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13修正案的科普片了。
可能对于生活在我朝的民众来说,片中为了推行某一法案,驴象两党之间、乃至党内派系之间的争辩、拉拢,可称之为阴谋的拉选票行为是完全不可理解的,甚至觉得这是政治肮脏的表现。
可是,那是真正的民主啊。
DDL以及莎莉·菲尔德的演技无可挑剔,两人表现出强大气场。
几场议会的辩论戏精彩非常,老斯对于这种多角色、多视角快速切换的大场景可谓驾轻就熟,可以用两个三字词组形容:学院派、教科书。
也许拍摄手法没有什么新意,可是如果你熟悉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从《辛德勒名单》开始,他有用过什么标新立异的手法么?
其实这才是斯氏电影的特点:完全正统的手法去演绎并不匪夷所思的故事。
也许有些过于匠气,但并不影响片子本身的优秀:因为斯氏总会用最好的演员来演绎改编的最完美的剧本。
你们真的应该看看《林肯》。
我一直喜欢旅行,在旅途中,我总是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这让我能一次一次的,更加清晰的了解这个世界,而我越是了解它,就越觉得它是这么的不可思议。
我喜欢这种感觉,虽然不是在坐过山车,但是一样的刺激,有的时候甚至更甚之。
同样的,一本书,一部电影,一段旋律,或者别的什么,只要你拿出自己的耐心,总会有发现的。
《林肯》的片尾,当片尾的音乐响起,我只有一个感觉——DEEP——我不知道还能怎么形容那一刻的心情,只觉得无比深邃,为了这部电影,为了这个伟大的男人,为了这个时代。
你们有多少人愿意去做一个逃兵?
安逸的生活,一次轻易的妥协,也许还能满足一些自己的小贪婪??
这太简单了,只要你逃离这个战场,这个属于你自己的战场,去做一个懦夫,要知道,退缩永远都是最容易的。
可是你永远都不会得到尊重,自己对自己的尊重,也许在生命结束的那一天,你才会明白,你所需要击败的,你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你自己。
在取得胜利的路上,在击败自己之前,你会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甚至有些看上去是那么的无法克服——当然,大部分其实只是看上去是——你需要的只是一个信念,你的理想。
还记得我曾经给我的一个要好的朋友推荐《撞车》,那部同样震撼过我的作品。
我告诉他“我想,你可能是错的,有的时候,电影不仅仅是儿戏,你看看这部,你大概需要重新了解它了。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左右,他从房间里冲出来从我嚷道“这是什么东西,我完全不知道它在说什么”。
这是一个对我很重要的朋友,我当时“哦”了一声,走过去,把电脑关了,然后转过来问他,“你说,晚上到底应该吃个啥好呢?
”在这个恐怖袭击,手工烟花作坊和信息一起爆炸的时代,能耐心的去做完一件看起来不容易的事,是那么的难。
我们不是失去了信念,我们是失去了耐心,失去了那个和真正的自己谈谈的耐心。
我们为什么会恐惧?
因为未知。
如果我们已经的知道我们要往什么地方去了,我们还会害怕吗?
那些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的人,是幸福的,比如林肯。
这很难。
当你最亲的人都无法理解你的时候,当你的好朋友都不支持你的时候,绝望吗?
但是,你做了他们不理解的事,就不对吗?
现实,击垮了绝大部分的人,他们像这个混乱的秩序低下了头,并且不停的为自己的软弱狡辩,谎称这个世界本该就是这样的。
一派胡言!
你认为理想主义可笑吗?
恰恰相反,这个世界最缺的就是那些看起来脑子缺根弦的天真派,并为此不停奋斗的傻呵呵的理想主义者。
当他们给你麻木不仁的躯体上狠狠一击时,你也许才会想起那个属于自己的大脑的存在。
影片中,当议长宣布修正案通过的时候,至少证明了,这是有效的。
大部分的人,还是可以被唤醒的,不是吗?
