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片子本身作为恐怖片还不错,那种诡异的氛围感塑造得很好,伪纪录片的形式用得也不生硬(相较于之前的灵媒来说。
宗教感很重,民间乡俗的迷信拍得也不错。
剧情中间的温情蛮加分的。
但!
是!
避雷‼️导演编剧,拿诅咒做噱头真的有点下头,我也诅咒你以后电影拍一部扑一部哈。
其实主要是这个设计让我想起以前扣扣空间说什么不转赞家人咋样咋样的骗赞骗转发的,我自己有点有点反感这个,不迷信不反感的uu不用往下看了,祝大家都观影开心,收获幸福有点子迷信的uu观影注意❗:让你看那个咒你就别看,让你念或是想那个咒语就别想,她念咒语,你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还有最后有一个佛像的脸,大概1小时45,46分钟的时候,别看,闭眼或黑屏或物理遮挡最好看之前还给自己想个假名[微笑]
最后祝看到的朋友都好运爆棚,厄运退散
经过一些讨论和友邻的分析,大致理出了一套自己比较认同的电影逻辑。
简单来说就是李若男六年前与佛母定下约定,六年后等女儿长大便献祭给佛母,条件便是自己不受诅咒。
后来因为不舍得,拒绝献祭惹怒了佛母,女儿开始被诅咒,李若男为了救女才不得不让观众一起分担诅咒。
也就是说李若男从最开始并不是什么母亲人设,她是有动过献祭女儿的念头的,见证了父母出车祸死亡,她知道自己是无法对抗佛母的,所以接回女儿就是为了献祭,为了自保。
其实李若男六年前便与佛母达成了协议,六年后献祭自己的女儿给佛母,交换条件便是自己不会受到诅咒,这就解释了当时触碰了禁忌,只有她一人活了下来。
当然这个协议是被迫的,是不情愿的,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于是李若男逃出陈氏宗族以后,大着肚子去了云南找到了大师,想要找到解决办法,也就是说六年前李若男就知道这句符咒是诅咒而非祝福,也知道了分担诅咒的法子。
但违抗佛母是要付出代价的,李若男的父母便出了车祸,佛母的力量让李若男感到害怕,所以她不得不把女儿送到孤儿院,答应佛母六年后等女儿长大便献祭给佛母,这也能说明了这六年间李若男是正常生活的,没有再受到伤害。
接回女儿便一直让女儿念名字就能看出,她接回女儿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献祭做准备,当然不管真不真,但她至少是动过这个念头的,另外她一直在强调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也能证明这一点,还有她说她不再害怕怪物,也能侧面说明她知道保命的法子,只要把女儿献祭给佛母就好了。
但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还是有血缘感情在的,所以当真正和女儿相处之后她后悔了,可想而知,佛母可不是什么好惹的神,于是女儿便出现了一连串的起乩,看到坏坏,一些诡异行为,莲蓬乳都是佛母对李若男的报复,这也才有了电影一开头李若男让观众念咒语,目的就是为了救女儿,让观众分担女儿的诅咒。
我们不能说李若男是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但也不是什么好人,知道启明去云南而不告知真相,还有最后她蒙上双眼让观众看佛母的脸就能看出,李若男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大家分担诅咒,当然你也可以说她是一位好母亲,为了救女不择手段,但她也太低估佛母了,连佛像都转过身去,你可想而知。
整體而言,就是太矯情。
恐怖的地方都盡可能的想要營造很可怕,但反而沒有任何不寒而慄或毛骨悚然,接下來可想而知的就是「哦,又被強迫塞了迷幻藥」的感覺。
簡而言之,就是刻意到讓人出戲,劇情上也讓人產生很多「為什麼他、她不怎麼樣?
」、「為什麼他、她要這樣?
」的疑問。
但答案很明瞭的,就是導演為了想讓你感覺到恐怖,而功能性的無所不用其極。
1. 偏鄉的廟有監視器姑且相信,畫面是黑白的也算OK;但警察局的監視器是黑白的就說不過 去了,甚至連朵朵從醫院跑出去的那段,路間監視器也都是黑白的?
都在已經有Youtube Premium的時代欸,警察局或路邊的監視器畫面應該要是彩色的吧?
是因為監視器要黑白的才像監視器 嗎?
還是說因為黑白的才可怕?
這兩個都是超爛的原因(就不說朵朵走路的那段監視器從醫院到路邊的監視器特效都套同一個,文字的位置什麼也都一樣,所以劇情裡的監視器都是同廠牌嗎?
)2. 媽媽既然不是第一天知道朵朵晚上睡覺會害怕 ,那為什麼媽媽不留下來陪她睡?
堅持走完「女兒發現有異狀、媽媽哄她、哄完離開、女兒繼續有異狀」的流程,不合常理到極點,到底為什麼不一起睡?
有什麼事重要到一定要分開睡嗎?
3. 為什麼媽媽去到哪都要一個人?
她的朋友、親戚呢?
她既然對整件事這麼害怕,對女兒感到不安,為什麼不找人一起陪她去各種地方?
除了育幼院的爸爸,沒有其他更親的人可以找了嗎?
哦,因為劇本上要一個人才可怕啦,才可以讓很多複雜的劇情變得很簡單啦~4. 不管在什麼情況,都要讓朵朵一個人,除了上述提到的睡覺以外,看房子的時候最扯。
難道朵朵不能進去房子裡面等嗎?
一定要讓朵朵單獨在樓梯間?
有這個必要嗎媽媽?
妳在劇裡面的形象是很保護妳女兒、很愛護妳女兒的欸!
妳真的會這樣嗎?
而且根據房仲和媽媽的對話,兩個人在討論的是樓上的神壇,根本不需要特地跑到屋子內講吧?
房仲沒有公司店面可以坐下來講嗎?
哦,原來也是因為要把朵朵支開,而安排的劇情啦~而且好,就算朵朵一個人在樓梯好了,走上去的時候沒有腳步聲?
一定要過那麼久才發現朵朵不見?
5. 朵朵跳樓的時候,鏡位也偷的太明顯了,隨便想也知道她跳下去的地方是同一個平面,只是用石矮牆隔起來而已。
好,這樣就算了,反正觀眾不會特別想怎麼拍攝這顆鏡頭的,但導演選擇一鏡到底,讓朵朵又爬進來,真的當觀眾傻瓜嗎?
6. 不管怎麼樣都要記得帶上攝影機,老梗、陳腔濫調、無言以對,如果這部電影少了攝影機的成分,一定會加很多分,只是劇本上要呈現的就不能偷懶了。
另外,每次到了可怕的地方,攝影機的畫面就用特效把它轉場掉,這樣就算了,每次特效的轉場都同一個,太偷懶了吧?
