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生死试炼

生死试炼,五毒试炼,Death Game

主演:杨德战,吴双,黄涛,赵亦骥,王茂蕾,喻亢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4

《生死试炼》剧照

生死试炼 剧照 NO.1生死试炼 剧照 NO.2生死试炼 剧照 NO.3生死试炼 剧照 NO.4生死试炼 剧照 NO.5生死试炼 剧照 NO.6生死试炼 剧照 NO.13生死试炼 剧照 NO.14生死试炼 剧照 NO.15生死试炼 剧照 NO.16生死试炼 剧照 NO.17生死试炼 剧照 NO.18生死试炼 剧照 NO.19生死试炼 剧照 NO.20

《生死试炼》剧情介绍

生死试炼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江湖传说“五毒试炼”是一场生死游戏,只有一位生还者可获黄金千两。神秘浪客林云与乔雨、风益阳等人一起过五关斩六将,闯关中相互厮杀,五毒心贪婪、愤怒、痴念、傲慢、猜忌的人性黑暗面暴露无遗。林云和乔雨,上演计中计,一举除掉幕后主使,成功复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重生计划君非良人爸爸先生终于轮到我恋爱了里长与郡守西风烈烈帝王计划:怪兽遗产第一季鳏夫跨美旅脑残粉女鬼爱上尸一个好人2037萨克雷传4分44秒非常主播阿尼娜棕兔金爆行动你是好孩子魔女之旅完美的人小鬼当家5善恶无赦宁安如梦最后的决斗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童年Menina海上密室谋杀案布拉格恋人恋上纯喫茶续篇

《生死试炼》长篇影评

 1 ) All shall be well.But actually it wasn't.

整部電影如同最後汪小姐及二人先前的朋友們從花籃裏灑到海裏的花瓣一般細細流淌。

細水長流的愛情隨著pat的去世戛然而止,和睦粉飾下的矛盾如是遁形。

(ps:實則我對影片撒花瓣這一幕有一種浪漫主義的想象,在花瓣出現都前一刻我都還在懷疑,Angie姨妥協讓出房子,那麽是不是胡家也當妥協海葬……不過,這撒出去的一把把花瓣我寧願相信符號學上是象徵了Pat姨:)

Angie海邊灑花瓣pat的家人說到底是為了利益:大哥為代表的一家未尊重逝者意願放棄海葬無非是為了好兆頭旺家人後代;對於房子一直美其名曰『再說吧』實則從頭到尾都在算計怎麼合理地把pat和汪小姐合買的房子據為己有;侄女假裝好意幫忙去銀行處理遺產,實則不過是為了贏得好感之後拋出那句“不如咱把房子賣了,錢款分成四份”(我說這誰不氣啊,,,學民法都說了,,你要分也是pat那二分之一份分四份。。。

)不曉得多少家庭是這樣,家族核心人物存在,一家和和睦睦笑口常開,,其一旦去世,粉飾下的和平露出獠牙,遺產問題把“家”鬧得支離破碎。

影片最后一吻,无疑是在强调二人的伴侣关系說回看完此片的第一直觀感受:新穎的視角闡述著絕望的上層建築;LGBTQ的未來何去何從(?

)是默然忍受暴虐的毒箭,通過斗爭將它們掃清?

還是暗潮洶湧地沉默反抗?

我們不得而知,好像虛無縹緲的……得到的直觀啓發即是:步入中年各位LGBTQ couple,抓緊去辦理意定監護以及遺產公證(,,•́ . •̀,,)

 2 ) 以女通讯录的视角看《从今以后》

2024年11月18日,阴雨连绵,在高先电影院加场放映的《从今以后》却是full house。

整部电影走势平缓,节奏不疾不徐,对人物背景的交代很简洁,氛围的渲染上也十分克制,让观众很容易就代入现实,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邻居家。

然而甫开始放映,Pat和Angie第一场登山的戏还没完结,坐我旁边的女士就已经掏出纸巾擦泪,可见浓烈的情感有多么打动人。

电影的主要冲突由Pat的突然逝去而引起。

Pat说70岁立遗嘱,偏偏意外就在计划实施前不久到来。

与Angie共情的观众当然会想“要是Pat早点给遗嘱签字就好了”,可是数十年相濡以沫,Pat已经做到了一生一世照顾Angie,谁又能责怪她任何事情呢?

我想导演做这部片的用意并不是要鼓励大家趁早立遗嘱,而是在于要公众看到现有体制的不足。

如果Pat和Angie是一男一女,恐怕早就水到渠成地结了婚,那二人在法律上就会是最紧密的两者,自然不会有后来的麻烦事。

而所谓反歧视,想要的不就是这种水到渠成吗?

