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只想在短评里稍微吐槽一下的。
看到豆瓣如此无耻的评分我实在是有点忧伤。
我决定以这篇蹩脚的影评简短地评价一下这部汇聚了无数大牌的诚意之作。
1. 休杰克曼?!
Seriously?
霍伯大叔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居然觉得金刚狼先生适合演冉阿让?!
那帅气的脸庞,英气的轮廓,掩盖不住的澳洲阳光气质,真的一点也不适合我们苦逼的男主啊。
倒是罗素克劳那张大圆脸不错,我看了一会儿就觉得这两个人应该对调一下角色。
2. 最佳女配?!
横扫BAFTA金球奥斯卡?!
海瑟薇小姐确实演得很用情,可是在这种本身就需要夸张演绎的歌舞片载体下评价演技真的大丈夫?
我只能承认我鉴赏能力不足。
而且,霍伯,你让我们的猫女出场十分钟就死了,群众能答应吗?!
3. 海莲娜姐姐?
她一出现,我就受惊了。
虽然你把她打扮得和妖魔鬼怪没什么区别,她看起来还是很萌很正派啊。
选cast之前先调查一下人家的魔幻背景好么。
4. 居然为了烘托气氛就把辣么萌的小正太瞬间弄死了,能别这么丧心病狂吗?
小正太Gavroche帮男主送出关键一信,混乱中火眼金睛发现内奸,军心不定的时候还能带领大家唱起革命主题歌,智商情商堪称全片最高,更是卖得一手好萌。
结果,导演编剧为了点燃大战前壮士们的死士情绪,狠狠地夺去了小正太的智商,让他英勇地空手跳出埋伏,蹒跚几步之后光荣就义。
真是看得我热泪盈眶。
5. 每一句乱七八糟台词都要或柔情似水或义愤填膺地唱出来真的好吗?
拍了快三个小时剧情还被简化成这样,都是唱歌惹的祸啊。
一句话好好说3秒就说完了,非要唱个半分钟,我头发都白了。
如果调子好唱唱也可以,可是这旋律和即兴哼哼似乎也没什么区别。
每次好不容易酝酿好情绪,演员一开唱我就又出戏了。
强烈建议各歌舞片导演:有高潮再唱,没高潮不要乱唱,否则唱得大家都低潮。
6. 壮哉悲惨世界怎么给你改得有点欢乐?
最伤人心的芳汀自残两分钟之内就解决了。
倒是无关紧要的滑铁卢旅馆得到了一场大型歌舞表演。
书中号称消耗了冉阿让所有体力,之后再也无法恢复元气的那场下水道拯救行动,也被巧妙地用一分钟左右刻画完毕。
不断出现的旅馆夫妇总是卖萌、卖笑料、活跃气氛,看得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看书时掉了两次眼泪,看电影时瞄了两次手表。
吐了这么多槽怎么还是给两星?
为什么不给一星或者零星?
还是因为大家都不容易。
虽然拍出来效果很忧伤,但导演辛苦编剧辛苦演员更辛苦,练唱歌估计嗓子练坏了好几次,下水道那堆污水不管是用什么香喷喷的材料熬出来的泡在里面演戏也很糟糕。
而且柯赛特长大了好美噢!
蓝盆友也蛮帅啊。
看着帅哥美女和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我也乐意给个两星啦。
五星全给音乐,太经典了。
也许是史上最长耗资最大MV。
其实更应该去看歌剧,因为当《look down》《one day more》《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这些歌响起的时候,是会让人忍不住欢呼起立跟着一起合唱的。
不过可惜现实并不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歌可以代替。
十八九世纪的法国历史,就是不断的革命,复辟,革命,镇压,血流成河。
正如影片中那孩子的声音:当年我们杀了国王,我们太急改变世界,现在又来了个新国王,也不比从前好多少,这土地曾为自由而战,但现在我们却在抢面包,要问平等是什么,只有死亡面前才平等。
还以为这孩子洞察了世事,结果一转头他又大喊着“法国万岁”冲向了士兵的枪口。
看得让人痛心,一个屁大点的孩子懂什么革命呢。
电影中的革命者,是一群热血上涌想把红旗插在巴黎城头的贵族子弟加上一无所有闲着也是闲着的城市贫民,还混进了冉阿让这个只为来“拯救愤青女婿”的打酱油分子。
最后的结果,当然就是变成没有响应的孤军,惨痛的失败。
然后又帝国共和国的折腾了很多次,忍看朋辈成新鬼,城头变换大王旗,一直到巴黎公社被镇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才算安生了些年。
影片最后全民在广场上欢呼革命胜利的场面,根本不是结局,只是又一次悲剧的开始。
所以这片子不是什么革命历史题材教育片,就是一音乐倍儿棒的爱情古装枪战片,法国版乱世佳人,词曲雄壮的可以当国歌。
但最终还是文艺家眼中的浪漫血色革命。
想看政治庭辩大戏的还是去看《林肯》吧。
不知法国人看了这电影怎么想,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国家历史上百年的动荡,社会的不公带来不满与暴力,但暴力总带来更多的暴力,而自由与平等却遥不可及。
经历百年革命,人们才终于发现不同阶级和平共存的方法,不是大多数人消灭少数人,不是一个阶级消灭另一个阶级,而是保护所有的人,包括你的对立者。
就像神父对冉阿让做的,冉阿让再对世人做的那样,放弃仇恨,爱你的敌人,因为,你们只是以为对方是敌人。
虽然这在革命者的眼中,是虚伪、幼稚与徒劳的,因为假如敌人不爱你,你爱敌人有何用。
当最后罗素念唠着为什么他不杀我为什么为什么如果这都不算爱我还有什么可悲哀最终崩溃跳河,当小孩和妇女倒在士兵枪下而革命发动者却最终抱着美人住在庄园里,我们知道这就是一个悲壮的冷笑话,血痕最后都变成历史书里的叹息,战歌也终将只在电影中吟唱。
一个那么简单的答案,却付出了无数鲜血的代价。
从1789读到1871,看这个悲惨的世界,《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
终于去看了电影版音乐剧《悲惨世界》。
还带爸妈一块去的。
我妈好像还挺喜欢的,我爸感受一般般。
前半段讲冉阿让的救赎,加上沙威那说不出哪里不好但听起来就是很不好的嗓音,让节奏显得冗长,有点点让人瞌睡。
边上一对小情侣一直在讨论情节,我真蛮想给他们先“科普”一下的,听得让人感觉好着急啊。
直到几个年轻人出现,情形终于扭转过来了。
之前曾经说过,看《悲惨世界》的小说,印象最深刻的是艾潘尼的死。
有可能音乐剧的创作者也觉得这角色好让人心伤,出彩的唱段好几处。
电影里开始那几段马吕斯和珂赛特的对唱,可都夹杂着艾潘尼在边上默默难过。
你说你的情绪放在谁身上好呢?
一见倾心的爱情纵然甜蜜,哪比得上这边厢又恨又不忍。
我觉得艾潘尼说珂赛特是bourgeois的时候再凶一点也能接受。
又没文化又不漂亮,出身低微的人,也想谈恋爱。
最后是通过牺牲生命才换来心上人的一吻。
哗~再说下去我要打开文艺女青年属性了。
我之前并没有听过赫赫有名的音乐剧。
这回看了电影版,印象最深的除了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I Dreamed a Dream这类脍炙人口以至于怎么着都会让人印象很深的曲子之外,最感叹的就是Red and Black和One Day More了。
Red and Black是马吕斯、安灼拉以及一众“ABC之友”革命前夕讨论形势的唱段。
安灼拉说红与黑是讲革命的光明和现实的黑暗,他说,革命马上就要来了,现在有重要的问题要讨论。
另一边马吕斯还在为只见了一眼的珂赛特神魂颠倒以至于神知糊知,红与黑是爱人是否在身边,是否在自己的那个世界里。
这曲子把革命与爱情唱到一起去,让人觉得这两件事情在荷尔蒙的基础上,是很有共通之处的。
此外One Day More的处理也深得我心。
从马吕斯和珂赛特互相留恋,到冉阿让的又一次逃离,到艾潘尼伤心欲绝,到沙威准备镇压革命,到所有革命的参与者对于新世界新生活的渴望。
就这么一句句加上去。
我心里蛮感慨的。
其他表现手法都很难做到这点的吧,因为其他那些都太有“逻辑”了。
描写革命的片段并没有太多地方出彩。
尤其是由始至终只有那么一个由各种破烂家具堆起来的路障。
怎么说呢,虽然我也知道戏剧可能会需要这种突出某一个点的表现手法,但这部电影前面的大多数场景还是比较写实的,这突然弄出一堆烂桌子烂椅子,再告诉观众这帮人就是在这样的地方革命,而且革命就只有这么一堆烂桌子烂椅子可以守护了,多少有点令人出戏。
安灼拉发现他们誓死要保卫的人民最后也没有站在他们一边,路障被攻陷之后,革命者们四散逃亡街边却没人开门,这都蛮虐心的。
最后一群女人蹲在地上清理血迹,说这些人之前也都是父母珍爱的孩子。
我心想,其实中国人很少看到有人这样描写革命的呀。
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也是蛮感人的——问题在于。。。
嗯?
