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电影而是混乱斯拉沃热·齐泽克/文王立秋/译Slavoj Zizek, “A muddle instead of a movie”, The Philosophical Salon, https://thephilosophicalsalon.com/a-muddle-instead-of-a-movie/,经《哲学沙龙》许可翻译。
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Žižek),斯洛文尼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我们时代最杰出的思想者之一,在1989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英文著作《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后就在国际上得到承认。
被誉为“文化理论的猫王”。
王立秋,云南弥勒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比较政治学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
为防止过度燃放爆竹,斯洛文尼亚国防部2021年12月23日发布了一条题为《去当兵吧!
》的推文:“别扔鞭炮!!!
去当志愿兵,点炸药,扔炸弹!
”实用的理由很明显:斯洛文尼亚没有强制兵役,缺少士兵,再加上,扔鞭炮会造成一些破坏。
不过,这条推文粗暴的反讽令人嗔目。
普遍的尝试是,为避免实际的暴力,我们应该引导我们的需求,把它引向更加升华的形式,比如说竞争性的体育活动(如拳击)。
我们读过很多关于儿童玩电子游戏(在游戏中,他们需要杀死对手)可能造成危害后果的信息。
争论在于,是这样的游戏引发了真实的暴力呢,还是说,它们使玩家能够以一种无害的方式发泄他们的破坏性冲动,并因此而避免了真实的暴力?
但斯洛文尼亚国防部推文的例子则几乎与之相反。
为避免扔鞭炮(哪怕危险,它也是暴力的一种在最低限度上升华了的形式),去当兵,接受伤人、杀人的训练吧!
这个倒错的逻辑,是今天许多怨言背后隐藏的真相。
许多人抱怨,我们生活在一个虚假的虚拟世界,而不管冒什么样的险,我们都应该回归真实生活。
但遁入实在绝非沉迷于虚构的反面,相反,它是后者内在的另一面:这两个极端,都是一度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那个东西的特征,而《矩阵重启》的问题就在于,它在一个把后现代主义抛到身后的时代,提出了一种后现代的解决方案。
简化到最低限度的后现代主义是什么?
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外国学生宿舍谋杀案》的电视剧版的开头,一只老鼠快速穿过伦敦一栋寄宿公寓的墙,寻找食物。
在窜到楼上卧室后,它停下来,抽动胡须:它闻到了茶碟上睡前点心碎屑的味道。
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它不敢去碟子那里——一个人类正在杀害那个总在睡前吃点心的漂亮小姑娘。
[1]老鼠知道凶手的身份,但警察却一头雾水,直到波罗入场。
电影时不时地给这只在背景中爬行的老鼠特写;但直到最后,在波罗道出真相之后,人们才注意到它。
在那个时刻,老鼠出现在波罗身后的书架上,波罗的秘书雷蒙小姐注意到它并发出惊恐的尖叫。
于是,波罗终于说出了老鼠一直以来都知道的事情……但这种解读方式——对照叙事线来解读老鼠的在场——太过了,因为它忽视了这点,那就是,老鼠愚笨、无意义的在场,只是对人类完全冷漠的实在的一部分而已。
而后现代主义,就是这样运作的。
而我对《矩阵重启》的第一反应是,里面人太多了,这些人,虽然在形式上是叙事的一部分,实际上却不过是窜来窜去的老鼠。
很多人称赞故事的“复杂”,就好像模糊了清晰的选择,反倒在某种程度上使电影在心理上更加“现实主义”一样。
电影以一种真正后现代的方式,把这个复杂写进了叙事形式本身,把它变成一个蕴含自反(self-reflexive)时刻的宝藏:电影中充满了对先前矩阵三部曲的引用和提到相关理论(特别是鲍德里亚)的对话。
就像右翼红脖子乡巴佬在形容知识分子时喜欢说的那样,拉娜·沃卓斯基聪明过头了。
在《矩阵重启》的众多影评中,最明显的一点是,人们太过倾向于把电影的情节(特别是它的结尾)解读为是在隐喻我们的社会-经济形势了。
激进左翼悲观主义者认为它洞察了这点,即说穿了,人类没有希望了:我们不可能在矩阵(控制我们的公司资本网络)外生存;自由是不可能的。
[2]然后,还有一些社会-民主主义的实用的“现实主义者”,在他们看来,在电影中,人和机器形成了某种进步的联盟:在毁灭性的机器战争爆发六十年后,“人类幸存者和一些机器结盟,共同对抗危及整个矩阵的异常现象。
机器那里的稀缺引发了内战,机器和程序的一个派系叛变并加入了人类社会”。
[3]人也变了:艾欧(IO)(一个由奈欧碧将军领导的矩阵外现实中的人类城市)是一个比之前在现实中存在的城市锡安(在之前的矩阵电影中,有清晰的迹象表明,那里弥漫着毁灭性的革命狂热)更适合生活的地方。
在这点上,我们必须引入一个关键要素和一个新人物。
机器那里的稀缺指的不只是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后果,它指的,首先是人类为矩阵生产的能量的匮乏。
记住,矩阵系列的基本前提是,我们所经验的现实——我们以为自己在这个现实中生活——是直接连在我们所有人的大脑上的元-计算机“矩阵”生成的人工虚拟现实。
矩阵的置入,是为了把我们有效地简化为给矩阵提供能量的被动的活电池。
不过,电影带来的独一无二的冲击力还不在于这个前提(虽然它是电影的核心主题),而更多的是它的核心意象,即,数百万人在营养缸里过着幽闭的生活,他们活着,只是为了给矩阵生产能量。
所以,在(一些)人不再沉湎于矩阵控制的虚拟现实,开始“觉醒”的时候,这个觉醒并没有开启外部现实的广阔空间,反而首先让人惊恐地意识到这个幽闭状态: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只是一个像胎儿一样泡在营养液里的有机物……这种完全的被动性是一种被排除了可能性的幻想,它支撑着我们作为主动的、自我定位的主体的意识经验。
而实际上,从我们像电池一样的生命实体中被吸走的,正是这个终极倒错的幻想,这个认为我们是他者(矩阵)享乐的工具的想法。
[4]这一部署(dispositif)真正的力比多之谜就在于此:为什么矩阵需要人的能量?
当然,从纯粹能量角度给出的回答是没有意义的。
矩阵本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出另一个无需安排极其复杂的虚拟现实(它还得为数百万人类单位协调这个虚拟现实)的,更可靠的能量源。
唯一站得住脚的答案是,矩阵以人类的快感(jouissance)为生,如此我们又回到了那个基本的,拉康式的命题,即,大他者并非自主的机器,它需要持续的快感流。
我们也应该这样扭转电影呈现的事态:电影所呈现的觉醒场景实际上是它的反面,我们看到的不是我们的真实处境,而是(前面提到的)那个维持我们存在的基本幻想。
但矩阵对人类生产的能量变少了这个事实的反应是什么呢?
这里引入了一个被称为“分析师(Analyst)”的新人物。
他发现,如果矩阵操纵人的恐惧和欲望的话,那么,他们就会生产出更多可供机器吸食的能量:“分析师是新的建筑师(Architect),是这个新版矩阵的管理者。
但建筑师通过冰冷的、硬邦邦的数学和事实来控制人类大脑,而分析师则喜欢采取一种更私人的方式,操纵情感以创造各种使人们选择蓝药丸的虚构。
(他观察到人类会‘相信最疯狂的鬼话’,如果你用过脸书的话,那么你就会知道,这个观察实际上离现实不算太远。
)分析师说这种方式使人类生产出比以往更多的喂养机器的能量,同时还能使他们不想逃避仿真。
”有些反讽地,我们可以说,在把人类当作能量电池来使用的情景中,分析师把趋于下降的利润率拉回来了。
他意识到,只是从人类那里偷乐(enjoyment)还不够多产;我们(矩阵)还应该操纵作为电池的人类的经验,这样他们才会享更多的乐。
受害者自己必须享乐:人类享的乐越多,可以从他们那里吸取的余乐(surplus-enjoyment,或剩余快感)就越多。
在这里,拉康对剩余价值和余乐的类比又再次得到印证。
问题只是,虽然矩阵的新管理者被称为“分析师”(显然是在指精神分析师),但他却不像弗洛伊德式的分析师那样行动,而更像是一个遵循避免痛苦和恐惧、获取快乐这一准则的,相当原始的功利主义者。
对他来说,不存在苦中之乐(pleasure-in-pain,或痛苦中的快乐),不存在“超越快乐原则”,也不存在死亡驱力。
而相形之下,在第一部电影中,矩阵的特工史密斯则给出了一种不同的,更“弗洛伊德”得多的解释:“你知道最早的矩阵被设计成一个完美的人类世界吗?
在那里,没人受苦,人人快乐。
但那是一场灾难。
没人会接受那个程序。
结果(起电池作用的人类)作物都没了。
一些机器相信我们缺乏编程语言来描述你们的完美世界。
但我相信,作为一个物种,人类通过受苦和苦难来定义他们的实在。
完美的世界是一场梦,你们原始的大脑一直试图从中醒来。
这就是为什么矩阵被重新设计成这个样子:你们文明的巅峰。
”实际上,我们可以认为,史密斯(别忘了:他不像其他人一样是人类,而是矩阵也即大他者本身的虚拟化身)比分析师更像电影宇宙中的分析师。
而另一个早已过时的特征,即对性关系的生产力的肯定,也印证了《矩阵重启》的这一退步:“分析师解释说,在尼奥和崔妮蒂死后,他为研究而复活了他们,他发现,他们在合作时胜过系统,但如果让他们彼此靠近而不接触的话,那么矩阵中的其他人就会为机器生产更多能量。
”在许多媒体上,《矩阵重启》被歌颂为不那么“二元”,对“彩虹”更开放,还有跨性别经验,但是,如我们所见,好莱坞老式的夫妇生产配方又在这里出现了:“尼奥本人只对恢复与崔妮蒂的关系感兴趣。
”[5]这把我们带回下面这个基本问题:矩阵机器代表什么——如果我们不把它解读为是在直接描述我们的现实,而认为它是在隐喻我们的实际处境的话?
它代表两个大他者,两个控制着我们的异化了的实体:一是资本,二是象征秩序,也即构造我们现实的象征的虚构秩序。
在这两种情况下,抵抗的危险在于对此作偏执狂的解读,即把资本人格化为掌控游戏的公司老板或银行经理,或把象征宇宙编排为像矩阵一样的机器。
主体在象征秩序中的异化和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的异化有一个根本上的不同。
我们必须避免以下两个只要我们坚持两种异化同源(homology)就会出现的陷阱:首先,是这样一种想法,即资本主义的社会异化是无法消解的,因为能指的异化构成了主体性;其次,是这样一个与之相对的想法,即我们可以像(如马克思设想得一般)克服资本主义的异化那样废除能指的异化。
要点在于,不但能指的异化更加根本(就算我们废除了资本主义的异化,它也会持续存在);而且,能指的异化也是一种更加精致的异化。
这样的主体形象——这个主体将克服能指的异化,成为主宰象征宇宙,也即不再内嵌于某个象征实体的自由的行为主体(a free agent)——只可能在资本主义异化的空间中出现,而自由的个体正是在这样的空间中互动的。
因此,这里的教训是,我们不应该以实证的生活为本,那是异化中的倒错(马克思就经常这么干)。
不存在外在于异化的,作为异化的实证基础的实际生活。
拜物教式地颠倒“自然的”等级(即不把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作资本的幽灵生活的基础,而把实际的生活本身简化为投机资本狂舞的次要时刻)不是真正的拜物。
认为直接的实证生活先于异化,而资本主义的异化破坏了这种有机生活的平衡这个想法才是真正的拜物。
这样的想法才是物神,因为它否认了贯穿实际生活核心的对抗。
《矩阵》第一部中的著名场景发生在墨菲斯让尼奥选蓝药丸和红药丸的时候。
但这个选择是一种奇怪的“没得选”(no-choice):当我们沉浸地生活在虚拟现实中的时候,我们不用吃药。
所以,唯一的选择是“要么选红药丸,要么什么也不做”。
蓝药丸是安慰剂,它不会带来任何变化。
而且,我们拥有的,不只是矩阵管制的虚拟现实(如果我们选择蓝药丸,我们就能进入这个虚拟现实)和外面的“真实的现实”(满目疮痍的真实世界,如果我们选择红药丸,就能进入这个现实)。
相反,我们有的,是机器本身,它建构并管制着我们的经验。
这——数字程式的流动而非废墟——才是墨菲斯在对尼奥说“欢迎来到实在的荒漠”时想说的东西。
在电影宇宙中,机器是一个在“真实的现实”中在场的客体(object):它是由人类构成的巨大的计算机,囚禁着我们,并管制着我们的自我经验。
第一部《矩阵》中的红蓝药丸的选择是假的,但这不意味着,所有的现实都只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
我们在真实的世界中互动,但这个互动,却是通过我们生活其中的象征宇宙强加给我们的幻想来完成的。
象征宇宙是“先验的”;把它当作一个客体,认为有一个行为主体在控制它的想法是一种偏执狂的梦想。
象征宇宙不是世界中的客体;它提供了一个框架,而我们正是通过这个框架来和客体打交道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在象征矩阵外什么也没有,因为我们(主体)不可能走出我们自己,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踩着自己的肩头,清晰地区分什么是向我们显露的表象,什么属于“物自体”。
象征的大他者意义上的机器就是康德的先验框架,这个框架构造了我们和实在打交道的方式。
“先验”不是指主体的优越性,确切来说,它指的,恰恰是主体的局限性:我们经验的一切,和我们互动的一切,都是在意义的地平线上,或者说,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是在我们“被抛入”的象征空间内出现的。
在海德格尔把人的存在归结为“在世界中的存在(being-in-the-world)”的时候,这不是说,我们是世界中的客体;这么说的意思是,我们因为各种局限而永远不可能完全地靠自己把自己客体化。
我们不可能把自己当作世界中的又一个客体来感知和分析,而这恰恰是因为,我们总是已经处在世界中了。
那这是不是说,象征宇宙——作为管制我们和实在打交道的方式的先验地平线——是我们的最终参照,我们不可能再到达它的背后或底下了?
