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了月光花谋杀案,很小心的没有在小组里面被剧透这一部的内容。
感谢在标题里面提示两部剧共用一个小组的朋友(*^_^*)。
剧集很精致很工整,转场尤其惊艳。
---对剧里现实和书中两个案子的动机都挺能共鸣的。
Alan虽在推理小说上名利双收却一直想要追求严肃文学的意义,这种心理很容易想到柯南道尔。
不同的是后者虽然一度写死福尔摩斯,并且推辞连载,还能被不断提高的稿费&版税和读者的过分热情(寄刀片的那种(ˉ▽ˉ;)...)给劝了回来。
对于Alan来说确诊了癌症晚期,也就没有什么能再打动他了。
看到中间以为是Alan自杀想要戏弄读者,最后由Susan补足最后一章。
凶手揭露时真的没想到,还有最后一章的手稿放的地方也太草率了点((lll¬ω¬))。
书中Mary作为母亲能够一直“守望”着大儿子,最后意外去世,却因为生前留下的信让Robert还是铤而走险,付出了代价。
又荒谬又悲伤,是一个母亲被拉扯的心。
揭露了对黑人小姐姐的拒绝理由时蛮感人的,哎。
---最喜欢的场景就是结尾部分,Atticus和Susan在草地上告别。
在温暖明媚的阳光下让人分不清书中还是现实,被作者讨厌的角色却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欢。
一定要是严肃文学才能有意义吗?
推理小说牵动了无数读者的情绪就没有价值吗?
不知道原著作者Horowitz是否受此困扰还是不以为意呢。
---又及,Susan的生活状态真是让人羡慕,能够一直有热爱的工作和喜爱的人陪在身边,夫复何求。
充满了矛盾。
看完在想,故事里外的死者,都是凶手为了阻止某件事态发生的激情杀人。
那么艾伦在被鼓动着上天台之前,是否有预料到接下来的死亡呢?
艾伦爱讽刺别人,而他本身活得也很讽刺。
真正的心血严肃文学无人问津,他的所有成就都来自于他最厌恶的侦探小说,这样的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成就越高对他的讽刺就越深,而此刻他得了癌症。
艾伦对庞德的态度也是矛盾的。
艾伦本身是个嘲讽厌世、招人讨厌的刻薄人,却要持续地写九本书的主角侦探,将其塑造为智慧、绅士、体贴、宽和的人,还在他Atticus Pund背后隐藏a stupid cunt,对自己完美无缺的主角不爱且恨。
他任性且刻薄,一定有部分来自他始终不圆满。
靠自己厌恶的东西赚得盆满钵满享誉世界,是一种成功还是一种诅咒?
+人们都爱他的功成名就和钱,没有一个人爱这个人本身,而得到的二者都来自他厌恶的小说,这绝对是无比痛苦的诅咒。
也因此在想,虽然他恶劣地对待别人,但同样没有人真正地理解尊重他,人们不爱他,却对他诸多要求。
没人支持他写严肃文学,总有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他有钱了就该要接济别人(去借钱的Andrea…去要工作的姐姐…),要他为市场服务,为出版社服务。
人们都是被恶劣地对待了,就不会再试着爱这个人。
有钱无爱的大作家啊,没人爱他,他自己也厌恶着失败的自己吧。
书里和现实世界的交错以及对照(艾伦喜欢塑造书里角色埋汰现实人),艾伦的极失败又极成功,这种人物的矛盾和讽刺给人感觉非常巧妙。
超级喜欢这个角落
拖鞋好漂亮女主角真的好有魅力,第一集回到家扔了钥匙先喝一杯真的太舒适了。
冰块砸在玻璃杯里的声音,房子里没有第二个人的冗余,窝在书架里的单人沙发,真丝睡衣绣花拖鞋……总之一切都太美好了。
红色的侏儒敞篷小车车,配上美丽的乡间景色,扎上花头巾,马上要跃出悬崖了(不是。
和探案无关,但是好想大声对姐姐喊一句:别去克里特岛呀!
其实爱刑侦胜过推理。
刑侦的魅力在证据,主角的魅力在用证据碎片拼起事实,一条不会“骗人”的链条。
推理的魅力在侦探,侦探或许才是“完美罪犯”,他们与人谈话就能推演出完美的storyline。
而完美的“侦探”太难遇,所以推理剧看得并不多。
剧里一个编剧在破案,一个侦探在案中破案,双线并行难得看得清晰。
Lesley演绎的Susan大爱啊!
