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托洛茨基

The Trotsky,一个魁北克高中生的俄共幻想,就是爱革命(台),托洛斯基

主演:杰伊·巴鲁切尔,埃米丽·汉普希尔,莲妮·芭拉班,泰勒·巴吕谢尔,Dan Beirne,科鲁姆·费奥瑞,詹妮薇芙·布卓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09

《少年托洛茨基》剧照

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2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3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4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5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6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3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4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5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6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7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8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9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20

《少年托洛茨基》剧情介绍

少年托洛茨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蒙特利尔私立高中读书的列昂•布隆斯泰恩认为自己是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转世重生,相信此生要和前世一样干一番革命事业。他眼下的问题是要找到列宁,以及一个能当自己妻子的年长女性。 列昂在父亲经营的工厂里组织罢工,结果被罚转入了公立学校。他在那里遇到了一个独裁校长。列昂不满学校的教育方式,他要在学校里掀起革命……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世界在我们脚下号码错误审讯裁缝师之家第一季八仙全传午夜蝴蝶骑士杰克证据幽灵船同妻俱乐部第七季我的鲛人弟弟一拳超人:英雄之路天下父母萌犬好声音4女儿国前传猫和老鼠:回到奥兹完美逃亡红颜令绑架X计划终极死路市民德熙国土资源局长海军罪案调查处第二十二季佛魔之剑边缘状态器灵第一季东北奇缘骇人命案事件簿第六季紫禁惊雷爱情公寓

《少年托洛茨基》长篇影评

 1 ) 梦回年少读书时

看本片的初衷只有一个:题目。

必须是这个题目吸引了我。

一直以一个 托 派 同情者自居的我,看到这个题目,自然而然的想看看加拿大高中生脑子中都是啥货,和我高中的时候差多少。

我们的主人公看起来是个神经质十足,荷尔蒙超多的类型。

喜欢熟女,爱好讲演。

实则就是个小p孩儿,和Trotsky完全不能比。

最后的成功也不过是西方高中生想在课余之时找点好玩的新鲜的事儿而已。

绝对绝对不是他们真的受到了神马精神感染之类的。

结尾更是搞笑,老爸竟然掏出一本毛主席语录送他...omg,要是郑超麟看到这段,肯定比知道自己要被关二十七年还气愤,能从坟里跳出来。

说这些无非是说从导演到演员,其实都不知道托洛茨基的生平,不知道托洛茨基的理论,更不知道世界范围内 托 派的悲惨命运。

所以,这是一部披着共产主义幻想的青春片,典型的北美思路,找一些学生,找件能让他们呜啦呜啦的事情,弄个有意思的背景,万事大吉。

就像十一区动漫,里面的精神思想很大一部分就是羁绊啊,发挥主观能动性啊,向理想努力啊之类。

其实本片也是一样一样的。

本片也非一无是处,它对天朝观众最大的意义就是让你知道原来如果托洛茨基有转世,那他可真得生在西方。

生在天朝,如果能冒出来这么个人,要么是教育出了问题,要么是孩子脑袋撞坏了。

悲观的估计,天朝知道托洛茨基的人比例都要比北美小很多很多。

毕竟,就像片中的小托大闹学校最后也就是转学而已,真托的晚年也都旅居北美直到被某刺客干掉。

说道这里,我也想起片中那句:are you my Stalin了。。。

要是有续集,那货不得把我们的男主干死啊。

************无关电影**********有关托洛茨基******************************我的非斯大林共产主义相关阅读:王凡西《双山回忆录》(托 派老人的回忆)张国焘《我的回忆》 (不用介绍)李德《中国纪事》 (那个德国人。。。

)陈碧兰《早期中共与 托 派》 (托 派,彭述之妻子的回忆)盛岳《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国革命》 (比较杂,早期中共)多伊彻《先知三部曲》 (最好的托洛茨基传记,没有之一)梅德韦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对斯大林主义的批判)科恩《布哈林政治传记》 (可怜的布哈林,连驱逐出境的机会都没有)

 2 ) 他们还能幻想

如果不是结尾画蛇添足,这部电影就是一部杰作了。

列昂的父亲竟然送给他一本毛主席语录,要么这是一个愚蠢透顶的败笔(编剧大概不知道托派在毛时代的中国几乎是死亡的代名词),要么就是一个使用位置极不恰当的嘲讽(当然,更显然的是编剧和导演根本就没弄清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那一团事)。

另外,结尾寻找到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更是失败中的失败,这几乎完全重新解构了整部电影——观众们,别这么认真,这就是一个关于臆想症偏执狂的故事。

或者,这样的结尾是制作发行商为了能让影片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一种手段?