拾起你的耐心,它就在你的脚边,和自己好好谈谈,试着找回那个叫做“信念”的东西,当你试着努力向前走而感到孤独的时候,它应该会比AV里的雪白大腿管用一些,相信我,我试过。
“当两个事物都等于同一个事物时,那么这两个事物,就互相相等”当你的肉体和你的灵魂,都忠于你的信念时,那么,你就是真正的你。
此时,我突然想起了甘地的一句话。
First they ignore you.Then they laugh at you.Then they fight you.Then you win.共勉。
一个特殊的时代大背景,不需要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扣人心弦的情节,仅有演员和台词,所有的感悟来源于对话与动作神态当中。
这是斯皮尔伯格擅长的题材,《辛德勒名单》辉煌之后,经历《拯救大兵瑞恩》的思考和《战马》的做作,《林肯》中大幅对话和刘易斯大师级的演绎,让我们看到传记也可以这样描绘,在和谈与废奴之间挣扎,在大爱与小爱中寻找平衡,对妻子儿子的爱与愧疚,对众生平等的执着追求,对伤亡惨重的痛心与无奈……远去有些佝偻的背影,无声的言语却让人心酸不已。
(未完待续)
您的伟大如同您的身高一样,有非常高的高度。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总统,虽然话说您是美国总统史上最善良的人,但没想到如此伟大的废除奴隶制法案是通过贿赂与收买议员,在选票数量上获胜,才得以让法案通过。
我不觉得此种做法有多肮脏,但它的胜利果实确实金辉闪闪的!!
历史对法案的评价是伟大的,当法案通过的时候,这肯定是美利坚历史性的一刻。
4年的南北战争,血流成河,无数人倒在血泊当中,即使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却也不能意味着数百万的黑人获得自由,直到法案的诞生,才换来和平与自由。
总统都是孤独的。
林肯在孤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他在走一条别人都没有走过的路。
这一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尤其是民主党蠢猪们。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良知和善良,无论你投下赞成或者反对票,你都灵魂都会受到拷问。
就这样,也依旧把这块难啃的骨头给捣鼓碎了,实属不易。
想起了林肯说的话,作为一个美国总统,他应该掌握所有的权利,却连一个小小的法案都搞不定,总统权力的如此弱小,在那一刻被放大,林肯孤独且无力来自内心深处的呐喊,是为了百万人自由和和平的渴望。
当伊拉克战争十周年时,中国大陆也一片议论,如往常一样,这类话题,通常被打上“五毛”标记的人大谈美国失败,让伊拉克还生灵涂炭,民主TMD的没影,尸体倒是成堆。
而被打上“公知”标记的人大谈伊拉克人民的成就,自由已来,建设成绩斐然,秩序逐渐恢复正常。
看罢这些,总是感到失望,这帮人的标签还真不是白打的,都根据需要,立场先行的组织材料,激昂文字。
就美国国内媒体来看,虽然也有争议,但是总体看,大都认为道义上干萨达姆是应该的,但是战争后的政治上却是失败的,是的,民主虽然艰难建设,但是显然这一切本可以做的更好。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看了电影《林肯》,一部公映前声势很盛,正式上映后倒是实际反响没预想大的电影。
不过,影片的故事背景是值得玩味的,在南北战争尾声,北方的胜利已经看出端倪,然而一场内战如果仅仅是以“战胜”敌人为目的,那么美国绝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美国,是的,仅仅战场的胜利不是真正的胜利,林肯们在当年的抉择值得后人深思。
在《林肯》上映之前,不少媒体就渲染本片将展示一个“不一样”的林肯,实际上,关于林肯的形象,向来就是多样的。
他是一个坚毅的人,敢于坚持一场一度岌岌可危的战争;他是一个高尚的人,尽管处于种种政治目的,但是其推动的法案和政治潮流毕竟促进了种族平等;他是一个说好听些务实说难听些功利的人,为达目的适当的手段和妥协都敢于采纳。
还有杂志专门出过专题介绍林肯的宣传策略,读罢此文,你甚至感觉这家伙有些伪善,善于操纵民意。
所以,在我看来,本片对林肯性格塑造和“真相”揭示上的新意,远不及其切入角度的新意来的印象深刻。
拍一部围绕林肯的电影,显然很容易落入“史诗叙事”的慷慨激昂中,也容易因此无法掌控迷失自我。