是理想女主魅力脱外貌而出的样子没错了。
60+,皱纹好不影响她的活力,热爱自己的事业,步态轻盈,思维敏捷。
下班回家换上舒适的衣服,配一杯小酒,看书、和“自己”对话,这就是我脑海中Finn Juhl的poet sofa完美场景啊。
爱这位女士❤️
本文来自公众号:天天追吧阿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作品《尼罗河谋杀案》已经被三次搬上大荧幕,但是最近一次的《尼罗河谋杀案》影视作品却表现不佳。
不过近期还有一部属于阿婆迷和侦探迷的快乐《喜鹊谋杀案》。
喜鹊谋杀案Magpie Murders
电视台BritBox 集数:6豆瓣开分8.3,算是不错的表现,评价人数也不少,说明热度也不低,值得一看。
卡司阵容方面:凭借《光猪六壮士》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的彼得·卡坦纽。
《魅影缝匠》中的莱丝利·曼维尔。
《王冠》第三季的牧师和《维也纳血案》里的max医生也参演其中。
《喜鹊谋杀案》改编自安东尼•霍洛维茨的同名畅销侦探小说,也是一部向阿婆致敬学习的作品,庄园奇案,童谣模板,古典本格推理,都非常阿加莎。
这部剧也由安东尼•霍洛维茨本人亲自担任编剧。
剧中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英国。
主角苏珊•赖兰是一名资深的编辑,在一家出版社工作多年,她负责编辑出版的侦探小说《阿提库斯•庞德》系列,马上要出最后一部了。
这个系列已经出版了前八部,非常畅销,也是公司最重视的作品。
这天,她终于拿到了艾伦•康威创作的和本剧同名的第九部小说《喜鹊谋杀案》的初稿,迫不及待地打开读起来。
读到最后一页时,她却发现,这份初稿居然缺失了揭示谜底的最后一章《不能说的秘密》,这令她感到十分恼火。
而正当她气冲冲地来到公司,却被告知了一个的噩耗:《阿提库斯•庞德》系列的作者艾伦自杀了。
但是在苏珊看来,艾伦是不可能自杀的,疑点很多,于是便展开了调查。
而随着苏珊调查的展开和书中阿提库斯•庞德侦探的调查深入。
庞德侦探竟然出现在现实之中,与苏珊进行互动并给予她一些线索提示,帮助她揭开这个谋杀案背后的真相。
这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双线并行的案件推理,该剧通过镜头的切换对接实现时空转场做的非常自然顺畅。
而且对整体节奏的把控和人物的设定做的非常到位,可以说是继《神探夏洛克》之后的又一部优质英国侦探短剧。
除此之外该剧还展现了英伦田园风景,简直是破案剧标配,美到心里去了
《喜鹊谋杀案》这部剧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全面的侦探剧,无论是剧情推理,人物设定以及场景都做的非常到位。
如果是阿婆迷或者侦探迷就一定不要错过这部剧哦喜欢英国风光的也可以追一下这部剧。
本文来自公众号:天天追吧Get解锁追剧新方法!
喜欢追剧的都关注了。
撸剧的时候,完全被剧里的美景吸引了,连夜截了一些图。
绿野草地、树林湖泊、童话小屋……配色与构图好棒!
每张都可以是明信片,而且很有油画的质感!
英剧的景色貌似都好美!
小屋
明信片般的远景!
艾伦姐姐家的室内布置!
太喜欢了!
这张光影构图好赞!
油画既视感!
桌面布景也可以单独成一幅!
绿野草地
印象派有没有!
湖泊树林
超爱这个镜头!
!
无关推理,只是看完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设定独立自主聪明能干的中年女主角,要给她配一个这样的男朋友。
这个男朋友呢,除了故事最开头女主出差把自己闪送过去玩了一把小浪漫,后面两个人相处的所有场景几乎都是在纠缠不清的要求女主陪他回希腊。
女主是刚刚收到一个ceo的offer啊,虽然她本人一副视金钱如粪土的样子一直对要不要接受这个职位摇摆不定(ps她在做为编辑跟自己的作者交涉时倒是非常冷静理智一切朝销量看了),但是作为男朋友直接要求她放弃自己辛苦打拼的一切跟你回到你自己的故乡去开一个旅馆?
