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讲述变性人的电影,它讲的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做变性手术的人。
大多数人可能难以理解他(她)们的感受。
变性手术十分痛苦,无法被理解十分痛苦,忍受异样眼光和议论十分痛苦,而这些加起来,都不如人格和身体的性别分裂带来的痛苦。
否则,他(她)们也不会做此选择了。
想象一下,我是男性,如果我一直被迫穿女装,以女性的身份组建家庭和参与社会生活,将是多么的痛苦。
而他(她)们,在此基础上还要忍受身体上的倒错,那比起服装和身份,又是何等的变本加厉。
不用说更深的心理层面了。
这便是我如何理解这部分人士的感受的。
除了变性的话题性,本片的另一焦点便是去年的影帝Eddie Redmayne在本片中的表现。
一个男演员,要演好一个女性角色(看了上面那段你应该明白这是女性角色),同时为自己的男性躯壳而痛苦,以及对本该属于自己的女性身份的渴望。
他确实做到了形神兼备。
对妻子的丝裙的摩挲,涂上口红那一刻的满足,面对镜子顾影自怜,然后悲哀地隐藏自己的器官,以及最后心愿已了的满足。
这些着力的表演点自不必说,更见功力的是,在每时每刻的眼神里的渴求,眨眼中的羞涩,走路坐姿的举手投足,也算是把方法派发挥到极致了。
小李被熊啃豁出去了,小雀斑的成果似乎更反映在了“演技”上。
当然,奥斯卡并不只看演技,去年得了,除非是天神下凡,今年还是让给别人吧。
然而,形神兼备了,我还更想知道莉莉心里都在想些什么。
我们看到了她对服装、躯体的渴望,看到了他转换身份后对异性的情感投射,但作为一个女人,貌似应该还有更多?
作为一个男性的观众我不懂,作为男性的导演汤姆·霍珀也不懂。
再看艾纳/莉莉的伴侣格尔达(Alicia Vikander是我最近爱上的女演员),有过困惑、痛苦,但更多的是一个大爱无疆的无私女性。
虽然十分感人,但怎么嗅到了一丝直男癌的气味?
我们来看看真实世界中艾纳/莉莉和格尔达是怎样的吧。
让艾纳扮女装,格尔达的确是始作俑者。
然而在唤醒了艾纳心中真实的莉莉之后,格尔达并没有如电影中那样困惑痛苦,而是更加投入到这个三角关系般的游戏中,并把这一切纳入他们的艺术创作中,比如格尔达的大多数作品(不仅是片中的肖像,还有很多黄色小插画)。
可以看出,他们不仅不闹心,反而十分豁达地享受这一切。
这才是艺术家的自如和奔放啊。
当莉莉完全战胜艾纳后,艾纳去做了手术,随后,他们的婚姻被宣布无效。
他们也劳燕分飞,各自有了新欢。
看到了艺术家的随性不是?
最后,当莉莉因手术并发症去世后,格尔达悲痛欲绝,和新丈夫离了婚,回到和艾纳故居郁郁而终。
又看到了艺术家的浓烈了吧。
这么精彩灿烂的真实故事,为什么要改编成充满拘束的老派爱情故事呢?
是编导因循守旧,还是为了投奥斯卡所好,怕这样具有特殊话题的电影太过前卫?