以一个广电人的眼光来看,如果没有这乌龙结尾,那么这部电影在中国可属于百分百的禁片了,比暴力色情恶劣百倍——竟然宣扬反抗、结社、游行和说话的权利!

 3 ) 革命,疯癫,舆论。《The Trotsky》余想

近日心烦,就找来《The Trotsky》(中译《少年托洛茨基》,又名《一个美国高中生的俄共幻想》,其实是加拿大高中生)看,因为看朱进佳说得比较轻松,好像可以当作一个轻喜剧的调味品。

先前还和一个朋友争辩,我当时没看过却坚持认为这是反-共的垃圾片,并引用烧肉的话说这是“一个美国商业变态拍的关于一个变态的电影”。

后看了朱兄的影评,心情舒缓了些,但仍觉得剧情很傻B。

在一个极度无聊的时刻我终于看了这电影,我才明白它不是一般傻B的轻喜剧,而是让我笑得差点断气的疯癫爆笑片。

这片子并没有特别的恶意,这是首要的。

它设定得特别荒诞,但又试图为那个被认为是托洛茨基转世的高中生争取群众支持和起码面子,尽管套路俗得不能再俗。

我始终在想加拿大之所以能有这样的片子,源于加拿大的托派运动比较有影响力,我特别想起著名的加拿大托派理论家艾伦-伍德那句无奈的话:也许是我们太过温和,以至于不再被当做可怕的敌人。

还有译著丰厚的中国托派知识分子兆立同志,他勤奋耕耘的后半生也在加拿大度过(他是四卷本《第四国际文献》中文译者)。

托派或者说所谓的激进左翼,在加拿大似乎也就是知识分子学生运动或节日舞会一样的多元社运模式,除了让人费解的学术争论外,还能让人严肃起来吗?

革命要突破一切看似不变的秩序,总带有疯癫的性质,不解这风趣的人会难以接受突如其来的宏大变革,难免因心理不适而墨守成规。

革命的疯癫会挑战公众既定的价值观乃至审美观,在这个变态片子里我们看到类似的情节。

最搞笑的是那个变态少年戴着猪头套带领几个牛马头套同学“攻占”校长室和绑架校长(中间还带一段很嗨的法语动感歌曲),这模仿了奥威尔《动物庄园》里的革命,令我想起1968年巴黎的叛逆青年“攻占”大学。

另一段比较搞笑的是变态少年策划的假面舞会,各种反叛团体包括墨西哥萨帕塔游击队的服装都出来了,奇装异服,还有人扮演动物庄园里的角色……这个剧本的编写者肯定是得了萨帕塔游击队领导人的真传,领悟“符号革命”对关注政治的那些视听神经的震撼效力,以此来赚取票房收入。

对于片尾变态他爹送其子毛语录,对于片中变态建议将抗议学生引渡到乌戈-查韦斯治下的委内瑞拉,如果有人当真据理分析澄清,那就没看到影片不过是要博大众一乐。

(片中其他左翼符号:“肯·洛奇”,英国左翼导演;“特里·伊格尔顿”,英国左翼文艺理论家;墙上的格瓦拉画报和列宁画报;等等)其实这个片子不论是其内在的娱乐性,抗争所依赖的手段,还是这个片子要达到的商业效果,都彻底地依靠在商品社会的主流舆论上——你看,没有主流舆论的旁观,搞笑程度就没那么强(一群彻彻底底的傻B),没有领袖精英配合主流舆论的报道,这个变态的抗争也难以进行,最后说到底,没有这片子里如此多吸引(西方)主流舆论关注的符号元素、没有主流舆论的倾情参与,这片子也没那么多票房收入。

让我有点吃惊的是,这个搞笑至极的变态片子在中国却反倒有一些严肃热情的解读。

这些解读虽然很大程度是因为不了解影片中大量特定的政治符号和背景(很多人并不知道托派思潮在欧美知识文化界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有些方面已被主流文化收编),但我对产生这些解读的中国社会根源还是愿意严肃看待的。