根据斯皮尔伯格的访谈来看,大导开始也发愁从哪里切入,带着一帮编剧阅读海量资料后,才发掘了第十三修正案这个点。
而且本片始终确实围绕修正案的前台和背后斗争,南北战争成了真正的背景因素,暗杀事件也不再是高潮而是一个尾声的渲染,斯皮尔伯格整部影片很有分寸,没有迷失方向。
其实,斯皮尔伯格选择一个看起来“小”的切入点来表现真正宏大的精神内涵,在其导演生涯也有迹可循。
比如,诺曼底战争多么宏大的事件,但是与类似《最长的一日》这样的影片不同,他以“拯救大兵瑞恩”这一很私人化又很公众化的事件切入,展现的却是更耐人寻味的主题。
又如,大屠杀该是可以拍的多么悲怆的题材,但是他却以辛德勒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事迹切入,结果众所周知,一种跨越仇恨、历史与种族的人文情怀令人难以忘怀。
所以,第十三修正案看起来是议院上熙熙攘攘的争吵,很无聊,很枯燥,即使些背后的下三滥手段比起今天的政治惊悚片来看,都小儿科一般。
但是恰恰这个过程,各派政治人物百态尽现,有人积极的废奴,誓要彻底根除奴隶制度存在的土壤;有人有所保留的废奴,在他们看来正义之外需要考虑的因素还很多,要稳重;有人有些犹豫,或者有些恐惧,瞻前顾后中游移不定;有人就是墙头草,利益为上,哪怕心中一番挣扎,也懂得“因势利导”。
影片对这些人物的性格刻画是鲜明的,但是又没有脸谱化,重点还在于几个关键人物的立体呈现。
林肯总统在片中总体还是给我一种挣扎的理想主义形象,他有着自己的志向,但是却显得孤独,一方面同僚显得有些脓包懦弱,另一方面与妻子处于一种爱恨模糊的纠结状态,片中的林肯已经度过了南北战争过程中北方最艰难的时刻,但是片中表现出对于林肯来说,最关键和艰难的时刻才刚刚到来。
这里,不说道德,我们至少看出了一种“政治素质”,即起码几位关键人物的眼界绝不只是在将南方打趴下那么简单。
无论是声线有些怪异的林肯,还是一脸别人欠了他几千美元呈现苦瓜脸的史蒂文森,都试图在战争结局之外,给予美国人民一个更有价值的交代。
这份争斗激烈而有序,过程公正中又有些阴谋诡计,最终,我们看到第十三修正案顺利通过,给南北战争了一个真正的说法,毕竟这场战争除了现实的南北不同经济形态和利益之争,更有价值观念之争,与仅仅战场的胜负只能留下一个“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暗雷相比,思想上的争鸣和法律上的确认才是铸造社会稳定更牢靠的基石。
事实上,这部影片即使改名叫《第十三修正案》也无妨,林肯只是围绕这一提案和提案精神的一个中心人物。
或许因为如此,这部《林肯》多少与观众预期有些偏差,我们发现即使表现了不少林肯个人的家庭冲突,整部影片的“林肯味”依然不够浓。
在极力表现美国精神的同时,影片的戏剧性多少有些减弱,虽然我很喜欢这种调调,但是我也清楚这种风格让其受众范围多少也受到限制,降低了其本来被预期的声势。
这样一部带着思辨色彩的大片,演员的作用往往更加重要,否则很多抽象的精神很难被栩栩如生的表现。
当丹尼尔•戴•刘易斯出演林肯的消息传出,大家都知道,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又被预定了。
莎莉•菲尔德和汤米•李•琼斯两位老演员的表演也非常精彩,为影片献上了家庭和院内两条重要的戏剧线索。
关于林肯的故事显然还有更多可以延伸和切入的题材,斯皮尔伯格这一次的选择没有走事件大场面,而是走向了精神大场面的另一个纬度,有些风险,却凭借出众的能力依然娴熟掌握,给了今天的人们很大启示:当年,一些美国政治人物不求简单的战胜,以卓绝的努力为后人带来了更加值得铭记的遗产,这种政治视野和风度都值得后人再三寻味。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0b043e8098222fc8b071547d
继前一年煽情烂俗的《战马》之后,斯皮尔伯格的新作《林肯》展现了严肃严谨的历史态度,全片没有炫目的特效场景和娱乐化的剪辑,也没有流水账的讲林肯的生平,而是围绕着美国宪法第13修正案的诞生。
首先我们要了解林肯推动这一修正案的法律动机,也就是他和内阁官员们把观众绕晕的那段对话(括号内是电影未提及但我做的补充):美国宪法给总统以开战的权力,总统的开战权包括了将敌方的奴隶作为财产充公作为战时物资,但这样又有认可奴隶是财产的道德之嫌。
同时,没收敌方财产的法律只适用于好战敌对国家,但联邦政府不承认南方邦联是一个国家,甚至不承认南方州叛乱,只认为是叛乱者居住在南方,南方州处于战争状态而已(因为宪法规定联邦和州是对等的,州是可以退出联邦的,对退出联邦的州发动战争是违宪的)。