真是可惜,论开明,21世纪的汤姆·霍珀和奥斯卡评委,还不及20世纪初的两个丹麦画家。
由此,在《万物理论》的霍金之后,Eddie Redmayne再次做到了神形兼备,惟妙惟肖。
但我们也再次看到了一段明显被漂白的历史,一个略显苍白的故事。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一个人纤细、敏感、孱弱却又一意孤行,在不合适的时代是极容易死去的。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在无人响应的环境内,把自我放到无限大,这个自我也是极其容易死去的。
我看见好奇心、善良,包容与疯狂。
那个说会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的人,到底还是任性的死了。
上帝在他身上犯了一个小错误,他也反抗了上帝。
无论手术成功与否,他生与死都还给了上帝一个微笑,在他想象中完全女性的欲语还羞的微笑。
此生他唯一庆幸的,应该是在生命里有一个女子,陪他好奇,陪他欢笑,陪他疯狂。
这个一部让我看了生气的电影。
一个是一直对着自己老婆说我唯一爱的就是你的艾纳,却一直在追求的只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当那个他说“my life,my wife”的人哭着表现出我承受不住了,让艾纳出现一小会儿的时候,他想的是不行,我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意志,我要表现出我要的样子,我不能变成你要的样子。
这时候说不定有人就要跳出来说了“他做的对啊,不要给出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步啊,既然自己变不回去就要绝情地告诉她啊。
”那抱有这样思想的看官,敢问一个为了大局着想的人,为什么在最后手术做了,已成定局的时候,明明知道让爱自己的人去看自己做第二次手术会给爱自己的人带来多大的伤害的时候依然要求她到场呢。
格尔达已经说了我不想看到你伤害自己,你却还要在她心上割刀子,只因为你希望我做完手术有人可以陪着我?
这个“男人”在还是男人的时候性欲简直不要太强啊,可是穿上女装之后就再也没有能力做到去做了?
不是说自己从小心中就住着女人么,那怎么不是从小就没有云雨啊?
你这意识主导行为的典范真是棒棒的。
一句话总结这个人就是-简直不要太自私。
另一个,是用默默站在背后支持的老公来表达爱意的格尔达。
从最开始老公的画展光芒万丈,自己同样身为画家却不被人看好的心酸自己默默忍下,还要对外人说着,我老公一定会红得不行。
然后是发现丈夫不太一样,却没有像普通人一样表现出任何的排斥和不接受,即使心中难忍也说着我会支持你,我认识到了你的不正常。
在她哭着求艾纳回来却被伤心的时候,本可以放纵自己的欲望。
此时内心台词应该是“你既然不要我了,那我也可以不要你啊”这样才是正解啊,然后选择别的生活。
可是他在一个高富帅亲吻他的时候躲开了,她说“他依然是我的老公”。
最后看到老公和别的男人在一起,并且要去做进一步的变性手术时,明知自己心中如刀割,却还是不忍心老公独自去做手术,害怕他不够强壮而熬不过最后依然出现在另外一个城市的老公病床前。
是要有多爱才能有这样的心性啊。
电影的最后lily对格尔达说:“how have i deserve such love.” 我想说 自私的人不配拥有
我觉得电影叫丹麦女孩看似主要讲的是小雀斑的故事,但是还有一个人我觉得她比主角精彩———格尔达。
话说我要先声明这里边的爱情太伟大,不是我等凡人可以轻易理解的,刚一开始我觉得格尔达好尼玛凶像个不善解人意的母老虎虽然觉得她有自己的风格却又夹杂了市井感所以对她有所反感,小雀斑则是迷人而又温柔体贴让人垂青。
结果看着看着这尼玛我观念就彻底颠覆了,格尔达在我心里变得是个不折不扣的伟大女性形象,让我佩服的虽不说是五体投地但也肃然起敬。
那才是真爱啊,是真的爱啊!!!
影片开始没有多久格尔达和丈夫深夜在街上游走时她用粗犷的嗓音高声一句He is the top one 当时就给我了一个so man的第一印象,甚至到后边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她早就超越了女汉子的级别形象。
格尔达和丈夫同为画家,自己的事业却远不如丈夫艾纳,艾纳帮她介绍关系却并没有起到任何帮助,这让格尔达的尊严受挫而乱发脾气,和丈夫的温柔相待产生很大对比,还有她和丈夫的生活细节中都让人觉得她太过强势,当她在给一个男人画肖像时几句对白便体现出了她的占有欲和征服欲。
和在当时我管是觉得像她这样的女人好作啊!!