还是外国,甚至我都不知道女主会不会说希腊语。
此男朋友的设定是在学校教希腊语,基本上就是他也不想上课学生也不爱听,一副摆烂不想干的样子也根本挣不到什么钱,想回去开旅馆既没钱也没任何经验,就是我想家了我要回家我在这里一点都不快乐。
女主跟他在一起六年,嘴上说着爱来爱去的,但是女主如果不答应他回去就确定两个人要分手,女主一边焦头烂额的破案一边还要央求他不要立刻做决定给她一些时间。
而这个男朋友最奇特的点(此处涉及剧透) 。。。。。。
就是他没钱开旅馆的时候,偷偷看了女主电脑找到女主手下的当红作者联系方式和地址(作者同时也是曾经抢过他当时女朋友的前学校同事),然后对女主撒谎有事,去找作者借钱。
人家本来不知道他跟女主什么关系,借钱失败非要说一句不要告诉女主我来过,你知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啊?
那是你女朋友手底下最值钱的作者,你一点不在意可能影响到她的工作嘛?
完了作者一听他是女主男朋友,出于自己的恶趣味真借给他一大笔钱,他还真从头到尾瞒的好好的不告诉女主,人家看女主的面子给了这么大的一个人情,就一直瞒着啊?
女主发现了这件事情以后去对质,明明是自己先撒谎骗人,但是因为女主怀疑他是凶手,一句你这么了解我你不相信我就彻底立于不败之地了,坦诚难道不是信任的基础嘛?
你瞒着人家干了这么多事唉。
女主呢就一直沉迷破案,要升职加薪还是为爱走天涯她是从头到尾都摇摆不定,不管谁问都是没想好,我都替她老板急死了,好话说了一箩筐就是犹豫不决。
故事的最后男朋友终于发挥了一次作用从火场里救出女主,(此处插播吐槽女主大半夜的跟杀人凶手呆在一块揭秘杀人手法也是艺高人胆大,悠闲得跟在自家客厅一样,被锤真是一点不冤枉)然后呢女主就彻底不纠结了跟男朋友走了,爱情真是令人上头,虽然编剧已经强行让她失去了offer公司也完蛋了没得选了,happy ending。
看完《喜鹊谋杀案》,再追作者的续作《猫头鹰谋杀案》,更为惊艳,可以说,两部书的作者安东尼霍洛维兹把本格推理开创了一个新的类型:案中案,这种写法也许不是他第一个使用,但绝对是在他笔下大放异彩的。
应该说,本格推理从柯南道尔到阿加莎克里斯蒂再到埃勒里奎因再到岛田庄司,各种诡计,障眼法,时间差等都已经写到穷尽了,想再求新变得难上加难,以至于日本在50年代开始本格派走入低谷,以松本清张为首的社会派推理大行其道,无他,是能想到的诡计都写过了,很难再写出吸引读者的新作品,好比科幻小说,外星人来袭,时间倒流,机器人称霸世界等题材已经不知被写过多少遍,想再变出新花样,要么找出新的诡计设计,要么在结构上玩出彩来,安东尼霍洛维兹就是在结构上,找到了创新点并深挖,开启了自己的侦探冒险世界。
在喜鹊谋杀案里,当代的出版社的女编辑发现悬疑小说作家的书稿丢失了最后一章,在追查时作家忽然意外死亡,而答案,其实就隐藏在丢失的那一章书稿里,书稿是关于一位50年代的古典侦探的破案故事,书稿中的案件发生在英国乡村,和阿婆的推理故事很类似,传统,节奏舒缓,而且深得阿婆的神韵,故事不耸人听闻,推理过程扎实,步步为营,障眼法或者说关键点设计并不离奇,最最重要的是,案中案,里世界的故事影响着表世界的案件侦破过程,非常巧妙。
到了猫头鹰谋杀案,时间放在上一个故事几年后,出版社女编辑被召回英国,调查一桩酒店里的凶杀案和失踪案,而案件和上一部作品中死亡的悬疑小说家的系列小说中的一部又有关联,或者说,破解的关键在于50年代古典侦探的另一个破案故事中,还是案中案,上一次是先写里世界,再写表世界,这回倒过来,先写表世界,快到关键地方让读者去读里世界的故事,读完再告诉读者,表世界案件的真相就隐藏在里世界的故事中,写作技法更加纯熟,这么复杂的故事,人物众多,写的条理清晰,阅读体验流畅,这在推理小说中是不多见的,我们见过太多故事写的晦涩难懂,需要读者不断往前翻,费力才能搞懂的作品了,可能有少数硬核读者喜欢那样的作品,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阅读小说是休闲娱乐,不是解数学题,能把复杂的事情讲的简单明了,是对读者的尊重,也是作者能力的体现。
