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巴塞电影6月8日上映的印度电影《厕所英雄》用一场真爱掀起的“厕所革命”,折射反应了印度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但是相对于来自男权、宗教的压迫,女性将自身作为男性附庸,把顺从、隐忍、讨好男权作为本分的麻木,则更加令人痛心。
《厕所英雄》中,贾耶和凯沙夫携手作战,以“厕所问题”为突破口向传统观念发起挑战,最终帮印度6亿女性争取到了改善生活现状的机会。
与贾耶相比,这部电影中的三位女性却远不如她幸运。
2017年5月,由德国和奥地利联合拍摄制作的《德黑兰禁忌》在戛纳电影节公映,讲述了3位伊朗女性在生活的沼泽中挣扎求生的暗黑命运。
伊朗女人给人的印象,就是从头到脚都裹在深色的头巾和长袍下,只露出眼睛和一双手。
信奉穆斯林的伊朗人认为,女人的长相不能被人看到,穿长袍佩戴头巾已经被列入法典。
《德黑兰禁忌》中,开篇就说“全能的神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创造了女人的鼻子,使其完美搭配头巾的佩戴”,这种满是讽刺叙述事实的表现方式,正是这部电影的基调所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德黑兰似乎总跟“阴影”、“压迫”联系在一起。
政教合一的伊朗用种种极端的形式来维护伊斯兰的纯洁,女性长年生活在束缚、压迫之中。
《德黑兰禁忌》便是3个女人的“逃亡之路”。
导演在角色设定上,选择了未婚、已婚、将离婚三个不同身份的女性,以点带面,呈现了德黑兰女性的现实状况。
未婚女子冬娅在夜总会与不得志的音乐人巴巴克一夜意乱情迷后,失去了“处子”之身。
冬娅告诉巴巴克,自己几天后将举行婚礼,如果事情暴露,两个人都可能会被施以绞刑。
但是在公立医院做处女膜修复手术,不仅费用高达60万图曼(注:图曼不是伊朗官方货币,只是生活中一种通用的计算单位,一图曼=10里亚尔),最重要的是需要法医鉴定、女方父母的签字。
“官方”的路走不通只能走黑市,他们先是找到了一种“人造处女膜”,并用“中国造”黑了中国一把。
但是因为这种产品没办法解决“落红”问题,冬娅和巴巴克经人介绍找到了一家据说“技艺精湛”的黑诊所,却又被300万里亚尔的手术费难住了。
已婚少妇萨拉确诊怀孕,婆婆欣喜非常,她却闷闷不乐。
受过高等教育的萨拉不想被困在家庭中,被生儿育女、操持家务支配一生。
她想要出去工作,用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经过面试,萨拉被顺利录取,却被告知必须拿到丈夫的签字,否则就不能正式入职。
派莉是一位单身母亲,两年前丈夫入狱后她提出离婚,因为拿不到丈夫的签字,18个月内她在监狱和法院之间来回奔波无数次,都被法官以“文件不全”拒绝。
派莉带着一个不会说话幼子,因生活所迫做起了“皮肉”生意。
她出场的时候显然已经是“行业熟手”,连儿子都已经习以为常,派莉在副驾驶为客户工作,儿子就在汽车后座嚼着口香糖。
冬娅、萨拉、派莉都在“逃”。
冬娅想要逃离的是这个国家,所以她称自己是处女,想通过人贩子的渠道去迪拜。
与巴巴克的一夜狂欢,或许只是她设下的“局”,没钱没依靠,只能“讹”一个处女膜修复手术,最终却幻梦一场,依旧被困在原地。
萨拉想要逃离的是看似夫妻恩爱、婆媳和睦,实则连吃饭时先上哪道菜都无法做主的家庭。
