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肚子里有蛇,我只是试图帮他。
”一场以爱之名的谋杀。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我也曾经杀过人,我是故意的,因为他很坏,是渣滓。
”一场以正义之名的审批。
他们在电话中相遇了。
一侧是在高速上急速行驶的面包车上,女人语焉不详的报案让阿斯格紧张了起来。
前警官阿斯格因某次射杀事件被停职调查,目前是呼叫中心的接线员。
阿斯格很自信,他相信自己能够救出那个女人。
他是一个对破案有敏锐直觉和有极强分析能力的警官。
在此前的报警电话中,哪怕报警人没有说出自己的实际遭遇,阿斯格都可以根据片言只语的对话,推测出对方的处境:被妓女勒索的宝马车主,吸毒的瘾君子......紧张的女子,暴吼的男人,还有6岁孩子对家里父亲吞吐的描述:爸爸和妈妈离婚了,爸爸和妈妈哭着出去了,爸爸还带了刀....一侧,阿斯格进了另外一个黑暗的房间。
我要拯救她。
阿斯格自言自语。
于是,他开始一个的救人之旅。
阿斯格打电话给西北呼叫中心,请求出警到高速公路去截住嫌疑人车辆。
截错了,你们这群蠢货。
阿斯格打电话给以前的同事,要求出警到嫌疑人的家里。
被拒。
阿斯格打电话给自己以前的搭档,让他开车到嫌疑人家里。
“你给我到这个地方,有女人被绑架了,我答应了她的孩子要让她妈妈回来。
”“我到了。
”“闯进去。
”“什么?
”“闯进去。
”阿斯格大吼。
“好的,我进去了,这是谁给你的任务。
”“这不是呼叫中心给予的任务,这是我自己给自己的任务。
”屋子里空无一人。
阿斯格命令拍档搜寻地上的文件,找出一些面包车去往北方的蛛丝马迹。
另外一边,到孩子家里的警官发现了开膛破肚的孩子奥利弗。
阿斯格暴怒。
这个渣滓,这个人渣。
于是阿斯格直接打电话给那个男人,“....你就该吃一枪,你懂吗” 阿斯格在谈判最后吼了出来。
这是阿斯格,他有一个优秀警察的心:正义感。
面对电话那一侧的绑架案,他毫不犹豫地把这个任务变成自己的使命:拯救那个被绑架的女人。
他没有求助,而坚信自己一定能用自己的方法来拯救她,和拯救这个世界。
同时他很暴躁。
他跟同事相处得不好,妻子离开了家。
他也很直接,能够达到他的目的,能够去干任何有必要的事情。
他想问能否换一台电脑直接接线。
首先他向同事为长久以来的不友好道歉,然后问能否换电脑,同事刚回答完,也想过来帮他操作,阿斯格马上起来便离开工位,去另外一个接线区,留下尴尬友好帮忙的同事。
实现心中的正义感高于一切。
他亦用自己的判断来审批一切,认为自己身边的同事都没法帮他,命令自己的拍档闯进嫌疑人家里,命令拍档去搜寻必要的信息,也命令开车的男人自首......他笃信警察是守护者,要保护和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
对同事不好,被人不理解或者反对,没有权限,没有法律许可....没关系,阿斯格认为,只要能够帮助到别人的,其他的一切不重要。
这个信念这么一刻临近破碎了:女人说:他不理解我,奥利弗现在很好....他现在好多了,不再尖叫。
蛇,他的肚子里有蛇......他尖叫着,尖叫着,因为肚子有蛇......当她得知自己杀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女人要自杀。
阿斯格说:我也曾经杀过人。
他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我杀了他,我不应该撒谎,我不应该说自己是自卫。
我就想,除掉.....一些渣滓。
女人问:有蛇吗?