而且,角色什麼時候把攝影機放地板、什麼時候用第一人稱拍攝,整個選擇都太set了。
既然想要用這麼紀實的方式當作電影的表現手法,那導演操控的手就不要干涉那麼明顯啊!
什麼時候遠遠放地板拍、什麼時候拿著拍,都太跟著導演的意志,而不是角色自己的意志。
常常在想,為什麼這邊她、他還要拿著攝影機?
為什麼她、他要把攝影機放在地板上?
然後答案都是「喔,導演覺得這個鏡位比較好吧」,都不會是「嗯,應該是角色怕怎麼樣所以這樣」。
好,那如果說放地板的攝影機可以解釋成「因為角色害怕了,所以先放地板」,為那之後更可怕的部分是怎樣?
為什麼還要拿著?
為什麼這麼可怕就不放地板了?
7. 如果導演選擇用第一人稱的攝影機視角呈現這個片段,那就不要再放其他機位的視角欸。
例如像是字幕上著「什麼什麼醫院精神科採訪片段」那邊,一個像是攝影機的視角,然後突然就接著給我切特寫??
什麼意思??
更別提後面想要營造可怕的片段了,一下子角色的攝影機,一下子幕後人員的攝影機,想要營造第一人稱紀實感,卻完全沒有觀點可言。
8. 後面大師在解釋咒語含義的片段,一個字一個字出現在畫面正中間,真的有夠不舒服,堪稱全片最糟糕的地方。
這裡不是指觀影感受或心靈恐懼上的不舒服,而是感覺自己的視力正在受損,再加上體會了導演用這麼偷懶的方式呈現,簡直要氣炸。
如果真的自認為這部片拍得很好,那這個片段要怎麼賣給國外觀眾?
英文單字一個一個出現嗎?
難道台灣拍的恐怖片市場視野那麼狹隘嗎?
這段真的沒有其他呈現方法了嗎?
為什麼?
到底為什麼?
除了酷之外,拜託告訴我為什麼?
要酷有更酷的方式啊,又不缺你這種。
9. 進去地道的時候,明明只要把木樁往右移就能開鎖,裡面的角色硬要用踢的,請問有比較快嗎?
正常情況下誰會用踢的啊?
又不是在趕火車,拜託。
還有,進去地道之後,他們什麼都碰、什麼都摸,正常人不會這樣吧?
他們進去的原因是要找出小孩哭聲的來源,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美國時間在東摸摸西摸摸,正常人看到奇怪就也不會特別去摸啊,重點是你們要救小孩欸!
導演你忘了嗎?
還是你就只是急著想呈現「哇,地道有多可怕?
」那如果是這樣,他們進去的原因就不要是找小孩,莫名其妙。
10. 音效、音樂下的極糟糕,真的極糟糕,很少看到電影可以配的那麼差。
可怕的時候放刺耳的音效,溫馨的時候就放抒情的音樂,完全不管上一秒還在很刺耳,下一秒馬上給你抒情,硬要你接受音樂製造出來的氣氛。
所以我要因為音效刺耳而感到可怕或音樂溫馨而感到溫馨,我不會上網聽音樂就好喔?
「音效、音樂」跟「電影畫面」就像兩條打結的平行線,想要合在一起,卻亂得無可救藥。
但恐怖片本來就是難拍的類型,儘管說了很多缺點,但也不無優點,能拍出這麼有創意的劇情也不錯了,只可惜沒辦法瑕不掩瑜。
会不会佛母原本也是怀孕的母亲,因为被同村的人迫害导致流产而含恨而终,最后变成了邪灵。
所以她诅咒村里的人,必须要她们的孩子来供奉自己。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佛母的肚子那么大,还有孩子在旁边。
而且佛母的“脸”有点像产道,产道是生命的通道,生死相依。
最后,若男所做的事情本质也是一样的,利用别人的生命来守护自己的孩子。
参考:导演在近期讲出过去没人注意到的重点——佛母有孕。
在执导过程中,临时改变神像的外表也让美术组伤透脑筋。
他强调:佛母是怀孕的母亲,不能看见的脸,则是产道,这里的产道代表通道的意思,有着进与出、生与死的双向意涵。
“我想塑造出黑暗母亲的概念,为了爱孩子做一些事,也为了保护孩子伤害他人。
”
本文首发于「陀螺电影」公众号 自从去年暑期发布预告片以来,《咒》就收获了无数华语影迷的期待。
对“祝福”一词颇为怪异的改写、对真实事件的改编、对东方民俗传统的调用、伪纪录的外壳以及几笔制作精良似乎异常稳准狠的恐怖桥段,都很难不让对华语恐怖片仍有期待的影迷们为之一振。
自今年三月院线公映以来,影片也凭借良好的口碑创下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其豆瓣评分也一度高居8.5分以上。
/ 《咒》海报然而,正如许多在院线大受赞誉的恐怖片一样,《咒》也在本月登陆流媒体之后遭遇了内地口碑暴跌。
尽管作为华语恐怖片,《咒》目前相对稳定的6.8分相比太多其他例子也暂时还算不上惨剧,但“咒 晦气”“咒 就这”等一系列微博热搜也的确突出反映了一部分观众的失望。
/ 《咒》豆瓣评分这种失望的缘由一方面的确有先前高期待的落差以及非大银幕观影带来的缺憾,但更多则流露出对这部影片结尾请观众“分担诅咒”这一处理方式的不满。
毕竟,被恐怖片吓到或冒犯到的情况有很多,但观众直接被“晦气”到、觉得没被尊重的情况却并不算常见。
但我们也许可以继续追问:这种“晦气”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难道真是结尾的诅咒吗?
以及,这种被“咒”的窘迫感,是否可解呢?
/ 《咒》剧照伪纪录……?
