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宗

The New Pope,新教皇,新生教宗,年轻的教宗续集

主演:裘德·洛,约翰·马尔科维奇,西尔维奥·奥兰多,塞西尔·德·弗朗斯,哈维尔·卡马拉,露德温·塞尼耶,毛里齐奥·隆巴迪,马克·伊瓦涅,安东尼奥·彼得塞利,基

类型:电视地区: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美国,英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年份:2020

《新教宗》剧照

新教宗 剧照 NO.1新教宗 剧照 NO.2新教宗 剧照 NO.3新教宗 剧照 NO.4新教宗 剧照 NO.5新教宗 剧照 NO.6新教宗 剧照 NO.13新教宗 剧照 NO.14新教宗 剧照 NO.15新教宗 剧照 NO.16新教宗 剧照 NO.17新教宗 剧照 NO.18新教宗 剧照 NO.19新教宗 剧照 NO.20

《新教宗》长篇影评

 1 ) 梵蒂冈版“权力的游戏”,如此离经叛道

我们总以为,2020年会有一个美好的开局,而事实却让所有人都大失所望。

但生活终究还是要继续下去,既然满心期待的春节档彻底泡汤、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也尚未到来,那就不妨看看新出资源的电影或者美剧吧!

开年以来,北美电视剧市场便迎来了不少高分佳作。

首推的电视平台便是HBO,这家业内当之无愧的楷模在上个月分别开播两档新剧,一部是HBO拿手的悬疑罪案剧《局外人》,另一部是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意大利著名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执导的《新教宗》。

我们今天要聊的新剧便是《新教宗》。

这部作品是保罗·索伦蒂诺在2016年与美国HBO、英国sky、法国CANAL+三家平台联合打造的《年轻的教宗》的续集。

截至目前,《新教宗》累积获得了豆瓣9.0、IMDb 8.3的观众打分,烂番茄则达到了87%的媒体新鲜度和90%的观众好评率,媒体好评相较于前作不相上下,口碑在近期开播的新剧中表现较为突出。

在缺少天主教氛围的中国内地,普通观众对“教宗”这一宗教概念普遍模糊不清。

简单来讲,教宗指的便是“罗马教皇”,也就是世界范围内天主教的最高统领者。

继承“教宗”这一身份,便意味着成为梵蒂冈这个独立主权国家的第一领袖。

与此同时,“教宗”也是西方影视剧中较为常见的形象。

比如去年上线的颇受关注的网飞冲奥之作《教宗的承继》,以及著名导演南尼·莫莱蒂的《教皇诞生》,便都是关于梵蒂冈教宗的不乏史料价值的电影佳作。

《教宗的承继》

《教皇诞生》在展开介绍《新教宗》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前作《年轻的教宗》。

《年轻的教宗》的主人公是身为美国人的年轻主教莱尼·伯纳德,他在梵蒂冈教宗选举会上意外胜出,成为梵蒂冈新任的教宗,称号是庇护十三世。

莱尼的意外胜出并不是天意所为,而是梵蒂冈高层政治的折中结果,高层内部集中投票给莱尼的主教们打算将这个异邦人当作傀儡来利用。

但主教们的如意算盘显然打错了,莱尼不仅不受摆布,还是一个手段高深且强硬的年轻人。

莱尼是个固守天主教原教旨主义的保守派,他上位后以一系列的强硬手段迅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不仅全力打压掌握实权的主教们,还打算制定与整个社会诉求相反的宗教决策,反对同性恋、反对堕胎……这个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年轻教宗在主教和信徒之间引起的争议不断。

莱尼成为教宗后,对上帝的信念开始产生动摇,身世之谜对他的困扰、不孕女子的出现……这些接连不断的意外情况,渐渐扭转了他原有的观念。

他收起了自己的固执,开始向外界展示出教宗应有的那份慈悲胸怀。

但不幸的是,在面见教徒们的最后一刻,莱尼因心脏问题而倒地不醒。

续集《新教宗》是紧接着《年轻的教宗》的这段背景展开,诚如剧名所示,续集的主人公不再是裘德·洛所饰演的庇护十三世,这位年轻的教宗因为心脏疾病而持续昏迷,即便换了一颗健康的心脏,也未能苏醒过来。

教宗位置的空缺使得梵蒂冈陷入一片混乱和悲伤之中,为稳定局势,主教们必须推举新的教宗出来。

和莱尼的情况一样,经过不同阵营多番博弈后,弗耶罗一派的主教们折中推举年迈平庸的维列蒂为新任教宗,称为方济各二世。

而这个角色显然是对现实中在任的梵蒂冈教宗方济各形象的放大和讽刺。

看似老实巴交的维列蒂同样不是省油的灯,他秉持着的是开放包容的盲目主张,继位后立即宣布梵蒂冈接收贫困移民的政策,赢得教徒们的呼声,却也惹怒了弗耶罗这一派的主教。

但维列蒂到底只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庸人,上台不久便因为“突发疾病”去世了。

教宗的位置再度出现了空缺,外界对梵蒂冈的舆论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少人对上任教宗的死因存在质疑。

为了再次稳定梵蒂冈的混乱局面,弗耶罗考虑再三,决定推举对自己伤害最小的中间派布兰诺克斯为下一任教宗。

然而,远离梵蒂冈的布兰诺克斯却并非等闲之辈,这位隐居不出的低调派成为新任教宗后,注定为梵蒂冈带来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保罗·索伦蒂诺打造的《教宗》系列是一套显得有些离经叛道的作品。

