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到底是应该写影评还是当个美食家,对于这部电影我感觉就是一个标准的美式大汉堡,汉堡,就有汉堡的规矩,面包烤几分钟,下面一层是生菜,再下面一层是肉饼,肉饼煎多久,起司放几片,番茄还是酸黄瓜,都是规规矩矩的,学会了这规矩,手不笨,谁都能做。
别去说汉堡包太简单,更别去深究汉堡的色香味和艺术造诣,没意思,你当然可以红酒小羊排,而且肯定更好吃,但对于上了一天班又挤了俩小时地铁好不容易回到合租房里的情况来说,来个大汉堡加可乐~真的很爽~
故事和大多数战争影片差不了多少。
救自己国家的人然后牵扯他国人员,丛林作战,爆破戏后来半小时才上,边境救民,军舰、直升机助力。
但宗教屠杀是挺可怕的,强奸,割乳房,强迫孩子跳舞等,战争是多么残酷的,没有一点点同情心。
反倒是那些不同族的人……对抗、怀疑、欺瞒贯穿整部影片,没有较强的感情线,故事情节比较平稳,爆破戏不足但精彩,英雄主义色彩强烈队长在怀疑有叛徒是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直到最后紧要关头才寻找出来,并击毙。
上级要求带坎崔克医生会来,为情感而放弃第一计划进行B计划。
他的判断失误造成队友被杀。
初看好像是中学的事情,那会这片子已经被军迷骂的差不多一文不值了。
不过倒是以讹传讹学会了一个叫hell fire这么杀马特的炫酷词汇。
今天在演习结束回营区的大巴上无事可做,又看了一遍,果然难看。
从剧情展开到人物设定,连战斗场景也难看极了。
最后一战的丛林关卡,所谓的hell fire其实在剧中的台词里叫peeling,“剥皮战术”,法语叫chausette,意思是队形变化可以类比于穿脱袜子。
AB两个小组排成横线迎敌,火力全开,然后依次向前或者向后移动。
不过这一块电影也拍错了,他们实际上做的是两个bonding,一次向前一次向后。
常规步兵的八人小队里,根据每次移动的最小单位(个人/双人火力组/半个小队)又有不同的名称,appuis mutuel/tube/chausette。
根据每次稍后移动的element是与前一element平齐还是超越前一element,又分为tiroir或者perroquet。
最后根据移动的方向,向前向后向左向右。
原则上都是在交火中有组织地最大展开火力且尽快地改变位置,根本是步兵班的最基础basic,任何一个步兵加入任何一个单位的两个月(外籍兵团里得先花四个月在唱军歌熨制服刷洗楼道,那就是第六个月)内就该熟练掌握的玩意。
不知道当年怎么就被神话成了军迷们津津乐道的海豹突击队才能玩的特色特种战术。
由此想到自己稍有接触的登山/绳索作业/潜水/爆破....很多文艺作品里看似高大上的“专业”体现其实都是从业人员的最基本操作,如果摊开来介绍,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情,不过是行业壁垒使得业余玩家们或者闻所未闻,或者稍接触皮毛就觉得狂叼炫酷。
可毕竟很多人就是靠行业壁垒才能拿这些简单的玩意在圈外当饭吃,所以,又联想到很多人的很多事迹,淡淡一笑,也就这样咯。
关于美氏人道主义精神的影片我们看得已经太多了,所以对此片中过多的那种人性渲染已经见怪不怪了,唯一可以说的是,美国人的人道精神比中国式的人道精神显得更加可信,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观影的经验。
那些细节总是似曾相识,但每一次还是能给观众点热血沸腾的东西,这不能不说美国人玩起这个来的确厉害。
其实,这种东西是相辅相成的,影片的故事摆在那里,几个美国大兵也不用特意地唱高调,煽情的点自然而然就会流露出来的。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曾接触过的一部影片,就是轲受良的最后遗作《生死速递》。
讲得是送骨髓的事情,片中用七十分钟铺垫煽情,用二十分钟送骨髓,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剧本错误啊。
如果用二十分钟做铺垫,用七十分钟送骨髓的话,即便不特意煽情,那份情也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到观众的。
所以,不用说人家美国人煽情,人家的煽情是与剧情细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为煽情而特写一场戏,这也就中国编剧中国导演总是这么干,很不成熟的表现。
说了这么多,回到《太阳泪》。
