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法认同这部电影,不是因为它不好看,而是因为它跑偏了。
当看完这部电影的观众,在评论中说,电影里的每个人都没有错时,我瞬间感到,我的三观,受到了强力地冲击!!!
咣啷一声巨响!
不得不说,日本人的美化技再一次成功地施展了出来。
毕竟,连侵略战争这种level都难不倒他们,美化些不正常的儿女情长算得了什么。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也在想,是啊,人类的情感,并不是全靠血缘关系来坚固的。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能够接受他们的做法,并为之感动,而不是切齿。
在这部电影中,唯一没有错的是孩子。
可孩子在错误捅出的篓子面前,却无法逃开,甚至要比其他人承受得更多。
电影里没有交代这个错误的开端是怎么形成的,我所能见的是一个渣男,拿虚设的未来做借口,百般推诿,劝小三去把孩子打掉,造成小三无法生育,并在未来成为泡影后,心灰欲别。
在这离别的紧要关头,她决定去看一看那个比她的孩子幸运的,得以降生于世的孩子。
谁想,这孩子无心的一笑,从此改变了她自己和她的人生轨迹。
4个月大的孩子,不会知道到底谁是她的母亲,所以在人生中的头四年,她生活得还算平常,虽然没有父亲,虽然在“天使之家”住过一段,算不上是最平常。
然而,又是一次被摄录的笑容,矫正了她的人生轨迹。
可回归正轨后,日子却没能再恢复平常。
她的生母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与自己不够亲近,常常失控,大哭或者大叫。
她的父亲,照旧是渣男的逃避品性。
孩子却用上了自己最大的隐忍。
她压抑着想回小岛生活的念头,对生母不住的道歉,并选择了不依赖于任何人的独立生活。
在这种长期的不被认可之下,只是几句肯定之辞,她便受到了鼓舞,并踏入了新的但却豪无新意的泥沼。
她遇到了另一个渣男,与她的父亲用着同样的借口。
于是,为了使这一圈错误不至于循环,她做出了一点改变,她决定生下这个孩子,即便她很清楚,这可能是另一圈错误的开始,因为她还不懂得怎么养活和抚育这个孩子。
一个注定也是第八日的蝉——同样无法拥有最平常的生活的孩子。
禁不住问,真的每个人都没有错吗?
渣男没错?
还是小三没错?
破坏别人家庭和拐带儿童这两条罪状若搁在现实里,必受千夫所指,怎么放在电影里,你就觉着她楚楚可怜了呢?
因为再也无法生育而可怜吗?
她可以去领养其他的小朋友啊,就因为一个孩子对你笑,就可以抱走她的话,一辈子得抱走多少孩子啊!
真要可怜,也该可怜怀孕期间,丈夫出轨,后来又被小三抱走孩子的生母吧,但就是她,也是有错的,她把对小三的愤恨牵罪于一个年仅4岁,完全无辜的孩子,使一出悲剧失去了反转的机会。
可为什么最后道歉的是孩子?
渣男没有现出悔意,生母满腔都是怨念,小三心里只有感谢,而道歉的却是孩子。
可怜的孩子,这世上,脑筋拎不清的大人太多了。
电影对这个值得深论的问题一带而过,竟跑偏成一部要命的温情片。
当众多观众被这部“成功”的温情片打动时,我唯有写些什么来宣泄我的不满和不解。
我想说,不管这世上的渣男和小三们的爱情是不是真爱,请渣男们学会尊重自己曾经做过的决定。
哪怕这个决定被验证为错,也该先处理完这段已受法律约束的感情,再去建立新的感情,并努力把感情的更迭给婚生子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也请小三学会自重,在选择感情时讲点原则,不要自找苦吃之后,又感觉委屈得要死。
以最宽容的态度来看,不要脸不是你们的错,但伤害到旁的人就不对了。
也请所有脑筋还没拎清的大人,无论你是婚前还是婚后,都请慎重对待生育权,不要让一个孩子去承担你们的错误。
我真的很讨厌错误的循环。
可你要知道,错误从不会,也不肯孤立而生。
不怎么爱看日剧,以为日剧总是在反面找切入点,也就是总是在主流价值观的反面,给人一个冲击,这个冲击,让你觉得,原来反面好温馨,反面也有苦衷,反面的世界也如此美丽,是的,可是我们要带一些脑子,电影是电影,现实是现实,当你把自己代入反面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你不是反面的一方,而是被拐孩子的一方呢?