不管对影片有怎样千奇百怪的解读,“伪纪录”都是观众预期中难以绕过的关键词。
大多数情况下,“伪纪录”意味着在摄影机强烈在场情况下,一种人物与观众站在一起的受限视角。
摄影机的自我显现是为了证明虚构故事的真实性,而镜头的运动、推拉与视听片段的剪辑则尽量依据故事中“现场”的逻辑。
当然,叙事者总归会在那里,但ta总能尽量遮蔽自己的行踪,以防让观众察觉到画面被有意剪辑、故事被操纵的事实从而失却真实感。
/ 《咒》剧照也正是由于这种对真实感的追求,多数伪纪录电影也常常凸显出器械的自动性与故事中拍摄者能力的业余特征。
镜头晃得看不清画质差,没关系;监控录像一直呆滞地盯着,没关系;一些莫名其妙的推拉摇移,没关系;……只要它们具备现实的逻辑前提,只要观众能顺畅跟随人物的意志和摄影机的目光,这些技术上的所谓瑕疵都完全不构成缺点。
因为观众知道:我和片中的人物站在同一起跑线,ta和我一样聪明,也一样愚蠢。
/ 《咒》剧照但《咒》,并非这种典型伪纪录片。
影片开头,我们就看到一位颇为真诚的人物坦白了自己的叙述者身份:为了拯救中邪的女儿,若男创作了这部影片来向大家“求援”。
这既是一种无助中的求救,又是一种对自身控制权的宣示:这个故事,是“我”讲给你们听的。
看到这里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份宣示的严肃性,我仍以为:她真的与我一样茫然无知。
/ 《咒》剧照但这种认知马上在接下来的讲述中被破坏。
因为若男的讲故事技巧实在太过高超且面面俱到:几乎永远在观看的摄影机,能在各种危急时刻及时看到现场“该看的东西”;配乐也基本能在氛围转折点恰到好处现身,让试图走进故事的我虎躯一震;堪称精细的剪辑点选取则将情绪和氛围直接猝不及防地作用于我……如此种种,都彰显了若男作为自媒体人的优秀技术素养。
/ 《咒》剧照但问题在于,直到开始中段的双线叙事,我才得知她作为自媒体人的设定。
而实际上这段双线叙事中,也并没有言明若男在这一方面的强大能力。
作为观众,一方面,我不禁深深怀疑为什么若男不一开始就简单说明她的职业背景;另一方面,我又如此强烈地感觉到她“声情并茂讲故事”而非“明确告知真实情况”的渴望。
与此同时,影片开头的恐怖桥段又已经以非常直露的jump scare给出。
所以,我始终没有找到进入这个“真实事件”的入口。
“这么刻意的吗?
”“这么精准的吗?
”是我从影片开头一刻钟以来就不断闪现的疑问;而“这么煽情的吗?
”则在差不多半个多小时之后也加入了这一串问题队列。
/ 《咒》剧照此时我们不妨继续推演一番刚刚一般伪纪录片的特征:由于这种摄影机的自动性、即时性与人物的业余能力,伪纪录片的影像总是能把人抛入大量“多余”的视听要素中来构建情境。
换言之,它总是漂浮着大量似乎无意义的、剩余的、仿佛应该被丢掉的如废料般的元素,从而抵抗一种直接连贯的、完全功能性的叙述,来循序渐进地丰满故事的真实感。
然而《咒》,却从一开始,就显露出高度的计划性与裁剪痕迹。
每个段落都有着鲜明甚至赤裸的叙事功能,精美的双线结构则恨不得让我尽快感受到岁月如梭的沧桑、爱情遗落成遗迹的动人(“淦,又在谈恋爱欸!
”)与走近科学的一片赤诚。
/ 《咒》剧照幸运的是,创作者们并没有忽略这一点。
因此,在影片结尾,若男显现出她狡狯的一面:她不仅是叙述者,更是一部分故事的编造者;这个故事也从未那么“真实”,而有着大量的虚构成分。
她的视角从未和观众站在一起,而是始终站在高处俯视着我们,调度着我们的目光。
/ 《咒》剧照当然,说书人与听书人的信息差从来就不直接构成批评的理由。
而我满脸黑人问号却在于:就算是这样,那又怎样呢?
先前那么多的蛛丝马迹,不是早就已经把你的位置暴露得如此彻底了吗?
故事都讲完了,但我听都没法听进去啊?
或许,我们应该讨论的,本身就不仅是伪纪录的问题。
伪·伪纪录……?
既然伪纪录是本片不可剥离的一层,那么我们不妨将《咒》称作一种“伪·伪纪录片”。
总体而言,伪·伪纪录片的视角是近乎完全由叙述者决定的。
在局部,我们可以看到多样的视角选取。
通过对诸多恐怖要素的审慎调用,这些片段所构筑的氛围、所拧成的“力”同样能让观众感受虚构的恐怖之愉悦。
/ 《咒》剧照与此同时,伪纪录的视角也必将影响观众对剧情的感知。
创作者要做的,便是在观众犹疑于真假边界的时刻,将其诱入故事之中,让未知之物既牵引人物、也带动观众。
然而,《咒》在这一角度所呈现的效果,恐怕仍然过于自信了。
在无所不能的伪纪录摄影机加持下,影片的剧作几乎呈现出一种完全失焦甚至支离破碎的状态。
/ 《咒》剧照一方面,因为摄影机的逻辑难以理解,观众对人物的体认也总是隔着一层粘稠的膜;另一方面,人物之间直接的互动也难称鲜活:母女之间的关系转变只是被直接给出,却几乎没有被细腻描绘过。
在各个关键的情节点,我们看到的相比最传统的台式情节剧并无更多独特之处。
而在这些声泪俱下的俗套之外,人物的线索编织又极度单调。
女主在该慌张的时候慌张,在需要剧情转折的时候出错;男人们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在该死亡的时候死亡。
因而人物只需随着剧情被调动、随着设定被概括,难以被构建出不可辨识的深邃内在。
/ 《咒》剧照如此种种又总是无法从故事发展的内在绵延着或潜伏地生发出来,总是只能依赖外部的叙述者——即若男自己——来强行安排。
因而故事被叙述的节奏不仅是强硬唐突,更是近乎垮塌散架。
正如那总是能随时上手的摄影机,它被使用得简单粗暴,也在危急时刻碎裂得简单粗暴,就连修复时刻的焕然一新,也是那么简单粗暴……而时间的追溯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不存在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回忆,它们总是能在意想不到的时刻萦绕于你左右,扰动那似乎坚稳的当下。
或许我们可以再次,换一个角度尝试理解若男的处境。
从而理解这一伪·伪纪录片的意旨所在。
假如若男在影片结尾是真的同样中邪死亡,那么整部影片或许正是一个幽灵编织的故事。
这一整场以爱为名的诅咒,不过是对这位女性内心世界的剖白。
/ 《咒》剧照我们甚至可以将她看作一种类似“蛇蝎美人”的形象:表面脆弱,但却能编造着、背负着真假难辨的过往;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显露出强大的虚构能力与爱的渴望;最终却又屈服于某种受诅咒的命运,并将这种诅咒传递给他人。
的确,这是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故事母体。
尽管在其拟真的效果、即真实性上很难称得上成功,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这种极度黑暗的爱、从以祝福之名的诅咒之中,继续审视这部影片。
诅咒还是祝福……?