马吕斯刚刚唱完珂赛特就出现了,然后就是他们俩的事了。
那你看到bourgeois大美妞就突然不觉得痛苦了?
你死去的同伴,你们曾经的理想,就都这么算了?
你不准备再革命了,要和bourgeois大美妞永远生活在一起?
那你之前干什么要去革命呢,你直接就可以和她在一起过幸福安宁的生活的嘛。
我年幼的时候看这本书,并不觉得这里有对于革命理想的背叛,也丝毫不觉得这两件事情当中可能是有个“转”的。
我当时只觉得珂赛特是个没什么意思的人,因为从头到位她只负责美丽着纯真着,什么事情都没有干。
而马吕斯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和波折,他应该“和心爱的人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这是所有在小说中经历很多苦难的主角们在最后都能获得的credit。
今天看了电影又忍不住想,谁知道呢,也许就需要珂赛特这样一个“什么事情都没有干”的纯洁的姑娘,那是革命者们的理想,幸福的结局也正是革命者们对于建立新世界的希望?
而这希望又不能以革命战争本身的胜利来表现。
打仗赢了反而不是希望?
哭我那干枯单薄又一根筋的艾潘尼呀,还有我那差点就去做了文青的中学时代。
有些东西不常常念起也并非是淡忘了。
它一直都在那里,你不用总是提罢了。
为了忘记我悲惨的写不完的作业看不完的paper赶不完的deadline的悲惨经历,刚才去看了Les Miserables电影版……不出所料地腐点槽点满载啊啊啊!
(看到一半我就开始不停地在备忘录上吐槽了…… 还在算计啥时候去看第二遍和在DeviantArt上买海报)逻辑言语混乱中,趁着fresh memory先时间顺序吐一遍槽:[以下含剧透/腐内容,慎入]---1.Look Down…producer不愧是Cameron Macintosh, 那个水里拉船的造型直接穿越到泰坦尼克了好嘛!
2.几个人物的出场造型:Hugh Jackman叔的市长造型萌!
小警察……有点太温吞水了吧,外形和唱功都是。
Anne Hathaway长发短发都一样美貌,At the end of the day里那一身粉色长裙超级迷人!
(我是粉红控……)与后半她换上象征“堕落”的红色诱惑服形成对照(不知为毛我觉得那个配色很像蜘蛛侠……) 3.让叔翻山越岭跋涉的场景……导演你确定不是《音乐之声》的结尾么(喂)好吧我其实真的很喜欢这种多山的地形……4.虽然知道主教君是Colm Wilkinson(而且作好了心理准备),叔一张口我还是华丽丽穿越了= = HJ叔我对不起你!
5.I dreamed a dream:记得有人吐槽说放Anne的大头很奇怪,应该有点flash-back场景才好。
但我却觉得这个处理很不错……这大概是主要独白型歌曲中我觉得人物情感表现力最好的一首了,不失音乐剧水准。
相比之下其余人物的内心独白如Who am I,Stars和On My Own都不够激烈,后文详述。
6.Who am I的戏剧处理很好,但是HJ叔为什么唱腔总是在抖……觉得他的情感强烈过声音的表现力,有种奇怪的不对等(lol)。
不过市长造型还是很萌的我被HC到了= =7.Master of the House还原度不错!
这对德纳第夫妇是美形版的(老板相当小白脸啊= =)!
切猫尾巴做成sausage那段好恶,不建议吃饭时观看8.新加歌曲Suddenly:简直就是一首loli控赞歌啊!
此片即将媲美Leon the Professional成为我第二爱的大叔萝莉片!
9.Stars:面对圣母院唱歌沿天台走猫步的小警察好萌!
就是唱得太温吞水了!
自杀之前也是一样!
(从原剧里的霸气女王受生生退化成了受气包小白受,真是悲催……)10.正太Gavroche很喜欢!
一出场瞬间Oliver附体!
伦敦市井腔萌!
11.ABCers:Enjorlas那个有点神经质的金发少年扮相很喜欢!
(就是在街垒上穿一身红太不正常了这不是找子弹吃嘛)Marius也不错,中规中矩的烧包小资少年。
比较惊艳的是Grantaire,成了跟原著里完全不一样的腹黑攻美青年啊!
而且跟大E一直抛媚眼啊抛媚眼这点完全忠于原著!
(好吧导演一定是G/E 粉!
)12. Marius对Enjorlas 唱Red&Black那一段太像调情了好吧!
ABC就像搅基俱乐部!
13. In my life:感到让叔的BLX被单相思的Cosette活生生伤了一地。。。
这段感情戏也很忠于原著,比音乐剧的表现力强烈多了。
(不知为毛,我觉得导演表现让叔的嫉妒心比小E还强烈……) 14. On my own雨中巴黎场景很美但怎么剪得只有这么短一段了!
不过Samantha妹子的唱功一如既往的赞(不过电影里她是不是该减减肥……原著里的Eponine可是瘦得没发育一样啊= =)15. One day more的场景转换赞!
(跑题:七月王朝时代的骑兵制服……还跟拿破仑时代的一样吗?
这个没有研究过但是真漂亮!
顺便提一句我记得法国当时嗷嗷穷不可能买得起这么崭新笔挺的制服好吧)小警察的段落居然是在教堂里唱的为毛啊!
16.街垒战:人民踊跃支持学生纷纷扔椅子的行为。。。
俨然89附体(不过站在椅子堆上的Enjorlas 一干人真的好像收废品大军。。。
)而且街垒怎么这么小!
比Trailer里小多了!
(大型街垒在结尾才出现,不满意……)17. A Little Fall of Rain……导演你不要这么简易形象化啊!
堵枪眼就就非得让Eponine黄继光附体一样上去堵么!
完全冲淡了悲伤的气氛!
18. Javert叔前面没被让叔打晕结果被Enjorlas 的木棍打晕了。。。
真的不是搞笑好么哈哈哈19. Javert's release: 小警察的唱腔好诱受!
感觉让叔是发现了Marius的信万念俱灰才去调戏他的……俩人唱得都太万念俱灰半死不活了好嘛!
说好的基情呢!
20. Drink with me里有Grantaire情意绵绵地看着Enjorlas 的一个镜头!
共用一个瓶喝酒什么的ABCers你们真的不是圣团三百吗!
21. Bring him home: HJ叔的表演没得说但是还是让我感觉“唱不如演”感情强烈……尤其是对M的情感转折表现不够具体啊……22.Grantaire自愿站到Enjorlas 旁边一起赴死的伟大基情被导演表现得太美妙了!
腐得忠于原著生动具体!
(身高差神马的请自动忽略。。。
)还有我最喜欢的Turning为毛被砍掉了!
23.钻巴黎下水道。。。
导演您真是重口味啊啊啊(虽然原著也重口味但visualize了之后真是啊啊啊)24.小警察跳塞纳河之前又走猫步了!
另外你确定那是塞纳河不是一三阶喷泉么。。。
(RC的唱功真是令人绝望所以我基本都在吐槽他的表演……)25.A heart of love reprise:为什么我感觉吃醋的除了让叔还有Marius的祖父呢(喂)。。。
看到后面让叔虚弱得连自己的行李都搬不动了真桑心。。。
(诅咒大M一千次)26.结尾Fantine的现身让我想起了"永恒的女性,引我们上升"(Gretchen 附体神马的) 不过让叔去世为什么连张床都没有……在教堂里坐着死掉比较汗啊……(完全可以处理成记忆闪回,芳汀和主教的再次出现也可以处理成虚化的背景……又不是舞台剧,电影完全可以更贴切嘛)27.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reprise:大街垒现身在最后!
果然结尾[天堂里]的街垒比战斗中的壮观N倍啊啊啊!
(难道这说明“成功的革命只存在于想像之中”嘛)28.表演上我最喜欢Anne, 德纳第夫妇和ABCers(尤其是Grantaire)!
V叔和小警察的唱功都不给力(当然HJ叔表演还不错……)。
大小C都中规中矩。
Samantha妹子的戏份太少!
