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到了喜欢的男生,也算是青春里的幸事一件吧。
何况他长得又高又帅,学习好,又很温柔、有耐心、有梦想。
他是梦想追逐天体物理的少年,而她的梦想是追逐你。
高中时,坐在最前排的学霸你,和坐在最后排的学渣我,我们的距离是考卷上500分的距离,是教室里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距离。
这个距离,需要我死记硬背很多很多的笔记、公式,才能拉近那么一点点。
高考时,顺利发挥考上大学的我,和赌气不去参加高考的你,我们的距离是你那骄傲敏感的自尊心和依然认为你是全世界最好吴智勋的我。
我天真地以为我们的距离只是一年的复读而已。
变故到来时,在医院里陪护、满心伤痛的我,和在门口徘徊犹豫的你,我们的距离是一层玻璃窗户。
可被这一层薄薄的玻璃隔开的,却是两个世界、两条道路,和从此天各一方的我们。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你以为明天一定可以再继续做的;有很多人,你以为明天一定可以再见到面的;于是,在你暂时转过身的时候,你心中所有的,只是明日又将重聚的希望,有时候甚至连这点希望也不会感觉到。
因为,你以为日子既然这样一天一天地过来,当然也应该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
昨天、今天和明天应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但是,就会有那么一次:在你一放手、一转身的那一刹那,所有的事情完全改变了。
太阳落下去,而在它重新升起以前,有些人,就从此和你永别了。
”
我只是一个小女孩,没有经历过太多生活的苦楚,我只想高高兴兴、轻轻松松地生活。
我和你的距离,越拉越远,你依然在追逐你的梦想,可曾经想要追逐少年的我,已经跑不动了。
17岁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不信人间有别离。
19岁,与亲人和爱人的别离一同到来,李青桐的青春也落幕了。
奔跑在炽热的青春里,风却已经把我们吹散。
青春已落幕,欢喜又遗憾,我不再拥有那一个夏天,也不遗憾我们走不到终点,只想和你好好说一句再见。
吴智勋,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重新爱上你,还是说,我也可以骄傲地站在你面前,对你大声说一句: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
得知电影版《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开启点映的消息,作为剧粉,自然选择立刻去看,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影版和剧版一样,带给我许多欢乐和惊喜。
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就像去看了许久不见的朋友,他们还是我熟悉的铁原“破铜烂铁”小分队,还是那样肆意张扬地快乐,溢出屏幕的青春气息,每个人物在底色不变的情况下又多了一些成长。
相信很多观众和我的感受一样,看这部影片有重见旧友的欢喜,又有看见他们成长与变化的感慨与感动。
[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青春电影]可以很客观地评价,《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是一部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青春片。
它具有青春片常见的校园暗恋元素,但呈现的并非一味是暗恋与苦涩,也没有过分渲染显得矫情。
影片把青春年少时期美好的情愫以一种很积极阳光的方式展现出来:见到喜欢的人会害羞脸红,也会想要追求进步,变得优秀,会跟随对方的快乐而雀跃,也会因对方的遭遇而伤感。
不得不夸的是,虽然电影有是喜剧化的方式呈现,但是在表达少年少女情感时,非常细腻真实,非常小清新。
除了校园暗恋,学生时代和同学朋友上课说悄悄话,传纸条,放学后也要一起吃点好吃的,朋友之间互相分享秘密,分担忧愁,还有不得不面对的考学压力,半夜里亮着的台灯,桌面摊开解不出来的物理题……——这些看似细小的情节,是多少人的青春记忆。
在影片《做朋友》里,是对角色生活的刻画,也是对荧幕前观众的青春挥手致敬。
[又见李青桐:是“青铜”的人生,更是“王者”的心态]李青桐所过的人生并不是世俗大众所定义的“成功”,甚至“单亲妈妈”,“顾不上孩子”这样的标签让她看起来过得非常糟糕。
但我真的好爱李青桐,从剧版看到影版,我对李青桐愈发喜欢和敬佩。
跟随着李进步的视角,我们看到学生时代就粗心马虎的李青桐,她是让父母忧心的孩子,是老师见了摇头的学生,是未来孩子见了着急又无可奈何的妈妈……似乎李青桐在“正事”上都不靠谱,但我总能被她感动到。
我爱李青桐的真诚和坦荡,这是当下稀缺珍贵的品质,在权衡利弊的时代里,她可以做到遵从内心,甚至在结果不如预期时,她依然有勇气去面对和承担一切,足以说明她有稳定的精神内核,充满温柔又强大的力量。
电影落到与父母和解的议题,李进步能理解她的妈妈,和妈妈成为朋友,并非因为“妈妈”这个角色,而是李青桐自身的光芒。
垃圾电影。
作为一个92年当爹的我实在受不了了,首先不说人家李青桐预产期你作为女儿或者好友还在家中等一堆硬bug,也不说节奏拖沓,莫名煽情的技术问题。
我就说一点这个剧情简直就是宣扬不正当价值观,什么刚高考的女孩明明有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人生,来了一句为了自己所谓的家庭,非要把孩子生下来,咱不说对何以及对她妈了,对她自己就是极度不负责任啊!