喜鹊谋杀案的电视剧也已经播出了,据说剧本是作者亲自参与改编的,让人惊喜的是,电视剧拍的同样好,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影像媒介的优势,小说和影视,是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小说可以写大段的心理描写,而影视可以用蒙太奇,身体语言,音乐,光线,布景等无声的诉说意思,一板一眼,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忠实的浮现小说场景拍摄,不叫尊重原著,叫蠢,真正的尊重,是用有优势的视听语言,传递小说的中心思想和意思,电视剧里,女编辑独自开车,思考的过程变成她和想象中的古典侦探对话,观众不会出戏,反而会觉得拍的高级,这就是好的改编剧本和偷懒敷衍的剧本的区别。
期待猫头鹰谋杀案也会早日拍成电视剧,当然,还得是之前的一众演员演,英国演员真的是太有经验了,一个个太会演戏了。
无比期待。
没看过原著小说,据说还原度比较高。
剧情采用不多见的案中案双线推进的方式进行,现实案件与小说案件并进,而且镜头和过场切换顺滑自如毫不生硬,充分体现了制作班底的高超功力,再加上时不时出现的英伦小镇绝美景色,颇有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古典推理小说风格,喜欢这种感觉的万不可错过此剧。
为防剧透,我们只看主要人物不讨论剧情。
女主苏珊是名优秀的出版社编辑,最近一直负责编辑出版著名小说家艾伦的侦探庞德系列小说,这一次则是要研究出版该系列第九部也是最后一部《喜鹊谋杀案》,而且由于受到老板的赏识,还面临着出任CEO掌管出版社的选择。
背景板就是作家本家 另外,一直没有结婚的她,目前身边有一位已交往六年的希腊教师,她本人也正为是否随他去克里特岛经营酒店而头疼。
很会浪的老男友
未来归宿的纠结 由于某种原因,她接到手里的这部《喜鹊谋杀案》稿件缺少最后一章,便一直想要拿到,也正由于她执着于此的行为,通篇故事才得以开始。
神奇缺少的第七章 苏珊12岁那年,父亲因为爱上了保姆离开了她母亲和姐姐三人,母亲也因此自溺而亡。
从此她的生命里只有工作,她讨厌父亲,和姐姐疏于联系,不相信身边的人,甚至不相信自己,所以她才会对自己能是否有能力出任CEO 感到怀疑,也不确信自己身边的男人是否真正爱自己。
就像她父亲临终前对她说的,是我们做得不对,我是为你感到遗憾,你不懂爱,你从没结过婚,你从不相信男人。
艾伦是个著名的推理小说家,写下了销量冲顶的侦探庞德系列小说,喜欢文字易位构词游戏,对他的前妻也非常不错,即便离婚了,前妻也依然念着他的好。
《喜鹊谋杀案》这部作品出版后,他就可以功成身退,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与苏珊完全不同的是,艾伦一直过于顾及别人的感受很少考虑自己,他是个同性恋,但他对前妻也爱护有加,还有了个儿子;他一直喜欢严肃历史小说,不喜欢写推理小说,但他前妻表示写推理小说更具商业性,他就开始写;由于小说的巨大成功,出版社老板包括女主编辑都希望他一直写下去,因为他是出版社的摇钱树,是女主编辑工作与生活意义的唯一寄托。
在他发现自己得了绝症后,他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他离了婚,找了个年轻小伙做情人,还把遗产留给了小伙;他把对推理小说的厌恶一点点在写作中体现出来,辞退了靠他生活的姐姐,对身边的人越发刻薄,直至他坠楼而亡......