还有公白飞基本炮灰了!
29. 总结一句:此剧比较适合看过原著而没看过音乐剧的人看。
注重唱功的人可能会失望。
注重V/J腐点的人也会失望。
亮点是大叔萝莉配和[原著里重点提过的]G/E我喜欢这两对所以觉得还很有爱……毕竟本来就不是抱着听唱功的心态来看电影版的,挖掘表演和腐点萌点就好了。
抛却唱功(尤其是RC的唱功……)不提,这部片子的表演和规划还是可以打到5分的。
30.最后一槽:虽然雨果写了不少巴黎鸟瞰图但是导演你也太爱用3D场景了吧!
CM叔你是多爱3D啊那个年代还没有Google Earth好不好!
歌美人也美!
小雀斑出场的一刹那霸王花也娇羞,forgive me i live you die那段小心肝一颤一颤的。
电影里面藏了些细节,比如javert两次walking on the edge,第一次以notre dame为背景指着小星星发誓俺一定要捉住jean valjean,法律是不可冒犯的,一定要让他付出代价云云,然后信誓旦旦的走下了天台。
第二次在塞纳河上的桥上徘徊,啊肿么办我放走了他因为他救了我的命,我冒犯了法律和我的职责但是他是个好银那,唱完过后噗通一声栽河里了。
还有片尾,当所有的死去的热血青年和反抗的法国人民在一个更多的家具组成的更大barricade的时候,不知道我是不是眼花了,一根明晃晃的绿柱子闪现了一下。
是巴士底狱吧是巴士底狱吧是巴士底狱吧,脑海中有个小人留着鼻血晃着小雀斑在呐喊。
只能说这是一个披着喜剧外衣的悲剧,最后镜头扫过的一张张人脸,全部在那场守护barricade的战役中香消玉殒了。
cosette和marius在一个金壁辉煌的mansion里面结了婚,而marius也重回了家族,意味着那个热血的冒进的marius也在那场战役中没了。
以侵泡在泥水里的法国国旗开场,以整个巴黎都在飞扬的法国国旗结尾。
每一个人物的独白都催人泪下,我浑身上下的脂肪都随着他们的嘴唇在颤抖!
忽略Russell Crew那像一个角斗士在mumbling一样的唱腔,忽略坐我旁边那位女士高高翘起的脚时不时的挡住了eddie的几枚雀斑,这是俺今年看过最罗曼蒂克的电影!
ps。
今晚桌面就换小雀斑好了【捂脸。。。
昨晚終於抽空看了Les Misérables.Les Miz一直是我最愛的影片之一。
我曾因為它定下要學法文看Les Miz原版小說的人生目標。
先說說這個Poster.以小Cosette做封面。
被風吹得淩亂的頭髮。
看似面無表情卻又讓人萬分痛惜的神情。
配上海報上的四個字。
Fight. Dream. Hope. Love.是這部片所有的主題。
還有什麼比這更完美。
說了這麼多。
我想表達的是。
我很愛這張海報。
回到影片本身。
請原諒我接下來的非專業評論的碎碎念。
關於Cosette.不管是98版的。
12版的。
又或者是日本動畫版的Les Miz.小Cosette都是我最愛最愛的角色。
所以雖然只出場了短暫的十幾分鐘。
我一眼便愛上了小Cosette的扮演者Isabelle Allen.說到Cosette. 之前不知道原來是由Amanda Seyfried來演。
所以小小興奮了一下。
關於Marius. 當他和Aaron Tveit一起出場時。
我還以為Aaron Tveit演的是Marius.誰知Aaron Tveit演的祇是和Marius一起革命起義的學生Enjolras. 不開心!
Aaron Tveit那麼帥就應該演Marius才對啊!
還有就是Jean Valjean. 這是Les Miz我最愛的角色之一。
可惜這個版本中我沒看出Jean Valjean的亮點。
對他有點失望。
而最後。
Fantine.由Anne Hathaway演繹的Fantine贏得了很多人的歡呼掌聲和讚美。
有人甚至說她演出的25分鐘每分鐘都是精華。
首先。
我喜歡Anne Hathaway. 對她演繹的Fantine也表示絕對的認可。
祇是。
這一切都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內吧。
其實整部劇看下來。
我最愛的一段是勇敢的小男孩Gavroche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那一段。
1小時58分。
短短的一分鐘。
這才是精華!
被雨水淋濕了的火藥。
沒有得到群眾支持的孤獨抗戰。
就在大家的士氣消退之時。
Gavroche的歌聲突然劃破大家的沉靜和絕望。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inging the song of angry men.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who will not be slaves again.When the beating of your heart. Echoes the beating of the drums.There is a life about to start when tomorrow comes.雖然小Gavroche壯烈的犧牲了。
我相信他依然活在大家的心中。
他那永遠相信希望的笑容。
永遠活在所有人心中。
四星的電影。
沒有太大的感動和震撼。
儘管如此。
我還是有點後悔當初一心只放在Twilight身上不知道Les Miz上映沒有去電影院看。
只為看小男孩Gavroche的最後那一分鐘也值了。
And still I dream he'll come to me.That we will live the years together.But there are dreams that cannot be.
这部电影我终于赶在影院下线之前去影院看了,之前都买好了票但是因为突发状况没能去影院看成,所以前前后后算下来花了60多元来买电影票。
我对于买电影票一向吝啬,因为没有多少片子能够值回哪怕是30的优惠价。
但是这60元花的值,即使再多一点我也愿意。
今年奥斯卡有一个主题叫“向歌舞片致敬”,《悲惨世界》的主演们集体登台献唱,当伴随着歌声法国国旗缓缓降下的时候,全场都陷入了宁静之中,那是一个敬意的表达。
音乐剧和好莱坞歌舞片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很多好莱坞歌舞片都是直接移植自音乐剧,《悲惨世界》也是这个套路。
之前热映的《妈妈咪呀》还有去年的《安娜卡列尼娜》也都不例外。
歌舞片要达到一个完美的艺术效果并不简单(明显我没有在说宝莱坞)。
导演汤姆霍伯在这方面也下足了功夫,从铺设地毯以达到完美的收音效果,再到采用钢琴现场伴奏演唱的方式拍摄,摒弃了过去歌舞片一贯的先对口型后期再录制的老套路,对演员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歌舞片由于唱词方面的要求,很大一部分都是根据名著所改编,所以在故事层面上并没有很大的吸引力,如何能在观众对于整个故事框架耳熟能详的情况下出新出彩就是导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悲惨世界》在这方面表现不俗,一开场就是惊涛骇浪的宏大场面。
在一些镜头上还使用了高水准的CG特效。
沙威两次站在城市高出的边缘上,整个巴厘的景致尽收眼底,最后投身塞纳河的桥段也是恢弘大气,对于情感的渲染达到顶峰。
改编不是简单的修改,而是一种新的创作形式,所以即使是经典,在原著、音乐剧与电影的切换中也极有难度,但是一旦成功效果往往是突破性的。
我不同意有些人所说的将演唱换成对白也会是一部好的历史剧。
本片的大部分看点就是演员的演唱,剧情的张力,演员表演的冲击力加上音乐的渲染成为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将情绪持续的推动。
如果不是通过演唱的方式,影片中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就只能通过演员的嘴乏味的进行陈述,即使演员的表演炉火纯青,也会给观众一种导演没有办法通过故事来表达自己的idea,只有通过演员代替导演讲述这种下下策来贯彻剧情。
但是一旦配乐响起,一切都有了神奇的转变,你仿佛和荧幕上那个讲述者面对面,听着他向你倾诉自己的心路历程。
说到改编,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就是本片在中国放映时所配的字幕,简直可以用稀烂来形容。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责怪翻译人员,歌曲和诗歌本来就很难翻译,顾及了意思就难以顾及到韵律,还要符合节奏与拍子,信达雅基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歌舞片的神奇在于,即使你不知道演员唱的究竟是什么,你也会被她感染。
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无国界的艺术与情感。
演员在这部戏的表演也是各种争气,基本上是用尽了全力在表演。
当然,休杰克曼的专业歌剧演员出身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男主角。
阿曼达赛福利得延续了一贯的稳定发挥,跟在《妈妈咪呀》里一样,声音清亮高亢,在跟其他人合唱的时候所配合的高音辨识度极强。
歌舞剧是她最适合的类型无疑。
相比之下,女神在这部影片中的表现平平,虽然没有什么瑕疵,但是也不见得比其他人高到哪去,不过安妮还是毫无悬念的摘下了今年的最佳女配角,所以说女神就是女神无疑。
最后说一说导演汤姆霍伯,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的导演,今年又奉上了如此佳作。
似乎汤姆霍伯对于语言很有兴趣,去年展现了一个结巴的成长史,今年又秀了一把好声音,不同于《妈妈咪呀》和《安娜卡列宁娜》,本片还是基本没有正经对白的全演唱形式。
不得不说在影片类型的突破上,汤姆霍伯还是相当敢作敢为的。
当然,这也不是凭借汤姆一己之力可以达成的伟大成就。
有些电影需要在影院起立直至职员表结束,因为除此之外我们没有办法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观看Les Miz电影版真是个痛苦的过程,必须得时时提醒自己是在公共场合,不能随便大声吐槽爆粗,不能站起来喝彩拍手,激动时不能大笑,感动时更不能放声大哭。
一部电影能让人入戏到这等程度,已经算是成功,即便满是挑剔,那也是幸福的挑剔,于是在此将观影过程中跌宕起伏而无法抒发的情绪,化作撰写review的力量。
该电影版总体而言,既不像之前观trailor留下的恶劣印象所想象的那么糟,也显然也有硬伤使其减分不少;本文将采取先抑后扬的手法,先把心中的鬱憤一吐為快,再慢慢品評可点可圈之处。
电影版中最被糟蹋的歌曲:Stars (Russell Crowe): 一首刚柔并济的Stars,唱尽铁血男儿心中一片热血与那别样的丝丝柔情。
如此浪漫感人的星空下的独白,令多少观众为剧中的大反派而倾倒,却被Crowe唱成了不温不火,好像一盆凉了的洗脚水的味道,你对得起导演苦心为你搭建的巴黎夜空么?
