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火线干探之复活

Alarm für Cobra 11 - Die Autobahnpolizei: Auferstehung

主演:埃尔多冈·阿塔雷,汤姆·贝克,马克·凯勒,Tonio Arango,卡莉娜·N.维斯,Dagny Dewath,萨沙·亚历山大·吉尔萨克,卡蒂娅·沃伊伍德,Gottfried Vollmer,Katrin Heß,Daniela Wut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年份:2013

《火线干探之复活》剧照

《火线干探之复活》剧情介绍

火线干探之复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斯米尔和本是高速公路警察,他们接到命令保护凯瑟琳温蒂,一名建筑设计师。但斯米尔却陷入痛苦和绝望,因为他发现自己深爱的妻子居然和别人私通,这让斯米尔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备受困扰,以至于他和女儿都被歹徒保卫陷入绝境。最然在关键时刻他在老搭档的解救下脱困,但他不知道的是这一切竟然是一个巨大的阴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黑煞女长安伏妖玩家与鬼怪们的平静生活不可思议学园吾爱敦煌天使行动尼斯湖谜案大蛇再袭连环局万魂镜之诛魔记芝加哥烈焰第七季正发生天才麻将少女黑暗来临行监坐守卡蜜儿逆冰之行追踪者游戏W职权骚扰的上司是我的前女友伤心的奶水猎魔人:血源好人约翰尼解密我凭本事单身乒乓小将尸控警戒一起用餐吧2超级30悲惨世界应承

《火线干探之复活》长篇影评

 1 ) 人性的覆没

结局还是有些弄不明白,周新雪弹吉他的那段吉他是什么意思但是最后的音乐好燃, 被最后的文案弄哭了,还有多少受校园暴力的人?

还有多少禽兽?

单单是抛开了国产剧的怪力乱神这一点,就已经算很好了。

应该是真的想致敬东方快车谋杀案的人性剖析,但是案件并没有在最后来一个点睛之笔,虽然有些失望,但真的已经很好了。

秋红聚集所有人上列车了解十年前真相,周新雪将当年真正的凶手绳之以法。

 2 ) 不值一看

个人观点,如果该剧能精简在一部内还能看一下,三部曲确实和该剧情发展和巨大的BUG太不相符。

在剧中一直给大家一个错觉,就是此车厢内的8个人都有错,如果剧情推送都要死,给了大家一个巨大的包袱,但是在剧情发展在第一集后期就已经发现其中一个犯罪嫌疑人,无疑此剧的后期悬念就大打折扣。

第二集突然出现的研究生自首,更加唐突,剧情突然转变的风格更加让人无法接受。

第三集基本就无高潮可言,突然出现的证据让嫌疑人主动坦白,只能感到可笑了。

该剧最大的BUG就是10年前法医检测徐囡囡死因,不可能检测不出来被性侵的结论,按老赵当时的小卖部老板的背景不可能掩盖此事,因此也就不可能将案情掩盖10年。

....但是该剧一直未提及该情况,真是让人感到编剧的无脑。

 3 ) 一篇流水账

严重剧透!!!

非常极其特别不建议在观影前阅读!!!

罪途1之死亡列车幽怨的女学生做引子,阴森恐怖的气氛做衬托,两个不明身份的“局外人”在一节车厢内发现了八个昏迷的乘客。

一个个唤醒他们并介绍身份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位死者——老赵。

无明显外伤,初步判定为中毒。

其中,记者是一个关键又莫名其妙的人物。

他直截了当地向警察揭示了车上乘客和十年前校园案件死者徐囡囡的联系:三位当事同学(暴力男、学霸小跟班眼镜男、沉默女)、镇压型教导主任、校医助手秋红、小卖部老板老赵(也就是死者)、法医女、记者自己。

记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车上几人在上车时装作互相不认识对方,但事实并非如此。

此处东方快车谋杀案既视感。

校园案件回顾:徐囡囡遭受校园欺凌许久,当日又被殴打,老赵目击却未阻止。

徐被打中脾脏昏迷,校医未能及时判断病因,送至医院手术过程中因麻醉过敏而死亡。

教导主任强力镇压此事,记者因探求案件细节无果,故写了一篇推测性的且不属实的报道。

在证据搜集的过程中,眼镜男以帮忙为由记录证物。

警察找到了火腿肠皮,矿泉水,针头(疑似被眼镜男做了手脚)、以及法医女与秋红的两张邀请函,警察推测出,车上的八个人都是受人安排上了这趟火车,进入了这个诡局。

这时我有两个疑问:其一,案件的推手是谁?