这是宣传什么价值观?
带坏多少孩子?
也就是电影宣扬高中生毕业可以外宿,还能不做安全措施,有了孩子爹不负责任还要生出来的价值观念?
这种电影怎么审核通过的!!??
是想让你们女儿也过这样的生活?
最后,给看到的18岁左右的孩子说句话,你的人生有无限的可能,你有很多未来,现在的你可能因为一时的冲动喜欢某个人,先认真想一想他值不值得和你,如果非要睡觉,请你认真考虑,如果已经睡了,没关系,做好安全措施,任何不带套的男人,在没结婚之前,一定要远离他。
如果实在有孩子了,请打掉他
毫无新意,毫无诚意!
剧情是无脑的,bug数不胜数,每个人说话和当时自己对“穿越”这件事的认知都违背,这不只是剧本的问题,说明演员都没用心没入戏!
剧情上跳跃、漏斗百出,情感上是无脑煽情的,音乐突兀就起来,主题都没怎么体现得出来呢,咋就想着只靠演员说几句“金句”观众就能感动呢?
作为喜剧,笑点尬的不少,烂梗不少,就是贾冰一贯玩的那套全片看下来,要表达的没表达,笑的倒是笑了,但作为喜剧笑点也不密集,反而有些想做笑点但令我难受。
全片节奏就是讲点剧情-笑-突发状况-上音乐讲主题-开哭(只有演员没有观众,自我感动罢了)-突然贾冰玩一个尬的想要缓解气氛,然后继续循环下去。
加上我说的《你好李焕英》,脑中有画面没?
对,这就是这部电影
补充一句,庄达菲演的不错,《年会不能停》时就觉得不错,这场是为她来的,电影的失败和她无关再补充一句,口碑肯定不会好,票房参照《戏杀》和《末路狂花钱》,宣发好票房就高,宣发不好就炮灰吧,口碑是别想了,很难上6,最多最多6.5(如果真有很多无脑的能被所谓家庭的主题戳中的)
1️⃣价值观争议我看到被人诟病最多的就是李青桐高考完未婚先孕最后选择放弃上大学生孩子的戏码,诚然放在现在看来这非常的不合理,但是特殊的个体遭遇应该是被允许存在的,更何况是在1999年那个年代,事实上,两个成年人你情我愿“擦枪走火”发生意外,是不违背道德和法律的,只是我们并不提倡这样做,太早了一些,但是并不代表这是一种罪过。
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假使真的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事已至此,不应该把目光聚焦于批判一个女孩子的选择多么的不成熟,她希望听到的不是“你错了”“你完了”“你毁了”,可能这才会真正毁掉她对未来的期待,这时候更应该关注作为一位准母亲作出怎样的选择,其实作为局外人是没有资格对她的选择评头论足的,她做怎样的选择都是没有错的。
如果是打掉孩子奔赴前途,没有错,这个选择会是艰难的,但她有这个权利为自己活;如果保住孩子放弃前途,同样也没有错,没有一位母亲会不心疼源于自己的新生命,有人说她如果不生孩子之后就不会过得这么惨了,她是不是傻,但是反过来想那是她费尽心力半步之遥的象牙塔,她又做了怎样激烈的心理斗争才能做下牺牲前途的决定,理想可能就在眼前崩塌了,但她有对孩子的那份执念在,这个选择又何尝不是艰难的,而且如果怀有身孕去上大学,一个女孩子会因此遭受多大的非议,流言蜚语足以击垮一个年轻脆弱的母亲。