简直是千古罪人!
与25th anniversary中一样烂得没争议的苦逼帝Nick Jonas不同,后者是那种畅快淋漓的糟糕,而Crowe则糟得有些暧昧不清,说不清楚究竟哪儿不对劲,可总是浑身不适,似乎没有一处在对的位置上。
他的嗓音粗粝豪放,本就不适合舞台剧,又缺乏改进的天赋。
于是他就像是个误入巴黎都市的澳洲牛仔,虽然卯足了劲但还是显得格格不入手足无措。
Bring Him Home (Hugh Jackman): 真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小警察唱砸了一首,小逃犯也不甘落后陪着一块儿挨骂,这才是真爱啊呵呵后。
作为诸主角中最具舞台剧经验的Hugh Jackman在影片中饰演的Valjean真是叫人失望,毫无亮点形同路人,不仅大失原剧水准,也大失Hugh Jackman自己的水准。
不知是演多了金刚狼还是怎么回事,整部影片中他都完全不在状态,好的时候也不过是兢兢业业中规中矩把歌曲唱完表演做足,而糟糕的时候,就像这首Bring Him Home一样,我甚至觉得一开嗓导演就该喊“Cut!
”了吧。
虽然Colm Wilkinson的Bring Him Home是我们不曾奢求超越的经典,但将一首悲天悯人的内省独白唱得似乎在跟上帝吵架一样义愤填膺,实在有点超出我的接受范围。
真的好想问问Jackman,唱这首歌的时候,你是被粗着嗓子吼的Crowe上身了么?
电影中最含混了事的歌曲:Valjean's Soliloquy/Who am I (Hugh Jackman): 大约是电影不同于舞台剧的缘故,这两首歌曲的戏剧性不如原剧那么强烈,低声无措的自问与之后的高潮转折形成的对比总觉得不够鲜明,可是这两首歌的魅力与所要表达的正在于灵魂撕裂的张力啊!
没有了这些戏剧效果,Jackman只是走过场一样将应当表达的人物性格转变与剧情发展交代完毕就了事了,可没有了这两首歌的震撼人心的效果,就让Valjean这个角色变得苍白无力,没有存在感了太多太多,讲真故事的深度也因此折损不少。
电影中最酱油的歌曲:A little fall of rain (Samantha Barks): 原剧迷对电影版演员的表现最失望的大约当属Samantha,On my own这首在25th被萨妹子演绎得如此甜美感伤的情歌在电影中却真正成了首不咸不淡的过场歌,而到了a little fall of rain,整个场景和气氛都根本不合拍,于是两人再怎样落力演出,都显得有些无厘头,观众可能已经涌上心头的莫名情愫却也不知该安放何处(导演万死都不该连这首歌都下手去砍啊!
)让萨妹子藏纸条这个细节上的改动不知是否为了照顾剧情节奏,但真正是牺牲了Éponine这个角色,完全没有了原剧中虽然卑微却因爱情而勇敢无私的人性光芒,影片中太少的戏份只将她塑造成一个为爱而自私但本性善良的路人妹子。
真想为萨妹子喊冤,多么好一甜美可人的姑娘,真心为她可惜,以她的实力和表现明明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纯吐槽部分就到这里了,接下来来谈谈让我欣赏的部分。
电影中最突破原剧的歌曲:I dreamed a dream (Anne Hathaway): 如果问我此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演员是谁,Anne!
一定是Anne!
绝对是Anne无疑!
听完她的I dreamed a dream,脸上还挂着泪珠的我简直就想掐死导演,那该死的trailor实在太忽悠人太埋没了Anne的演技。
首先这首歌在影片中的位置不才私以为好过原剧的安排,原剧中Fantine在赶出工厂时唱这首歌时的情绪似乎不过是出于对生活的失望,而在影片中的Fantine已无家可归连发肤牙齿都变卖了,沦落风尘时她是走投无路已失去一切,当嫖客从麻木的Fantine身上爬起,扔下那两个小钱时,她也是无动于衷,仿佛一具只剩呼吸的尸体,而此时,她忽然幽幽地依稀回忆起那早已模糊的过往,“There was a time...”,她渐渐忆起曾经拥有的美好生活与单纯的希望,想起时心中仍有一丝甜蜜但说出口时已不禁凄然,她想起生活怎样摧残了她的梦想,她的爱情怎样变为噩梦,残酷的命运如同一只兽一般紧紧地攥着她让她恐惧寒颤,而更让她疼痛的是,这爱从未真正离开她,即便身陷地狱之中,这爱与被爱的希望还在她将死的心中时不时热烈跳跃,然而最终她绝望地承认,在现实面前一切挣扎盼望注定只是徒劳,“Now life has killed the dream I dreamed”。
这最后一句在Anne的口中唱出之时,仿佛连观众都能感受到她生命的火花正在一丁一点熄灭黯淡下去,只是消逝不见。
没有肢体动作没有场景切换,仅仅是依靠面部表情和演唱,Anne将这首歌曲的感情表达地饱满而层层递进,每一个眼神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沉浸在她的歌声中,却连她的唱功如何都已彻底忘记。
看到这里,只有能以浓浓的朗诵腔说一句“我的心都碎了”才能表达我的感受。
电影中改编得最情有可原的歌曲:One day more/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不少原剧迷在看了trailor之后都会吐槽导演对one day more的低调处理,这首歌曲在我看来简直是全剧的灵魂歌曲,革命前夜那蓄势待发激动人心的一刻,剧中人物的众生相栩栩如生,正是这种既圆满又充满山雨欲来的紧张期待感叫人热血沸腾。
而在电影中,这首歌却被淡化了,略微糟糕的混音,运用不当的镜头切换和寒掺的群众场面,都叫人感到使不上劲,于是纷纷质问导演你到底在干什么。
看过全片之后才知道,导演对Les Miz的节奏处理和舞台版很不一样,比如将On my own和Stars挪到前面,影片的中场不是在one day more之后而是在1823的Paris之前,或许是为了方便电影观众跟上剧情节奏,而对于这样的处理来说,one day more就只是普通的一场戏,若是做成一个万人引吭高歌的效果,则后面该如何顺利衔接过渡下去便成了问题。
导演在one day more和barricade之间加了一场出殡戏,也是合情合理,毕竟舞台张弛有度的节奏与戏剧张力便足够了,但对电影来说让故事合情合理讲下去的细节桥段则必不可少,于是革命爆发的导火线不仅必须呈现也显然得是个高潮,所以其实one day more的高潮有一部分给匀到了这场戏上去,使剧情能顺利过渡。
在ABC咖啡馆没了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总感觉少了半口气,而放在这里实在是一个亮点,军警拉起的警戒线中黑色的灵柩慢慢行进,拥挤的人群一片肃穆,虽然是死一般的沉寂却已有了剑拔弩张的气氛,空气中的愤怒已经膨胀得就像干柴一样亟待引爆燃烧,这时一两个学生低沉压抑的声音响起,轻声而有力地唱起“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坚定得不容打断怀疑,于是三个四个,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合唱之中,军警们慌了神,Enjolras冲进警戒线挥起红旗,更多的人冲破人墙占领了马车,站在灵柩上的学生们满脸都写着骄傲与自信,带着挑衅的眼神俯视着与之对峙的军警,战火的号角就此响起。
这一幕让人心跳加速,而看着这生动的场景,忽然感到Les Miz中的学生们竟不是那么遥远了,他们不仅仅活在19世纪或小说书中,今时今日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不也总在上演,不也总活在我们真实的记忆中么?