首先,它并不是纯粹的写实主义,在这套虚构的电视作品中,索伦蒂诺加入了不可知论的宗教神迹显灵情节,譬如裘德·洛所饰演的莱尼以神力治愈了重病在床的妇人、让不孕女子成功怀上了孩子……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一部承认天主教神话世界观的作品。

与此同时,《教宗》系列却又打破了宗教高层的神秘面目,索伦蒂诺主要以戏谑的角度塑造角色形象,主教身上都充满现实的滑稽势利之感。

整个故事的核心并不是展现宗教文化,而是讲述梵蒂冈宗教高层内部的政治博弈。

宗教高层人物对宗教的不纯洁目的,使得宗教的存在本身也成为了一种讽刺。

作为意大利导演,索伦蒂诺拍摄这样一部带有宗教自反色彩的作品本就离经叛道。

通常来说,拍摄涉宗教、涉权谋题材的影视剧,难度系数是极大的,阅历和学识不足的电影人的肤浅创作很容易就被观众看穿,而讲得太深奥观众又会看得吃力和乏味。

《教宗》系列之所以能够获得普罗大众和专业媒体的纷纷赞许,正是与从小对意大利文化耳濡目染的索伦蒂诺息息相关。

在意大利的文化结构里,宗教和黑手党是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

在包围着“圣城”梵蒂冈的意大利土壤上,宗教与意大利历史始终相辅相成。

而黑帮文化则是在好莱坞电影的介入下得以发扬光大,科波拉的《教父》更是让全世界无数观众对这个国度憧憬不已。

生长在意大利的索伦蒂诺早已吃透了宗教和黑帮文化,这两种要素贯穿其电影创作历程,《教宗》系列的成功实际上是一次必然。

这部电视作品既有对宗教精神的深刻见解,也有对宗教高层系统内部的政治斗争的精彩诠释。

某种意义上,宗教高层与意大利黑手党家族是共通的、相似的。

对于观众来说,裘德·洛的演出毫无疑问是《年轻的教宗》的重要卖点,但《新教宗》播出至今,裘德·洛却始终以“昏迷”的状态出现。

第二季的主人公被布兰诺克斯取而代之,这个新角色由好莱坞著名的个性演员约翰·马尔科维奇出演。

约翰·马尔科维奇是好莱坞戏骨级的演员,曾经出演过《空中监狱》《换子疑云》《太阳帝国》《危险关系》等佳作。

而那部以其名字命名的奇幻经典神作《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更是让观众们见识到马尔科维奇不拘于外形印象的强大可塑性。

马尔科维奇的加入必定能够补偿裘德·洛暂时“缺席”的遗憾。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作为索伦蒂诺倾尽全力打造的电视作品,《教宗》系列所延续的是索伦蒂诺拍摄电影时的规格,影像同《绝美之城》和《年轻气盛》那样一丝不苟,叙事层面也足够高级细腻。

与此同时,整个故事在不失主题深度和隐喻趣味的基础上,做到了让大多数观众都能看得懂,甚至为之着迷。

观看这样的作品本身就是一次难能可贵的享受。

《绝美之城》

《年轻气盛》在当下流媒体疾速发展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电影导演投身到电视阵营,除了索伦蒂诺的《教宗》系列、大卫·芬奇的《心灵猎人》等这些已播电视剧集外,未来两年内,我们还将看到科恩兄弟、阿方索·卡隆等著名导演的电视处女秀。

在这些顶尖电影导演的引导下,电视剧集的质感必然会越来越向着电影靠拢,电影美学也会逐渐地渗透到电视作品的制作理念当中,从而弥补电视作品相对欠缺艺术性的一大短板。

但愿未来像索伦蒂诺的《年轻的教宗》《新教宗》这样既富有艺术审美价值,又不乏文本深度的荧幕作品会越来越多。

作者| 卡洛斯的三棵树;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2 ) 我只是一件脆弱的瓷器

第二季的《新教宗》,在宗教权利争夺的大叙事里,最吸引人的还是约翰爵士的个人故事。

他的神秘和脆弱一上来就自我标榜,随着剧情深入,来回穿插,逐一浮出水面。

当他的弱点在直播中暴露于世人面前,颜面尽失,他再次退缩,直到明白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有弱点,也都在人面前出丑,正是这些弱点,这些人性之中柔软的地方,才是人的共性。

所以后面有了那场三钟经,这大概是目前在影视剧中我看到最精彩的演讲,写给所有那些被遗忘被忽视的人。

在这场伟大的演讲之后,他最后选择了回归自我,教皇的显赫不是他,不被关注或者被遗忘才是他的人生目标。

正如他最后所说“脆弱是我的力量,不是我的诅咒 ”。

接受自我也需要勇气。

John Malkovich层次丰富地把一个敏感神秘脆弱,但在必需的时候又充满激情的约翰保罗三世,演绎地几乎没有瑕疵。

特别是他的台词,经历了严格的检验,从只有一个单词又充满变化的No, No, No,到长达数分钟的三钟经的大段演讲,情绪从忐忑到激昂,真有种宗教的神圣和召唤。

最后,为什么约翰爵士不是Gay? :)

 3 ) 怒骂(含剧透

john说,在我对宗教感兴趣后,我对小说,电影都失去兴趣了,因为它们都不如宗教叙事那样宏大。

无论是这一季还是上一季,最大的问题都是太过于摩登的表现形式没有撑起宗教的宏大叙事,古老的和新的之间的张力🈶️,但没有做到很好地融合。

第一季勉强还在包容范围内,第二季简直是乱搞!