想要Angie和Pat的悲剧不出现在其他同性伴侣身上,光是呼吁大家立遗嘱是不够的,单凭个人的力量总有百密一疏,总会出现意外,而如果有制度支持,大概一切都会简单很多。

并不是说同婚本身没有问题或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它一定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叔·叔》大段地描写老年男同的“欲”,而在《从今以后》这部讲述女同性恋的影片,突出了一个“守”字。

Pat与Angie的相守其实是令人羡慕的,不仅有浪漫的开头,还有贯穿始终的温馨和激情。

从影片开头两人泡茶、用WeChat发链接的细节中,不难看出Angie在生活和心理上都很依恋Pat,而Pat则将照顾Angie当作做自然的事来做。

这样的设置让失去Pat的Angie显得更加无所依。

但“做师奶”是否就意味着成为伴侣的寄生虫呢?

导演借Angie之口,明确回答“不是”。

男权异性恋社会通常将男主外、女主内的夫妻相处模式看作是妻子依赖丈夫的模式,一部分社会学家因此提出,已婚女性也要参与社会生产,这样才才能实现独立;但也有学者如上野千鹤子,强调“主内”的价值,鼓励大众看到家务劳动对于整个社会的运作的重要性。

在《从今以后》中,为Angie照顾父母的帮佣会收到高额酬劳,这就是家务劳动也是劳动的证明。

Pat在经济上照顾Angie,Angie又何尝不是在生活上照顾Pat呢?

所以当律师朋友Yvonne提议让Angie向法庭以一直依靠Pat生活来提出生活费的请求的时候,Angie一口回绝。

在Angie眼中,她和Pat的相处不是供养和受资助的关系,她们的相守是平等的。

在这部作品中看到这样的视角,真的很惊喜。

在Pat过世之后,Angie希望守住她们的爱巢。

Angie父母在乡下有村屋,所以她并不是没有地方去的。

金钱方面,Pat一直对哥哥一家人很大方,Angie也不介意Pat帮扶穷亲戚,甚至主动想把保险箱的名表送给Pat的侄女。

所以,Angie争产更多是出于情,而非利。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区嘉雯和陈宝珠演过的那对生旦,一方走后,另一方“不改装修格局情调,长住旧居平静地过日”,可惜这种生活对Angie来说只是美好的愿望罢了。

片中死与生的对比值得关注。

Victor哭诉自己是因赚不到钱而被女友抛弃,这一幕很能反映现实:直男总是相信只要自己赚到钱,就一定能娶到理想的老婆。

最后知道原来是女友意外怀孕不知所措而提出分手——原来和死一样,生也会让人不知所措。

主动讲出“Angie姨,我一定支持你”的Victor,最终因为要成家而变作了爸爸争夺物业最有力的武器,实在是讽刺。

用“生”来反衬“死”的写法并不少见,而且几乎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在告诉我们,生者才是最重要的,包括现在正在上映的《破·地狱》,这是所有人理性上的倾向。

但Angie是感性的,她永远以Pat的意愿为第一准则,哪怕神棍说了Pat忌水,也要为她海葬;一读完Pat将房产留给自己的遗愿,马上决定出律师信打官司。

说到底,最在乎和最了解Pat的都是Angie,或者说,只有Angie。

所以她才能理直气壮地说出“懂她的当然是我,不然还能是你们吗?

”影片呈现了Pat的了生物学家人和自己选择的家人。

骨灰堂外的一场短暂的哭戏告诉我们,Pat的哥哥对于失去妹妹这件事当然也是伤心的,但他连妹妹的生日都记不得。

Family of choice这个概念多被应用在性少众群体和其他支持性群体中间,最后陪在Angie身边为Pat举行花瓣海葬的,就是她们自己选择的家人。

其实我有稍微阴暗地揣测,如果Pat和Angie不是成功经营了工厂,生活不那么优渥,那双方的生物学家庭对于她们一起生活这件事,还会接受得这么自然吗?

从小不被偏爱的Pat,又是不是因为对与家人的感情没有信心,所以才担起大家长的责任、处处关照他们?

影片结尾处,Angie回忆Pat对自己唠叨过的关于“家人”的话题。

Pat说在遇到Angie之前,每次说起“屋企人”都会想哭,言下之意便是Angie才是她内心最认同的家人。

但哪怕是前文所说的神仙眷侣任白,也没法在官方公开场合以伴侣相称。

1989年任剑辉的讣告上,白雪仙只能署名“盟妹”;Pat的骨灰安放仪式上,Angie要以朋友身份站在生物学家人的后面。

可见时至今日,社会在同性伴侣关系的认同上的进步仍十分有限。

除了感情,电影同样很强调Pat和Angie的性缘关系。

我自己作为性少数身在山中,习惯了看各种性别的人在一起,直到读了一些影评和观后感才了解到,原来一部分异性恋人群真的会习惯性地将两位挽手的女士当作好姐妹。

这样一来,Angie亲口说出的“Pat不只是我的好朋友”,以及“如果有男人想碰我,我也会反胃”,就显得很可贵了。

影片结尾处的那个吻则更加感人至深,导演在某次Q&A中说,他拍这个镜头就是要强调Pat和Angie是爱侣关系,不是什么好朋友。

2024年了,两位年逾古稀的女演员交出一场这么深情的吻戏,本身就很有意义,这就是大声说话,这就是representation。

看到这一幕我真的好想说,是啊,我们拉子就是这么痴痴缠缠,70岁又怎么了,就是要抱抱,就是要锡锡。

除了在律师楼的那场哭戏,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地方是,阿美和Victor把Pat的骨灰拿回家后,Angie那个醒了又不想醒的镜头。

光是这个镜头,金马让区嘉雯入围最佳女主就是明智的。

那时Angie半躺在沙发上,可想是一夜无眠,或是在床上睡得不安稳,此时要她醒来面对从今以后都没有Pat的生活,面对那已经烧成一捧灰的爱人,实在是太残忍。

一直在想为什么英文片名会叫做All shall be well呢,明明失去爱人是一件永远都不会well的事情?