不可否认,俺是冲着世界最性感女人莫尼卡贝鲁奇去的,当然这部片中的剧情不允许她有展示肉体的机会,虽然有些失望,但也感谢导演没有因为这个性感女神而破坏了影片整体的紧张感。
紧张是最自然的煽情手段之一,大凡是紧张的影片,主人公一个表情一句台词都能起到煽情的效果,美国的灾难片对此有充分的演绎。
到了此片中,一帮美国大兵要护送一群难民逃离,后面的追兵越来越近,这种紧张感是显而易见的。
造成紧张最好手段是让观众知道这紧张从何而来。
希区柯克将炸弹放在正在吃早餐的男女主人公餐桌下面,观众看得见,剧中人不知道,于是这种悬念就造成了紧张。
即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放到本剧中,危险得到了充分地体显,叛军的残忍是无以伦比的,导演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
片头是军变,先给大家一个血的印象。
然后是那个医院,看着那些伤员,所有人都知道残酷了。
第三个是教堂的杀戮,对牧师一刀挥了下去,本以为就此省过了,结果一个主观的俯拍的镜头将这场残杀的静态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死尸遍地,村庄毁于一旦。
第四个则是那个途遇的小村庄,一帮叛军大肆地实施着自己的暴行,看在几个美国大兵的眼中,也看在了观众的眼中。
尤其割去一位母亲的双乳,这种暴行达到了极致。
这时候,我们可以领悟到导演的手段。
这四场戏可以说是慢慢升级的,一步一步,十分地扎实,不断地刺激着观众的神经还有同情心,最后达到了高潮。
正因如此,观众对叛军如果追上逃亡者将意味着什么心中自然十分地清楚,于是这种猜想或断定造就了观影者的紧张感。
前面说了,紧张感一出来,煽情的事是很容易完成的,美国氏的人道主义也就体显出来了。
不过同时也提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些美国大兵的选择,莫尼卡的善良是作为一名医生的天性,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布鲁斯的善良是一时的,处于一种挣扎状态,所以当他要抛弃这群难民的时候是极为正常的反应。
但随着导演对叛军暴行的升级演绎,这些美国大兵的善良开始迸发,甚至都愿以死拼取这些难民的活命。
所以说,本片中最大的亮点就是那些对暴行的升级演绎,不但令观众十分地入境而且也为美国大兵们演绎他们的人道主义精神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毕竟这种血腥的刺激对任何一个善良的人都会起到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反应的。
最后说一句,种族之间的仇杀的确令人惨不忍睹,生在非洲勿宁不生的好,个人观点!
2006-10-8于通州韩兮
今天看了太阳之泪,单从电影本身来说屠杀的残酷和毫无人性是本片唯一能赞赏几句的。
丛林战的拍摄还凑合,从场景到动作,尤其那段行云流水安插炸弹的战术动作挺不错。
另外色调的厚重值得称赞,而剩下的几乎就没法看了。
前面冗长而又没有重点的铺垫让人不知道后续到底要干什么事情,情节完全靠女主医生脑残圣母心发作来生硬推进。
演技还尴尬到不忍直视,莫妮卡虽然好看,但也就演演情色片行了,美国大兵们也是硬煽情。
排排队牺牲几个再活几个,最后圆满大结局。
再聊几句电影之外的,首先我们要明白圣母和人道主义的区别,人道主义是要在自己能力上限内且不造成其他伤害的,傻逼女医生是特么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满足自己的“人道主义”的伪善和内心满足,这片就该叫圣母婊之泪。
另一个,电影本身其实就是主旋律美国大兵洗白片,别特么那么高大上标榜自己。
还很鸡贼的从个体角度出发体现,你们丫对尼日利亚内战从最早的“不干涉”政策到后面对比拉夫势力的援助,再到最后对尼日利亚政府的修缮关系,不都是为了维持一种相对平衡,以在不同时期扩大在尼地区的影响力和对你的开放程度,和攫取石油嘛。
装什么和平大使啊。
这是一部米国英雄拯救世界的样板戏。
上帝离开了非洲,却带来了美国大兵。
大家对美帝的拙劣把戏分析的很透彻。
美帝亡我之心不死,企图通过电影来向世界渗透西方价值,我们对此要保持高度警惕。
看到这些话的时候我就笑了。
豆瓣瞬间变人民日报了。
上述评论只能代表一部分人的观点,但当所有的评论都这样的时候,我就有点怀疑影评有人做手脚了。
我已经失去理智了。
哈哈哈,只要有Bruce的片我全给五颗星!