阿斯格领悟到,那些坏人,那些渣滓,那些他迫不及待除掉的人,其实只是身上带着他所幻想的蛇,让他想要去为他们除掉蛇,为这社会除掉蛇。
他回答:有蛇,但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而你,不知道自己做什么。
所以.....这只是意外。
在这一刻,阿斯格完全意识到,自己成了自己心中那些坏人,那些渣滓。
因为,他主观地有意地去杀人,因为他认为他们很坏,如同那个女人认为孩子肚里有蛇。
阿斯格的正义感支撑他做了许许多多正义的事情,也让他发现原来自己却是一个坏人。
“我不承认我是罪人,因这在行善名下。
”“我承认我是罪人,因我在行善名下,剥夺了他人的生命。
”这两句话大抵便是阿斯格自我救赎的总结吧。
丹麦电影《罪人》2018这是一部足以封神的悬疑片,深刻诠释了什么叫“大繁至简”,也让我真正见识到什么是镜头语言,原来最厉害的艺术就是用最简单的工具呈现最曲折最深刻的故事。
一位警局接线员,接到一位女士的求助电话,她似乎被绑架了。
警察能否利用手头有限的资源找到绑匪,解救这位女士?
正当所有人都在为这位女士的命运担忧时,案情却峰回路转,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看了这个片子,我开始相信1万块钱也能拍出好电影,全剧几乎只有男主角一个演员,只通过镜头切换和光影变化,就能牵扯着每个观众的心,几乎做到了“一个人饰演出千军万马”的效果。
这么简单的设备,拍摄的却又是这么宏大的主题,简而言之就是:别太把自己当回事,我们不是上帝,不要自以为拥有一颗惩恶言善的心就可以为所欲为。
请尊重这个社会的规则,保持必要的边界感,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你心目中那至高无上的正义感。
自以为是的救世主,有时候会变成最可怕的加害人。
一开始是想给4星的,给多一星是因为拍摄手法和最后那个反转太过牛逼了。
电影开头是主角在当报警接线员,看似是受过专业训练,能通过对话了解对方的情况判断是否吸毒还是什么的,这就为他能识破妈妈一开始电话里的不自然,警觉出妈妈是被绑架了,甚至能套出妈妈所在的车的颜色和车型。
作为一个普通的接线员,只要向警察局报告就好了,但他继续查出妈妈的地址,打电话到家里了解情况,这时他的行为表现似乎已经超过了普通接线员的能力,像是有警察的办案手法和经验了。
而另一个疑点是妈妈为什么会被绑架,为什么歹徒会让她打电话回家。
接下来的两通电话揭露了更多事情,一个是打去警察局,一个旧同事接的电话,告诉观众其实接线员原来应该是警察,遇到一些事情临时调派到这个位置,还提到第二天就要上庭了;一个是打到妈妈的家里,这个透露了更多的内容,女儿目睹了妈妈的哭泣、爸爸的怒吼以及最关键的刀。
接线员和所有观众都透过了这些描述,给爸爸贴了歹徒的标签,妈妈是个受害者。
而女儿因为害怕一个人,接线员让她去找小弟弟,这时候小女儿犹豫了,因为她爸爸吩咐过她,接线员生气地抢过话说没必要听爸爸的话。
之后,接线员再找另一个旧同事,又种下许多谜题,旧同事明天就要上庭为接线员作证供了,为什么要喝酒,为什么怕证词前后不一,实话到底又是什么,接线员背后的故事似乎不简单啊。
抛开这些回到剧情,在旧同事和到达妈妈家保护女儿的警察的帮助下,接线员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剧情开始有意思了。
这时候回想起之前女儿的话,爸爸要是真的是恶人,那为什么女儿会记住爸爸的电话号码,甚至还要听歹徒爸爸的话不去找弟弟呢,为什么爸爸还愿意再而三地接电话呢。
编剧不仅把对话碎片化了,还模糊了话中透露的信息,导致人们下意识地作出了判断。
但其实这就是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做法,电影一边放映一边让你跟着剧情走,让你感同身受地作出判断,你也自然而然地跳进这个圈套,直到知道真相的那一刻,你恍然大悟了。
这部剧细节铺垫做得很足,让后面一切剧情发生得很理所当然。
接线员开头打私人电话被训斥,所以后面想要自行办案的时候,转入到私密的办公室,完成了场景转换。