看完电影在香港演艺学院的放映会的Q&A,我忽然有了头绪。

会上区嘉雯分享了她做的人物小传,她说打完官司的Angie虽然不会再与胡家人往来,但她不是怀着恨意死去的。

所以片名也许是在说,Angie看完那份遗嘱草稿后,终于能够坚定地相信自己是被爱着的,此外的事情就都all shall be well了。

这种解释也许不贴合导演想法,却是我作为一个纯爱战士愿意接受的。

有人说今年的金马是东北给子大战香港拉子。

看到性少众的生活被如此大大方方地呈现出来,站在我自己的立场上还挺开心的。

总之祝福香港拉子。

 3 ) 2025.1.8

好喜欢好喜欢,关于遗产分配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同性情侣之中,更是所有普通人都应该清楚自己要把财产牢牢握住的问题,Pat和Angel是特别好的两个人,她们生活也有滋有味,从两个厂子里的女工到自己开办厂子,攒钱买房子,老了还要开办服装品牌,她们靠自己的双手挣下了自己的家产;Pat哥哥一家其实从始至终都在吸血,女儿上国中住在她们这里,儿子没有工作她们筹钱买车,Pat和Angel相信她们之间的爱情,所以不计较财产的归属,她们也相信亲人之间的真心,但真心并不能靠得住。

财产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源头,争夺遗产的过程中Angel逐渐看清了所有人的自私,对生活愁眉不展,以至于站在自己爱人的灵位前都不复之前的深情,开始犹疑两人之间的爱是否真如自己所记忆的那样深刻。

那份未公证的遗嘱是爱的证明,但爱在物质面前真的经得住考验吗,甚至我在想如果Angel有一个哥哥或弟弟,她家并不那么大,她真的能回得去家吗?

 4 ) 从今以后的一些镜头语音分析

特别好,有了张叔平的剪辑指导,影片的镜头语音更好了。

上一部《叔叔》探讨的是生前,这部探讨的是死后。

在这部电影里有许多的镜头都是对人物有困住,框住的表现。

比如大哥住的房子是公屋

这组镜头语音的组合,就是大哥看到小孩,想到自己居住的环境,对PAT的房子产生了要夺取的想法。

环境造就了内心的这种想法,同时旧时的观念也在产生作用,大哥的老婆正好在问师傅风水的事情。

双重镜头语音。

特别棒同样Angie的镜头语音也是充满了荆棘

之前和之后的两组语言对比,发现她们两人都是在困难重重的荆棘中相爱的。

孤身一人长路漫漫的感觉,不仅Pat家人不理解,自己的父母也不理解。

就这样一个人在这条路上孤独的走着,也能看出她们的关系是不被社会所接纳的孤独。

这种恰到好处符合人物心境的镜头语言是非常不错的,又符合剧情,又不会显得突兀。

同样是落叶在《从今以后》中,在《叔叔》中都有不同的含义

茂盛的树叶,枯萎后无法落叶归根,最终被扫地出门。

虽然结局有些找补,但导演的意图还是相对想说这结局对她们来说,是不公平的,是悲剧的。

但世上哪有样样事情都称心如意,能幸福相爱大半生已然是一种幸运了。

在《叔叔》中的落叶

《叔叔》中的落叶就是一种不被社会所认同,内心的取向,无法回归到最终的自己。

无法落叶归根,就是老去,也只能在社会的偏见上存活,水泥地板就是社会的偏见,让他们两人隔绝自己的内心世界。

同样的镜头在两个不同的电影当中有不一样的表达。

两个同样的题材,除了在同性关系的表达上,还有同样对社会现状的一种表达。

年轻一代连自己都无法养活,同样要靠老一辈的滋养。

表达了香港一直在吃老本。

还有一点,这次《从今以后》在法律上的表达有了新的挑战。

从法律上去反映同性恋无法受到保护,成为了一个隐形的受害者,都不能称为弱势,比弱势更惨,直接隐形了。

0话语权。

 5 ) 谢谢导演没有让大结局HE

谢谢导演没有让大结局HE看之前我好担心最后的结局是一家人大家一起包饺子,还好没有!