为此她不惜两次堕胎,但一个酒醉后的电话,便将她的人生彻底击碎,梦想的翅膀无法让她自由飞翔,反而让她重重坠地,跌得粉身碎骨。
派莉想要逃离的是已经腐烂的曾经。
照片中的“幸福”是连儿子都不想面对的假象,“吸了毒磕了药才会笑、才会吻你,把你牙齿打掉就是一切正常”才是事实。
三个女人中,最单纯的显然是萨拉,她还相信丈夫的“爱”,相信世界上有好男人,最后将她逼到绝境的,恰恰是她曾经相信的。
派莉则看得最透,她说“世界上有两种男人不能相信,第一种和第二种,不过两种没有区别”。
冬娅介于萨拉和派莉之间,她将希望寄予“没有爱情,但或许会为了自保承担责任”,但是事实证明,这也是妄想。
司汤达曾经用“红与黑”构建了一个“梦想与现实”的悲剧世界,《德黑兰禁忌》中也是两种色彩的对比。
海报“红与黑”、“开放与守旧”的对比,就像是影片中的男人和女人。
派莉、冬娅和萨拉虽然身份不同,各有烦恼,却彼此相扶。
在这个96分钟的暗黑世界中,真正怜惜、同情女人的只有女人。
电影中的男人有的只是道貌岸然和卑劣无耻两种面孔。
出租车司机一边让派莉为自己服务,一边因为女儿和恋人牵手而暴跳如雷。
代表法律的法官以为派莉在离婚申请上签字为由,要挟她做自己的情妇,并且大玩SM。
萨拉的“好丈夫”背着她去召妓,却因为一个电话就能将怀孕的妻子赶出家门。
她的公公看电视上的艳舞看得眉飞色舞,在有人进来的瞬间切换成新闻。
学生宿舍上明令禁止不允许女人入内,巴巴克的同学却屡屡违禁将女人带进去寻欢作乐。
监狱的狱警跟毒贩是熟人,被强奸的女人只能跟强奸犯结婚或者被监禁……原来,所谓的“禁令法典”只有对女人才有用,道德法律在男人这里都是形同虚无。
派莉那个不会说话的儿子,在影片中大多时候是一个旁观者的姿态。
他看到过父亲的暴力、看到过母亲的不堪、看到过萨拉的绝望、看到过老头儿的猥琐、看到过老太太的残忍,也看到过同龄人偷窥女人打手枪的场面。
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将套子灌满水,然后从楼顶扔下去,听楼下被水袋砸中的人怒吼“狗娘养的”!
还有什么比“装满的套子”更能形象隐喻男人及他们的欲望的吗?
男权社会,就是无数男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用法律、宗教冠冕堂皇做借口构建的利我空间,看是为了维护“纯洁、传统”,实则腐臭难闻,只配一句“狗娘养的”。
但是,这个孩子将来会如何?
影片中,他已经学会了下流手势,学会了无视母亲的受辱,学会了微笑看着同龄人偷窥……在不断的耳濡目染中,将来他或许会变得跟他见过的每个男人都一样。
也可能,会像懦弱、自私的巴巴克一样逃出德黑兰。
无论是哪一种,他的将来都还有“希望”都不会“差”,只有像冬娅、派莉、萨拉这样的女人,即使再努力再挣扎,最好的结局就是原地踏步,最坏的,便是万劫不复。
《德黑兰禁忌》中的“禁忌”,就是“女人为自己争取权力”吧,哪怕是最基本的尊重。
因为无法采用真人外景拍摄,《德黑兰禁忌》是在绿幕前拍摄再后期转动画。
它采用的动画效果很像美图软件中的“水粉效果”,多阴影却两色分明。
一如电影中展现出来的那个世界。
出生于伊朗,并经历过伊朗大革命的导演阿里.苏赞德还兼任影片编剧,他就是一个“逃”出德黑兰的男人。
曾经有过的真实经历,让他影片中展现出来的“德黑兰”细致、真实而残酷。
影片在烂番茄有95%的新鲜度,这即是对电影的认可,但是不是同时也说明,“禁忌”并不止在德黑兰存在呢?
细思极恐,满心寒凉!
