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富正义感的飞行员古辛,因违抗上级命令而被军队开除,成为民航机组的实习飞行员,并结识了精神导师津琴和恋人亚历珊德拉。
然而,在一次飞行中,突遇的火山爆发、恶劣的天气状况让机上的一切都失去了控制,机上所有成员命悬一线……借鉴一下这个评论谢谢这场灾难中,普通人的表现都很真实,特别是投票表决是否要去帮助另一架飞机的时候。
有的人刚刚逃出来,就只想快点回家,有的人考虑到有孩子,不敢冒险,这些都是常人可以理解的两难选择。
整个逃难过程,除了机长们的高超技术和过人的胆识,后面坐着的那些普通人也齐心协力一起互相帮助度过难关。
这些都让一个故事变得完整立体。
最近才看到这部俄罗斯战斗民族拍的灾难片火海凌云。
刚开始的一个小时可能看起来有些多余又冗长,但是这为后面的情节做了足足的铺垫。
要说后面真的是非常精彩又刺激,并且与前面的铺垫一一对应上了。
岛上机长与妻子的尸体道别,虽然最后他掉下去了,可能是想与妻子团圆吧;老机长忍住眼泪想等待儿子回来,儿子回来第一时间冲上飞机寻找dad;男主在跑道上等待水塔倒塌灭火(天啊我紧张的手心都出汗了);男乘务最开始还被男主嘲笑质疑能力,关键时刻一直在舱门口帮忙;飞机没油;机轮损坏;发动机故障……真心让人捏一把汗。
不过最后结尾非常温暖啦!
一家三口的温馨早餐,男主和父亲的紧紧依靠。
这个电影的特效也非常nice!
总之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电影啦!
强推!
火海凌云 (2016)7.72016 / 俄罗斯 / 剧情 动作 冒险 灾难 / 尼古拉·列别捷夫 / 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 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
这都不是地狱模式,而是十八层地狱模式!
毛子写爱情真会写,乘务长和空少的这段真是嗑死我了!
男女主也好好嗑[哇]。
老机长和男主由互看不顺眼到互相欣赏的师徒情,其实也很好嗑!
里面两对父子情也塑造地非常不错,一对从一见面就吵到历经生死之后的相拥,儿子终于理解了父亲的工作;一对是以父亲为榜样的儿子,因为过于自我主义而不断使父亲失望,最后终于证明了自己,与老父亲靠在了一起。
里面乘客们的羁绊,虽然都是寥寥数笔,但都很令人动容。
空中运人的剧情是扯了点,但整个过程还是抓人心的。
而且我觉得毛子的重点在于表现我上面所说的几条线的关系,展现几个生动、正直、专业和勇敢不惧的灵魂。
顺便也见缝插针强调几句爱国主义。
看到有人说前面50分钟充满尿点,而我恰恰觉得前面一个小时的铺垫十分必要且细节满满。
如果没有这些生活化的细节铺垫,这部电影势必沦落到空洞无内涵的只有特效能看一些的灾难片之流中。
另外,必须看俄语原片,英语配音会使初始化分值降到60分以下,对片子本身的质感破坏性极大。
今天是8月19日,电影院又迎来了一个黑色星期五——整整十部电影将在同一天上映,其中包括了动作片、动画片、恐怖片、爱情片,甚至还有一部以高考之名的高考片。
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真正值得去电影院一看的却是屈指可数,这里的屈指大概就是两根手指吧。
能够有这两部唯二值得一看的电影还得感谢我们的“苏联”老大哥,以前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援助我们,现在在电影事业上继续援助我们。
这两部电影分别《他是龙》和《火海凌云》。
前一部《他是龙》看过人的应该不在少数,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部剧情零分但是颜值满分的玛丽苏电影。
所以剧情没什么可说的,值得一看的大概是全片一半时间都是半裸出镜的男主以及他的八块腹肌。
后一部《火海凌云》虽然网上也早有资源了,但是看过的人应该还不多。
首先电影的名字直译应该是《机务组成员》,翻拍自1980年苏联的同名经典电影。
而现在的译名《火海凌云》大概是为了更加具有大片质感更加引人注目。
不过译名乍一看,让人误以为会是一部讲述消防队员救火故事的电影,而事实上却是一部关于民航飞行员的灾难大片。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中二青年飞行员。
在一次运输任务中,飞机遭遇强烈的气流,必须在将军的吉普车和给灾区孩子的玩具中选择选择一样扔下去以减少飞机负重时,耿直的他果断选择了前者。
所以,理所当然地他被空军开除了。
