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知道自己的行为,却不能了解或者掌控行为背后的欲望或原因,我们在这方面的行为表现,便体现了我们的幼稚部分。
婚后的男女该如何更好的面对自己的欲望和感情,而不至于背叛婚姻和自己。
畸形性欲的成年人该如何成长,好让自己逐渐健康起来。
婚姻生活是平淡的,但平淡不等于没有激情,欲望是周期性的,但周期不等于机械的重复。
谁说成年人就已是完整的,成熟的,他们只不过是年龄更大一点,自由更多一些,有资格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孩子,他们同样在成长,同样需要学习与吸收,需要体验与省悟。
人生这一路,风景是不断变换的,做人的心情当然也是如此。
48岁的恋童癖Ronnie就像一个拥有一种坏习惯,坏癖好的孩子.Larry是个因为疏忽犯过错误的警察,并且患上了创伤后应激综合症.Sarah和Brad在阵阵激情过后,最终并未成功私奔。
借用影片最后的台词,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未来总会有新的故事,它会在某时某地开始··· Ronnie的母亲May是个很感人的角色,因为她有无限的爱,有真正成熟的宁静的内心。
做个好孩子,这是她临终前留给自己儿子的话,这句话适合送给每一个人,每一个活着的迷茫或者清醒的人。
看了这么多今年准备“申奥”的影片,这部《身为人母》(Little Children)应该是最出色的。
这部影片应该算是一部不可思议的杰作,它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长大成人,成年人应该背负的责任,无论婚姻的背叛还是社会上各种无法解决的问题。
人在平淡的生活中会对激情产生很美好的幻想。
Kate Winslet饰演的Sarah是一位已经结婚生子的文学硕士,日复一日的家庭主妇生活让她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厌倦。
因为高学历的背景,她与其她主妇并无太多交流,看起来格格不入。
Patrick Wilson饰演的Brad在他的青年阶段从未体验过被关注的感觉,失业在家,考了两年律师资格证未果,主要任务是在家里照看孩子,他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一方面要继续靠妻子养家糊口,一方面要继续考试,而且还要长期忍受夫妻之间没有亲密举动的生活。
Sarah的老公也是一个值得推敲的人物,作为一个大公司的部门经理偶然迷上了色情网站,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整日对着电脑手淫,最糟糕的是还被妻子发现了。
不想深入探讨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不过他的所作所为还是可以理解的,生活上工作上的压力的确会让一个人“变态”。
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男女主人公开始了违背道德的恋爱,或者说没有爱,只有恋,彼此在对方身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抑或是激情,抑或是反抗,也可能只是纯粹的欲望。
影片的一个给我深刻印象的片断是Sarah被邀请参加一个大概是社区的文学讨论社团,对《包法利夫人》的讨论是影片的点睛之笔。
Sarah一面认为肯定包法利夫人这个人物,一面担忧自己的未来,她脑海中反复出现与Brad缠绵的画面,这个时候的她内心是不安的,她担心自己最终是否也如宝法利夫人一样。
影片的另一个线索是围绕小区中的一个恋童癖展开的,顺便说一句,美国的影视剧对这个话题始终是比较关注的,而我们国家却很少在影视作品中提及,我觉得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关注一下这方面的问题,不要总是逃避。
这个叫Ronald的恋童癖在小区内就是过街老鼠,酷夏的某一天,人们都选择了在露天泳池避暑,而Ronald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当大家发现他也在泳池里的时候,几乎所有人同时逃上岸,父母保护着孩子,孩子惊恐的不知所措霎那间,熙攘吵闹的游泳池变得异常宁静。
这时候保安进来要求Ronald离开,Ronald离开之前说了句很经典的话“我只是想凉快一下而已”。
还有Ronald的母亲,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即便是儿子有如此不堪劣迹,她依然没有放弃他,而是一直希望并期待着他能改变。
我也希望他能改变,但是,有些事情一旦成为习惯就很难改变了。
在一次母亲为他安排的相亲中他不可救药的“重操旧业”,最后结果可想而知。
母亲在一次保护他的时候心脏病发,临终前写给Ronald一封信,信中只有简短的一句话“做个好孩子”。
