女儿带,家务可以帮女儿做,一切女儿担心的,都可以不存在,但一定要女儿去工作,而且要工作的好!
也许是独生子女的原因,在女儿父母的眼里,女婿再好也是女婿的事,还是希望女儿自己好。。。
不知道算好,还是不好,对女儿来说,真的没有什么借口,不去工作,不去努力呢!
一、故事:《苏丹》,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一个乡村混混为了赢得摔跤女选手的爱情成长为摔跤冠军的故事。
第二个故事,昔日摔跤冠军为补救曾经的过失站上自由搏击擂台成长为自由搏击冠军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成长”,第二个故事讲“自我救赎”。
换成“叶问”,这就是系列片的节奏啊。
也正是因为这样,《苏丹》显得冗长。
二、人物:《苏丹》,全片只有一个人物,那就是,苏丹。
有人物弧线的人物,只有苏丹;能说出明确性格特点的人物只有苏丹;其他所有的人物的功用只是脸谱地推进苏丹的动作:阿尔法:受过良好教育、会流利的英语、女性意识觉醒/誓改变在摔跤这一运动中对女性的刻板偏见,的独立女性;编剧试图塑造这样的阿尔法,但实际上并没呈现出来。
结果,阿尔法是扁平的成为苏丹学摔跤的起因、苏丹站上自由搏击擂台的起因;阿卡什:俱乐部经理。
发掘苏丹(在自由搏击领域)。
确切的说发掘的人是阿卡什的爸爸。
阿尔法的爸爸:摔跤教练。
让苏丹得以学习摔跤。
苏丹的朋友:功用:向阿卡什讲述苏丹放弃摔跤的原由、一直陪伴苏丹;苏丹的对手们:体现苏丹的成功和厉害。
这些人通通都说不上/说不清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难以找到明确的词语来形容。
三、歌舞:印度特有的歌舞元素,任何时候都能锦上添花。
但《苏丹》,emmm……并没有。
我以为会在苏丹和阿卡什结婚的那场戏中出现。
竟然,在苏丹赢得自由搏击(倒数第er次大赛前)出现,还是solo🤯 Are you kidding me?
不仅没有锦上添花,反而有些画蛇添足。
不过,给bgm的歌词点个赞。
四、动作:《苏丹》的动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天赋、训练、打擂。
天赋,通过追断了线的风筝,或者说跑酷呈现。
这是可以充分运用场景调度来实现的。
可以拍的很有趣味;训练,基本是中近特镜头的快速剪切;打擂,全片呈现繁简不平衡。
在“成长”篇中呈现的基本比较简略。
在“自我救赎”篇,也基本只有最后一场打擂才算是着墨较多。
上述三类动作,其实是非常大体量的。
要把这么大体量的动作安排在有限的139分钟里,需要谨慎平衡、繁简得当。
显然《苏丹》,没有。
所以也就没有观众期待的真正意义上的绝地反击。
观众看到的是缺乏说服力的杰克苏/主角光环。
不知道印度版的170min是什么样子,观感会不会不一样。
但就中国版,139min,庆幸的是在家里看的,生气的是,它竟然比100分钟足足多出了39分钟,我竟然得多花39分钟才能看完一部影片。
感觉印度电影类风格过于雷同,只能维持最开始的新鲜感,即三部片子足矣,过多易审美疲劳。
解放女性,歌舞题材基本每部电影都囊括在内,可以考虑多种风格多种题材来展现不一样的印度。
本电影整体正能量,积极向上,保护女性,通过努力获得幸福,是一部积极向上的片子,能带给社会正确的引导方向,整体感觉还不错,电影票钱是可以赚回来的,推荐看
戈弓长2016年的印度电影《苏丹》近期登录国内院线,主演萨尔曼•汗是名列印度“三大汗”之一的宝莱坞巨星,此前因《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为中国观众熟知。
影片讲述了乡村汉子苏丹对摔跤教练的女儿一见钟情,为了追求大城市归来的心上人成为摔跤手,一路从地方冠军成为奥运会金牌得主。