落魄的他无奈地找到他在飞机行业内有着极高声望的父亲,并通过他获得了一次民航飞行公司的面试机会,最终成功成为该公司的一名实行飞行员。
正是在这,他遇到了他的精神导师,另一位同样充满正义感不苟言笑的老机长。
电影的故事从此开始。
电影俄罗斯版原长138分钟,国内上映的版本只有123分钟。
虽然不太清楚公映版删减了哪些片段,但是猜测大概会在电影的前半段做一些删节,让电影整体显得节奏更快。
因为原版的前半段实在是太拖沓无聊了,就像是一部俄罗斯出品的国产职场剧一般。
其中包括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故事、女性飞行员在职场上遭受的歧视、老机长平淡无聊的婚姻以及叛逆的儿子,空姐和空哥之间的纠结爱情,等等一些情节。
日常而碎片化的故事,加上get 不到点的俄式幽默,实在看得让人昏昏欲睡。
当然,前半段的铺垫也是非常重要的。
毕竟这些细节塑造了每一个角色的性格,而在面对最后的灾难时,每一个角色都做出了与其性格相符的选择和行动,各自承担起他们该担任的责任。
但这一部分本该处理得更好,所以生平第一次对国内的删减版产生了期待,希望能通过这减去的十几分钟,让整个故事显得更紧凑。
当你熬过了前半段温吞如水的剧情之后,真正的高潮也就来临了。
当他们在一次飞往非洲的航班过程中,志愿前往火山爆发的昆吴岛营救被困人员。
然而降落后局势陡变,火山再度喷发,机场几近烧毁,这时候身为战斗民族的俄罗斯航班机组成员们竭尽全力,试图与地震、与火山对抗,带领来自世界各地的幸存者逃出生天。
正如其中国版海报中的宣传语所说:当大地崩塌,天空是他们唯一希望。
地震让机场的建筑基本全部被毁,跑道也不够长,而火山爆发,岩浆正在缓慢地逼近,即将包围他们。
他们唯一的出路便是飞出升天。
当然,男主和老机长各自驾驶一架飞机,凭借其过硬的飞行技术,在极短的跑道以及烈火中成功起飞,但是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因为老机长所驾驶的飞机燃油即将耗尽,却又找不到适合迫降的地点。
万般无奈的他们决定上演一出空中换乘的绝技——两架飞机保持同样的高度和速度,打开舱门,抛出绳索,然后让另一架飞机上的人接住并固定,最后便是让乘客们在空中通过绳索完成从一架飞机到另一架飞机的转移过程。
其惊险程度可想而知。
在这一过程中,电影还展示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
当他们投票表决是否愿意冒险救助另一架飞机时,普通人的表现非常正常。
他们有些人刚从灾难中逃出,只是想着回家;有些人考虑到自己的孩子而不愿意冒险。
但最后,终究还是从无人举手慢慢地到所有人都举手赞成,并且大家纷纷有力出力,有衣服出衣服,竭尽全力地互相帮助。
人性的伟大在这一刻得到最大化的展示,完全不亚于《蝙蝠侠:黑暗骑士》中两艘客船在面临是否炸毁另一艘而自己苟活的选择时,所有人都选择不炸毁对方的那一幕。
电影的最后,绝大多数乘客成功转移,飞机也有惊无险地迫降成功,所有人都得以生还。
这整个过程中,男主角、老机长以及他的儿子功不可没,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反而是航班上的两位空乘。
其一是惊吓过度的乘务长小姐,即使在自己即将崩溃的边缘,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让乘客保持镇静,给大家讲解如何保护自己。
而另一位空乘小哥,虽然在前面多次被直男癌的主角嘲笑,但在关键时刻临危不惧,在“空中换乘”的过程中始终坚守在舱门边上,帮助每一个转移过来的乘客。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关于俄罗斯航空的帖子,说俄航的飞行员都是战斗机飞行员退役下来的;不管多么恶劣的天气,只有俄航的航班会若无其事地起飞;不管起飞晚点多久,依旧可以准点到达;还有机长喝完伏特加就起飞之类的段子。
以前我只是觉得这大概是黑俄航而已,或者是开俄罗斯战斗民族的玩笑,但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真的被俄罗斯航空的机组成员所折服,决定以后再也不黑俄航了。
高空永远是令人畏惧的,甚至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也有不少人惧于乘坐飞机这种快捷的高空交通工具。
不过有时候,最危险的地方往往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试想,如果你身处在一个海上孤岛,这里有活火山在喷着岩浆,有可怕的地震在肆虐,周围的人一个个倒下,并痛苦得呻吟着,那你将怎样才能离开呢?