影片的结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Sarah和Brad计划的私奔终于在双方理智占领情感的状况下破产,意料之外的是Ronald为了答应母亲做个好孩子而阉割了自己。
关于表演,我不是专业人士说不好,但是Kate Winslet这位30岁之前就获得过四次奥斯卡提名的女演员的确足够出色,没有任何表雕刻的成分,一切自然而然。
其他几位主演的人物刻画也十分丰满,每个人物都足够你分析一阵的了。
剧本好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根据畅销小说改编的剧本一般都会收获好的成绩。
个人认为本片与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美国美人》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反映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内部的矛盾,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人们在激情过后的平淡生活。
Little Children,我们翻译成“身为人母”,也算是扣题了。
影片结尾的时候,真是女儿的短暂失踪让Sarah彻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成年人需要激情,而孩子只需要一个温暖稳定的家。
于2月22日
《身为人母》(Little Children):情欲绽放的那季夏雨(文:火神纪)女人是否应该去努力地争取自己的幸福生活呢。
因为所有的辩驳都是建立在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的基础之上;所以,这样的辩驳显然徒劳而无力。
当一部已经被世人所熟知的悲剧作品被作为象征性意义的隐喻投射到一部电影里的时候,小说给这部电影埋下了一种深厚并且无奈的悲剧氛围。
读书会开始谈起了《包法利夫人》的时候,我开始觉得,这部电影不可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
也许,只是因为我既不男权亦非女权;所以,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只是一味的悲怆。
——火神纪。
题记。
一个清闲的早晨,带着孩子们在社区公园里玩耍;无所事事的年轻妈妈们坐在一起谈论着彼此最隐私的闺房秘事,一直细致到一个星期里和她们的丈夫们有过多少次房事。
这样的一个写景能带给我们多少的遐想呢。
一个炎热并且潮湿的夏天午后,一个孤独的女人带着一个同样孤独的男人回到自己的家里避雨;穿着湿漉漉带有点透明的衣裳站在狭小的洗衣服里彼此相顾无言。
这样的写景又将带给我们多少的遐想呢。
带着有点超然的味道寂静地旁白,正如美剧《绝望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所吸引我的,同样是这种超脱于故事构架之上的视角所进行的淡然旁白。
我们可以时时显得客观并且冷静旁观,正是因为电影自身给了我们一个高于故事本身的视角。
如果说,《绝望主妇》是面对热档期绝大多数观众餐后甜点;那么,这部《身为人母》也许就像是一部面对午夜场成人观众的理性反思,如同一杯淡香清茶或者浓郁咖啡了。
这部电影里的那些女人和男人们,生活在同样一个中产阶级的社区,男人们有着体面的工作,而女人们则悠哉游哉地打理后院,相夫教子以及奔走相诉。
但是,与《包法利夫人》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所讲的并不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激情的故事。
漫长的时光如此流逝。
丈夫忙碌于事业,孩子也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生活,自己也许更像于游离在丈夫以及孩子之外一个多余的人。
缺乏认同感以及归属感也许是这部电影里每一个人所不想承认的;但是在我看来,正是他们这种认同感以及归属感的缺失并且在努力地想找回这种东西,才有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这并不是一个快乐的故事;纵然,我们也许看得挺快乐。
如果你问我说,我在这部电影里看到的是什么,我会说出许多连我自己也觉得难以置信的一些让人想到阴秽语境的词语来。
恋童癖、露阴癖、性侵犯、通奸、网络色情、制度化的生活、压抑的个性、梦想的渐行渐远以及尚未死绝的渴望。
这并不是那个美国梦里的幸福生活,这更像所有的人无奈的中年生活。
也许,我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也正是如此——至少它在告诉我们一些事实而非那种粉饰太平般的痴人说梦。
这部电影像极了一部美国中年男女的性生态调查。