接线员其他几个不痛不痒的电话,其实也是有内涵的,接线员能从对话了解对方的现状和诉求,凸显了他的背景不仅是一个接线员那么简单,电影镜头多次转到接线员的电脑屏幕,上面显示电话的发射定位,告诉观众其实无法通过电话得到报警人的精确定位,也无法判断方向,所以接线员后来只能让旧同事去爸爸的家搜索他能去的地方。
这部剧最厉害在于能通过对话反应出人物的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的走向,从这点有点像《HER》,不过它更厉害的在于是实时的,中间没有时间的转换,你看的一个半小时,就是故事发生的一个半小时,同时故事发生的地点只在一个地方,就是接线员的办公室。
电影里面只有三次场景更换,一开始是在明亮的办公室,后来为了打私人电话转到了一个人的办公室,最后因为妈妈打到同事的线,而主角又重新回到原来的办公室。
这种空间的变换,与剧情挂钩。
一开始,只会隐约看到接线员旁边有个被模糊身影的同事,聚焦点都在接线员上,显示了接线员与其他同事之间的距离感。
之后转换空间不仅制造出私人空间,还制造出秘密、紧张的空间,显示出他不想被别人看到内心和行为,也表示了剧情走向最紧张,最迷惑的时候,而当接线员把东西砸了,空间最黑暗的时候,是他内心最无助、。
最后重新回到明亮的空间,代表剧情开始走向明朗,接线员内心也开始变化,接受一切的现实,也接受过去自己自大、丑陋的内心,并敞开心扉,把自己的作为通告天下。
喜欢北欧的电影,画面冷峻清静,故事单刀直面。
想起曾经在冰岛度过一周,车子行驶在没有来往的山路间,广阔的山脉相随起伏,你极目所见的是羊群和草垛。
生活在自然充盈的世界里有另一种寂寥,那种看似广阔实则无以倾诉的密闭。
故事本身简单,一个报警接线员Asger在接到一通奇怪电话后,认定电话中的女子被绑架。
为了试图营救这位女子,他一步步将自我的情感迁入其中,并最终发现真相的故事。
所有情节的展开,都倚靠Asger的座机与手机电话;而观众,则安静地成为一名窃听者,和主角一起在声音的情绪中编造着故事的真相。
而当那位打来电话的女主角伊本成为主要的叙述者时,我们和Asger都会逐渐投入情感,天然地给与弱者同情,认为那位故事中始终未发言的男性是一位彻头彻尾的暴力者。
但是导演却让故事发生了反转,他告诉我们人世的真相无法被单一地判断,所有的弱者与强者都情有可原,而任何一个个体当下的叙述,都无法反映故事的整体——只有亲身经历事件的人去自我发现,Asger扣动扳机的那一刻究竟出于恶或者善的动机。
这部电影的画面没有人间来往,Asger始终身处在工作环境中,却又做着超越了本职工作的事情。
画面伊始,导演描绘了一旁吃汉堡等下班的同事,工作中接听私人电话的Asger被上司警告,这些细节都表明了Asger根本无法恪守规则的性格。
紧接着导演并再无赘述,而是直接开始故事主线,让接线员Asger一点点剥离原本单调的身份。
随着情节推进,Asger从开放的工作环境走进封闭的办公室,这一空间的转换代表着他对于接线员身份的逐渐脱离,他不再是那个传递信息的话务员,而是想要守卫正义的勇士。
富有巧思的是,Asger并没有寻求在场工作伙伴的帮助,他清楚明白自己身份与价值观的对立。
于是那个黑暗的办公室实则是他内心光芒的曝露,而此刻观众开始紧张,担心Asger越线的行为被发现,担心电话中另一条平行故事的主人公惨遭杀害。
北欧电影的最大特点,是冰冷之下的热火。
Asger正义的血脉喷张对应工作伙伴的冷漠,电话中家庭的燃烧崩塌对应政府的不作为。
尤其在与Asger电话时指派工作的女性,她始终专业而冷静,无功无过,但不近人情。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展现了主人公Asger的自我救赎,但我更多地体会到电影所展现的一种人性的温度,这种温度在彼此看不见的对话中更显得珍贵。
让我想起人生的很多境遇,危难时刻给与援手的,恰恰是那些短暂谋面的陌生人。
想起伊本在电话中说她喜欢去海洋馆,因为在蔚蓝色海底行走的时候,可以享受无人干扰的寂静。
这种寂静并非与世隔离的冷漠,而是每一种生命都游走在自己安宁的世界里,却彼此相关,来来往往。
一个人、一部电话、两个房间,只靠来往的通话即推动了整部电影的剧情发展,从一开始认定的一家人中的妻子被丈夫绑架、儿子被丈夫杀害,到后来的原来妻子是精神病、儿子是被妈妈杀害的!