其二,为什么死者是老赵?

他与徐的死关联其实并不大。

此时,眼镜男开始进一步的推测,他认为,这场诡局是一个随机杀人事件。

按照事实情况,徐的死纯属意外,但车上的八个人或多或少地推动了或影响了这件事。

所以凶手也按照随机的原则,在分发矿泉水的时候毫无规律,看看谁是那个“中奖者”。

这时警察来到了车厢中售卖食物的地方,也由此发现了一个引导到第一个结论的重要证据。

现场发现的火腿肠皮与车厢中售卖的火腿肠牌子不同,也就是说,火腿肠是迷晕所有人的材料。

换言之,只有坐在座位两侧的人可以不被人察觉地完成这个操作,排除死者老赵,秋红就是凶手。

然后就展开了事件的第一次揭露。

秋红是徐的母亲,痛失女儿之后,在十年后的一天无意间看到那篇新闻报道,发觉女儿事件被曲解被推测到了一个她不能忍受的程度,于是她将所有人聚集到一起策划复仇。

这个理由我大致能接受,但有几点疑问未解:其一,这个杀人动机还是略显牵强了,十年后才发现的报道促使了母亲的犯罪,那在十年前母亲为何不进行真相的探求,还是说她接受了那个受人殴打抢救失误的结果?

其二,开始时秋红自述自己是校医助手,后来陈述时又说自己是三个月后才得知女儿去世的消息,那案件发生的当时,她到底在何处做什么工作?

这样明显的破绽,无疑是自寻死路。

其三,如果秋红是案件的策划和执行者,那上车时其余六个人(除记者外)没有必要装作不认识对方。

结尾处,法医女终于醒了过来,一句“这瓶水”是我的,震惊了警察。

欲知后事如何,还要且听下回分解了。

罪途2之救赎代价罪途2是很点题的一篇。

本篇中重点讲述的两个人物,都是围绕着“救赎”二字展开心理描述及行为描述。

一是法医女。

十年前刻意隐瞒了徐囡囡生前曾被性侵的事实,这次她选择向警察全盘托出。

与教导主任再次对峙时也没有选择妥协。

在这里,我们推测施害者是眼镜男。

因为暴力男曾经说过,眼镜男对徐不仅仅是欺凌,同时有着一些其他的想法。

二是眼镜男本人。

之前过分热情地协助调查,到隐藏案件关键证物,再到和记者互通消息进行推理,他一步步地吸引了警察的目光。

自我陈述中揭示了老赵性侵的行径,也阐明了他的作案动机。

秋红这时成了一个非关键人物,也就是顶罪者。

案件出现了意料之中的反转,但警察又立即推翻了这种反转。

原因有二,首先是针筒位置与供述不匹配,其次是老赵的死因并非因为药物注射,他身上并没有找到针孔。

于是,故事由回到了秋红作案,眼镜男欲为其顶罪,而秋红拒绝这样一个路数。

到现在为止,谁是真正的凶手,就成了一个最大的命题。

个人认为有疑点的两个人:沉默女、乘警男。

这篇故事的展开由校园欺凌转为幼童性侵。

虽然没有直接性侵的镜头,但那一块缺损的花玻璃,和玻璃后透出的一只眼睛,是可以成为梦魇的存在。

眼镜男有句话我觉得很有深意,他说,看见老赵对徐囡囡做那种事,觉得他是畜生,但自己内心却也有想对她做那种事的冲动。

这种微妙的心态居然莫名地让人很有共感。

其实人心里都有一颗恶的种子,欲望、贪婪、自私、暴力,但它是否会发芽?