在中国,舆论如果涉及(不管任何一种)社会抗争,还是被看做进步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已经泛滥乏味,在我看来这不是因为舆论真的有什么抽象的良心,而是这其中折射了渐近绝境的民众的某种反抗欲望。

真正的革命固然具有疯癫和狂欢的特点,而且应该是历史上最盛大的疯癫和狂欢。

至少不亚于法国学者白吉尔描述的1925年上海:当群众激进化浪潮掀起时,工人8工游xing,大学生在街头临时搭台即兴表演政治剧,民众自由演讲,整座城市陷入浓厚的斗争民主氛围中,——革命的自由意志会为自己找到最动人的信号、动力和体态,那也将会是我们没有见过的盛大颠覆。

那怎能不疯狂呢?

然而真正的革命并不是那样哗众取宠——尤其是迎合主流舆论——而取得大众的,它只能靠深藏在这个世界喧嚣表层下的潜流,只能靠长期看似少数派、但唯一的独立自主的阶级利益取向,只能靠血汗、苦难和集体生与死中拼搏的阶级斗争,而不是茶余饭后笑笑肚皮、再让舆论不断放大笑果的小丑表演。

而这艰路险途靠的恰恰是:“需要无畏的决裂,需要最大限度地蔑视主流舆论,到最受压迫的底层去!

”(列夫·托洛茨基,在1937年西班牙内战时期的号召)附注1:片中不断出现主人公的那个梦,设计得很诡异,似乎意思是:革命有一个被麻木不仁地遗弃的早年。

这里可能包含了剧本设计者对革命的某种奇怪偏见。

其实,很多革命者的确是因为某种受害、残缺而倾心革命,这无可厚非。

革命是追求社会的解放,也是为了自身价值在社会实现中的完整实现和满足升华。

但也有很多革命者的早年并不算糟糕,是因为想要追求更好的理想实现投入革命。

列夫·托洛茨基恰好属于后者不属于前者。

附注2:在假面舞会门口校长与变态高中生争辩的最后,校长转身离开时,镜头给了个特写,画像上的列宁头颅正好与校长头颅线条重合(其实我一开始就注意到导演有意安排一个有点像列宁的人做校长)。

这里影射的是革命早期(1903年俄社民党二大后)托洛茨基曾借喻法国革命雅各宾派指责列宁是独裁者(罗伯斯庇尔)。

当然和整个片子的各种影射暗喻一样,这个影射是完全前后不一致、毫无逻辑可言的。

 4 ) 本人很怀疑是恶搞托洛茨基的

托洛茨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Trotsky/index.htm

 5 ) 消解中的革命及其涅槃

无聊,还是无所谓?

如果是无聊,那么,还有被唤醒的可能,还有星火燎原的希望。

红色元素,被制片人员反复移花接木到细节处。

后现代的个人主义与虚无状态,与热血革命相映成趣。

革命的色彩,被时代消解了,但是,本片的亮点,确是欧美老中青三代的本色演出。

欧美老一辈,以岳父白头翁、社区女主席为典型,经历过疯狂燥热的1968,拜读过革命圣经,引领过学生浪潮,对革命就像基督徒对上帝,怀有无限的热爱与信念。

而今,他们暮年老去,雄心不再。

无疑,他们是现实的,妥协的。

打点起国家机器布置的任务,操劳起一家妻小的风风雨雨,儿女情长。

欧美中年辈,以列昂老爸老妈、教务校长为典型。

他们都是中产阶级,都融入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生活。

前者,作为父母,保留了中东欧人民注重家族氛围的秉性,重心在事业与家庭中摇摆,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平等。