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好多人都忽略了李五四在那个时候去世了,一个女孩子已经目送父亲去世了,怎么可能再忍心亲手葬送自己的女儿,未来母女可能都不好过,但这不能用来批判当下的选择,不是都可以用结果来评判过程的,而且如果选择生的话,确实就不好上大学了,怀有身孕去上大学会惹得太多非议,还是那个年代。
还有人说这会导致心智未熟的女孩子去效仿,未免有些夸大,就算是孩子也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同理难道所有免不了有些暴力桥段但不影响大局价值观的电影,都要因为可能诱导他人禁播吗,并没有,因为一个正常人天然具备过滤某些信息并识别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其实过审就是最无声的解释了,而且看过电影的人更多是会被三代的大篇幅亲情向所打动(最让我触动的就是李五四和中年李青桐对话的那一幕),油然而生对父母的多一份敬重和共情,至少当下的我是这样的,可是为什么好多人总是揪着这里无限放大而对真正的亮点避而不谈呢,对于这点我确实不敢苟同。
2️⃣换角争议有些剧粉可能不满影版不再是原班人马,说实话我自己一开始也挺介意,主要在于影版陈君何和吴智勋换人了、段霄没了。
先夸一夸剧版吧,我是两个月前才看完的新晋剧粉,关于剧版我还是挺有发言权的,记忆犹新,剧版在我心目中堪称2020年的遗珠,不知道当年激起的水花怎么样,我能肯定的是如果换个平台➕放到近两年肯定能掀起不小的波澜,只可惜影版啥啥啥都换了,无法完全抓住恰逢上升期的双女主演员的流量,但是我昨天还是去看了影版,是出于今年看完剧版刚好出影版的缘分,也为了看看陈昊宇限定版的中年李青桐和贾冰老师的李五四(剧版李五四那段发言真的吹爆),还有帮我那平行时空的段霄看看24年的李进步。
再说说影版换角的呈现效果,有一说一,校霸陈君何还得是马思超,但是我确实要承认王皓是一位合格的笑霸陈君何,他和贾冰老师一起几乎贡献了影版的所有笑点,我观影时几番四面八方的笑声便是最真实的反馈了,说到贾冰老师饰演的李五四,这位换角真的非常成功令人满意,知名度、演技和认可度都深得我心(当然剧版李五四演得也很好),他几乎奠定了影版的喜剧基调。
至于未变的李青桐李进步母女演员,庄达菲的演技相比剧版生动细腻了很多(还有果然还是长发好看),陈昊宇演的小青桐和中年青桐的反差感拿捏住了,两位的表现可圈可点。
总得来说,影版比本剧粉预期的要好,有笑有泪,所以还是想号召亲爱的剧粉们,剧版已经过去几年了,虽然影版啥啥啥都给换了,但是至少双女主还在,而且亲情线和喜剧元素有所丰富,给我带来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化学反应,发掘了很多影版限定的元素和剧情。
无论如何,也算给当时的自己画上了一个句号。
十八岁的李青桐,身边有爱她的男孩,一群交心的朋友,也有疼她的老爸老妈,而三十七岁的李青桐,身边只有一个我。
如果我的人生只可以做一次选择,我想骄傲地、开心地选择成为她的女儿。
———来自十八岁的李进步
“如果爱说不说口,就叫一声她”李进步和李青桐这对母女,明明彼此关系爱护但却都没有做好对方心里的妈妈和女儿,重回李青桐的青春,作为女儿的李进步宁愿没有自己也要改变妈妈的结局,她真的很好!