当宴会上艾纳谈起他们相识相连的过程,和晚些在卧室和丈夫调情时,你便会发现格尔达是一个开放,野性,主动还有点风骚的人(此处褒义),我又在想这个女人还是挺有一套的而有一点嫉妒。
不过这里要插一句由于之前艾纳帮她做模特而出发了内心深处女性的一面,因此宴会结束那晚格尔达发现丈夫穿着自己的睡衣时,虽然开始有点惊讶但紧接着就是完美转换了男人模式来临幸艾纳,或许她当时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玩了一把情趣,但不管怎么说一般的女人可不会像她一样表现的如此自然大胆。
虽然我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女性到底是什么样的也不知这是否是与她身为一个艺术画家有关,但就我的人而言她应该是那种新女性。
后来质的飞跃开始了!!
艾纳扮演的莉莉形象给格尔达带来了灵感,从此她的事业如虹,而莉莉却将艾纳渐渐吞噬,先不提她是不是意识到了丈夫女性化的危机感,单论她给丈夫化妆教他女性动作和体态时,她就已经很前卫勇敢了。
不过当她第一次见到莉莉亲吻一个男人时,她看到的不是莉莉而是艾纳,她内心感到的是深深的背叛,她惊惶失措不知道到底发生了。
直到后来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小女人,她从没想过有一天事情会变成这样,她的心都要碎了她需要自己的丈夫回来,他没有选择离开或者放弃而是再一次维护自己的爱情,那时候我就觉得这女人太坚强,她对莉莉不离不弃,见到艾纳不能变成莉莉时的痛苦,而妥协,可她内心的痛苦又有谁能懂。
即便后来在法国追求者向她表态,可她还是对自己的丈夫忠诚度十足,虽然她内心明白那最后一丝希望其实也long gone了,但她艾纳在她的心里,对艾纳的爱是不变的。
也正因为如此,艾纳最终决定做变性手术时,她最终为了爱人而放手,内心却感觉自己像被人抛弃了一般,像是亲手送丈夫去了断头台一般痛苦。
而那之后她的爱不再仅仅是针对艾纳,也对莉莉,她的爱是对于这整个人的是对于这个陪伴她十年的人,她的爱不再是有边框的,只要自己的爱人快乐自己就会快乐。
或许她早就猜到了结局,所以每天都在努力强化身心,莉莉最终去世了,她哭的泣不成声,她坚持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他没有换来丈夫的回归也没有等来莉莉的重生。
但是她又如释重负,丝巾飞向天际时,她开心地笑了,因为她知道莉莉离去时是幸福的再也不需要有任何牵挂和遗憾了。
总之我的文笔不好,观察能力也极为有限,但是格尔达真的很让我感动。
她的内心经历了太多的起伏,面临了太多选择,而她都勇敢的去面对,最后还有个大大的成全。
格尔达是个美丽而又刚柔并存的女子。
当地时间9月5日上午,汤姆·霍珀执导、“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艾丽西亚·维坎德联袂主演的《丹麦女孩》在水城威尼斯举行了世界首映。
该片不仅是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关注度最高的电影,毫无疑问也提前锁定了下届奥斯卡的入围名额。
201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导演+2014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的黄金组合,再加上表现变性人从懵懂、迷茫到大胆作出改变的话题性题材,都让人把最高心理预期押宝在这部电影上面。
从观影结束后全场的热烈掌声可以看到,《丹麦女孩》不负期待。
剧本、摄影、布景、服装、配乐,各方面都精致典雅得如同男主角那些价值不菲的油画作品。
当然,最重要的是,小雀斑再次演技爆发!
难道这个年仅33岁的伦敦小伙子,难道连奥斯卡影帝都要卫冕嘛?
集男神女神于一身,还让不让别人活啦!
小雀斑是怎么“变性”的?