后者,作为一所烂学校的管理人员,一方面要阻止学生青堕入滥性、毒品、暴力的深渊,一方面,却也面对权力欲膨胀如何为人师表的问题。

欧美青年一辈,以妻子、妻子前男友、妻子的闺中密友三者为典型。

应该说,本片对这一代的描写,比较薄弱,只是以个人情感为切入点,进行描摹。

无疑,他们也是中产阶层的人物,出生于80年代,在感情问题上,不时遇到危机,内心脆弱的一面开始增多,对性欲与信仰的态度出现模糊的状态。

至于他们的生计问题,本片没有细致的展现。

总的来说,这一辈活的不累,但很空虚。

欧美青少年一辈,以主角列昂和他的同学为主要代表。

当愣头青托洛茨基闯进学生会的时候,两个同学只是将注意力放在舞会上,托洛茨基没有放弃,因为他自以为找到了法西斯——校长。

当毛头小子托洛茨基被命中注定的女人拒绝的时候,他知道,这是自己主观上不够努力的结果。

而当学生干部托洛茨基成功举办“社会正义”的舞会,成功在访谈类节目宣扬革命理念,成功与社区法院闹翻,甚至成功组织罢课后,最终却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不再乎revolution的伟大理念时,这个托洛茨基的转世,受到了重创。

他知道,革命陷入了低潮,而自己,丧失了斗志。

这时,出现了本片中最出彩的一幕。

岳父,当年伯克利大学搞运动的老男人,与列昂畅谈起革命的方法问题。

他说,当年老子在伯克利组织学生反对肯尼迪政府,也遇到过挫折。

大家游行,罢课,并没想象中轰轰烈烈,反倒更像舞会,说说笑笑,谈情说爱的。

这是为什么?

老岳父总结道,这是因为我一个人的革命热情与信仰,只是我自己的,并不是所有人的。

那么如何搞革命?

岳父没有直说,但他知道,革命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革命,往往诞生出伟大的人格。

而这个人格,对,就在你身上体现了,我的号女婿哟。

对了,本片还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最后行动中的小跟班,与在咖啡店吃饭的同学对峙的情形。

这一幕,非常幽默,但有很真实,真实到无以复加。

因为,这和我生活的大学校园多么相似啊!

没有文化,没有热情,且不说自由散漫的个人作风,单是一份道德理想的担当,已经破灭。

是的,在大陆高等教育走入僵局,越陷越深越迷乱的时刻。

在地球的另一端,在加拿大与美利坚,那里的学生,比大陆同胞更富有,同时,也比大陆同胞更自由散漫,更堕落。

那么,这位托洛茨基的小跟班,是如何说服同学参加示威与游泳的呢?

你看了就知道了(虽然编剧变的可能有点假,但不得不说,搞革命的人,很有性魅力)。

ok。

冷战结束,通讯技术高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个人主义与虚无主义弥漫在后现代的社会中,红色的意志在西方世界何去何从?

我想,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给了老人一份安慰,给了青少年一个梦。

 6 ) Boy, Be Ambitious !!

尽管电影说教味很重,尽管非常异想天开,那孩子真的准备改变世界。

如果说改变世界离不开特殊人物,那么Leon绝对就属于这类人。

尽管这部片子只是描写了一个孤立的事件,既没说主人公之前的革命史,也没有上演日后封侯拜相的革命成果。

但主人公坚定的信念是这部片子非常明确的主旨。

即使声音微弱,即使会受伤害,但他们都无法阻止我们发出声音。

尽管看起来非常幼稚,尽管没几个人相信他会成功,但改变世界的人从来就不需要这些安慰剂。

他们屡败屡战,也许成功,也许失败,终要让世界改变。

当然影片忽略了对于“革命”更深层的探讨,包括对于“改变是否就是好事?

”这样的行为准则的探讨,因为革命者大都是怀着好心办坏事。

但作为一部小成本独立喜剧电影,影片已经难得的做到了“言之有物”。

同时影片对于时代风气中的泛娱乐化倾向也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在一个没有革命的时代,娱乐充斥了孩子们的头脑。

而影片通过leon这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反衬出了其他学生的apathy冷漠——对周围事物的冷漠,对理想的冷漠。

 7 ) 革命不是喊口号

这个电影代表了当前西方社会青年人和老顽童中涌动的思潮。

资本家剥削工人,在政府体系中人民又没有发言权。

多数人都是自得其乐,主动地把自己的权益交与强权和资本,反而把想要变革的人当成笑柄。

如何改变现状?