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变得傲慢自负,儿子夭折后妻子离开了他。
苏丹一度意志消沉,放弃了摔跤。
直到奥委会前主席之子要把国际综合格斗引入印度,邀请苏丹参赛。
事业爱情双失落的苏丹重回赛场,赢得属于自己的胜利。
影片是一部标准的宝莱坞“玛莎拉”(印地语中混合香料的意思)电影,这种影片穿插了“三段歌舞,六个插曲”,融合了男女爱情、家庭伦理、秀丽风光、异域风情、动作场面等多种元素。
印度观众只需花低廉的票价,就能观赏一出精彩丰富、人物靓丽、通俗易懂的大众娱乐片。
此外,印度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的国家,贫富差距、城乡差异、宗教和种姓等问题都是分裂社会的隐患。
宝莱坞影片一贯关注现实,其策略不是遮蔽和逃避问题,相反是暴露现实困境,再想象性地解决矛盾,达成圆满的社会共识。
制造休闲娱乐与调和社会矛盾并重,让观众获得内在和外在的双重满足,“寓教于乐”、“寓乐于梦”,这就是印度主流商业片的制胜法宝。
《苏丹》以主人公苏丹的名言“摔跤不是一项运动,它是关于内心的斗争”的句子开篇。
印度前奥委会主席之子想把国际格斗赛引入印度但是困难重重,印度人只热衷于传统板球,他想到了隐退多年的摔跤手苏丹。
“如果一个印度摔跤手在这个项目打败外国人,体育馆将座无虚席”。
在传统和现代之争这个大主题下,表达印度渴望改变陈旧和国际接轨,成为体育大国的信念。
影片表现了保守落后、男尊女卑,医疗条件匮乏的印度乡村。
主人公苏丹从一个大龄未婚、毫无理想的农村汉子成为摔跤手,收获爱情和事业,最终靠印度传统泥地摔跤的招式在国际大赛上赢得胜利,获得奖金给家乡建立了血库。
苏丹通过身体的对抗与内心的斗争,获得成长和成功的个人故事,同时解决了传统和现代的多种现实矛盾:父亲认可了儿子,富二代和农二代成为朋友,男性和女性互相理解,城市和乡村互通有无,国际化追求与民族自尊心同时得到满足。
影片最后荣归故里的苏丹和妻子有了女儿,年幼的女儿穿上摔跤服女承父业,电影定格于印度大地上三人紧紧相拥的美好画面。
这个结局让观众想到了《摔跤吧,爸爸》,事实上《苏丹》正拍摄于此片一年之前,印度影星阿米尔•汗称其对自己启发良多。
正是由阿米尔主演的《摔跤吧,爸爸》去年五月在中国内地创造12.95亿的票房奇迹,点燃了印度电影热。
同样有摔跤元素的《苏丹》显然是借助这股余热,在中国回炉重映的。
在《摔跤吧,爸爸》之前,对我国观众而言,印度电影载歌载舞,乏味冗长。
《摔跤吧》则既有商业片的精彩,又有关注当下社会问题的现实性,令国人既熟悉又惊喜。
包括传统社会的顽固观念,东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后发国家对于家国荣誉的重视,都让国人充分共鸣。
片中生动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真实的社会问题,让观众看到了日常的生活和身处的社会。
同时毫不沉闷说教,幽默有趣。
对体育比赛的呈现,制作技术不亚于好莱坞,令人惊呼印度电影已经达到这种水准。
影片将不同年龄、阶层、学历、趣味的中国观众统一到了一部电影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共识。
《摔跤吧》的巨大成功令印度电影人信心爆发,但随后号称印度史上投资最大的《巴霍巴利王(下)》走俊男美女的古装史诗路线,高概念大制作却高开低走,不尽人意。
之后关注民族和宗教问题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反映子女教育问题的《起跑线》,女性话题的《神秘巨星》,表现公共建设和女性生存现状的《厕所英雄》等电影,虽然制作精良,同样关注社会现实,但是口碑和票房没能延续《摔跤吧》的辉煌。