—————以下剧透————故事讲述一起生活三十多年的蕾丝情侣,伴侣pat突然去世,留在世上的女主不但要承担伴侣过世的痛苦,而且因为并没有遗嘱,生活了多年的房子也被pat家人抢走。

从没有遵从pat遗愿海葬开始,angie就意识到,之前和和气气的一家人其实都有各自的算盘,所谓的家一夜之间都变了。

最后结局,angie没有争取到房子,但是她看到pat遗嘱的草稿,pat一直都有在为她的利益考虑。

所幸还有回忆,所幸还有身边的蕾丝社群给她坚定的支持。

把这部电影当作故事片看,可能过于平淡,但是这是描绘lgbt人群的纪录片,无比现实。

香港局促的生活空间是全世界所有性少数人群的现状写照,映后访谈里一位德国观众说,这也是德国同性情侣需要面对的问题。

期待未来法律可以给他们更多保障!

🌟🌟🌟🌟(其中一星给题材,蕾丝主题、老年蕾丝主题,希望以后可以看到更多)

 6 ) 生死之间的情感交织

电影以其细腻的情感刻画和舒缓的节奏深深打动了我。

影片开场便是震撼人心的海啸场景,这一幕不仅奠定了影片的基调,也将观众迅速拉入到角色们的命运之中。

法国女记者玛丽在海啸中经历了生死一线,从此她的生活被那段濒死体验深深影响,她开始执着于探寻死亡之后的奥秘。

玛丽的追寻不仅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更是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

她的故事线展现了生者对于逝者的无尽怀念与探索。

通灵师乔治的故事则更加贴近我们对于死亡和超自然现象的普遍认知。

他拥有与逝者沟通的能力,却因此在生活中倍感孤独,甚至被家人利用来牟利。

乔治的孤独源于他的特殊能力无人理解,也源于他无法像常人一样生活。

然而,在影片最后,他通过帮助他人与逝者告别,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乔治的故事让我意识到,面对死亡和失去,沟通与理解是多么重要。

最让我感动的是伦敦男孩马克斯与双胞胎哥哥杰森的故事。

马克斯在杰森去世后,一直无法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他坚信自己能够看到哥哥的幽灵,并与之对话。

这种超越科学解释的情感联系,展现了生者对逝者的深深眷恋。

马克斯清澈的眼睛中充满了对哥哥的思念与不舍,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影片中,马克斯在路灯下苦苦等候的场景,仿佛是对逝去亲人的无声呼唤,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从今以后》通过这三个故事线,将生死之间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角色内心的挣扎,让观众在平静中感受到深刻的感动。

导演伊斯特伍德以其沉稳的叙事风格,将三个看似独立的故事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最终汇聚于一点,传达出对生命、死亡和爱的深刻思考。

影片带给我的启示在于,面对死亡和失去,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接受和遗忘,更需要理解与沟通。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与其沉溺于痛苦与恐惧,不如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珍惜当下。

影片中的角色们在经历死亡和失去后,都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勇气,这也让我意识到,生命中的一切痛苦与挫折,都是成长的一部分,只有勇敢面对,才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从今以后》不仅是一部探讨生死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爱与怀念的作品。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深刻的主题思考,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影片结束后,那份关于生死、爱与忧伤的情感久久萦绕在心头,让人回味无穷。

或许,正如影片所传达的那样,从今以后,我们应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珍惜当下,拥抱未来。

 7 ) 关于Pat

个人感觉电影最令人唏嘘的不是那个男的一家的翻脸不认人,而是pat那份没签的遗嘱。

Angie看到后痛哭是觉得确认了pat对自己的爱还是看清了一切的悲痛?

感觉电影想表达的更倾向第一种,但我个人带入感受到的却是第二种。

如果真的爱,怎么能令另一半到最后这样怀疑,怎么能在重要的时刻犹豫?

感觉pat将自己带入了男权社会传统家庭的丈夫角色,要求妻子服务自己的家庭,要求妻子成为自己或自己代表的自己的一家的从属物,尽管这些可能只是无意识的。

女同性恋是最不应该加入父权制下的家庭构建的,为什么要给自己深受伤害的,给女性深受伤害的结构添砖加瓦?

即使因为能力出众“有幸”成为大家长,但那其实不过只是短暂的“篡权”而已,名不正则言不顺,男权社会最讲这个。

要彻底地不合作,不合作就是最好的反抗。

甚至落到最微观家庭也要警惕t-p划分对传统家庭有意或无意的模仿。

 8 ) 《从今以后》(All Shall Be Well)观后记录

总体感觉是一部比较轻盈的电影,虽然反映的社会问题比较尖锐、一些情绪和冲突也在那里,但是看完之后并不觉得那些愤怒、无奈、悲伤等情绪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其实一开始感觉有点走不进电影的情节,可能是因为大概可以预料到一些剧情走向,所以一开始感觉有点点模式化,还有感觉问题导向性有点强。

但是后面一些情节还是比较触动的,印象最深的一个大概是Pat的哥哥和Angie直接对峙的那里,Pat的哥哥直接暴露了想要房子的意图,然后说他们家不欠Angie什么,还说如果Pat在世也会站在他这一边;然后非常悲哀的是,Angie就因此真的动摇了、怀疑了甚至低估了她和Pat之间的感情;我觉得这个真的很让人悲哀,人死如灯灭,在没有很坚实的“物质”证据支撑下,再外加他人的不断动摇和此时情绪的脆弱状态,几十年的感情就这样动摇了,或者说Angie不相信自己了;如果没有后面的遗书草拟,感觉Angie的信心和希望会完全破灭。