飞机无疑是最快捷的方式,即将于明天上映的电影《火海凌云》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正像影片海报上说的那样:当大地崩塌,天空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从《火海凌云》片名来看,便很是体现了影片中的三种主要元素。
有火、有海、有凌云,这三种元素是整个故事最具毁灭性的灾难环节,是一个危机接着一个危机的递进关系,让人看得如坐山车般惊险过瘾。
影片的开篇是以飞行员古辛的故事开始,他驾驶的飞机由于超载在空中面临着危机。
为了解除这种危机,必须在代表人道主义的救援物资和代表强权和规矩的几辆豪车间做出选择。
为此,正直的古辛违背了机长的命令,将汽车丢了下飞机,这也让他迎来了被航空公司解雇的命运……短短几分钟的片头,完全将古辛这个人物塑造了出来,也将贯彻影片中的关于规矩与人性的矛盾感突显了出来,为整部影片开了一个好头。
四星片,加一星填补本人的情怀,因为这部电影,对个人来说,有着特殊的含义。
确切的说,是这部电影的老版,本片翻拍自1980年前苏联电影《Экипаж》,翻译过来就是《机组乘务员》,后者是我人生中看得第一部电影!
人生首部,别来无恙有人说了,你咋这么牛逼,看过的第一部电影都记得。
这里我要说得是,是不是“第一部”我真的记不起来了,但印象总是会排在第一位,就像我再大一些时候看《A计划》,被逗得前仰后合,之前是否看过香港电影不清楚,但对看《A计划》时候印象极为深刻,我就把后者当成人生的第一部港片。
同理,对老版《机组乘务员》印象深刻的原因在于,这部电影把那时的我吓哭了。
具体情节我还记得,是电影中飞机起飞后,机身尾部裂了一个大口子,一位飞行员从引擎舱中爬到飞机外面,没有任何保护,就靠一身棉衣,在高空中修飞机。
回到飞机之后,这位身体跟毁容差不多,被气流刮得血肉模糊。
这段情节是把我吓哭了,至今记忆犹新。
一部电影,如今深刻的记忆,我会把其当成我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具体年代记不清了,是在电视上播的,我4岁时候搬家,而且看这部是在搬家之前。
而且老版《机组乘务员》,让我学了第一个灾难名词——泥石流。
战斗民族飞行员的日常扯了一堆题外话,回到《火海凌云》这部翻拍之作上,前苏联虽然解体,但精华和风格被传承下来。
比起几年前引进的那部俄罗斯灾难片《地铁》,模式有些效仿好莱坞。
而《火海凌云》作为翻拍电影,电影中四处体现的就是那种俄式作风。
<图片7>对比老版,本片在故事和情节方面进行了重排,只是故事发展模式沿袭老版。
电影其实就是讲述一群从事特殊事业之人的日常,其重心在于空乘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比如老版中机长安德烈未成年的女儿怀孕,瓦列京整日奔波在外倒是夫妻关系冷淡,机械师伊戈尔四处留情,直到发现真爱。
而灾难事件,只不过是为了展示空乘人员平日生活的点滴因素,突出普通人的英雄主义精神,通过事件和事迹,歌颂这群特殊职业人士。
与好莱坞式灾难电影有着本质的区别。
再者,老版诞生于上世纪70-80年代,这一时期的前苏联电影,正是寻求积极向主题的深化,新题材的开拓以及样式多样化方面发展。