这个电影实际上是一本革命傻瓜读本。

笑料是形式,本质是告诉想玩儿革命的人如何做,让你轻松愉快地在后花园子里学会如何做原子弹。

资本家的代表就是里安他爸,政府的代表就是学校。

革命手册:1、照照镜子,你得具备革命者的气质,跟前人学习很重要,虽然一开始可能学不象。

但是,要有执著得近乎疯狂的性格。

2、你得能很快找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发现其核心所在。

3、革命不是那么容易的,光有少数的精英支持成功不了,必须要有民众的支持。

4、说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行。

面对经验丰富的政客,要学会目标明确地表达意愿。

向群众宣传需要另一套话语,书呆子干不了,但是别人能干。

没有针对性地和有效的宣传和交流,基本上就是白费劲。

5、不要以为自己是对的就必然能够赢得民心。

即使得了民心,民众往往也不知道怎么去支持,需要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怎么做。

7、火力要集中,要懂得利用宣传工具,懂得制造吸引眼球的事件。

8、用过于人身攻击的语言和下流的废话只可能让自己失去信誉。

9、要虚心接受老革命的教诲。

10、革命是多情的,别忽视女人的重要性。

最后,一次革命的成功不行,革命需要蔓延。

结尾其实就是毛大人的那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演得很不错。

傻小子一点不傻,但是可以感觉到,看完这个电影,多数人处于傻乐的状态。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先把下巴合上。

 8 ) 不去触动根本,西方社会随便你玩

一直很不喜欢挂着大名头而内容迥异的剧情片。

一个养尊处优、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资本家儿子,把着妹子,在学校里搞搞前卫的“红色”“左翼”小活动,跟资本家老爸玩玩赌气式的小罢工,这他喵的和托洛茨基有个毛关系?

主人公在生活中处处把自己的经历、年份硬是和托洛茨基联系在一起,这本身就是极不成熟的表现。

这每每让我想起学生时代碰到的把自己的经历和希特勒的生平联系在一起的少年。

革命又不是出风头,标新立异,或者搞一些象征性的符号和活动,加拿大的民主社会给了他们这样的宽松环境,如果放在中国,会如何?

有多少人还能坚持下来?

要知道,托洛茨基的一生几乎充斥在暴力和血腥镇压,残酷无情的党内斗争,远离故国的流放,这些不是一部借了他的名头的青春片能承载的。

一句话,这片和共产主义没啥关系。

 9 ) 无聊或是无所谓?

了解托洛茨基生平以及政治斗争残酷的影迷,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或许会对于这种青少年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幻想感到可笑,幼稚,或是回想式的同情,悲哀.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你会开始赞赏这种年青人的理想与坚持,他那神似的衣着眼镜体态,他的演说才能,他的思想,还有他的真诚,脚踏实地向着理想的进发.当然还有他与女友(很特别的嗓音)的感情生活,老红色教授(有着曾经的抗争历史)对他的支持与启发的难能可贵.(另:老红色教授与学校老董事的最后对话是很有意义的一段,忙于各种基金会(当中包括福利事业)的老校董当然无视这种年轻人的狂热,但你不能否认他们的这种追求创新的精神.)影片同时也是一部了解国外人们生活家庭,社会,校园状况的影片.同时有着一种讽刺与幽默腔调.比如家庭中的哥哥一家,或是工厂中的工人,两位学校管理人的刻板神态,以及那个前男友的自怨自艾.(A bit embarrassed than you two.)当学生们都费心于个人小天地,让时尚个性侵占生活空间的时候,政治运动的开展,学生会的建立,对于整体利益的追求,将会是何等的"高大"与难能可贵.但是政治运动需要众多的工作,需要人们对于理念的理解与授受,还有对于活动参与的热情.当然,不可避免的会遭受相应的惩罚与打压.影片中段,几个政治团体(包括阿甘正传当中的黑豹党\草绿色军装\)依次出现,迈步向前的段落,有着一段非常精彩的摇滚配乐.另外是"社会公正"舞会的时候,各种的政治人物化装同样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10 )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奇葩的爹最后送了本红宝书给奇葩,有人说不可思议,我觉得吧当爹是长出了口气奇葩儿子终于送走可以祸害别人了。