觉醒、变装、变性三步走,妻子一直陪伴在身边先轻剧透一下这个史上真实存在的、世界首位变性人的故事:在《丹麦女孩》里,男女主角小雀斑和维坎德饰演一对十分恩爱的画家夫妻,小雀斑画风景,维坎德画人像。
无奈小雀斑都办了个展,维坎德却连画都卖不出去,但是两人感情一直亲密无间,每天都要XXOO。
有一天,维坎德跳芭蕾舞的闺蜜放了她鸽子,没能按时来做模特,维坎德画了一大半的肖像又急着交,灵机一动就拉来天生丽质的丈夫套上丝袜和芭蕾舞鞋,抱着芭蕾舞裙做了一回替身。
小雀斑心里某个尘封已久的大门砰一声就打开了,他开始沉浸在变装的美妙感觉中无法自拔。
天真的维坎德干脆带着男扮女装的老公去参加舞会,结果遇到了能把腐女掰直、把直男变弯的本·卫肖。
这下,小雀斑身体里女版自己“莉莉”觉醒过来,并且越来越强大。
维坎德以“莉莉”为主角的画作意外走红,她便不断让丈夫继续扮女模特。
小雀斑开始陷入懵懂、兴奋、迷茫、无助交织的复杂情感状态中,他被迫向很多医生求助,都被看作不正常。
维坎德得知丈夫执意想做女人后也经受了极大的压力和痛苦,但一直对他不离不弃。
他们听说有医生能做变性手术,但是风险很大。
在妻子的陪伴和鼓励下,小雀斑勇敢地迈向真实的自己,他说,手术麻醉那天,他做了一生最美的梦。
结局就不说了,比较催泪,但也比较欣慰。
微妙细节展现人物内心变化 小雀斑、维坎德双双露点,推动剧情不低俗《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丹麦女孩》,短短五年时间就产出三部如此细腻精致、情感动人的作品,不得不说43岁的英国导演汤姆·霍珀也是年轻有为。
除了叙事一如既往沉稳扎实,摄影和美术依旧精美绝伦之外,《丹麦女孩》对于男女主角内心世界的刻画都堪称传神,很多轻描淡写的细节都耐人寻味。
比如,男主角在发现自己内在是女性之前,其实已经有一系列细节展示了他比一般男人阴柔的一面:他身形纤瘦,手指细长,不自觉喜欢轻纱绸缎衣物的质感,偶然会瞥见妻子脱掉长筒靴、舞女们穿上黑丝袜;看见妻子乱扔在地上的内衣会小心地叠起来,结婚六年却生不出孩子,只能养一只小狗作伴。
当他第一次意外被要求穿上不合脚的芭蕾舞鞋和破了洞的旧丝袜时,他偷偷摩挲着舞裙柔软的边沿,嘴角微微抽动,如少女启蒙般羞耻又兴奋。
他冲进空无一人的舞团更衣室,疯狂地撕扯掉所有的衣服,在镜子里第一次认真欣赏自己美丽的S曲线胴体,就像自己跟自己完成了一场神圣的交合。
难得的是,片中不仅小雀斑的内心层次丰富,维坎德的角色也很丰满,展现了一个美丽、聪慧、忠贞、开明大义的女人形象。
雷德梅恩和维坎德在片中双双大尺度露点,但这些镜头不是噱头,存在合理而美丽。
赤身裸体的妻子从后面抱住偷偷穿着女性丝绸睡衣的丈夫,以及小雀斑在镜中试探性地藏起男性生殖器,都是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关键细节。
那么问题来了: 小雀斑会在奥斯卡两连胜吗?