还有一个情节是Angie和朋友一起为Pat举行海葬仪式的场景,Angie穿着裙子,微笑着把东西撒入大海,我感觉是轻盈的,就像Angie飘扬的裙摆一样。

还有一幕比较前面,大概是Angie在得知法律不站在她这边、然后Pat又没有给她留下能守住她们的家的凭证时,拿着花去看了Pat,但是在看了遗像一会儿之后,感觉像是有点生气(当然感觉像是爱人之间的撒娇的那种,可能就像是Pat还在时两人拌嘴吵架的那种,当然可能也不太准确),然后把花拿走了。

最后的最后就是,最后一幕,Angie看着从原来的家里拿回的装饰灯(可能是Pat还在的时候装饰在家里的),然后回忆了两人的一段记忆,记忆里只有她们两个,在闲谈在拥抱在亲吻在耳鬓厮磨;其实在前面的情节里,两个人的感情都没有受到公众承认的,是被隐没的,比如Pat的嫂子对外宣称Angie是Pat的姐妹,还有Angie父母说她们两个只是朋友,但是Angie(或者说两个人)一直都很勇敢,不管是Angie在上香时还是抢在Pat哥哥前面上香,还是直接反驳父母父母说的她们是好朋友的说法,而最直接的证明或许就是最后的亲吻(另外最后一段Pat说的自己的身世 貌似也透露了她和哥哥并没有亲缘关系?

 9 ) 芦苇韧如丝

2014/09/21在Film Forum看的导演Q&A场。

电影本身和杨导演的分享都让我很感动,因此想记录下来这些感受。

在这部电影之前,我最喜欢华人的lesiban电影算是香港的《得闲炒饭》,它不是一部严肃的电影但却有很多香港的风味,也很浪漫。

同样作为香港电影,《从今以后》比《得闲炒饭》高很多。

《得闲炒饭》属于都市丽人/T言情剧,《从今以后》属于文艺写实“纪录片”。

记录的是senior lesbian在香港的生活和面临的一些困境。

放眼国际上的电影的话,我觉得最近几年和这部电影在题材和价值上旗鼓相当的有巴基斯坦的《joyland》和法国的《燃烧女子的画像》。

这三部电影都有女性和queer的元素,但是所讲的故事和题材又各不相同。

我很喜欢这些导演能跳出框架,把queer people和女性当作个体来讲故事。

小时候和现在的我其实都很难想象自己年老之后会是怎么样,可以说是也不敢想。

但是这部电影里面刻画的Pat和Angie两人退休生活是那么真实又幸福,让我这个姬姥也对老年之后的家庭生活有了一定的向往,可以说是造福社会:) 失去伴侣的Angie是这么一个温和温柔的人,电影中我很多次都很害怕她无法面对痛苦和冲突。

但我却是太小看看似柔弱的女性了,正可谓“芦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她们有的韧性和优雅可以是我想象不到的。

如果我和Angie是同一个年代的人,我也会被她所吸引。

杨导在Q&A的时候分享了他创作这部电影的经历。

他在一次分享会中了解到影片中的社会现象,就主动找到几位一些经历过此类事件的女性做采访。

因为年龄和性别的差距,他在创作过程中会一遍一遍跟这几位受访者回访以求她们的反馈。

在他最后给她们第一次放这个电影的时候,她们都很感动。

一下是两个例子:其中有一位受访者花了很长时间(几年)去跟去世伴侣的家人打官司以得到allowance,她所花的钱和时间是远超过最后得到的allowance的。

为什么她一定要去做件事呢?

因为她要向这个世界、社会和伴侣的家人证明这个关系确实存在的,她们的爱就在哪里,没有人可以否认。

另外一位受访者刚刚看到Pat去世前的幸福场景就开始哭,因为这和她和老伴几十年过的隐藏的生活一模一样,但是她居然能够在大屏幕上看到自己的生活被展现出来...我在听到这些故事的时候哭了。

就算我在纽约在这样一个婚姻平权的地方,又有多少幸运的性少数人士终其一生没有体会过这些隐忍伪装和被忽视呢?

我很感谢能够有这样的电影,让片中的Pat、Angie、姬姥朋友们、还有苦苦挣扎居所的香港人被尊重和看见。

 10 ) 爱,讲是没有用的。

先说这部电影令我最为不解之处,就是为什么Pat和Angie并不选择以“长命契”来持有窩打老道的物业,以下是地产中介有关“长命契”的科普。

Pat的离去留下了很多在遗产分配上的瑕疵,她甚至在相熟律师的多次催促下,仍然未能完成已草拟好的遗嘱;两人甚至一早就知道她们的关系在当地无法获得法律上的认可,却未考虑在其他认可其关系的国家/地区领取结婚证书;甚至针对是共同购入的房屋其楼契(房产证),亦未及时添加Angie的名称及列明所持有的份额。