罪途3之正义规则眼镜男洗白之后,确定了秋红有共犯这一事实,一个她想保护的人。

同时,经法医女的初步鉴定,推测老赵的死因为过敏。

这时镜头开始回放,由坚果,到大豆酒,重演了前一晚车厢内多人的对峙。

这时嫌疑人已经基本锁定——就是沉默女。

在录音笔的铁证之下,沉默女开始了她的自述。

一个同样被性侵又背负着间接害死徐囡囡心理负担的女孩子的自述。

这一部分是异常沉重的,同时也填了之前的几个坑。

硫喷妥钠的作用仅仅只是吐真剂,过敏杀人仅仅只是临时起意,旧相识相见居然没有分外眼红。

感觉前因后果似乎都能说得通,但又有很多东西真的不太符合常理。

虽然时常觉得装神弄鬼的部分有点多余,条线太多,细节也不可考,但是这故事聚焦的两个主题真的是现实中真实又沉痛的存在。

这样一部作品虽然不完美,但足以称得上是诚意之作。

P.S.沉默女在自述之前谈的那首曲子,虽然不完美有瑕疵,却很动人。

附上歌词。

《我嫉妒动物受苦并死去》留下一把琴和几张乐谱留下污渍斑驳的西服留下去向不明的地图留下打不开房门的小屋留下眼睛为了失明的世界那里的色彩明明灭灭留下嘴巴为了记录长夜为了冰雪封冻的每一条街哦嘿啦啦啦啦啦无法去推理有限的记忆哦嘿啦啦啦啦啦我没有预期未来的能力我嫉妒动物受苦并死去从不把取舍当成一个问题哦嘿啦啦啦啦啦无法去推理有限的记忆哦嘿啦啦啦啦啦我没有预期未来的能力我嫉妒动物受苦并死去从不把取舍当成一个问题(完)

 4 ) 世界无法一下子变好

电影也无法一下子就拍出神作。

如果想要讨论一个推理故事,可能就会在反复的找茬和被找茬中消磨了时间。

现在的观众阅片无数,抱持着自己的经验与看法,很多时候片子只看到一半就开口闭口“套路”、“为反转而反转”,不痛不痒地就给一个故事盖章。

而我眼中的《罪途》,并不是一个推理炫技片。

它只是一个抽丝剥茧展示人性的,真实得仿佛伸手就能碰到的,悲伤故事。

关于被践踏的幼小的生命与尊严的故事。

我和很多人一样,其实很害怕看这样的电影。

几年前看《素媛》时,感动于父爱的伟大哭肿了眼,但往后却是,每每想到里面的一些关于犯人畜生的细节就会不寒而栗。

后来我就不敢再碰这类题材了。

大家都提到的《熔炉》,我知道情节知道结局,甚至可以说出某些具体场景,但其实我没有完整看过,就是因为【不敢】。

那是远比灵异恐怖片更渗人的故事,它们是现实,是我们也许下一脚就会踏入的人间地狱。

这世上的污浊一直都存在。

就算我们掩盖双眼,避而不见,世界也不会因此变得好一点。

《罪途》有一版的海报里,所有的角色都被捂住了嘴。

是什么阻止了人们说真话?

有人觉得自身的名誉比他人的生死更重要,有人觉得集体的利益比个人的清白更重要,有人觉得错的是所有他人,与自己无关。

有胆怯,有冷漠,有自私,有无知。

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将过去的拼图一一嵌入,很多人能猜对凶手,却不一定猜得准真相之后的真相。