仍然很迷恋影片从预告片以来就给出的“祝福”概念。
在这一片段中,我们跟随着若男,一起凝视高速行驶的地铁,凝视缓慢旋转的摩天轮。
这一用意念控制外部世界的方式,无疑是关乎知觉的:人的眼睛在面对运动的影像时,可能无法辨别其实际的运动而陷入难以觉察的失神;但在这种失神中,却存在着一种用内在意志形塑外部世界的力量。
/ 《咒》截图因此,内与外的边界在某些知觉悬置的时刻,并不是清晰可辨的。
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对于含有恐怖与奇幻元素的电影而言,它们要探求的正是这些人类社会边界变得不稳定的时刻,从而在其中挖掘出异质的元素。
然而重新回顾影片,我却很难感受到人物的意识悄然改变外界的过程。
一方面,影片的恐怖要素大多是直接丢出的,而最后一段“真实影像”则是为了确认这一切怪怖之物的存在。
换言之,这些东西构成了影片的“客观”所在:“这些就是真的”。
另一方面,影片的结尾又以女主角的自白告诉观众一部分故事的虚构性,从而强调了这种事先张扬的主观营造:“这些就是假的。
”
/ 《咒》剧照但与此同时,这种真与假的区分又是如此稳固。
我们并不能看到人物与环境、叙事者与故事之间复杂纠缠的关系。
在故事之中,那些灵异之物就那样直勾勾地“在那儿”;在故事之外,我们知道有一些凭空添加的桥段——但除此之外,在影片一百多分钟的时间流里,在这线性的难以轻易回溯的观看中,我几乎看不到“祝福”发挥作用的过程:因为主观与客观、真与假的概念对立仍然巍峨屹立在那,并无实质性的交融与模糊。
而“诅咒”也同样只是概念与堆积的情节。
作为差评的原因,“诅咒”实际上是:构建丰满可信故事失败的叙述者,将支离破碎的故事强加于观众。
一部分观众因此既不能满怀兴奋地投入虚构的怀抱,又不能自立于与故事毫无关联的冷漠之中,因而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个莫名其妙的玩笑。
作为“祝福”的另一面,“诅咒”只不过借助一些关于当代多媒介的影像,投映出一些简陋的宗教概念,最后留下一些关于宗教民俗轻薄的人类学掠影。
它们并未被充实过,它们之间的距离也并未被跨越过,而仅仅停留于概念。
而从最后的结尾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诅咒”其实也作为爱的证明存在。
创作者献给孩子的坦白,似乎蕴含着一种在恐怖中直面世界的鼓励。
单就敢把诅咒与祝福相勾连甚至寄予孩子这点而言,导演在现实中可能是个颇为大胆且天马行空的人。
可惜,过于拙劣的编剧技巧和素材组织能力让影片不管作为诅咒、还是祝福,都显得那么空洞贫乏。
/ 《咒》剧照而诅咒,并不是随随便便一句话就能生效的事。
电影中的诅咒,理应是一种闪转腾挪的虚构技巧,是一种情境创设的趣味,更是一种邀请观众在朦胧的人鬼边界处狂舞的勇气。
而这些,私以为《咒》都没有。
因此,如果你看完《咒》感觉到“晦气”。
或许可以这样想:“啊这……根本诅咒不到我……”
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华语恐怖佳作。
超越之前的《缉魂》和《诡丝》,几乎可以比肩经典的《双瞳》。
较为丰富的恐怖元素,闭塞乡村、原始宗教、神秘仪式、心理暗示、阴暗诅咒、孤苦妇孺,猪羊牺牲、女童献祭,加上灰暗灯光,手持模糊镜头,混乱到几近失控的剪辑,最终拼凑出勉强能自圆其说的情感逻辑。
这些元素组合起来,加上云南佛塔和密宗的壁画与传说,几乎可算作中国观众独享的被惊吓体验。
青年猎奇和母爱温柔将观者有效代入,村庄探秘、孩童灵异和离奇癫狂,都是颇为紧张惊悚的段落。
突然而至的恐吓镜头也基本能达到效果,特别是孩子表演精彩,希望能获得后续的心理辅导。
当然,正是这些恐吓画面暴露了影片的短板。
一是情绪的迅速切换令观者无所适从,某些切换完全是为了堆砌不同的画面效果,但却直接破坏了故事的走向和思路;二是由此导致了故事底层逻辑的虚弱,古老诅咒失去统一性,或怨怒(《午夜凶铃》),或巫蛊(《蛊》)或邪教(《双瞳》),或精神疾病(《禁闭岛》),源头的混杂不仅削弱了心理压力,也破坏了线索的连贯性。
两位青年的突然癫狂,村民诡异行为与法师家中的一系列异象均只具备视觉奇观功能,而失去了缜密的逻辑支撑。
这正是该片与《双瞳》的差距所在,当然可以用女主的内心转变强作解释,但是即便是她利用up主身份架构起的降头局中局,也还是有不少细节突兀且无法深究。
如果所有的自残与癫狂异象缺乏完整的信仰逻辑(即便是怪力乱神),紧张恐惧之后,也就没有引人深思的意境了。
或许太过严苛了,少男少女绝对可以尖叫然后相拥,对于如我般中年大叔,还是强作镇定,安然入眠吧。
我原本不打算写点什么,这只是一部堆砌了大量恐怖元素的破片子罢了。
但是昨天,本片的海报首图被换成了那条满是窟窿的恶心手臂,被挂在热搜榜上。
虽然很快又一次更新了封面,但是我突然感到,虽然被恶心到,那也许是很适合该片的封面。
关于我们是否可以依托“本片诅咒观众”推定这个片子低分的这一争论,我们暂且搁置,容后再论。
它的差,首先差在,一个明确的伪纪录片,反复的呈现了除了摄像机以外的视点。
这种全知视角一方面会损害观众的沉浸感,在观影过程中,观众被频繁切换的各种视点打断,这将大大影响伪纪录片本身带来的观影沉浸感,采取这种拍摄形式所能带来的好处也就被大大削弱了。
另一方面随着这种代入感的降低,未知所创造的恐惧也被降低了——换句话说,本来观众好好的代入着主角的体验,感受着由主角认知缺乏所带来的恐惧——我们不知道鬼会出现在哪里,会以什么样的情况出现。
由于第三视角的反复乱入,我们开始对剧情完全的预判起来,因为跳出了角色,掌控感又一次回到观众手中。
在恐惧感被削弱以后,导演只能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弥补。
这就要说到这个影片第二个致命的缺点,导演似乎很得意于在全知视角下呈现出一些尺度较大的恐怖画面。
纵观全片,涵盖了许多成功的恐怖片所出现的恐怖元素。
其中许多画面都对密恐患者本人非常的不友善。
用这种手段来加强恐惧感,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一开始观众还会因为画面的尺度感到惊吓,或者说,被恶心的内容刺激到出现生理性的恐慌。
但是大量采用这种绝显低劣的,迫使观众生理性厌恶的镜头,到了后期不仅会使得画面的恐怖性被削弱,还会让人忍不住质问,除了这种生理刺激手段,该片在心理的恐惧到底是什么?