变装角色存在于整个电影史中,比同志角色更普遍,也更容易被赋予低廉的喜剧意味;变性角色也越来越多出现在酷儿电影中,与整个时代对LGBT的认知进步有关,很多变性角色的演员本身就是变性人。
很多著名男演员都挑战过变装/变性角色,达斯汀·霍夫曼、罗宾·威廉姆斯、李·佩斯、杰瑞德·莱托、希里安·墨菲,这类角色确实得奖率很高。
但是以前从没有这样的电影,以真人真事为例,如此完整、细致、全方位展现了一位艺术家从变装到变性,从心理到生理,从懵懂到迷茫到挣扎到觉醒的全过程,并且是由直男奥斯卡影帝主演。
选择这样的题材,先期已经在颁奖季成功了一半。
《丹麦女孩》剥离了变装的戏谑色彩,由表及里深入人物内心,以情动人,展现了世界首位变性人“敢为天下先”所面临的迷茫与惶恐,无论是当时是医疗条件还是世俗认知,都是横亘在他未来人生面前的巨大考验。
这样一来,《丹麦女孩》就有了点同志电影或经常获得奥斯卡奖的“罕见病”题材的优势,当然,变性人既不是狭义的同志,也当然不是罕见病。
那么最后问题来了:小雀斑会在奥斯卡连庄,连续两年拿下影帝吗?
现在还不好说,因为要看对手实力如何。
史上倒真有人连续两年拿影帝,一个是斯宾塞·屈塞,一个是汤姆·汉克斯。
达斯汀·霍夫曼因主演《窈窕淑男》获奥斯卡提名时,也真有人认真讨论过应该把他划分进影帝还是影后。
无论结果如何,小雀斑的天赋和努力已经不需要再多一座小金人来证明,对于这个刚刚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丹麦女孩》只会是他未来无数精彩作品之一。
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对丹麦的夫妻,都是画家,在画坛上崭露头角小有名气。
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丈夫从小埋藏在心中的性别认同错位被激发,他渐渐发现自己的内在是一个女人,他爱上了穿女装化妆戴假发,与男人约会……他分裂成两个人:一个是男人、丈夫,一个变成他想象当中的美丽女人莉莉,甚至到最后,他鼓起最大的勇气去做变性手术,变成真正的女人。
妻子虽然陷入痛苦的万丈深渊中,但是她毅然决然地支持了丈夫的所有决定。
影片的结局,丈夫因手术失败,死在妻子的怀中。
影片的最后以字幕向丈夫的原型——已知最早接受变性手術的人埃纳·莫恩斯·韦格纳致敬,称他为开创先河的人物。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是,所表达的情感和背后的内涵,非常地深刻感人,绝大部分人所谓的爱情,与其说是爱对方,不如说是爱自己,爱对方眼中的自己,或是在对方身上看到另外一个自己,或者是希望跟对方在一起的自己能变得更美好。
但是,这世上最纯粹的、最无畏的爱情是彻彻底底地爱对方,支持对方的梦想,无论对方的梦想多么地惊世骇俗,甚至这个梦想的实现会导致对方的离开。
真正的大爱,是让对方成为他(她)自己。
茫茫人海,有几个人能做的到呢?
第一次在豆瓣写只是觉得TH导演辜负了这个故事昨晚去查了GERDA本人的经历,本人是les【双】那么,一切都好说了。
【我这个假设估计也是半真半假】1902,EINAR和GERDA 相爱结婚。
1912 LILI 诞生,两个人到巴黎。
1930,因为性别无法继续【丹麦不允许两个女人的婚姻】1931 LILI 因为手术死亡,GERDA立马回丹麦一股子百合味GERDA本人的作品我也看了,先锋大胆,表现女性的情欲,以及两个女人的春宫图在那个年代,可以画出这种作品,想必是敢于表达情欲的勇敢女性怎么想,都觉得LILI的转变和GERDA有密切关系怎么想,都感觉是一个男人变成女人,和女人恋爱的百合故事可惜TH导演,把点放在LILI的转变,LILI的勇敢【一股子LGBT运动味】但终究勇敢的是GERDA,伟大的,也是GERDAHANS 说了一句【我一生爱的人屈指可数,而你占了两个】这句本因gerda说出只是希望, 将来的某一天,这个片被翻拍,还大家一个真实的故事、还大家一个真实的GERDA【觉得我的假设过分的,想喷就喷】
在2015年12月份标记了最期待的两部电影,虽然对小李也很期待,但是《卡罗儿》和《丹麦女孩》用其精彩的预告片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因为我对同性更确切地说是女性人性题材的电影的关注和喜爱远远超过其它类型。
果不其然,它抓住了我的心!