比起之前政治题材、军事爱国主义题材、生产题材以及对电影深度的探索,此时的前苏联电影,一方面在积极摄取西方电影的元素,同时又保留了自身电影的特点,比如著名《办公室的故事》,《机组乘务员》也是在这个时期诞生,是前苏联题材多样化和吸纳西方电影经验的一个代表。
《火海凌云》也是一样,对老版进行相应的简化,将描写人群从空乘人员全体专注为飞行员,并加入了女性飞行员的角色。
前半部分是生活日常和角色刻画,后半部分是灾难事件,这一点倒是没变。
只不过在与时俱进的电影发展过程中,作为一部灾难片本片侧重还是灾难场面的营造,对于日常部分进行了相应的简化,这也是本片将角色专注于飞行员本身的改动之一。
行业剧+灾难片二合一在简化的同时,《火海凌云》却相应的增强了两个方面的设定。
其一为飞行员的俄式作风,这,很战斗民族。
飞行员个性被增强,古辛那种极富正义感大胆的性格,以及津琴科不苟言笑老练成熟的风格,二者的互补造就战斗民族的飞行员作风,开场违抗命令空投,中段在非洲的见闻,灾难部分那种逆天的作为典型的战斗民族的日常,我们称之为“熊式风格”。
其二就是灾难场面的刻画。
这,很灾难片。
看惯了好莱坞式灾难片,都会被其中的视觉效果所震慑,有时候会忽略情节上的张力,其实这是一种误区,灾难电影除了提供视觉上的冲击之外,依靠小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命悬一线,搭配紧张的情节张力来渲染氛围,这才是真正的灾难片。
真正灾难电影,一种如《海云台》那样关注小人物的在灾难面前的生死和情感,一种如《火海凌云》这样专注职业日常在极端环境下的险象环生。
比如《末日崩塌》和《2012》,谁都知道那一家子最后肯定会被营救,所有的故事有惊无险,完全依靠视觉张力来吸引眼球,是视觉大片,好看归好看,但总觉得缺点什么。
但《火海凌云》就不同了,火山爆发下飞机场上起降、对被困人士的营救,直到空中危机,同样沿用的是经典灾难片的模式,并塑造了大量视觉效果,但在视觉张力的同时,本片的特殊性在于,命悬一线的角色不是主角,而是乘客。
谁都知道在这类灾难片中,大多拥有主角光环,本片关乎到生死并不是飞行员们,人家一开飞机就走了,跟灾难没什么关系,真正受制于灾难的是那些没有主角光环的人,比如乘客,以及相关配角,他们才是灾难片的“主角”。
这一点,回归到了传统灾难电影的原初设定。
比如那位男乘务员,在营救过程中他的汽车深陷岩浆,一车人险些丧命,这场戏非常揪心,他不是主角,我们不知道他会不会活着回来,还关系到一车乘客的命运。
而最好看的地方,则在于那场特殊的空中换乘。
脑洞大开的逆天营救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在灾难场面的之下,与老版也有改动,老版飞机起飞时,机尾被炸了一个洞,导致机械工不得不穿上棉衣爬到机身外徒手修飞机。
最终飞机着陆时断成了两截。
新版则是,两架飞机之间“联络感情”,把乘客用缆绳,从一架飞机运到另一架上,此间两架飞机要保持超低空飞行,并且平行状态。
无论新老两版,特点在于,这种做法典型的战斗民族“熊式”作风,逆天的设定。
这样一来,灾难场面的看点被分为两部分,极佳的视觉效果,以及极端环境下角色生死造就的强大剧情张力,这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
然而战斗民族那种脑洞大开的霸道营救方式,在这样的灾难电影中,绝对是耳目一新的感觉。
此时的焦点,似乎已经不在于哪位角色能够幸存,而在于“这也能行?