一部电影下来,除了密恐被恶心到窒息,被镜头晃动到窒息。
带给我们真正有张力的窒息感,还不如《沉默的羔羊》里面汉尼拔看向女主的一个眼神。
除了镜头运用的不合时宜。
也许是因为删减而导致剧情的误读,也几乎造成了这部影片最坏的问题。
大量的东方美学的镜头却因为缺乏有力的东方内核而变得无趣——一般东方的鬼片有别于西方无差别杀人的魔鬼,要讲究真正的因果。
吸人精气的恶鬼要有与之对抗的道士,怨气而化的鬼要么大仇得报安心离去,要么得到得偿所愿得以渡化。
大黑佛母由人的恶意供养出的魔鬼,就算是无差别的杀害信徒,也应该有遏制的解法,而不是单纯给观众看一场虐杀(斩将官被删除了,是很大的败笔)。
而导演一开始就沾沾自喜构建了半天的概念——信则有,不信则无。
说什么信念构成了这个世界,在全文也没有任何体现。
没有人因为不信则无,逃脱了死亡的命运。
所有人都笼罩在一个克苏鲁之物的阴影之下。
这就导致了这么恶意的一个东西压根无法控制。
那么再退一步,我就当导演讲的内核就是人的恶意无法控制,这是建立在他前面拍的那些信则有,不信则无全是废话说教。
我在心里剪辑掉这些内容。
女主角这样一个精通营销的恶女,在本应着重描绘反转的结尾,本应出现的合理的第三方视角带领观众闪回了解女主欺骗的时刻,她是如何欺骗他人,如何为了自己活命转嫁危机的时刻——正该如《死寂》最后的那个反转一样精彩,导演却突然开始放弃,只用轻飘飘的几笔应付了。
一出努力代入女主的辛酸,最后跳脱主观视角的好戏就这样稀碎的完事儿了。
所以本片就算是一个伪.伪纪录片,也没有很好的服务于它的内核。
至于一个恶女的亲情线,一个恶女最后蒙着眼睛的“悔改”。
则随着女主两面性呈现的不足,而变得没有落脚之处。
三个命题,无论是对人性的恶意的讽刺,还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世界观,或者是母爱使人冲破自私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问题。
纵观全剧,也许导演有无数个得意的概念,巧思,都因为形式无法和内核统一,内核也因为权重取舍无法合理表达呈现,变成了一个依靠着大量低劣恐怖元素堆砌出来的蹩脚的故事。
在其他项都不算合格的情形下再来诅咒观众,不论观众迷信与否,感觉到晦气的原因也不可能是因为代入感太强而恐惧。
这不是恐惧,这可能是愤怒。
我不否认也许有人就是喜欢这些刺激图像,觉得它很新奇,很“恐怖”。
有人就是觉得只要画面尺度够,就可以满足他们的恐怖片观影需求——一个恐怖片看什么剧情呢?
但是我们如果把他看做一个真正的电影。
导演本应依靠电影做完整的事情,都变成了空洞的概念,诅咒成为了一个图像,一句咒语,恐怖全部来自于直勾勾的堆砌,那么也许有此类爱好的观众也许不必看电影,翻个墙多查点恐怖图片一样能够收到差不多等级的体验。
而为了掩盖这些不足,制作只能鸡贼的拉观众入局,其道理等同于,呐,恐怖片怎么运镜能增加代入感我想不到了,只好强迫你们这些观众帮我念咒代入来加强恐惧了。
这是取巧的偷懒。
诅咒观众不晦气,讲不好故事就开始诅咒观众很晦气。
道理等同于吓不到人就开始拍恶心画面。
写在开头的话:“火佛修一”算是导演给非闽南语地区的朋友开的一个玩笑,不用太觉得晦气,这个所谓咒语其实就是最简单的“谐音梗”,甚至都不是标准闽南语,至少了解闽南语的朋友看到那里会拍着大腿笑自己没反应过来。
也就是说,这个晦气毫无意义,希望诸君莫因为电影的诡叙而愤怒。
(提示:内含剧透,请看完电影再读)这部电影可能对我来说比较适口,至少我看完觉得四星有余,身边朋友有的觉得节奏无聊,有的觉得巧思虽有但是略老套。
而我觉得这部片子像是一个影视版的诡叙和一个局中局的故事,在恐怖之外更多的是人性的极端自私,而很多人因为情节和节奏会错过一些有趣的部分。
看完这部电影,很多人直呼上当,觉得导演搞暗示欺负观众,或者用电影下降头,说晦气的人数不胜数。
想着想着,觉得大家还真是正好中了导演的圈套,大呼晦气的时候,这部电影的“恐怖”才真正成立了。
一切起源似乎是一个满怀愧疚而慢慢习得爱的母亲,她为了救女儿,折腾了一堆事情,祸害到许多人,而最后的最后为了女儿,她不惜前往当年恐惧的源头,欺骗所有人,也要完成最后的仪式以期救赎幼女,最后却不幸被诅咒吞噬。
但是,这好像有哪里不对?
假如尝试复盘故事就不难发现,母亲一早就应该知道(6年前怀孕时,男友死后她已经去了云南),所谓的咒语不是祝福是分担诅咒,母亲也一早就知道自己和孩子失去名字不可以再使用,孩子出生不久就在育幼院里长大,她甚至不熟悉自己(被失去)的名字,假如没有回到母亲身边,她会不会逃过诅咒拥有自己的人生?
那么,李若男为什么还要把孩子执意带回家?
用爱包装,看似关怀,孩子似乎中邪的时候也依然选择不告诉任何人,教孩子熟悉自己的名字?