基本上要同时避开做这三样的任何一样,才能顺理成章地导致Pat所拥有的资产,最后全权交由其亲属(她的亲哥哥)作为法定执行人进行处理,这种近乎离谱的结果。

(《被拒人生》截图)Pat本人可能不愿假设,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在没有她这个实体后,她所能提供给Angie的爱和照顾,只会变得非常稀薄。

尽管财产方面是两人共同奋斗所得,就如到底阿Pat是需要海葬还是要入龛位为安,光依靠Angie的个人声称的效果一样,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处境当中,只会沦为彻底的无力与无用。

(《被拒人生》截图)为什么说不要挑战人性,就在于人性在楼价高昂生活入息有限,但生活仍要继续的情况下,在疑似天降横财时,人都会近乎自然地,认真考虑应要如何把握眼前的一切。

就好像我们不能从道德和人性的角度,强求一个拾获了一张命中大奖却不记名之彩票的人,仍然懂得并践行拾金不昧的善行。

如果Pat仍然希望这套房子和她身后所拥有的一切,可以在她猝然离世时同时关顾到自己的家人,那么只需要提前完成财产的分割便可实现。

而保险柜采用联名的方式,也应该考虑身故后关系的另一方是否可以自动获得法定的管理权。

假如不能这样保证,或者一开始就得明确哪些应是对方单独保有,哪些则作为共同联名管理的,如果在保险柜的费用上也有考虑,实际上也得“算到尽”,不应该在订立遗嘱时感到膈应。

(《被拒人生》截图)生前避免膈应只能制造一种延迟了的报应,而这报应则是落在自己希望提供保障的人身上。

这种涉事另一方在法律上完全不占理的情况下,只依靠所谓“一家人”的情分来期望执行人会有处事公道且富有同情心,让已达退休年龄的Angie能够在房子里住够这一辈子,实属是一种可笑的奢望。

哪怕Angie有着在灵堂前,上第一柱香的执着和行动力,也不足以改变她在利益分割时的艰难处境。

(《从今以后》官方截图)这部电影虽然主要是在探讨同性伴侣的处境和会遇到的困难,但作为异性恋的我,观看的过程也是各种感同身受的揪心。

其中一点,就在于对方家人时常挂在嘴边的“我们一直当你是一家人”。

在影片的短评中有网友提及,相对男男伴侣,女女的伴侣更容易以“姐妹”或者“好友”的身份而被家人所接受。

但就跟所谓“媳妇”会遭遇的困境一样,同性的伴侣一旦接受了“当你是一家人”等于就是“一家人”的认知,便会就极其容易忽略“当/认为”本来就等于“从来都不是”的道理。

如果你确实是一家人,又何须被“当作/认为”是一家人,当作是一家人,就是留了一条“从来不是一家人”的后路,涉及一些利益分割时,那些被当作的就可以被不当作,理所当然地被不认可与不接受。

而一旦接受了“当你是一家人”这个认知,并自作多情地将“当”去掉,相当于是自愿服下那包着糖衣的毒药,糖衣褪去了,便会慢慢地显现毒性。

反而是不被认同的伴侣,才会一早知道要小心提防,事前各方面都会做好准备:该订立协议订立协议,该划分财产先分割好。

确信自己背后的人不会保护自己所爱的人,才不会在自己有机会在猝然离世时,彻底失去对爱人的照顾。

更何况,Angie所面对的这个异性恋大家庭,本身就是四处漏风存在各种问题,只不过是有伴侣Pat的情况下,还能够假装岁月静好,还能略有余力拉他们一把。

(《从今以后》官方截图)但很显然从Pat的哥哥,到她的侄子侄女,他们各种关于人生的决定都是轻率和有重大失误的,枉顾前途就早早与初恋情人结婚生子,明明未解决经济及就业问题就令女友怀孕,Pat的哥哥更是失业又找一份以身体健康为代价的夜班且无劳工保险保障的保安工作,其中最正常的或许是那个在酒店内做保洁工作的Pat的大嫂。

然而,大嫂却是一个完全不理性地笃信风水算命的人。

但更有意思的是,相比容易以利先行的年长一辈,年青一代似乎更善于说一些仁义道德的“大话”。

用嘴巴说时都是追求公平和合情合理,到涉及自身利益时,就要么顺应父母的认知(不如卖掉分钱),或宁愿当个缩头乌龟由父母作主(不敢上楼只能让父亲去要求Angie姨搬走),在看到他们原本的生活状态便会明白,这种空口说大话的行事作风,也是造成他们原本生活困境的元凶。

从婚姻承诺时那句“我一定会努力工作要跟你过好日子”到“我们一定要为我们的孩子制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从来都只是一句纵情而发的虚言。

电影看完后我跟我妈讨论这个情况,我妈的反馈比较真情实感,她觉得这种算是“抢”了Angie的房子,住在这种房子里迟早会有报应的,而我想说的是——当我们过于相信“报应”,却在生前订立遗嘱时感觉“膈应”,最后得到的结论就是等你无力控制局面时,你想要保护的人只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被拒人生》截图)而所谓的后面这一大家子会得到报应,也不过是我们这些看客良善的期望而已。

