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秉持一个观点,即当我们致力于追求某件事情的平等时,这往往意味着该事情在当前尚未实现平等,且执着于现在的状态反而会加剧不平等。
而当我们与所追求平等之人能够忘却平等之念,平等且愉快地相处时,我们才真正实现了与他的平等。
这一观点在我观看电影《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后得到了深刻体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电影名称较长,但记忆点鲜明。
家庭聚会可以推荐这个《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在2024年3月4日这一天,我撰写了这篇电影日记,记录的正是这部《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观影后,我深感震撼。
多年前,我热衷于聆听苏打绿的音乐,其中一位乐手刘家凯在社交媒体上标记了自己的喜好,却不幸被狗仔和媒体捕捉到并大肆报道。
我回想起张国荣的事件,每年都会被人们客观讨论、缅怀,而刘家凯的事件的讨论却很难客观,这让我一度怀疑我们多年来的努力是否付诸东流。
然而,当我在《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的结尾处看到,影片中的插曲和主题曲从编曲、乐器弹奏到演唱,均由刘家凯完成时,我意识到,我们的努力并未白费,而是取得了一定进展。
尽管在影评中,我或许无法直接阐述某些词汇,但我仍希望将这份观影感受记录下来,作为我的日记。
无论多少年后,无论是我的朋友、年迈的我看到这篇日记,我都希望它能留存于此。
因此,我尽可能采用现今网络发言的标准来撰写这篇日记。
1. 车祸重生不为女就电影本身而言,若非其独特的主题,即将车祸身亡的角色设定为一名女孩,该故事可能会陷入俗套的网络小说框架,如《重生之我让……破解谜题》等。
虽然该电影并未在电影方向和探索上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但它难能可贵地完成了某些探索。
它并未将死去的主角设定为女性,而是设定为一名男孩,这个男孩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被催婚的爷爷奶奶、父母所关心的孩子一样。
他的日常感、随意感以及不经意的状态,终于达到了可以公开讨论和认可的状态,这代表了真正的平等和进步。
在我国电影中,能出现这样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过去,这类探索往往由香港电影承担,并发展出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电影风格。
如今,我们将香港电影的元素逐渐融入内地电影,同时,也让台湾的电影承担探索的重任,再将他们的探索成果融入我们自己的电影中。
这正如自贸区一样,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前瞻性和探索精神。
而《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正是这样的探索之作,它代表了我们现在可以做到的进步,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2. 后现代悬念混搭喜剧恐怖此外,这部电影还难能可贵地在于,它并未将俗套的故事再次演绎得俗不可耐,反而呈现得相当吸引人。
影片开头的追车戏与我在电影院观看的《周处除三害》的追逐打斗戏颇为相似,视角的运动、穿梭机的运用以及无人机捕捉的画面,都极具娱乐性。
同时,影片还将游戏艺术中的质感和做法融入电影艺术中,如撞车时镜头直接往前跟的流畅感,都做得相当出色。
当然,影片也采用了一些后现代的手法,利用相对俗套的梗来制造悬念,如死去的男孩与其父亲之间的误解,在结局时突然揭开,原来父亲并非不理解,而是发现了男孩要结婚的另一半已经出轨,出于保护心理而没有说出真相。
这种悬念的设置虽然略显编剧刻意,但确实能触动人心,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同时,影片还巧妙地穿插了喜剧元素和个别段落中的恐怖元素,使得观众在长时间观影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
3. 男魅时代新篇章作为男性观众,我过去观看的电影中,往往充斥着对女性魅力的展示。
然而,当我看到《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中展现男性魅力时,我意识到这代表了某种意义上的平等。
尽管我作为男性,在欣赏美好事物时仍很难排斥性别视角,但这部电影的出现,无疑是对这种偏见的一种挑战和突破。
长期以来,荧屏上形象较好的男性较少,导致我们对男性美的诉求需要嫁接到中性女歌手或女演员身上。
而现在,大屏幕上出现了更多形象俱佳的男性角色,让大家去观看、去讨论,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总之,《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是一部非常有趣、搞笑且富有意义的电影。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可以不停地哼唱蔡依林的歌曲,如《舞娘》、《爱无赦》以及最后的《玫瑰少年》等。
同时,蔡依林也找到了她在商业上的立足方向,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这部电影是怎么做到带点鬼气,却一点也不惊悚,还笑中带泪的。
台湾是怎么能一边在同志大游行,同性恋婚姻合法化,一边还在搞冥婚,还不是单身逝者的联姻,而是活人在大路上捡红包,撞上好事,娶了个男阴妻,还会旺夫,这三个字组到一起,怎么听怎么怪。
许多打着同志旗号的电影,主题是同性恋,一号零号主角都是男人,内容却是无尽的压抑和边缘化,房间里的大象是党同伐异的异性恋社会。
2019年5月17日,台湾立法机构“内务委员会”在三读时通过了《法院解释与执行法第748号》(俗称“同性婚姻特别法”),同性婚姻正式合法化。
在此背景下,林子晴质问吴明翰“都什么年代了?
你还恐同。
”吴明翰捡到红包,将要与毛毛冥婚,阿嫲夸他和毛毛是正缘,做法事的师傅,在喊对拜双方时,喊的是“新郎一号”“新郎零号”,吴明翰把毛毛的牌位接到家里,阿嫲傲娇地说了一句“谁压谁还不知道呢?