”这就是《火海凌云》的特点,用行业剧的方式,拍了一部灾难片。
与日本的《海猿》,美国的《生死海岸》很像,专注一个特殊行业的日常,再通过灾难事件展示其专业素质,通过险象环生的情节和视觉效果造成视觉张力。
个人感觉这样的作品拍出灾难电影的特质。
退一步而言,《火海凌云》的视觉效果也是极佳,且战斗民族的那种疯狂的做派,绝对大开眼界。
<图片2>PS,本片的主演,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长得有点像哈维·阿隆索和阿尔沙文的结合体。
影片的细节其实在我看来很有点意思,我只摘两个出来供大家品味。
一个是当得知客机最终成功着陆后,航空中心高管聚集的会议室内一片安静鸦雀无声,男主爸拎包走人。
我在想,这要是美国人拍的话,必定是一片沸腾欢呼之声。
(无数美国大片可证)第二个则是结尾处,如果是美国拍的影片,那这两个老爷们必是国家的英雄,人民崇拜的偶像,媒体争相采访报道的对象。
但可惜,一纸辞退报告就打发走了这两个“英雄”,只不过经过老领导的“推荐”又跑到了另一家“又”号称俄罗斯最优秀的航空公司当实习生。
(我怎么用了‘又’这个字?
)俄罗斯人那种冷幽默与低调自嘲另我不禁莞尔。
对于战斗民族的电影,还停留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还是《斯大林格勒》?
不不不!
俄罗斯电影早就不是再满幕红歌了。
这不,他们就制作了一部关于飞机空难的电影——《火海凌云》。
《火海凌云》讲述了因违反上级命令而开除的空军飞行员古辛,在成为民航实习生后,与导师津琴科一起营救被突发火山爆发而受困的民众,上演了惊魂火山下起飞与千米高空乘客转移的奇迹故事。
在两个小时的片长中,前半部分在讲古辛与父亲、与导师津琴科、与女友亚历珊德拉之间的家长里短、情感纠结,后半部分才重头戏营救行动。
喜欢看快节奏的朋友绝对对这前面的半小时会感到非常无聊。
但你要认真看完,却会发现有些惊喜。
因为里面的人物竟然没有想象的那么单薄,原来俄罗斯电影也开始精雕细琢起人物的日常情感。
古辛是个有情感、有主见的男人;津琴科是个有烦恼、有隐忍的父亲;亚历珊德拉是有个有志气、有傲气的女飞行员。
这样看来,俄罗斯电影还是有进步的。
可是呢,作为一部灾难题材为背景的电影,这一切似乎都来得太快像龙卷风。
地震了、火山爆发了,接着飞机坏了,救完人有赶上极端天气不能好好降落,这倒霉劲儿可真是倒霉到家了。
主角古辛就像津琴科在片中那句台词“他是上帝派来的天使。
”一样,这些问题在主角光环的强大力量下都显得不是事儿了。
所以,后半部分古辛如同开挂了一般,在熔岩围城时起飞客机,在千米高空完成转移乘客这样的壮举都能完成,显然太不可思议了。
记得在航空界有这样几个关于俄航的段子:“不管出发晚点多少,俄航都能准点到达”“起飞时很少滑行,猛的抖动一下就起来了,降落也是这样”“上次火山爆发,全欧洲只有俄航在飞”。
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一个中国代表团乘坐俄航飞机从圣彼得堡返回莫斯科时降落时出现意外,连续五次降落均失败,直到第六次飞机终于奇迹般成功降落。
“当时机舱内哭声欢呼声一片!
”机舱里一片掌声欢呼声,感谢机长不杀之恩。
之前我还未能体会,可当看完《火海凌云》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俄罗斯飞行员的洪荒之力。
说真的,看过这么多好莱坞空难片,好像真没有能够在千米高空上演滑索救人的。
甚至连救完人后,一群坐在办公室的高管们的反应竟然平静如水,换做在好莱坞,这些个人早就欢呼雀跃、掌声齐鸣了。
这个真的很战斗民族啊!