不知道他临终前会想些什么 阿提克斯庞德(Atticus Pund)是艾伦笔下闻名于世的大侦探,嗯,类似于福尔摩斯与波洛,在小说里是个上帝视角般的存在。
他总能通过细微的观察力和异于常人的思路寻找线索侦破案件。
《喜鹊谋杀案》里的他已是癌症晚期(对,也是绝症),但即便是这样,他也拖着病体凭一己之力在小说里完美侦破了四个案件——管家坠亡案
古董被窃案
男爵断头案
还有12年前的男孩儿溺亡案。
小说里的阿提克斯庞德是个超乎寻常的角色,不仅拥有敏锐的嗅觉和绝佳的头脑,还是位典型的英伦绅士,简直无可挑剔。
可是,这样一个角色,却是艾伦最厌恶的人,是他违背初心迎合读者和出版商描写出来的完美人物,所以他通过自己最擅长的文字易位构词对这位大侦探、对读者和出版商进行了极致的侮辱与嘲讽。
An anagram
A stupid cunt 故事的最后,女主揭示了这一切,九部小说的开头字母构成 An anagram(一个易位构词的字谜),而举世闻名的大侦探阿提克斯庞德(Atticus Pund)的姓名,在易位构词的解读下,则变成A stupid cunt,内容请自行翻译。
通过对上面三个剧中主要人物的介绍,不难看出,本剧里现实剧情与小说剧情貌似有些重合之处。
没错,艾伦把自己和女主的经历通通写进了小说里,不仅如此,小说里还有他的姐姐,他的情人小伙,他的律师,不能理解自己讲义的学生,讨厌的资本家邻居,等等等等。
他厌恶身边的一切,他要用《喜鹊谋杀案》这最后一部小说来结束和毁灭所有压抑了他许久的东西,通过自己的绝症来达到终极解脱。
最后他解脱了,只不过不是通过他想要的方式。
四种极端情感也是四种原罪 所有看过这部小说的人都从里面找到了自己的原罪,有人看到了自己的恐惧,有人看到了自己的嫉妒,有人看到了自己的愤怒,有人看到了自己的欲望。
艾伦这部小说的可怕之处正在于此。
跨次元交流的完美终结 尤其是女主,通过与大侦探跨次元的交流获得了新的感悟,在虚构的小说中凝望真实的自己,从小说里凶手的身上反思自己的大半辈子。
在故事结尾,终于试着为别人而做出改变,试着正视自己,勇敢拥抱自己新的人生。
至于双线案件的凶手分别是谁,大家还是自己去看。
一只两只三只
四五六七只 最后还有个彩蛋就是喜鹊,六集的短剧每一集都有喜鹊的镜头,而有意思的是,喜鹊的数量与集数是完全一致的,除了最后一集,本来是六只喜鹊,结尾又飞过来一只,代表第六集的六只喜鹊变成了七只,于是,它也代表了失而复回的小说第七章。
2022年的英剧《喜鹊谋杀案》我看得有点儿晚。
印象中大半年来一直陆陆续续见到有人推荐,但……太多新番,太少时间,还是拖到最近才看。
好在英剧大多短小精悍,《喜鹊谋杀案》只得六集,很快就看完了。
这也是流媒体时代娱乐方式的重要改变。
据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上海,港剧《上海滩》播出那夜,整座城市的犯罪率都会大大下降。
因为想看它的观众必须在同一时间打开电视,调到同一个频道,过时不候,铁面无私。
但现在观众可以跟着网站更新进度观看,也可以等一等养肥了再看,更可以方便地补课陈年旧剧而无需眼巴巴等着电视台重播,较之当年,实在是想都想不到的幸福。
说回《喜鹊谋杀案》,刚看了个开头就精神一振,发现这居然是一部以文学编辑为主角的探案故事。
作为同样身为职业编辑的观众,立时更添十二分兴趣。
畅销推理小说作家艾伦·康威坠楼去世,死因不明,他生前最后一部小说的稿子却少了揭露凶手至关重要的最后一章。
他的出版社责编苏珊忽然要面对三重困境:工作搭档死亡的真相,少了最后一章无法出版的书稿,以及即将被收购的出版社中她未卜的职场前程。