逃避(大他者建构/协调的)现实的,是拉康意义上的真实即实在,它抵抗象征化。
[6]现在,重点来了。
拉康用来指真实的关键名词就是快感,这就是为什么矩阵需要人类:矩阵要从人类那里汲取快感,如此,它才能填补(或者更确切地说,掩盖)它的各种矛盾和对抗。
[7]不过,今天,我们离为提供一个我们能够进入(或违背我们意愿控制我们)的虚拟宇宙而制造的机器越来越近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就在追求所谓的战争的“智能化”:“战争已经开始从追求毁灭身体向麻痹和控制对手转变了。
”[8]我们可以确定,西方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也许,唯一的区别是,如果公开,它会给这件事情加上一个人道主义的转折(“我们不杀人;只是短暂地使他们分心……”)。
“选蓝药丸”的一个代名词,是扎克伯格的“元-宇宙”计划:通过在元宇宙中(在那里,日常现实中的各种局限、张力和挫折被魔法般地抛到身后)注册,我们选择蓝色药丸。
但我们要为之付出巨大代价:“吹哨人弗朗斯·霍根在呼吁对脸书进行紧急外部管制以约束这家技术公司的管理,减少它对社会的伤害时告诉英国首相,因为在脸书顶层不可置疑的地位,马克·扎克伯格‘单方面控制了三十多亿人’”。
[9]因此,现代性的巨大成就即公共空间正在消失。
几天后,扎克伯格宣布他的公司将从“脸书”更名为“元”,并且在一次可谓真正的新封建宣言(neo-feudal manifesto)的演讲中概述了他的“元宇宙”愿景:“扎克伯格想让元宇宙在根本上涵盖我们现实中其余的一切——把这里的每一个真实空间和那里的真实空间关联起来,同时彻底包摄我们所认为的真实世界。
在脸书为我们计划的虚拟现实的、增强现实的未来,不是扎克伯格的方针将上升到现实的层面,而是我们的行为和互动将变得如此地标准化和机械,以至于它们甚至都不重要了。
与做出人类的面部表情相反,我们的化身能做出图标化的竖大拇指的姿势。
与一起分享空气和空间相反,我们将在一个数字文档上合作。
我们学会把我们和另一个人类共处的经验贬低为在屋子里看他们像增强现实的《宠物小精灵》人物一样的投影。
”[10]元宇宙将起到在我们充满裂缝和伤害的现实之外(元就是这个意思)的虚拟空间的作用,在这个虚拟空间中,我们将通过我们带有增强现实元素(覆盖数字符号的现实)的化身平滑地互动。
因此,元宇宙将不过是实现了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元-物理学)而已:它将是一个完全包摄了现实的形而上学(元-物理学)空间,只有在被操纵我们感知的数字指引覆盖的情况下,现实才被允许以碎片的形式进入这个空间。
而隐藏的问题是,我们将获得的,是一块私有的公地,一个私人封建领主将监督和管制我们的互动。
这又把我们带回到影片的开头,在自杀失败后,尼奥去找治疗师(分析师)。
他痛苦的根源是,他没办法验证自己混乱的想法是不是现实,所以他害怕自己疯了。
在电影过程中,我们得知“治疗师是尼奥可以找的最不可信的信源。
治疗师不只是一个可能是现实的幻想的一部分,反之亦然……他只是作为现实的幻想和作为幻想的现实,(或者说)一片由各种奇想、欲望和梦想构成的同时以两种状态存在的混乱的又一个层面。
”那么,尼奥的怀疑(正是在这个怀疑的驱使下,尼奥才会去自杀)没有得到确认吗?
电影的结尾通过简单地反转这个洞见带来了希望:的确,我们的世界是由“作为现实的幻想和作为幻想的现实或者说一片由各种奇想和欲望构成的混乱”的多个层面构成的;这个世界没有逃避虚假现实的欺骗性层面的阿基米德点。
不过,这个事实本身又开启了一个新的自由空间,这个自由,是干涉和重写支配我们的虚构的自由。
因为我们的世界有这样的构造,所以,这也意味着,矩阵也是一片混乱!
偏执狂的版本是错误的;不存在什么掌控一切、躲在幕后操纵的隐藏的行为主体(建筑师或分析师)。
电影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学着完全接受我们为自己编织的故事的力量,无论它们是电子游戏还是关于我们自己的过去的复杂叙事……我们可以重写一切。
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制造恐惧和欲望;我们可以改变和塑造我们爱的、我们梦想的人。
”因此,电影以这样一个后现代观念——不存在终极的“真实的现实”,只有众多数字虚构的互动——的一个相当无聊的版本而告终:“尼奥和崔妮蒂放弃了寻找认识的基础。
他们没杀把他们一直束缚在矩阵中的治疗师。
相反,他们感谢他。
毕竟,通过他的工作,他们发现了重述(re-description)的巨大力量,即我们在停止寻找真理(无论这个模糊的概念可能意味着什么)而永远致力于以用新的方式来理解自己时获得的自由。
然后,他们手挽手起飞,在一个可供他们塑造的世界中飞行”。
[11]因此,电影的前提——机器需要人——是正确的:它们并非因为我们的智力和有意识的计划而需要我们,而是在一个更基本的,力比多经济的层面上需要我们。
那种认为就像市场经济不需要人也能自我再生产一样,机器不需要人也能自我再生产的想法是错误的。
近来一些分析者提出,随着生产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将日益扮演组织生产的管理性角色)的爆炸式增长,资本主义将逐渐变形为一个自我再生产的怪物,一个越来越不需要人的由数字和生产机器构成的网络。
财产和股票还会存在,但证券交易所的竞争将以优化利润和生产力为目标自动完成。
那么,这一切是为谁或什么而生产的?
人不再是消费者了么?
理想状况下,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互相喂食、生产机械加工零件、能量等等的机器……虽然有着倒错的吸引力,但这个前景是一种意识形态幻想:资本不是像山或机器那样,就算所有人消失了也会依然存在的客观事实。
资本只作为社会的虚拟他者、“物化”形式的社会关系而存在,就像股票的价值是成千上万个体互动的结果,但对他们中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客观地给定的东西那样。
——每一个读者都肯定已经注意到,在我对电影的描述中,我严重依赖众多影评,我也大量地引用了它们。
理由很明显:虽然时不时有出色的地方,但从根本上说,电影不值一看,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也是在没看它的情况下写了这篇评论。
1936年1月28日《真理报》上的社论粗暴地把肖斯塔维奇的歌剧《姆岑斯克郡的麦克白夫人》斥为《不是音乐而是混乱》(文本的标题)。
虽然《矩阵重启》拍的很聪明,也充满了精彩的特效,但它从根本上说依然不是电影而是混乱。
《矩阵重启》是《矩阵》系列的第四部,所以,让我们希望拉娜的下一部电影会是一部类似于肖斯塔维奇的第五交响曲的作品,希望这位美国艺术家也能对合理的批评做出创造性的回应。
[1] 这个描述出自亚马逊网站的顾客评论,见Amazon.com: Customer reviews: Poirot – Hickory Dickory Dock https://www.amazon.com/Poirot-Hickory-Dickory-David-Suchet/product-reviews/B00005RIWY?pageNumber=2。
[2] https://gossipchimp.com/what-the-matrix-resurrections-is-telling-us-there-is-no-hope-for-humanity/. 文本原载Hindustan Times: https://www.hindustantimes.com/entertainment/hollywood/what-the-matrix-resurrections-is-telling-us-there-is-no-hope-for-humanity-101640244166128.html.[3] The Matrix Resurrections Ending Explained and Spoiler Questions Answered | Den of Geek < https://www.denofgeek.com/movies/the-matrix-resurrections-ending-spoilers/>. [4] 这里指的是我对第一部《矩阵》的解读,网络版见https://www.lacan.com/zizek-matrix.htm. [5] The Matrix Resurrections review – The Verge < https://www.theverge.com/2021/12/21/22841582/matrix-resurrections-lana-wachowski-keanu-reeves-carrie-anne-moss-review>. [6] 我在我以前的书里大量谈论过这个,所以在这里我不想浪费空间来对解释。
[7] 我在我的大多数哲学书里讨论过“真实”概念,例见Absolute Recoil, London: Verso Books 2015.[8] China ‘brain control’ warfare work revealed – Washington Times < https://www.washingtontimes.com/news/2021/dec/29/pla-brain-control-warfare-work-revealed/>. [9] Facebook whistleblower Frances Haugen calls for urgent external regulation | Facebook | The Guardian. <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21/oct/25/facebook-whistleblower-frances-haugen-calls-for-urgent-external-regulation>. [10] 见https://edition.cnn.com/2021/10/28/opinions/zuckerberg-facebook-meta-rushkoff/index.html. [11] Nothing But A Bra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Matrix: Resurrections (ethics.org.au) < https://ethics.org.au/nothing-but-a-brain-the-philosophy-of-the-matrix-resurrections/>.
(二刷之后直接来写个随笔,也许会反复修改。
包含剧透)这是三部曲的狗尾续貂吗?
是的,而且是有必要的狗尾续貂。
现实的连接诚然原三部曲足够伟大,但也过于伟大,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故事概念、叙事手法、动作特效等在这二十年间已经被讨论烂了,效仿烂了。
漫威提高了科幻观众的胃口,诺兰降低了故事观众的门槛。
在这个科幻失去卖点,故事落为俗套时代,从《银翼杀手2049》到《沙丘》的现实反馈,大致能够预言到作为故事与科幻双重点的黑客帝国系列趋于平庸是再所难免的。
卖情怀?
可惜上映在《蜘蛛侠3》之后,可惜没有Hugo Weaving(雕像真不错特别想要!
)和 Laurence Fishburne ,最可惜的是,当年的观众群体都是选择吃红药丸的人啊!
现在的观众大把大把吃蓝药丸就够了。
也许主创也知道口碑要扑街,以至于在电影里疯狂打破第四面墙吐槽宣泄,彩蛋都拿来嘲弄,大把大把喂NEO(以及观众)蓝药丸。
拿什么拯救?
也许打破第四面墙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与卖点了。
如果说前三部曲是讨论电影中的“虚与实”,“自由意志与命定论”,那么这部是在讨论电影(抑或说媒介、网络)与我们现实世界的“虚与实”,“自由意志与命定论”。
主创通过角色的嘴来大骂观众,大骂资本,大骂社会,充斥着对于我们现实社会的吐槽。
小组筹备讨论过程汇中的Matrix一语三关,指射角色世界中黑客帝国三部曲,指射角色所正处的母体,指射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
“黑客帝国4要原创和新意。
”“资本(华纳兄弟)要求制作新系列,即使没有原班人马也要重启这个讲到烂熟的故事。
”“原来都是书籍、音乐、古典,现在只给我们什么破烂脸书、推特、维基百科”“当代人住在手机里就够了”,甚至不惜在片尾彩蛋也继续吐槽:“创作已死,故事已死,作者已死,我们只需要猫猫电影,拍个Catrix!!!