要知道在他们得到所谓的“报应”前,先承受惩罚的是Angie,就算他们得到了传说中的“报应”,本质上也是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一大家子,如何再次在生活中作死罢了,跟因果报应实质并无太大关系。

而惦念人与人之间的情分,太相信人会忌惮所谓因果报应,在利益面前实属天真。

他们得到了这一套房子,纵使没有怨灵作恶,贪念和错误的决断,以后还会变成代价要其偿还,反而是“妹妹”的这套被他们夺走的“房产”,抵了他们或许两三年的苦难。

(《从今以后》官方截图)不过,所谓天命之不可违,作死之人难救,这家人注定不会因此逆天改命。

而最惨的,可能是两三年后这家人又遭遇困难了,便会再次惦记着由法院裁判得出的判予Angie的生活费,所谓吃干抹尽大概如此。

电影甚至没有说明那保险箱里的财物最后如何分配,想必那也是一笔糊涂烂账。

一直到电影看到最后,才能回过头来意识到:在中秋那顿最后的聚餐上,一家人其实是如何面和心不和。

故事在一开始的这一段,其实令人难以入戏,因为这家人的相处感觉本应该是亲密的,但实际竟又显得有点奇怪地见外和疏离,有一种似是演技差的状态,容易让人怪罪是不是演员本身的问题。

(《从今以后》官方截图)电影看完后才会发现,这种演技上看似有瑕疵的呈现,更像是一种表面平静下的暗涌,在剧情推进期间你就会明白,什么是算盘敲得啪啪响,什么是明面上是安慰,实际上都是算计。

所以,还是俗语说得好:“数还数路还路(亲兄弟明算账)”,不要指望人性会照顾弱小,假如人性天然就会保护弱小,也就不需要法律出台各种保护弱小的法律条款,去捍卫弱者的权益了。

被纵容至可以自由发挥的人性,只会欺善怕恶,毕竟物种的进化(并不只是人类)结果就已经清楚说明,基因靠着“自私”而非“无私”才能延续下去,“无私”的抉择通常只会导向“自我牺牲”,敢问还如何能得到传递?

(《被拒人生》截图)在我们反反复复讨论有问题的原生家庭时,要明白的真相是我们永远没有办法将我们遇见的人和希望持续的关系,从原生家庭中剥离,然后活在一个彻底安全的空间。

而在这种不够理想的处境中,我们所做到的或所能提供的爱,便是用自己去抵挡,或以法律等成熟且制度化的保障,去将另一半与人性里最丑陋但真实的部分作有效的阻隔。

人如果希望可以体面地活下去,无需靠撕破脸皮来求施舍的话,就是得靠法律和制度性的保障,而不应是靠 “大家是一家人”的天真假设。

有效的阻隔,就是能令对方最大可能地,维持在这个家庭中原本那个岁月静好的形象。

她不需要过度为任何事情作出声明与主张,她仍然可以继续担任,那个充满关怀和慷慨的家庭角色,她永远不需要意外揭穿自己并不是跟他们是一家人的真相,她可以微笑着直到入土为安。

(《被拒人生》截图)只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像《被拒人生》那段真人故事一样,作为警员的另一半,能够在人生即将走到尽头前站出来,为自己的另一半伸张正义。

很多时候,生命的消散就一个瞬间的事情,不管是自愿或是不情愿。

但就是这样突然的消散,可能会带来无尽的麻烦。

(《天鹅挽歌》截图)而Pat的看似轻忽的态度,实际早就替她的另一半,作出了最残忍的选择。

推荐影视:1.《被拒人生》2.《天鹅挽歌》无引用但依然推荐的书目:1.《自私的基因》

不关注也可以,随你

《生死试炼》短评

破地狱里面一个桥段好像就是从这里面抄的。

8分钟前
  • lixunhuan
  • 还行

决定不了将你海葬还是送到骨灰龛,决定不了葬礼祭拜的站位,决定不了共同居住的房子归属于谁,能决定的只是带走那串小彩灯。不知道你生前电脑的密码,不知道你曾经借过钱给别人开花店,不知道那份遗嘱草稿还没有签字,知道的是你真的爱过我。整件事都不是关于钱和房子,只能向墓碑追问,关于爱的确信。

13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无疑是挑不出什么大毛病,技术上踏实有审美,节奏上沉得住气不疾不徐坦坦荡荡,情感上细腻细节非常丰富,表演上毫无痕迹代入感强。但就是差那么一下,打到心底的那一下。稍微平了点。

17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没有人是坏的人,但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人。没办法,这是我们的人性。靠律法?更加不可靠。所有律法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在保障既得利益者们的权益。电影中有句台词,“神经病,这是什么见鬼法律。”像我们这样一群人,该如何生,如何死,我也依然没有寻到答案。

20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通过遗产分配的问题导致原本和睦的一家人出现争执,但在解决的方式上却显得一场温柔。同性议题似乎有了普遍的关怀,不再是对性别对立的矛盾对冲,而是放在社会对于同性法律的缺失上,将问题更多的指向社会权利的不等。