”显得十分自然、合理。
并不是他们有问题,而是被社会规则的下划线加粗、斜体,在一众平庸中太过出众,显得不合理。
一开始就被当作主体和主题,整部电影的运转都很流畅,一点也没有需要别过来、弯过去想的段落,比较和归类才会带来隔离。
最开始,每个人都带着被分类的印记,无论是蠢直男、死gay,还是作为“警花”的花瓶。
蠢直男是练肌肉练到壮壮的,歧视死胖子和同志,把毛毛的牌位请回家,心里发虚,还要嘴硬,看到女人,就自以为需要展开坚强的臂弯,给予她温柔的保护,唯一关心的事是可不可以回分局,说白了就是“自大又自恋”。
死gay,爱环保,爱Jolin ,唱《爱无赦》,爱护小动物,在gay吧舞池里翩翩起舞,和老爸关系很差,火药味十足,还爱感动,爱哭。
林子晴日常工作是给长官别胸花,轻而易举获得嘉奖,每个月都要请生理假,做任务时,不是在扮孕妇,就是通便酸奶的可爱销售。
结果直男除了爱看porn片,也还是懂关心人,爱人的,即使安慰毛毛的方式,就是扯出孔雀绿的内裤,夸赞他有眼光,路见伤害毛毛的渣男,一顿暴揍,帮毛毛完成养小毛的心愿,做中间桥梁,传递毛毛和父亲相互被隐藏的爱,助力顺利投胎,还有就是被卧底女警官暴揍,抑扬顿挫的“不敢相信”也从他嘴里说了出了,风水轮流转,直男有一天也会被当作弱势群体。
林子晴是外表美艳,内里腹黑的花瓶,而不是一览无余的玻璃杯,她从吸毒致死母亲的身世里逆袭,当上警员和黑帮卧底,最终反杀老板,把他双手钉在墙上,收获一众银元,拎不起钱的时候,紧急抹两滴眼泪,让马仔乖乖把钱袋装上车后座,聪明美丽她占全了,她才是超越直男的大Boss。
至于毛毛呢,他穿muji格子衬衫,和程序员一样,还是那个善良心软,不需要反转的毛毛,他需要的,是父亲坚强外壳下柔软的温馨,是被家豪甩掉,仍然有一个人守护他的暖心。
他不会是因为被吴明翰表白,“上辈子你养我,这辈子我养你”,感动得不好意思,才要假装心愿已满,被召唤去投胎,飞走了。
以权力为灵媒的男导演,拍出的闺蜜情深,只是作为卖点的工具,向内张望,一片虚无。
了解并尊重同性恋的导演,拍出的鬼和同志片,奶奶和毛毛的骄傲游行相片,时不时穿插的《舞娘》,吴明翰电脑旁的杯子,一面是“清心福全”,贴纸是彩虹,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英文,一面是“人鬼可以冥婚,同志不能结婚”,用心与不用心,一目了然。
喜不喜欢,完全取决于大家用哪些视角来看这部片。
1、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警匪喜剧片,娱乐成分是的确做的还不错,能让人喜笑颜开,再加上已经被炒得很久的许光汉的身子,一上映就冲上热门。
有不少人是冲着许光汉的屁股打高分的,这点我很接受。
美好的肉体值得向大众传播情绪价值。
2、在商业喜剧片里夹带正向的txl题材,多少都是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
至少这一点大陆影视行业还做不到(古偶耽美腐剧除外,那是个病态范畴)。
除此之外,我就要较真儿了。
3、表演不重要?
除去美好肉体光环,许光汉的表演是真的不太行。
浮于表面,像走过场,不自然也不流畅。
尤其许光汉光着屁股对着警察卖骚那一段,每个动作小节之间还要卡顿反应一下,这些镜头都是一遍过的吗?
这点我给减0.5分。
4、角色扁平不重要?
用当代视角看,任何电影、小说、剧作,只要角色扁平,脸谱化,只有单一面向,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这就是比较严重的缺憾了。
因为世界并不是这样的。
就连鼓吹万年美好的迪士尼都在不断进化和丰富公主人设了,至少让美好不再简单、扁平了(尽管部分“进化”有点矫枉过正,比如黑皮脏辫小美人鱼,昭示着欧美影视行业的政治正确已经病入膏肓了,哈哈哈哈😂)。
这点我给减0.5分。
5、刻板印象不重要?
毕竟剧情涉及txl内容,而且占的戏份很重,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多少要承担一些向大众传播被当下时代认可的世界观的责任,尤其是对于被大众广泛误解的话题。
所以刻板印象是个大忌。
txl就是娘的,是在很多领域都高敏感度、高正义感、高情商的活菩萨……这表明导演对txl群体了解和挖掘的很浅。
再加上给txl天菜——许光汉大篇幅的裸戏,难免不让人怀疑这是在廉价贩卖txl好感。
这点我给减0.5分。
6、笑从何来?
用低廉的方式逗笑大众是很容易的。
但作为一个文明人,笑完总要多少思考一下“笑从何来?
”。
如果发现这笑背后的逻辑有问题,以后就不会这么轻易的笑了。
这跟我们儿时在幼儿园笑话残障小朋友的逻辑类似,等知道我们的笑是以别人的痛苦为代价的,我们就笑不出来了。
或者以《脱口秀大赛》和《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为例,我更喜欢后者,因为后者的喜剧是经过真正懂戏剧的人精心雕琢过的,不轻浮,笑中带泪。
当然,前者也可以逗我笑,但想想那些文本里面有多少刻板印象和不礼貌、不友善的表达后,我就再也笑不出来了。
这点我给减0.5分。
7、都给父权披上温情面纱了,还能别较真?
结尾对父权的温情化处理,无法让我信服。
这是在给父权找合理化、高尚化的解释,但这个解释并不合理。
我从未听说过有中国txl的父亲是这样处理和儿子的关系的。
东方父权就是实实在在的父权,没有不可言说的似水柔情。
不批判父权也就罢了,反而美化了父权,给封建思想抹焦糖,还让很多懒得动脑的观众认为这样处理很“温情”。
那我更要较真儿减1分。
以下问题不需要较真儿。
8、导演恐同吗?
至于导演恐不恐同,我觉得从剧情和角色上直接下定论,未免有点过于武断和敌对了。
而且我认为,恐同与不恐同都是正常的、合理的。
只要不宣扬敌对,不干涉别人,都可以接受。
就像恐高、恐艾、社恐一样,都是纯个人心理感受而已。
而且这跟个人认知和经历相关,有过错误的认知或糟糕的经历必然会恐惧。
何况个别txl的言行举止让直男不恐都困难,直男也不是活菩萨。
所以没必要敌对。
与其成天想着树敌,不如多想想如何用正向影响力消除恐惧,才会对txl的处境有帮助。
《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8月10号上线流媒体,这个消息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有相当一批人可以提前过年了。
同志、腐女、喜好男色的直女、同志友好型的直男影迷们,都可以过年了。
我知道现在关于这部电影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许光汉在片中展示了自己浑圆紧实的翘臀,不过这个还是放到后面再讲吧。
我要先从电影的筹备开始讲起,慢慢梳理。
大概两年前,听说台湾的程伟豪导演要拍一部讲同性冥婚的电影,定了许光汉和林柏宏这两大台湾最炙手可热男偶像主演,期待值瞬间就在无数人心里拉满,成为这两年最受关注的一个华语电影项目。
就冲着这脑洞巨大的诡异题材,这顶级颜值的梦幻阵容,而且程伟豪还是台湾电影圈近年来在商业类型片上做出开拓创新的新锐导演,尤其擅长惊悚悬疑类型,之前比较有名的作品是《红衣小女孩》系列和《缉魂》。
不过坦白讲,之前虽然我也很期待,但这其中猎奇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
同性+冥婚,这也太耸人听闻了,很容易就会拍成那种空有噱头但天雷滚滚的烂片吧,尤其是当得知电影定了这个超长又难记的片名,就更觉不妙了。
结果今年年初,电影在台湾上映后,竟然票房口碑双双大爆,以近4亿台币的成绩,成为今年台湾电影截至目前的票房冠军,进了台片票房榜历史前十名。
除了在台湾上映,这部片还在香港、澳门、韩国、日本、越南、柬埔寨等多个地区上映。
▲从左至右分别为日本版、韩国版、越南版、柬埔寨版海报不管是同性题材还是鬼故事,在大陆都是绝对不可能上映的元素,于是上半年一些有条件的大陆朋友把去港澳台电影院观影当成了一个旅游项目。
即便电影未在大陆上映,网络也还没出资源,豆瓣上也累计有上万人标记并打出了8.8的超高分,吊足了更多人的胃口。
我没有条件为了看个电影就下那么大血本,只有乖乖等资源了。
8月10号下午三点,是电影上线流媒体的具体时间,我眼睁睁看着这部电影立刻冲上了豆瓣实时热门搜索榜第一名,超过了正在院线热映的《孤注一掷》,并且一直持续了两天时间。
这代表什么?