虽然,这片。。。。
囧了点。。。。
但那人啊,人,人被烂片烘托得更加charming了这种看个开头就知道结尾的片子向来不是我喜爱的类型。
娱乐大众罢了。
干打不死,良心大发,关键时刻永远有奇迹。
别人都是禽兽,米国银才有人性。
monica一定死也要和非洲人民死在一起,bruce看着看着就感动了。
囧囧囧。
假到极致。。。
可看起来还是很过瘾。
好叭 我知道我堕落了。。。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影片里的队长数次违反舰长命令,至自己与队员生命于不顾,命令只是让你去解救本国公民并没有让你插手别国内战,摆不清位置,在极度弱势深入敌境的情况下还妄图解救对方几十名民众,即使别国内战再残酷屠杀再残忍,和你有关系吗?
你作为队长你的职责就是完成任务带自己的队友安安全全的回家,这电影拍的一点不专业,拍非洲内战残酷整一队特种兵进去干嘛,你咋不拍记录片,女主角也是个脑残,都到非洲了不知道那是个啥地方吗?
可悲可叹的善良,当善良让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不如不要,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你如何化解千百年来在别的人种民族中根深蒂固的仇恨,做到你力所能及的事就行,搭上自己和营救你的人的命值得吗?
故事发生在尼日利亚,海豹突击队奉命撤侨,队长布鲁斯·威利斯(Bruce Willis)率领小队进入西非丛林解救一名美籍意大利女医生莫妮卡·贝鲁奇(Monica Bellucci),女医生是一名人道主义救助者。
在目睹了屠杀,杀戮,的残忍后队长违背命令,保护难民撤退,与当地武装部队交火,最终成功救出女医生以及前国王的儿子。
评价此片或许要站不同视角才能给出公允的评价,作为军人,应当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本片中队长的行为明显违背了命令,就军人任务来说,其从解救国民到干预别国内政,这是一种干预。
而后来美军轰炸机的介入,让叛军全军覆没也保住了小队及难民的安全。
叛军屠戮手无寸铁的难民,生灵涂炭,没有人性罪恶至极。
队长及队员的改变或许也缘于此,从直升机上目睹血洗村庄 血流成河 哀鸿遍野 的惨状。
他们看到他们杀戮妇女儿童,将女人的乳房切下阻止她哺育孩子,拿砍刀屠杀教父。
便愿意舍身去解救这些无辜的异种族人民。
诚然,没有任何政治立场有权利通过武力的暴力屠杀手无寸铁的无辜者。
让我想起春上村树在赴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学奖的颁奖仪式发表的演说“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而那里有一撞就碎的蛋,我将永远站在蛋这边。
不管墙是如何正确,蛋有多么错误,我仍然会站在蛋这边。
正确还是错误,是由别人决定的,或由时间和历史决定,一个轰炸机,坦克,火箭弹,白磷弹和机关枪是坚固的高墙,被他们碾碎焚毁,洞穿非武装市民的蛋。
”这是小说家的视角,他们是可以为底层发声的群体,但军人不同他们是国家的牙齿。
让小说家写出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品容易,但让军人发自内心实施人道主义援助不易。
这种超乎国籍 地狱 肤色 血缘 的人道光辉,是“军令之冷与人性之暖”的碰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钢铁战士也知人情冷暖,残忍的杀戮是所有善良共同的敌人。
仇恨由名利而生,国家间,性别间,种族间,人与人之间,都会发生冲突与矛盾,资源是有限稀缺的,抢夺资源便会争执,无论是和平或暴力,冲突难以避免。
但是冲突需要有节制,抵抗自卫维权不代表肆无忌惮的杀戮,更何况将屠刀对向手无寸铁的人,同为人类,作为相同的物种,最基本的同情和怜悯同爱国忠诚一样,这是生而为人的底线。
守卫我们的家园,让国民免受欺凌,这是勇者的家国情怀。
同样,我们不应无缘为他国手无寸铁人民带去灾难,这是人性的温柔善良。
国民与他国的国民同样是无辜者,无辜者不该卷入该死的战争。
当战争来临时保卫家国,和平时期守护安宁制止战争,才是有感情的战士。
否则战士会沦为体制无情的杀人工具,就像雇佣兵成为为钱卖命的杀人机器,军人与佣兵不同之处在于其有信仰,军人是为责任使命扛起的武器,他们是勇敢有情怀的人。
因为有热爱人民的温柔,才扛起武器保护家国。
这样的温柔是属于牧羊犬的勇猛与善良,是有温度的。
不会将战争当做游戏,不会以人头为荣耀,不会进行残忍的屠杀。
不认为家国情怀与人道主义冲突,家国主义民族主义也是人道主义的实践,以己身护卫国家,这也是利他。
是保卫国家内的人民免受战争之苦,让鸦片战争,抗日战争这样的痛苦不再在华夏大地上重演。
要是没有强大的国家何谈话语权?