”。
而关于“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部分”,则是一场电影与观众的对决。
作为观众的我们,知道了其中的套路,也知道了最后一定会救出Trinity。
也就是我们在看电影前就已经知道剧情走向甚至结局了,我们都是Oracle(先知)。
那么该怎么展现“自由意志”,怎么体现“选择的重要性”,也就是缔造震惊(shock)。
气功是个拙劣的手段,所有人变成史密斯人肉炸弹也略显平庸,毕竟我们早已习惯了大场面,毕竟这可能只是重启的第一部不能太偏离主框架。
那么就让Trinity成为救世主吧!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至少我没料到,看到最后无脑推气功(电影的诟病其一)我就已经躺平当《John Wick》在看了(超级喜欢长发基John Wick的我当然有爽到)。
而结尾的处理又是一个亮点,The Analyst(分析师)怎么处理?
Smith去哪了?
他们如何改造这个世界?
Matrix会和IO坐连接吗?
人类与机械下一步会如何?
Mero有外传吗?
《猫科帝国》会有吗?
这些无不作为全新的线索让我们期待下一部电影的自我开显(opening-up)。
或许旧三部曲就已经是在讨论第四面墙了,只不过当时的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或者是还没有准备好活在一个现实与虚拟交织的、界限模糊的以及真与假不再重要的时代。
而现在,赛博朋克已经不再科幻,脑机接口已经不再先驱,我们要新科幻,我们要元宇宙,我们要大步迈向虚拟,未来所有人类都只有意识、只有数据……如果电影在“元宇宙”概念被玩烂的当下才拍摄,那整部电影应该把“元宇宙”骂爆。
不过也恰好在元宇宙元年之前拍摄,在元宇宙元年上映。
因此我们可以期待新系列该如何给后二十年定调正如旧三部曲给过去二十年定调一样。
因为未来二十年就是元宇宙的二十年,所以我也相信这部真正讨论“现实与虚拟”新黑客帝国可以为此定调。
而到了二十年之后我们或许又需要新的三部曲,不断的连接现实,不断的革新概念,不断的提出议题,在后元宇宙时代,后XX时代来反思社会,二十年又二十年,直到我们真正丢弃真实为止。
色彩的隐喻影片的另一大亮点是摘除了旧三部曲以往绿色的主色调(这也是部分观众认为的诟病所在),通过色调色彩的隐喻与角色沟通、与我们观众沟通。
代表真实的红药丸红色、代表虚拟的蓝药丸蓝色和代表“作为真实的虚拟”的金色。
(也可以称之为三原色“红-黄-蓝”,以下整理为不完全统计。
)蓝色:未觉醒前(未认识自己)虚拟NEO(在Matrix中的人物简称“虚拟XX”)色调着装是蓝色、手机中回应Morpheus的字体是蓝色。
未觉醒前虚拟Trinity色调着装戒指是蓝色。
虚拟Trinity的孩子们着装都是蓝色。
心理医生(分析师)的全身着装、眼镜、家里装饰标本是蓝色。
史密斯特工从始至终着装都是蓝色、普通情况下Morpheus着装是蓝色(如在Construct中修身养性时)、虚拟Bugs头发着装纹身眼镜是蓝色。
Sep戴的AR眼镜是蓝色。
未觉醒前虚拟NEO第一次穿越的门发着蓝光。
机体孔雀是蓝色。
而前半部分大多蓝色调场景和配角也无时无刻暗示着是在虚拟(母体)之中。
红色:特警从红色灯光中走出(能真正的杀死NEO)。
作为“卧底”的Sati的眼镜及着装色调是红色。
引导虚拟NEO觉醒时Morpheus的领带是红色。
与觉醒的NEO对打时是红色(培养舱等这类旧概念不再赘述)。
金色:在旧三部曲中,塞拉夫、真实的史密斯、NEO看到的机械城是金色的,结合此部,我将其诠释为指射拟像(Simulacra),亦作为真实的虚拟,多出现于虚拟角色出现觉醒意识与展现自由意志的虚拟场景。
虚拟Bugs觉醒时色调是金色。
虚拟NEO自我怀疑时是打光都是金色的,电脑贴纸是蓝色和金色(意味着在怀疑和虚拟之中挣扎),躺在床上思考被金色阳光照耀,洗澡回想前世记忆沐浴在金色光之下,第一次跳楼时色调是金色、觉醒前夕准备跳楼时打光是金色,第一次被Morpheus引导引入的厕所门是金色。
Morpheus自我觉醒时灯光是金色,Morpheus第一次想要带虚拟NEO离开时的着装是金色。
虚拟NEO与虚拟Trinity在咖啡店坐下对谈,虚拟Trinity离开时背景的信号灯是金色的。
虚拟NEO与虚拟Trinity在重机仓库打光是金色。
BINARY色调是金色。
最后掌控了虚拟世界的打光是金色。
影片中大多打光也都是金色,意味着这是个作为真实的虚拟世界。
丢弃了绿色也是这部电影为许多人诟病的因素之一,觉得丧失了灵魂所在。
但亦如结尾Trinity和NEO所说“在天空加上彩虹是个好主意,会提醒人们自由意志能够做什么。
”也许色彩也是新三部曲的关键要素,除了与隐喻指射有关,或许会和后续剧情、自由意志有关。
当然了,主创兄弟都变成主创姐妹了,当然要色彩缤纷起来!
从这个角度审视社会,未来二十年或许将是一个色彩缤纷,平权平等,绽放个性的发展主轴。
那么设想二十年后的将是什么颜色?
我投黑白一票。
政治的潜能在旧三部曲中,即使主创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政治议题上,但仍旧引发了众多关于政治的讨论。
然而在这一部中蕴含了巨大政治潜能,但主创却是浅尝辄止。
(写作目前仅作为随笔因此并不想展开讨论,仅提出问题,因为答案是无尽的。
或许未来几部会给我们解答给出最好的答案。
)人类与机器应该如何共存?
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后又要如何共存?
(也许下一部会进行解答)机器们如何内战?
如何分裂成两派?
帮助建设人类的一派如何与人类沟通建设人类?
作为新ZION的IO(I/O接口,也寓意着连接了机械与人类,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二进制1和0)又是如何在这60年内建立的?
这些值得讨论问题和事件仅被Niobe几句话就带过了,还说不会重蹈ZION覆辙,我甚至一度以为人类之间也产生了分裂与内战,分裂成支持与机器人也就是感知人(synthients)共存的和拒绝与机器人共存的。
更让我失望的是我们并不知道这60年中IO发展成了什么样,我们只知道Morpheus在围城后成了首领,在他死后Niobe成了新首领(将军)。
议会去哪了?
Niobe被塑造成了保守派,也许是基于和平协议不再去新母体解放更多人类,沉迷种地改善环境。
对于Bugs解救NEO回来大为训斥,解除官职,当众说不相信救世主,她与过去不同了,并把NEO囚禁起来,我极其惊愕她是否成了老古典独裁者,或者机器渗透进人类社会了!?
然而发现她只是...老傲娇?
默许Bugs救走NEO,然后又说一堆莫名其妙的其实是相信NEO是救世主,之后又把NEO抓回来准备惩罚的时候,又直接被Sati说服动员去救Trinity。
这里我真就满头问号了,这转变我真的是没的洗了,只能称赞她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罢。
抛开混乱的Niobe和她的政治,回到IO。
20现实年之前,Matrix的现实和Zion现实相差无几且远超我们的现实。
而在如今,Matrix的现实和我们的现实相差无几且远超Zion现实。
这就是电影中最耐人寻味的地方了。
IO的现实远远落后于Matrix的现实,60电影年间,虽然创造出了虚拟投影屏障、流磁、生物天气、用光合成植物(草莓),除此之外科技设备其他的真就一点都没进步啊,交互设备一如既往,飞船依然一如既往,我只能抱以不跳脱赛博朋克的概念为此说辞了。
然而这真的还有人想要吃红药丸?
去从那个科学进步的,现代性的,充满着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的早就个体化、碎片化的当代社会中抽离?
能够在这种社会中保持个人的主体性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要放弃这一切,为了“真实”,为了“理想”去极其残酷落后的“现实”,组建共同体,解放全人类?
如果说20现实年之前,只是米粥和牛排的差别,但现在却是13.41亿与0(什么都没有甚至赌上性命)的差别。
当然我也浅尝辄止,善莫大焉。
我还是蛮好奇如果IO也发展出手机网络,甚至更进步,这再和Matrix互动应该相当有趣。
也许NEO与Trinity说的改造Matrix就是加强IO与Matrix的互动吗?
下层建筑在IO,上层建筑在Matrix,果然是为元宇宙定调。
那么国家、政府改如何存在?
二十年后的政治形态?
浅尝辄止浅尝辄止。
觉醒的补充在看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Trinity、Smith、Morpheus的觉醒过于生硬,但二刷的时候或许我有了合理的解释。
这个Matrix是围绕NEO建造的,正如The Analyst所说NEO与Trinity单独存在没有价值,而且NEO被救出来贴近Trinity时就几乎要唤醒她了,再加上Trinity作为三位一体(名字隐喻)自然是与NEO连接的。
Smith又是NEO的一体两面,每次登场都对NEO说基情满满台词(不过我还是想念Hugo),因此The Analyst不仅要压制NEO更要压制Smith,这也是为什么Smith对The Analyst更恨一筹。
而Morpheus在这部中作为NEO创作的角色,自然加入内心的“金色”与NEO相连接,这也是为什么Morpheus第一次与NEO见面穿一身金色的又一论证。
因此NEO的觉醒,NEO的不稳定就会引起Trinity、Smith、Morpheus的觉醒萌芽,也许是在虚拟NEO第一次跳楼未遂时引发了Morpheus的觉醒。
而Smith则是在NEO半觉醒后看到手枪deja-ve后认识了自己,直接觉醒。
Trinity则是一直在众多电脑人和The Analyst的严密压制之下,而我认为Trinity觉醒的关键是Smith。
所谓的三位一体其实是NEO、Trinity、Smith的三位一体,毕竟旧三部曲都死了,都在这部重生,都与NEO有强烈的联系。
在最后咖啡馆里暗中的Smith也许激发了Trinity。
当然这也许是我的过度解读,在电影中仅凭The Analyst一句女权的话就解释了。
这是一部好电影吗?
是的,作为布希亚的信徒,当然5星好评。
基于一个站在未来的立场,固然希望每隔20年回归一次,每隔20年RE(每部黑客帝国后缀都是RE开头)一次,就像布希亚一样,作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不过他肯定存在于电影中,批判着社会、批判着大众。
喔不,我似乎忘记,他也成为了右派了,他才是真正的The Analyst,果然左倾是生活,右倾是工作。
而对于还活在“现实”的我来说,“想要知道真相,要赌上一切(引自黑客帝国动画版《Kids Story》)”。
还是引以卡缪的态度作罢:“有美,也有屈辱。
无论做起来多么难,我愿永不背叛任何一方。
”
海报真的是帅爆
作者:发条辰首发(带图):抛开书本作为一个00后,我很是羡慕上一辈的人能够有星球大战系列、指环王系列、黑客帝国系列的陪伴,既有英雄般的科幻也有中土史诗,还有科技和哲学的思考。
近几年随着复仇者联盟的结束和沙丘的诞生让我感受到了我们这一代人也有了可供回忆的点,但是像黑客帝国这种将多种媒介美学和不同的哲学观念混合的影像我们却再也没在新千年后创造出来。
正当我感叹之时,《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在2021年的年末(美国院线和HBO上线)出现了,看样子沃卓斯基姐妹(以前是兄弟)和基努里维斯还是妥协了华纳重启了这个续集。
没办法,可能是他们给的实在是太多了。
但是在我看完之后,我是无从下笔或者说不太敢写的。
这是一段很尴尬的观影体验,给我的感觉不亚于看《毒液2》、《电锯惊魂9:漩涡》、《速度与激情9》等众多疫情下扑街的好莱坞IP续集。
以前的黑客帝国三部曲时是能够让一帮当红哲学家写一本影评集子《黑客帝国与哲学--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的作品,我们能从中压榨出各种的理论来源,认识论、进化论到宗教,再到笛卡尔、黑格尔、柏拉图等大哲学家的观点......可是这一部重启之作我只能绞尽脑汁地思考,然后看到时有时无的隐喻,没有连续性,更没有从前那种超越时代和总结时代的东西。
当然也是我本人的理论支撑不够,里面的内容看不懂。
但是我又细想前半段导演自己自嘲了半个小时,可见也没有太想拍,所以自然而然我也就敢吐槽了。
我尽量不去提黑客帝国三部曲的成功性和里面的哲思(因为我也没有彻底看透),只去探寻这个重启到底差在什么地方?