这六年里,她的父母意外身亡,她经受大量的厄运,楼顶还供奉着许多民间信仰的神像(楼顶的神像是传统的关公和三太子类,属于常规的民间信仰,而孩子在供奉的房间里发现DV也说明神像是为了镇住DV内容),这一切的一切都无不表示她深深的相信这个诅咒和邪神都是真实存在并伴随她的,那么,她为什么不惜一切还把女儿带回自己的生活?
不知道有人注意到没,开场的所有DV镜头的记录、录制,母亲都展现出神经质和疯狂的状态,但在关键的时候,她又展现出极其的冷静清晰,知晓进退、毫无慌张和神经质的状态,比如不经意在录制时流露的冷静,鬼打墙前带路的时候和最后前往山洞的时候,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李若男?
最后前往诅咒村庄的时候,她在视频中说欺骗了大家,希望大家为了救她可爱的女儿而给予一点分担的善心,这里或许有不少观众会感到不适,但那个当下,她依然看起来像是一个走投无路的母亲,究竟有多少观众会想我不要,有多少观众会想反正是电影玩一玩,又有多少观众看着佛母的空洞觉得晦气和恶心?
但假如,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骗局呢?
因为她为自己蒙起了一块红布,如果她早已是个走投无路为了救女儿铤而走险的母亲,她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呢?
有没有一种可能,所有的故事,源于李若男处心积虑的谎言,她深深的相信这诅咒的一切,所以她在六年来计划着用一个苦情救女的故事,欺骗所有哪怕有一点善意的人(包括观众),相信她的人们,全都死掉了,比如寄养父亲和亲近的社工。
她从开始就表演出了神经质和易受惊吓的状态,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无力的母亲,她事无巨细的记载着一切的生活,笨拙的母亲,拥抱新生活的辛苦,可爱又不合群的女儿,危险又无力的日常……这一切的一切,都让这个学会爱“女儿”的母亲显得格外让人信任,也让观众们相信,她需要借助力量来逃离厄运。
假如是这样,那么整个故事似乎真正的闭环了起来——这一切都是李若男剪辑和选择给我们看的,她早就是一个熟稔的影视博主和从业者,她策划设计了整个故事呈现的走向,她开始先用“祝福”设下种子,然后设计出了所有观众最吃的那一套:可爱小孩和无助母亲,她带着我们偷窥她的生活,感受她的无力,忏悔她的莽撞,所有那些过往的故事,细节的片段、看起来多余的行为逻辑、生活的阻碍和苦难危险,都在她的设计之内。
她从一开始就骗了所有人,她从一开始就就把孩子当做工具,虽然一路有意外,但故事似乎依然按她的设计一步步走下去。
所以她才会让孩子记住自己的名字;所以她才会“放心”的自己去和中介谈事情,而不把孩子带在身边;所以她才会在家里已经出现不明动静的时候,依然让女儿独自入睡;所以当诅咒来时,她才不愿意让孩子离开自己身边;所以她才要刻意的从医院中带走孩子,又因为拿东西消失,让寄养父亲找到孩子;所以在明知道宫庙祭祀七天不能吃东西时,依然去喂孩子菠萝罐头;所以她才会特地录了那么多并不是给未来的“朵朵”观看的内容,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欺骗“观众”。
她深深的相信着诅咒,于是这个念就化成巨大的缠绕,灌进她生命所有的缝隙。
她坚信她遭遇的一切都与诅咒有关,于是她把更多的人卷进诅咒里,而最后她企图蒙上眼睛,用自己的解脱,躲过那个巨大的诅咒。
可惜,恐怖的不是咒语和佛母的脸,是她早把自己作为祭品,献祭给某一个恐惧的时刻。
代表恶意之神的佛母,怎会没有脸呢?
或许是因为那张脸,已经换到了李若男的脸上。
PS:假若我的推断成立,这个坏人演的精彩,是华语电影里难得的形象了。
这两天看到微博上,关于《咒》有一个女主和佛母都是无私母爱的解读,个人非常不同意。
想说一下个人的看法。
那篇博文一开始说闯入地道的人类像闯入家里的蟑螂,人类会一边尖叫一边杀了它们,佛母也许也一样。
首先,佛母是被人为封印的,有人进去打破封印,对于她来说应该是件好事,并不是什么自己的地盘被人类打扰了才杀人,那些人疯魔,只不过就是因为佛母本就是诅咒之神,她的力量就是诅咒。
不论是好运之神还是灾祸之神,他们之间并没有鄙视链,神的力量是中性的。
但是人类会按照他们是否对人类有利来区分好坏。
其次,关于女主的母爱。
乍一看女主只是个普世意义上的好人,只不过做错事罢了。
随着剧情的深入,和回忆的一点点被揭开,我们才看到她不但不伟大,甚至很自私,她所有的表现出来的善良都是有条件的。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她对朵朵说:“我是什么时候才爱上你的?
是你出身的时候开始,还是我看你睡觉的时候开始?
” 当时听到这句话,突然让我感到后背发凉,导演探寻的情感比我一开始预想的要深刻。
人类所有的爱都是有附加条件的,也包括母爱。
个人认为,她最后牺牲自己和所有人救朵朵,根本不是源自于所谓的无私的母爱,而是无可奈何下的最终选择。
就像德古拉小说里一段话,“邪恶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的绝对性。
而人类的善良似乎总是包含着轻信、侥幸与自我欺骗”。
这个感觉用来形容女主正好。
还有一个细节,女主在怀孕期间就已经知道了佛母的诅咒,知道了佛母的力量有多强大。
当时云南的师傅就叮嘱过她,对于这段录像“不能看,不能听,不能问”。
但是她让警察和心理医生接触了摄像机,结果他们都死于非命。
也许就是在她再次确认佛母力量确实强大之后,她才决定抱有更多侥幸的接回朵朵,来献祭女儿寻求自保。
影片中也有说过,献祭要读自己的名字,朵朵已经改名,她却带着孩子念原来的名字。
之后的之后,事态越发严重,她更是利用育幼院的那位“朵朵爸爸”为她还原录像让他死亡。
在最后,彻底无力回天之时,她才无可奈何的选择自我牺牲。
这个牺牲与其说是为了救孩子,何尝不是解脱她自己,况且她又拉着更多无辜的人一起不是吗?