这葬礼,这哀悼的人群,这年轻稚嫩却无所畏惧的孩子,还不令人熟悉么?
可怜的孩子们啊,可惜你们不知道在前头等着你们的是什么。
电影中最佳视觉效果歌曲:The Final Battle: 这次的影片中,我想导演加入最多自己的诠释与表达的大约还是学生戏吧,这一幕几乎和原剧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
如果说舞台板的battle是学生们自己理想中的革命,那么电影版呈现的就是现实中这场革命真实的面孔。
当影片镜头的上帝视角恰到好处的那么一拉时,在观众眼前的是偌大的一个巴黎城,大得无法想象,黑压压的一片,这时才意识到,这些学生们的街垒是多么微不足道,那火光是多么渺小,渺小的几乎变得可笑了。
于是这场革命不再是想象中理想主义者的奋起与斗争,不过是以卵击石,蚂蚁绊大象,他们不再是奋不顾身的英雄们,只是一群孤立无援的孩子,弱小的可怜,几乎可笑。
于是连army officer的喊话都像是带上了一丝无奈的怜悯与劝解:孩子们,你们肯定完蛋了,还是别闹了,救救自己吧。
那一句you have no chance, no chance at all也有了真实的意义,因为这才是现实,血淋淋的现实。
影片中凸显的张力不在于这场战争必然失败,更在于学生们革命的意义,他们牺牲的意义,在final battle之前,他们怀疑的不是胜利的可能,而是他们所作的这一切的意义,人民的冷漠与叛逃,这零落不成气候到几乎可笑的尴尬场面似乎在质问着他们,你们这么做有谁领情,你们要拯救的世界与人民根本就不赞同也不需要你们。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恰如其分地在此时出现,还有那一句let others rise to take our place until the earth is free,导演充分利用了这些在短短几分钟内定义了他们的信仰,革命的意义不在于目的,正在于那以血肉之躯抱着必死的决心用胸膛扑向子弹,此刻的站立与坚定便是意义。
而与舞台上交错的灯光与偶尔的火光迸射和噼里啪啦的枪声带来的抽象效果不同,电影自然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我们看见学生们怎样在街垒前倒下,怎样在绝望地拍打着紧闭的大门向居民求救,怎样退入ABC咖啡馆手足无措惊惶地等待命运的裁决……于是我们看到,军队对抗的并非揭竿起义的革命者,不过是握着几杆枪却几乎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我们目睹的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屠杀。
我想这是导演所想塑造的革命,不是一个英雄主义的理想幻灭,这不过是一次以卵击石的悲剧,彻头彻尾的悲剧,这些学生不是我们会崇拜向往的英雄,只是需要我们怜悯的无辜的孩子,每个年代的人们看待学生运动与革命都会有不同的视角,而我想这大约更贴近这个时代所认同的定义吧。
于是我几乎谅解了导演对Enjolras的淡化处理,几乎原谅了他把Enjolras只写成一个普通的学生领袖,如此亲民如此平淡,所以在最后当Enjolras带着无畏的表情看着那对着他的十几个枪口的时候,导演还给了他一个Courfeyrac,跑到他身旁,陪伴着他一同英勇受死,或许因为导演想写的不是一呼百应的悲剧英雄,不过是一群志气相投而彼此相守的伙伴们。
然而总算欣慰的是,无论如何,最终导演还是给了他那个倒挂的身影与血红的旗帜。
特别想补充的是,剧场版远远强过电影版的一处绝对是bring him home melody的那一段,始终记得在电光火石之后的那突然的万籁俱寂一片漆黑,bring him home如泣如诉地响起,观众们屏息凝神紧张地等待着:究竟发生了什么?
胜利了?
失败了?
有没有人生还?
可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死一般的寂静,独有一支双簧管唱着忧伤的歌。
当街垒渐渐转向正对观众时,交响乐忽然排山倒海地响起,人们看见Enjolras,像个殉道者一般倒挂在街垒上,身下的红旗像血泊一般将其包围,全死了,所有的学生们,他们全死了。
那种厚积薄发的张力与感染力只有在舞台上才能感受得到,所以当导演煽情地让Jarvet将勋章摘下颤抖着放在Gavroche的遗体上时,我在脑中忍不住出现的还是那触目的血红与Enjolras。
电影中最让我惊喜的歌曲: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 (Eddie Redmayne): 或许更准确地说这位小雀斑是让我最惊喜的角色,几乎做到了演与唱俱佳的地步。
不仅是这一首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几乎片中所有他的片段都是让人沉醉而赏心悦目的,red and black中的痴情,in my life中的紧张激动与深情,还是valjean离开之后几处的担当与果敢,他让Marius从只识谈恋爱的小白脸变得立体饱满,每一个场景中所能表现出的Marius美好的性情都被他紧紧抓住而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直叫人眼前一亮。
而他的演技大爆发莫过于这首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又是一首我曾经罪恶地总是忽略的歌曲,他没有滥于以煽情的方式来直接表达悲伤,一开始他压抑而麻木地如同游荡在一片狼藉的ABC咖啡馆中,忆起昔日的时光却有一丝讽刺与迷茫,怀念旧友他的愤怒悔恨难以抑制,而那一行清泪却诉尽了一个未亡人那难言的遗憾与伤痛。
电影中最忠实原剧的歌曲:Epilogue: 我一直想看看导演会怎样处理这一首终曲,果不其然,从感情到表达上便是对音乐剧的一次完美复制,忠实传达了原剧所要表达的意义。
而最值得一提的两个亮点,一是在Valjean的灵魂离开躯体走向天堂的时候,在圣堂的门外,那一如片首的烛光闪烁的小圣堂前,我们看到主教在那里张开双臂迎接着Valjean,这个细节虽是煽情,却煽情得有理,假如人生如一场天路历程,最终的归宿便是回家,回到最初一切开始的地方。
第二点是我一直在想导演会如何处理最后的群众合唱,他会为天堂里的灵魂塑造一个怎样的归宿呢?
我没想到的是竟那么简单,不过就是巴黎的广场,人们站在街垒上,就好像他们活着的时候一样。
一切都未曾改变,不过是天空变得洁净光亮了,人们的脸上有了希望与微笑,我喜欢导演这最后的定调,天堂不是存在于他世的寄托,不是个超越现实的别处,它就发生在我们所生活的地方,可以存在于我们的当下。
天堂的再临,是降临于人们的面容之上。
正如我看完影片之后的吐槽,从一个音乐剧粉的角度来看,这一版Les Miz可挑的刺太多了,休叔一直在抖,克劳基本靠吼,萨妹子变路人,金毛恩灼毫无存在感,酒店老板跟老板娘就跟故事里的人物一样纯粹在浑水摸鱼,Stars与Bring Him Home被彻底毁了……可Les Miz的魅力就在这里,心里头一路吐槽,可眼泪还是哗哗得留个不停,被感动到很没用的样子。
我一直觉得Les Miz大概是最可以脱离舞台,仅仅靠歌词和音乐都足够丰富的一部音乐剧,这大约也是电影版依旧魅力十足的原因,底子太好了。
然而这对于导演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因为每个Les Miz粉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想象中的呈现版本。
Tom Hopper所能做的,不过是把音乐和故事,呈现出一个他所理解想表达的版本。
至于这个版本如何?