关于沃卓斯基姐妹的介绍和黑客帝国三部曲的剧情我就不多赘述了,先大概把《黑客帝国:矩阵重启》的时间线和剧情解释一下。
在第三部救世主Neo和Trinity拯救完人类世界后,机器和人类有了短暂的和平和融合。
但矩阵内部的AI逐渐产生了矛盾,Anaylast(由尼尔·帕特里克·哈里斯饰演)认为机器应该重新统治人类。
他打败了Architect并重新屠杀人类,Niobe带领幸存人类创造了新的城市-艾欧Analyst也发现Neo和Trinity之间的“用爱发电”可以有源源不断的能源,但放在一起又会造成极大的破坏,于是强行将两人在矩阵中复活,但以陌生人的身份出现。
Neo变成了著名游戏设计师(设计的游戏恰恰就是Matrix三部曲)Trinity则变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
一次偶然的机会Bugs(杰西卡·亨维克饰演)发现了矩阵中的Neo,于是重新从虚拟程序中拉回了Morpheus(叶海亚·阿卜杜勒·迈丁饰演),联合其把Neo和Trinity重新唤醒。
最后Neo和Trinity打破Analyst阴谋,并重新创造矩阵......1.人物设计回顾整个电影里的人物,无论是从外貌还是角色内在逻辑动机都有种很蹩脚、自我的感觉。
首先是Neo,在重启的世界观里的名字是托马斯·安德森。
从外貌来看就是大问题啊喂,这是黑客帝国,不是隔壁的疾速备战!
有必要还留着长发和胡子嘛,这与Neo的中年形象也一点都不符合啊?
串戏从这一刻就直接开始了......然后是他的动机问题,可以说他的被拉出来是纯属意外,本来老老实实当个emo的中年人,被意外拉出来后完全规避掉了三部曲里最重要的点--选择。
这次复活后我只能感受到一个纯纯的情种,没有拯救艾欧、没有武魂觉醒......只有我要救Trinity。
从前那种为了集体牺牲自我的存在主义意识变成了如今的个人主义,还拉上了一大帮人类朋友一起解救,最后觉醒Trinity的办法竟然还只是打赌+真情实感劝说????
我想说这真的就是给老粉丝的一点宽慰吧(动作设计稍后我再说)。
Trinity,在新的矩阵系列里她有了个新的名字--Tiffany。
这个角色是我能在黑客帝国里看到被当今时代所腐蚀的东西,三部曲里的Trinity是基督教宗教学里的三位一体的意思。
而沃卓斯基将她变成Tiffany则是讽刺这种现实维度下的消费享乐主义(Tiffany原型源自《蒂芙尼的早餐》)。
这个人物本身没问题,但是细想她还只是个工具人啊?
即使最后飞升的是她,可是她始终不是自己觉醒的,甚至说她的选择也仅仅是基于“我讨厌Tiffany这个名字”。
沃卓斯基俩人从兄弟变到姐妹,20年了,还是不会拍女性的觉醒意识,这个角色自始至终都是被动的,被动的认识Neo,被动的拯救世界。
没有一步是她自己发掘出问题。
我在想如果让Trinity先醒是不是也会有意思一点......这点感觉就很像迎合当下的一些主题和热点,最后变成《美国派9》一样只是把男女身份换了一下罢了。
实在是不忍心放他俩已经老了的照片,确实在大银幕上看两个50多岁的人谈恋爱肯定没年轻CP嗑的爽,但是他俩也足够了。
不过既然说到CP就不得不提这新版里最被观众质疑卖腐的Smith了。
Neo是bug,同时Smith也是个bug。
他俩就像硬币的正反面一样。
在三部曲里我们能感受到雨果的那种威慑力和压迫感,但是新版的这个演员给我的感觉就像1想要霸占Neo然后被拒绝了一样,很符合当代衣冠禽兽的那种审美,但是显然在这个片子里整个一大无语住。
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最后大决战的时候,居然帮Neo送上了致命一脚????
原因竟然是知道了他想要做真正的自己???
我靠,这点Analyst跟他没谈拢嘛???
属于是反派自己搞内讧了啊。
让我想起了21年的《毒液2》,大决战的关键竟然是宿主和共生体不和谐,而不是主角强大或者觉醒......我很迷啊。
说实话,这版Morpheus是吸引人的也是最可以但是没必要的。
由于老版的Morpheus为了掩护Neob等人撤退牺牲,所以新版的采取了套娃设计。
托马斯安德森不是自己整了套黑客帝国游戏的模拟程序嘛,Bugs混进了这个程序给了老版Morpheus一个红色药丸让他跳到矩阵里之后再喂一个变成现实世界里的电磁流,好家伙人工智能直呼内行。
而这个新版的作用好像仅限于向我们展示现代科技的力量罢了,救不救Neo好像关系不大???
Bugs也只是一个串联作用,另外的梅罗文加、沙蒂、Neob等老朋友也仅仅是回来跟我们打个招呼,对故事本身好像作用也都不大。
关于人物的一点:墨镜真的太重要了!!!!!
眼睛是直观传递情感的,它不如肢体那么抽象,所以表演也不会那么的生动。
把眼睛遮住观众才会在意其他部位的表演,新版几乎摒弃掉了墨镜的设计,这反而让观众会代入不进去这种矩阵的世界里。
2.故事结构你要说矩阵重启是一部标准的好莱坞商业片,那我可能也不大支持这个观点。
好莱坞的商业大片大多都是很规整严谨的结构,每一幕都有其叙事作用,从上个世纪的《生死时速》到现在的《007:无限赴死》都很工整。
反观矩阵重启的15-30min一直在讽刺华纳,这表达了创作者的无奈,也不乏是一种电影自反性的表达。
但是????
一点叙事作用都没有起到啊,几乎找不到有用的叙事线索,有水时长的嫌疑......这不是机灵的抖包袱,这是真正的无趣(虽然骂华纳骂得真爽)。
它自己讽刺的我也就不多吐槽了。
到了中间约一个小时的时候观众才看到了三部曲后想要的结局--人类和机器共和,能够自己种植自己生活,形成一种文明。
但也就到这了,之后的戏份就又是大木大木大木大木大木大木......哒哒哒哒......感觉就像春晚小品一样(bushi 讽刺来讽刺去本身就没拍好,如果真想搞一些自反性,学学《野蛮人入侵》都行。
除了结构的大问题,故事也开始出现一些硬伤,最直观的就是插头问题。
三部曲里要是想撤离矩阵必须要接电话找到存档点。
可是我看这新版的跟充电一样,想拔就拔,前一秒还在被追说拔了会有生命危险,后一秒跑出来了说拔就拔???
这你得给我一个自圆其说的道理吧。
另外把三部曲变成一个游戏的想法也很不机灵,这种感觉就好像霍比特人经历完了魔戒一觉醒来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侏儒的感觉,咱说这不纯纯把观众当傻子嘛???
......说到底就是很敷衍......3.视觉效果终于到了最最敷衍的地方,如果说黑客帝国三部曲是一段史诗,那么这个重启就是网飞大数据+MCU都不用的特效拼成的“网大”。
它整体的质感可以用拉了裤里来形容了。
当年黑客帝国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不仅仅在于内容和哲思,更关键的是技术的革新,那是超越时代的进步。
现在的这部追赶时代的尾巴都还费点劲。
首先拉胯的就是影调,这啥啊这是,真就泯然众人矣了呗。
接下来是令人尴尬到脚趾扣地的,也是Analyst使用次数最多的技能--慢动作和子弹时间。
不会真的以为20年了这些东西还会是引领潮流的吧?
(扎导鼓掌)漫威和DC用的都不是很多了,况且用的真就还不如闪电侠......还有结尾那段不知所云的《釜山行》姊妹篇《矩阵行》。
看到那儿我明白了,原来沃卓斯基姐妹这么喜欢扎导,打戏硬桥硬马像蝙蝠侠打超人、人海战术拍的像2004年的《活死人黎明》、慢动作刚说完......这种僵尸人我上次看到还是在2017年《速度与激情8》里的僵尸车,感觉几乎没差多少.....这真的“狗都不用”了。
当然关于最大的槽点莫过于全网都在调侃的“人到中年,只能靠气波”。
确实,这部电影少了“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的加入,其整体的效果便是大打折扣,只能通过大量的切中近景镜头来掩饰缺点。
原三部曲中袁和平的动作设计带有强烈的东方哲学思辨,就比如他的动作设计总会给两个打斗斗人物留有空间,并不是像小孩打架一样你一拳我一拳。
袁和平的动静结合恰恰拿捏了形和意之间的距离,那一寸方圆就是整个世界,他更多让观众去在意整体和人物的关系而非街头斗殴,这就带有一点道教的思想也与沃卓斯基姐妹在前三部曲的观点一致。
差不多也就这些,写着写着还写出感情了,突然觉得它也没有那么的不堪,毕竟能够看到最后的“唯爱永恒”就很不错了。
情怀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可以心甘情愿为其买单的东西。
“生活给了我两个选择,一个是蓝色药丸相信自己的一切,一个是红色药丸质疑你被告知的一切”。
最后,这冷饭炒得不错,下次别炒了。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时隔18年之后居然还能等来《黑客帝国》的续集。
不过这一次,《黑客帝国》注定无法续写曾经的辉煌。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以下简称《矩阵重启》)已经在国内院线上映一周,作为大IP的续集,电影票房非常不理想,北美上映首日票房收入仅640万美元,而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内地上映第一天票房仅为333万。
相比于前三部电影累计斩获的16亿美元票房,这次可以说输得彻底。
不仅如此,电影口碑甚至比票房的滑坡更严重。
截至发稿,豆瓣评分只有5.7分,离前三部的9.1分、8.6分和8.8分相距甚远。
国外观众也不买账,IMDb评分只有5.7分。
甚至导演拉娜·沃卓斯基都借电影中的角色之口,说出拍摄这部续集的部分原因是在华纳要求之下的无奈之举。
票房稀烂、影迷吐槽、甚至连导演都在自嘲,《黑客帝国》的“重启”为什么无法复制曾经的成功?
