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的我稀里哗啦,虽然很多剧情有些虚构,我都在跟着小男孩的心里猜想这些人是好的还是坏的,夏日周末在空调房里看完,儿子因为外婆看到抖音里四川的水灾开始哭了,他觉得很可怜🥺,小男孩👦真是可爱,偏题了,瑞士真的好美,希望可以去看看呢!
面包店的老板,办婚礼的女人,都是坏人啊,船上遇到的大叔后来又在路上遇到,哈哈哈他傻傻的很可爱
临逃走前,他的朋友约翰对他说,不要相信任何人。
他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为了生存与人沟通,他学会了微笑,从僵硬的笑到真正柔软放松的笑容,带一点羞涩。
女孩玛丽亚的世界对他而言如天堂,但女孩父母对他的款待只是出于报答与客套,不触及内心。
瑞士老太太给了他真正友善的爱,她失去了她的儿子,却帮这个孩子找到了母亲。
还有开往意大利的货船上的水手、面包师傅、要他送酒的农妇、汽车需要加油的年轻夫妇,这些都让他一点点地认识到了世俗世界的真实表情。
影片中最出人意料的是,那个指导David逃亡的声音,一直未出现的面孔,竟然是集中营里那个士官,而不是和他一起的那个年长囚犯。
那一幕回忆出现在音乐中,没有对话,但是人物的眼神很到位。
士官在与年长囚犯目光交流后达成默契,年长囚犯从David手上迅速抢走香皂,士官把枪口对准囚犯……在最黑暗肮脏的地方,也可以开出人性美丽的花朵。
可是又该如何评判士官的善与恶……我很喜欢影片中的各种配乐,以及不时穿插的一些小细节,David与水手在意大利重逢,David坐在顺风车上享受着风和田野,以及刚从海里上岸时伏在草地上享受阳光的表情,这些细碎的美好,是支撑他一路前行的勇气。
如果David没有开始相信人性的善良,没有对美好的事物生出一点点的好奇,那么,他抵达丹麦的路途可能还会遥远曲折得多,甚至未必能够抵达。
影片很美好,让我看到人性的力量,相信的力量。
看到最后哭了。
对我而言,当遇到小David遇到老奶奶Sophie的时候,这部电影到达了它的高潮。
当小David坐了朋友,前船员Roberto的顺风车到达Milan之后,下车的他遇到了正在画画的Sophie。
不知为何,看到附近的风景,会让我想起一个名字,“苏菲的世界”。
仿佛Sophie这个名字,在我心中代表的是美好和友善的事物。
加上老奶奶感觉到小David在看着自己的时候,没有回应怀疑和打量的眼神,而是在说完自己有“心灵感应”之后就跟小David说自己画画。
直到想帮小David画人像的时候才问了下小David的名字。
然后就是在关口三个人的会心一笑。
在过关之前在David透露出恐慌的神情并提出想下车之后,老奶奶没有怀疑小David的同时还安慰他说关口没这么严。
在小David到达老奶奶家之后,当老奶奶告诉小David可以在自己家过夜,而不安全感导致小David不过停留。
但老奶奶表示可以提供帮助并说这里很安全,小David也不需要告诉她任何事情的时候,小David主动给了她一个拥抱。
也许此时,小David已经完全信任了老奶奶。
而我此时在想,会不会老奶奶从此就收养了小David,毕竟就可以代替自己死去的孩子。
然后就是,在老奶奶告诉小David这里很安全,并小David进去教堂后,看到带枪的人之后不再恐慌,而是给了他一个微笑。
然后此时我们才知道,是教官帮助他逃出集中营。
面前的人就像营中的朋友john一样友善。
然后就是那本书了,当发现那本书的作者正是小David母亲的时候。
那一瞬间就像发生了好多事情。
老奶奶冲出书店门口行为,配合BGM的响起,让我彻底破防了。
想要达成老奶奶冲出书店的行为,背后需要很多想法的配合。
首先是小David的完全信任,愿意告诉老奶奶信的内容,那就是自己的身份。
代表小David已经不觉得老奶奶会出卖他。
就像信任Roberto一样。
而最主要就是老奶奶的想法,首先,不会因为小David的年龄跟自己的儿子差不多就不愿意放他走,而是帮他找回自己的母亲。
其次,就是她那迫不及待的小跑,完全展露出对小David的在乎。
军官对小David和小David母亲的帮助,老奶奶的在乎,彻底推翻了我对这电影结尾的猜想。
让我知道原来小David在这世上还有家人,集中营中的军官也有好人,老奶奶可以如此在乎一个陌生人。
人性能有如此光辉的时刻。
当你跟她敞开心扉,而她帮助你的同时还展露出在乎,这不正是人性最光辉的时刻。
这也是我在对人性失望之后,最能击中我的救赎。
希望真如老奶奶所说,这世上好人是大多数吧。
极力推荐这部好片!
小男孩超龄的演技令人折服!
剧情感动人心,配乐也非常棒!
看完这部电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本应是悲伤到让人绝望的旅程,却为何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欣悦?