制定了严格时刻表的夫妇,每周一次的房事从不例外;或者和丈夫做爱到一半却睡着了的妻子,以及没发觉妻子睡着了的丈夫;或者沉溺于网络的情色世界不能自拔的丈夫以及愤而出轨的妻子;或者依旧沉醉于母性的澎湃而忽略了丈夫生理需要的妻子,和一个事业失败而终日郁绝的丈夫;更偏激的是电影一开头就出现在新闻里的那个曾经因为儿童猥亵罪被判刑的中年独身男子……
当然,主妇们在性的饥渴上更多地表现在精神的暧昧遐想。
社区公园里一个长相俊俏的男子,每天带着自己的儿子出现一个纯粹由女子和孩子组成的场合里;这本身就已经引人注目了。
Sarah是这样对Brad说:你在那些女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幻想。
精神上的顶拜膜拜。
与之相对的是在真实世界里的畏惧与腼腆。
“白马王子”这样的一个称呼,完全可以表现出Brad和这些社区的主妇们之间那种欲道还休却看似冷漠的关系。
在于角色的塑造方面,这部电影显得极为丰满。
每一个角色背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尤其是几个比较重要的角色。
凯特·温丝莱特(Kate Winslet)饰演的Sarah过着和这个社区里的每一个主妇差不多一样的生活,只是,她却从不曾溶入这里的生活;从丈夫的前妻接手了一个装潢精雅的房子,游离在社区生活的边缘,带着一个文学硕士应有的高度俯视着身边的人们。
然而她同样寂寞而且哀伤,从她和丈夫仅有的几次对话来看,她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
又如帕特里克·威尔森(Patrick Wilson)饰演的Brad Adamson。
事业成功的妻子留给了他一个年纪尚幼的儿子,自己因为已经连续两年没有通过考试得到律师资格,法学院毕业的回忆只停留在了曾经轻狂的充满活力的渴望。
Sarah的丈夫以及Brad的妻子,还有他们的邻居们,一个成功的广告策划人,一个成功的纪录片导演,一个离开母亲就无法生存的变态男子,一个曾经开枪射杀了一个孩子的中年警察,一个恪守计划推崇妇道的卫道女子……每天晚上,男人们在球场上回忆他们的年少时光;每天早晨,女人们在社区公园里幻想着一次不可能实现的爱情。
Sarah和Brad的结合,其实只是一种对无力摆脱现实生活的绝望,以及对这种绝望最无奈的反抗。
从一场意外的相识,到相互因为对彼此生活的不满而有着暧昧的精神交往,直至后来两个人彻底地结合,再到最后那些稚气、冲动并且疯狂的私奔计划;所有的这一切并不是因为爱情,不是因为两个人彼此相爱,而仅仅只是对一场情感意外的渴望,以及两个人相互依偎着的慰藉。
Sarah对Brad的情感并不是爱情。
仅仅只是因为她与卫道女所争论的《包法利夫人》时那种尖锐的观点带给了她勇气,对快乐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绝望。
因为丈夫的不忠而让她对自己的外遇毫无负罪感。
Brad对她的情感同样不是爱情。
他所以曾经渴望过Sarah,是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以及无力自恃;他所以曾经渴望过Sarah,是因为他在她的面前,他可以做任何平时不能做的事。
他说他怀着浓烈的负罪感,一边说一边更疯狂地抽动。
他们所共通的,仅仅只是对旧有但却已经逝去的激情最后的缅怀。
一时冲动的私奔计划没有实现,这一点并不让人意外;因为他们所真正在意的其实都不是对方,他们所要的只是疯狂,以及被疯狂欲望所支配着的更疯狂的冲劲。
以此来冲击他们如死水一塘般平静得近乎阴沉的生活。
电影用一种极轻缓的镜头,不吝啬的特写镜头以及散乱式的叙事把所有的一切拍得极美。
而与之相反的是从电影一开始就一直压抑着的氛围。
渴望打破现状的那种强烈愿望就这样通过镜头转化成了抽象思维直接地传达给我们。
这也许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
电影的最后是一场类似于蜕变的成长,纵然这样的成长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然而我们应该庆幸的是,这部电影虽然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至少在这部电影里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得到了蜕变式的解脱。
我喜欢这部电影。
喜欢这种充斥于空气中浑浊的暧昧味道,也喜欢那种类似于雨过天晴后的清新。
绝望的主妇们的生活依旧在继续,当最后的那点激情彻底地宣泄出来之后,她们依旧会回家,回到那个她们一手布置起来的屋子里,抱着自己的孩子坐在沙发上,讲那些永远在不停重复的童话。
唯美的情色描写,唯美的背景音乐、唯美的写景以及唯美的镜头语言;所谓圆满,并不一定非得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至少完成了它本身的圆满。