延续上一季的一些剧情问题暂时就忽略了,比如斗到现在voiello还在靠性丑闻威胁别人是不是有点太简单了…(voiello最终也是当上pope了,真不容易)。

厌女巨作plain as day,这次主要骂角色行为缺乏逻辑以及人设崩坏。

方济各二世这一集太水。

首先所有阵营的主教莫名其妙在一晚上突然达成一致:选择一个好掌控的软弱的人当教宗。

第一季里lenny就是被这么选出来的,他们现在居然不吸取教训还敢这么选…方济各2上位后人设简直崩坏,和第一季里那个满眼悲悯的小神父太割裂了(可以理解或许是想体现这种像突然中彩票后性格翻天覆地,但仍然割裂)最后早早领盒饭也是魔幻故事。

Assente 人物塑造太扁平了,啥坏事都让他干了…assente-absent 纯纯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人……Sir john 我们英爵一出场简直逼格拉满,说的话也是牛逼哄哄,寻思半天决定拒绝,结果被voiello一个小小激将法就搞定……这位脆弱教宗的悲惨故事跟Lenny几乎一致…编剧是想不到新的东西了吗?

感谢他让我深深记住了porcelaine这个词,因为fragile porcelaine出现的次数实在太多了,实在是有点尬…(至少paraphrase一下……)后半段人设,你说他垮掉,其实也没有,深刻贯彻fragile porcelain人设,但是前面别人把他吹得有多牛逼后面就有多打脸,我们英爵上位后做出的最大功绩就是演讲(没有否定演讲的强大效力(而且讲得都蛮好)),剩下的就勾结黑恶势力和隐身。

最后对lenny示威,说我才是教宗你要听命于我,以为他要有什么大动作了,结果还是完全按lenny计划走完美美隐退。

哥们是一怒之下怒了一下啊。

(哈佛毕业女助理爱上他也是蛮突兀的…两个孤家寡人的就硬是要凑一起不能各自安好呗,性缩力拉满的一对。

纯纯是性缘脑编出来的剧情。

)Esther 圣娼这种角色实在是太符合男性意淫了。

请问holiness就是必须得要通过虐女来体现吗?

Esther这个剧情跟间桐樱一样,完全出于男性导演恶趣味,还“感受到快感”…😓这段剧情完全没有必要性,就是不想让Esther好好过幸福生活,非得拖出来虐一下,让她被抛弃,被神父玷污,当娼妓。

片头修女蹦迪,沙滩比基尼美女我都快进忍忍算了,毕竟看过几部保罗索伦蒂诺都知道他有多恶心有多爱物化、景观化女性,但是这个剧情设置实在是恶心到我必须骂了😅😅求你快别拍了。

最爱的角色Gutierrez 算是没有太崩的角色之一,但是!!

他一直都是个很“拎得清”的角色,他在很拎得清地拒绝了assente之后(那一段台词我很喜欢)居然能敢摸上英爵的肩膀想跟未来教宗搞一搞,这实在太“拎不清”了…凑得进了一点氛围到了差不多得了,还真让他把手搭上去??

完全不是他会做出来的事…(以防有人杠我说他拒绝assente可能就因为不喜欢人家,但是面对如此charming的英爵他一时没忍住,ok这make sense,但是他真的是这么容易对人动情的人吗……)印象最深的居然是结尾的对话“韩国人现在不吃狗肉了”“我们都知道事实,但是perception is all”所以很多种族歧视者们明显清楚是非黑白,但仍然选择以恶意看待一个种族。

这种完全出于人的恶性的认知问题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综上,保罗索伦蒂诺,请你别拍美丽大便了。

 4 ) 上帝之城中的信仰与困惑

没有人会比保罗·索伦蒂诺(Paolo Sorrentino)更热爱罗马。

在他的影像世界里,“永恒之城”总是呈现出一种难以言说的魅力,古老又不乏现代,颓废却带有活力,消沉中带着希望。

从《绝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za)开始,在意大利出生的索伦蒂诺把罗马重现带回到世界的注视下。

就算是之后那部和罗马毫无关系的《年轻气盛》(Youth),每一个人物也像是终生居住在罗马城,带着虔诚的信仰在年轻的思维和衰老的肉体之间搏斗,寻求生命,死亡和艺术的之间的平衡点。