代表了人民群众真正的精神需求,是可以突破一切限制的啊!
现在看完电影的我,在这里负责任地表示:没有失望!
确实好看!
从来没有看过娱乐性这么强的华语同志片!
要用文字讲清楚这部电影是困难的,因为这是一部根本无法剧透的电影,各种元素极其驳杂,到了让人眼花缭乱的程度。
我就简单讲讲吧。
电影的故事主线,就是许光汉饰演的一个钢铁直男警察,因为一系列神秘现象,被迫要跟林柏宏饰演的刚刚死去的男同志进行冥婚配对。
同时又因为身为警察的职业属性,他要和那个鬼魂一道追查肇事凶手。
在这个过程中,人与鬼双方从一开始的互不对付,互相看不顺眼,慢慢了解对方,打破了阴阳两界和性取向的隔阂,成为了真正的家人。
双男主,一直一弯,一阴一阳,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被捆绑在一起,从冲突,到融合,这个设定本身就自带强烈的戏剧性。
然后导演编剧在主线的基础上,不断做加法,加进去各种类型的调料,去丰富整个叙事,给观众带来一波接一波持续不断的爽感。
让我数数,这个电影除了同性元素之外,还包括了多少其他电影类型元素:喜剧、奇幻、惊悚、悬疑、警匪、动作……上面讲的还只是大的类别。
还有无数个小的元素穿插期间,比如开头有一段紧张刺激的飙车戏,有一条可爱的狗狗贯穿始终,结尾有好几层反转,都是时下最容易吸引观众的设计。
除了这些一眼就能看出的设计,片中还有一些不容易辨识的小巧思,比如色彩上的设计。
彩虹的各种颜色,在片中人物的服装、道具置景上都有展露,让影片看上去缤纷绚烂。
而且两位男主角还各有颜色上的分配,林柏宏出场的时候,服装场景以红、橙、黄为主;到许光汉出场,服装场景就变成以绿、蓝、靛为主。
导演就像手握一个调色盘,在影片中添加了各种色彩,既包括了字面意义上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彩,也包括了电影类型上丰富多层次的色彩,再加上电影主题讲的是性向上的包容多元,而性少数群体的代表符号就是彩虹,可以说,这部电影从形式到内容达到了合一。
或者说,这部电影就是在展示一条360度立体多层次的彩虹。
再说几个细节,从中也能看出这部电影有多么丰富多元。
其中一个很妙,竟然还能和刚刚发生的娱乐新闻联系起来。
片中林柏宏去世前的男友,是炎亚纶饰演的,虽然戏份不多,但每次出场都很高能,人设看起来还挺渣的,不安分,不专情,男友刚去世立刻就有了新欢。
有场戏是林柏宏要求许光汉满足他的一个遗愿:删掉手机里他和炎亚纶的亲密照片以避免外泄。
炎亚纶刚演完这部电影,就被台湾米兔运动锤了,一大罪状就是他强迫未成年男友拍摄床照并导致外泄。
两相对照,炎亚纶这根本就是本色出演嘛。
难以想象炎亚纶演这个角色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心理。
导演编剧真是神机妙算啊,让戏剧和现实产生了奇妙的互文。
这个细节除了提供八卦上的谈资,在我看来,它还妙在,给予了同志角色在政治正确之外更丰富的刻画。
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有纯情的小白兔,也有花心的海王,有痴恋也有背叛,在普遍的人性上大家都一样,既不必给同性恋贴上负面歧视的标签,也不必把他们看得高人一等,平视就好了。
虽然这是一部双男主的同性题材片,但片中其实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女性角色,就是王净饰演的林子晴,她是许光汉在警察局的同事、搭档。
编导在这个角色身上,还寄托了对女性身份的看法。
林子晴是个漂亮的女警察,直男许光汉很迷恋她,但同时呢,他又会以直男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去看待林子晴,觉得林子晴只不过是个警界花瓶,只要漂漂亮亮地做一些简单的仪式性的工作就好了,关键工作还得靠男警察。
但林子晴后续的一些展开,完全颠覆了“警界花瓶”的标签,展示了她酷的、勇敢果决的、雷厉风行的面貌,甚至最后还黑化了。
我看网上评论区很多观众看完电影为林子晴这个角色的设定吵了起来,甚至盖过了两个男主角引起的反应。
有人觉得这个电影厌女,唯一的女性角色还是个反派。
另一边观众就觉得,这恰恰是这部电影了不起的地方:以往不管是警匪动作悬疑片,还是男男同志片,女性角色都是可有可无的花瓶陪衬,而这一次,一个起初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女孩在最后亮出黑暗凌厉的底色,成为这部男人戏的终极大Boss,花瓶摇身一变成为女魔头,这不是对于女性叙事的一层花样翻新吗?
谁说女性角色必须善良、温柔、贤惠、无私?
