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思绪一度混乱,悬疑片,还是文艺,前好律师,沧桑颓废得几近神秘,想不透为何突然去吸毒,海洛英毁了前程,真实生活成谜,对女毒友讲育有一子一女,却有心情经常在外去平民窟沉沦。
为情所伤还是中了黑涩会,谁知道。
死者的生活剪辑得错落有致。
回忆有限,那些过去的铭记,遗失在火中。
生活无法经历同一条河流,那踏入同一座游泳池呢。
电影的对白平实而睿智。
你想追求最初的那种感觉,却始终做不到。
我只想知道解脱是什么滋味。
上帝赐予我平静,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赐予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
赐予我智慧把两者分辨。
一个女人,本来有着最爱她的丈夫、一双可爱的儿女、一个和美的家庭,然而丈夫因为维护正义而突然辞世,原有的幸福瞬间坍塌,生活该何去何从?
一个男人,深陷毒品沼泽不能自拔,只有自幼一起长大的朋友对他不离不弃,不仅一直资助他而且一直相信他能够回复正常的生活,毫无征兆下朋友不幸遇难,未来方向在哪?
这样的一对男女,本来彼此不是一路人的,由于共同逝去的挚亲好友,走到了一起。
她,必须担负起养育子女的责任,爱人不在了,家还得靠她来支撑,表面上她强装坚强,午夜梦回彻夜难眠的痛苦无人分担。
他,不想再继续颓废低糜,要振奋起来好好过活,只是已经沾染的毒瘾犯起来钻心似的难熬。
两个身心俱疲的人选择了相互扶持,共同度过生命中最难挺最难捱的日子。
此间,怎能完全不迷失,当生命被可怕的孤独寂寞啃噬的时候,有一个安全的人站在你身边,你知道这是自己可以信任的人,感情会不自觉地慢慢积淀。
但是,这是爱情吗?
没有人能说得清。
彼时,他们是互相依赖的,但谁也不能否认是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心情造就了特殊的感情。
即便孩子们都乐见其成,他们却清楚地看到了彼此的内心和未来的隐忧,离开的人未曾真正离开,他深深地活在每个人的心坎,在生活的每一天里,空气中弥漫着他的味道,大脑中他的影像盘桓不止。
也许,那个善良的离开的人是不会有嫉妒之心的,他可能更希望最好的朋友给最爱的人最幸福的归宿,但是生者无法完全不顾已经不存在的却曾经存在的挚爱的感受,不能心安理得的享受所谓的新幸福,于是,成年人作出了理性的选择。
也许,未来的生活还不能一帆风顺,但经过最痛苦的失去,希望逐渐燃起,生活也从迷失中一步步走到尚且正常的轨道。
她会好好生活,给子女最深的爱,同时给好朋友帮助和关怀;他会持续不断地与毒瘾斗争,战胜自己,给好朋友安慰和希望。
她的脸很有雕塑感。
他颓废、沧桑、落魄更贫寒。
他的脸,用中国话说,是特别有戏的脸。
他不惜各种自毁形象,尤其是表现吸毒后的各种扭曲。
他的五官、气质,完全是一个长坏了的布拉德皮特,是上帝之吻吻错了地方。
导演特别特别钟爱逆光,特别特别钟爱给一只眼睛拍大特写,用微焦。
自我重复在一部片子里,实在可惜。
他和她的各种一只眼,各种眼周的皱纹和神经跳动,看多了。
……电影节奏很慢,很细腻,大特写多,亲情爱情友情的表现温暖深入,人物心理变化情绪培养很令人信服,有不少泪点。
他们都是好人,他们都很纯洁,他们的关系也很纯洁。
密闭镜头里的拥抱着入睡或者蜻蜓点水地亲吻嘴唇,在特殊的布光中有了圣洁温暖的味道。
也好像有点被提纯了的纯洁。
…………当然,这种节奏,这种叙事的走向,这种无高潮的片子,也没有干柴烈火的床上运动,在中国,估计票房很差,没有多少人喜欢。
因为趣味不够丰富,不够浓烈。
电影大约100分钟那里,死者妻子第一次放声大哭,挣扎着问“为什么,为什么”。
那时候我想到一句话“All sufferings are the same. Suffering is.. suffering.”(所有的受难都是一样的。
受难就是。。。
受难。
)听到这话是星期二,参加教堂的某秋季讨论班,主题是shared suffering(分享受难——并不是关于耶稣基督十字架,就是很人性化的受难)。
当时我听了,想,还是不一样的。
其实我在想,有一些受难看的见,譬如贫穷,譬如疾病,譬如灾难。
可是有些看不见,譬如你看一个人好好的,财政也好好的,前途也好好的,感情也好好的,也没有火烧水淹,没有生离死别,连长得都是好好的,但是他其实不好。
那是他比较可怜,有这样表面上看不到的不好。
还是他比较活该,有这么多还要作。
或者是生活比较公平,正因为有了这些好所以应该要遭遇些不好呢在那一刻,看到那挣扎,那质问,我突然明白了。
都是一样的死者的妻子,死者最好的朋友(也是和毒瘾做斗争的落魄男),10岁的小女孩,6岁的小男孩,即使是死者妻子的弟弟,都在受难,原因和内容各不相同。
可是无关紧要,因为一切受难都是一样的。
这就是我的观影感受之前听过多次,而且很喜欢的一段话,关于“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在这里也有用到。