当理想变为禁忌,自由转化为不自由,非主流成了主流,我们就明白这是每个地方的通病。
就像1979年的伊朗人不会想到,自己心里美好纯净美丽的新世界会是这般模样。
1963的美国人也不会预料,平权和种族,如今成了不可忤逆的政治正确。
理想的花总是结出丑陋的果。
理想不是法则,它和现实总是差着实现。
社会具备自我纠错能力,才能奔腾向海,而不是变为一摊死水
整个影片很压抑,女性在阿拉伯国家真她妈太惨了,已经不是人权的问题了。
女主算是够强大得了,自己挣钱养活家那就顾不得什么道义贞洁了。
里面的权贵男性基本都一个鸟样,唯利是图见色起意。
很强的批判主义氛围,应该就是真人演的在渲染,画面昏暗且沉闷。
能让上映这么牛逼的影片也是给力啊,值得尊敬。
唯一的开心地方就是两位女主聊天时候,但过于短暂啊。
强制披戴的头纱下,是三个伊朗女性的暗黑命运。
一个因丈夫吸毒坐牢,要独力照顾不能说话的幼儿,不获批淮离婚再嫁,只好卖淫为生。
一个怀孕后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丈夫却拒签同意书让她上班。
一个情不自禁与年轻乐手发生关系,却因为失去处女身而一身蚁。
充满禁忌的父权国度,到处是性别歧视、 虚伪做假、滥权渎职。
一个恶作剧电话,更凸显女性面对的巨大压力。
如此故事,只能用动画呈现,以绿幕拍下真人演出,再利用转描技术做出栩栩如生又带强烈控诉的德黑兰风情画。
入选康城影展影评人周及安锡国际动画电影节。
怀着很好奇的心理看的,印象中,德黑兰似乎总跟“阴影”、“压迫”联系在一起。
政教合一的伊朗用种种极端的形式来维护伊斯兰的纯洁,女性长年生活在束缚、压迫之中。
电影选择了未婚、已婚、将离婚三个不同身份的女性,以点带面,呈现了德黑兰女性的现实状况。
三个女人不同的命运,一个为了赚钱准备把自己卖去迪拜的伪处女,一个为了抚养孩子的单亲妓女妈妈,一个是向往自由把握自己命运的文艺女青年。
三个女人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伪处女最终梦断了,因此也葬送了一个拥有音乐家梦想的年轻人的梦想。
单亲妓女妈妈反而成了最好的归宿,她被包养,同时还有能力去帮助别人,这讽刺意味让人唏嘘不已。
文艺女青年,最终在绝望当中,嗑药自杀。
电影展示了德黑兰女性的悲惨遭遇,政治的黑暗,却不能帮他解决问题,只是借口一个地下商人的口,提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通过幕后操作获取银行贷款,然后用贷款买一个护照,逃离德黑兰。
可这个方法不能帮助绝大多数德黑兰女性摆脱困境。
“好像这样活着也没什么”,伊朗女性这样想着想着结果生活越过越糟糕。
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宗教,让生活充满禁忌,也让罪恶也悄然滋生。
这个限制,那个限制,当性成为禁忌,压迫也就悄然滋生了。
所有的限制在我的看来,都是为了强调最高权力。
穆斯林是怎么变成如今这副模样?
也许是殖民,也许是战争,也许是现代化国家的根本出了问题。
他们也许正在开展自己的宗教革命,也许还在未来。
影片一开始就是新闻里播放着伊朗女人必须戴头巾的新闻。
这给整部电影打下了基调,这就是女人的枷锁。
这部影片有点特别,画面不是都是动画而是通过实拍演员,通过后期转录成动画而来。
所以,这部动画片的表演格外真实,给人一种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带着哑巴孩子卖淫的妓女,丈夫吸毒被关进监狱,但是他们不能离婚,因为丈夫不答应。
妓女带着孩子找法官求情,公正的法官说这忙我帮不了,但是你可以当我的情人。
法官给了她一处公寓,那房子是她从来没有住过的好地方。
妓女向邻居介绍自己是新搬来的,她是个护士。