这种桎梏在一部同志电影里竟然被解绑了,成了片中又一抹闪亮的色彩。
这部电影就像一个万花筒,可以摇出无数种图案,变幻无数个视角。
再提供个角度:传统和现代。
冥婚,这是中国最传统落后的风俗习惯,我们眼中的文化糟粕。
这部电影却把这个糟粕和最现代的同性婚姻结合起来。
片中冥婚的始作俑者,是林柏宏七十多岁的老阿嬷,她是个思想很开化的老人家,一直都很支持孙子的性取向,还跟孙子一起参加过同志大游行。
后来台湾同性婚姻就合法化了嘛,孙子终于可以和伴侣结婚了,可这时候却突遭不测遇祸身亡,阿嬷为了让孙子在另一个世界有一个归宿,才安排了冥婚,找来了许光汉。
这位老人家的头脑里,最传统的思想和最现代的思想就是可以并行不悖和平相处的:既然现实世界中同性可以结婚了,那在死后的世界应该也可以呀。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过去觉得恐怖愚昧的冥婚,竟然也有了一丝温馨圆满的意味。
这也是在颠覆我们的既有观念,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待传统和老人啊。
同时呢,借由冥婚,故事也可以触及到东亚同性恋者所要面对的最根本困境:家族血缘的牵绊,伦理上的冲突。
虽然阿嬷对孙子是明确支持的,但片中庹宗华饰演的父亲,态度上则比较模糊。
影片把父亲的形象设计成外表强硬,虽然爱着儿子但不懂如何表达这份爱,导致父子关系一直很紧张,直到儿子死后才终于说出心声,让父子之间在阴阳两边终于达成和解。
这种设计一方面特别符合东亚父亲的典型形象,另一方面又能够满足大部分同志心理上的需求,让现实中一直剑拔弩张的父子们,在电影里完成一个理想化、仪式化的和解,电影在这里推向情感上的最高潮,虽然有点俗套,但很有效,因为这就是大部分中国同志心底最深的痛,他们太需要有这样一个情感宣泄口了。
选择让庹宗华演父亲也很妙,他让我想起了二十年前那部现象级的台剧《孽子》,他在里面演王夔龙,一个因为性向暴露被父亲逐出家门的男同性恋,只能在国外像缕幽魂一样游荡。
白先勇原著的小说《孽子》,是当代华语同志文艺的根源性作品,描述的是几十年前台湾同志群体整体上的凄惨处境。
而现在,庹宗华饰演的角色由儿子变成了父亲,父子关系由决裂变成了和解,台湾同志的处境也已经天差地别,不可同日而语了,想想真是让人感叹。
台湾同志题材影视的发展,和台湾同志运动大体上也是同频共振、相辅相成的。
虽然几十年来同志题材影视剧在台湾一直没断过,但一直都局限在一个相对小众、文艺的范围里。
除了偶尔有像《喜宴》这样比较高票房的作品,绝大多数都局限在同志圈子里。
而现在,随着台湾同婚合法化,台湾同性题材影视作品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悲悲戚戚的伤痕文艺,进化到了让人开心的娱乐大爽片。
从单一类型的制作,进化到与其他各种类型相融合。
从小圈子的自嗨,进化到了能量足以破圈的全民现象级作品。
看看这几年台湾同志电影的成绩单,从《谁先爱上他的》,到《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再到《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一步一个脚印,票房步步高升,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现在,我看不少直男都对《鬼家人》表示出了浓厚兴趣,或者看完给出好评,这是以前想都不能想的事。
高度都已经提到这儿了,这篇文章好像可以结束了。
等等,许光汉的屁股是不是漏掉还没展开说?
好吧,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成功,许光汉当然功莫大焉。
虽然他以前也演过同性题材,但这次的演出还是足够颠覆。
以前在我印象里,他都是白净精瘦一身排骨的。
▲许光汉刚出道时演的台剧《恋爱沙尘暴》片段这次为了演这个“臭直男”角色又是增肌又是晒黑,尺度上的突破也是前所未有。
(翘臀图放不上来,那就自己去电影里看吧)希望所有男偶像都能向他看齐,卷起来啊!
但遗憾也不是没有。
林柏宏身材一直都很好,肌肉明显比许光汉更壮,这次竟然都没怎么漏,真是浪费了。
导演这么安排,大概也是为了颠覆大家的既有印象,让演员完成自我突破吧,同时和电影打破刻板印象的主题也是吻合的。
两位男演员完成得都不错,年底金马双提名应该有戏。
这部电影的主线当然还是这两个主角的相处,但我在前文中讲的都是周边配角,主角反倒讲得很少。
我不是故意的,但由此或许也可以看出,这部电影有意思的细节有多丰富了。
关于双男主,我再加一点吧:他俩的关系也很妙,没看电影时我以为肯定会是爱情,看电影的过程中发现原来是友情,看到最后竟然又落到亲情了,然后一想片名才恍然大悟,片名不是明明早就提示了是“家人”么,只不过这个家人更像是广义上的直弯一家亲。
你看,连主角关系都可以被呈现得这么丰富多元角度各异。
至于整部电影本身,当然也不是完美的。
经过我上面这番评述你应该就能看出来,要素过多,塞得太满,啥啥都要往里加,混乱失控也是难免的。
饼摊得太大,皮儿就容易被摊薄,显得深度不够。
这些问题我看的时候就发现了,但现在,我决定原谅这些瑕疵。
它追求的本来就不是单一的艺术价值,而是丰富多元。
就是要有趣,要爽,要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每个人都能找到亮点,从头到尾不冷场。
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已经完全达到了目标。
它要成为一条彩虹。
而作为彩虹,是不可能有瑕疵的。
彩虹一定是完美的。
当它在我眼里成为彩虹的那一刻,它就赢了。
台湾电影又赢了一次。
最后要恭喜蔡依林,以在电影里出现三首歌曲之多(《舞娘》《爱无赦》《亲爱的对象》),在华语第一gay icon的竞争中又赢了一次。
而她演唱会上的彩虹灯环节,在某地已经被迫取消。
咳咳,我能说啥呢?
谁谁再怎么赢,也赢不过那啥呀。
看人鬼情未了的故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期待亡者借由生前多行善事获得上苍的特赦得以存活下来,或是亡者以人的姿态转世投胎,再和心爱的人重新相遇之类的结局,幸好这部片子没有这样拍。
一旦鬼魂心中的困惑得以解开,执念得以释怀,遗愿得以完成,他就会安然离开人世。
故事的结尾不存在任何例外的可能。
从最初被冥婚强行捆绑从而相看生厌到后来慢慢变得可以并肩作战和信赖彼此,直男与GAY建立的究竟是哪种关系呢?
片尾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我也不清楚。
只是显而易见的是,不管是在毛邦羽转世投胎的前一秒,还是在吴明翰劫后余生的每一分钟里,双方心底都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温暖,这便足够了。
另外,看电影的时候有猜到林子晴是反派,但没想到她是最大赢家。
童年时期的痛苦经历没有摧毁她的求生欲,反而是强烈的复仇心促使她成为一个强者。
不管是反派最信任的得力助手,还是正义感十足的缉毒警察,她都扮演得得心应手。
至于背后的忍辱负重有多艰辛,没人能与她感同身受。
警局同事嘲讽她是花瓶的话本来应该会打击她的自信心,却也被她消化并打磨成所有人都没能察觉到的利器。
从始至终,她都没有背弃过那个怀抱初心的自己,一直在向着心中的目标一往无前。
所以,拿钱跑路完全是合情合理的操作。
最后的潇洒转身意味着她即将开启全新的人生,而在未来,她不用再遭遇来自于外界的各类性别歧视。
完全没有想到《关于我和鬼成为家人那件事》会这么好看,是单纯的“好看”,愉快和感人的电影。
是从创作者到观众应该都会喜闻乐见的开心的多元的电影。
但走出香港过冷的影厅后,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潮湿的南方气候,我真的非常难过。
前阵子看读库出的一套将医学发展的书籍《医学大神》他们每一个人拎出来都是赫赫威名。
但若非维萨里不顾一切打破了钳制西方医学千年之久的盖伦人体学理论,非要解剖证明,以事实来辩驳腐朽权威,哈维也不可能站在他的肩膀上,沉默又耐心地查明血液循环的真实情况。
我千真万确地意识到,没有任何一部电影是真正“横空出世”的。
当然,无论是类型还是美学,艺术也好科学也罢,就连巫术和神秘学,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发展起来的。
而充分发展后才可能、才有余力去考虑多元的事情。
台湾酷儿活动发展多年,小时候偷看白先勇的《孽子》感慨他的过去是我的如今,看《蓝色大门》《盛夏光年》《青少年哪吒》…每一部都是苦不堪言的阵痛。
而一转眼,台湾同志婚姻合法化,很多台下的事情摆在台面上来说,视野和格局也有所不同。
去年在北京酷儿影展放自己的片子,但凡大陆的酷儿电影无一不是苦闷沉沉,晦涩沮丧。
但一部《桶装仙女》快乐又轻盈,于是台下一位观众提问我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别?