是因为沿途旖旎的风光、自私却善良的人们、意外降临的爱情、种种惊险的考验和安慰你、引导你走出瓶颈的老人?
David漫长又短暂的旅程浓缩了我们整个人生。
在无法选择的起点和终点之间,可能因你的选择而改变的是路程的长度和宽度。
面对你毫无经验的世界,在噩梦生活的阴影下,你依靠着别人告诉你的一点点“知识”和直觉作出反应。
也许在观众看来你做的未必正确,但是谁能肯定如果换一种选择你将得到怎样的结果?
《我是大卫》其实有一点意识形态在里面 但不深入讨论这个方面影片在阴冷的气氛中展开的 大卫从集中营出逃 经过了旅途慢慢 见到了很多人 最终在瑞士老奶奶的帮助下 找到了他的母亲 个人觉得他在瑞士的旅途中 使得他慢慢地接受他人的帮助 开始学着融入“外面的世界” 影片最令我感到深刻的是帮助大卫逃出集中营的却是个集中营军官 令人深思 不错的片子 推荐给大家
大卫的朋友自始至终保护着这个男孩,最后因拿了一块肥皂替男孩顶罪,大卫的想法是在集中营里结果是死,出去也是死,还不如一死了之,是他的这位朋友一直引导他,给他希望。
营长觉得已经不能保护大卫了,引导帮助逃出去,叮嘱他“不要相信任何人”。
大卫回家之路甚是艰辛,途中屡次三番遭遇不幸,也因记住了营长的话不相信任何人。
但经历了救火事件与苏菲给他画画事件后,他也慢慢放下了恐惧。
最后借助一本书,“这个作者还活着吗?”,苏菲带他去警察局,从而找到了妈妈。
这部剧最感人的一段是苏菲说自己也有一个孙子叫皮特,患肺炎去世了。
聊天中大卫慢慢放下防备,大卫说“不要把我送出去”,苏菲说“那你只要知道这里很安全就够了”,那一个拥抱让我相信了世间还是存在美好的。
好人占大多数。
通过这个故事,最大的启发应该是“活着还可以去改变”,坚强一点、努力一点、觉得生活很难的时候想想还有比你更难得人还在咬牙坚持,所以加油。
看这部电影的缘由是我在某个心理公众号上看到了这部电影相关的推送,我并未详细阅读只是觉得这部电影或多或少会与疗愈相关。
再加上前阵子简里里的晚安时间推送简述了以看影视作品的方式来替代性体验情感作为疗愈方式。
于是乎便决定要看看这部电影。
我哭了好几次,准确的说是电影中好几处情节让我感同身受,仿佛我就是主人公David,在寻找信任与安全的旅途中遭遇起起伏伏。
电影讲述了在保加利亚劳动营长大的孩子David因受不了营中无望的压迫劳作生活,决定逃出劳动营并最终抵达丹麦寻得生母的故事。
在旅途中David遭遇了许多抓捕与背叛,但也邂逅了他在集中营中从未遇见的美好事物与善良的陌生人。
他慢慢尝试着向外人打开心扉,虽历尽千辛万苦但最终他成功重塑了过往一些悲惨的记忆,原来劳动营中的人也非毫无人性,而只是长期无望的环境让人忘记了那些善良而又温暖的瞬间。
一路上David母亲的书本做为线索出现过好几次,前几次都是微微掠过,最后一次随着David对Sophie奶奶打开心扉经过询问才真正得知书本内容以及发现书本作者是他的母亲。
原来他母亲留下的线索就近在咫尺,但他并未有好奇心与余力去看见它。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是David在深夜告别他从火中救下的小女孩Maria,他把保佑他的最珍贵的护身符送给了Maria并对圣母说他不需要圣母的保佑,他不值得美好的东西,但是Maria值得,他将最美好的东西留给了她。
己经背叛,筋疲力竭的David尚有爱的祝愿,也可以说是Maria毫无保留的爱让David知道了善良与爱是存在的,习得了一些爱的能力,即使不能信任Maria的父母也希望能给予Maria力所能及的回报。
1952年,一个在集中营长大的孩子—大卫,接到了一个送信到哥本哈根的任务,外面对于他是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未知的艰险在等着他。
但是凭着在集中营里暗无天日的岁月里锻炼出来的坚毅和顽强,他从遥远的保加利亚向北边的丹麦进发了。
一路的坎坷,但送信到哥本哈根这个任务一直萦绕在大卫的心底,或许那里就是希望,或许那里就是自由。
梦中母亲甜美的笑容让他绽开了笑脸,集中营里的梦魇让他一次次不寒而栗。
还有“donot trust anyone” ,眼睛里深邃的黑暗。
忧郁而稚嫩的脸 看不懂人世。
然而偶尔翻起一本书,一切都结束了。
善良的老奶奶苏菲最终帮助大卫完成“送信到哥本哈根”的使命。
母亲 自由 都不在梦里。
I'm David 是这部电影的名字。
一般我都喜欢电影原名,这次除外,喜欢译名《送信到哥本哈根》,有种“在路上”的流动感。
表情严肃的十二岁孩子,在冷战时期的保加利亚劳改营长大,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唯一一个指引他生命的大人朋友John,为了掩护他的错误而被枪决。
一无所有,David带着一封信,在一个狱警的帮助下逃亡,开始自我追寻的旅程。