本文作者认为,《黑客帝国》系列曾经是超越时代、预示未来的先锋,而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与时代同行的镜像。
《矩阵重启》遇冷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人工智能、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不断爆炸式涌现的当下,传统科幻题材的想象力似乎有些跟不上现实了。
科幻作品该如何寻觅自身的价值呢?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海报。
撰文 | 刘亚光01难以超越的前作与注定遇冷的续集估计很少有人不会承认,谈起科幻电影,《黑客帝国》是一座绕不开的丰碑。
赡养人类的机器摇篮、闪动着绿光的数字流瀑、穿着黑色皮衣的特工、凝固的时间与滑翔的子弹……这部由沃卓斯基姐妹(当时是兄弟)于1999年推出的作品引爆了无数为人所熟知的文化符号,也几乎界定了一种电影的类型。
该系列三部曲全球票房超过了16亿美元,它的影响力也超越了时间,纵观《黑镜》、《西部世界》等现在最流行的科幻剧集,《黑客帝国》所开创的很多设定,也成为新一代科幻导演们思考的背景和出发点。
然而20年后,矩阵的重启却难以再现昔日的辉煌。
2021年12月22日,该系列的第四部《黑客帝国:矩阵重启》首映,第一周仅仅收获12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远低预期。
尽管有不少影评媒体认为,疫情影响了人们线下进入电影院的热情,但即使结合线上流媒体的观看数据,对比《沙丘》等同类型电影的表现,《黑客帝国》续作的表现疲软也一目了然。
在今年1月14日该片登陆中国大陆后,豆瓣等网站上的评分同样持续走低。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豆瓣评分截图。
或许是华纳先行放出的纪录片太过惊艳,导致观众们的实际观影体验出现了较大的落差。
其实从很多客观条件来看,《矩阵重启》的遇冷本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因为完结于2002年的黑客帝国三部曲,可以说用史诗级的篇幅书写了一个过于完整又极度开放的故事。
第一部的开始,尚未成为救世主尼奥的打工仔托马斯·安德森跟随“小白兔”前往“兔子洞”,向它发出邀请的是著名思想家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与死亡》,这似乎就已预示着电影将开启一系列对哲学问题的深入探讨。
尼奥面对红蓝药丸的抉择,回应了有关真实/虚拟边界的经典争论;机器城中饲养人类的培养皿,用具象的形式演绎了哲学家普特南有关“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跟随“先知”的墨菲斯则是人类种种信仰的化身,观众在他一次次的坚信与幻灭中拷问自由意志的存在……借用哲学家齐泽克的评论,《黑客帝国》就是一个对哲学家们的“罗夏墨迹实验”,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佛教,不论你是哪种“主义”的偏好者,都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一条追问的路径。
《黑客帝国》(1999)中的红蓝药丸。
这种多线程探讨深入议题的剧本,无疑需要借助三部曲的体量来完成,从这个角度看,作为续作的《矩阵重启》被许多人诟病的思想内核单薄,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用线上娱乐网站Screenrant的一篇影评的话来说,本想看看重启后的矩阵如何能带来更多关于自由意志问题的新见解,没想到看到最后,却发现这是一部爱情片——考虑到仅仅只有一部电影的时间,而前作又已经打好了如此多的深井,《矩阵重启》的发挥空间自然是相当有限的。
抛开这些深入的哲学探讨,《黑客帝国》系列令粉丝们叫绝的还有当初充满先锋色彩的特效与动作设计。
不过,同样是“徒手挡子弹”的情节,20年前尼奥的初次演绎引来了观众们的一片惊呼,而如今同样的桥段则遭到许多“纯粹为了炫技”的质疑。
这其中或许有观众审美疲劳的因素,但毋宁说,这种质疑也是《矩阵重启》遇冷的一个缩影:它不再是那个超越时代、引领潮流的先锋,而成为了一种与时代同行的镜像。
《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2003)剧照。
02从引领潮流的先锋,到时代的镜像《矩阵重启》的很多情节,都会让观众误以为在看一部都市剧而非科幻剧。
在与机器世界达成合作并牺牲了自己之后60年,尼奥被重新接回矩阵,他新的身份是一款名为“黑客帝国”的同名游戏的开发者。
而搭档崔尼蒂则换了名字,成为一名时刻需要盯着孩子,为家庭费心的母亲。
从飞檐走壁的黑衣侠客,到坐在格子间,一脸倦容地改bug的程序员,和同时忙于家庭与工作的母亲,1999年的理想仿佛跌落到2022年的现实,你我在其中能看到自己真切的倒影,但难以寻回那种凝视未来的震惊感。
而导演在电影中安排的许多“自我调侃”的情节,打破了“第四面墙”,同时也进一步制造了跳脱感,让人失去面对一部科幻作品时的敬畏。
其实,单就“再现现实”这个角度,《矩阵重启》不无引人深思的新创意和亮点。
《黑客帝国》一类的赛博朋克式故事,往往着力于讨论未来世界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什么区分了人和机器?
什么构成人的主体性之所在?
这些都是创作者致力于挖掘、也难以回避的问题。
沃卓斯基姐妹的剧本尽管构思天马行空,但给出的答案其实依旧是“爱”:第一部结尾,崔尼蒂的爱救回了尼奥的性命,并激活了救世主的源代码;第二部《重装上阵》中,尼奥偏离了前五代救世主“命定”的选择,在返回锡安与保护崔尼蒂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而这个偏离,恰恰也成为先知迭代更新下一个新矩阵的关键;史密斯在成为威胁矩阵的病毒后,大肆扩张自身,口中念叨着“我,我,我”,这种消灭他者的宣言,更是让他在哲学的意义上彻底站在了拥有爱情的尼奥的反面。
在一个一切都被因果律“决定”的世界,“爱”驱动着人的自由选择,也让人依旧在机器统治的世界里保留着独特而坚挺的姿态。
《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2003)剧照。
在《矩阵重启》中,“爱”依旧是核心的命题,只不过,它不再意味着一种纯粹的解放,同时也蕴藏着奴役的风险。
取代了“建筑师”的“心理分析师”找到了一种能够继续让尼奥帮助矩阵世界运行,但又避免其觉醒的方法:利用他和崔尼蒂之间的爱。
只要他们处在一个合适的距离,两人靠近时会产生能量,同时这种距离的接触,也不会让他们彻底寻回过去的记忆。
在一个人们被数字科技包围的时代,这早已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警示。
罗兰·拉斯特就在《情感经济》一书中,明确表示人工智能的到来,会让人类社会走出体力经济时代,进入“情感经济”时代,情感成为了人最为核心的竞争力,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许多左翼理论家近些年也提出了“情感劳动”、“数字情感劳动”等概念。
人类学家项飚也在前不久的腾讯“科技向善”会议上提出了极富想象力的“社会型市场”一词,在他看来,当前社会的一大特征即是人与人之间各种连接形式,都逐步被转化为市场盈利的来源。
可以说,《矩阵重启》的这一设定从根本上挑战了前三部中作为“解放之源”的爱情,并让我们以更复杂的态度看待它。
令人隐忧的是,爱情这种复杂的属性,可能恰恰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现实。
《情感经济:人工智能、颠覆性变革与人类未来》,[美]罗兰·T.拉斯特、黄明蕙 著,彭相珍 译,中译出版社2022年1月版沃卓斯基姐妹做出的类似突破,还体现在《矩阵重启》的结尾。
众所周知的是,即使黑客帝国前作三部曲花了很大的篇幅刻画尼奥等人的选择与反抗,但直至最后,他们无法逃避一个令人绝望的事实:这些选择同样也是设定好的。
救世主是为系统升级而准备的,引导其解放的先知,只不过是机器系统用来唤醒尼奥的交互设计师。
解放者们的大本营锡安,也极有可能只是一个进阶版的矩阵(尽管关于这点有许多的争议)。
不过归根到底,三部曲中的人类都怀有热爱自由、渴望摆脱奴役的天性——他们等待被解放,这是沃卓斯基姐妹在彼时的电影中所选择和秉持的立场。
在第四部中,这种立场改弦易辙。
借设计师与尼奥和崔尼蒂的对话,导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拥有不同底层逻辑的矩阵世界,在社交媒体、娱乐科技的麻痹下,人们并不再认为注定携带着痛苦和烦恼的自由是一件比享乐更优的事情。
这或许也是电影与现实对应的最严丝合缝的一处情节。
《连线》杂志的影评称《矩阵重启》是一部拍给成年人(Grown-up)的电影,当老一批的观众们长大,如今的他们,如心理分析师所说,已经“不再爱谈论悲伤和失去”。
现实中的观众们,真的还会认为真实和虚拟,做“哲人”还是“快乐猪”,是一个需要做出选择的问题吗?
NBC的一篇影评认为,与前作的悲壮基调相比,《矩阵重启》的结尾无疑是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的,尼奥和崔尼蒂试图用自己的行动,重新塑造矩阵中人们的观念,“给这片天空重新涂抹彩虹”。
然而对于这些悬而未决的疑问,这种结尾是尴尬而唐突的。
可以说《矩阵重启》遭遇的这些尴尬,连同电影本身,一同都成为了时代的反映而非预言。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截图。
03技术爆炸的时代,《黑客帝国》式故事还有什么吸引力?
当然,关于《矩阵重启》遭遇的滑铁卢,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自然不得不提,那就是尽管华纳始终极力推动这部堪称“摇钱树”的作品拍续集,但作为主创灵魂人物的沃卓斯基姐妹却并非发自内心地支持。
播客极客银河指南的主持人大卫·巴尔·科特利(David Barr Kirtley)甚至将这些来自外界的有关继续拍续集的压力,比作电影里受程序控制攻击尼奥的“群蜂”。
电影毫无保留地用尼奥和游戏公司上司的对话调侃了这一无奈,一些影评也认为,华纳的压力使得许多影史经典相继烂尾,才是《矩阵重启》反映的最大的现实。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截图。
在接受多个媒体的采访中,拉娜·沃卓斯基都提到,最终选择继续拍《矩阵重启》更多是出于很个人的理由——因为失去父母亲的伤痛。
“我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悲伤,某个夜晚,我突然想到我还有Neo和Trinity,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
《黑客帝国》之后,从《云图》到《超感猎杀》,沃卓斯基姐妹其实并未放弃对想象力边界的探索,新的《黑客帝国》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批判的锋芒,但它也并不代表着导演放弃了对现实持续深入的思考,而或许成为一种更加珍贵的私人表达。
不过,《黑客帝国》遇冷的背后确实也有一个更大的不容回避的问题:在一个技术爆炸的年代,人们对眼花缭乱的新科技不再拥有震惊感,科幻作品的井喷也让观众们想象力接受的阈值水涨船高,《黑客帝国》式的故事,还继续拥有令人惊艳的吸引力吗?
疫情之后,越来越复杂而难以预测的世界,也为作者们提出了更大的创作难题:面对比科幻更科幻的现实,科幻作品该如何寻觅自身的价值?
2017年,《自然》(Nature)杂志就曾邀请多位科幻作者讨论过这一话题。
美国作家金·史丹利·罗宾逊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科幻作品能描绘的时间跨度很广,其中一类被他称作“近未来科幻”(Near-future science fiction)。
这些作品往往有着与现实主义作品相似的构架,人物身处的社会关系,行事逻辑都和我们目前经历的世界类似,但是处于一个高技术的环境之中。
这样的作品帮助我们在一个思想的实验室中,探讨当下面临的困境。
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则认为,在一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科幻小说的功能不再是帮助我们想象或是预测未来,但却可以帮助我们留存人文主义的精神。
因为“科幻作品往往都以构建人文主义叙事为核心”,即便大数据时代各类监控技术的细节或许已经偏离奥威尔当年的设想,但温斯顿等人反抗的勇气,依旧是代代相传的财富。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截图。
法国小说家阿利特·博达尔则分享了一个可能更为重要的观点:身处技术爆炸的时代,技术已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其实科幻作品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似乎我们也并无必要刻意去强调它的边界和特殊性。
而借助科幻作品,非科学专业人士获得了参与科学事业、理解科学的特殊途径。
其实在《黑客帝国》中,这种人与技术交融的图景已经反复被提及。
《重装上阵》中锡安的议员就曾问尼奥:机器一定是敌人吗?
到了《矩阵重启》,在新一代的锡安城艾欧,智能生命成为了人类的帮手。
时至今日,《黑客帝国》式的故事或许的确不再是一种对未来的“想象”,而成为一种视角,用以看待行进中的现实,用以重新理解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作者:刘亚光;编辑:李永博;校对:杨许丽。
封面题图来自电影《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剧照。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YO时隔18年!
经典的《黑客帝国》三部曲的续作第四部《黑客帝国:矩阵重启》终于来了!