奇葩儿子没头脑的反抗为啥响应人那么多,因为大家都有不满需要表达只是找宣泄口而已,至于奇葩绑架校长闹革命的目的,呵呵,与他们何干。

看律师老头、律师女、奇葩那些来的同学就知道了,其实大家目的都完全不一样啊,借着这事大家出口气闹腾下,飚几句狠话都不用负责的感觉。

就像校长说的,人就喜欢自由自又散漫的生活,但又希望自己需要的各种配套服务包邮到家,这本来就是悖论。

都他娘的散漫罢工了,还想要各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啊。

奇葩就是被法西斯老爹娶的继母给惯的(这个继母做得真不错,慈爱啊。。。

应该是溺爱啊。。。

出了个这么奇葩傻儿子),饿他两顿看看(开头他离家出走,娘一说露宿街头会被人尿一身,奇葩就赶紧拿钱了。

娘一说要做他爱吃的,他就答应回家吃饭了。

都没断奶呢,亲爹狠心点扔去印度看看)奇葩的爹为啥送儿子红宝书呢?

我想他爹对家庭、生活、社会应该也有很多很多的不满,只是迫于生意需要安于现状,谁没有颗反抗的心啊,但是谁让法西斯老爹还要管一家人吃饭呢(而且还是这么没头脑的儿子和女儿)。

反正祸害的奇葩都要送走远远的了,老爹只求奇葩不给自己的厂子和家庭捣乱,爱怎么革命革命去(爱祸害谁祸害谁去)

《少年托洛茨基》短评

垃圾中的极品啊,不谈意义,整个故事基本处理的超级傻逼,手法,内容,所指基本超级脱节。。。。。

10分钟前
  • 无鬼斋
  • 很差

社科学生的“今天好快乐”片,真是轻松、简单、祥和、美好

15分钟前
  • 钩人
  • 还行

是加拿大

17分钟前
  • 路易蓝侬
  • 推荐

站着不腰疼的富国政治童话

19分钟前
  • 耶斯特洛夫斯基
  • 还行

不是说电影不好 当然电影确实也不太好 尤其是男主 实在太恶心了 让我想到高中班上那些散发着体臭 思想天马行空的男生

21分钟前
  • 188****7312
  • 很差

我们到底能对自己的偶像有多么忠诚?为什么冷漠与厌倦成为了年轻人的通病?为什么学校总是让人讨厌?集体行动如今仅仅只是一句空话,还是依然能成为变革的发动机?

24分钟前
  • nearod
  • 还行

没意思

26分钟前
  • 港长㍿
  • 较差

把革命换成音乐,这片子变成喜剧励志片了。

27分钟前
  • lbylby188
  • 推荐

红色中二病少年的奋斗史。男主和女主相遇的一刻,次元墙轰然倒塌,笑点、嘈点如烟花般炸满天。被男主认为是法西斯头目的校长大人和列宁同志的侧脸一个模子里刻出来,导演刻意让他们出现在同一画面(高级黑)。

28分钟前
  • 火柴Q
  • 推荐

敖德萨阶梯那个桥段笑死

30分钟前
  • merhy
  • 还行

用革命符号包装过的传统欧美青春期中二喜剧片,最后还是绕回到老价值观上了,还不如看浪潮。革命是个婊,人人都要搞,你看看去年那些事。

33分钟前
  • 三点水
  • 还行

不好看。我愣是快进看完的。

36分钟前
  • 春树
  • 还行

we want union

41分钟前
  • 麦田
  • 推荐

剧情一坨屎,小儿科莫名其妙,浪费时间。男主动作简直猥琐,像高中的一个贱人男同学,举手投足和说话方式都像,怀疑他cosplay了男主的程度😰

46分钟前
  • momo
  • 很差

理想主义的校园实验

51分钟前
  • 雪峰&Snowpeak
  • 还行

如果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宿命会怎样——他会再也不介意别人的目光。

52分钟前
  • 寧王遗我小蛤蟆
  • 还行

整体是埋汰共产体制的

57分钟前
  • Swaggiesun
  • 推荐

看到我热血沸腾 励志得不让人讨厌 好像《白日梦想家》同时又革命的让人浑身亢奋 好像《浪潮》不出声的感谢下推荐人胡二

1小时前
  • 夏天的尾巴
  • 力荐

看了一小时,看不下去,不好笑,好无聊。

1小时前
  • kangoom
  • 较差

fuckin' A

1小时前
  • saturdaylou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