十年前,那么多双眼睛目睹了一个稚嫩生命的凋零,却在各自的得失计算之间,任由真相沉没,任由罪恶生长。

只有悲痛的母亲陷入了不知该指向于谁的恨意之中,到头来最恨的只能是自己。

我也是做母亲的人,有自己心爱的女儿。

当我听到一个母亲说:但我不敢,我不敢去想……她是不是被……立刻就鼻酸眼酸,胸闷得不行。

完全不行,即使是想象也开不了头,一丁点都不敢。

复仇是不是真的会有快感,我没经历过所以不知道。

反正它也不是那个母亲、那个凶手真正的愿望。

新的罪无法将过去的罪抵消,心伤的沟壑一旦被划刻,永难填平。

我的祈愿是从今往后永远不要再这样的悲剧,但也知道这不现实。

那么至少,我希望这个世界能对女孩子再温柔一些:不要默认损害她们的那些事是正常的存在。

不要认为一切都是她们自己的错,自己的命。

要努力让她们能安全安心地活着,并亲手掌握自己的尊严。

这个世界还不够好,也无法一下子变好。

但如果每个人都做自己能做的,把它向着光明推近一步,至少现在会比过去好,未来会比现在好。

编剧写下《罪途》这个故事,一个有水准又敬业的班底把它拍成了电影,这就是他们做到的这一步。

 5 ) 作为加害者,你究竟能愧疚多久

五星仍然是鼓励分。

三部曲居然不在同一个页面里还得分开评论。

那正好,就影片内容本身再补充一些想法吧。

之前提到过片中一些缄默的黑暗现实元素,但碍于是提前观影,不适合过多剧透。

今天终于可以放开了聊——那么,我想特别说一说周新雪。

一出关于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的身份转换。

周新雪可能是整个故事中色彩最灰暗的角色。

教导主任、法医、记者,这些是“无法审判冷漠”的普通社会人,自私、谨慎、小心翼翼、不想犯错,却弥漫着最熟悉的令人憎恶的气息,那是你我之间都随处可见的丑陋。

王超、老赵、这是过分简单明了的“恶”,腥臭、焦黑、不知悔改、毫无觉悟,只想一把火将他们的存在彻底抹去,烧得干干净净。

秋红、韩家斌,这是极度脆弱而矛盾的灵魂。

因为长久的愧疚,压抑着自我,必须去做些什么,对无辜的死者进行补偿,以平复内心深处辗转难休的噩梦——为此,不惜在违法犯纪的边缘试探穿越。

但他们还没有想过去挑战那条最极端的不归之路。

但周新雪不一样。

虽然她也是受害者——比起被家暴的秋红,和无意中看到犯罪场面受到了心理影响(同样是一种未成年被害现象)的韩家斌,她遭受是长期的、持续的、变态的性侵伤害,其噩梦程度又远远超出本剧其他受害者无数倍。

但她最终杀人的动机,却并不是复仇——虽然她有一万个复仇的理由,但她人生中最接近复仇的一次举动,反而是十年前在小卖部的暗门前,把徐囡囡狠狠送进地狱的那一推。

那是一种混杂着羡慕、逃避和怨怼的动力,嫉妒徐囡囡有可以投奔的母亲和乐观开朗的精神,自己却不能拥有。

所以,这更像是一出针对侥幸逃过老赵魔爪又不可能来拯救自己的幸福女孩们的报复——而结局之残酷,也不是没有令她羞愧至今。

可她杀人的动机也并不是羞愧。

她的理由,竟然是爱。

对秋红的依赖、眷恋和占有欲,构成了她最终的杀人动力。

以爱为名的杀戮。

你看,最终在周新雪的心里,那些血泪斑斑的耻辱和如影随形的内疚,都不如这一点重要。

所以说,从受害者转变为加害者的心态,根本不能以常理来测度。

她的羞愧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深刻,怨恨也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沉重。

为什么???

不是因为受到的伤害还不够。

也不是因为背负的罪恶还不够。

而是因为——如果不把那些痛苦的情绪慢慢变轻缓,变淡薄,早在被长期欺辱的那段时光里,她就已经无法再活下去了。

你也许很难理解这一点,毕竟并不是每个受害者/加害者的事例都如此极端。

小学的时候,我有个特别仰慕的邻家小姐姐,和我同级不同班。

但她很少愿意带着我玩,哪怕我像跟屁虫一样巴巴地在她身后讨好献媚。

后来我渐渐心灰意冷时,她却主动示好,我非常惊喜,就听她的话去了她家——没想到等待着我的,是一场十几个女生悉心安排好的集体欺凌。

她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把满桌的各色饮料轮流倒在了我头上。

后来小姐姐向我道歉说这件事她当时并不知情。

我毫不犹豫地相信了她。

然而一个月后,我从我俩共同的朋友口中得知,她是这场欺凌的发起人。

我再也没有跟在她后面讨好过。

第二个学年,我和之前她的那些小跟班们关系交好,她却渐渐被所有人疏远。

某次在公交车上偶遇,我们三个女孩看着坐在边座上的她,毫不犹豫地一起坐下,就在她身旁,硬生生把她从原本的位置上挤了出去。

她哭得很伤心。

晚上我妈妈听说了这件事,拉着我去她家道歉。

我望着她哭泣后脆弱无助的脸,认真思考着这件事的对与错。

我确实不该伙同其他人去对她反向施加欺凌——这是另一种软弱又卑劣的表现。

那次之后,我的的确确再也没有做过任何类似的欺凌行为。

我不需要变成她们那样的人。

但是我仔细回顾那个晚上,在我被妈妈催促着说出道歉词语的那一刻——我停下了。

我的确是做了错事的那个人。

可我丝毫不对她感到抱歉。

我也无法对她产生愧疚。

怎么会这样?