如果影片还有一丝温情,就是她也许在相处的过程中,有了做母亲的心,明白了做母亲的责任,看到孩子受苦有了愧疚与决心,最后才选择牺牲。
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牺牲一直都是有条件的,而且是在好多人替她牺牲之后才做的决定。
影片中,大家都会吐槽的“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喂桃子场面,恰恰是唯一的温情,那个时候她才第一次真正的像个母亲。
另一个角度再看,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无私的。
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无法选择自己降临在这个世上将承受什么,但是他们还是会选择相信,就像朵朵说的“因为她是我的妈妈”,不论他们在外人眼里有多奇怪。
这两句对于母女关系的台词,真的也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朵朵爸爸”这个角色虽然算是工具人,但是他在情感线上也举足轻重,他也再次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血缘也并没有那么重要,他甘愿为朵朵牺牲,只因为朵朵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朵朵会叫他爸爸。
关于“母亲”这条线,恰恰是我最喜欢这部影片的地方,很女性主义。
母爱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本能的是纯粹的。
所谓“为母则刚”才是一直以来女性最大的枷锁。
“朵朵爸爸”这个角色虽然算是工具人,但是他在情感线上也举足轻重,他也再次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血缘也并没有那么重要,他甘愿为朵朵牺牲,只因为朵朵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朵朵会叫他爸爸。
不是很懂因为觉得晦气而恶意打低分的人,《咒》我观毕只有一种深深地羡慕和嫉妒感之前看一个监督访谈说有一类创作者不是依靠热爱,而是依靠负能量来创作的。
我今晚咂舌感叹——咒的导演一定就属于后者。
比起电影里各种花哨的鱼眼镜头,空间压迫感极强的低机位,忽明忽糊的自动对焦,时不时响起的怪异音效和犬吠声——那些不可视和不存在的,出现在任何一个不该出现的角度镜头才构成了本片“伪纪录片”形式中最大的谎言,而这个谎言一直到结尾,才通过长达两分钟的文字阅读和视觉暂留看到符咒的生理现象告诉观众观众一旦察觉到到自己受骗,从感觉邪门和愤怒的那一刻起,就进入了导演的叙事诡计圈套,成为了导演“打破第四面墙”工具的一环资讯过载的恐惧感,和对诅咒传播力量的反感叠加起来。
导演所展现出的恶意,又成了观众的恶意,观众一边察觉到上当受骗一边破口大骂邪门歪道时,就已经入戏……能为这个结局生气恰恰证明你确实感到了恐惧,所以才会对导演的这番恶意感到愤怒,如果不相信它的存在,它没有吓到你,你又怎么会介意女主撒下的谎言呢?
而导演用激怒你的方式完成了他的创作,观众在被他激怒的同时也成为了他作品的一部分。
这是一种超凡的勇气和才能,我非常钦佩个人认为咒可能是近十年来的最佳华语恐怖片,大陆的恐怖片是拍不出这种完成度的。
这个导演贵在使用心理恐惧而不是jump scared来达到一种恐怖游戏一般的代入感。
甚至部分视角的切换还参考了生化和逃生系列,这份才能是难能可贵的。
就这点来看,台湾已经把中式恐怖发挥到了一个大陆恐怖类电影可望不可及的地步虽然他在影片中展现出的恶意确实不是所有的观众都能承受,但本片在揭露真相前其实也是给了你反悔的机会的,你忍不住好奇心非要看,看完又觉得晦气,是否有些精分?
(倒不如说都来看恐怖片了怎么还信神鬼啊,我不太懂这种脑回路)更别说大部分豆瓣观众看的都是盗版,看了盗版还喷导演是否自我意识过剩?
考虑到这个问题就会发觉,现在的豆瓣7.2的评分是报复性低分,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看看图一乐算了。
而该片一定会在华语恐怖佳片中占有一席之地,相信等报复性打分热潮过去以后,评分会慢慢涨回来,而导演也会凭借这部完成度极高的作品被记住,成为华语恐怖类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再补一下我给5星的理由吧,希望大家不要吵了,一打开豆瓣就看到恶意的骂街我很烦,你不喜欢你就自己发长评骂,别到我长评下散发你的恨意,我又不是导演,你骂我也没用啊很多人给咒差评的原因是结尾的这份恶意,但在我看来,没有最后这最后十分钟,咒就是个及格分的恐怖片。
毕竟伪纪录片式的恐怖电影实在是太多了,全片第一人称的的电影也不少,咒还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第三方角度镜头,还有这些打乱时间轴的剪辑,这不是很奇怪?
哪里还有伪纪录片的味道?
简直就像一部编辑好的电影了对,编辑好的电影。
恰恰是因为这个女主(导演)欺骗了观众的结局,你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的情节上的不可理、心理感受上的怪异、直觉的错误才能在读完两分钟的文字后,恍然大悟,而在你察觉到受骗这一刻时,美术师们设计的圆周纹在你眼球上停留了整整两分钟,在你暂停掉视频后,它出现在白底上、软件页面上、天花板上、衣服上、手臂上、手掌心里。
这种视觉和心理的双重侵入性,是以前看任何电影都没有过的有《大脑越狱》这种使用视觉暂留的生理反应让你看到图案的作品,但用这种方式来做剧情反转让观众发现自己被骗的这部是首创,就光是这种成功的创新就值得获得好评了,有些人纠结的伪纪录片不该有配乐这种问题才是真的无趣,谁告诉你纪录片不能有配乐?
而且咒恰恰不是伪纪录片。
简中电影界有这种观众能敢创新吗?
我还庆幸这是台湾电影,要是大陆导演拍的,怕是你们要举报人家到下架?
文化创作需要的是包容,而不是xx类电影必须xx,电影可以xx但不能xxx (这种评论我想大家都见过很多了,我是觉得很没劲)在更新这段时,咒的评分已经跌倒了6.8,这部电影在英语国家的评分榜上都有7.5,反而回到母语国不受待见了
1.这才是我想要的中式恐怖片!中国拍恐怖片就应该深挖民俗方向,这种老式家族中深不可测的神明文化和宗教禁忌,把一种“举头三尺有神明(恶神)”的压抑感贯穿全片,让你时时刻刻都感受着邪气。2.吓人的方式并不老套,很少有jump scare,恐怖谷效应用的很棒,伪记录也是个很好的形式。 3.与观众的互动太绝了,从地道录像公布开始,后面的节奏和表现形式直接到达巅峰,而且第一次见到恐怖片里玩视觉残留效应。 // 看了觉得晦气的观众们,嫌晦气可以去看喜剧片。
被一些极其代入电影的评论笑到 对于这类观众来说 电影既是非必要娱乐又是正经信息渠道 电影呈现的一切都真实可信 他们可能认为电影是宣传口是私货工具是哗众取宠的文化商品//至于这部恐怖片 虽然打破第四堵墙拉近观演关系但效果不好 导演并不能利用好伪纪录片的形式带来的有限视角而为了故事讲述的通畅不得不加上其他视角的镜头 在某种程度上是破坏了通过第四堵墙的拆除而缩短的观演心理距离 不知道把观众究竟放在哪个位置//但这都不重要了 那么多人看完觉得晦气 这片子也就成功一大半了
感恩玻璃心远离恐怖片儿!感恩胆小鬼拒绝恐怖片儿!感恩科学家放过恐怖片儿!