于是苏珊带上厚厚的书稿,走上了探寻真相之路。
《喜鹊谋杀案》其实正是那位小说家遗稿的书名,电视剧由此开出两条平行的情节线,这边厢,苏珊遍访艾伦·康威生前亲友寻找丢失的最后一章。
那边厢,派伊爵士在自家豪宅里被砍掉了脑袋,大侦探阿提库斯·庞德带着他的助手前来破案……当然,作为一部合格的推理作品,两个谋杀案最后都给出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凶手。
但《喜鹊谋杀案》最打动我的,是这部剧集罕见地表现了一重之前很少见人着墨的关系——编辑和稿子的关系。
作者是稿子从无到有一字字写出的创造者,稿子的所有权当然属于作者。
而编辑呢,编辑有点像稿子的知己。
堆山积海的稿子中,编辑是那个选中了它,并让更多人读到它的人。
虽说是金子哪里都能发光,但编辑的私人趣味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本杂志换了主编,一个版面或栏目换了责编,就算版式一模一样,老读者也能读出文章风格的变化来。
回望自己的阅读经历,这种事发生了一次又一次,每次都令人惆怅不已。
就像一个家庭里被父母偏爱的孩子未必最有出息一样,编辑以及读者喜欢的稿子和作者本人的喜好也未必相同。
《喜鹊谋杀案》中,苏珊发掘并一手打造了庞德侦探系列小说,使其成为出版社最畅销的作品,她爱这部作品,同时也爱着书中的男主角阿提库斯·庞德,那个温文尔雅目光如炬的大侦探。
写出这套书的作家艾伦·康威本人却不爱这些推理破案的小说,觉得它们只是拿来挣钱的二流货色,更是影响他写出真正严肃文学的绊脚石,甚至恶作剧地悄悄在大侦探的名字里藏了一句粗口。
毕竟,连柯南道尔爵士都不怎么喜欢他笔下的福尔摩斯呢。
同时,艾伦·康威得罪了他身边所有的人,连他的编辑苏珊提起他来都说:“我是阿提库斯·庞德的粉丝,可这不意味着我也必须是艾伦·康威的粉丝。
”他粗暴、刻薄,热衷于把认识的人丑化后写入小说——这几乎是致敬了阿婆推理的经典设定:一个人被杀了,身边的人个个都有动机。
一个文学爱好者会在《喜鹊谋杀案》的故事里发现探案之外的乐趣,面对虚拟和现实世界中两个凶手未知的谋杀案,一个编辑用来追查真相的工具是她数十年练就的文学眼光。
“我当编辑二十多年了,这肯定是有史以来唯一一桩注定要由编辑来破的案子。
”苏珊不无自得地说出这句话时,刚刚发现艾伦·康威的遗书第三页和前两页文风是有差异的。
看完电视剧后我忍不住找来了原著小说,小说的叙述方式和电视剧完全不同,前半本是那个发生在上世纪中叶的乡村谋杀案,在揭晓杀手的前一章戛然而止之后,下一页就跳到了21世纪的伦敦,女编辑苏珊发现手中的稿件少了最后一章,新的故事由此拉开帷幕……但我还是更喜欢剧集的双线叙述方式,风景如画的英国乡村里,情节在相隔数十年的两个时空来回穿梭,从一个谋杀案到另一个谋杀案,观看感受却丝滑如行云流水,甚至在21世纪这一边,苏珊还会和大侦探庞德的幻影探讨案情。
最后一场戏是小说里没有的,凶手水落石出后,苏珊依依不舍地和庞德的幻影告别,那是全剧最温柔的一场戏。
作者已死,不会再写出新书了,而且主角庞德也将在《喜鹊谋杀案》的最后一章死去,永远停留在已经面世的九本书里。
苏珊爱着这个贯穿她大半职业生涯的角色,比创造出他的人更爱。
这是对庞德的告别,也是苏珊对编辑职业的告别。
我们和苏珊一样,其实面对的也常常是两个世界,一个是虚拟的、妥帖的,伏笔会有呼应,凶手必将落网。
一个是现实的、混乱的,是否去看望抛妻弃女重病卧床的父亲,要不要和相爱的男友结婚并辞职去希腊……这些苏珊面对的现实问题个个都不比寻找凶手简单,甚至,更难。