而美国宪法没有对奴隶制做出规定,而在南方州法律中他们是财产(宪法又规定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以及没有赋予联邦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所以不管是解放还是作为财产没收黑奴只能作为战时紧急措施,缺乏法律依据,在战后一定会受到最高法院的挑战,最终结果是奴隶制卷土重来,总统还会因为违宪而遭弹劾。
因此为了实践《解放奴隶宣言》,必须修改宪法(从而让不符合宪法的州法律被废除)。
通过宪法修正案需要众议院2/3的赞成票。
不得不承认,在罪恶的奴隶制度盛行的19世纪美国,甚至在内战中,对法律竟有如此严肃的态度,这也是把林肯和独裁者区别开以及把美国和其他国家区别开的根本理由。
因此即便南北战争打赢了,也并不代表废除奴隶制是天经地义的,具有主观色彩的正义并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而废奴在当时的美国是如此敏感的话题,以至于林肯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甚至南北战争是以维护统一而非废奴为名开打的。
代表南方州的民主党自不必说,共和党温和派也主张以停战和平为先,以汤米·李·琼斯为代表的激进共和党人是废奴主义者,却又对林肯与其他派别妥协的态度不满。
共和党温和派支持第13修正案的条件是与南方和谈,而北方大部分人支持废奴的动机是废奴能迫使南方投降得到和平。
一旦和谈先成功,修正案就很难通过了。
可想而知,在如此荆棘丛生的形势中,林肯遇到的阻力有多大。
他不惜派政治说客与边缘民主党议员们进行灰色交易(说客中有一位的嘴脸颇为面熟---来自Boston Legal的Alan Shore,可见本片的法律比重,同时也能想象这些交易不乏喜剧色彩),林肯也亲自出马收服共和党各派,甚至故意隐瞒南方已同意和谈的消息(和谈又是换取共和党温和派支持的代价)。
支撑他冒如此大风险的不仅仅是法律需求,更多的还是对人生而平等的信仰。
本片完全围绕这个修正案,没有直面激烈的战斗,甚至林肯遇刺也是侧面描写,仅有的高潮便是修正案获得通过的那一刻。
在高唱凯歌的游行队伍中,我被这个伟大的国家的伟大时刻感动了。
丹尼尔·戴·刘易斯不愧为二届奥斯卡影帝,他没有慷慨激昂的渲染正义,而是通过极度内敛的表演,平时轻声细语,时而举止粗鄙,关键时刻能当乾坤,把林肯还原为一个人,一个心怀信仰的普通美国人,而非纪念堂里的那座雕像。
在和谈内幕行将曝光,众人七嘴八舌的劝他放弃时,他有了唯一的一场情绪爆发,非常令人信服的把林肯的信仰传递到的每个观众心里。
虽然我们不能确定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林肯,但绝对是一个令人信服感动的林肯。
我支持他再度荣膺影帝。
<图片1>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Finally saw Lincoln, and I definitely didn't find it boring in any way. In fact, it's probably my favorite film of the year so far. Loved the decision to concentrate on the last four months of his life as it gave the film a much tighter feel. It also had a lot more humors than I expected. Loved all the scenes on the House floor, loved DDL's portrayal of Lincoln (he IS Lincoln instead of just being a mimicry), and Tommy Lee Jones shined as well. They should be winning Best Actor and Best Supporting Actor respectively. Still, the best part is the dialogs; I could listen to them all day. Would have no problem to see the film winning Best Picture.