当然如此热爱罗马的索伦蒂诺是绝不会放弃这座城市最迷人最神秘的部分——居住梵蒂冈深居简出的教宗和红衣主教们。

于是在2016年,他带来了《年轻的教宗》(The Youth Pope)。

在这部十集的电视剧中,由裘德·洛(Jude Law)饰演的庇护十三世成为了史上最性感也最现代的一任教宗。

他总是穿着白色的内裤,裸露着上身,漫步在梵蒂冈明媚的阳光下,回顾自己的童年,同时思索着上帝,宗教和世界的关系。

这不是挑衅的行为,从某种角度来说,庇护十三世的存在就是一种挑衅。

庇护十三世,《年轻的教宗》(The Youth Pope)三年半之后,索伦蒂诺再次归来,继续讲述这个挑衅的故事。

剧集的名字从《年轻的教宗》变成了《新教宗》(The New Pope),英俊的裘德·洛还在,只不过他的头上有了更多的白发,多数时候都躺在病房了,奄奄一息。

上帝自然不会让尘世缺少他的代言人,于是一位新的教宗从权力争夺中诞生。

这位新任的教宗由约翰·马尔科维奇(John Malkovich)饰演,宣称自己是约翰·保罗三世。

与前任相比,他更符合人们的传统映像,苍老严谨,说起话来慢条斯理,着装永远一丝不苟。

接任教宗之前,他隐居在远离梵蒂冈的布兰诺克斯,并直言自己对名声和权力不感兴趣。

可一切都是表面现象,这位面目和蔼的老人曾经的身份竟然是一位朋克摇滚乐手,同时还被孪生兄弟的神秘死亡所折磨,多么巨大的讽刺。

索伦蒂诺对权力的态度是讽刺的,尤其是在呈现梵蒂冈教廷对权力的争夺上。

名义上教宗的权力来自上帝,但他选举的过程却充满了妥协。

甚至城市里的那些位高权重的非宗教人士也要参与其中。

这更像是一场政治斗争,而不是关于宗教理念的讨论,最后的选择结果只是各方妥协的产物。

那么上帝的意志在哪里?

如果他真的存在,也只是看着在天堂默默地看着这场闹剧。

约翰·保罗三世,《新教宗》(The New Pope)在《新教宗》前半部分的时间里,整个梵蒂冈都都像在举办一场盛大的闹剧。

沉默的修女们决定罢工,希望由此来换取长久以来缺失的尊重。

广场的民众还在悼念前任的教宗,久久不愿离去。

新任的教宗想要解决这些繁琐的问题,以此来建立自己的权威。

显然这他没有能力做到面面俱到。

因此他时常陷入困惑之中,又全力装出镇定自若,胸有成足的样子。

新任教皇面临的最大威胁依旧来自他的前任,躺在病床上插着呼吸机的庇护十三世。

他像个幽灵,即使没有肉体,也在暗中注视着一切,让每个人都无法忽视。

这给约翰·保罗三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前来探访的查理·曼森直言自己分不清楚新旧教皇的区别,让他无比尴尬。

而当他决定去会见病床上的前任时,甚至担心媒体拍到两人同框的照片。

最后他选择了逃避,暂时离开了充满纷争的梵蒂冈。

这也不是一个教宗该有的行为。

剧集的后半段明显带有更强的宗教意味,至少表面上看上去如此。

庇护十三世如同耶稣基督,像圣经中描述的一样的死而复生。

人们期待他像之前一样施展神迹,解决问题。

这正是他之前所做过的,例如让不能生育的女子怀孕。

《新教宗》(The New Pope)从《年起的教宗》到《新教宗》,庇护十三世的身份大部分时候都模糊不清,让人难以捉摸。

即便成为教宗,他始终是个局外人,游离在梵蒂冈的教廷之外。

一个美国人,父母是一对嬉皮士夫妇,悲惨的童年始终困恼着他,以至于不得不求助上帝和信仰的力量。

作为教宗极端的宗教保守主义者,将同性恋地神职人员驱逐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身份的焦虑从没有离开个教宗,也没有离开过梵蒂冈。

从这个角度来说,庇护十三世和他的继承者没有什么不同,都在寻求真实的自我。

索伦蒂诺的故事里,寻求自我是一个永恒的母题,他的主人公永远处于游离的状体。

在《绝美之城》中,托尼·塞尔维洛(Toni Servillo)饰演的是一个冷漠的记者。

观众们通过他的眼睛来观察着罗马城的繁华,可最终也没人知道这一天的游历给他的生命真正带来了什么。

到了《年轻气盛》中,迈克尔·凯恩(Michael Caine)饰演的音乐家来到一所养老院度假,同时思索着过去生命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通常这些问题不会有答案,索伦蒂诺更关注的是思索的过程。

《年轻气盛》(Youth)如何表现思索的过程,这正是索伦蒂诺影片最大的魅力所在。

主人公沉默式的思考常常和周遭繁华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游走在其中的人物不自觉地被那些荒诞而美丽的世界吸引,却无法真正将自己投入其中。

疏离感始终笼罩着他们,久久没有散去,最终传递给了观众。

索伦蒂诺喜欢用影像传递情绪,无论是瑰丽的罗马城还是宁静的养老院,都带着一种超越尘世的特质。

罗马城一群关在栅栏里面带笑容的修女,养老院里出水芙蓉的裸体女性,具有着强烈的反差和巨大的冲击力的影像让观众们沉醉,然后又心生疑惑,这样的世界真的存在么?

到了《新教宗》,类似的画面依然层出不穷。

修女寝室里的十字架变成了硕大的霓虹灯,即将就寝的修女转瞬之间开始扭动身体,伴随着电子乐跳起挑逗性的舞蹈。

又或者是让复活的庇护十三世走在沙滩上,赤身裸体地穿越一群泳装美女,暴露在众人渴求的目光之中。

无论出现与否,庇护十三世一直都是这些挑衅画面的核心。

从死亡到复活,他对自我认同的困惑从来没有改变,自己可以成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么?