当时在台上的我自卑又愤怒,愤慨地告诉他:“因为如果人类在水下,那他能想到的只是想要呼吸。
因为憋气的痛苦是对抗本能的痛苦,所以大家呈现出来的狰狞别无差异。
但在水上的时候,不一样。
我们在陆上站着的时候,难道会集中精力考虑“我该呼吸了”这个问题吗?
不会,呼吸是前提,是本能,是被动的,是理所当然的。
至此,所有的精力不会放在我要活下来,而是我要活得精彩,且缤纷不同。
”因而我看完《关于我和鬼成为家人那件事》的痛苦就源自于此。
这是一部缤纷的不同的影像,连一开始晃做恐同的父亲至片尾也会从容反转为对爱本身的执着。
换个类型,放在科幻片中,最近的《宇宙探索编辑部》也被称为横空出世,但郭帆在里头客串那一刻虽为恶搞,但也牵扯出来了其中的血脉联系。
没有《流浪地球》的破局之姿,或许《编辑部》得花更大的力气,得有更大的勇气和底气才能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且不知是否仍有那么肆意和自由。
我真的羡慕,我也想讲我的故事。
北京电影学院的校训叫“尊师重道,薪火相传”。
一定是对的,是好的。
我也想要传下薪火,实在不行也想要成为点燃柴火的人。
我自信有无穷的火,但奈何眼前抱着的是一团湿漉漉的柴火。
不知何时才有阳光把它晒干。
在香港的第二天,半是慕名,半是避暑,跟男友去看這部片。
後座坐了一對中年夫妻,一對熱戀男女。
電影播到一半,我們笑,他們也笑。
他們哭,我們也哭。
一個平常的下午,跟陌生的他們,放鬆的看這樣一部片。
這樣的小事,回到內地,怕是還需要五十年?
一百年?
真希望這也會變成我們的日常啊。
看完之后有句话一直在脑海里盘旋:“不敢相信!
”,哈哈!
片中那么多裸男镜头,让我第一次对男人的身体产生了迷恋之情——草,不会我也变成同志了吧?!
据说同性恋也是可以引导的,以后还是少看这种片子,不然真会变成同性恋的。
湾湾电影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那么多顾虑,同志、裸体、鬼……还有最后让那个女警拿着钱跑了,这让我想起《夺命金》为了在内地上映,不得不改了个大陆版,让何韵诗和刘青云最后被绳之以法,真恶心!
湾湾电影挺会煽情,小时候学校组织全校师生看《妈妈再爱我一次》,上千人在电影院(那时候是大电影院)一起失声痛哭的场面至今难忘。
本片最后也非常感人。
1990年前後,随着台灣蓬勃的⺠主化社會運動以及新媒體於同時期的發展,反省批判的思潮湧現於社團群體、出版屆與學術屆,也對於當地電影產業產生了顯著影響 [1],特別是對於性別意識、女性主義、父權體制以及同志群體的探討。
本文旨在討論 1990-2020年代三部具有代表性的電影——《喜宴》(1993)、《藍色大門》(2002) 和《關於我和⻤變成家人的那件事》(2022)——如何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變遷。
《喜宴》(1993):女性的困境,跨國文化中的同志身份與傳統父權價值觀的無聲勝利 《喜宴》的開始,是高母用錄音帶傳給在美國的兒子,講述生活中的雞毛蒜皮,也講述丈夫如何管理家庭。
之後同性戀兒子偉同為應付父母,與異性女孩假結婚,高母與丈夫一同前往美國參加婚禮,幫忙操持婚禮,照顧兒媳。
電影中,高母這一⻆色連結了丈夫與兒子,也連結了兒子與兒媳,但正因此,高母很少有表達自己的觀點,取而代之的是她 話語往往站在丈夫與兒子的視⻆。
在得知兒子是同性戀,與上海女孩威威是假結婚時,高母的反應是:「可千萬不要告訴你爸啊,會要他老命的」。
這句話既站在兒子的立場,又考慮到丈夫感受,保全了父慈子孝。
母親的⻆色既不能夠義無反顧支持兒子,也不能夠如丈夫一樣有情緒爆發,而是夾在中間的做克制的遊說者。
然而高母並不是完全沒有對於獨 立的嚮往[2]。
在與威威的談話中,她說道:「威威,媽有時候真羨慕你們這一代的女孩子,能受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的主張,有能力,有自己的前途」,而當威威表示這樣也需 要代價後,她話鋒一轉:「丈夫孩子還是最重要的」,似乎是一種勸告,也像是自己的一種妥協。
與之相反的是與男主偉同假結婚的女孩威威。
威威是上海人,為了自己的藝術追求留在美國,為了自己的前途與偉同假結婚,最終在自己的選擇下為偉同和他的同志愛人生下孩子。
不同於傳統的偉同父母對賢慧兒媳的期望,威威不會做飯打掃,因此這些事情都需 要偉同的同性愛人代辦。
為了夢想,威威租住在偉同一處環境艱苦的房產下,這是威威自 我意識的體現。
威威的鮮明人格同樣還體現在她對偉同的態度上。
從影片前端對偉同的主 動示愛,以及在洞房時主動對偉同說出:「今晚我要解放你」,威威同樣解放了被放置於 「第二性」女性壓抑地位。
愛與性作為一種複雜的權利體現,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關係中 心裡動態與從屬[3],而威威的主動體現了女性獨立、主動的人格以及破除傳統的權利關 係。
同樣,對於腹中孩子的去留,威威也並沒有受到「傳宗接代」的傳統思想束縛。
在決 定打掉孩子時,威威考慮的是自己的未來;而在決定留下孩子時,她也想獨立承擔起養育的責任。
男主⻆偉同是被置於文化衝突中的人,他既接受了⻄方教育中的自我認同,又為了盡孝不能違抗父輩的傳統觀念。
為了讓父母心安,偉同同意了與異性朋友假結婚,而威威懷孕這一意外打破了這種虛假的平靜。
傳統思想中,傳宗接代與家族的壯大十分重要,也 許正如電影中大擺喜宴一般,熱鬧是一種中華文化的面子觀。
偉同的母親在得知兒子是同 性戀後,依然對威威說出「我要孫子」,而偉同的父親在看出真相後,雖然接受了兒子的 同性愛人,但不希望兒子與任何他人得知自己的接納,否則當所有人都不再演戲,自己就 不會有孫子。
換句話講,偉同的父親接受兒子感情,卻不能接受沒有孫子,儘管這樣做他 和兒子之間會永遠隔一層謊言,儘管孫子不是因愛而生。
同時意味著高父知道自己話語權 的地位—自己的認可對於兒子是最終批准。
在傳統觀念與父權的束縛下,《喜宴》雖維持了表面的一團和氣,但其實所有人都是在被動的妥協:父親向面子妥協,母親向相夫教子的生活妥協,兒子向父慈子孝的觀念妥協。
相比較下,思想較為開放的偉同男友和威威也在妥協,只不過他們的妥協不被教條思想所束縛—男友向愛妥協,威威向夢想妥協。
《藍色大門》(2002):二元對立性別與酷兒⻘年的自我認同,女性主義與消失的父權《藍色大門》的開篇,女主⻆孟克柔與好朋友林月珍促膝,林月珍閉著眼說:「我看到十年,又好像八年,我帶著我的女兒,很乖很漂亮的那一種,和幾個貴婦在喝下午 茶」,林月如的台詞體現了一個傳統女學生個性。
觀眾從孟克柔的視⻆看到林月珍的臉, 是一張人如其名的柔和側臉。