如同国内拍的几个电影“亲爱的”那样,如果你是那样的境遇呢?
我看很多评论的抨击她的亲母如何如何,可是造成她这样的是她自己吗?
不是孩子被拐这个事刺激的吗?
没错20年了,一个人应该接受现实,做一个正常人才能回归正常,可是当你这么想的时候,那是因为你不是她,对她来说失去的是什么?
失去的是一个母亲对孩子影响最重要的那几年,而母亲是感性的,男的是理性的,所以她亲爸可以做到理性,但母亲很难,所以当有人评论亲母不如假母,血缘不如感情的时候,这跟这个电影没有关系…不要拿个别情况做比较。
真的她是想念她假母嘛?
她是想要一个健康的童年,不是那个假妈,而恰巧这个童年是假妈开的头,但是亲妈失去了又没办法恢复正常,这个电影讲的是对比,讲的是对一个家庭的破坏。
你以为她亲爸为什么出轨?
当一个理性的人,面对一个经常失常的感性人,你觉得会怎么样,最后亲妈都拿上了刀子了,明显的从始至终就没走出来,而且还成魔怔了。
文 / 五煜《第八日的蝉》是日本作家角田光代创作的一部融合犯罪、悬疑与写实题材的深情催泪之书。
后来此书被改编成电影,于 2011 年上映,并获得第 36 届报知电影奖最佳影片奖。
电影改编自书本,故事主线相同,呈现方式却有所不同,但是毫无疑问,两者都做到了极致的成功。
《第八日的蝉》讲述的是一段不伦之恋造成的两代人的悲剧。
故事分为两条线,第一条线讲述作为第三者的希和子怀上情夫的孩子后,被劝说打掉,最后导致终身不孕。
在一次偶然中,她将情夫的妻子所生的女儿掳走,而后展开了一系列故事。
第二条线讲述的是被掳走的孩子惠理菜长大成人后,所经历的种种,她的经历与自己曾经“养母”的经历高度重合。
惠理菜虽然表面上恨这个人,却宿命般的走上了追忆过往、剖析内心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的名称定为第八日的蝉,看似与故事毫无关系,却隐隐约约通过蝉的生命,揭示人的命运。
蝉在土中七年,破土而出后只能活七天,但是若有一只活到了第八天,他感到的是孤独与悲哀,还是幸福与喜悦呢?
本文以电影《第八日的蝉》为例,从创作手法、主题呈现及细节刻画入手,解读这个故事于深情的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内涵。
创作手法:双重叙事线,将现实与回忆穿插进行叙述,呈现人物内心独白在《第八日的蝉》的原著中,第三者希和子与被她掳走的女儿惠理菜视觉叙述各占一半,而在电影中,改成了惠理菜长大后的现实生活与她小时候的回忆。
生活与回忆本身同为一体,影片通过一个人,带动了两条线,不仅为我们呈现了惠理菜的内心,更从她的记忆中,看到了那名叫希和子的女人的心理百态。
更巧妙的是,这两条叙事线是在导演的特意安排下穿插进行的,最后又回归为一体。
那么这两条线是怎样呈现人物内心的呢?