他的特点鲜明,一喜欢苦情,二喜欢苦情,三还是喜欢苦情;对于学生戏的演绎发挥空间最大,至于效果是否能被大众接受就是见仁见智;而对于我听剧中最着重的Salvation与Redemption这条线,他却几乎没有着重,发挥相当有限。
可至少,相对其他更多可能发生的糟糕,Tom Hopper至少清楚表达了一个有血有肉,完整而自圆其说的对Les Miz的呈现。
于是最后我问自己会给这部电影一个怎样的评价,我想当我要给别人推荐Les Miz的时候,我会不会推荐这部电影,还是会像对待POTO电影版一样赶紧撇清关系,我想我会推荐的。
这,便足够了。
连续两日残酷的期末恶战,在迎接下次战役到来的间隙和女友一起去看了这部《孤星泪》,原著于雨果的《悲惨世界》。
初中时曾在为文学常识的考试做准备的过程中背诵过冉阿让的人生经历,用“纸上得来”的几行文字,就把一个灵魂救赎入圣的坎坷经历草草带过了,不觉感慨年少时的浅薄与考试的无用,把一部凝聚圣人思想的经典简单化为我赚取分数的筹码。
言归正传。
这是一部基督教的影片,源于一部将世人推向“圣人之门径”的经典。
我对《悲惨世界》和雨果并不了解,对1832年前后的巴黎共和党起义也知之甚少。
在此我只能对我所见闻做出感悟。
有剧透,不过毕竟源于文学名著,应该不影响。
【歌唱内心】电影的一切内心独白与细节刻画,都是通过歌颂的形式唱出来的。
时而跌宕时而悠扬的音乐成为了输送人物内心话语的载体:待罪拉纤的囚徒低沉委屈的呐喊、冻馁衰弱的穷人们愠怒无奈的呻吟、昂扬高亢的革命者们充满斗志的呼号、上流社会的富人与暴力压制的军队的倾轧,以及各个主人公的心声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回荡……需要用心倾听的音乐帮助我们扫除了内心中偏见带来的迷障,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我人物的内心世界。
不得不说,这种处理成功地帮助电影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将一部恢宏的经典凝聚结晶,把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故事,都塑成了一尊尊塑像,令我们内心震颤,接受洗礼。
这是音乐剧化的成功之处。
基督教是世界上歌曲最充沛的宗教,估计也是如此。
在音乐中去诉说,去谛听,去虔诚地感悟、去叩拜。
但这一切领悟又被限定在“歌词”之中。
诗歌化了的独白与诉说毕竟还是依赖于歌词的意义传达。
歌词达意,是受制于语境的外化了的存在者,因而仅仅能让人领悟歌曲内的神圣,一窥圣人的门径,却无法真正登临神袛,穿越窄门,迎接神的到来——圣人的门径。
【场景细节】回忆观影的过程,很多匠心独运的场景处理让人印象深刻,也引起了我很多的联想:影片开场时风雨飘摇中被纤夫拉扯的大船、沙威警官多次徘徊时所伫立的危楼边缘、冉阿让几次内心独白时身后的上帝之眼、芳汀临死前烛火里淡褪的珂赛特、马吕斯的戒指、革命军的红色旗帜、巷战时堆砌家具的路障堡垒、沙威警官跌入的下水池……这些场景与细节处理很容易让人觉得是被宗教开光过的,符号化或小心地处理过的,时刻给人一种被上帝笼罩,制造出“如有神在”的氛围,仿佛每个人,每件事,每段故事,都是上帝可以的安排,将你丢入那段时空,去洗礼去历练,等到死后面见上帝时,再来看看这一段段故事给你的灵魂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但不结合人物与故事是无法对场景细节做出让人信服的评说的。
此时,我只能概括我内心的轮廓。
【人皆为杯盏,收纳上天之所与】冉阿让(Jackman)——"who am I?"故事开始时的他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
因偷窃一条面包而服役十九年的罪人,悲剧。
出狱后,亲人死去、没有工作、流离失所、接收监视、被人排斥 挤压 厌恶……苟延残喘的他厌恶整个世界,满眼血红的他想到的只有偷盗与报复。
世上最可悲的事莫过于此:上帝剥去他的自由,,夺取他的尊严与荣耀,割断他前世今生的社会关系,孤立他,隔绝他,抛弃他,最后看他的灵魂在地狱深渊里腐败,在仇恨与怨怼中撕裂。
——这是至高的残酷。
接下来的故事里……接受上帝感召后,他改头换面,他要否定之前的自我,获得新生:之后八年,他成为市长,建厂助人,成为了一个被民众爱戴的好人,一位上流绅士;面对相同遭遇的人们,他又渐渐觉醒,要找回自我,免受天谴(内心谴责):放弃身份,坦白了自己的过去——24601;在守承诺,照顾珂赛特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人之为人,对爱与被爱的需要:开始逃避追捕,四处隐匿;在看到珂赛特与马吕斯的相爱、见证年轻革命者们的热忱后,领悟了要将幸福与光明带给世人——尤其是下一代——的使命。
经历了这一切后,冉阿让完成了自我救赎、超凡入圣的过程:“I am Valjean.”冉阿让的故事似乎在诉说一中阶级流动性的可能:屌丝可以逆袭,罪人也可以成为圣人。
故事的结尾,借马吕斯之口,封冉阿让为“圣人”。
我认为这是基督教义的极限:他只期待你成为圣人,也只与你入圣人之门径。
圣人者,谛听上天之讯息,心受感召而有所作为,是神明的仆从,而非真神。
芳汀(Hathway)——我眼中最幸福的人年少时被负于浪子,为了抚养女儿在纺织厂工作的女工。
也许是“上帝的恩赐”(或者是海瑟薇美),美丽的外貌与矜持的气质将她与其他女工所区分。
因为身世败露而被抛弃,在社会与命运漩涡的巨大扭力的撕扯下,为了抚养女儿,芳汀最终出卖了肉体。
最后,还险些入狱,失去自由,失去女儿。
芳汀的遭遇再一次让我们见证时势与上帝的威力:自尊、廉耻、身份、社会关系,一切都被剥夺,仿佛是扯下你的四肢,然后强行嫁接到别处,最后,人被撕扯成为斑斑驳驳的碎片。
但她是我眼中最幸福的人,至少在整个故事里面是最幸福的。
因为在临死前,她得到了庇护,得到了关怀与爱,得到了女儿未来幸福的承诺,得到了上帝在其临终时的关怀。
回光返照那最后的一抹笑靥,在她灵魂离开肉体的一瞬间将其塑成一尊雕像,得救了,即使是一瞬,也一定是幸福的。
死,并不可怕,也并不悲哀,反而是和光同尘的一种美丽因缘。
重要的是在临死之际,灵魂为赴死而做的准备:内心无遗憾,灵魂得以完整,得救虽仅仅一瞬,亦可无憾而去,了断了尘世的一切因缘羁绊。
因此,芳汀是我眼中最幸福的人,她也是最早得到超度的人。
沙威警官(Russell)——on duty沙威警官是一个被符号化了的角色,我很好奇他过去二十年来的人生经历究竟为何,可以令他对人性彻底绝望,令他坚定的相信“世人皆有罪,罪人永远都是罪人”。
他是一个将自己彻底交给上帝的人,把自己彻底异化为一个执法的工具。
因此,他永远保持着高岗上俯瞰地狱里罪人的姿态,从故事开始时对拉纤的囚徒们的俯瞰,到第一次站在危楼的边缘凝视深渊时的慷慨,再到最后临死前,从高台跳下摔死在下水池边被冲走时的悲凉。
我对沙威警官的评价,他不是一个圣人,而仅仅是一件容器,容纳的是一把正义的裁决之剑。
高度的自觉与约束包裹着他对上帝的虔诚,对法律的忠诚,与对人性的怀疑。
但他忘记了,自己毕竟还是一个人。
当面对冉阿让的释放,他的意志遭到了动摇:罪人真的永远是罪人吗?
他原本的正义,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罪犯,而面对冉阿让的救赎,他开始彷徨。
最后,自己无法继续坚守自己的正义,这尊容器,崩坏了,利剑的锋芒刺穿了他自己。
他的结局就如同跌入血池的鬼差。
“一直凝视深渊的人,深渊也在凝视着你”——尼采。
从人的角度看沙威警官,我认为他是个懦夫,是一个失败者。
这也是这部作品给他设定的极限。
若真是上帝的旨意,赐他以冉阿让的救赎,他依然放弃面对自己的存在,而将异化进行到底。
他否定人性的善,也彻底地对自己的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否定,直到最后,他也没能面对自己的人性,完成自我的涅盘,而仅仅是以死亡的崩坏结束了作为圣剑的使命。
因此,他也只是一件圣器——on duty而已。
德乃第夫妇(Cohen & Carter)——Money德乃第夫妇是剧中最为鲜明的角色——All for money:坑蒙拐骗、吝啬、贪婪、自利、毫无廉耻。
金钱是衡量其生存意义的唯一标准,这种异化是彻底的,绝对的。
剧中对于这两个角色的过去经历没有给出什么线索,我只能自己去猜测。
也因为其生命意义只有金钱,他们的生命规格自然不会崇高,可以被具象的存在者度量的生命与灵魂,又谈何崇高?