25分钟前
  • 大开影介
  • 还行

好温情好残忍,拍得很贴地很香港,是会让我和《天水围的日与夜》放在一起的电影。chosen family才是真正可以回去的家。

28分钟前
  • 西蔚
  • 力荐

举重若轻,没有配乐煽情没有频繁闪回没有过度戏剧化特别好,带出不少社会议题却不显得失焦臃肿,不过导演还有上升空间,譬如频繁黑场转场与过于温情的收尾,女同伴侣所谓TP形象是否太刻板印象,爱是幻影,陪伴不一定能白头到死,遗嘱房本才是爱的证明,all well个屁,2024年11月26日,香港终审法院作出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裁决,首次明确海外结婚的同性伴侣享有遗产继承权和租住及拥有公共住房的权利,

29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推荐

很稳健,但各方面都差一点

30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还行

所以房子最后是Angie主动让给家人们吗?

32分钟前
  • 𝗟𝗼𝘂🩴
  • 还行

PAT这么大岁数还读硕士想着做自己的服装品牌,lgbtq人群真是活到老卷到老。

33分钟前
  • Trust you.
  • 较差

㽖导演,把女人拍得太善良太憋屈,外表还充满刻板印象

38分钟前
  • LUMEN
  • 较差

一般般

42分钟前
  • Lolly
  • 较差

开头的日常太好,中后的遗产纠纷有一点闷,结尾又特别好,处理得干净利落又饱含深情。女主争屋也是争一份尊严争一口气,有时候尽管人已逝去,确认对方的心意对于未亡人仍然如此重要,一旦内心笃定对方的真心实意,外人面前的争气已不再重要,争不争屋也已在其次,得到了这份确认的女主,在小船上挥洒着权当骨灰的黄玫瑰花瓣,终于露出笑容。今次看到北角那栋橙绿线条的楼和大潭水库,铁道一旁的房间令人想起日影的很多画面。片尾曲怎么这么好听🥹

45分钟前
  • snowark
  • 推荐

紧凑扎实,没有闲笔,处理Pat之死时仅用一个抛出问题却落地无声的转场就轻巧带过,随后就是领骨灰的场景,手起刀落着实有力。议题是旧题目,但择取切口颇有创意,不受法律保护的关系如何应对财产继承危机,所有人对她们的关系心知肚明,但法律面前,她们只能是“好友”。金钱面前多年亲情黯然失色,层层试探与圈套,几乎动摇对过往爱情的笃信。而最终Angie选择放弃财产继承,是因为她在未签字的、没有法律效力的遗嘱中找回了被爱与被信任的痕迹,就此甘心退出和伴侣共住多年的屋企。影片整体逻辑精妙,情感非常克制,私心觉得唯一一点bug是结尾的旧梦重温,虽与开头相接,讨论“家”的含义,但忆童年+安慰+接吻的设定稍显落俗,有点刻意。LIFF 莱顿国际电影节 Kijkkuis。以“老外”身份在影院看粤语片真是奇妙体验。

46分钟前
  • 惠子
  • 推荐

没想到院线的受众还挺广的(青年夫妻带着小女儿、中老年异性恋夫妻以及各年龄层的拉拉),开头的一身徒步装备简直就是太香港了,因为很平淡很真实很东亚所以更加分。(“如果我想到男人要碰我,我也觉得反胃”全片最好笑)

49分钟前
  • MobKO
  • 力荐

【HKIFF 48 圓方PREMIERE Elements】屡次被固执且温吞的叙事方式搞得心神不宁,映后导演对于现实的调查与坚持,让这一切合理了起来:不要寄希望于动态影像,要逐渐接受它。3.8

53分钟前
  • 下落不明
  • 推荐

剧情有点难看

58分钟前
  • ଘ 尛銤 YuM!ଓ
  • 很差

毫无惊喜

59分钟前
  • 重乔
  • 较差

2024年难得的一部专注于探讨社会问题的香港电影。同性恋、老人与死亡是被主流所排斥的三大污秽,当这些设定都被集中在一起,演员不需要太强烈的演技,用细水长流的方式演绎,同样能够引起目标受众的共情。影片中提到了香港遗产管理条例不健全的话题,同性伴侣无法登记入家庭名簿,以至于在情理上是一家人,等时间节点一到,所谓的家人就会开始为遗产反目,Angie就是体制下的牺牲品。在死亡尚未发生前,同性恋生活被描绘得有些许乌托邦的境界,摆脱了血缘的束缚,而在重视血缘的社会,Angie只能是个例外个体。她曾试图以一己之力对抗家庭,不过社会并没有赋予她相对应的权利,这种对抗始终是以卵击石。Angie徘徊在“家人”与同性朋友两大阵营之间,是否又印证着只有同路人才能够相互感受相互扶持。

1小时前
  • 高詩遠
  • 推荐

#HKIFF#映后Q&A环节居然还有人把这种情况套到异性恋身上,麻烦搞清楚,异性恋需要考虑这种问题吗?!我想问的是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我和很好的朋友身上,和好朋友一起生活大半辈子,但是突发意外无法把财产留给好朋友怎么办?然后呢就是对女同还是停留在TPL的刻板印象。

1小时前
  • BJF🤖️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