像一个女人一样柔软却韧性!
对于这篇冲动而作的影评,似乎完全不想去剖析情节,甚至忘记自己以前的影评如何写的。
就是这样美丽的男子的寻找成为美丽女性的路程让我更加欣赏女性的魅力!
我虽有观察人的习惯,但是没有观察过是否眼前的呈现出生理性别的人是否内外一致。
我身边会有写大大咧咧的女生的言行太过于男性化,也有些腼腆的男性却在很多时候变现得很女性。
我并不觉得奇怪和不舒服,我只关注是否真实。
写着写着让我想到波伏娃的《第二性》当中关于女性成为女性的历史。
成为女性的过程从自由思想的我的观点来看总会让我夹杂着愤怒和委屈,因为那个历史是屈辱和服从的卑微,是必需品和附属品的交替。
女人在真正成为自己或者找到自己的路之前经历了几千年的困惑和压抑,而今终于可以在社会认可和科学的帮助下找到更好的历史位置。
独立,自信,优雅,去发现,去追求,去想像,去思考,去爱!
回到影片本身。
预告片里展示了主人公人生得几个重要时刻,每一个时刻都在推进情节的发展,知道莉莉成为了自己。
影片的情节叙述很自然完整,看完了没有让我觉得疑惑的地方,有的是让我去更多地发现女性美的激励。
故事从丹麦到法国,从法国到德国,从德国回到丹麦再到德国,最终成全了完整的莉莉。
丹麦是萌生女性情节的地方,法国让主人公体会到作为美丽女性被众人欣赏和称赞的愉悦,从而进一步让女性的特质展出来,遇到理解他的德国医生开启了寻找真正的自己的危险而又激动人心的机会。
在德国让自己享受半个女人的身体的机会,却得到了完整女性的对待,而回到丹麦让自己体验独立女性的骄傲和幸福促使其快速完成自己的愿望。
最终在德国,在生命即将消逝的一刻莉莉幸福地成为完整的女人,而身边为其流泪的是另一位深爱她支持理解她的丹麦女人。
演员的演技无可否认,艾迪把心里和生理变化的过程演绎地非常完美,女性的细微和优雅在其演绎下让我汗颜对自己是如此不了解。
艾丽西亚把一个有天赋,独立自信的女画家,丈夫的妻子,莉莉的朋友很贴切地真实地糅合到一起。
对于这段变形历程的见证者,格尔达的痛苦,矛盾,迷惘,坚持,理解,关怀一一展现在观众眼前。
着装也是电影让我喜欢的地方,对女性丝绸织物的感官描写让我隔空感受到触摸织物的美感,而正是这种美感表现了女性的柔美。
另外电影里处处表现出的艺术气息,让我觉得更是在欣赏而不是在看。
想到《不存在的房间》里的一句话:走出去!
你会爱上这个世界!