邻居一家人很好,邻居也是个孕妇,丈夫看上去很老实可靠,在银行工作。
但是上过大学的孕妇不甘心当家庭妇女,她想外出工作,就差丈夫的同意了。
为了工作,她曾经偷偷堕过两次胎。
住在附近玩音乐的是个穷学生,有时在夜店打工。
玩嗨了,在厕所和一个姑娘做了。
没多久那个姑娘就来电话了,说自己是个处女,并且马上就要结婚,男生必须掏钱给她做处女摸修复手术,不然未婚夫肯定会杀了他们俩。
男生机缘巧合把跑丢的孩子还给了妓女,妓女说会报答他。
妓女这天接客时碰到了熟人,是邻居家的好好丈夫。
丈夫求她不要说出去,算欠她的人情。
妓女想了想,求他帮忙给那个男生贷款,算是回报。
男生拿到了贷款,但是人却不见了。
要结婚的女孩对妓女说,修复处女膜是真,但根本没有未婚夫,她听说迪拜有老板喜欢伊朗处女,那个“未婚夫”是拉皮条的。
孕妇和妓女成为了好朋友,一夜俩人喝了点酒都很高兴。
于是开玩笑打电话给小区的临时清洁工,妓女说着淫荡的话勾引他,没想到看上去唯唯诺诺的清洁工顿时上钩。
俩人大笑着挂了电话。
被耍了的清洁工不肯罢休,在小区内扬言一定会把这个女人找出来。
孕妇慌了,接连收到清洁工打来的电话,但是她不敢接。
终于清洁工找到了好好丈夫,说明了一切。
孕妇倍感羞耻,她带着丈夫为腹中儿子做的风筝,跳下了公寓大楼。
《德黑兰禁忌》称不上喜欢也不讨厌,其实对于伊朗或者印度(可能也有zg吧)对于男权社会或者女性物化这种题材真的翻来覆去讲了很多了(这并不代表它不是亟待正视的社会问题),无非就是在语境里添上“处女”、“滥交”、“毒品”、“离异”的符号而已,我个人觉得这可能会触到一些人的痒穴,却很难打准文化上的痛点。
不知道当我做了母亲以后,我会不会有“胆量”对我的女儿讲――“幻想一个男人的酮体并不是羞耻的事情”;“工作和克制能让你从男人身上换取安全感,但是最安全的还是避孕套”;“一定要懂得反转的魅力,也要警惕反转的陷阱”;“一定要读哲学和乌托邦,流行只能取悦你,你却不可以信任它”;“真正可怕的毒品不是用来麻醉自己的,而是从来都被用作沉寂他人”……葛兰西在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提出了“hegemony”概念,又将其分为两类,政治社会的“政治霸权”和市民社会的“知识与道德的领导权”。
在我心里最好的电影不是一味批判而是积极建构,对一个悲惨女人讲述女人的悲惨,倒不如摁着她脑袋让她瞧瞧幸福女人的样子。
毕竟,这世界上最强大力量不是共鸣,就是焦虑。
三星半.第一次了解伊朗这个国家是看了《我在伊朗长大》,后来也迷上了那些让人心疼的伊朗电影。
看了这部伊朗动画,不禁想起这几天的新闻,据说伊朗女性第一次被允许进场看球赛,有些人表扬其政府进步,其实,究竟是谁赋予给他们的允许和禁止呢?
这是个魔幻的国度,被囚禁的导演,被制作成动画的真人拍摄电影,不见演员名单的电影…这两年闹得特别厉害的“Me Too”运动在全球掀起波澜,然而一些国家却从未参与。
有人会说我们幸运,然而并不是,压迫女性的方式各种各样,无论你处于什么阶段。
《使女的故事》里所说:把你的女儿培养成一个女权主义,而她却始终在等待男人的拯救。
身为女性,我们应当为自己争取权利。
动作流畅细腻,光影惊艳。
肃杀的冷色调和梦幻的波斯阳光交织,一如云橘波诡的头巾之下的的伊斯兰国家。
以三个社会经济地位悬殊的女人为主角的展开故事,浮光掠影地表现了德黑兰的压抑、腐败、守旧和重压之下的疯狂。
关于疯狂,正如在VICE上看到的一个文章——标题叫:我在禁忌重重的伊朗体会到了百无禁忌——或许突破宗教带来的荒诞禁忌,比像西方社会民众一样自由享受酒精、性爱和摇滚乐更有意思。
绝对男权和宗教集权之下的怪异国度,践行了张之洞的“中体西用”——于是可以看到黑夜里,人们的苹果手机闪光灯对着吊死在沃尔沃吊车上的宗教犯人闪烁不停,宛如摇滚现场。
就剧情而言,虽然略有牵强也略为压抑糟心,但是动画的表现形式,缓和了这些问题;况且在魔幻荒诞的伊朗,有什么是不能发生的呢?