从14000本林肯传记中脱颖而出的《对手团队:政治天才林肯》,2012年改编成影片《林肯》:冷酷无情、不择手段的伟人与他所从事的令人热血沸腾的事业,清晰地勾勒出权谋大师、人权战士林肯的奋斗历程,被《时代》杂志誉为“斯皮尔伯格带给美国的一堂公民课”。
影片始于1864年惨烈的詹金斯渡口战役,战后林肯与两位黑人士兵的对话,表明双方都在杀死战俘,彻底解放黑奴的宪法第13修正案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不在宪法层面上一劳永逸地消灭奴隶制,不仅愧对黑人战士淋漓的鲜血,战争的正义性也无从谈起,内战的危险会随时降临。
林肯看上去象是条变色龙:时而认为奴隶制“对于黑人、白人与合众国来说都是一种彻底的邪恶”,时而又“和其他人一样赞成白人优越”。
1861年内战爆发,林肯总统向国会重申他无意干涉奴隶制,号召人们为国家统一而战;一年后,林肯签署《奴隶解放宣言》,结束了“所有人生而自由平等”的《独立宣言》与罪恶的奴隶制并存的尴尬历史,师出无名的内战(蓄奴州依据宪法第10修正案有脱离联邦的权力)演变为一场解放战争。
政治是刚柔相济的艺术,惯于此道的林肯,为了国家统一和废奴的目标出尔反尔、合纵连横,从来就不在乎、也没有时间去在乎什么流言蜚语。
在等待战报的紧张时刻,林肯讲了一个独立战争时期的段子:“把华盛顿的画像放在厕所水箱上非常合适,现在整个世界都知道,没有比华盛顿的眼神更能让英国人屁滚尿流的了。
”幽默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秉性、循循善诱的亲和力,奇特而妥帖地系于林肯一身。
为那些在大选中失去席位的民主党议员免除后顾之忧,成为通过宪法第13修正案的关键。
林肯在1865年第2个总统任期开始后,恰好有不少工作职位空缺。
一个海事官员的职位,给了支持修正案的民主党众议员摩西•奥德尔;激烈反对《奴隶解放宣言》的众议员乔治•也门,一旦表示支持修正案,即被任命为驻丹麦大使。
反对奴隶制的共和党人大致可以分为激进派、温和派和保守派,务实的林肯无所谓什么派,其派别由阶段、时机决定。
出身贫寒、嫉恶如仇的大富豪斯蒂文斯,堪称国会最激进的废奴主义者:“为了维护自由这座圣殿,势必解放每个奴隶、杀死每个叛逆者、烧毁叛逆者的每一座宅邸。
”林肯讲了一个关于指南针的段子,试图让史蒂文斯收敛锋芒:“指南针只能告诉我们方向,要是在途中深陷沼泽,知道方向又有什么用呢?
”响鼓不用重锤。
在议会辩论中,就宪法第13修正案的真正目的是否意味着种族平等,一向直言不讳的斯蒂文斯圆滑地表示:“它的真正目的是一切事物在法律面前地位平等。
”民主党议员斥其装疯卖傻,怒发冲冠的史蒂文斯,小心翼翼地避开了陷阱:“你要我如何相信人人生而平等?
我面前站着的这个浑身恶臭、道德沦丧、来自俄亥俄州的男士,不就是劣等人存在的证明吗?
创造他的人一定昏了头,分不清他血管中流动的究竟是冰冷的泥浆还是鲜红的热血!