是的,我爱上了电影里的世界。
白天是熙攘的生活,街头人头攒动;夜晚天空,房屋,河流,远山,浓墨重彩,各成一格。
眼神传达笑意,嘴角表露喜悦,画布描绘女性的美丽。
就让那丝巾在家乡的晚风中飘着吧。
那五棵婀娜的树是记忆的见证。
《丹麦女孩》(The Danish Girl)讲述的就是一个患有“易性癖”的“女孩”的故事,原型取材自世界上最早“变性手术”案例的主人公莉莉·埃尔伯(Lili Elbe)。
该片由Tom Hooper 导演,小雀斑Eddie Redmayne主演,故事原型是活跃在上世界二三十年代的丹麦艺术家Einar Wegener 和他的妻子Gerda Wegener。
埃纳尔和格尔达是一对甜蜜恩爱的画家夫妇,由于妻子格尔达取材的模特不够亮眼,她的画作平庸乏人问津。
偶然之间,格尔达在丈夫身上发现隐藏的灵感,现在的说法就是玩变装秀,终于引火烧身,埃纳尔从此踏上变装的不归路。
该片最重要的就是两个优秀的演员拯救了这部戏,饰演妻子的艾丽西卡·维坎德和小雀斑飙足戏瘾。
他们的互相依恋到最后互为亲人,这种虐心的情与爱不断拉锯纠缠,是影片最大的看点,当然小雀斑女装造型的摄人魂魄也是惊艳爆破点。
不过我看小雀斑的女装造型,也就一般般,只是小雀斑通过很多细节的呈现,让人对这种内心女性意识不断膨胀燃烧的渴望,感觉后怕。
小雀斑的表现似乎真让人以为他已经完全走进埃纳尔的世界,或许是莉莉的世界。
演员的演技非常好,但我没有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看
今年是一个LGBT年,很多类似题材的电影比如carol和freehold大规模来袭,但danish girl绝对不输。
因为他们讲的其实不是一件事儿。
carol和freehold讲的是homosexual,讲爱情讲平权。
danish girl讲的则是一个羸弱男儿如何直面自己的性别认知障碍,到死也要做自己。
这和同性恋情都很不一样,恋情是让你接受自己接受对方,是两个人在接受彼此的前提下的情感交换。
然而性别认知障碍则是发现自己的身体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每天醒来都带着困惑和埋怨。
所以更难,面对的一切都更复杂更伤人。
有些人也许选择妥协,带着皮囊和伪装过一辈子,然而也有一些人,她们知道自己要什么,无论代价如何,她们要做心里的自己。
在和内心的自己斗争过之后,面对的外界世界的困扰要更多。
记得曾经看the l word,里面有一个女变男的max,服用雄性激素植入橡胶penis,和lesbian们混在一起。
当时我最不明白的是作为transgender的max理应和straight girls在一起,他的生理和心理都是男,而真正的lesbian爱的应该是女人才对。
所以看danish girl的时候我一直都很担心lily会在变性之后还爱着老婆,因为到那时就是更复杂的情况,她不只是transgender还是lesbian。
transgender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在变性之后,人们的疑虑和接受程度。
记得orange is the new black第三季里面有一集是围绕变性人展开的。
男变女的黑人一直在女子监狱里过的好好的。
然而有一天还是被另一伙人说起她的很多生理特征是男性的,她有更大的力气,她的脾性更manly,她让那些同样生活在女子监狱里的女囚们感觉unsafe。
然而监狱也要像厕所一样设置unisex的房间吗?
也许我不应该在这里加这么多label,但是为了梳理清楚就只好用这种方式。
这片子其实代入感真的不强,即使是gay也很难去真的把自己带进去,就像lily在老婆发现自己和gay交往的时候说的,我们只是朋友,我们想要的东西不同。
到此,变性这件事才在我心里真的开了个题,让我认真去思考。
是否大多数人在聊lgbt的时候甚至没有搞清她们是谁,是否变性人群体甚至没有得到和同性恋群体一样的关注和理解。
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片子的意义,我觉得大部分的意义在于取得关注,让观众试图去理解这一群体的成长都经历了什么。
即使是在性取向如此宽容的年代,danish girl是否仍让人感觉恐慌或者困惑。
所以导演选择了一种更加美好的方式去诠释,全片看下来就像艾纳的画一样美,每一帧都像画。
然而也因为太过美好,过程的残忍被缩小,所以不够震撼不够打动人心。
而究竟主流社会又能给这一群体多少宽容,让她们be who they are呢。
怎么说呢,和卡罗尔一样大概三四星之间吧。这部的情感和情节都比卡罗尔更丰富,但是推动起来太赶了,很多地方不够细腻。但是演员演得又太好,女主的光芒甚至更胜,情感的层次把握真的很棒。总的来说我真的比较喜欢这部。。或许百合的点我还是get不到吧。。。
“我这辈子喜欢的人没几个,而你占了两个。”莉莉·艾尔伯,就像河流一样的名字……拥有好题材、却拍得走马观花的平庸之作,情绪点毫无防备的全被冲淡。角色总哭,不算好演技。“你让我美丽和坚强,我怎么配得到这样的爱。”
他本该是个女人,可上帝在他的性别上出了错。这个故事放在当今依旧是充满争议的话题,艺术家本身就比普通人来得先锋前卫,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就算是死也无憾。两个丹麦女孩,Lily勇敢执着,Gerda则是爱的伟大。小雀斑的演技真赞,继去年的奥斯卡影帝,这是要拿下影后的节奏么?