可是哪怕是在平行时空里,也没有办法改变事实,但是这次不一样的是,李进步知道了妈妈为了她做了很多牺牲,她终于找到了和李青桐和平共处的方法。
很难不爱上18岁温暖又坚强的李青桐,对朋友真心相待,对爱情也有自己的坚守,哪怕吴智勋抛弃了她,她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选择尊重独自抚养李进步!
年轻的李青桐就是小太阳,而她也得到了很多很多的爱,亲情、友情、爱情,所以她永远明媚自信,进步真正见证了妈妈的青春,他们是最好的朋友。
“也想让你的世界闪亮明媚”李进步和李青桐一定会在铁原的世界特别特别好的生活在一起。
“其实也不是什么忘不掉的人,只是对那场无结果的付出和被浪费的炙热的爱,耿耿于怀罢了。
” 关于吴智勋和李青桐,剧版的故事我个人觉得更出彩,甚至剧版的结局我真的不能理解,但是在影版 里其实“父亲” 的角色已经不是重点,甚至连有担当的陈君何也成了背景, 因为李青桐和李进步人物更出彩。
作为一个青春不再的老大叔,对于青春题材的电影,我总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因为我嫉妒那些热情、嫉妒那些说走就走的毅然、嫉妒那些打不断的友情。
我就是就嫉妒这些还在青春里撒欢的孩子们。
所以对于我来说,比起轻松的喜剧,我更喜欢看到那些经过青春的痛苦和折磨后,成长为大人的故事。
看他们怅惘,看他们遗憾,看他们分离,看他们回忆。
当我看到他们经历了我所经历的一个片段,或者一切时,这种共鸣以及一种回忆的激发,是这种电影所带给我们的魅力所在。
青春在每个人眼里总不一样。
在《燃野少年的天空》里,就是一个舞台,就是一场舞蹈,就是燃烧。
在《少年的你》中,青春是仇恨、歧视、自卑、鲜血搅拌形成的一团烂泥。
在《那一场呼啸而至的青春》里,是刀光剑影,是江湖。
在《匆匆那年》里,是成人般的青春,是为了爱情敢不做最后一道大题的牺牲。
这就是那位敢少做一道13分大题的帅哥所以,它是残酷的,也是欢乐的,是单纯的,也是充满荷尔蒙的。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想展现给大家的,便是一个又哭又笑,又傻又成熟,满是精灵鬼,却又在某刻会成熟的青春。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糅合的产物。
女主李进步穿越到了自己母亲李青桐的18岁那年,她陪伴着自己的母亲经历了乐队的演出、和学霸的恋爱与分手(我这算顶客气的说法了,就是个渣…..)、父亲的去世、放弃大学机会、意外怀孕、青梅竹马的接盘……
组乐队这种桥段是非常适合青春题材的,但是本片虽然有呈现这个话题,但是却只是蜻蜓点水,着墨太少是不是有很多熟悉的影子在?