按照关键字serenity prayer(安宁祷告词)搜了一下,全文如下(第二段过于宗教的部分不必太在意)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上帝,赐我以安宁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来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事情;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赐我以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以及智慧,来区分两者。
Living one day at a time; 生活,以天计算;Enjoying one moment at a time; 享受,以刻计算;Accepting hardships as the pathway to peace; 接受通往宁静路上的艰辛;Taking, as He did, this sinful world 承担,如祂承担这个罪恶的世界 as it is, not as I would have it; 就是现状,而非我宁可想要的样子;Trusting that He will make all things right 相信祂会让一切正直if I surrender to His Will; 如果我臣服于祂的意愿;That I may be reasonably happy in this life 于是我可以在此生里感到相当的快乐and supremely happy with Him 并在和祂一起的时候无上的幸福Forever in the next. 直到永远。
Amen. 阿门。
--Reinhold Niebuhr
记忆是有温度的,如火;记忆是有颜色的,如火。
影片的意义在于:温情的相互作用,将引领失败和绝望之人走出低谷。
这是一对普通夫妻——丈夫会疑心妻子爱上深沉的邻居,妻子会怀疑丈夫的瘾君子朋友拿了她的钱……直到有一天,11年的相伴之后,丈夫突然死于非命……故事一直在表现寻找——对于亲人故去带来的空虚,也许,挖掘一切与他有关的点点滴滴才能填补。
丈夫最好的朋友本尼西奥·托罗怀有与女主人同样深切的怀念——那个逝去的男人对待颓废的他如同兄弟,并且是唯一关心他的人,这种连接拉近了他与哈莉·贝瑞的距离。
男、女主人公开始了一段特别的友情——带着迷惘与谨慎,参与着对方的生活,而他们的身后,拖着各自过往的长长阴影。
他们笨拙地回应着对方的要求,同时固守着内心的本分与善良。
哈莉·贝瑞失眠的时候,径直请本尼西奥来到床上,让他像丈夫曾经做过的那样轻揉她的耳垂,直到她睡去,而男人睁着空洞的眼睛经历着不眠之夜;两个孩子差不多像依赖父亲一样依赖上了父亲的朋友……这个过程略显沉闷。
当一方试图打破的时候,轻微的激烈,便令脆弱关系陷入危境——哈莉·贝瑞因为复杂的内心纠葛而怨怼、迁怒于这个男人。
戒毒之人开始复吸。
在麻木的疼痛与挣扎之中,观众看到,失去生存动力的灵魂是多么无助与绝望,此时放任,必将万劫不复……本尼西奥说,他不能取代孩子的父亲,他不够好,并且那样,便少了一个朋友……这话是大概的意思,但印象深刻。
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取代,朋友有他坚持的起码道义,而女人才是事情结局的关键——至少,她是将他当作了丈夫的遗物;从他身上,她看到丈夫的影子。
因为温情的温暖,本尼西奥重新振作。
在戒毒分享会上,他这样陈述着他的历程,也是一个梦境——将偷来的银器,拿去卖了换毒品,却换不到了……这个梦每天做,每天做,每天做……配合的画面,是哈莉·贝瑞门前每天的一束玫瑰花——过去坚持的,现在仍然可以坚持,只是坚持的内容不一样了……影片就这样,在陈述与鲜花中静静结束,乐声响起……我们不必想象,结局会怎样,那未免太过世俗,并且,影片也给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分享会上结识的美貌女子早已倾心本尼西奥……人生路上的扶持,情谊多种多样;感动之后的成果,必将以各种丰硕的形式呈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7fa25b0101gzjy.html
我们都有某种瘾戒不掉,我们都有某种痛忘不了,于是我们互相安抚互相扶持,原本只是同情别人,而其实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
不想孤独,不想无助,只想在某个角落用某种方式让自己忘记,虽然我们都知道,那是行不通的,生活总要继续。
看着别人的故事,总会联想到自己,什么时候自己能放掉包袱,充满自信的生活呢?