谁说那些已经年近中年的人们就不能有孩子气一样的疯狂和对幸福的渴望呢。
谁又说,那些已经年近中年的人们就不能孩子气一般地轻易放弃呢。
舍弃一个恶俗的圆满结局,对于一部艺术作品而言,其实是一种更难得的圆满。
2008-07-09;戊子年己未六月庚戌初七夜。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Little Children》 ■译名:《身为人母》 ■导演:托德·菲尔德(Todd Field) ■原著:汤姆·佩罗塔(Tom Perrotta) ■编剧:汤姆·佩罗塔(Tom Perrotta)、托德·菲尔德(Todd Field) ■主演:帕特里克·威尔森(Patrick Wilson)、凯特·温丝莱特(Kate Winslet)、詹妮弗·康纳利(Jennifer Connelly) ■类型:爱情、剧情、犯罪 ■片长:130分钟 ■摄影:Antonio Calvache ■剪辑:Leo Trombetta ■原创音乐:托马斯·纽曼(Thomas Newman) ■出品国家:美国 ■对白语言:英语 ■制作公司:新线电影公司(New Line Cinema) ■发行公司:A-Film Distribution ■首映日期:2006年10月6日(美国)
人人都有绝望,唯绝望的长相各不相同:恋童癖的无奈,弱势老公的叹息,女心理学家的忧郁……这大约是真实而各不相干的生活。
尽管可以疯狂,可以偷情,有充分的理由和丰富的机会选择出轨,但最终还得回到正常的轨道,湖涂一点比明白更好,至少你不会受到那么困扰,被那么多无趣击打,时刻想要逃离。
在人生的最低谷,生活不再那么吝啬,偶尔还会露出点灿烂笑容和温情,陌生成仇的路人,却也可以救人性命;运动场上卖命的奔跑,却可以挽回日渐消失的尊严,童真和无邪,击碎你的自私……纵生活是一块破布,却仍然可以发挥它的功用,大不了用它擦擦桌子。
阳光和游泳池,肉欲和神交,都未必可以挽救失败的婚姻。
导演想说的道理或许是:出轨无法挽救不了爱情,纵欲解决不了问题,那不妨,我们回到过去,换一个方式,换一个姿势,继续跟生活一起穷折腾,终会有那么一片天空属于你。
老子在道德经常强调,任何事情大约都有两面,且两面可以互相转化。
有趣和无趣就是这样的一对矛盾,它们常常转化,将消极和积极弄得模棱两可。
即使生活是婊子,你也得活下去。
这才是真理。
我觉得“身为人母”这译名不好,某种意义上曲解了这部电影。
给“一个推荐”,因为这是一部可以让人耐住性子看下去的文艺片,而且是关于心理分析的。
一个“家庭主男”,并不想像小孩子一样每天去图书馆看书准备司法考试;一个事业型母亲,照顾着“两个孩子”,但在家庭出现危机时,却又向自己的母亲求助;一个高级白领,明明有妻子,却像一个小孩般沉迷于色情网站;一个文学博士背景的母亲,每天照顾着孩子,却向往自由;一个性变态,被母亲过度地照顾,像个长大大的孩子;一个错杀了孩子的警察,像个偏执狂一样地骚扰着性变态……看上去,故事的主体是偷情,但其实重点是在刻画每个人各自所遇到的问题跟状态。
很有味道的一部片子,结果很意外,哈哈。
9.12.7上写于一教
若不是因为帕,我都不会知道这部06年票房不佳的小片子。
Sarah有着文学硕士学位,但无奈只能当一个家庭主妇,忍受着变相出轨的丈夫,与街区其他永远在聊家庭琐事的主妇们也是格格不入。
在一个小型读书会上,一群主妇(大多是老年人)在讨论《包法利夫人》。
一位年轻主妇说,包法利夫人出轨啊,是荡妇,这算什么道德,这书没任何价值(果然任何时代任何背景都有人会以“道德价值”评判文学作品),Sarah很温和地反驳道:She marries the wrong man, makes one foolishest mistake after another.But she’s trapped, she can either accept the life of misery or she can struggle against it.She chooses to struggle.She fails in the end, but there’s something beautiful, and even heroic in her rebellion.It’s not cheating, it’s the hunger. The hunger for alternative, and the refusal to accept a life of unhappiness.和包法利夫人一样,Sarah被“家庭主妇”这个身份给困住,在她想逃离却不知出路时,碰到了Brad。
Brad这个角色我真没发现太多优点。
有着强势能干的职场妻子,自己却反复考律师证而不过,最后竟索性自暴自弃也不去复习了,在滑板场看少年们滑板,一看就几个小时。
Brad对孩子很好,当个家庭煮夫也未尝不可,但在妻子的压力下,活得很煎熬。
他和Sarah一样,有一种逃离一切,做出点什么出格事的欲望。
在与Sarah约定私奔的夜晚,Brad路过滑板场,少年们认出他来,提议要不来两下。
Brad接受,但果然摔得很惨。
这一摔反而清醒了,Brad意识到自己并不真正想去做什么出格事情,只是平淡压抑的生活使他摆脱不了这样的“念头”。