影片中很少有月珍的正臉镜头,大多是側臉,背影,似乎總 有一個人在遠遠注凝視著女孩[4]。
林月珍暗戀的男生叫張士豪。
與大多中學男生一樣, 他游泳彈吉他,騎單車時花襯衫被風吹起來,頭髮根根向上顯得很蓬勃。
電影裡有很多他 的正臉鏡頭,顯得陽光而坦蕩。
⻆色設定從名字、到性格特徵、再到鏡頭無不明顯體現兩 人的二元對立性別特徵[4]。
「男子漢性格」的張士豪追女生也很勇敢主動。
而張士豪追 的女孩子,正是常常遠遠注視著林月珍的孟克柔。
恬靜的林月珍不會騎單車,開朗的張士豪騎山地車。
而不同於林月珍與張士豪,孟克柔留著短短的頭髮,踩單車時因為用力身體向前傾,引人側目。
孟克柔喜歡林月珍,但傳統的觀念讓她只敢居於同性好朋友這樣一個尷尬的位置。
在面對林月珍與張士豪這樣有明顯性別特點的人時,孟克柔知道自己不同。
她是女生,也喜歡女生,她無法認同與主流不同的自我,所以一次次在學校柱子上寫下“我是女生,我愛男生”。
與《喜宴》中認為性可 以糾正男主同性戀的威威一樣,迷茫的孟克柔試著與張士豪約會,也問過男體育老師願不 願意吻自己,試圖通過性來確定自己迷失的身份。
孟克柔之所以會陷入身分迷失,是因為她與相似的大多數不一樣。
人們傾向於將自 己歸於某個「內群體」,並將他人視為「外群體」,而歸類方式往往會依靠和導致刻板印 象[5]。
與《喜宴》中的父母一樣,孟母同樣保留著傳統思想中的刻板印象。
孟母會理所 當然認為「男孩子都不愛吃菜」,也會認為作為女孩,孟克柔的「名字取壞了,整天都兇 巴巴的」。
對性別二元的刻板分類導致了孟克柔自我認同問題的產生。
作為⻘春電影,《藍色大門》中少有出現的成年人象徵著規則,管理和父權,然而 ⻘年人總能夠叛逆地逃脫干涉[4]。
影片將更大篇幅聚焦在女性意識以及從屬關係。
與 《喜宴》中的家庭不同,孟克柔失去了父親,她的母親擔當起賺錢養家的責任,因此無論 是母親還是孟克柔都更加獨立。
影片中也多次使用仰⻆鏡頭來暗示孟克柔與張士豪的主次 關係:在看張士豪打籃球時,孟克柔站在更高的看台;張士豪游泳時,孟克柔站在泳池邊 俯視;孟克柔向張士豪坦承秘密時,也是走到了更高的位置。
影片中也多次出現張士豪跟隨在孟克柔身後的鏡頭。
這種鏡頭的安排象徵著孟克柔在二人的關係中更為主導,也象徵著女性權利意識的甦醒。
《關於我和⻤變成家人的那件事》(2022):女性的覺醒,同性婚姻的勝利與影響 相較前兩部電影,《關於我和⻤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直接地展現了女性面對「第二 性」標籤在傳統社會⻆色中的挑戰。
女主林子晴雖是警察,卻常常被看作是宣傳海報上的 花瓶,即使立功後也會被人議論:「運氣好」、「一副她靠她自己爬上來的樣子,誰知道她跟⻑官幹嘛了」。
然而影片結尾的“反轉”揭示林子晴正是真正隱藏的幕後黑手,在觀眾 感到驚訝的同時,也通過觀眾的情緒實現了對刻板印象的諷刺。
同樣,當男警在執行任務 中試圖保護她時,有質疑聲說「你覺得她因為是女生,就需要被保護嗎?」促使觀眾對男權的和女性「被保護」地位的重新審視。
與《喜宴》和《藍色大門》不同,隨著台灣同性婚姻的合法,⻑輩在《關於我和⻤變成家人的那件事》中的形象不再是傳統刻板的。
影片的開頭,為了幫意外身亡的孫子毛邦羽选择同性冥婚对象,毛阿嬤主動丟紅包找到姑爷吳明翰。
毛父對兒子生前婚姻的反對,也並不是處於對同性婚姻的反感,而是針對兒子見異思遷的配偶。
由此可見⻑輩對待同性婚姻的態度也是積極的。
《關於我和⻤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同樣體現了台灣當今社會的尊重與平等。
與《喜宴》和《藍色大門》相似的是,三部電影中都出現了同性戀與異性戀結合情侶,然而不同於《喜宴》中假結婚對象威威對同性戀偉同說:「今晚我要解放你」,或是《藍色大門》中張士豪對孟克柔說「也許你真的和男生接了吻,你就不是同性戀了」,《關於我和⻤變成家人的那件事》中毛邦羽與吳明翰相互接納並肯定彼此不同的身份認知,不再有哪一方處在需要被「矯正」的弱勢非主流地位。
然而,《關於我和⻤變成家人的那件事》也展現了多年壓抑後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迷茫。
影片中,毛邦羽曾說:「以前談戀愛,我們大家都只能及時行樂,但自從同婚通過之後我就想說,我們好像可以在一起一輩子」。
社會政策的侷限曾迫使性少數群體被迫尋找一種更為適合的生活方式,而在新的社會環境中,性少數群體的成員需要重新探索自己的身份和人生路徑。
⻑期以來被視為非主流的愛情和生活方式,在法律與社會認同的驗證下,不僅讓性少數群體感到釋放,也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和自我探索的需要。
這種轉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台灣社會在接受和包容性多元文化方面的進步,同時也指出了在這一進程中遭遇的挑戰和困惑。
從《喜宴》、《蓝色大⻔》到《關於我和⻤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台灣社會在性別意識、女性主義、父權體制和同志權益方面的演進。
通過這些銀幕故事,觀眾不僅見證了台灣社會的演變,更能感受到對於自我認同、文化多樣性和社會公正的探索與追求。
這些電影作為時代的產物,不僅反映了過去,也指引著未來的方向,展現了一個不斷進步、尋求平等與包容的社會面貌。
[1]“台灣同志運動的歷史回顧.” 苦勞網, 30 Oct. 2015, www.coolloud.org.tw/node/83827.[2]“Gender, discourse, identity poli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roles in the Wedding Banquet.”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09, no. 09, 2020, pp. 1338–1342, https:// doi.org/10.12677/ass.2020.99187.[3] Butler, Judith.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1990.[4]庭輝趙. 《藍色大門》的影像美學: ⻘少年的性別形象與情慾流動. 廣播與電視第二十二 期, Jan. 2004. Accessed 3 Dec. 2023.[5]Yzerbyt, Vincent, et al. The Psychology of Group Perception. Psychology Press, 2 Aug. 2004.