战斗民族的神勇比起好莱坞更胜一筹,比起宝莱坞的浮夸更真实一些,但在制作上总体确实不急两个坞。
在特效上真的要差上了不少,还有就是高空的营救细节上并不是太多考究,超高风速下救人的篮子是不可能如此平稳的从前方飞机送到后方飞机的。
还有大雨夜迫降后,竟然消防车还在傻傻地喷泡沫,实在有些令人怀疑智商。
总体来说《火海凌云》是一部展示俄国航空飞行员超人般的驾驶技术的宣传片,即便仍旧具有颇多漏洞,但是还是属于颇具诚意的作品。
俄罗斯现代灾难大片,航空公司的一次飞行抢险任务,猛烈燃烧的火势以排山倒海之势在广阔的三维场域蔓延,星星点点的火花横飞乱溅,立刻将整个小岛点燃成一片通红的火海,怎样迅速越过这片燃烧的火海是全体被困人员的首要任务,他们能否逃离火灾,完成火海凌云的艰难壮举呢?
从火势燃起之时就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逃生之旅:自告奋勇去寻找遗失乘客的机组人员不顾危险。
汽车起火后他们奋力把乘客安全转移。
因跑道过短而起飞失事的飞机,熊熊燃烧的机身里是葬身火海的遇难者。
机长争分夺秒,冒险在状况极差的跑道上起飞,带领因目睹起火飞机惨状而恐惧犹豫的乘客暂时免于火海的吞噬。
高空两座飞机上下并排而行,以完成空中转移乘客的任务。
这是因为飞行途中一座飞机的燃油即将耗尽,危难之际机长儿子想到了空中转移乘客的办法,这名平日里叛逆捣蛋的古惑仔和青年飞行员一起并肩作战。
青年飞行员随机应变的飞行策略和出色稳健的驾驶技术终于带领乘客脱离险境,安全着陆。
这是一场不可思议的空中惊险历程。
其中地勤系统的实时通报、精准分析和密切协助,美丽的空中小姐们危急时刻细致的指导和体贴的安慰也起到了稳定乘客的作用。
这两架刚从火灾现场逃出的客机在飞行途中高危警报不断,从发动机着火到开舱营救再到燃油耗尽、紧急迫降,驾驶舱里的飞行员面对当前危急的困境,完全明了机毁人亡的可怕后果,他们本能的反应也是紧张焦急的。
万里高空孤立无援的他们像是被高速放逐在空中,正茫然奔向前方随时引爆的定时炸弹。
然而这些训练有素、勇敢乐观的飞行员没有慌乱失措,他们随时和地面控制人员保持通讯,大家严阵以待,精确果断地找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空中营救得以成功实施是航空公司多方人员沉着应对,群策群力的结果。
这都是些飞行技术高强,心理素质过硬,聪明强健的蓝天战士,他们的身后是几百名恐惧而慌乱的乘客。
旅客在航程中暂时把生死托付给了飞行员,无论危险有多大,无论希望有多渺茫,飞行员的头脑必须保持冷静清晰,他们需要灵活机智、分秒必争地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当然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才能够战胜驾驶过程中的任何困难,最终扭转危机,力挽狂澜。
影片通过对高空飞行营救动态过程的展现,让我们直观地认识到航空业的复杂、庞大、精密和高风险的特点。
飞机是绝对高精尖的科技产品,航空产业乃大国重器,飞机从顺利起飞,平稳飞行再到安全着陆需要航空公司全体成员的全程通力合作。
影片集中展现了航空公司的职场精英们自信昂扬,精神抖擞的工作面貌,以中年机长的严肃认真和青年飞行员的积极进取为代表。
他们集中精力,团结合作,勇敢机智,尽职尽责,是翱翔在蓝天的勇士。
通红弥漫的火海,宏大壮观的机场上不停起落的飞机和忙碌穿梭的机场员工,飞机凌云飞行时惊险逼真的镜头,都是本片的看点。