帕在采访中讲到Brad时表示,自己完全不是那样的人,但他身边有Brad,人近中年事业不顺,妻子养家自己带带孩子,过得很压抑。
看来,好的演员是会共情啊。
本片最出彩的人物是恋童癖罪犯Ronnie。
假释后回到Sarah与Brad的街区,住在母亲家,除了母亲以外不受任何人待见。
这个人物贯穿全片,把整个故事基调从“出轨”中抽离出来了一些。
得知Ronnie搬来后,家庭主妇们对他嗤之以鼻,并更小心保护好孩子们;男人们则对他深恶痛绝,甚至有个激进男有事没事跑去他家喊话,骚扰。
一天,天气炎热,Ronnie去街区的泳池游泳,结果一个母亲的尖叫使得泳池里所有大人孩子都逃开,几十秒内整个泳池只剩下Ronnie一人。
很快,Ronnie被赶来的警察带走,离开时转身说了句:I was only trying to cool off.结尾处,Ronnie的母亲和那个来找事的男人争执而意外死亡,Ronnie找到母亲的留言:”be a good boy” 后几近崩溃,本性使他无法做个good boy。
他只希望不作恶,于是便自宫以明志,然后在大半夜跑到街区儿童活动场哭泣。
而此时,Sarah带着女儿正等待来赴约私奔的Brad,看到Ronnie后上前去询问,小女儿却在这时独自跑开了。
Sarah发疯般得寻找,同时也立刻意识到自己在意的一直是小女儿,而不是Brad。
私奔的念头只是个“念头”罢了。
最后,找事男知道Ronnie的遭遇后终于良心发现,将Ronnie送进医院。
他们都曾是little children。
这无疑是部难得的好片子 也是部既轻松又沉重的片子 沉重于现实 它探讨的主题一点也不轻松 身体的饥渴 心灵的孤独 对现实的无力感 心理障碍 婚外恋 恋童癖 精神疾病 误解 死亡 轻松于影片独特的心理切入点 试图用某种轻松的态度来分析这些社会问题 或是说 换个角度看 他们都是长大了的小孩子而已 无论是brod的少年时期的滑板梦 还是sarah的私奔狂想曲 或是在周遭人眼中恶魔般ronnie的恋童癖 其实都存有小孩子般单纯的举动 无论挑选性感泳衣希望引起注意 还是带着游泳镜潜到水下偷窥 或是大胆挑战碰都没碰过的滑板做高难度动作 其实当事人的心态是那么简单 单纯得像个小孩子一样 我孤独了 我就是想要个拥抱 我喜欢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 我想走就走 但在成人世界里 这些就是罪恶肮脏无耻 记得片子里的几句台词 ronnie母亲说的 我们都是最棒的 因为我们知道也许我们喜欢的东西有一天全部被夺走了 但我们依然勇敢的生活着 我们是奇迹 还有最后对ronnie说 要做个好孩子 影片的旁白处理得很好 那个富有磁性成熟的声音平静的叙述 让整部片子里的人都像小孩子一样被人观察着窃喜恶作剧笑着哭着另外说一下本片的主演 温斯莱特的演技可以说处理这类人物已经得心应手 成功地塑造这个绝望饥渴却又单纯可爱的女人 她把握的度很好 而且她凭这角色已经入围本届金球和第四次入围奥斯卡 可惜的是今年有资深的米伦成功塑造的女王 包括她在内的其他几个竞争者没多大希望了 但温斯莱特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影片的结尾旁白 谁都会犯错 犯了错就改 然后迎接我们的是新的未来 说到底是部可爱的片子 当然不是说故事情节 单凭它的独特视角这片子都成功了Little children喜欢它的英文名字 喜欢它的独特视角 喜欢它的处理手法 还有太多太多 绝对五颗星
就冲Jennifer Connelly和Kate Winslet两位大美女,《Little children》就值得看看。
JC年轻时绝对青春偶像,而她的眼神一直有点冷峻,从《美国往事》那么小的年纪开始气质就已经不俗了。
KW比起《泰塔尼克》的时候真的老了很多,但是举手投足之间仍有风韵。
看了这部片子,我才终于明白,原来很多人都错过了长大的时机,徒有年龄增长,成年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脆弱的儿童心灵。
就像此片中的角色们,他们都是成年人却没有能力照料自己,无法改变令人窒息的现状,在绝望中渴望着被救赎,那感觉就像是幼儿园的晚上无聊的坐在长凳上等待家长来接的小孩。
男女主角决定携手逃跑,可是在最后一刻退缩,他们不敢走上陌生的道路,他们终究是要回家也只能回家的,偶尔背着家长贪玩一会儿也就老实了。
也许我也错过了长大的机会,我无法好好照顾自己的生活,精神世界也总是挣扎在不明所以的混沌之中(号称自己有精神世界不会遭人耻笑吧)。
我无法对自己负责,就像我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面,或者蹬着自己的鼻子上脸。
我自相矛盾,分不清欲望与理想都是什么,一会儿坚持一会儿放弃。
我的生活毫无规划和目标,不知道未来会是怎样。
我对世界充满怀疑与不信任,我不相信发生的一切一切是真的。
都是借口,赶紧抽自己一大嘴巴,赶紧醒来!
无论长没长大,怎么活着,这条没有岔道可以逃遁的路也只能靠自己走完,没人可以帮忙。
大家都一样,为什么只有你不坚强???