在“报复”情感形成的那一瞬间——我曾是如此坚定地认为,自己做的一切不必感到耻辱。

就连现在,我偶尔也忍不住会这么想。

我停止对她的欺凌,不是因为感情上的补偿,而是道德准绳对我的鞭策,以及意识到自己并不需要像她一样恶毒来证明自己时,对她产生的怜悯。

这是我性格中阴暗的一面吗?

或许吧。

我无法做到那么高尚。

但我可以做到自我约束。

我现在也并不想原谅那个女孩。

更不需要她来原谅我——我们的关系其实也说不上“扯平”,只不过我在做过与她类似的行为后,意识到了当中的无聊无趣,而当年的伤害于我而言,也不再像是一种负担。

它更像是一种警醒,提醒自己带眼识人,不要轻易被欺辱。

这证明了我是幸运的。

但周新雪就并没有那么幸运。

她受到的伤害是无法那么快就变得风轻云淡的——根本不可能。

而她的报复行为来得那么随机,导致一场意外,直接杀死了一个完全无辜的牵连者。

这是何等绝望的灭顶之灾。

作为曾经的受害者,在她转变为加害者的一瞬间,她心中必然也是千万遍狠狠地呐喊着——我做的事情有什么不对?

我不过是以牙还牙而已!

我在受伤的时候无人问津,那么换一个人来代替我的位置又有什么区别?

我们不都是一样平等的女孩吗?

但良知不允许她有这种侥幸。

罪孽和性侵的阴影,同时压在她的肩膀上。

如果想要活下去,只能麻醉心中的情感,让这两副重担渐渐变得仿佛不存在一般。

所以她选择了一切可能的手段,用药物松懈精神,拼命地逃避——直到遇见了秋红。

爱原来是真的可以成为全新的寄托的。

与秋红相比,对老赵的恨意,对囡囡的抱歉,愈发不名一文。

那是过去,那都是过去。

只有眼前的秋红,温柔耐心照顾她的秋红,是可以紧紧抓住的温暖。

所以当周新雪第二次选择成为加害者时,她的行为更决绝,更阴暗,更没有丝毫负担。

因为她在否定老赵时,不仅仅是在否定这个变态的恶魔,也一并否定了过去的自己——那是她想连同老赵一起永久抹杀掉的东西。

耻辱的、自私的、犯下不可饶恕之罪的自己。

从欺凌中走出来的人,也许会留下深重的,不肯回忆的阴影,但很难会去这样决绝残忍地否定过去全部的自己。

所以周新雪并没有因为报复老赵得到丝毫的拯救,也不可能得到拯救——这才是,属于她的最大的悲剧。

她只能把所有希望都寄予秋红的身上。

《罪途》的故事里,有太多受害者与加害者一体的例子。

在年少性启蒙时刻走偏了方向的韩家斌,因为女儿的死亡不择手段追寻真相的秋红,带着侥幸心态抹杀证据却因此被卷进舆论斗争的牺牲品刘惜之。

但他们的一体两面性,都没有周新雪来得如此鲜明、残酷和绝望。

关于周新雪的真相是第三集的重头戏。

很庆幸女演员撑住了这一幕的爆发力度。

她爱,她恨,她逃避,她犹豫,她决绝。

她最终释放了自己内心深处所有的阴暗面。

一只拥有黑色翅膀的天使,背负了所有的原罪。

但是编剧这次比较慈悲,给了她一个略带温暖色调的回复,宛如母亲呢喃的关爱。

天使与恶魔本来就只有一线之隔。

被害与加害之间,是那么窄小的一道鸿沟,轻轻就能跨越过去。

因为身处其中的人对一切套路都已烂熟于心。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将心中的恶魔狠狠压制在喉间,不给它一点出声嘶吼的机会。

因为这也是让自己拥有更多契机,迎来更多幸福的方法。

想起本作的编剧曾经向我们私下提起过,关于周新雪,原本还有一个更加冰冷的、看不见一丝光亮的、堕入完完整整黑洞的结局,因为某些心知肚明的原因,最终埋葬了它。

不知道那会是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之旅,还是一曲山穷水尽的罪恶挽歌?