修女的舞蹈,《新教宗》(The New Pope)从庇护十三世的困惑中,可以触及到《新教宗》的核心:宗教的信仰究竟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既然所有的教宗表面上都在传递善的理念,为何不同的宗教之间充斥着纷争和对抗,人世之间依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苦难。

索伦蒂诺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暧昧的答案。

复活的庇护十三世经历了一段小小的挣扎,就重新取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

他身着华丽的衣服,如帝王一般被抬到红衣主教们面前,发表了一段掷地有声的演讲。

此时外面的世界陷入纷争,一群穆斯林恐怖分子劫持了人质,试图挑起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宗教战争。

庇护十三世没有依靠任何外界的帮助,只身一人走向恐怖分子,似乎只依靠着个人的魅力让他们放下了武器,化解危机,一切都是神迹。

《新教宗》(The New Pope)一个对自我认同都产生困惑的教宗却可以仅仅依靠自我的魅力解决宗教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究竟信仰什么并不重要。

抛开繁琐的教义,各式宗教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重要的是如何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将真实的自我传递出来。

外部世界的纷争并不会改变一个人,你永远都是你,也永远只是你。

《新教宗》的结尾又回到了故事的原点。

约翰·保罗三世隐退,回归到尘世的生活。

庇护十三世受到万人朝拜,然后再次陷入昏迷,倒在“哀悼基督”的雕像前。

他是完成了在尘世的任务回到了天堂,还是在等待下一次的复活,谁都不知道。

唯一能够知道的是,无论身处何处,拥有着什么身份,他永远都是上帝的仆人,也永远在真实的自我和信仰之间的挣扎。

或许保罗·索伦蒂诺会让这个挣扎的故事继续下去,展示下一次复活和真正的死亡。

本文首发于深焦公众号 深焦DeepFocus ,文字和图片略有改动。

 5 ) 《THE NEW POPE》影评,关于剧中几个女性人物

为Esther鸣不平的人有很多,觉得她的一生足够悲催,什么好事都没有轮到她,她其实并不想害别人。

这个人物是其实是很成功的,和她对比的几个女性,各有特色各有命运。

比如第一季里面的:sister mary,她是一个对莱尼的精神成长不可或缺的人,一个修女、神职人员,和修女身份对应的,是她既不刻板,也不教条,她玩球、吸烟、穿标语T恤、甚至和国务卿有微妙的感情。

sister mary具备母性、但母性并没有让她盲目,她是全剧最有眼光的人之一,堪比国务卿。

但国务卿的特点是能看到客观真相,sister mary却能看到人心,sister mary非常坚强,比很多红衣大主教更加坚韧有力,因为她是个信仰坚定的人。

—————另一个女性:索菲亚。

索菲亚和sister mary有某些类似之处,她并非是个虔诚的信徒,更多类乎一个雇佣的营销人员,她聪明、有眼光,是第一集中第一个理解莱尼的“营销思路”的人。

第二季中,国务卿评价她“是个永远不会感到不自在的女人”,索菲亚非常自我,非常强大,不会因挫折而尴尬,能够敞开听取他人的意见,且非常善于理解他人的意图。

如果说sister代表的是信仰,索菲亚代表的就是世俗。

这两个女性是整个剧中“站的最高”的女性,如国务卿所说“什么是权力?

信息就是权力。

”这两个女性了知全局,又绝对的聪明,不管是“自私”还是“不自私”,“有信仰”还是“没有信仰”,她们都能做到“得体”。

——————第三个女性,极端组织的头领,一身红衣的女子。

她是个狂热的信徒,如果你有信仰,也和宗教团体有接触,就会发现宗教团体中很少见sister mary和索菲亚,更多的是红衣女子和Esther。

红衣女子和esther说“庇佑十三世就是我的耶和华”,她不是意志坚强之人,她只是偏激。

也许她感受过莱尼的神迹,也许她受到过圣光的感召,她盲目地试图“唤醒教宗”、坚信教廷被“黑暗势力”控制、甚至为此不择手段,不惜伤害他人———这样对待自己的信仰的人,并不少见。

为什么呢?

用通俗的形容,就是“她的能力不足以支持她的野心”。

红衣女子和sister mary 还有索菲亚不同,她有着“我和教宗精神亲密、我才最了解教宗”的幻觉,却不具备真正的“信息的权力”,不了解全局的信息,妄图用自己力量去左右更高层的人,一定下场堪忧。

红衣女子是另一个版本的索菲亚,聪明、坚持、懂得人性的弱点,但她不如索菲亚的是,她缺乏自知之明。

索菲亚非常清楚自己世俗间的地位、能力所及、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最后,当红衣女子跪倒在莱尼脚下的时候,莱尼强硬地说:“起来!

”,莱尼的“幽魂”曾经接近过几乎剧中所有的人,却从未接近过红衣女子,这是个微妙的隐喻———莱尼能接近那些心中真正有他的人,不管是支持他还是反对他,但是这个极端的红衣女子,莱尼不曾接近她,她的心中也未必真的有“神”。

——————最后说esther。

她既单纯又复杂,既一意孤行又毫无主见,既容易被左右又容易背叛。

她是一个非常奇妙而又悲剧的女性。

和sister mary一样,esther具备母性,但她的母性非常的盲目。

她坚信唯有子嗣是最重要的事情,她说“性的目的是为了繁衍”,甚至OOXX时候也看着圣母像,事后手里还转着念珠。

看起来她好像是个会很好守护上帝的戒律的人。

但是并不是——男人引诱她,她就屈从于欲望;教廷威胁她,她就屈从于强权;拿金钱诱惑她,她就会忘记自己的坚持;拿仇恨蛊惑她,她就会去参与绑架杀人……esther是个完全没有心的力量的人。