《你好李焕英》的母女好闺蜜,《匆匆那年》里围绕高考产生的甜蜜和裂痕,《大约在冬季》里熟悉的接盘侠,《哥,你好》里无法拯救的父母宿命。
本片大部分时间都是用了暖色调,挺符合大家对于情怀和老时光的认知这部电影里,讲述了母女、父女、闺蜜、初恋、青梅竹马、朋友,有爱情、友情、亲情。
此刻,影片的短板展露无疑——感情线的过度分散,既让影片的各种要素无法集中表现某一个情感,也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
影片中母女之间的感情,本应该是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既从对于这个18岁的“妈妈”只有满心的抱怨,到成为无话不谈的闺蜜,真正进入了对方的心房,再到经历了波折后“妈妈”真正成为妈妈,从怨气到友情再升华到亲情,这本应是一个非常脉络清晰的路径,可惜本片的这个路径,与狗血的爱情三角恋、时隐时现的父女温情、支离破碎的死党友情,这三条路径交织在了一起,会让观众感到迷茫。
面对亲情、爱情和友情,观众所感受到的情绪波动是不一样的。
亲情是一种温暖,让人舒适;友情是一种燥热,让人蠢蠢欲动而又大汗淋漓;爱情是炙热,有让人飞蛾扑火的魔力。
三种不同的感受是无法同时在观众心中激起巨大的涟漪的,它只会相互扰动,最终呈现一个杂乱无章的结果。
在一部电影中,展现复杂的感情很困难,展现单纯的爱或恨要更容易,也更容易得到观众的反馈。
所以当我们去看《教父》时,是需要思考其中的每个人的行为,而我们在看《约翰威克》时,只需要感受愤怒带来的后果就好。
愤怒的最直接表达就是暴力,也更直接的将情感传递到观众心里而本片并非全是短板, 在演员方面,全片大部分使用了网剧的原班人马,而电影中新加入的演员,比如王皓、贾冰、杨皓宇,都成功期待了为该片增加更多喜剧要素的作用,可以说选角是成功的。
尤其是杨皓宇,一个传统到不能再传统的班主任形象,真是让人印象深刻,而且从气质上看,没有脱离杨皓宇之前角色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大家也要注意他那双皮凉鞋,还有紫袜子,绝了所以只是单从创作者的叙事手法这点看的话,本片我认为不如《燃野少年的天空》和《匆匆那年》。
再次强调,青春电影,单纯一些要比复杂一些更好。
当李进步穿越过去之后,见到了李青桐,李进步从父母爱情的搅局者,变成了母亲的闺蜜,最后,当破铜烂铁乐队演出完毕,落幕那一刻,李进步回到了现在,对于18年前的一切,成为了她和她的秘密,最珍贵的记忆。
这样更单纯,也更美好一些,不是吗?
前段时间和爸爸看了,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前几天和妈妈看了抓娃娃。
两者都是围绕喜剧的内核在讲述教育,前者讲述教育的方式就是让女儿穿越回去。
体验妈妈当时的生活,从痛恨妈妈,到逐渐理解妈妈,再到最后和妈妈做朋友,看到最后,爸爸给我说,其实在女儿坐三轮车穿越隧道的那一刻结束电影就已经很好了,非要画蛇添足,又返回到现在的时间线。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就是体验父母过去的生活,从而理解父母,我想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机会的话,可能有的孩子会通过这次的穿越会理解父母,可能有的孩子在他的思维模式中并不会理解父母,立意是好的,但有些情节设置的太过于烂俗,比如那个好学生,怎么就和妈妈乱情了呢,也没喝酒,也没有什么的,就突然就?
而且怎么就为了生孩子学都不上了?
那个年代父母支持你这么做?
不把你腿打折?
感觉不可理解。
而且就因为好学生的父亲改了好学生的志愿,然后就要以这种方式发泄自己么?
感觉这些桥段不能理解。
再来说说看的这部抓娃娃,现在好多人都在吐槽90后的父母。
纯属就是没苦硬吃,有福不享,营造愧疚式教育,如果要反驳就是一句话,父母都是为了你好。
里边儿也有一些桥段,感觉有点儿牵强附会,比如马继业出去买菜的时候,那个卧龙凤雏,当场给马继业出数学题,谁家好人卖菜的时候?
给顾客出数学题?
这里有点儿太牵强了。
而且我觉得即便是要营造愧疚式教育,苦难式教育,不应该将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可监控范围内,那这不叫教育孩子,那这叫监控孩子,说的再难听一些,把孩子当做一个囚犯,无时无刻在管控着孩子。
所以说当马继业长大之后,他已经能分辨出来街上的哪些店铺。
是管控或者说是在管控势力范围之下的店铺,哪些是正常的店铺。
教育学中讲,什么叫教育?
就是要遵从孩子的自然心理发展,小时候的孩子贪玩儿就是他的天性,如果你不要让他玩儿,那么会扼杀他的天性,我们常说的多动症。
哪个孩子不动?