大概取决于身为观众的你,心中那杆阴暗的天平会往哪边倾斜了。

 6 ) 道德与情感,往往让我们失去客观

本来对这种网剧是不写评论的,既然机缘到了那就说一说。

一分是给已故的李老师。

首先这种沉重而敏感的现实揭露题材依托于悬疑风格本身就是个错误,因为你在故弄玄虚的同时,对观众情感的铺垫、推动或者积聚也就丢了。

这就是为什么人家《熔炉》和《聚焦》不这么拍。

其次,悬疑不是完全靠回放被隐瞒或剪辑的镜头来牵引观众的,这是种最低级的悬疑。

本片中把镜头反复回放的做法,拖沓了剧情不说,我认为也是一种对观众的不尊重。

最后,一直都是当悬疑片看的,而且看到最后情感上并没有燃起来的感觉,如果非要用道德绑架一名客观的观众,要求打高分,对不起,请撕票吧。

 7 ) 水兑的有点多

总体来说三集看下来就影片而言,个人觉得到不了6.7分的程度,顶多就是6.0分。

这本来就是个一集就可以讲完的故事,却硬生生的分成了三集来拍,这一点就首先拉低了影片整体的质量。

其次这部影片类型是以悬疑为主,但是我却感觉影片是剧情片里添加了悬疑的成分,主次完全颠倒了。

细节方面,角色主次模糊,既然乘警负责破案,就应该以乘警为主角的角度去进展剧情,但是整个故事看下来其他角色的戏份比乘警都多。

对于各嫌疑人角色刻画太过了,反而弱化了乘警的存在感。

整整三集影片得有一半时间都花在了各个嫌疑人毫无营养的打嘴仗上,这明显有兑水的嫌疑。

亦或者说导演水平不够,废了很大劲才表现出来自己的想法。

案件侦破的话太模糊了,没有细节可言。

乘警的思路想法和调查取证的过程都太模糊,完全没有表现出来,只是询问了几个人,然后摆了一个沉思状的姿势保持了一会,突然就都明白了。

究竟是怎么推理出来的,怎么验证的,怎么调查的,统统都没有说。

感觉乘警就是跳出剧情外的一个讲故事的人,整个故事他一开始都知道,然后到了某个时间点他就会突然出现讲点故事让剧情继续推进,然后就又默默的退出去了,全程都是在看其他角色的表现,只是到了乘警该讲故事的时间点他才会出现讲点故事,然后继续看别人的表演。

整个故事导演完全把重点表现的层次搞反了,应该以案件侦破为主去细讲,然后再通过对各个嫌疑人的调查来一点一点还原整个事件的始末,但是影片却是以讲故事为主,所谓的破案询问只是给嫌疑人一个回忆故事的理由。

破案过程完全成了标题的作用,提示着各嫌疑人去回忆,通过他们的回忆才还原了故事的原委。

整个故事看下来只能说还行,连优秀都算不上。

导演只是刚刚能把故事讲清楚了,至于亮点和精彩的地方一点都没有。

每个环节揭秘都没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本该让人很意外的地方却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8 ) 说说《罪途》那些不合理的地方

一口气看了《罪途》这部国产三集片,我个人认为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涉及总体背景设计的关键点,有涉及故事呈现的一些细节。

一、空荡荡的卧铺车厢片中介绍是护工以学校的名义订了全部卧铺,又临时取消行程了。

这可能么?

每个人买车票都是有数量限制的,轻易就能买一列车的车票,那怎么规避票贩子?

即使以学校名义包车,火车站不要和学校联系确定真实性么?

铁老大铁老大,如果这么容易就被骗了导致几乎空车运行,还赚什么钱?

而且火车开出来后,再没有人买卧铺票上车了?

硬座旅客也从不到餐车吃饭(除了第一集开头两个看报纸的)?

这种悬疑片,一方面要建立有限空间(路坏了,车停了),另一方面确保人员相对固定,我觉得后面这点设置说不通。

二、涉案旅客全部聚集在一起这些人不是自己买票么?

这么巧都挨着?

护工是说想各种办法引诱众人上车,难道车票也帮忙买好了?

人家《无人生还》是邀请众人去同一个小岛。

这坐火车怎么设计?

就算很巧票都挨着,下铺不是抽烟就是喝酒,上铺那个前法医被烟味烦的要死,打工妹被人骚扰,都不换个位置,哪怕为了舒服方便安静自在,都不去换个下铺?

这么空的列车,非得要对号入座?

我觉得这是为了凑在一起而凑在一起,不然嫌疑人就太好排除了。

三、列车里随便抽烟一群严格遵守对号入座的旅客,却不能遵守禁止在车厢内部吸烟的规定?

乘务员管都不管?