她柔弱如流水,飘零如落叶。

莱尼怜悯她,事实上从头到尾,esther几乎是莱尼最用心怜悯的一个人,他为她祈祷神迹,他为她数次“收拾烂摊子”,但即使如此,他还是无法“拯救她”。

———任何人都能够影响她,所以,任何人都无法真正影响她。

即使是教宗也不能。

—————我觉得结局挺好的——不要卷入狂热的信仰、不要插手神明的斗争、不要以爱和信仰为名,撕裂他人的人生。

转一句微博看到的:看到结尾,想起柏拉图的《申辩篇》:“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

 6 ) 这是一个好的续集,但是它对我来说可能没有这么好

这是一个好的续集,但是它对我来说可能没有这么好第二季和第一季让我惊艳的一样,画面、构图、故事本身都足够让人吹嘘。

从第一季起就觉得导演敢拍编剧敢写,乃至到了第二季的开场修女蹦迪的时候,也让人有一种“果然如此”的感觉。

我是说,如果不是这个开场,那么又应该是什么开场呢?

之后就是熟悉的开场和熟悉的故事。

第一季的悬念遗留让人不自觉地对第二季抱有厚望。

事实上我最开始的时候,哪怕觉得故事节奏稍缓,也还是能快乐的觉得编剧是真的敢写。

是敢写吗?

是真的。

但是这种敢写又未必不是一种炫技。

虽然我很喜欢他的炫技。

教皇的轮换夹杂着各种权力观政治观的轮番登场,带出了更深的阶级矛盾。

方济各二世的死有权力斗争的一面,但是本质来说依旧是阶级的对立。

人只有在涉及到自身的时候才会反抗,人之本性。

接着就是轮换,约翰爵士真的是个好教宗吗?

他从最开始展露出来的中庸和脆弱以及人性的自私都让人觉得和莱尼是两种人。

极端的权力使人狂热,使人失去自我。

所以在片外我也依旧在期待莱尼。

然后就是很生气很生气很生气气死了!!!!

虽然现在冷静下来能说虽然这个结局让我很生气但是不失为一部好片子,但是还是记得最开始看结局那种气到心塞的感觉。

有种莱尼就是为了出来把事情解决了然后就可以去见上帝了的感觉。

虽然一直开玩笑说莱尼是上帝小号,但是他身上带着的神性在这一段里面反倒让我觉得他变成了一个人了,变成一个偶尔也会自私的人了。

最后上帝回到人间,与众人亲吻,又重归天堂。

是一个轮回,一个循环。

感觉应该是不会再有第三季了

 7 ) 中间之道是爱的唯一方式。请问爱是什么?

曾拍过《绝美之城》《年轻气盛》的意大利导演保罗·索伦蒂诺的在HBO的资助下拍的新剧《新教宗》可以是没有情节,无法理解,无厘头,但绝对不会没有趣味。

The Middle Way, 中庸之道或中间之道贯穿整部剧: 这部剧里有最伟大建筑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教堂的演出场景,有西斯廷教堂一整幅的《创世纪》,有反复出现的米开朗琪罗雕刻的“圣母怜子像”; 也有最俗气的修女在霓虹灯下跳艳舞,性感的肉体,令郎满目的比基尼,当然还有从前好莱坞性感女神莎朗斯通诱人的双腿。

剧的主角新教宗 Sir John Brannox(由马尔科维奇演出)是一个富有成就的红衣主教,但他从前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叛逆青年,那风骚的眼线,简直不能更好。

当Sir Brannoxz发言时,像海啸一般震撼,但他平时确实如他所说“脆弱的像一个瓷器”。

剧的第一配角教廷的首辅Voiello 红衣主教,一个狂热的那不勒斯球迷。

在工作上,处理问题时用尽最下流的手段,但在私生活里却抚养了一个残疾人,充满了慈悲与爱。

非中间之道,在Sir John Brannox第一次在西斯廷教堂的演讲中提到,“是唯一的问题”,是美国残暴枪击案的本原,是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根源,是教廷性丑闻的原因,职业道德危机的最根本,是杀戮的起点。

而这非中间之道,就是偏执的爱。

是歇斯底里,是扭曲,是疯狂,是鬼迷心窍。

是爱的反面,是魔鬼的化身。

所体现的人物是Esther。

她对Lenny偏执的爱,对孩子歇斯底里的爱,让她出卖了身体,谋杀,聚众参与恐怖主义行径;当然也有负责财政的3个官员,对金钱一往情深和鬼迷心窍让他们做了不法的行为走向了不归路;反复在电视里出现的恐怖分子...中间之道是爱的唯一方式。

就像像巴赫的音乐,温润,恬静,优雅。

从表面上看这是本剧的核心之处,但是导演其实一直在追溯更加根本的问题: 什么是爱? 红衣主教Gutierrez给出了我所见过的最准确的回答: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概念,像幸福,像智慧,像上帝。

当我小的时候,一个男人猥亵了我,那个时候男人对我说,“上帝并不存在啊”,但我回答说,“即使他不存在,我们极度的需要相信,他是存在的”。

最后一集里说:那些伤害我们的人,那些冷落我们的男孩,抛弃我们的女孩,忽视我们的陌生人,误解我们的父母,那些决绝我们的老板,那些怀疑我们的导师,那些嘲笑我们的兄妹,那些放弃我们的朋友,那些被拒绝的亲吻,没有人看到这一切。

悲伤没有等级,痛苦不是比赛,没有排名,被粉刺和害羞折磨,被妊辰纹和不适折磨,被谢顶和不安折磨,被厌食和贪食折磨,被肤色羞辱,被性取向羞辱,被贫穷羞辱,被身体残疾羞辱,我们不可安慰的痛哭,我们像深渊般的卑微,我们像深坑般的失去,我们内心的空虚,那反复出现的“结束这一切吧”,无处可躺,无处可站,无处可归,什么都没有!