第四部的《黑客帝国:矩阵重启》无疑是在沃卓斯基杰姐妹此前自己建立的巨人肩膀上,想要再飞出一个台阶,难度可想而知。
更何况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只有拉娜·沃卓斯基。
虽然我抱着很大的期待去看,但也并非抱着这部电影能再次颠覆三观再次提出新概念的期待去看。
看完电影后,我认为,影片想要探讨的一个概念和核心之一,就是用《黑客帝国:矩阵重启》这部电影,和影迷进行一次对谈。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的时间背景放在《黑客帝国》三部曲之后发生的故事,显而易见在第三部《矩阵革命》结尾尼奥死了但又没完全死,而崔妮蒂也是一样的命运,虚拟和真实世界,还有新的故事等着尼奥去解决,或者说,选择。
尼奥被复活后,他的意识再次接入全新升级的矩阵7.0,矩阵通过前面三部曲的学习,也获得了不少“用温柔进入凉夜”的方式,将尼奥隐藏在矩阵里。
影片前半段的节奏和悬疑控制得不错,在没否定三部曲世界观设定的同时,巧妙的运用了类似于《瑞克和莫蒂》第四季第6集,用一整集去调侃好莱坞经典叙事节拍。
同时那一集也夹带着一如既往的荒谬、虚无主义和存在论、女权和经典致敬等等元素吧,一整集都在不断打破不知道多少面墙,和影迷去交流。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前半段就是利用这种同心圆式的穿透方式,把前面的三部曲的剧情裹挟在一个游戏载体里,然后把尼奥变成一位开发创作矩阵游戏,并有着心理幻象焦虑症的设计师。
借着这个游戏外壳的包装,创作者们一直不断通过台词告诉黑客帝国的影迷,这18年来,大家对三部曲的解读和发散,主创都有吸收,现在一次性做一次回馈。
我之所以特别喜欢《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前半段,是影片玩得很纯粹和简单,也不去顾忌观众如何看待,影片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去挑明的告诉观众,主创们多么希望用这部《黑客帝国:矩阵重启》锤击此前三部曲缔造的神话闭环,让《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去接纳进18年前的矩阵端口。
可以做到吗,显然主创也在讽刺自己或许没有足够的运气和天赋,就如影片打造黑客帝国三部曲游戏后,很难进入第四版游戏的故事剧情。
于是影片干脆自我解除故事的枷锁,打开多元墙,和影迷玩一场疯狂的迷因对话和狂欢。
甚至是去对整个现今影视行业所谓的电影宇宙,以及热门IP续作的激烈回应。
这部电影展现了沃卓斯基高强度作者型的表达,虽然只有拉娜并不完整,但影片呈现出来的观点和概念,于艺术片也好,对应商业娱乐片也罢,都对观众不会太友好甚至晦涩,但影片有着自己一套特立独行的风格,不一定每个人都接受和喜欢。
这让我想到了一部毫不相关的电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改编剧本》,鬼才查理·考夫曼做编剧。
影片讲述的是主角查理因为一部作品获得极大认可,并尝试再做出惊人的下一部作品,但这次他想要玩出新的花样,还打算利用这个新作品,对传统的剧作模式抨击和嗤之以鼻。
但当查理写到一半时卡住了,发现无形中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天才,故事之神这次没有握住他的手再次眷顾他。
查理尝试跳脱编剧或创作者的束缚,想去给出人们新鲜的想法和观点,但无奈于到最后自己的人生,反而变得越来越混沌,现实和改编剧本两个世界,他的人生似乎已经被纠缠进去。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的诞生,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或者说挑战,沃卓斯基又不想重复循环,那索性就跳脱框架,对自己曾经的三部曲进行重新的解构,这种解构是碎片化和独特的,并带着深深的自我怀疑。
影片带着不少三部曲的影子,如同矩阵这次升级的版本,依附了太多三部曲所带来的的阵痛挥之不去。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还是能很好捕捉到影片带出来的每一个细节彩蛋,影片有意或无意迸发出的情怀卖点,我还是很吃这套的,毕竟我是真的喜欢《黑客帝国》三部曲。
而且影片和三部曲的剧情联结也不少,延伸和补充了更多黑客帝国世界观的细节,等到深度解析系列我们再聊。
我在看影片时候很忐忑,因为很担心影片会否定掉前面三部曲的世界设定,但很庆幸没有。
影片中段回归到三部曲世界观故事轨迹,我们也终于能看到机器世界经过了几十年的更新进化,以及锡安迭代的IO世界。
影片后半段转换另一种视角,我们能看到在后三部曲时代,人类和机器已经进入到一种非必要剑拔弩张的智慧里,而与此同时,机器或人类,两者之间形成了更紧密的依存,影片想要继续对曾经人机概念的议题进行拆分和重组,已达到一个新矩阵的世界观。
正如影片结尾架构师提出的,绝大部分人并不会太多愁善感,更多的人希望自己活在舒适圈,红蓝药丸,并不会像影片中的主角们,都只选择草莓味。
人和机器之间,正如新交替的世界里,每个从矩阵出来的人,都插满了更多的管子,后脑勺的接口也从单个变成了一双,人机之间的交织变得更为复杂。
三部曲后的真相世界,似乎真相已不再重要,而是人在了解真相后如何去看待这场变革,未来之后的人自己的选择,成为真相背后的重点。
就如崔妮蒂需要做出自我意愿的选择,才能安全脱离母体,她的挣扎其实带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崔妮蒂现实中没有真爱之人尼奥,而在矩阵中有着温馨幸福的一个家庭,这种情况人们的选择会是什么。
影片类似这样的观点还有很多,是碎片化和肆意的,就如还是片尾彩蛋所压轴影射的,现今碎片化和强迫性的网络输出主义,滑动手指就能看各种各样的论述,或者有吃不完的瓜。
影片中矩阵7.0,也同步到了在和我们一样的信息时代,虚拟和真实越靠越近,虽然虚拟不能替代真实,但靠着手机和电脑或平板,联结另一端的虚拟或真实,已经变得无法分离。
2021年,连矩阵母体7.0的构架师,都变得夹带了自嘲基因,给崔妮蒂取名蒂芙尼,对于尼奥和崔妮蒂的胜利也看得不那么重要,因为构架师知道对于人类的学习依然在继续,就如圆周率无法完结,矩阵和人类的共生已成注定会一直持续。
沃卓斯基兄弟代表作:《Thr Matrix Ⅰ/Ⅱ/Ⅲ:Bullet Time》类型:枪战/动作/科幻剧情:人性与哲学之探讨沃卓斯基姐妹代表作:《The Matrix Ⅳ: Bullshit Time》类型:中年/爱情/叙事剧情:结婚后人到中年愈加感到对方很讨厌并且凑巧昨天还在咖啡店偶遇了此生真爱那么即便生了两个孩子👧🏻👶🏻也没有关系,赶紧离婚与真爱飞奔,婚姻自由啊同志们!
建议片名改为《The Matrix Ⅳ:Another Chance》,与片末女主的最后一句话前后呼应,点题主旨。
(话说这催离的主题能在我国能上映实属不易,建议单身朋友们都去电影院支持一波)快乐男孩沃卓斯基变性后转型成情感导师了朋友们,看来还是做兄弟简单一点好啊本片忠实践行了“把所有类型的电影都拍成爱情片”和“宇宙中的所有生命,最终都需要靠两个小人物的爱情的来拯救”的当代好莱坞主旋律。
溢出屏幕的塑料廉价特效质感+划酒拳式软弱无力的动作打斗+莫名其妙的叙事节奏=华纳强迫主创团队收割情怀坑钱了属于是5.0不及格
对,这个续集真的不是大家想要的,不是观众想看到的。
但是看过之后的人,都能明显看出来,这也不是导演和主创们想要的,甚至更不是他们想拍的,他们压根不想拍!
第一部分:吐槽华纳
有可能就是导演邀请基努时的真实对话从第14分钟到第30分钟,整整15分钟,都是主创组在吐槽华纳,并且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都展示了出来,比如“不是我们想拍,是华纳逼我们拍的,不然就取消合同”,“三部曲已经很完美了,第四部要讲啥?
”,“华纳说了,有没有我们这些原始团队,都要拍”。
所以,主创团队估计觉得,与其让别人毁了自己的牌子,不如自己砸了算了。
华纳的要求
主创们的想法游戏的创作者在讨论续集要讲什么主旨的时候,其实就是电影背后的主创们在告诉所有人,我们讨论了,也认真考虑了,三部曲很完美,我们想要延续三部曲的精神,在三部曲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哲学,更多的创意;但是华纳说了,要原创性、要新鲜感,要枪枪枪,要混乱,要打斗。
所以,我们也不知道第四部要拍什么太矛盾了!!!!!!!
最开始精神抖擞的主创团队
最终无奈的主创团队写照1
最终无奈的主创团队写照2
为了自己将要毁掉的经典,留下了眼泪其实从剪辑也能看出来,在讨论游戏续集的时候,剪辑插入了尼奥无奈的生活,从开始精神抖擞的锻炼、面对生活,到最后颓废,其实也是代表了整个创作团队的心路历程,“我们很无奈,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拍,又要毁掉自己的孩子,我们也很伤心”。
主创团队的心声1小时25分时,流浪者默夫的吐槽,其实也可以看作时主创的吐槽,“华纳,你毁了所有称我心的东西,三部曲本来很优雅,本来很有风格,也有对话内涵,不是一上来就打打打”第二部分:展示心中的结局
尼奥的牺牲换来了和平
人与机器/合成物的共生1小时到1小时15分钟之间,这其实就是在展示主创和观众们心中三部曲之后的世界,尼奥的牺牲换来了和平,一部分机器/合成物觉醒,和人类一起打造真实世界,人类的世界越来越好,两不相干。
这不就是大家心理的结局吗?
本来很完美,直到华纳要拍第四部。
第三部分:华纳高层想要的大场面从开始营救崔尼蒂开始,就是华纳想要的续集了,技能咻咻咻,子弹突突突,人群多多多。
无脑上就是了,华纳想要的,主创就随便拍出来就好了,毕竟这是工作,不是艺术品。
人人人
撞撞撞
挡挡挡
接着挡挡挡所以,最终形成了这么一个割裂的怪异的前后没有什么关系的拼合怪续集。
所以,华纳领导层三巨头赶紧下课吧!
毁了DC不说,还要毁黑客帝国,下一个还要毁啥?
三部曲里的每一部,我都看了几十遍,真的毫不夸张,黑客帝国系列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所以现在我真的是故意打一星的,诚如标题所说,我觉得导演是故意拍烂的,电影中导演已经借台词向观众隐晦地暗示了后面要拍烂咯,你们注意哦,只是华纳高层可能没有注意到,所以给片子放了出来。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次不是“兄弟”俩一起来的,只有一个来导演和编剧,不知道另一个是不是不堪其辱所以不来。
电影里面的台词说了,华纳要拍,不管有没有原班人马他们都要拍,那行呗,给别人来拍烂不如我自己掐死我的孩子,你给别人拍,或者说自己用心来拍,如果不是这么烂,那票房肯定会好一点,票房好一点那华纳就看到希望了,来,后传三部曲安排上,那不如我直接把这个ip拍烂,让你永远都不再拿得出来炒旧饭。
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镜头语言,转场,还是什么桥段,完全都不是三部曲的风格,以导演的功力,她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所以肯定是故意的啊。
现在的电影流行在影片里塞彩蛋是吧,行,博底往里面塞彩蛋,要喜剧元素是吧,行,问一下尼奥还会不会飞,配合你,来个卓越的表演,尴尬地跳一下给你看,片尾字幕结束后直接彩蛋和搞笑一起来,叫你华纳拍个猫客帝国去,现在的动作片流行镜头跟着打斗一起晃是吧,来,打斗时摄影师你就扛着摄像机跟着演员一起晃,要枪要血肉横飞是吧,安排进来,再加点僵尸元素进来,要大场面是吧,不就是爆破嘛,炸,随便炸。
为了拍得烂,故意拍得不像三部曲,三部曲在矩阵里的时候都是用一种偏绿色的滤镜,那新的我就搞得明亮的色彩,饱和度拉满。
三部曲穿得很酷是吧,我就故意让主角穿得邋邋遢遢不修边幅,胡茬满脸,反派也不搞标志性的西服。
三部曲里讲话都是慢条斯理的,显得很有深度很有风度,那就故意让里面的人讲话快一点,好像不过脑就说出来一样,不管是正派还是反派,都故意搞得不那么优雅,故意搞得很狼狈,为了拍烂,也真是用心良苦了。
最后,我也希望华纳不会再往后拍了,不要再让经典毁得这么彻底了,所以我也不打算去影院贡献票房了,贡献了票房让华纳还心存幻想以为可以再来两部,我也真是用实际行动来响应导演的号召了。
完全不同意【导演拍了个烂片讽刺WB】这种挽尊说法。
笑死了。
WB损失了一毛钱吗?
被骗进影院的观众最惨吧。
这个影评没有剧情复述和彩蛋解析。
它不配的。
打到三星就因为它是纯纯的 mediocre。
这就是是星战7。
不具备第一部的革命性和影响力,倒也没有烂到地心,但它可能比烂片还糟——它是一部轻浮的、网飞大数据片质感的、动作场景还不如 MCU 的平庸电影,让进入影院打算接受头脑更新和洗眼睛的观众,再也不想看任何续集。
通过每分钟一次、甚至给你自动加上原片对比的怀旧桥段、看似自嘲实则懒得再写一个深刻剧本的偷懒磨时间手段、表面媚粉实则辱粉的破罐子破摔态度,本片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把救世主拖进平庸泥潭,这种平庸是三部曲所反抗的一切。
它唯一比星战7优越的地方在于没有 Reylo 这种让人脚趾抠地的 CP,Neo 和 Trinity 的爱情故事在 20 年后依旧让我们直呼好配。
但也就这样了。
如果你想看他们的爱情,来看。
在其他方面,这部重启没有传达出任何革新的、引人深思的信息。
它不值得你记笔记,不值得你去看一小时讲解视频和 2000 个彩蛋分析。
它不配。
太长不看版(没错做了个视频,配画面更好讲一些):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m4y197HF
马上置顶我们之所以说三部曲是革命性的,因为它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呈现了最古老的本体论哲学问题及其衍生——世界是真的吗?
选择是幻觉吗?
人类是否具有自由意志?