一切推动得顺理顺章,毫无突兀,但也因如此缺少了悬疑电影别人震撼的“我去,原来是这样”的反转感觉,结构算是较为少见的清新,但作为悬疑电影差点意思!
而作为电影副剧情的警察杀人案件,也随着案件的推动,警察自己将真相在同事面前,全盘推出,完成了自我的心理救赎!
嘀嘀的电话声响起 幽暗的光线仿佛在映衬主角的光环 这哥们一看就不是普通人 为了拯救被困的人质 他勇敢对抗不作为的上级 挑战腐朽无能的制度 孤胆英雄的形象呼之欲出 在他的英明指挥下 无助的人质大发神勇 干掉了穷凶极恶的罪犯 只是没成想 人质原来是个精神病患者 在精神错乱中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所谓的罪犯其实是她老公 他只想送疯狂的妻子去医院 男主本来是好心 却没抓到罪犯 反而间接害死了一个无辜的生命 这让人不禁沉思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罪人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 傲慢才是 世界上总有一种人 感觉自己永远都是对的 别人都是一帮垃圾 所有人都应该听自己的 历朝历代的独裁者 哪个不是如此 生活在这种社会 只能感叹命运多舛了 偶尔碰上个英明神武的 也不过视万物为刍狗 更令人费解的是 这种社会竟然能存在上千年 直到今天仍然有市场 生而为人 真的太难了
张弛有度 室内剧光打电话也能拍得那么让人不困实在难得除了结局,比如平和之外,之前的内容,我都非常满意。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喜欢这种独角戏的电影,或得说佩服吧,以前的《活埋》,是我认为最强的一部只有一个演员的电影。
这部,并非只有一个演员,但主角占了98%的戏份,其它几分最多不超过2%的时间,剩下的就是声音后台演员了,这有多少个演员,我就不清楚了。
意料之中的反转,只是我也并
准5星,近乎完美。
剧本可以说是非常高级了,不变的场景、单一的演员、数十通电话推动了剧情发展。
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观众视野外,但偏偏又不能尽收眼底,只能跟随着接线员去逐一探索,这应当算是非常冒险的做法,但却能够让观众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在警方不作为的时候同样感受到了那种深沉的无能为力感,在阿斯卡屡次努力却遭遇拒绝嘲讽的时候郁闷的情绪快要突破胸口;甚至当阿斯卡建议女主深呼吸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也这么做了:)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阿斯卡还是未出场的一众人物,都没有单一性格的脸谱角色,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多变。
美中不足的是为了达到一波三折,故意制造反转和冲突,后半部分有点用力过猛了,丧失了一些真实感,但总体而言绝对称得上是精品。
友情提示:观影前请不要参考任何剧透,否则将会让观感大打折扣。。。
人类不仅仅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世界的生物,更是通过想象力。
全电影几乎只有一个角色展现在镜头前,我们全部是通过对话和主角的表演“脑补”出了整个剧情。
惊讶于导演可以通过如此小的空间创造出这么强的戏剧张力,构图也非常极简,除了暗示冷峻的黑、灰、蓝色调,就是那个暗示紧张和危险的红灯,甚至后面成了整个镜头唯一的光源,暗示主角内心的激动和崩溃。
正是坚持自己就是正义的,是绝对正确的,才走在了正义的反面。
是主角先入为主的固执己见导致险些酿成了悲剧,一旦认定一个人是恶的,另一个必然是善的,那么似乎一切为了善与恶的行为都是可允许的。
电影的空间范围虽然小,但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随着事件的进展,主角把自己关进小黑屋里,到最后全镜头只剩下红光,暗示主角偏执的一步步加深,而最后走入更为开阔、明亮的办公室,暗示他不再偏执,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开始冷静的审视真相是什么。
电影名称《罪人》指的就是主角,这一点直到影片的最后我们才知晓。
电影中的主要情节不是主角第一次偏执的执行正义,比这更严重的事件发生在电影开始的时间之前。
这个事件藏在电影的暗线中。
主角本来是一个外勤警察,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借着惩罚罪犯的名义故意杀死了一个罪不至死的年轻人,他和搭档一起合计好说是擦枪走火的意外,因为这个事件,他暂时被撤下外勤,担任报警接话员,也就是电影中他所进行的工作。