或许我该从不要忽视别人的关心做起吧。
电影的基调很平淡,但也使我的心情平静下来,稍微缓解了一下自己浮躁的心情,这就是电影的作用之一吧,能让你在这段时间里逃避自己的问题,而去关注别人的事情。
哈利贝瑞自从奥斯卡影后之后,就没什么特别出色的片子了,不过本片还算不错。
本尼西奥的演技一直是那么出色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便琢磨这在豆瓣上给这部电影一个什么评论好,较差?还行?现在我给了它"力荐".我们所看的电影所经历的事情总是无法避免地在复制,复制着别人地剧本别人地故事,只是有的人复制的太拙劣而已,让无法看明真相的人也看出,这是一件fake.我想,我现在开始越来越喜欢这样平和的电影了,没有一点波澜,用某些人话就是平淡无味,无法想象某些同志能天天将酒当水饮,犹如我在我17岁的时候看廊桥遗梦,如此"舒缓"的情节让夏天趴在地板上的我一会啃一块饼干,一会喝一口水,最后若不是心疼租碟是要钱的,又冒充要锻炼自己成为文艺青年的情怀,碟子直接就飞到垃圾堆去了.与此同时,老板还让我看了各种各样的杂片,大多很刺激,比如冲天炮,关于冲天炮,我除了记得是mel gibson和一个黑人演警察打打杀杀之类,剧情已然全部忘记.所以我后来一直诧异为何看的我如此不耐烦的廊桥遗梦,还会被记得,记得meryl streep看到这个摄影师来时,已然中年却依然害羞面对这个老头,记得她喜欢把左手从后腰穿过去搭在右胳膊的关节上,记得最后她在车里,看着雨里的他,渐渐就这样离去,自己为自己的责任而继续活着.此片亦同吧,波澜不惊的生活着,因为一起枪杀案,大家又重新走在一起,一起为逝者而生.没有火爆的枪杀镜头,也没有激情的床上戏,有的就是两个孩子任性并同着幸福的快乐之音,这只是生活之中平淡的碎片.也许这就是我给他很高评价的原因吧,因为它不是里程碑式的作品,不是商业大片,不是艺术先锋,有的就是最简单的故事.一如平和着叙述.值得记忆的片子.我突然想到地震中这样一幅图片,一位救灾队员抱着一岁的孩子从废墟中走出.我们期望的就是能给他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平和的生活.
寂寞不一定会是爱情的理由。
若不互相依存,则似乎又都很寒冷。
这不是两只豪猪,不需要用刺的距离来取暖。
往事如烟,总会飘散,我们都要在新的生活中,涅槃重生。
可以理解那种寂寞和无助。
当习惯了两个人的生活以后,就再也找不回以前一个人的单纯快乐了。
懵懂少年时,自己是完整的。
后来有了个伴,磕磕绊绊中相互吻合,越来越严丝合缝了。
一旦某天缺少了,生命从此变得残缺不全了。
怎么也回不到以前。
怎么也回不到。。。
哈莉·贝瑞确实很漂亮,但演这样一部电影确实也没多少表现空间。
片中的男人间的朋友关系很让人感动的。
它更告诉我们,在这个人们总想先保护自己的世界上,不要忘记分一些爱,给那些绝望中的人很小的帮助,也许就能挽救一颗灵魂。
因为,谁都会有绝望的时候,需要一点点外力把你从深渊拉出来
三回目 把这部电影拿出来反复看了,每次看都特别感动,每次看都被beno迷的七荤八素
哈利·贝瑞在这里的表演平淡无奇,完全被男主覆盖。
前面的引入节奏有点怪怪的,后面的情感逐渐提升,后面的感觉要明显好于前面。 只是很多地方的转变有点没有逻辑,小提示有点少。
救赎…
healing/ 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
全看男主演技
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电影都有点感动
有一种内心煎熬中的洗礼
搞不清楚两人在一起到底是因为寂寞还是因为爱 感觉有点乱 但是一个成功的演员还是可以挽救一部失败的影片 4星 为德 托罗
2。5
本尼西奥不是演缉毒警察,就是演毒枭,或者吸毒人员,也真难为他了。
其实不算丹麦电影。苏珊娜比尔,丈夫遭遇飞来横祸,妻子和好朋友扶持走出阴影。很多特写眼部镜头,但太矫情。
一部不离不弃,永远支持的好片子,重要的是让人学会关爱。Benicio Del Toro把那个颓废的瘾君子演绎得淋漓尽致。
可以看一看
花瓶,花瓶. Hale Barry还是不适合独当一面.
电影台看的,虽然皆为没看懂,感觉还行。
救赎与被救赎
哈里贝瑞真是苦旦。
谢谢xx.
外語片導演無法適應荷里活法則的例子比比皆是,連最佳外語片得主Susanne Bier也不例外。#遺失在火中的記憶#(Things We Lost In The Fire,2007)在意念和完成度上無法與<婚禮之後>、<更好的世界>相比,好在有Halle Berry和Benicio Del Toro這對好戲之人演繹了亡夫之妻和癮君子靈魂救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