美国佬的电影喜欢拿中产阶级家庭说事,《美国美人》《冰风暴》《鱿鱼和鲸》《身为人母》这些广获好评的电影都是这类题材的受益者。
在这些电影里,每个阳光下和睦美满的模范家庭关起门来都千沧百孔令人心寒。
那些中年中产伴侣者妻们几乎对对都是性冷淡,男人们宁可想着性幻想对象手淫也不愿抚摸身边的娇妻。
这些电影象是警世预言般,让我们心有戚戚焉或对婚姻心生恐惧。
也许电影总是将不幸的事情放大,将生活里的如意事忽略,以此来博得大众话题。
但身边却有看透人情的女友对我叹息,认识的朋友中没有任何一个家庭是真正幸福的,走近了都有着远处看不到的伤痕。
我却想,完美的幸福也许只能在童话里寻找,但不完美却也可以幸福。
若一定要将完美和幸福划等号,那人生必是只有伤痛和不幸。
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想,所以,会有许多人对家庭生活感到不满和厌倦,因为生活太不完美了。
于是,一切都有了理由和开始。
身为人母里的莎拉是一个自视甚高的女人,她不愿将自己等同于社区里其他的家庭妇女,她总觉得自己与她们是不同的。
虽然,她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且因为她的清高,她的女儿也显得尤为孤独。
但人总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平凡,承认自己的平凡是一件很让自己扫兴的事,多数人都会将自己的平庸归结于生不逢时或怀才不遇,莎拉也是如此。
她之所以开始对布莱德的挑逗,并不是因为她喜欢这个男人,而是因为其他那些家庭妇女喜欢他。
她想要赢得女人间的胜利,想要那些平凡妇女们承认自己的不同。
当然后来的故事发展,莎拉是受到丈夫行为的刺激,有那要的行为垫底,自己买件红色泳衣勾引男人就似乎理直气壮了。
在读书会上,莎拉对包法利夫人的赞赏其实是为自己的出轨寻找借口,她把自己化身为包法利夫人,她希望自己的出轨并不只是追求欲望,而是更高层次的对生活的抗争。
这是一种很虚伪但也很真实的人性,人总是在潜意识里替自己的错误寻找理由。
严格的说,莎拉并不是一个好母亲,她对于自己的关注多于对女儿的关注,她为了自己的欢愉忽略女儿的感受,最后甚至想让女儿离开优越的生活环境与她一道颠沛流离。
但她毕竟是深爱自己的女儿,只是短暂燃烧的激情让她忽略了女儿的感受,最后,还是因其对女儿的爱唤醒了她,让她重新回归家庭。
凯特莱温斯基演技相当娴熟,将一个出轨女人的心态演的深刻灵动。
尤其一些细节表演,十分在这一辈的女演员里,我最看好她,虽然她五次入围奥斯卡却与其无缘,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小金人毕定属于她。
电影里的布莱德是个徒有其表的“舞会王子”,一个没有长大的缺乏责任心的男人。
他有一个超级优秀的妻子,在他妻子的光芒下,他显得无用且渺小,就连对他的儿子他都毫无威信可言。
他不愿看书备考,我想一方面是他根本不成熟,抗拒进入社会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妻子的强大让他觉得自卑,于是他叛逆的抵抗妻子的期望,就像一个孩子对母亲的叛逆一样。
他对妻子的依赖和叛逆或许跟他母亲的早逝有关,他过早离开了无忧无虑的少年生活,所以在他成年成家之后,他把本该担起半边天的家庭当作避风港,继续自己未完的少年生活之梦。
跟莎拉在一起,他得到了一种被重视的满足,这种满足是他跟妻子在一起无法得到的。
这种满足就好比在橄榄球场上赢得欢呼一般的满足,让他觉得自己并不是那么无用。
他其实根本无法离开妻子,离开了她,就象孩子离开母亲一般,怎么生活?
他想要私奔,也是出于一时冲动,就像一个孩子突发奇想想去郊游一般,毫无计划毫无安排的说出了口。
私奔时提着行李满街跑就已经够滑稽的了,更好笑的是私奔途中竟然忘记了自己的目的悠然自得的跟少年们一起玩起滑板,这真真就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根本分不清轻重,搞不清事情的一个没用男人。
可是他却不是一个坏人,他挺善良也很友好,对孩子也很细心,他还很坦诚,坦坦荡荡的,除了跟莎拉的出轨让他有点愧疚感,其余的一切他都能很坦然面对,包括自己的吃软饭。
所以,从这方面来说,他是个挺可爱的男人,不,应该说,他是一个挺可爱的大男孩。
也正是因为如此吧,所以女人们都喜欢他。
莎拉和布莱德的爱情,也许不能称为爱情,这种感情的产生并不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多么的互相吸引,更多的是因为他们都太无聊,他们都需要新鲜事物的刺激。
这种刺激会让他们重新感受到新鲜的空气,感受到若有似无的互相试探的快乐。
他们当时的状态就是时刻准备出轨的状态,如果沙拉遇到的不是布莱德而是彼得或者裘德,故事也会有一样的发展脉略,所以他们之间并没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基础,更多的是激情燃烧出来的狂热错觉。