因此,像德乃第夫妇这样一类人,是没有领悟与入圣的机会的。
他们迷失了本心。
爱潘妮(Samantha)——Love on my own德乃第夫妇的长女,虽然出身市侩卑鄙的家庭,却在对马吕斯的单相思中感受到比金钱更强大的爱情。
在爱的指引下,爱潘妮的行为不再是趋利避害的蝇营狗苟,而是更无私、更无畏的付出与奉献。
在珂赛特与马吕斯相会的夜晚,他们三人的内心独白交织而成的三重唱真真动人心魄!
自她对马吕斯坠入爱河的时候,她就始终生活在雨水的世界里。
“Love on my own.”单相思的爱在牺牲与奉献中,伟岸:她在护佑爱人的枪口下,在细雨淋洗的街道上,在马吕斯温存的怀抱里,永恒了。
马吕斯,珂赛特,年轻的革命者们——red and black无论是富家公子兼进步青年的马吕斯,还是领受冉阿让爱的照看的珂赛特,都没有真正被人世的疾苦所渐染。
他们的一见钟情是一个美丽的巧合。
在那样一个时代,他们两个人的爱情,仿佛是在那个黑暗冰冷的时代里开出的珍贵的花朵——自由的爱。
年轻的革命者们听到了劳苦大众心地的呼声,渴望用革命改变世界,高呼着“法兰西万岁”,“红色是改革进步的热诚”,“黑色是破晓前的黑暗”。
这歌声早已传荡在每个底层人民的心底,而将这愿望付诸于实践的就是这样一群年轻的热血青年。
尽管,革命的结局是悲壮的……苦难的百姓愿意响应号召丢下家具设置路障,却没有视死如归的勇气与彻底推翻阶级制度的觉悟;面对武力时,文化的力量是脆弱的力量,不论牺牲的是大好青年还是年幼的儿童,在枪炮武力的倾轧下最后都化作了“红色的血河”与“黑色的绝望”。
当年幼的伽弗罗实躺在枪下,当年轻的首领扯着红旗倒悬下窗口,当尸体成行排列、搬移,最后街头血河被女佣们擦洗,一切显得轻飘飘的,只剩下曾几何时少年们挥斥方遒的壮志决心。
革命者们的死,凝固住了他们对于时代革新的赤诚与期冀。
马吕斯因为冉阿让而活下来。
面对战友之死,他悲伤;面对自己独活,他默默;面对未变之世界,他无奈。
唯一可爱的就是珂赛特。
高富帅毕竟是高富帅,完婚,幸福,迎接未来。
马吕斯和珂赛特是革命者们,是冉阿让,乃至是上帝留给下一个时代的火种。
似乎在诉说,上帝为了下一个时代的自由与开放,为了下一个能够让每个人面对自己内心的时代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人是追求幸福的存在——红色是追求幸福的赤诚,黑色是等待黎明希望的忍耐。
幸福,希望。
回顾整部作品,人皆为杯盏,用来盛收接纳神的降临。
想起熊浩学长引用海德格尔的话,“为上帝的到来或不到来做好准备”。
这是这部作品惊人价值的体现,但在我看来也是这部作品遗憾与限制的所在。
人物处理极为鲜明,几乎都被凝聚成为一个符号,成为领受一种价值理念的容器:超凡者如冉阿让,领受上天的感召,成为圣人;得救于天堂者,如芳汀,临死安心定魂,无悔无怨无挂碍;或彻底地去人性化,将自己异化为上天圣裁的工具的警长沙威,至死都贯彻了自己身为圣剑的意义。
这些都和基督教义相吻合:要求人们通过自身修为,摒除身体内部的恶念与贪婪,清除内在的污浊与私欲后,方能迎接神明灵魂的进入,令神性在自己的生命里发光,达到圣人的境界,死后上天堂。
此道可登圣人之境,却难叩上帝之门。
联想起曾经读书时看到的话:“穿过窄门,你会发现神是不存在的,神就是你自己,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这句话是对道家、佛学、基督的一种概括——也许是片面的。
此刻我的理解是:当生前身后的一切羁绊都被剥离,领受上天的召唤后,方能直面自己的内心,感悟自己的存在,达及“大音希声”之境界,于无声处谛听生命洪流的意义,此时,自己的生命就进入了宇宙的轮回,死则寂灭,天人合一,达到真正的和光同尘、内外合一。
我认为,这是基督、佛教、道教,甚至其他教义所传达的至高境界。
但,想要通达这至高的神袛,难于上青天。
《孤星泪》,或者说《悲惨世界》,展示了“圣人的门径”。
但真正的神境——真神的降临或不降临——却无路可识。
我接触Les Miserables 音乐剧的时间不长,也只有短短的一个来月,但我沦陷的很迅速,看到I dreamed a dream时就决定做个铁杆脑残粉了。
那部音乐剧让我数度流泪。
然后昨天冲到电影院去看了电影版,老实说这部电影不是那么的让人满意,有些地方会让你觉得做的不错,有些地方则做的不够好,用烂番茄上的评语说就是kinda-sorta的感觉,整体不错,但就是这么回事。
一开场便是宏大的码头场面,一艘船触礁进不了港,众服刑人员在那拼老命的把船拉进港。
一个个大浪拍过来,这些人被灌得不行了还要继续干苦力,这便是开场的第一首歌look down. 在朦胧水滴间看到岸上的沙威,我直接被秒了。
帅的一比。
但他一张嘴开场就有点无力。
Hugh的嗓子很亮,很饱满,Russell的歌声则明显无力。
沙威的严肃劲和狠劲他没有唱出来。
不过这就是电影和音乐剧之间的不同,音乐剧靠歌声打动人,电影靠剧情和表演打动人。
很快便演了他被保释、到处受人挤兑、直到后面神父出场,亮了一嗓,然后冉阿让就陷入了自责。
这一段在我看来Hugh演的满分的好。
一个长镜头里他先是自责、然后想起从前服刑的事情眼中又充满仇恨,但瞬间之后他便又开始痛哭,哭到最后他奔到教堂外面高唱着新生把保释黄条撕掉。
这一段曲子节奏很快不等人,要在这一段表现很多情感并完成相当质量的演唱很不容易,而他在一个镜头之内既完成了演唱,又完成了表演和场景的转换,这一段我是给5分的。
再到后来就是芳汀了。
芳汀沉沦的很快,可以说几天之内她就从一个鹤立鸡群的工厂女工变成了万人唾骂的站街女。
她算是剧里最见识过这个世界的悲惨的人了。
她在最好的年华陷入爱情,为爱情奋不顾身付出一切,但不久之后便发现对方是个负心人,然后便是她自己一个人孤独的费力的养孩子,直到实在没办法要把孩子托付给一对面善心狠的酒店夫妇。
她明知道这对夫妇不会对柯赛特好但她没有选择。
后来她的日子就是要不停地给酒店夫妇寄钱,供养狮子大张口的两个人,直到她被人发现未婚生子,直接以道德有问题为理由赶出工厂,无奈之下她卖首饰卖头发,直到卖身。
作为一个女人她承受了所有对女人的打击和痛苦:被爱人抛弃、骨肉分离、为生存要抛弃外表、抛弃尊严、抛弃贞操……但她的心里始终有一个美好的世界,她对别人永远都是宽容,她忍受着这样的痛苦,还幻想着爱人会回到她身边,她还会不计前嫌永远和他在一起, 她还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可以把柯赛特接回来一起幸福的生活。
但种种打击已经让她明白有些事总是不能实现的梦,就比如她至死也没有再见到柯赛特。
海瑟薇是会唱歌的。
I dreamed a dream这一选段她没有硬生生挑战高音,反倒是选择撕心裂肺式的唱腔,虽然这样做从音乐效果上来说不够专业,确实和专业音乐剧演员有差距,但从电影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扬长避短,让观众明显感觉到这个演员对角色和自身是有过思考和调整的。
当然这一段海瑟薇的表演我也给满分。
唱到"Still I dream he'll come to me, and we will live the years together"时她满含眼泪却面带希望和微笑的表情一下子就打动了我。
无论是音乐剧还是电影,我对沙威这个角色的塑造其实都不是很满意。
他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他的心里转变是最细微、最持久也是最惊人的,但音乐剧和电影都没有表现出来,这点让我很失望。
沙威出生在监狱里,他从小就是生长在烂人堆里,见惯了冉阿让这些人在服刑中渐渐失去了人性,留下的只有动物的本能。
但沙威他并没有沉沦,反而在成长中变成了一个铁鹰一般的执法者,绝不放过漏网之鱼。
可以说他真的是很坚毅、很有定力、很自信的人。
他有他的价值观并在成长环境中一遍遍肯定自己的价值观,只是这价值观和其他被他约束的人一样也没有人性,只有冷冰冰的铁律。
在沙威眼里,世界上的人都很简单,只分圣人和十恶不赦的罪人两种。
好人就是永远不犯错,坏人就是不管发生了什么,只要他犯了错,沙威就会因为一点错误而否定整个人。
他把冉阿让看作是社会潜在的大毒瘤,却没想到这颗毒瘤没有报复他,没有算计他,也没有利用职权撤他的职,反而还给他机会追捕自己,最后在革命关头放了自己一命。
沙威的心渐渐的软化了,他嘴上说这些都是浮云,但是心里已经怀疑起了自己的判断,到最后他问冉阿让为什么放走他?