我十几年前没少坐火车,抽烟的都是去车厢链接处,从来没看过这么多人明目张胆在车厢里抽烟,一根接一根。

所以这也是为了烟里下药,很多人抽烟混淆视听而强行设置的桥段。

四、乘警和乘务员的人物设定开头说乘警以前是刑警,那么为何他来做乘警?

又为何出现在这列火车?

没交待,难道又是巧合?

再说这车的列车长呢?

死了人这么大事,都不来看看?

一男一女两个列车员,充当乘警助手,遇到命案嫌犯还在车上也不害怕,餐车的服务员就更厉害了,车厢里停了死尸跟没事人一样。

难道这些乘务员都是傻大胆?

最搞笑的是,男乘务员从来不弹吉他,却一直放吉他在车上,就是为了打工妹东窗事发前弹上一曲,这桥段真是僵硬啊。

五、学校主任老当益壮跳火车外面下大雨,学校主任那么大岁数能跳出去,一通拍窗子,就为和前法医说话,然后还能自己跳回来,头发衣服不怕湿,不怕别人发现,呵呵,人家研究生记者知道写纸条交流,在学校经常抓学生传纸条的主任不知道,非得玩跳车。

六、处心积虑设计,义无反顾认罪费尽心机设计,道具那么多,一直想迷惑视听,结果就因为乘警抓了些破绽,试探性说了些疑点,护工就认罪了,那个研究生因为心里内疚,也想顶罪。

拜托,警察都没有实质证据啊,招供都凭良心发现啊?

七、车上好几个名侦探柯南记者、研究生、前法医表现得都和柯南一样,明明是交待情况,却不停地分析推理,使劲忽悠乘警,检查尸体,搜寻证据,提供线索。

现实中警察会让他们这样指手画脚?

八、乘警为何说通讯中断乘警最后用对讲机和总部联系,说之前通讯中断,可是他明明用死者的手机接发了短信。

这是bug,还是要体现乘警有私心,想自己搞清楚来龙去脉再报告?

这么大的事自己顶着不报,不合理。

九、记者当年采访像人贩子记者当年为了调查真相,在校门口拉小学生不放,像人贩子似的,门卫大爷干嘛去了?

其他家长不管不顾?

学生不找老师反映?

十、男生围殴女生,没听过小学低年级见过男女生打架,稍微大点了到大学,没见过也没听过男生群殴女生,男生在学校长期靠暴力欺负女生的事也没听过,男生不耻于做这样的事吧,而且受害者常常被打的鼻青脸肿,学校会不知道?

十一、大豆过敏,大豆酿的酒也过敏?

我不懂,希望懂的人给我一个答案。

天亮了乘警说夜间信号中断

记者校门口拦学生

车厢随意抽烟

 9 ) 罪途有感

临时被室友拉着一起看的。

一共有三部,起起伏伏。

最后的结局我是真的没料到。

我猜到凶手是谁,却没猜到当年具体发生了什么。

囡囡的母亲当时没钱放弃囡囡也是情有可原,那个年代,那种情况,可以理解。

校园欺凌,恋童癖真的让我感觉恶心。

性侵也是,非常恶心。

各方的人都是为了自己利益。

最后王超都没有后悔之心,让人很难受。

不过就算有,又有什么呢,无济于事。

只能说,错综复杂导致了这样。

当年的受害者,后面复仇,还是会受到审判的。

当年的施暴者,也没有多少受到惩罚。

更多的可能就是道德上的。

但其实谁都是刽子手。

只能说这部电影真实得让人觉得可怕,照出了很多人的影子。

真相虽然冰冷,但是我们需要。

希望多方作为,少一些悲剧。

希望,有一天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作为旁观者……能够挺身而出。

“哪些是可以触碰的地方,哪些不可以……”“任何事情都要告诉我们,父母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我们会无条件永远保护你……”“遇到坏人,被人欺负告诉老师,老师会妥善处理,解决问题……”电影是很极端的,很戏剧化的。

平常生活中也会有很多人遭受过一些类似的经历。

浮光掠影之间,感受颇深。

很多人都会被成长经历所困,可能来自校园暴力,也可能来自恋童癖,性骚扰之类,也可能来自原生家庭。

希望未来大家都努力,让灾难少一些,让快乐多一点。

 10 ) 正义永远只存在荧幕和人的幻想中

电影中恋童癖的老赵得到了报应,那是活该。

可现实中,甘肃那个被吴永厚狗杂种强奸犯强奸未遂并多次猥亵至跳楼身亡的女孩,她的正义谁来伸张呢!?