总体而言,印度电影热在逐渐冷却,这也说明我国观众在回归理性,能用更加公平的目光看待印度和印度电影。
《摔跤吧,爸爸》的成功首先是改编自真实故事,反映社会问题,具有现实力量。
其次在于影片国际化的改造——有意识删减歌舞、紧凑情节、缩减时长。
作为不是前作的前作,探讨传统与现代话题的《苏丹》又回到了旧式“玛莎拉”电影的风貌。
传统的优点还在,影片的成色十足、场面宏大、情感满溢,只会让人觉得过满而不会不足。
尤其是剧情完整圆满,铺垫和伏笔前后呼应,找不到漏洞。
印度演员矫健靓丽,演技诚恳精湛。
片中的印度运动员时刻把家乡和国家的荣誉挂在嘴边,在外国参赛时也坚持素食,最后在赛场上击败了英国选手,民族情结依旧。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情节冗长散漫,主题贪大求全。
女性权利、夫妻相处、传统积习、宗教习俗、体育精神、人生奋斗等等什么都有,力道发散使得结构松散,什么都没说透。
此外一言不合又唱又跳,主演身穿酷炫的服装上演MV令人出戏。
被门户高低阻挠的爱情,穷小子追求大城市女孩的故事老套模式化。
人物脸谱化,为了表现苏丹耿直而专一,片中安排几个艳丽女子过来求爱,而他不为所动,显得刻意。
最夸张失真的是苏丹自带主角光环,这位“邦的雄狮”训练六周就能获得邦冠军,全国冠军,乃至世界冠军。
之后又训练了六周,肋骨断裂上场,一招“印度背摔”无往不利,夺得国际综合格斗冠军。
这种脱离现实的“开挂”,实在无法令中国观众信服。
《苏丹》的最大问题还在于对女性问题的表现上。
影片打着体育和爱情的标签,关注女性权利,实际上是一个男性英雄的成长故事。
苏丹从一个无所事事,胸无大志的村里汉,因为追求大城市回来的女子而学习摔跤,被对方看轻后奋发成为世界冠军。
妻子同样有着摔跤冠军梦,却因为怀孕而放弃了,成为丈夫的陪练。
苏丹成功后变得傲慢自大,受到伤害的妻子和他分居却没有改嫁,还在苏丹受伤后回来照看他。
苏丹从满脑子大男子主义的粗俗村汉,变成熟勇敢,心中有社会利益和家国荣誉,尊重女性的新好男人。
苏丹的妻子貌似一位重视自身权利,有着新思想,敢想敢做的新女性,其实依旧是遵循传统道德的美丽陪衬,她的作用不过是通过牺牲、承担、鼓励和激将,帮助男性获得外在和内在的成长,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赢得人生成功。
由萨尔曼•汗饰演的苏丹,肌肉纠结、力大无穷,舞技和身手俱佳,彰显的依旧是男性巨星的宝刀未老。
《摔跤吧,爸爸》中与萨尔曼同龄的阿米尔则收敛起自身的巨星光芒,甘当年轻女演员的绿叶。
本片中女摔跤手的形象,和原先印度片中女性只是爱情戏份中“善良又性感”的花瓶相比,已经是突破。
但是不少女性观众却看出了其中的毛病,影片与其说是高扬女性权利,不如说还是“听爸爸的话”, 要想摆脱男权社会给女性规定的命运,必须倚靠父权对女性的规范和引导。
女儿的“梦想”是父亲强加的,又捆绑上了家国荣誉。
女儿被迫成了一个无性别无欲望的假小子,顺从和依赖父亲,不是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
到了《神秘巨星》,女性权利的表达进步到了“唱出女性自己的声音”。
女性自身的追求和成长,女性的情感和心理,母女关系被放在绝对中心。
女孩追逐歌唱梦想,小男友以仰慕的眼光看待女孩,帮助她实现。
片中的老姑婆、母亲和女孩,代表了三代印度女性的形象。
她们从绝对依附男性,毫无自我的“认命”,到反抗男权,勇敢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同时展现了女教师、女律师等知识女性作为社会榜样,她们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都有和男性分庭抗礼的地位。