我相信,在那个特别的夜晚之后,他们都会冷静下来,发现原来自己有多么可笑,然后慢慢回归生活,直到下一次的寂寞难耐。
扮演布莱德的这个演员我不是很熟悉,感觉他的演出也比较一般,没有特别让我惊喜的地方。
这个演员颇有一点英国味道,老让我想起裘得劳,也许因为裘德劳也擅长演这种小白脸角色吧。
电影里最让我动容的角色是性变态男人ronald和他的母亲。
Ronald是个极富悲剧性的人物,正如他母亲所说的,你虽然做过错事,但是你不是一个坏人。
可是,社会的眼光却并不如他母亲般宽容,他带着脚蹼和潜水镜在水底畅游时,他的表情很特别,好像是小孩偷吃时愉快的表情,可惜这种快乐是不被世人所容忍的,因为他曾经做过的错事,他连上游泳池凉快一把的权利都丧失了。
因了世人的眼光和恨意,Ronald对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开始放弃自己,所以他在约会时对那个明显对自己有好感的女人做出那种动作。
他也许是在想,与其当她知道真相后唾弃自己,不如让她现在就唾弃自己。
对Ronald来说,心存希望是一种痛苦。
世界上唯一无条件爱他的人只有自己的母亲。
当他母亲离去后,他非常无助,他失去了依靠,可是他的母亲却给他留下了遗言,做个好孩子。
Ronald不知道如何才能做一个让别人认可的好孩子,所以他选择了最为极端的方式。
当他拿起刀冲出去的时候,我没有想到结局会是这样。
这个结局让我很震撼,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一定要用这么极端的方式才能解决吗?
Ronald的母亲是整部电影中最为伟大的母亲。
在她眼中,她的儿子永远是一个男孩,是一个可爱的男孩。
虽然他做过那些错误的事情,但是她依旧爱他,理解他。
每次有人想要伤害她的儿子,她都会象老母鸡一样,张开柔弱的翅膀,保护自己的孩子。
虽然她的力量非常微薄,但她却始终不曾害怕或者退缩,每次看到她满头白发的趴在地上擦油漆,跟人抗争,我心里都非常感动,以如此的老迈之驱做出如此的举动,所需要的不是勇气,而是爱,她对儿子的爱,天底下最伟大的爱。
这种爱,我想,天下每个做母亲的都能体会。
我觉得,中文译名把《little children》改为《身为人母》是不合适的。
我认为Little children有这么一层意思,电影里的这些人物,沙拉,步莱德,ronald,在这部电影里都是little children,他们都在家庭保护下生活着,然后在挫折和生活里经历了成长。
沙拉和布莱德在私奔失败时成长了,ronald在母亲去世的时候成长了。
而《身为人母》则把这层含义给弱化了,重心放到了母亲身上,我觉得不如原名来得有意味。
从电影回到生活,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孩子气,但幸运的是,我们有我们的父母或者爱人在宽容的爱我们,同样的,我们同时也在宽容的爱着我们的爱人和孩子。
爱都是相互的,不过不论是作为被爱的little children或者是付出爱的人母或者人父,我想,这都是一种幸福。
出轨就出轨,瞒着不说,还私奔是什么意思?
孩子都多少岁了,还以为自己真的还可以像little children那样随口就给出私奔的承诺不计后果吗?
年少时或许是浪漫,但当已经承担上家庭责任时再这么做就是幼稚了。
这种私奔未来就会有happy life的幻想也注定会破灭。
因为这多半不是爱,而是再平淡的生活中被一时的欲望刺激蒙蔽了理智。
当这份被误以为真爱的刺激也消去时,再用什么来拯救复归的平淡?
怎么面对因背叛而良心的不安?
不知道是当今社会制度的原因还是什么原因,婚后的某个阶段开始似乎无可避免地会遇到一切变得机械、boring的困局,日复一日,生活失去了新鲜感,这也是造成男女主外遇的原因——寻求刺激以洗去生活的日渐平庸。
Brad在最后私奔的关键时刻居然能忘掉私奔这件事,停下来跟帮年轻人玩滑板就已说明他寻求的只是平日家庭生活的解脱,一切新鲜的事物,打球也好外遇也好,都是外在工具形式,与Sarah的感情基本就算不上真爱,更多是对潜意识里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
Sarah也类似,极力想要挣脱婚后生活的桎梏,想要解放自己,因此这段外遇其实是自身对平庸生活的反抗,也不见得是爱。
里面Sarah解释包法利夫人出轨的行为时维护说重点不是出轨,而是反映了包法利不屈于现实而为自己的精神生活勇敢做抵抗。
这或许是对当代生活心灵普遍空虚的问题的反省,大多数人从事的就是一个社会大机器下的某个小螺丝钉的角色,工作上找不到明显的意义,人与人的关系上也在效率至上的社会里变得疏离,结果造就了物质生活丰富然而精神世界却极度贫乏的状态。
那么包法利这种反抗的精神、想要逃离这个制度的精神其实并无错,可是一个问题是真的可以逃离吗?