没有!

没有!

--是的,这就是你和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这就是“爱”的起源。

每天都会听到我们要爱学生,爱这个社会,爱是一切答案,What a Cliché。

借用 Sir John Brannox对“什么是爱”的回答:一个学生缩在角落里痛哭,学校会扶起他,他的父母会给他钱,老师会跟他说话,朋友会安慰他,但一个“爱”他的导师会什么都不说,他在为这个学生思考,他将学生放在心上。

这是一部“诗歌般“的剧集,看过一遍后你也许无法抓住什么是The Middle Way, 什么是Love, 但宏伟的大教堂建筑,文艺复兴的画作,圣洁的雕像,性感的舞蹈,五光十色的画面在你眼前快速飞过时,你也许会遇到一个极为陌生,极为奇怪的东西:真相。

 8 ) Idolize

看了第二季一直觉得剧情不连贯,重新看了第一季,突然想到,第二季里国务卿一直担心的就是大众偶像化了教皇。

那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大众是不是也偶像化了裘花饰演的教皇?

所以这一季里裘花一直昏迷,也是去偶像化的过程。

第二季里少了裘花,凸显了国务卿的角色,精彩,机关算尽为了教会,真是幕后的男人。

特别是离职之前的各种安排,真是精彩又温馨。

看完了最后一集,真的是emmmm感觉导演是想表达无效沟通的后果??

John说要回归自我,于是辞职回家,结果他父母终于见他了。

猜测一下,父母一辈子不理他是觉得当神父是Adam的梦想,所以生John的气???

那就不能好好沟通吗???

一辈子互不搭理最后老了白发苍苍了终于和解了……那一辈子是不是都蹉跎了。

Ester 也是想见Lenny见不到,最后误入极端组织下狱。

Voielle还是看的明白,why people have to fall in love (大意)。

穿白衣得Voielle很违和。

感觉九集看完就回到原点。

那早点voielle动用手段当上pope,那真是半集就完。

 9 ) 看完了有好多困惑(有剧透)

一开始的方济格二世不知道他出现的意义是什么。

他身边的那些护卫感觉很邪恶。

突然出现的和国务卿一模一样的人,除了没有痣,国务卿一直看不懂是好人还是坏人,还是说他是一个表面邪恶的好人。

他的同党,那个光头男子,那个独眼神父,似乎能够操纵世界局势,这群团伙是什么人。

最开始以为在有上帝存在的设定中,这群团伙可能是撒旦的人,但看到最后2集,弄不懂了,他们似乎是好人。

雷铁古斯他一开始拒绝上一季的圣职长,很为他高兴,但他后来拒绝不了弗莱德,让人伤心,可以理解,年轻善良的肉体,邪恶苍老的圣职长当然输了上一季金发妹子的堕落,她丈夫抛弃了她,还有他们的孩子。

她很容易爱人(被那个修表工和神父欺骗),也因为不允许爱而愤怒(她爱上了残缺丑陋之人,当她说爱的时候,前面出现那群似乎是被上帝遗弃之人,对比还是很令人惊讶。

她是一个善良的女人,而且真的好漂亮啊,特别是怼脸画面,好喜欢),因为生活的不幸转为狂热的行动。

约翰的眼线代表了什么,他在英国画眼线看起来有点鬼魅。

他和那个金发公关主任,看起来他是喜欢她的,那约翰不是gay是straight,那他为什么不解释,似乎很多人对他的性向都不明。

约翰允许神职人员结婚的直播对话被打断了,很好奇约翰的那番话要是说出了,效果会怎么样。

约翰有一个兄弟亚当,亚当热爱天主教神学,写出了很不错的作品。

而约翰他因为吸毒,头脑昏沉,任由亚当滑雪身亡。

他还在亚当死后,把他的遗作,当做自己的作品发表。

约翰很自责,很伤心,很脆弱。

弄不懂约翰,他和那个金发公关部长要结婚吗?

他父母终于放下对他的怨恨了?

不过我喜欢约翰的演讲,特别是他对那些朋克的演讲,让我想到莱尼的父母。

那些嬉皮士前面7集,莱尼处于昏迷之中,出现了大量的女性角色,不知道他们的用意,很多新面孔,上一季没有的。

前面的画面+剧情的感受是邪恶,约翰真的很脆弱,甚至是软弱,拥有权力,却被别人牵着走。

莱尼出现以后,故事画面变得和上一季一样平和安宁,但是剧情变得很快。

约翰和莱尼,莱尼一开始说只是回去,约翰一开始说我是Pope,最后莱尼回到Pope,约翰回家。

莱尼应该是Saint,他为什么要让那个神父牺牲。

还有出现的三次恐怖袭击,最后一次是他的狂热支持者为了验证他的死亡做的,前面几次呢?

不是哈里发做的,那哈里发的出现,在电视里面长久的沉默是为了什么。

最后国务卿当上Pope,莱尼在海边,他去做什么了呢?