在《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之后再来看《苏丹》,最大的意义或许是让我们看到了印度电影短短几年内的成长。
发文汇报
印度爽片是真爽
男主这一次和猴神大叔完全就是两个人,这演技真服了,剧情前半段比较一般,后面比较燃一些
这不是另一部摔爸。过饱和的音乐,套路的过量运用,虽是印度电影的通病,可与前者比较也是相形见绌。刚开始的回忆说是占用两分钟,结果带走一个多小时,这节奏着实让我想到《巴霍巴利王上部》啊。作为一部一般的爱情+运动电影,是可看的,但是如果要借摔爸来宣传,那就是掉自己的价了。
3
男性荷尔蒙喷涌而出,男主宠妻狂魔属性也非常适合女性朋友带上男性友人去观摩学习。力量与柔情的组合恰到好处,运动的活力与生活的波澜互补处理娴熟,2016年印度票房冠军实至名归。但是影厅里的印度人时不时发出的欢呼声是什么鬼?!中国这种冠军题材应该说是数不胜数,期待国产早日也有这么成熟运动励志片。
特别正常套路的电影,剧情表演戏剧冲突都没什么好说的,正常水平。粗犷豪迈纯雄性的阳刚气质+天然土肥圆的荧幕形象是我国荧幕比较稀缺的,所以这种片容易爆口碑,同类型的雄性感力量感爆棚的是《战狼2》,所以吧,不用盲目创新剑走偏锋,把该做的做到位就足够吸引人去影院了。我们现在荧幕里的雄性大部分都太不雄性了,要么矫揉卖俏要么阴鸷狠毒,特别缺乏纯阳之力。配乐有点儿败笔,就那个愁绪缭绕的吉他,老用,前几次还凑合后面它一出来就破坏情绪。
现在印度电影的套路猜都猜得出
和今年其他几部阿三电影有所不同的是,这部片子几乎没什么现实诉求与政治野心,而是一味地专注于吹牛不打草稿式的各种开挂。可能是没有真实事件作为基础的“框架”,不讲基本法,在剧作上完全没道理的猛打鸡血加狂飙狗血。苏丹犹如超越“战狼”般的神话之人,一路赶尽杀绝,几乎就没输过,因此戏剧冲突几乎为零,全程软绵绵的飘着走。换个角度说难听点可以说是导演对观众智商的践踏与侮辱。理性的观众看了还好,就怕那种现实中行尸走肉,碌碌无为的屌丝走出影院后膨胀的连他妈都不认识了。总而言之,这样的电影,要慎看…
非常直白的台词和简单的表演,乡村爱情似的俗套欢乐剧情,但莫名就看得非常欢乐,笑得停不下来。男主像大熊猫一样蠢肥逗乐,印度版功夫熊猫吧。没怎么过大脑,没考虑价值观和逻辑,好久没有在电影院笑得不停了哈哈哈哈,萌点雷点自己判断吧!
虽然知道剧情走向和结局,但还是在电影院笑得像个孩子。
三星半,后半段看燃了,简直可以忽略前半部分的拖沓啰嗦
一个爱情故事,前半程搞笑,后半程催泪,蛮励志热血的故事。
谷阿莫6分版。一言不合就跳舞这个没什么,但是剧情也好尴尬啊!这说明了什么?女人都是两面三刀,朝令夕改;再就是男主角其中爱的力量,我估计是沉了!
央6打卡~明白了为什么这部比《摔爸》早半年却口碑如此不同:《摔爸》讲的是印度女孩除了相夫教子还能实现更多价值,而这部讲一个充满梦想抱负的女孩在收到奥运赛场入场券时,回归家庭,怀孕生孩子去了。。。还有各种莫名其妙的情节,莫名其妙的转折,莫名其妙的一切......只有歌曲是真好听
差强人意,虚构的太多了。
170萨米尔汗 vs 190马克扎罗
2018.8.31.1091 还好当年上海电影节的时候没有特意去看这个,看了一半看不下去就走人了。好烂啊。讨厌salman khan
导演差劲的不得了,镜头全都是电视剧一样的简单的正反打,凡是人物全都是近景中景,机位都不带换的,问题是还不合理跳轴。剪辑也毫无逻辑,转场愣转,上下不接,配音也尬的不行,情节推动全靠台词讲出来,观众又不瞎。特效更不用说了,也就八毛。配乐是从库里找的没版权的配乐吗
也许是我看的印度剧太多了,这一部却尤为的水,冲着男主去,可你让我失望了:)类似于《洛奇》的无聊剧情就不要再炒剩饭啦…… 👋印度剧好得多,可不是每一部都很棒!
这真的是一部女权电影!女主最后鼓励男主去比赛,就是想让他去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