当我们无法保卫自己的时候怎样实现世界和平的理想,又如何为更广范围的人类做出贡献。
守卫家国是对国民的人道主义,当我们国泰民安,我们有更充足的物资,更多的军力,更多的话语权,为第三世界弱势国家争取权利。
但当我们自身难保时,何谈保卫他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角色,每个人都是历史时代洪流中的一粒沙,悲天悯人,家国情怀,人性光辉,这都是美好的,但是弱肉强食,只有成为有能力的人才能拯救他人,人是这样,国家也是如此。
当作为是弱国,那就发展经济积攒保护自己的能力,当成为强国,便可以去帮助援助,守卫和平 在保证自己利益稳定的前提下,去减少战争,做出利己利他共同受益的事情。
既不盲目用事不顾后果的英雄主义,又不冷血无情的剥削压迫隔岸观火。
更多寻找共同利益,互利共赢才能真正实现更持久的帮助。
让人道主义不是冠冕堂皇不计后果的喊口号,不是例行公事的行尸走肉,更不是天马行空的海市蜃楼。
要让人道主义实际可行的散发光辉 照亮黑暗,拯救杀戮,传播温暖。
“The only thing necessary for the triumph of evil is for good men to do nothing.”“不见义勇为,就等于助纣为虐”。
The only thing predictable about life is its unpredictability! 人生中唯一能预知的就是世事难料。
一般吧,三星给女神,太美了
完全是个无聊的充满老美价值观的这么的没有任何逻辑的片子。
因为威利斯才看,感觉还好。 确实是美国的主旋律
获胜的唯一条件就是:善良并保持沉默。如果上尉不调转那直升机,结果将很简单,但是出于人道——明显的美国英雄主义救世主的——他们选择了正确的哪怕是牺牲的路。布鲁斯还是太帅了,老成更有味道,还有女神贝鲁奇。
莫妮卡贝鲁奇的灾难演技+从没见过这么帅的步枪但装反了瞄准镜。
为苦难的人们
医生是个瓜的
强强联手得出的烂片。
米国各种推行民主,保护其他国家主权的故事。
又是一部个人英雄主义,没有新意。要不是因为布鲁斯威利和莫尼卡贝鲁奇,真的撑不到结尾~
布鲁斯威利斯的典型招牌角色。。。无爱
老套好莱坞美国价值观宣传片,没新意
那个时期的美国片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坏的地方是过度的煽情,好的地方在这部是战争戏。
还行吧,能看的进去,比较喜欢女主
又是一部美国干涉他国内政的大片,为了几个他国屁民和大头兵, 美国出动的2架战斗机和3架直升机。
典型的美国主旋律大片!但我就是喜欢看,国内的应该学习学习,整天gcd打gmd,有意思吗?有本事自己也输出价值观阿!
杜鲁门号航母舰长站在甲板上命令海豹中尉撤回,中尉还抗命。中间煽情太过了,如果非要煽情那我宁愿看no one left behind。战斗部分就和闹着玩一样。就最后两架大黄蜂有一点点高潮。
对不起,我看了半个小时,原谅我第一次没有看完电影就来评价!!我起初因为布鲁斯就下载回来看,谁知道那圣母医生真是服了,一味的不走,知道后果很严重还是不走,怎么有这么多废话,赶路还休息?叛军在后面,休息等着他们?这医生,就是为了自己心里满足,士兵们的命不是命?你保护那些人就是命了?真是顶不住这样的圣母医生,宣传主旋律也不用这样吧,专业部队哪有这么儿戏,你不走直接扛你走
2008.10.3,跟老婆一起看的,相当经典的战争题材的影片,宣扬美国一贯的国际人道主义和所谓的民主,靠。。。
很典型的美式风格,近距离目睹了种族屠杀的残忍。整部电影的精华应该就是片尾引用了18世纪爱尔兰政治家Edmund Burke(艾德蒙·柏克)的那句话“邪恶取得胜利的唯一必要条件是:正直的人袖手旁观。”小时候觉得“世界和平”这个词很可笑,长大后觉得它很可贵。当我们瘫在沙发里抱怨着生活辛苦无趣时,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有许许多多人在为了“安全”和一口干净的水而苦苦挣扎,所以,没有什么好抱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