不光法律给不了她公正,甚至媒体都在一边倒地误导群众,把所有焦点都放在围观跳楼起哄的人群身上,漠视他人生命并且怂恿自杀的人固然是可恨的,但是把小女孩逼上绝路的难道不是那个强奸犯吴永厚!?

这个国家有什么公义可言,戴套不算强J都说得出口,班主任猥亵女学生只是做了降级处理,强奸犯这种比老鼠还脏的东西如今却受到这样的保护,这就是所谓的中国梦??

说多了一些,最近看到女孩跳楼的事情也觉得挺心痛,我不是女人,我体会不到被人强制玩弄身体是什么感觉,但是我知道万念俱灰是什么滋味,我也能理解一个学生被猥亵至自杀是受了多大罪多大委屈。

又看了一边罪途三部曲,正义,果然只在荧幕里……

《火线干探之复活》短评

网大版剧本杀 随着各人陈述 物证搜寻 案情推演 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青少年时期遭遇的校园暴力与性犯罪是很多成人罪犯的诱因 性教育的普及与青少年自我保护构建永远是社会重要的课题

5分钟前
  • 许霁
  • 很差

神秘的不得了,还是三部曲。中间警察强行给我灌输谁是凶手,但是结局就这么出现,感觉还是不太够。

6分钟前
  • 落.升
  • 较差

终于看完三部了,第三集出来,前两集评分大幅下降,说几点1、整个电影色调不喜欢 2、节奏不够紧凑,完全没必要分三集3、一点都不悬疑其实。优点是女主演技不错。法医和那个犯罪专业学生演过了,那个妈妈演技不行。就这样吧看完感觉

7分钟前
  • 牙叔
  • 较差

我觉得比起推理走向的翻转,杀人动机的翻转才是这部亮眼的地方……真心希望不要再有那样的悲剧发生。

11分钟前
  • Akira Sensei
  • 推荐

最后的结局有些出乎意料 但并不喜欢 有可能是揭露的真相太过残忍

12分钟前
  • 深海的鱼
  • 推荐

证据真的是略微太弱了

14分钟前
  • 没节操冻柠茶
  • 较差

小成本制作,几个人在两节车厢上演《东方列车杀人案》,演员的演技形同路人,所有人都是那么的说真话配合警察真好公民,节奏把握很差,悬疑呢?最后的结尾更是假,杀人真凶的指定让前两集的推理看起来就是个笑话。制止校园暴力和性侵是刻不容缓,但,电影真的不好看,1星。

15分钟前
  • 田老师
  • 很差

演员演技不够,特别是凶手。

18分钟前
  • yo
  • 较差

深度佳片,人性的灰暗。值得一看。

22分钟前
  • 黄山
  • 力荐

仅仅因为题材

27分钟前
  • 道无涯
  • 较差

三集片之第三集

30分钟前
  • gash
  • 力荐

调度慢,剧情bug太多了,看困了。

34分钟前
  • 郝小好HaoHao
  • 较差

1.从证物入手再转向死因,推理过程较严谨。2.锁定嫌犯时虚晃两枪,但都能令人信服。3.大概受限于成本,否则回忆与现实交错会更加精彩。

37分钟前
  • nydzy
  • 推荐

一切均在意料之中,也就少了很多趣味

42分钟前
  • 无聊
  • 还行

學人學得有點四不像。

47分钟前
  • Jazzysmt
  • 较差

剧情太牵强了,偌大的车厢几个人要凑一块,强行把这些人整的很亲近似的,剧情的推进太不合理了,看着都变扭,唱歌至少也要对对口型啊,发现了旧报道,告诉我怎么发现的那个报纸的

51分钟前
  • 海贼小丸子
  • 较差

比较勇敢的题材,看完略唏嘘。能看。

56分钟前
  • 忘我洗澡
  • 还行

前两部给了四颗星,最后一部毫不犹豫的送上五颗星。一是为了结局的震撼而是为了长久以来只有流量没有良心的网剧出现了这样一部佳作而点赞。三集,一个跨越十年的故事!真的期待更多这样勇敢的,有担当和勇气的佳作多多出现!

58分钟前
  • All about you
  • 力荐

给题材打五星。希望更多的人以更有力的方式制止校园霸凌。

59分钟前
  • 土萌少女心
  • 力荐

披着悬疑皮的公益片 至少这部网大敢拍 这个世界就是对女性如此恶意

1小时前
  • Sandra J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