所以会逃入另一个世界寻找慰藉,就像小说《喜鹊谋杀案》里的一段文字:“外面下着雨,屋里开着暖气,你全神贯注地阅读一本书。
读啊,读啊,感觉书页从指缝间一页页滑过,突然间,你右手那边的书页比左手那边薄了,你想慢些读,但还是忍不住不停地翻啊翻,直到看到那个让你几乎难以置信的结局。
”
3+ 还是成在互文 败在立意(原作从根上就是烂的 怎么也补救不了)
实在是不怎么好看 嵌套好无聊 居然忍住看完了
没什么意思,这个编辑苏三打一开始就对作家的死毫不关心,她只想找回小说的最后一章,知道谁是凶手,然后靠这本书的销量当上出版社的CEO,所以本质上还是利己的。作家那条线也没什么新意,功成名就的上流人士被周围的所有人唾弃最终死于非命,这种戏码放在剧本杀里都不好卖票。没劲,浪费时间。
相当有意思。就是男主的眼睛让人挪不开眼睛……看上去就像刚出生的时候眼睛睁不开、被划开了恰好的两条缝似的。‖两个案子单独拿出来都很一般,但是这种交汇融合的讲法,真是天才之举。
推理十分薄弱,线索给了一堆,用到的没几个,剩下的就没下文了。不是说所有人都嫌疑就是模仿阿婆,你要把线索都串起来呀,其他嫌疑人是怎么被排除的?其实还是更像柯南道尔
1+1=0
看完宣发得轰轰烈烈的《尼罗河惨案》才看了这部名不见经传的《喜鹊》,请肯尼斯布拉纳务必来看看在当代视听语言的发展运用中该如何改编阿婆作品,否则还不如不改 老老实实拍成古典叙事的影视剧。
作家可能是个双鱼座。
竟然比原作好,很能彰显影像优势,原著两个故事再怎么缝合都显得生硬强行,但通过镜头的切换对接实现时空转场就自然顺畅多了(虽然这个手法并不新鲜),两条叙事线的糅合较好呈现“书中书”的结构,且对大量偏家常的冗余内容作了剪裁,节奏把握相当不错——虽然案情内容依然平平无奇,但还是真心建议作者直接搞编剧吧!英国乡村风景真乃破案剧标配,室内布置也太美了。
虽然有几个角色的变动不太理解(Joy变成黑人,女医生变印裔男人等),但改编得很好。Susan的感情线和事业线的完善更好看了,加深了Susan和Alan的私人恩怨(陈年旧案成了Susan家事的变体),将邻居的嫌疑换成了Susan男友等等都很不错。另外,两个时空的衔接与Susan和pund的对话蛮好的。
看不下去
看完3集 没啥意思
只看了第一集,像几十年前拍的,可智能手机又很穿帮。
还是有些无聊。依旧是书里的解谜更精彩。不喜欢的点可能是角色几乎没有讨喜的,看得很烦躁,最喜欢的庞德还被自己的创造者侮辱。
感觉剧版还不如原著,尤其是人物场景的切换,显得凌乱
这种手法~巧妙但缺乏代入感,并不是正菜
最后一集挺给力的,就是过程太慢了,编剧作者的另外一部作品战地神探我就觉得节奏很慢,虽然他改编的阿婆剧本我都挺喜欢的,但他本人写的作品我可能就不怎么喜欢了,以为女主最后一对一凶手时会凭借智慧和气场全身而退,没想到还是被反杀,然后靠着主角光环幸存
现实世界的案子多少有点水,Jemiah辞职太可疑了,应该抓住这个点深挖的...案中案非常阿加莎,嫌疑人一堆、烟雾弹线索一堆、然后最后破案的时候蹦出一个之前完全没提到过的关键的揭发信(管家妈妈揭发儿子之前弄死了弟弟...)整体观感还可以
8.0/10 分。2024.05.22,初看,蓝光。现实和虚幻交织在一起,别有一番风味。。。英国的小村庄,风景很美。。。这个居然还有续集,《月光花谋杀案》Moonflower Murders (2024) 。
还可以,模仿经典推理的痕迹很重,但现实和故事的遥相呼应的设置比较有意思。结尾很巧妙,试问哪个读者不希望能到书中与自己喜爱的角色告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