即便是这个早该因背叛而被处死的人,即便他是如此一文不值、一无是处,都应得到法律的平等对待,这就是一切事物在法律面前地位平等的全部内涵。
”有人嘲笑林肯唯一的战争经验是“黑鹰之战”,那场战争唯一的流血事件是他拍死了一只蚊子。
事实证明,长袖善舞的林肯,“是美国政治熏陶出来的最有城府、最精明、最敏锐、最有远见的政治家”:1865年1月31日,宪法第13修正案获得通过,为143年后奥巴马入主白宫奠定了基础。
斯蒂文斯评价说:“第13修正案是19世纪最为伟大的举措,但却是由美国最纯洁的人用腐败、教唆、走后门的方式实现的。
”影片的另一条主线,围绕林肯的家庭展开。
团结民众为自由而战的一代天骄,对家庭的裂痕束手无策。
次子、三子的早逝,令林肯夫人阻止长子鲍勃参战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血气方刚的鲍勃,目睹一车伤兵的残肢被倒进大坑,痛感无法与同龄人并肩作战的耻辱。
林肯夫妇大吵了一架,21岁的鲍勃总算穿上了军装,尽管他从未真正上过战场。
内战结束之际,林肯遇刺身亡,在美国俨然成了担荷人间所有罪恶的耶稣。
斯皮尔伯格的工作,就是给这位万古流芳的圣人增添烟火气,再现那些扭转乾坤的政治细节。
(媒体用稿)
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只能在美国本土达到票房和口碑双丰收效果的电影,因为它讲述的人物和历史也就美国人能够铭记于心,拿到海外市场还是要大声叫卖它豪华的制作班底的,因为没几个人会在乎其中蕴含的美式主旋律民族精神,相同的例子还可以参考那部群星旧中国写真集——《建国大业》。
结果,《林肯》在海外卖得确实不怎么好。
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很简单,这部电影里有丹尼尔戴刘易斯、汤米李琼斯、囧瑟夫等等名角儿,就这么简单,倒是对斯皮尔伯格执导这件事并不怎么在意。
感觉这几年斯叔在电影领域越来越缺乏激情,越来越自私,从去年的《战马》,再到今年的这部《林肯》,斯叔已经愈发表现出了作为大牌导演而具有的那种把影迷抛在脑后为所欲为的自我膨胀,这两部电影皆选在颁奖季上映,冲奥的意图十分明显,说白了,斯叔是为了自己而拍的这两部电影。
我又一次如当初去看《战马》般上了当,并且这次上的当更大。
《林肯》的预告片气势恢宏,俨然一副商业与艺术并重的架势,但结束了两个半小时的阅片,我发现,它除了是由一干具有强劲票房号召力的大卡参演外其他本质方面其实并不商业,并且艺术的普及效力也仅限于美国观众,相信如果咱们天朝也拍一部“毛主席传”的话海外观众同样更多的是将其定义为传记片而非文艺片。
所以说,《林肯》在我这个海外观众看来冗长而繁杂,大量“陌生的著名历史人物”和“陌生的著名历史事件”很难让我提起兴趣,南北战争的场面不多,因为斯叔将大量的戏份交给了对话和喝彩,但却实在难以让我这个中国人做到感同身受。
斯叔做得最绝的便是完全舍弃了自己的那种如梦如幻的大气风格,使得《林肯》缺少了一枚个人标签或者印记,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一个艺术家为了名利而放弃了自己赖以成名的创作灵魂。
至于演员方面,《林肯》实在是没什么好讲的,丹尼尔戴刘易斯轻松驾驭了林肯,毫无压力,汤米李琼斯亦是轻车熟路,囧瑟夫等人的戏份虽少,但都不乏闪光之时,谁叫《林肯》的演员班底选的那么叫人放心呢。
记得先锋戏剧家牟森老师说过一句话,大体意思是:大师都是妓女,在满足别人时也能让自己快乐,而巨匠都是手淫者,只想着自己发泄,自私到家。
斯皮尔伯格貌似从上世纪开始就已经被人们叫做大师了,那么现在他也许确实进化成为了一名巨匠,因为我们观看他近期的作品时总是在电影结束前便早早就“射”了。
这部电影之前,我们以为他必是一个高大伟岸正直的标准形象,振臂一挥万千农奴把歌唱;这部电影之后,我们方才明白伟人真正的伟大之处:本可以用一场战争的胜利强行赋予宪法并不认同的自由,本可以用慷慨激昂的宣言得到万千压迫者的拥簇,可他偏偏执拗地选择最艰难的道路——在宪法的框架下还黑奴以永久的自由,并赌上自己万人敬仰的今天和无上辉煌的明天,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坚韧的个人作派完成了所有人口中不可能实现的伟绩。
而他更伟大之处是告诫每一个慷慨陈词喊口号的政客:“在政治的行当里,如果手中只有罗盘指明的方向和目标,路上必定掉进泥淖和深潭。
”
全片行云流水、不着痕迹,不戏剧不煽情不取巧不说教不特写,只用浩若烟海的庞杂细节和至始至终大段大段的台词对白慢慢勾勒复杂人物的多面。
而名为传记却只截取第十三修正案的片段时刻,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大智慧方为大师所为。
剧本颇有莎翁古风,又难得地融入现代感的诙谐幽默,正统学院派中透着斯式的灵活。
唯一的遗憾在结尾,去掉它就是完美。
而丹尼尔,哦,丹尼尔!