只要在正常范围之内那都是可以的,一个小孩子精力旺盛,活泼好动,难道不应该吗?
如果说呆呆傻傻经常在那儿一坐就是一天。
难道就是所谓的好孩子?
难道就是所谓的正常的孩子?
最后这部电影,留给我的思考就是,没苦硬吃,有福不享的愧疚式教育,苦难式教育真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好处吗?
或者先不说健康成长,说一说对孩子的良好教育有好处吗?
当然了,我觉得,健康成长都不能说的话,那也谈不上什么良好教育!
如果说忽略掉——与九九年格格不入的妆造服饰、庄达菲惊人的手机电量和突如其来的学籍(甚至安安稳稳在学校上课还能冒充老师)、莫名其妙不负责任的样板化学霸渣男、王皓逆天的鱼缸排便情节、到二十一世纪还会见到的为女辍学十八岁误怀孕的故事……那么这部电影拍得还是可以的。
贾冰与陈昊宇跨越时空的对话虽然内容老套,但蛮感人的。
整部电影营造的轻松喜剧氛围也挺松弛活泼的,看着无压力。
庄达菲和陈昊宇也是颜值演技都能抗,贾冰是一大亮点,同时贡献笑点哭点。
听说剧版粉看了会崩溃,属于魔改换主演级别的存在。
我作为路人看着还算开心,但这老掉牙的剧情和不走心的服化道属实减分了。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 (2024)5.92024 / 中国大陆 / 喜剧 / 何念 / 庄达菲 陈昊宇
就是这个时代才有这种电影名字。
虽然是俗套的穿越剧。
我看的真的挺好的。
我为什么非要你们去逼孩子呢?
让他快快乐乐不好吗?
这个理念基本我是已经是我的基本思路了,我希望牛琳也能够跟我一样。
不要那么多焦虑。
快快乐乐的让大宝成长起来。
小美是个单亲家庭,他妈妈整天喝酒喝的醉醺醺的,烦死跟他妈在一块儿了,然后她妈又一次陪客户喝多了,在学校大闹的一场,然后也影响了她的保送大学名额。
小美离家出走了,穿越回了他妈妈的时代,和妈妈做起了朋友,看到了他妈妈的一生。
原来是这么的不容易,人生就是这样的,让我们选择宽容别人,让我们能够换位思考,真的挺好的。
在电影院看了两场 哭了两场😭(但还是更喜欢剧版!
不会拍可以不拍。好典型的男人拍的东西,怀孕的女高中生没有孕吐没有孕期不适,怀孕还在冰上玩,快生了来一句“生孩子不会很难很痛吧。”全程像是有kpi一样,集齐青梅不及天降,未成年早恋怀孕,为了孩子假结婚,亲人离世,久别重逢等八百个烂梗,音乐一响我就知道要推情绪了,真的是我最煎熬的2个小时观影。剧粉千万不要来看,会跟我一样被创飞。
有时候我也受不了我的腐向,磕妈妈女儿磕得津津有味,是妈妈是女儿也是好cp(学习小组)。
国产电影穿越上瘾了是不是?李进步有点像IU/欣小萌哦~
笑点还行但bug很多,世纪末东北孩子有啥条件在高三玩乐队?但是当庄达菲的脸浮现在擦干雾气的车窗上时,仿佛是桂纶镁出现在《白日焰火》里一样,真不真稍微没那么有所谓了反正, 倒是证明了拍一部“李焕英”水平的电影有多简单
现在很腻歪这种煽情的亲情戏,但还是没出息地被煽哭了…陈昊宇好矮啊,在浪里不觉得,放到电影里感觉150都不到…演18岁还挺好,演38太违和了。剧情很套路,没啥意思,穿越设定太随便了。
七分,“这是原则的事”,但是你请他两顿小烧烤+两瓶小汽水,他就什么都忘了。从暗恋走到户口本、九块钱、玫瑰花,双膝跪下“嫁给我吧”,他真的很帅。好喜欢这个演员表啊,配角也都好喜欢!在东北看这个片子太有感觉了哈哈哈,转过头和朋友说话,他接话那两句就跟电影里一样,永远有笑点。你们学校到底在哪啊,怎么做到图书馆出来闪现净月潭的?(贾冰这一年是真没少演啊)
逻辑不能自洽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一个问题。
甭管俗不俗,电影还是挺好看的,尤其乘着陈昊宇在浪姐夺冠这个节点,泼天热度和富贵得接住啊!几个喜剧人的表演是最出彩的,比较恶心的是万国鹏,这孙子为啥还能混娱乐圈?