该片主打两个字:混搭。
警匪、动作、同志、冥婚、爱宠、职场、黑帮、火拼、爱情、亲子、鬼怪……全部被导演程伟豪抓过来,揉进轻喜剧这个大筐。
所以此片别名为《开心鬼之同志冥婚警匪无间道生前出轨父子误解弥补遗憾宝岛分鬼》。
嗯,比原片名还长。
不止如此,还有贯穿全片的闽南语粗话,几乎没有一个角色漏说过“干!
”和“起笑哦!
”,还好没有未成年角色。
对了,还有警察办案或者追凶飙车的时候,也要丢出几句,表酱紫啦,干,你是怎样?
很奇怪诶。
请原谅本人一秒钟出戏,并且不厚道地笑了。
没办法,这就是台湾省同胞的风格,充满着宝岛真实的生活气息,而且放在一部轻喜剧中,也算是顺理成章。
《我和鬼》试图复制并突破《谁先爱上他的》的题材和票房。
前半部分混搭又轻盈,偶尔感觉笑料降智,有时又觉得细腻暖心,忽略掉几个为笑而笑的烂梗,整体的喜剧氛围算得上自然流畅,不过也一直没有突破轻喜剧的探寻深度和逻辑厚度。
刚刚还一本正经在办案查案,突然来几位阿婆围到要冥婚;积极上进的警员,竟然还听信封建迷信,真的要去掺和这场闹剧;还有庹宗华饰演的父亲一脸厌弃,冥婚车队在现代都市的夜色中疾速行进。
直到片尾的神反转来临,汇聚起全片情感支点,将前面所有的段落提升到优秀的高度。
01. 多元混搭,全方位窥视宝岛文化生猛警员吴明翰(许光汉饰)恐同又怕鬼,却在办案过程中误捡到同志冥婚红包,他自然不屑一顾,然而却险象环生,被厄运奇遇纠缠不休。
迫于无奈只能同车祸离世的毛毛(林柏宏饰)举行冥婚,然后开始与鬼魂的同居生活。
一人一鬼除了日常拌嘴之外,从开始的冲突磨合到携手互助,毛毛协助警员追查黑帮,警员为毛毛完成生前的爱情遗憾。
过程自然是曲折离奇,还要加上这边警匪的对峙内斗,毛毛死亡真相及生前父子误会。
叙事元素丰富多彩,从中也可以窥见目前台湾省的青年生活与流行文化。
比如台湾的庙口文化,在片中多有展示。
堂口、八家将、圣筊,这些传统文化其实一直融入到台湾日常生活,得以保留和传承;
还有片中人物,也均有一种平和淡然的生活态度。
这可以看作是经济发达之后的从容步履。
同期在大陆上映的电影,《消失的她》主打谋财害命;《八角笼中》关注底层少年成长成才;《孤注一掷》重现东南亚诈骗的惊骇场面。
相比起来,台湾电影就显得轻盈一些,同时也多了些日常生活的暖意。
02. 看点多多,噱头热梗有效吸睛这次《我和鬼》受到大量关注,除了题材本身涉及同志群体外,还有几位演员的花边噱头。
为了让片中吴明翰出糗,毛毛鬼魂直接附身其上,在大街上演出了一段赤条条疯癫秀,还搭配上一位尽忠履责的街头巡警,实在让人狂笑不止。
而这仅仅是吴明翰屁股蛋儿出场镜头之一,其他更是散落片中,有心观众可以细致探寻。
还有炎亚纶在片中饰演了毛毛的男友,在毛毛离世前便已经出轨,而且也是造成车祸的间接原因。
联系起炎亚纶在邱耀东发布会上的鞠躬道歉,感觉炎亚纶在真实重现自己的情感经历,又或者是为了宣传电影,故意表演了发布会那一出?
当然,戏外的噱头永远只是点缀。
《我和鬼》在作品本身,也有不少专业层面的看点。
首先是大量的飙车、枪战和鬼怪镜头,从专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一部小成本轻喜剧的水准。
开头的飙车缉凶,跟拍镜头加上动作特效,以及撞车和抓捕凶手的场面,整个段落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表现出导演的娴熟技巧和台湾电影工业的成熟度,并非只会堆砌笑料的裁缝。
时而突然出现的鬼怪镜头,同时制造出惊吓和笑料,一些镜头过于逼真,以至于超越了喜剧,已经不适合孩子们观看。
至于黑帮头目和枪战,也都是《艋舺》《角头》里驾轻就熟的风格和水准。
最亮眼的莫过于高潮的枪战打斗段落。
伴随着蔡依林的电子舞曲,子弹、香炉、球棒、匕首四处横飞,警察和匪帮混战一团,还有鬼魂一通慌乱附身穿越。
紧张情绪伴随着呆萌笑料,丰沛效果绝不逊色于韩片《老男孩》搭配着维瓦尔第《四季:冬》的经典桥段。
03. 暗藏深意,饱满情感动人催泪如果没有情感支撑,笑料和热梗无法撑起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
就算凑够时长,也只是笑过既忘的烂片。
庆幸的是,《我和鬼》的每条叙事线索,都有导演为其提供的情感支点,故事的行进中,这些情感越发饱满真挚,直到有效完成最后的动情反转。
先是吴明翰对女警员的暗恋,经历了备受冷眼,携手办案和最后的身份反转,娇小可爱的少女竟然是一群汉子中最大的反派,实在惊掉观众大牙。
另一条线索是炎亚纶的出轨背叛(太过本色,以至于忘记角色名),当吴明翰带着毛毛的遗愿,试图去安抚生前男友,平复他的伤心;却发现男友早已移情别恋,这成为毛毛的永恒伤痛,也是片中最为核心的情感线索。
以此又引出了庹宗华与毛毛的父子误会,一开始自然都认为是关于性取向的分歧,严厉古板的父亲破坏儿子的感情。
直到最后的反转来临,父亲在病床前的一番陈述,让儿子知晓了父亲反对的真正原因。
本可以坦然沟通,父子获得理解,却因为内心隔阂,直到生死分离,都没能把内心话真正说出来。
当道出所有真相,父亲放下心结,蜷缩一旁的儿子鬼魂也已经泣不成声。
理解、包容、接纳,撕下刻板表情,丢弃有色眼镜,从《玫瑰少年》到《我和鬼》,从惨案、喜剧到热梗,最终都汇聚和升华出更为深刻的人生主题,笑中带泪的故事营造出温暖氛围与饱满情感。
就像最终吴明翰放下偏见,融入毛毛的家庭,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爱情或是友谊,而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具备的善意和大爱。
拭去泪花,心存温暖,然后为这部优秀的轻喜剧点赞。
看了试映场,多种商业元素的有机结合,笑声不断,泪水不止,应该会在湾湾大卖!