狱警告诉David:不要相信任何人。
希腊,意大利,瑞士,丹麦。
向北,一直向北。
哥本哈根,你要去的地方。
和beautiful life不同,这部电影淡化政治背景,全力展示信任和爱、救赎和自由的力量。
温情而不煽情,层层渲染,慢慢感动。
惊恐的苦难的孩子,对世间美好事物一无所知,紧紧保护自己卑微的自由和安全。
像一个无力的局外人,面对良善的人们、稳定的生活,向往却无法卸下防卫。
曾经毫无信仰,曾经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神的庇佑,最后还是在瑞士小教堂的圣歌中久久仰望神像。
看着身边的警察,David终于学会了信任的微笑。
故事有个意外而美丽的结局。
有人不喜这般团圆,但又有谁忍心不给他这样的幸福。
刚开始看的时候,一直希望是Haley Joe Osment来演David。
Haley灵气逼人,眼睛里似乎藏着一整个世界。
不过对这个角色来说,也许他长的过于好看了。
因此Ben Tibber这个小演员也算合适人选。
演John的James Caviezel 是《基督受难记》里耶稣的扮演者,本身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比英俊脸孔更打动人的是一双悲悯的眼睛。
美丽的还有具象的视觉效果。
辽远镜头下,静谧旖旎的欧洲风光,湖蓝色天空中云朵如棉花糖蓬松,大片大片的向日葵热烈盛开,透明河流蜿蜒流过山谷,满山遍野的绿仿佛要溢出镜头。
近景中,街头行人穿梭,店铺货物缤纷,满眼活色生香。
花园里有孩子在玩耍,笑声清脆。
一定要提的是配乐很棒。
Stewart Copeland原是摇滚乐队the Police的鼓手,转入电影配乐人行列居然有如此令人惊喜的表现。
开始的古朴曲调极富少数民族特色,乐器有种特别的伤感音色。
David进入意大利和瑞士境内后,配乐变得圣洁优美,与情节配合得丝丝入扣,感人至深。
结尾处用了Damien Rice的Cold water,虽是我喜欢的歌手,却感觉此处用纯音乐似乎更好。
不过也许配乐人是希望用歌词说些什么。
Lord, can you hear me now?or…… am I lost?路过森林和溪水,路过温暖的床和柔软的猫,路过可爱的女孩和此慈祥的老人,David到了哥本哈根。
你呢?
比起"I am David",更喜欢《送信到哥本哈根》的译名,虽然作品有些地方有些刻意的引导,但琼普莱怀特的天使面孔搭配对白,以及剧作最后的解密,这封特殊的信还是让人泪目了,儿童节这一天因为这部二战儿童电影圆满了
送信到哥本哈根-USJ优视觉 D5俄版
集中营,12岁,哥本哈根
such serious eyes,serious face,but that's as far as i can see, because he doesn't want to let the world to see him any further.you don't have to tell me everything, i just want you to know you are safe here.然后他终于可以放下防御。
励志,一点有趣,安德森太太带小大卫过境的时候要求小孩出示证件,对官员说“不能通融一下吗?他只是到贵国来一下,推翻了政府之后马上就走。”O(∩_∩)O哈哈~太油菜了~~
好棒的片子啊,相见恨晚
“他来贵国只是推翻政权,翻完了就回去”希望你可以遇到让自己卸下防备的苏菲,可以遇到度过难关的船员,遇到舍己为人的教授,愿你承载着他们的期许活得多姿多彩
最感人的应该是约翰那段……
送信到哥本哈根。
一个人翻山越岭的打野升级的游戏
(JC的口音和圆眼镜\\\\\\\\\\
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
给美好的结尾加一星
谢谢,给了我痛哭一场的理由
沉默平静中的勇气,唉,trust no one,怎样的伤害与恐惧
男孩能孤身一人从集中营逃到丹麦,这一路得碰到多少好人才能成功抵达目的地
很美好的角度。
吉姆几个镜头呀
大卫的守护者居然是嫌犯追踪里的John,为了保护大卫,他牺牲了自己。12岁的大卫虽然自小生活在集中营里,但是他也算很幸运的人,有人在暗中守护他。出逃的一路他又遇见了不少温暖的人。尤其是最后碰见的那位画画老太太,她看出了大卫眼里的忧伤,她看见了这个小孩脸上与同龄人完全不同的严肃深沉。最后的结局太美好了,原来大卫的妈妈还在,原来集中营里那位军官让大卫送的信就是自己的证明文件!小孩子路上的辛苦不易让人心疼,但好在一路也有点滴温暖安慰。结局梦幻,让人欣慰。
每一帧都特别喜欢,喜欢到以后想生一个小儿子。平凡的生活被它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