明天他就要接受警队内部审查,如果顺利他就可以恢复原职,不过通过结尾可以预测出,他打算承认罪行。
更深的暗线解释了主角如此偏执的原因——他的妻子离开了他。
这应该最近发生的,他的上司和旧搭档都不知道这件事。
我们可以合理推测之前他和妻子的关系就不太好,而且他有心理问题,一个人的烦躁、痛苦与愤怒必然需要一个出口,他发泄的方式就是暴力执法。
他把愤怒发泄在那些罪犯、人渣身上。
这就是为什么开始几个电话,他对那些因自己的恶行而导致的不幸的人满不在乎。
他把个人的愤怒藏在正义的强光之下,这要不然就是被隐藏起来,要不然就被合理化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网上有很多喷子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骂人,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发泄的恶意与认为自己是个好人产生认知失调。
主角可以对自己说那个人该死,那是他应得的。
但是经过这次事件他意识到自己也可能是错误的,自己曾坚信的恶人可能是个好人,自己以为善良的那一个,可能有很大问题。
这事件是对他个人真正的审判。
一个人也许可以逃避司法的责问,但无法逃脱内心对自我的审问。
所以他最后坦然承认,是他故意杀死了那个年轻人。
电影的主题让我想起拔叔饰演的《狩猎》,《狩猎》最后一幕,一个人在高处阳光下开了一枪,因为是背光完全看不清这个人是谁。
而本片主角就是那个在阳光下开枪的人,处在正义中的恶意是隐藏的看不见的。
我们通常会把故事的主角当做是好人,把柔弱的女性受害者也当做是好人,这种不根据事实非理性的预设,不仅仅是电影出现反转的原因,也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偏见原因,我们追求正义却走在其反面的原因。
(文/杨时旸)《罪人》某种程度上算是独角戏,一切都发生在一个房间内,依靠音效、配音和拟音让观众与主角同时沉浸和共情,观众要依赖大量脑补,得以自己想象出另一部分未曾呈现出的画面。
从这个角度去看,《罪人》更趋近于文学而不是电影,它需要观众自己发挥主观想象参与文本构建。
有人说,这部电影有时让人想起《活埋》中技巧的运用,但它更容易让人想起汤姆·哈迪主演的那部《洛克》,一个处于封闭空间的男人不停地接打电话,伴随着随时可能崩溃的情绪。
只不过这一次的男主角Asger Holm是一名警察,因为牵涉一桩官司被暂时调岗至报警接线平台,他终日面对酒鬼和怨妇在电话另一端无聊的奚落,直到偶然接到了一个女士奇怪的呼救,语气里都是闪躲和急切,Asger Holm还是听出了异样,一直在和她用各种暗语交流,大致知道,她被自己的前夫绑架,在一辆货车上正驶向不知道什么地方。
他开始竭尽全力协调警力寻找这辆车,并且联系到了女人家中的孩子。
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但最终却发现,事情从最初就指向了错误的方向。
《罪人》的故事被严格限定于一个房间,没有任何外景,镜头逼视着男主角的脸,灯光垂落下来,唯一的起伏是他的面部表情。
从形式上,这更像是个单镜头的纪录片,有人提着摄像机意外撞上了这接听平台中的戏剧性一幕,除了用镜头对准他之外别无他法,所以,就只能如此,跟随他的喜怒哀愁,竭力收纳、倾听电话听筒另一端的细碎声音——风响起来、雨滴下来、车门摇摆吱扭吱扭、啜泣、叹息、挂断的忙音……声音愈发催促我们在大脑中自己编织图像,隐匿的却更加显形。
逼仄的空间像无法撞破的牢笼,声音却又可以无限延伸连接外部广阔世界。
这二者之间的悖反与撕扯形成的独特力道成就了这部电影。
“空间”对于这部电影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是实体空间,这间屋子和外界形成的独特关系,其次,更重要的是心理空间和精神空间。
这个故事的明线是关于Asger Holm解救一次绑架案的故事,而暗线却有关于他解救自我,故事用非常节制的篇幅和方式交代了暗线,他作为警察牵涉进的一桩案件审判在即,他和同僚串供,希望能让自己脱身,重返岗位。
如果说,他正在进行的那次电话解救人质是戏剧的肉身,那么,埋藏在他心里的那桩和自己有关的案件就才是戏剧的精神,这一表一里搭扣成了一个微妙的结构,互相拉拽愈发紧绷。
而“罪人”的指涉在电影中时而暧昧又时而清晰,有时指向外部,最终指向自身。
最初去看,“罪人”显然指的是电话那端正在犯罪的人,而最终,人们却发现,罪人不是他人而是Asger Holm本人。
像所有这类强调形式的故事一样,《罪人》注定充满反转,开始认定的女人是受害者,前夫是施害者的模型被打破了,女人才是罪犯,因为精神疾患的折磨杀死了自己的一个孩子,而这个转折的时刻,也开始让Asger Holm向内审问自己,他的自信、傲慢甚至自以为是造成了这一切,自己所做的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所以,这是一个关于好心做坏事的故事吗?