这很难评,就是个混杂着冥婚BL警匪各种元素的喜剧片,欣赏到了美男和翘臀,冲这大尺度和美好的肉体,加一星以示鼓励。影视剧作品终于渐渐进入女性用脑,男性卖肉的时代了…😂
年度最差!就是所有花样齐活的一部雷人八点档大电影。感觉是郭敬明加叫兽易小星结合的产物,屎尿屁一堆的剧情硬塞上价值的同志议题,但是诸多情节我都怀疑到底是在撑同志还是在加深刻板印象…当然情节本身的硬伤就多到数不过来了,完全可以看成《小时代》那样结构故事的影片。真替许光汉为了这个片子露屁股感到不值
很失望,节奏稀烂,剧情空洞,电视剧的水平…大家都好宽容…
4.25台灣類型片全新天花板,開場飛車追逐就驚呆了!除了還是有些微CG塑料感,但是看到國片也終於能有如此精彩的飛車場面追逐,實在倍感欣慰,金盞花大影業第二部作品已完全摸透韓國商業片的賣座公式。程偉豪繼《紅衣1、2》、《緝魂》後又再次用靈異題材包裝,這次用「冥婚」與警匪類型混搭,摻雜同志情節設定,說是程偉豪類型集大成絕不為過。直男與死gay的顯著對比,讓前半段好笑又好玩,中後半段稍微玩了一下《無間道》的梗,收尾一如既往程偉豪式飽滿煽情,如果飽滿是程偉豪從《紅衣2》一路走來的優點話,那這次顯然有些過於飽滿了,希望未來的程偉豪作品在情節堆疊上能適時留白,不需每個環節都弄的如此飽滿。許光漢這次扛起主角的重擔,表演著實進步不少,又是打仔又是賣肉甚至還跳交通錐鋼管...韓國許太太們鐵定會愛死。
虚名了~非常非常模式化,确实最好看的部分都剪到了预告了,有点早期香港《开心鬼》系列的套壳拍了部彩虹国就看一热闹
对岸是怎么做到,体裁全开,还是拍这么难看的。好无聊啊,这什么剧情啊,喜剧片段就是预告里那点,其他简直冗长无聊的让人崩溃。
3.5;程伟豪拿手的类型题材+同性议点,虽然后半段因为加入亲情羁绊、警局/黑帮而显得热闹有余而导致重心偏移,但各种针对两性/同性(刻板印象)的调侃运用,都拿捏得非常可爱;选角成功居功至伟。好话诸位已经说尽,但还是想随大流大喊一句:“好羡慕啊!对面的月亮这么圆吗?!”
虽然还蛮好笑的,但这个剧情也太鬼扯了吧,除了女主其他角色都蠢的不像真实存在的人类…刑警队和贩毒的厮杀拍的仿佛过家家,也不喜欢东亚式父子和解的煽情结尾。
就真的除了卖点噱头,剧情完全很难看
抛开所有元素,整部电影就是浮夸,老套,尴尬。可当他涉及的领域比内地更多更广的时候,大家就会对他另眼相看,感慨他的超前,不过这并不能改变这部电影很无聊的事实
避重就轻,没有真正触及任何对抗,又啥噱头都沾点。非常讨巧和耍小聪明,预计容易“流行”,但索然无味。
我不理解为什么这么高分,剧情非常散,喜剧的部分也很尬,披着同志片的外壳难道就更讨喜?而围绕着影片2件大事(车祸和毒品大佬)拍的就跟闹着玩儿似的,又要说喜剧不要这么认真,那就别选有悬疑的剧情拍啊!
当初宣发的点全数踩中了我的尬点,后来也是反复打开反复弃,终于看完的感觉是一种解脱……我不理解 婚姻那么重要吗?活着也要结死了也要婚的,虽然是为了这段人鬼缘造的壳,案件的侦破像儿戏,对同志的感情直男的属性的刻画,甚至不及花瓶的功成身退
期待已久的电影反过来差点把我创亖😇本来想说考虑到对岸zzzq属性,删掉和父权和解or合流的后30min或许能打及格分,但还是忍不住想骂,你们顺直健人少顶着巨大ego“创作”了,把少数/弱势/边缘人困境包装成商品多少有些令人作呕,堆叠开心麻花式烂梗、引入家庭伦理试图升华只会更加荒谬😇 电影需要真正的创作者,而不是把打造爆款欲望写在脸上的产品经理,这么好的人设创意呈现成这样,真的很让人惋惜
除了噱头一整个就是开心麻花的水准,到底是怎么夸得出来的?都不打低分那我来吧,为抑制台片评分虚高做一点微薄贡献。
其实来香港最想看这个,事实证明不虚此行,是独属于这个时代的喜剧,杂揉了同性、鬼怪、悬疑、动作等多个元素,剧情却非常丝滑且笑点拳拳到肉,解构父权、反转、煽情,冒犯一切,娱乐至上,而且在大银幕的体验太美好,无法想象所有人为一部华语喜剧大笑尖叫欢呼,最后还一起热泪盈眶,单论娱乐性和社会性都是被甩开老远。另外结合最近的事件,炎亚纶这个角色真是本色出演🤣
影像上健身房、冥婚和枪战都有红光映脸,算是不错的设计,其他挑不出亮点,比《谁先爱上他的》之类差得比较多,直弯恋戏码其实有沿袭驯悍记之类性别错位喜剧,真情跨越界限是比较老套的,但在身份加持下,有突破刻板印象的宣示意义。台词说阴间也可以结婚了,秒想到有些地方阴间不如……
最后杯子上写的“人鬼都能冥婚,同志”什么来着?真的很想不明白,为什么同宗同族的岛一切能做的那么好,而我们,天天宏大叙事中,该做的人文关怀一点做不到。。。
觉得女人是需要保护的花瓶,实际上是超强的BOSS;以为摔同志不算歧视,然后假扮同志被人摔;直男理想大英雄是破案,真正的英雄是环保拯救北极熊;儒软的同志刑警最先开枪,没有遗愿的鬼最后投胎。迷信冥婚和LGBT同台演出,分不清进步退步,结婚率断崖的时代,最想结婚的是gay,而直男的翘臀是gay圈的甜菜。这混乱又复杂的世界,让我眼花缭乱,好在笑声让人轻松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