它把哲学讨论经由炫酷的画面风格和超前的技术概念传递,以高雅又深思的姿态嵌入流行文化。
表面上看,三部曲其实挺传统。
角色成长主线是英雄之旅(Hero’sJourney),剧情主线是人机对抗(Man VS Machine),灵感来自诸多赛博朋克和幻想作品,包括《爱丽丝镜中奇遇记》、《电子世界争霸战》(1982)、《攻壳机动队》(1989)等。
缸中之脑(Brains in a Vat)的设定也不算新,是“笛卡尔恶魔”的现代解读:强大的恶魔制造了关于外部世界的幻象,让人错误地相信虚拟现实。
我应该想到,天空、空气、土地、颜色、形状、声音和所有外部事物都只是梦的幻象,恶魔用它来困住我的判断,我应该意识到自己并没有手或眼睛,或身体、血液和感官,但却错误地相信我拥有这一切。
——勒内·笛卡尔在这个宇宙里,机器/机械之神(Deus Ex Machina)是“恶魔”。
它拥有至高权力、掌控全局,像所有权力高位者一样,为下位者提供虚假的选项、制造自由意志幻觉、从外部赋以他们存在的虚假意义,以便更彻底地实施奴役,让他们心甘情愿沉浸在虚拟的感官刺激中做优秀电池人(细究起来并不符合能量守恒)。
要脱离这种困境,Neo 需要进行一场存在主义哲学家之旅。
他必须意识到“外界/虚拟现实/机器赋予的意义”并不存在,他得自己创造目的和意义。
这是人和程序的本质区别——程序需要外部设定目标,人类则需自己做出决定。
与冰冷、纯粹理性的机器相比,来自梦境、直觉和情感的非理性信息让 Neo 意识到事情不对劲。
他吃下红药丸、瓦解虚拟现实,再重新学习、重构现实、发现个体主动性,逐渐成为尼采笔下的超人(Übermensch),即具备创造性和自主性、能够打破既有规则之人。
这是一个范式转移:上帝/机械之神不再提供价值,先知不能直接告诉 Neo 他存在的目的,他只有通过认识自己、有意识地做出决定、用行动去体现价值。
Neo 可以是任何人,三部曲是对观众的直接喊话。
它不是发现救世主的故事,而是主角选择成为救世主、相信个体意志的故事。
即便在后两部似乎有反转,锡安的诞生和救世主的出现都在矩阵的计划之内,有种宿命论的味道,但主角的一切决定仍由他自己做出,他在每一个路口选择了需要血泪抗争的艰难路径,最终逼得矩阵暂时妥协。
和当年的《搏击俱乐部》、前年的《楚门的世界》(1998)一起,Matrix 在世纪之交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对技术的恐惧、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对自己能否认知真相、脱离控制、找回自由意志的拷问。
它督促观众去思考科技的副作用、去阅读《仿像与拟真》,重新审视熟知的世界、辨别操控者、评估真正的人生价值。
另外,辅以震撼业界的子弹时间和中式动作指导,三部曲还把警醒世人的信息包装成了视觉糖果、娱乐性十足的商业大片。
轻度剧透预警👇 在意识到三部曲有多重要后,再来看 22 年后的重启。
你会意识到它变成了春晚小品。
它曾经是流行文化先锋,制造话题引领潮流,是后续作品的灵感之源,就像石头丢入水中、被涟漪波及的鱼这才开始思考水的存在。
然而如今,它不再引经据典、不再提出新问题,相反,它像你的中老年亲戚,从网络流行元素中挑选似乎所有人都在谈论的段子,让自己仍然显得时代相关。
这显示出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可悲(没有说中老年亲戚不好的意思)。
第一部带来的概念震撼没有了。
当我们看到 Neo 被安排成为游戏设计师、桌上摆着 TGA 奖杯,当我们发现担当本片打手的是机器水军(Bots),而片尾则安排设计师们谈论 Cat-trix、猫猫矩阵统治世界,这些浮浅的想象、类比和调侃显然更适合出现在网飞大电影里。
从超前时代到追赶时代,不得不说很可怜。
曾经的严肃社论变成了轻浮的自我引用和自我评论。
无数人在三部曲启发下深入思考的问题,在片中以短小浅的台词呈现。
这不是自嘲,而是一种偷懒式的剧本写作——他们不知道要如何再表现 Matrix 的深刻主题或是想出新的方向,所以借由“角色评论”和“角色讨论新点子”这样的情节耍小聪明,“我知道你们想说什么,我比你们先说了”。
它好像点到了人们曾探讨的所有主题,却实际上什么都没有说;好像在讽刺华纳拍了续集,但这种我骂我自己玩多了显得很没劲。
华纳和迪士尼学习了很多。
没学一点好的。
像星战7一样自我抄袭,电影把粉丝喜闻乐见的怀旧片段重演一遍,甚至给它找了一些设定上的理由。
救世主的二次觉醒几乎完全复刻前作,除了船名变成了记忆之神。
和原初的潜意识梦醒、主动追寻白兔、打破和重构现实相比,这次重复过程没有任何新的成分、没有给 Neo 增添任何新的角色发展,它只是一次机械重制(remake),一场三流同人式演绎,比粉丝自制还不如。
我还没见过这么失败的 remake。
怎么会画面、特效和动作指导比 20 年前还退步呢?
这是时下流行的 demake 吧?
接下来,剧情和概念成了最次要的东西。
一而再再而三的经典场景重现、经典人物 say hi,仍然是星战续集式讨巧又错误的媚粉。
一个个序列生硬衔接,只是为了激起一些情怀共鸣,这又是一种机器逻辑,目的只在于从最肤浅的感官层次上激起观众反应(response),就像我们当年看到 Rey 跑向千年隼时全影院都在鼓掌“哇千年隼!
”一样,这里省略了很多为什么、怎么会、何必呢的问题,它们全淹没在了被精心控制的情绪反射中。
老人物、新角色、甚至是新锡安 Io (与机器之城 01 相对)的引入,有必要吗?
简直比 2000 年的游戏过场动画还平板。
奈奥比支线更是俗之又俗,2021 年了为什么还有这种刀子嘴豆腐心将领最终默许反叛小孩实现个人英雄主义的桥段?
史密斯和墨菲斯都换了脸,为什么不干脆将之设定为新角色?
毕竟这两个换脸角色已经和之前的版本几乎毫无关联。
看完电影你不会在乎除了 Neo 和 Trinity 之外的任何人,因为他们都是次要工具人。
第一部塑造性格各异船员的那种诚挚不见了,现在这波船员身上只是挂满了标签,你是迷弟,你是赛博人,你是女同性恋,本系列出柜的第一个“酷儿”角色,就像迪士尼电影第八个第一个出柜的角色一样。
老实说,我们对于男女主角的感情也仅仅来自三部曲,以及对演员本身的喜爱。
毕竟本作的角色弧光约等于零——不但是救世主毫无进步,他甚至只有第 100 次使用原力停子弹这一招了,Trinity 也错失了被好好塑造的绝佳机会。
很多观众表示本片是女权宣言,他们对此感到不满意。
我一点都不同意这种判断。
我认为二十年过去了,沃卓斯基还是不会写女角色。
20 年前的 Trinity 虽然是个比当今女超英更时髦、更强大的英雄,但她的角色本质仍是“爱上救世主”,最后为爱牺牲。
我们不知道她如何觉醒、不知道她的人生经历、以及心里除了爱情还在想什么。
他们本来在重启中有一个绝好的机会去展现她的二次觉醒。
Trinity 现在被机器赋予的虚假婚姻生活绑定了,她要如何逃离呢?
很遗憾,我们只看到 Neo 的主动努力。
Trinity 仍然是一个被动的角色。
她最后推翻决定的时刻非常突然也毫无说服力。
为什么?
电影除了两小段对话外,从头到尾没有从 Trinity 的视角展现她的不安、怀疑、挣扎、抗争和夺回意识,它把 Neo 的醒来详细展现了二遍,却完全忽视女主视角。
所以观众只是跟随救世主完成了又一场英雄救美。
这让分析师通篇强调的 Trinity 作为救世主灵魂伴侣的重要性、她的起飞和最后对分析师的教训显得格外装模作样。
(说真的,你要是这部拍成 Trinity 视角的觉醒夺好啊!
)没有过程、铺垫和任何角色塑造,最终直接导向女主崛起,让女主去承担说教意味严重的段落。
这种写法是“展示,不要告诉(Show, don't tell)”的反面典型,它没有取悦到任何一个观众,包括女权主义者。
对于反派的塑造同样让人失望。
当我们回看重装上阵,仍然会为架构师的独白深深吸引。
这样一个精于算计、全局在握的主控程序,以上帝一贯的白人长者形象出现,非常符合机械之神的设定,他在片尾被预言家质疑会不会说谎时,反问“你以为我是人类吗”,机器的优越感尽数体现。
与之相比,矩阵 7.0 的分析师被塑造成了一个小丑,一个 “Bigot”,毫无节操,用婚姻和孩子绑定女主、要求 Neo 管好自己的女人。
优秀的作品用强大的反派衬托主角的伟大,主创带着爱意去描写反派,让他们看起来骨血丰满、魅力十足、与主角平等;差劲的作品把反派写得人人喊打,把一切可憎的标签朝 ta 身上扔,可是这无法体现主角的优秀,因为连普通观众都能处于高地!
史密斯在三部曲里还被观众怀疑是真正的 1(The One/救世主),然而在这部同样被降格成了道具人,他的存在只是服务于粉丝、服务于主角逃生,甚至还上演了最后一秒降神(Deus Ex Machina!
)拯救主角。
老实说,他可能是来炒 CP 的。
对了,本片确实有一条信息是沃卓斯基想额外强调的,那就是“非二元”。
三部曲呈现了一个非 0 即 1 的二元世界,人 VS 机器,情感 VS 理性,无知的愉悦 VS 真相的残酷,红 VS 蓝,我们VS 他们。
Neo 面临的所有选项也都是二元选项,吃不吃红药丸?
救不救墨菲斯?
锡安还是爱人?
不过在重启里,导演致力于打破二元界限——Neo 的游戏《二元》(Binary)无限延期,人与机器实现了合作,史密斯甚至和主角策略性结盟。
不过这也不值得记笔记,无非是沃卓斯基姐妹支持 trans ideology 罢了,开心就好。
更尴尬的是,星战7至少还具备一些大片的娱乐性。
本作通过廉价的色调、Emo 青少年般的配角造型、难看的动作戏,真实体现了流媒体电影的水平,而大段解说(Exposition)被随意安插在台词中一股脑倒出,刻意让人费解从而忽略它的浅薄。
要知道,第一部的解说完美融合进画面和动作场景,是“如何插入解说”的教科书般指导——展示,不要告诉,这个最基础的叙事准则,重启完全将它抛在脑后。
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无非是现实里电影公司想卖蓝药丸而已,他们让引领革命的作品成为自身讽刺的对象,让它满足于做纯粹的娱乐消费品,如同矩阵把 Neo 的痛苦记忆包装成游戏兜售。
它把 Matrix 降格到了《头号玩家》的层次——头号玩家里可能有百来个 IP 可供二手传播,这里只有它自己。
当然不止是电影公司,电影已经死了,我们游戏业如日中天。
虚幻引擎 5 的技术展示带来了新片不具备的震撼,当我们在 PS5 上运行《黑客帝国:觉醒》时,很难不为真正的次世代画面震惊,它确实模糊了真假边界,人类没有比这一刻更接近矩阵。
作为玩家,我们对次世代游戏的未来感到期待,但你不得不承认,这一切都很讽刺: 他们竟然让两名救世主为模糊真假的技术站街。
虽然他们有意识地说出了“是营销人员让我们这么干的”、“远离营销”(顺带控诉 CDPR),但他们确实在帮忙兜售蓝药丸!
好比本该控诉无良资本家的 2077 自己变成了反派,本该为原力带来平衡的阿纳金将其置于黑暗。
我不是路德主义者,不是想说,抵制 Epic!
抵制虚幻 5!
抵制矩阵!
相反,我们建议所有人去欣赏一下这个 demo,它比新电影提出了更多的问题,某种程度上继承了三部曲的内涵——矩阵已经到来,它将把我们带向哪儿?
数字身份可以精确逼近肉身个体,这意味着什么?
当科技塑造的现实感觉起来越来越真,“真实”的定义是否改变了?
如果你在虚拟世界中得到了更多快乐,真实与否很重要吗?