我爱庄达菲,我要和庄达菲做朋友
感觉像是看完《年会》后点开庄达菲短视频上看她唱“我没K”那种烂梗一样,是一部用安全的短视频拼凑起来的电影,情感和情节在前后段连接不上的问题很大,以至于就真的是像在看金句摘抄或者电视剧总集篇一样。而好像穿越回去逆天改妈命的剧情就会忍不住和《李焕英》对比,但《李焕英》是看似是自己视角的妈视角:“如果我妈的孩子不是我她会过得更好”,而《做朋友》到得知意外怀孕后觉得自己不是现在母亲肚子里这个孩子之后更像是“如果我妈的孩子不是我那我就解脱了”,以至于后面强行的和解结局真的完全顺不上,有点难以信服这样。顺便庄达菲和陈昊宇真的略像欧阳娜娜和王净,时刻串戏又被烂梗惊醒。
看过电视剧版,机缘巧合看了影版点映影版相当于剧版的浓缩剧情,重做了当时观众吐槽的结尾。在电影上,轻喜剧的部分更浓厚了,看着特别舒服,王皓和贾冰给喜剧部分加分很多。
没开玩笑算是我看过最好看的青春片了,值得一看
真的要不是花了钱,我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给我恶心的,我现在还头疼,女主亲爸那死装哥一出场给我整笑了,像我们班的某人,到最后给我整的大笑特笑,让女主她妈未婚先孕后出国留学,也没回来过,女主她妈也不堕胎跟另一个喜欢他的男的结婚了,那男的太惨了,全电影唯一一个能算正常的人。真的如果你觉得这玩意好看,我建议你换一双眼睛
蛮有意思的穿越剧。
纵然王皓像个小老头完全代入不了高中生,但演技还不错,相比之下喀什崎岖的面部已经严重影响到我的观影体验了,你看你像学霸吗?贾冰演技秒了所有人。最后,全世界最好的李进步和李青桐一定会幸福快乐一辈子。
3.5星吧,看过剧版(但没看全),剧情乃是娘胎里自带的,没啥可说,只是影版故事有点避重就轻的感觉,就是本该建立冲突的剧情就那么划过去了。好在情节有趣,整体观感还是OK。演员不错,除了庄达菲与陈昊宇双女主自带CP光环外,比较意外的是王皓(与剧版演员不同),有点雷佳音的感觉。贾冰与陈昊宇那段跨越时空的对话很喜欢,亲情桥段是点缀奇幻青春的一抹亮色,是影版的特色。
不纠结细节的是可以看看的,庄达菲还是适合青春的角色,这对母女组合还是讨喜的。当然要纠结细节的话槽点就太多了,就说一点,因为怀孕就不读大学了太扯了,我大学的时候班上就正好有个怀孕的,休学一年把孩子生了后就回来继续念了,无非就是留一级罢了,直接不上大学了真的没必要。
编剧和王皓把陈君何塑造成一个跑到班主任办公室里拉屎的大傻b时,我就知道这电影已经毁了
这里有整晚不熄的霓虹、没有一夜安睡的梦,那里有天体物理的奇迹、没有另一个世界的你。企图强加的美好未来,不过是一场早已落幕的悲剧;拼命阻止自己的出生,在死亡面前皆成荒唐的泡影。我喝出了白酒的滋味,却失去了饺子的温度;你接受了疮痍的成长,那也只是对现实的缴械投降。正如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悟,我们又如何苛求幸福和对幸福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