当然没那么简单,如果愿意揣摩,很快就能看出,它更像一种宗教故事的变形,某种程度上,外界突然降临的那个求救电话,电话那头正在发生的案件,像是一桩启示、考验与提点,Asger Holm如迷途羔羊,在历经这一次事件之后,重新悟出自己该何去何从。
最初他想掩盖自己的罪行,而现在,他决定承认自己“罪人”的身份。
所以,《罪人》有着浓厚的宗教意识和赎罪情结,他通过一次向外的探寻与干涉,完成了一次向内的自我检视与道德重构。
电话背后的事情到底是否真的发生过?
或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一切未曾亲见,只是远处传来的声音改变了一个人,这已经像是神启。
这么看接线员也要找机智果敢,有案件经验的警察,要不会错过许多稍纵即逝的案件线索,这种电影节奏好才是真的好。
无法接受类似电影
对于片面的武断导致发现真相的失措。然而人性如此,很难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不完整信息造成的心理误判,进而引导出男主自己的罪疚感,接受内部调查的警察来做报警中心接线员,造就了角色行为的合理性。
感觉超无聊的
很会引导情绪的独角戏,没什么耐人寻味的地方。反转让人空落落的,他一直无视程序正义追寻自己以为的结果正义,现实却证明他的自信完全是盲目的。
形式主义,想用奇情故事来吸引眼球,然而故事和价值观都很cheap,很像听来的地摊小说。而且为了形式刻意反转双故事线好假好矫情。比较同意“简直是浪费屏幕,不如拍成广播剧”的建议。
所谓的“转折”不难猜到,而更重要和更有看头的是“电话电影”对人物情绪和心理的表达。甚至觉得比今年流行的“桌面电影”严肃多了。
全片只有接线员镜头,电话语音承载了全部的有效信息,形式上倒是纯粹了,但语音极低的信息量也让故事线的发展越走越窄,最后的反转很容易就猜到了,未免有些乏味。
1080#独角戏。面对女精神病人的蛇,接线员也要勇敢去剖开内心的蛇,很绕口。#靠短评支撑才看下来的,其实算不得精彩。
算是那种一个点子撑到底的电影,完成度不低,但缺陷也挺明显——副线设置过于简单,和主线的结合更是生硬,有限的几个细节展开不够,比如男主角受伤的手指。
能猜到的反转,失去很多乐趣。并没有多少悬乎,接个电话凭主观意识推断,必然导致错误结论,这都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是一口气看完的话,想必会给我更多的惊艳吧,对刚下班回到家的我来说确实有点催眠了。《罪人》之名令人深思。
聼完整部電影發現,丹麥語其實也蠻動聽的嘛~
EXM?让我一直看着男接线员说话!
不管评价多高,我觉得这不像是一部电影。
55/100 矫情至极。
几乎全程接警,很牛逼的影视结构,但不喜;110么,有人卖拐!
第一次看,超高清版;这次我是午夜观影,看到大约一小时零五分时困不行了,上床倒头便是六个小时左右的深度睡眠;早上起来,把剩余部分看完,之后对照一些豆瓣影评,又在电脑上快进一遍,确保重要情节没有遗漏;这是一部小成本挪威剧情电影,题材不错,剧情思路也非常棒;遗憾的是拍摄手法不行,如果要是拍成像《致命呼叫》和《接线员》那种风格,把重要情节拍摄展现,而不是黄靠演员的对话和环境声效配音,四星打底,五星也不稀奇;可拍成了一部“广播剧”两星评价已经是极限了,绝对不会看第二遍了;另外,本人又快进看了2021年美版翻拍的《罪人》两部电影很多地方都是一样的,可以说看了这部,基本等同于也看了那部;感觉这部影片无聊,那部电影也没有浪费时间的必要了。
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