他总是面带温和的微笑,甚至羞涩地躲避着镜头。
但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沉默,都有着不动声色的巨大磁场。
自他出现的那一刻起,你必挪不开眼睛。
你情不自禁而又欣喜若狂地欣赏着他追随着他仰视着他,一如你欣赏着追随着仰视着林肯一般。
若可将表演比为练剑,那他早已人剑合一:忘我、无我、是我!
哦,丹尼尔,求你放下手中的鞋子,回来吧!
伟人做伟大的事情都需要抗住很大的压力,以及比普通人热忱10倍的工作热情。
十一、睡着了!故事讲的很一般~
有些国家的历史基调是由几个大独裁者奠定的,有些是由几个投机主义者奠定的,而有些国家很幸运,它们的历史是有那些正直、自省、果敢而有政治智慧的人奠定的。
難看死了。辜勿論黑人在其平權運動幾乎缺席,當你只想拍白人國會辯論,但所有的白人都是如此蒼白,為甚麼支持/反對黑人平權都沒有拍出來,幾乎都是受賄的。唯一一個堅定的支持黑人權益的人,也把他簡化到只因為有個黑人老婆。林肯這主角也不突出。明明是大時代、大議題,這麼能拍得這麼難看。
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现在看电影基本不用字幕了~
1.斯皮尔伯格第21部。林肯视角与两院和南方派系的口头斗争。2.平铺直叙。色调阴暗。此类人物传记片,以纪录片的形式或许更加能引人入胜。
虽说我很喜欢传纪片,但拍的太闷就受不了了!通篇几乎全是各种对话,挑战留学人士听力无下限,我伤心地表示听的很吃力。要不是两位男主演表现尚可,真有起身离席的冲动。
去年一部《War Horse》讓我對現在Steven Spielberg導演給下“匠氣”評語,但同為正劇,本片卻給了我極大的震撼,而這震撼不僅得益于Daniel Day-Lewis、Sally Field、Tommy Lee Jones三位老戲骨,而是本片不再像前者一樣充滿刻意的設計感,而是不著痕跡的行雲流水,這才是大師真正的實力。
这部电影应该改名叫《宪法第十三修正案是如何通过的》,而不是《林肯》。片中大段大段人物对白全靠刘易斯逆天的演技支撑。话说斯皮尔伯格《战马》之后貌似都是这个调调:画面工整、原声优秀、表演出色,故事索然无味。
Daniel Day-Lewis无愧第三座小金人,Steven Spielberg无愧五美分。
这太符合Academy Award的品味了,拿得真是学院奖,像看一位领域内的老家伙做自己得心应手的事,缓慢、沉静又意味十足。话说回来,对十三修正案还真没这么了解。在可见的未来,中国还将可悲地生活的美国的光辉下。
为了达成目标而使用些不见人的伎俩,这就是政治,没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分。相对于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给主旋律,美帝主旋律让伟人更像人而非神。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我们在100多年后仍然没能明白其中的含义。
我们需要明白 “人生而平等” 这是一个法律上的主张—比起今年奥斯卡提名的其他最佳影片 林肯与小PI拍的最好 无论是情节 画面还是内涵 林肯主演们的表演实在无可挑剔 甚至让刘易斯三度加冕也会实至名归 作为政治历史题材影片 它很好地解释了 民主 权利 战争 平等 在政治之伞之下的含义以及运用手法
新年第一部电影,典型美国学院派风格的传记片,沉下心来看也不是那么枯燥乏味。PS:里面居然有囧瑟夫,开始我还以为自己看错了。
政治性的人物传记这样的题材观众很挑的,有一种情怀,震撼人心的那种
相互攻讦的政治,会讲故事的林肯。
电影非常沉闷,肮脏环境中的理想主义到最后,宪法修正案通过时,还是让人感动
@Ekffar,你说的准确,就是“重塑神话或去神话化有些犹豫不定”
3.5/5. 评论那么好很可以理解, 但个人来讲, 有点厌倦这种斯皮尔伯格+epic+John Williams的套路, 连平时最喜欢的David Strathairn都没那么讨好了. 完全不能理解的是Mary Todd Lincoln的选角, 明明比她丈夫小九岁, 但Sally Field怎么看怎么像Daniel Day-Lewis的姨妈...
不是“他”,只是他光辉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