男主演技太渣 节奏散乱 半天无法入戏 变性这件事 导演不去多学学欧容
可男可女小雀斑。「我以为你不会来了。」这大概就是电影的分歧点。变装蒙太奇段落有趣,看见小雀斑第一次变装参加宴会就憋不住想笑——害怕暴露的担忧,期待又不安的心情,这段我看得很尴尬,但很享受。小雀斑把两个人演活了,Lily一笑好美。
第一个变性人的传记片。喜欢电影里对性别倒错的描述,她本该是个女孩,上帝在她的性别上犯了一个错误。小雀斑演技没得说,举止间是高雅大方,不会让人觉得恶心。对导演很无感。电影题材挑好了而已。
看完后只想立刻马上买化妆品和漂亮衣服打扮起来
Girls who are boys / Who like boys to be girls / Who do boys like they're girls / Who do girls like they're boys… 三流剧本,一流演技。
我很喜欢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这部个人觉得一般。
剧情另类略带荒谬,却真真实实的把世界上首位变性人士生平故事讲述的几近完美,三分只是因为此类题材不合我口味。另外,之前对“埃迪·雷德梅恩”并不熟悉,看过《丹麦女孩》之后对此人精湛的演技感到惊艳,眼神、动作、神态语气都不像是一个对着摄像机下表演的演员,小雀斑不愧为奥斯卡最佳男主。
我觉得这片的三观有问题,通篇都在歌颂女配(其实我觉得这个女配才是猪脚,男猪才是配角)的伟大隐忍,并没有很好的展现男猪的心路历程,有点能理解国外某些群体激烈抗议的心情了。片拍的不好,但几个演员演的很好,尤其Eddie细节很多。片尾的丝巾飞扬简直恶俗。不过发现一枚演技派大帅哥,不错。
霍珀导演的老问题, 一味地调制人物心灵曲折挣扎最终得到救赎的鸡汤, 主要人物之间却缺乏有效地联系和互动,人物被分割成单独的个体,外部影响弱化成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信号。就像是肖像画出类拔萃,而组合成人物风景图就显得呆板机械了。
http://pan.baidu.com/s/1qY4cDeG密码 bjl1
《国王的演讲》导演这次异常的细腻。男主的表演层次分明,甩小李子好几条街,女主更是美丽动人,说的是表演和气质,这一对演员选对了,好惊艳。摄影配乐都赞,连配角都很出彩,情绪节奏都对。五星力荐。
太浅
很可惜,电影时刻笼罩在异性恋的统治视角,此间的莉莉并非是想成为女性,而是想成男人眼中的女性
画面美,表演优,理解无能。
太喜欢格尔达
根据世界首位变性人的电影改编,《丹麦女孩》令人如此清晰的感受到了男主人物性格和心理转变变性历程,每个人都有追寻自已梦想的权利,跨越性别的爱恋成为了最为有力的深度,与此之中电影在摄影风格上的造诣,不仅赋予了电影近乎完美的时代感,更使电影本身增添了唯美的基色。
一个男演员,要演好一个女性角色,同时为自己的男性躯壳而痛苦,以及对本该属于自己的女性身份的渴望。怎么看都比被熊啃有竞争力吧.。不过,对女性服饰和身体的渴望是做足了,也许做一个女性还有别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