这需要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并不容易;另一个问题是这个行为合理吗?
合乎道德吗?
难道可以以追寻自由为名将出轨合理化?
责任感又去哪了?
对另一半的背叛、伤害难道可以不管不顾?
我不反对婚后寻找真爱,不管在哪个阶段,我觉得我们都应该毫无疑问的拥有这个权利,但最起码应该做到坦诚,而不是欺瞒丈夫/妻子三番两次地偷吃,选择一声不响地离家出走私奔更是可笑。
坦诚会伤到对方,但起码是理智地为双方考虑,毕竟遮掩/勉强不会幸福,而不坦诚大部分说白了终究是出于自身私利的考虑,打着维护感情/不想对方伤心的借口,其实要么是自己的贪恋想两边都要、要么不愿承认自身错误。
最后二人都各自回到各自的家庭生活,或许一切又像开始那样的平淡无趣,但不可否认的是,就如罗素所说的,生活本身就是有很多沉闷的时刻,并不是都充满着excitement,不要沦为一时快感的奴隶,我们需要有忍受平淡的能力,在枯燥中去培养更多外向型的个人兴趣以平衡生活,而这些兴趣与爱好应当适合于生活的总框架,与健康的要求相一致,与我们钟爱的人的情感相一致,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相一致。
有娈童癖露阴癖的Ronald也让我有了反思,或许该重新审视我们每一个人对待精神病人的态度。
不管是以前犯过难以原谅的罪行,还是有着犯罪的潜在倾向,他们本身一开始就是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帮助,社会大众一味的恐惧、仇视、疏离、厌恶的方式只会添加患者作恶的柴火,最后引火自焚的是我们一起。
他们的世界里需要再多点善意。
在《革命之路》里她是娜拉,在这里她是包法利夫人。泳池边的她美呆了~
最后15分钟,情绪已经被挤压的要爆炸,只等刹那血溅天他、人间悲剧、命丧非常,谁知道、谁知道、谁知道却轻轻放下来了个大团圆结局!太服气了!!!所有人都得到了自己认为的正确、回归了平静生活.....仿佛之前困惑着自己的情绪心境的厌烦枯燥无聊心动全都一秒而散!真可笑!确实是小孩子!本片剪辑有特色,突然黑屏1秒的操作比比皆是....三位大牌共同出演,欧美影视是个圈,男女明角总有搭戏的某部电影....好了,我是冲帕特里克来的,凯特的某些瞬间跟他真像—-我是指脸型五官,真像!
不好看
啰嗦
回归正道的道德教育纪录片,自宫才是你人生的出路…… 所有反抗意识都是反讽而已。故事叙述不错,让枷锁滚犊子吧
"You couldn't change the past, but the future could be a different story."
俩主演还挺有化学反应,喜欢里面的flashback,但是,剧本文学性也就那样,以及旁白的使用,太灾难的决定,直接让观众抽离,电影是视听的艺术,如果靠旁白去展示信息,我听有声书不好吗?神经
不是"还可以更好",是"根本就不够好"
可怕的中产阶级乏味生活和他们的自以为是的道德观,以及伪善的导演,都可以一起下地狱去了。无害的恋童癖必须自戕来换得社区的“安全”,而丧心病狂的前条子逼死人家老娘却获得了最终救赎自我的机会,简直没天理了。
不喜欢所有人的人设,每个人在我看来都是恶人,然后最后大结局却都突然醒悟了,恋童癖是因为母亲死了醒悟那其他人那转变的太突然。导演前期却一直在为这些人的恶行做辩护,退休警察因为心中有愧想多做善事,女主用女权或者各种文艺的方式去包装自己出轨的事实,而男主追求的是新鲜感,自由等等。都是想让他们所做的事被人理解。而且最后大家却都幡然醒悟了,那为啥不早点醒悟那,就好比你已经杀完人了然后发现杀人是不对的。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已经对其他人造成了伤害,无论是男主的老婆还是女主的丈夫,他们并没有做什么错事,但却被你们伤害凭什么!很多事情明明可以解决,却用自由,权利来伪装自己去逃避。所以我不喜欢导演或者说编剧这种表达!
7.3
不好看啊。2星星
烂+真的无聊
真难看,除了电话购物那件红色连体泳衣。
节奏好慢。没有故事性。我一度以为男主也是恋童癖。退休的警察弄死一个小孩还顺手弄死一个老太太🧓,不用负责任的吗?整个故事碎过散文。
有片小说里有这么一句话“父母除了是父母 他们还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看Kate Winslet主演的电影,总是让我对聪明裙带主义充满好感。差额制选举确实比普选好!
完美
太平淡的生活需要激情。
we are all ch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