冉阿让说这个世界不仅有圣人和坏人两种人,还有很多人暂时做坏事只是因为迫不得已,但他们不是坏人。
这些话让沙威心里明白他所认为的处世方式全都是错的,他也错判了很多人,毁了很多人的生命。
最重要的是,在他的价值观下他自己成了最大的罪人,他没法原谅自己,他只有惩罚自己谢罪。
雨果用文字把沙威这个人描写的可谓淋漓尽致,可惜音乐剧和电影用更直观的方式却表现了一个更简单的沙威。
在电影里沙威的走向是这样的:你们全是毒瘤,老子要好好管管你们---妈的,有颗毒瘤跑了,这肿么可以呢---妈的,那毒瘤好像毒性不大00独唱:铁鹰爱法律居然被毒瘤教化了一顿,说的我也像毒瘤了一样,死了算了。
在这种逻辑下,我只能说这种感化就好像卖拐,沙威只是一时的想不开而已。
而且Russell的唱功确实也不够精进。
音乐剧里的沙威唱的别提多有气势了,那个24601唱的贼霸气。
但Russell的唱功肺活量不够,爆破不够,气势不够,起伏不够,最后死前的呐喊“there's no way I can return, there's no way I can go”压根就没喊出来,被他嘟囔嘟囔的就沉江了。
但从别的角度说,Russell的表演是超水准的,一些细节都有,斗剑的姿势帅到爆。
沙威这个角色不够丰满的原因不是因为他,而是因为编剧侧重冉阿让而忽略了他的层次感。
最后一个我想要评论的就是Marius。
他的表演者Eddie是BBC御用演员,杠杠的偶像实力派。
他曾出演《德波维尔家的苔丝》中那个先跟苔丝结婚又要甩了她最后又回来找她的男猪脚。
在那部剧里Eddie就展现了扎实的表演基础,他把这样一个复杂的人演的是入木三分,层次感毕现。
他的表演不是Russell那种锋芒毕露的,也不是海瑟薇那种无论演什么都能看到她自己的影子的。
他的表演属于沁人心脾型的,刚开始觉得没什么特别的,但越看就越觉得他抢戏,有他出现的镜头都特别好看特别细致。
从电影中也可以看出来导演对他是非常喜爱的,在冉阿让讲述自己身世的那一段,给了Eddie好几个分镜,他先是面带微笑的听着,眼里泛着兴奋的光芒,然后微笑有点僵了,他好像明白了什么,到最后他完全明白了冉阿让要说什么,陷入了沉思。
这几个镜头里,Marius的表情渐变的碉堡了。
看完了全剧,在这么多大牌夹击的情况下,你若问我谁演的最好,我还是说Marius。
这对一个这么年轻的英国演员确实是很不可能的任务,他完全可以表演的中规中矩就好了,但其他的大牌在演唱方面出现了各种瑕疵,比如Hugh的那首bring him home,应该很轻柔的夜间独语被他唱成了吵人的夜半歌声,海瑟薇I dreamed a dream最后几句高潮显得底气不足,Russell的唱段清晰感强但起伏不够,只有Marius的表演和唱功皆很连贯完整,没有明显的瑕疵,演技也做到了出色。
这个男演员前途不可限量。
最后的最后再说点其他的小细节吧。
音乐剧里革命的段落是我哭得最多的。
这场革命在一开始就很明显是必败的悲剧,但那些年轻人义无反顾,为了新世界的自由奋斗到底,在第一次战斗过后他们预感到自己可能无法全身而退,于是唱起了那首drink with me,向所爱的人遥祝告别。
而到了最后他们明白自己只有赴死了,于是安卓拉那句Let others rise, let them take our place便成了最后的遗言,潇洒慷慨又充满希望,让人为之震撼恸哭。
总而言之,音乐剧和电影都很好的呈现了原著的伟大之处。
《悲惨世界》在过去的五十年里已经被翻拍五六次,每版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
这次的音乐剧电影是主创一个不小的尝试。
我个人认为实际效果由于种种限制不尽完美,但整体制作属于上乘。
而作为观众我鼓励这样的尝试,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进步。
《悲惨世界》是一部太大的书,它包含了生命的陨落和希望的崛起,也包含了世间的各种爱。
这个世界有千千面,每一面都动人,每一面都美。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你是否听见人们的歌声Singing a song of angry men? 他们高唱着愤怒者之歌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Who will not be slaves again!它是一个民族不愿再为奴隶的心声When the beating of your heart Echoes the beating of the drums当你的心跳与战鼓的节奏共振There is a life about to start When tomorrow comes!明天便有一个新世界会开启Will you join in our crusade? 你是否会加入我们的圣战Who will be strong and stand with me? 谁又能坚强地与我共存亡?Somewhere beyond the barricade 在堡垒的另一边Is there a world you long to see? 是否也有一个世界让你渴望亲眼所见Then join in the fight 那就加入我们的战斗吧That will give you the right to be free!! 为自由而战!
Will you give all you can give你是否会倾尽所有So that our banner may advance来高举自由的旗帜Some will fall and some will live有些人会倒下有些人会幸存Will you stand up and take your chance?你又是否愿意为自由而冒险The blood of the martyrsWill water the meadows of France!烈士的热血会灌溉法兰西自由的大地!
欣赏不了啊
画面还是美的,音乐电影确实难拍,现在的演员也不是好莱坞歌舞片盛行时的演员,能唱能跳,这样一部歌剧音乐的电影,唱功着实尴尬。
无限大特写看得人头晕,镜头语言无比匮乏,整个故事给中学生做名著普及还差不多;作为音乐剧,这一班名角的渣唱功还让人无比出戏,40分钟时海瑟薇的芳婷一挂就没了看头。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Are you FUCKING kidding me ?!
还真是克劳叔一张口,奥斯卡最佳影片就木有了。
安妮和雀斑的表演赞到不行,替掉TS的姑娘不愧是专业的真让人瞠目结舌一个。我爱阿曼达可是唱的实在一般,罗素克劳直接不行。以及为什么人物特写要那么多那么长看起来实在无趣,有些地方又剪得太碎太乱看起来累死。总体感觉实在比不了国王的演讲了。。。【还有我在寒风中犯了个傻。】
太失望了,全片对白几乎全是歌唱,显得苍白无力,这么好的剧本,为什么就要拍成个音乐剧呢,而且这个“世界”被拍的并不“悲惨”。
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做成音乐剧,几个主角唱得又不好听
……我觉得5星来评价这部电影已经绝对不够用了…… 从开场的第一个镜头开始就被压倒性的磅礴气势给震住了,几大主演的深厚功力和唱技无可挑剔。休·杰克曼的疯狂表演力简直和天神下凡一样无法直视…… 预告海报里最期待的海瑟薇饰演的芳汀戏份极少,算是最大的一个缺憾。年度最佳配乐和布景无可争议
四星还是有的……金刚狼和海娘娘演技都很赞(虽然海娘娘戏份好少),拉塞尔·克罗大叔的唱功真是弱爆了。这部片儿最大的问题是……我看了上个月毁导演那个帖(http://www.douban.com/note/258565),所以看到霍珀老兄的经典构图一出来就想笑,于是笑了足足一百分钟……想说的是霍珀跟德米比还是弱爆了
老悲惨勒,看得眼泪水哗哗得
其实我最喜欢的并不是芳汀独唱那一段,而是冉阿让出狱八年后贫民窟里的那一场群戏。仔细回忆一下,我最喜欢的歌剧片段几乎都是群戏,而不是主人公独白的唱段。
do u hear the people sing
大革命那段看的我哭成狗
怎么那么多打5分的......
欣赏无能
对不起啊对于一种不太感兴趣的电影形态我坚持看完但无话可说
矫情!
外行看热闹,何况还有文化上的隔膜,好比一个美国人在看越剧电影红楼梦。
真心欣赏不了这种歌舞剧一样的片子啊
电影院的字幕太让人出戏了;安妮海瑟薇一开口唱歌太让人出戏了;歌曲的节奏太让人出戏了; Samantha Barks真是太赞了。蜗对音乐剧自带的滤镜都拯救不了这部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