青年飞行员和他的空乘女友爱情事业双丰收,灾难片里的爱情戏份很少是应该的。
青年飞行员展现了非凡的意志、优秀的品格和杰出的能力。
火海凌云的成功飞行中,英雄人物绽放出勇敢无私的人性光芒,人道主义、互助精神得到很好的体现。
我对俄罗斯电影知之甚少,看过“火海凌云”后对俄罗斯电影工业的技术实力感到佩服。
本片立意无外乎英雄主义,战斗民族的集体英雄主义。
【为什么去看】其实这周没什么特别吸引人的电影,但是出于忘记退票又心疼低价票的钱还是去看了。
【视觉效果】或许是3D效果已经融入画面,我居然对于3D效果的感觉什么都没有,但是火山岩浆扑过来还是有点感觉的。
里面的飞机感觉很真实,无论是飞行还是毁灭,没有感觉特别假的感觉。
里面的特效不过于追求酷炫,导致不觉得五毛特效的渣渣感觉,连空中换机也没有任何室内拍摄的虚假感觉。
【演员】虽然不像欧美国家那样散发着魅力,但是感觉很亲切,仿佛就像你平时所遇到的身边的人一样,相貌堂堂。
演儿子那个那肌肉,真不愧是战斗民族的孩子。
【感受】感觉大家都在不停的说话,我听到后面已经有些焦虑了,虽然明白在这种时候大家都会不安,所以靠说话缓解情绪。
我不太明白儿子和父亲的矛盾点在哪,还有儿子和父亲同事(戴眼镜女士)为什么要那样。
我旁边一位女士带了三个小孩来看,结果电影出现了两场亲密戏,我不知道那位女士会不会感到尴尬(或许现在他们觉得无所谓?
)。
【忆童年】十六年前左右,我读小学和同学在家看了一部火山的电影,里面的描述我至今难忘,特别是岩浆把汽车一步步融化(而这部片里也再次展现),我没想到十六年后居然还能看到火山爆发。
其实刚开始机场突然那样我有点不明白,后来想了想可能是火山爆发的结果吧。
(170618)
为什么要英语配音,而且还配得那么烂
第一次看战斗民族的灾难片,很有民族特点呐,尤其两架飞机飞行途中运送乘客的情节,看得我目瞪口呆。特效&amp;剧情也不比好莱坞差,就是铺垫部分确实显冗长,如果能删繁就简,把握好节奏应该会更好看。
标准大片。英雄主义电影。不畏惧特权阶级。 空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性。两架飞机空中接人。。。这太高难了。happy ending!有点喜欢女乘务长维卡和男乘务员安德烈,结尾在一起了。
可以 比好莱坞好看。
比起老版,灾难升级了,但升过头。
用非常棒的剪辑使得整个过程非常惊心动魄,加上特效的处理给人不小的感官刺激。但是无奈演员水平太差,撑不起来除了场面之外的戏路,故事本身也中规中矩。关键时刻的英雄和生活中的英雄,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英雄。
简直了……哈哈哈不知道说什么好。首先这个引进版为什么要配英语!大大减分啊!其次就是这个叙事真是不按常理出牌啊!有些无语…不过男主角还是蛮帅的,更喜欢那个空少少。最后老机长为什么被搞成实习生…
战斗民族太厉害了!
英语配音简直是灾难…@天河电影城 4号厅
好像很久以前看的
英配中配一样尴尬,整部电影剪的稀碎,已经完全不知何味
只有俄罗斯人可以想到空中对接这种鬼方法
套路 都是套路 但是是好看的套路 值回票价的套路
战斗民族独辟蹊径的灾难动作片,完成度极高,结构非常完整,十分精彩,碾压很多好莱坞流水线产品
发生在那个国家都行;特别像日本的片子
高空杂技…看的腐国译制片厂配的音,一言难尽……
这样的翻拍片不用大咖倒是也不错,少了比较
特別辣雞!
我滴妈毛子果然太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