这些该不会是为了第三季的伏笔吧。

每一集片头都不一样,刚开始十字架跳舞💃🏻,看起来简直像是钢管舞。

 10 ) 另一种救赎

第一季都宣传梵蒂冈版宫斗,结果是教宗找父母;第二季铺天盖地拿裘宣传,结果是披着外衣的宫斗。

第一季教宗穿着白色飘扬长袍在花园里晒太阳,第二季冬天的整个氛围就变得阴郁。

一般第一季围绕主线展开,若第二季还抱着人物不放就有炒冷饭之嫌,所以剧出到第二季都会对配角故事有展开,苏菲也好,瓦耶洛也好,酸溜溜的圣职长也很可爱,每天蹦迪的修女不带感嘛。

等到后几集lenny醒了发功了才有原来内味儿,神能不能救赎?

救赎别人?

或是救赎自己?

归于大海吧,本就不该来人间

《新教宗》短评

老了的帅哥老帅。基督教被欧洲人遗弃了,也什么呢?

6分钟前
  • 言明明
  • 较差

期待馬可維奇與裘德洛交手的人會很失望,節奏問題比上一季更嚴重了些,Ester這個角色的心理轉變讓人一頭霧水。

9分钟前
  • 藍熊船長
  • 推荐

年度搞笑巨制。观后感:裘德洛又在装神弄鬼(……) 你马叔未免太强,这个台词功底把十个裘德洛也都秒了😅

11分钟前
  • GGH&&
  • 力荐

第一季是神迹,这一季是神终将死的现实。最后一集的小团圆看得人心里太堵了。

14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圣人回归天堂,凡人得到解脱。这教宗最后真的上了十字架。

16分钟前
  • Evening_todd
  • 还行

一部对人类现实的伟大隐喻

18分钟前
  • 濒临过期
  • 力荐

索伦蒂诺的片一向慢热,《绝美之城》如此,《年轻气盛》如此,拍个剧更是要连拍两季,酝酿到最后一集才揭晓真意:狂热的爱即恐怖主义,偶像必须死,然后才有可能抵达现代教会的未来。《年轻的教宗》末尾他说:我死之前会拥抱你们每一个人,《新教宗》末尾他做到了。结局好评。

23分钟前
  • 丛林宜歌
  • 力荐

“我突然感到一阵寂寞。”“如果我今晚让你进来,我们以后会感到更多的寂寞。”—翻出泪花又消化了许久的动容。

28分钟前
  • 喵爷。
  • 力荐

之前《年轻的教宗》其实我并不太感冒,还是有些太学究气了。但到了这部,总觉得编剧彻底放飞自我了,无论是各种SEX描写,还是后半段裘德洛回归后的圣人讨论,都充斥着一种看似荒谬,又显肃穆的感受。特别是之前去了梵蒂冈,实地看了那些教堂,还真挺震撼的。几位教皇的演讲都不错~~~个人评价:A-

30分钟前
  • Riobluemoon
  • 推荐

整部剧都没有前作有味,骚气的裘圣是灵魂,只可惜只有最后三集。还是喝一罐樱桃味的零度可乐吧。

33分钟前
  • 夜帝不熬夜
  • 还行

节奏超级超级超级慢。

36分钟前
  • 喵呜日常
  • 较差

虽然这季有不少乐子(第一集方济会当道xswl),但比起第一季逊色太多且多了不少show off,索伦蒂诺还是收收自己的ego吧

39分钟前
  • 尚卢洛夫斯基
  • 还行

美术的部分不错,演员也都挺有样儿,剧本就还差口气

42分钟前
  • 谁是玛格烈特
  • 还行

看不下去了

45分钟前
  • 豆友149767844
  • 还行

想起年轻的教宗,当年惊为天人。第二部新教宗却是:神坛下行步步跌。造情弄景无可致。

46分钟前
  • julie
  • 还行

虽然是HBO,但真的受够对女演员无休止的性剥削。无意义性场景滚粗啊啊啊啊啊/谁能想到我是靠着没多少剧情的圣职部部长拖完这一季进度条, Assente 真是有种徐娘半老的风情/没了裘德洛那个恶心角色,剧情可算是稍微像贵教正常扯头花一点了,但新教宗的心理阴影是父母我真的???

49分钟前
  • 硫代硫酸钠
  • 较差

这季就是因为上一季太成功了才重启的,感觉索伦蒂诺有点被逼,毕竟发行方和剧迷的期待都很高,不好操作啊,前四集整个宫廷内斗,太剧情太drama太大众化了,没有内味儿,直到裘花复活后才恢复了那种欧陆文艺属性。威尼斯医生夫妇散步那场戏拍的非常舞台剧,妻子户外走秀整个画面都亮了,这才是索伦蒂诺最吸引人的地方。总觉得埃斯塔有抹大拉的玛丽亚属性,对这角色的结局有点不解。新教宗本身是个脆弱的人,所以把爱的定义放大了。爱意味着放弃自我,爱神和爱人,殊途同归吧。

53分钟前
  • tata
  • 推荐

裘花一直不醒,不好看

57分钟前
  • nanali
  • 还行

这分就是一堆花痴刷上去的

58分钟前
  • 再瘦也是猪
  • 较差

裘德一丝不挂,下面只盖着一块布,这样的开头你说能不香吗?

60分钟前
  • 哦船长我的船长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