你可以通过回看三部曲做出自己的决定。
时至今日,它们也没有过时。
无论是充斥眼界的消费品、社媒上吸走我们注意力的琐碎八卦,还是豆瓣提供的隐私条款更新其实并不具备选项,你都能在各处找到矩阵的对应。
我们早已身处一场战争。
ps. 如果沃卓斯基对这个系列失去了兴趣,把它开放给其他各领域的创作者,就像星战传奇宇宙一样,可能是维持系列新鲜感的最好方法。
pps. 从爱丽丝到多萝西到 Rapunzel,这系列真的致力于泥塑基努。
基努带货好厉害,但不要碰赛博朋克了,谢谢。
ppps. 有人被 PUA 了吧,就这还能挽尊说导演通篇骂街骂投资人实属勇敢。
大笑了家人们,WB赔钱了吗就是说?
电影基本符合我的预期,一部合格的现今电影工业化水准的商业娱乐片,毕竟以前三部曲所达到的成就高度,想再站在本尊巨人的肩膀上再一次重大创新进行电影工业革命谈何容易。
可以看出沃卓斯基姐并不想把本片打造成前三部曲的前传或后传一样进行自我重复或重启,更多是像导演评论音轨一样进行着(前三部曲的)自我解构,导演打破了第四面墙和观众影迷做着交流。
但这些同时也是导演和本作的自我桎梏,而且大多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对没看过前三部曲的观众来说十分不友好,很多经过精心设计的致敬或关联前三部曲的场景或台词会get不到点,限定了观影的受众。
电影用前三部曲的片段闪回和相似的场景元素,最开始就旗帜鲜明的告诉观众本作并没有推翻而是延续了前三部曲的设定,也更快的唤醒了老粉的回忆。
IO中人类,机器和程序的互融的设定,经过这么多年全世界影迷的头脑风暴,都在预期的范围之内,但是也可以反向解读为导演在对影迷们进行回应:你们的集体智慧我看到了哟。
电影后期看上去是Neo带领的拯救Trinity的行动,实际上影片的最后却是Trinity拯救了Neo,Up Up and Away!(S)和前三部曲的设定正好反了过来,既符合现在女性觉醒的时代特征的同时,也映射了现实中导演自己由沃卓斯基兄到沃卓斯基姐的转变。
电影一直在进行着自我嘲弄,像吐槽现今好莱坞的续集风,电影宇宙风,片尾彩蛋梗,连东家华纳也当面照喷,电影已死,游戏已死,Catrix当立。
可惜影片中新引入的角色,新任Morpheus和新任Smith都无法让人留下印象,反倒是老角色新造型的乞丐Merovingian让人印象深刻,他的形象和现状也正解释了他当初为何不和先知和Neo联手的原因。
脑Matrix新的(且更紧密)的互联方式(随意插拔且脑后一个孔变两个),人类新城IO中人机程序的互融,程序进入现世的新实体粒子化方式这样的更新设定不多,再加上由于是自我解构作品,电影中有大量的台词进行着自有的概念解释,也没有再加入更多的哲学命题,少了让人大开脑洞和思辨的空间。
电影与其说是一部黑客帝国宇宙的新作,不如说是前三部曲的一种延伸,一种自嘲,一部衍生或是除去饰演Neo和Trinity的老二位之外完全可以当作的一部同人作品。
喜欢Lana姐姐把一部电影当成了她疗伤的游乐场,肆意的嘲笑,讽刺,煽情,毁灭。我喜欢长发Anderson虽然已经是胡子拉碴的老头,剃了头的Neo一觉醒来,还是那个20年前的少年。虽然少了妹妹,少了一点灵气,但不管怎么说,Neo和Trinity复活了,就是最好的不是吗。
十八年后,还能看到这种续作,沃卓斯基,姐们牛逼啊!崔妮蒂觉醒都快要看哭了!朋友们,不要忘记自由意志!相信爱人,一起飞吧!(附赠Sense8不全员干架和尼尔二度割喉,还有无处不黑的吐槽,如此真诚的创作难道不值得五星吗!
非常无聊的科幻片,非常不感人的爱情片……
为何重启
难得日本早于其他的确先上映了。非常失望。大量的情怀和闪回。整个调性和前三部曲相差巨大,显得过于玩闹了,而剧情一会又想深刻一会又很娱乐,显得非常割裂。叙事上非常meta,不同层级里的“角色“,一会儿在聊现实,一会儿在聊真实,一会儿在聊matrix里的游戏,一会儿在聊这个电影本身。然而大量意义不大的对白显得神棍又拖沓。此外,通过角色之口对影片中的对本影片隐(明)喻的游戏进行吐槽,对各种桥段吐槽,并不会让这些很烂的表现获得免于被喷豁免权。打斗戏和飙车戏都非常拉胯,属于可以直接跳过的内容。以及整个crew的扮相也太讨好了...当然等字幕出来还得再看一遍.//预告片还是很对味儿的 过去二十年了 不仅电影工业有了翻天覆地的革新 在生命科学计算机技术上我们都有了各种各样新的突破 在这样的新时代下黑客帝国如何展现其世界观魅力有待考察
3.5🌟。个人很喜欢的设定包括,取代架构师的那位程序员,是以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存在的;以及为了让neo更好接受“现实”,matrix将前三部的相关记忆都作为他设计游戏的设定。是否在贩卖请教见仁见智,可能也的确有来自制片厂的压迫(剧情并非没有影射),但作为她愿意dedicate to自己父母的影片我相信还是有认真在制作的,也有思考。至少我看着挺开心的~准备回头二刷一下~
太难了,想在2021年在动作和视效上让人“大开眼界”太难了,最后的丧尸围城算是导演对华纳最赤裸的嘲笑。本来就是因为john wick翻红而匆匆上马的项目,拍到这份上算ok了。
我好意思说,今年我看过最烂的片居然是黑4吗?我避过了很多坑,无奈这部ip迈不过去啊[苦涩][苦涩][苦涩][苦涩]拉娜已经完全hold 不住自己了,太散了。纵观云图(我家提克威是好的)到木星,她们要真正融合艺术商业,做到老少咸宜,达到她们想追求的高度,怕还是要很长时间的,是不是华纳等不得了,所以毁自己手里比毁别人手里好啊?[苦涩][苦涩][苦涩]Ps:自我觉醒和吃药觉醒效果是不一样的。龌龊姐妹,快醒过来吧,还我黑4啊[苦涩][苦涩][苦涩][苦涩][苦涩]
《矩阵重启》中有好点子,而且很多,无论是时隔多年后重启故事的方式,对未来的展现,新奇的世界观构架,不毁前作的人物深层塑造,有些甚至好的让人拍案叫绝,但最终的效果只像是被粗暴地叠加在一起。它是如此的怀旧,以至于怀旧几乎就是它存在的唯一意义,一个小时断断续续的播片,对细节吹毛求疵的细节重现,导演、编剧和演员无一不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这都改编不了它是一个不该诞生的续集电影的事实,影片也不止一次的讽刺了这种制片厂赶鸭子上架的压力,这个曾经那么先锋到震惊世人的神作,现在居然要带着镣铐被逼着跳舞,而且有那么一瞬间,它仿佛还真的宝刀不老,哪怕只有那一瞬间呢。
打五星是因为豆瓣5.7的评分明显偏低。实在讲起码吊打一众超英片,这样说的原因也是二十年后的续集观感有如超英一般“无脑无敌”,要知道第一部在Neo成为the One的道路上是多么曲折,所以Trinity的信是非常有感染力的,而这部续集中Trinity从Neo那里传承了the One,所经历的刻画不过是飞跃大厦的一霎那而已。但本片还是延展了一些三部曲的巧思,只是在华纳赶鸭上架和沃卓斯基不情愿的自嘲中显得无足轻重,三部曲中沃卓斯基对爱和自由意志一贯的关注,在这里仅表现了爱,而且极其粗糙,Neo一想到Trinity便无敌、两人一握手便金钟罩发威,如此也看出沃卓斯基完成任务式的敷衍。若抱着完成四部曲的期待那未免要大失所望,但如果降低期望明白这是华纳要求而导演敷衍的狗尾续貂,那么会有超出预期的惊喜。
这代人的年龄仿佛经历了bullet time总还停留在世纪初的少年阶段,致使大叔和辣妈的纯爱屡屡搬上银幕,尤其对于昔日叱咤风云的黑客来说这会不会太肤浅小清新了,简直没眼看… 以及所谓矩阵世界应许的自由政体到底是什么似乎也很模糊,仍处于乌托邦的理想之中,既然克苏鲁的现实世界与数字虚拟世界的dictatorship都不能令人满意,那么靠两个中年人纯爱的情动就能超级英雄拯救世界了嘛… 回到现实才能组织抵抗拟像和想象的力量,这种怀旧的二元对抗似乎确实证明Neo is getting old
导演明显对前三部的美学风格和严肃的史诗写作失去了兴趣,却还是套了一个最没原创性的商业片模板,其实拍成主创重聚特辑会更好,整部电影也确实给我导演在唠嗑的感觉,就像在说:我就是想赚钱,但也想借机说说心里话,如果不能接受我也不介意。她相信人们有一个不受环境污染的核心,像一个来自旧时代的人一样坦诚地呼唤着感情,有一种坚定地要让老夫老妻携起手来的执拗,又伪装得自嘲和毫不在意,不想让我们觉得她认真。它操着一种当下泛滥的网大衍生片质感,来讽刺促成这种泛滥的网络生态本身。两种矛盾的情绪交织在创作者身上,就像每一个有自由意志的人那样真实。也许我们反而应该希望这是一部快速过时的电影,因为那将意味着好莱坞重拾了原创精神,不再借由肾上腺素和粉丝热情营造盲目的狂欢,不再持续地内耗下去,导演自嘲的空虚感也能迎来慰藉。
果然像我之前预测的,这已经算不上是狗尾续貂了,比蹩脚的同人小说更惨不忍睹。就像一个浓妆艳抹的广场舞大妈一次次向共舞的不同老头吹嘘着自己年轻时候如何芳华绝代,挑动着半永久文眉,轻佻而香艳之间,涂在额头和满脸的雪花膏渣子掉了一地。
前40分钟,抖机灵,有意思,戏中戏套中套,与时俱进。后一个半小时,前三部的哲学思辩、宿命论,本我超我、自由与控制的对抗,通通荡荡然无存,沦为老套陈旧的营救动作片,但动作戏却一塌糊涂,套招都套得软绵绵,这冷饭,色泽口味都不行。
就不像个正经电影,感觉主创都一脸“为什么要重启?”的疲惫感。
代码创造的一切看似真实的世界都是虚假,爱情创造的一切看似虚假的情感都是真实。我如何把你从吊舱里拯救,却需要你放任孩子的啼哭,即使那孩子是系统创造的。我如何让你拒绝矩阵里草莓的甜美,而是来到地下种植草莓。系统可以欺骗的味觉和情感,当工蜂从睡梦中的床上弹起,谁在乎他们有过怎样的人生。
创造了“黑客帝国”的尼奥成为了过去沃卓斯基兄弟的化身,而最后救世主的身份移交给了崔妮蒂则是沃卓斯基姐妹的诞生,从这个层面上讲,『矩阵重启』实际是一部关于作为导演与新人类的拉娜与莉莉带有回顾性质的内心自白,它越过了所有沃卓斯基的电影,对过去的作品和友人充满留恋,却又对曾经的时代和自己一声叹息,结合兄妹二人近年接连的创作失利,令人唏嘘,该从资本的幻境中觉醒,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拟,而作为『超感猎杀』的信徒,本片中诸位家庭成员的回归让我惊喜,不仅如此,姐妹二人继续在作品中塑造着自己期望和幻想中的教主之爱与神明之力,引领和她们一样的人类团结起来突破局限实现解放,抵达日出时刻,用彩虹作画于天空,在这其中拉娜流露出了姐妹二人告别与归隐的情愫——电影、游戏、叙事都已死亡,看看猫咪视频,回归最纯真的生活与生命。
最 终 兵 器 彼 女
文戏又臭又长、打戏支离破碎,看得我目瞪口呆。(去影院又看了一遍,其实剧本还行,但文戏和打戏的观点没改变,看得我如坐针毡)
不知道是我太包容还是网友太苛刻,我觉得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是一部烂片,甚至算得上是好片,跟2、3的水准不相上下,如今评分绝对过低了。当然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1是里程碑式神作,大家对将要开启新三部曲的4肯定也抱有同等的期待,希望又是一部开天辟地之作,然而在山顶上再长出一座山峰谈何容易,如果以神作标准来比,4肯定难负其重。最大问题还是哲学层面没有突破,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原地踏步的世界观肯定无法取悦如今见多识广的观众。不过4已经初步构架了一个人与机器共存的雏形,后续还会如何展开,会不会有所突破,还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