这辈子看过最晦气的电影南无我弥陀佛,妖魔鬼怪快离开
电影一开始让观众记啥啥咒语,我就隐隐感觉导演在套路观众。。。可能因为猜到了一点意图,最后就没有反转的惊喜了,不迷信的朋友看了可能会有一点新鲜感,但总的来说剧情还是很俗套,有点无聊。迷信的观众可能会很讨厌导演吧😂本来只是找点乐子打发时间,结果被诅咒了。。。想知道会不会真的有观众担心自己倒霉啊
如果晦气=恐怖的话,那这电影确实算恐怖的,但我仍然对这种给观众下咒的方式喜欢不起来…说像《午夜凶铃》等的,我想说,你看这些的时候,人家一开始就告诉你这是一带诅咒的,意思是你可以选择性观看…而这电影是你看完之后告诉你"我拍来就是为了让你们分担痛苦的煞笔们!"…我看完真心只想问候导演编剧甚至整个剧组…作为一个恐怖片爱好者,我对神明等人界以外的一切都是秉承着"互不侵犯"的原则,所以对于这电影的把观众玩弄的做法我很是看不上,只想把诅咒反弹……恶意恶灵均退散🤺🤺🤺
这种恐怖程度敢说台最可怕的电影吗,只感觉到导演能力不足,没办法拍得更恐怖,所以拉观众互动,通过多次数秒甚至长达十几秒的咒语和符号播放、由女主不停地对着镜头强调你们已经帮我分担了诅咒来拉高恐怖氛围,低级之至
信教和不信教的都沉默了。
6/10。开场李若男邀请观者跟着念咒,把左右运动的摩天轮图案和列车影像想象为反向运动,即使盯着长达十秒的血色图腾消失后,依然闪烁着图腾的视觉残影,到了结尾满脸道符的李若男返回地道、掀开遮挡的红布后,观者被迫直视鬼佛母的深不见底的空脸,打破的第四堵墙将恐怖感外溢至每个人的心理,这体现出流传度、欺骗性更高的网络媒介对施咒的病毒式传播,也许媒介自身才是最具传染力的邪咒。但伪纪录的形式弊病恰好和去年的[灵媒]撞一块了,人物肆意地脱离随身相机能录制到的范围,例如小女孩被不可视的坏东西指引走到楼顶、跳出护墙拿刀一整段,没有显示跟拍的视点是谁发出的,后续机位的反复横跳已彻底违反了伪纪录的有限视角,最失真的是情节逻辑,道士老夫妇告诫李若男在做法的七天内给女孩吃喝会害死他们,却不加监管,对自身安危如此麻痹让人无语。
主时间线恐怖氛围没营造出来,对我是完全不起作用。村庄部分还不错,摄影和场景都有游戏《生化危机:村庄》的感觉。最后互动实验奏效的时刻,那种强迫参与感很妙。要是直接把村庄部分当主线拍会比《灵媒》精彩得多。
晦气。恐怖氛围营造的是可以的,伪纪录形式也更真实。但它其实是伪伪纪录片。为了让观众看的更清楚,许多地方都“偷偷”加入了非伪纪录镜头,虽然镜头稳定且全面,弥补了伪纪录片镜头模糊角度差的短板,但也牺牲了伪纪录片本身的属性。最后给所有观众下咒也挺晦气,看到大家都在反弹诅咒我就放心了。
妈的多重诅咒。
加一星,女主典型粉切黑,迷信中毒患者。导演其实比较成功的展现了人性的复杂:若男一开始的想法应该是献祭女儿(以及亲人、朋友、网友等)保自己平安;后来把朵朵接回家后,又慢慢对朵朵又有了情感,产生了母爱,试图保护她;可是若男对朵朵的“母爱”又是摇摆的,自私的,归根到底是心术不正的(无论她要不要救朵朵,都是以祸害别人为筹码去救自己、救朵朵),这里一个比较经典的镜头是,若男一边哭着一边吃面包:哭是真哭,饿也是真饿,只不过,道德心终归抵不过饥肠辘辘。人性的自私、懦弱、摇摆与一念之间的善意,终究,抵不过诅咒之神——须知,大黑佛母的诅咒那是最纯粹的恶,因此也就最残忍、最强大、最直接作用于人。可惜,人类却没有与之相对的纯粹之善,去抵御更别提感化那纯粹之恶。
很恐怖,想着的是把他当做情感八卦版看——第一次去男朋友家,他们家人只给我吃很难吃的青菜和一些咸菜所引发的血案。老公问我为什么不跟着念咒 我说我只信仰党认可的宗教。
每次一想到女主那么害怕还不忘举着摄像头我就好出戏啊,不能吃喝只是说不能从嘴入对吧,那不能注射葡萄糖吗都自己扎了🤣
节奏不快,一开始都是小菜,整得氛围比较诡异而已,从两个男的出地道就开始高能,后面师傅师母那里真的吓死,结尾看翻译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记住了符号的样子,让观众念也是默念,心理暗示玩得很溜,不知不觉就被带着走了,包括第一人称摄像机的画面,也有一种被带动的感觉,代入感十足。这么多信这信那的观众,建议不要看,敢看恐怖片就把它当个乐子即可,国产恐怖片做到这样已经是在尝试触碰天花板了,平时都说亚洲的宗教元素很适合拍恐怖片,那宗教元素不都含有这种煽动性的内容,拍出来又有一堆人怕了。
笑死,脑子不好,根本记不住里面的咒语
目前华语没有比这个更恐怖的,值得鼓励,平常很爱看恐怖片但是我现在还在腿软…
女主好像海清。。。
自以为聪明的设定,但其实很low!我再补充一下,晦气是骂得最轻的。剪辑烂,融梗,时间线乱,演员演技差,晃得头晕的镜头,明知自己身边的人都死了,明知诅咒的存在,还是自私的要孩子待在身边以及非要拍DV,以及不断害死真正想帮她的人,这狗屁不通的逻辑。大家怎么不骂贞子,不骂厉鬼将映,就唯独骂这个?你们还夸,就算没有最后的诅咒观众,也是低分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