而,万里之外的我为什么伊朗感兴趣呢?
或许是与生俱来的破坏欲望(如果需要破坏的东西不合常理,那么更能心安理得)和渴望见证某一大厦倾倒的历史时刻的看热闹心态吧。
动漫的形式没有很大意义浪费了动漫的表现力可以更有想象力
邪恶制度背后的邪恶思想信念——波斯帝国和中华帝国真是难兄难弟呀
挺真实的,这个国家表面祥和,其实有多少人盼着巴列维赶紧回来
人物故事有些想当然,人的错误跟现实的困境其实缺乏真正严密有效的联系和互动,主题的共鸣和力量也就弱了下去。
典型的黑伊斯兰世界片,浓墨重彩地处理伦理性戏剧。
妥妥的现实主义,但里面直接不带遮掩的展现“禁忌”还是会觉得触目惊心,可能只有直接才能触及人的心底,才能体会到女性在此环境的压抑与无助
3.75 想要众生平等真的是太难了
政教合一的国家,人民不是施暴者,就是受害者,或者两者皆是,没有中间选项。
因为角色都带着头巾,我非常努力的区分着两个女主的异同。回头一看简介,讲述了三个女人的故事,三个????
伊朗的社会形态,怎么破?
很写实的伊朗社会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在那里只要不超过原教旨主义,人们就可以享受“自由”,同时也为很多事情找到了出口,不停的打破禁忌是那里的人们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快感。
这哪里是德黑兰禁忌,分明就是德黑兰地狱。
多段叙事 德黑兰女性地位 和宗教规定下 确实看起来没有人权。 但是没办法改变的制度 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剧情如《盲山》《天浴》般黑暗,她们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卖身体,然而付出再多也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女主必须丈夫签字才能离婚,被迫成为法官的情妇,然而法官不止她一个情妇,甚至让她为朋友服务。萨拉仅仅想要去上班,但是遭到丈夫的拒绝。丈夫自己生活不检点,却怀疑妻子与他人有染。冬娅将第一次给了巴巴克,结果他抛下她自己跑了。18个月都办不下来的手续,法官马上就能搞定;怎么也进不去的学校,法官一通电话就能解决。女性努力再多,比不上男性的一句话。男性受到恶作剧就有权利烧了对方的房子,可是女性受到再大的伤害也无法维权。女性就像那只小猫,毫无尊严和人权,别人可以轻而易举夺走她的生命。男孩长大后,可能就成了吸毒的父亲,出轨的丈夫,滥用职权的法官,甚至非法交易的人贩子,继续压迫女性。这一切永远没有尽头。
三百万引发的伊朗版《大世界》。made in china还被黑。可惜三个女性人物角色,只有单身母亲是丰满的,利用法官交易、嗑药体验总结,左右逢源。其他人物桥段都有点猛下药,黑到死。相应之下的废戏不少,比如后备箱被查,只为了说明腐化可行贿。总之,很容易闻到中国独立电影的气息。
除了主题上的价值以外,人物情感,事件推动,批评力度各方面都相当一般,三条线之间关系混乱,斧凿痕迹明显。真人转动画的技术与其说追求了某种在禁忌下表达的自由,不如说是成功转移了观众对于剧本羸弱的注意力而已。
女性太过于被压抑以至于看完后竟为我所处的环境感到一丝庆幸。男性太过于自大,女人在他们看来只是被欺负的玩具,唯一还带点人性没有抛弃一夜情女友的歌手,经历过德黑兰洗礼,也变成了一个逃跑的懦夫。有意思的是每次拍照的幕布change,感觉男人还有一点反驳权利,女性就只剩下服从。
恶臭的绿教
“抽你的老公一耳光,要是他没反应就是吸了鸦片,要是他笑了就是大麻,要是他一蹦三尺就是哈希什,如果吸的是冰毒那就命不久矣,可卡因的话会吻到你窒息,要是他骂你那就只是喝醉了而已,但如果他把你打到牙齿脱落则说明他一切正常。”
表面越是禁锢的国家,私下越淫乱、肮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