在我看来,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点来实现。
①惠理菜:成人后的自我选择,暗含了她的内心独白如果站在惠理菜的角度上看,她小时候虽然跟着妈妈辗转各地,但她有一个很爱自己的妈妈,两人最终在一座小岛上定居,过着幸福的生活。
但是最后却被自称解救她的人所打破,让她回归到一个陌生的家,与两个陌生的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
这样一个复杂的状态,对亲生父母来说,也许是惊喜,但是对于心中只有希和子那位“假妈妈”的孩子来说,可能是一场磨难。
因此,惠理菜与亲生父母的相处并没有久别重逢的那种愉悦,而这些心理状态,通过惠理菜成年后的诸多选择,悄然显现出来。
比如惠理菜上大学时便自己搬出来住,选择在假期的时候自己打工养活自己,不用父母的钱;比如她对带自己去玩过,关心过自己的有妇之夫岸田生出爱慕的情绪,最终还怀上了他的孩子;又比如那位想采访她的千草,几次见面她便开始吐露心声。
这些无不显示出她在家中的孤独境地,以及渴望爱,也渴望友情的心境。
但与之同时,她又是一个非常倔强的人,意外怀孕后,为了不成为“空壳子”,大学没有毕业的她选择与无意负责的岸田一刀两断,并决定生下腹中的孩子。
以上种种做法,导演都在用另一种语言为观众打开少女的心扉,观众就如那名撰稿人一样,慢慢地走进她的内心,同时打开那些尘封的记忆。
②希和子:小女孩记忆中的模样,显现最真实的女人心为什么要用小女孩回忆的视觉来描写希和子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呢?
原因大抵是孩子的眼睛是最为澄澈的,他们眼中的世界最单纯,没有外加的各种因素。
因而,在小女孩的记忆中的,是希和子最真实的一面。
通过惠理菜小时候的回忆,我们看到了一位最为传统的母亲,为了女儿剪掉长发,奔走各地,辛苦工作,想将全世界最美好的东西都给她。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她的恐惧,对失去女儿的恐惧,导致她就如惊弓之鸟一般,有任何风吹草动,便拉着女儿逃跑。
爱与恐惧将希和子的心填满,在这痛苦的逃亡中,她却仍不后悔,对能够抚育这样一个女儿心存感激。
我觉得这一对特殊的母女心理上所承担的,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清,所以这两条穿插而来的线,就如同这复杂的关系与心思,纠缠在一起,看起来泾渭分明,实则却难分难舍。
这也许就是人物最本质的内心世界。
主题呈现:通过对日本女人的向阳面向阴面入骨入髓的刻画,道出矛盾之下的母性光辉日本文学有时候很喜欢将人性放在一个道德困境的位置去考量,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主人公的身份尴尬,行为更是背离常理,但她对于那个掳来的女儿的爱,又是超越了爱的边界的。
看完这部电影后,许多人会陷入一种短暂的矛盾之中,这个叫希和子的人物,究竟是该恨还是该同情呢?
其实,越是矛盾的位置,越是能够让人看到最本真的东西。
这是一种电影传达主题的技巧,让人又爱又恨,欲罢不能。
①向阴面:一个女人所实施的“恶”影片中的主人公希和子是一个非常不幸的女人,但在正常人看来,她又是一位非常可恶的女人。
首先,她成为了一个有夫之妇的情人,接着又怀上孩子,在对方的劝说下打掉孩子后,不幸的发现,她以后再也不能生育了。
其次,希和子在痛苦之中,想去看看情人的妻子所生的孩子,却在婴儿的笑脸中沉迷,最终直接将别人的孩子掳走。
这种种行为,不管在思想还是行为上,都是一种犯罪。
但其实,导演更想通过这向阴面,去剖析人物的内心。
在我看来,希和子犯罪的原因不在于报复,而在于近乎天生的母性。
刚刚打完孩子,得知自己再也不能怀孕,还被人讽刺为“空壳子”,她内心的绝望可想而知。
但当她看到那个婴儿时,其纯真的笑脸和清澈的目光,都将她融化,为此,她的天性让她做出了这样一个选择,带走她,把她当做自己的孩子抚养长大。
②向阳面,毫无血缘关系的母爱希和子与那个掳来的孩子,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是我们从中看到了跨越血缘关系的母爱。
影片中有一幕非常令人震撼,希和子刚刚抱走孩子时,孩子啼哭不止,她左哄右哄却毫无效果,绝望之下,希和子揭开上衣,想自己喂奶给孩子。
但她忘了,自己是被人称为“空壳子”的女人,是没有乳汁的,但这一幕,却让我们看到了希和子心底深处的母爱。
还有希和子与自己的女儿分离的那一幕,那时被她叫做“薰”的女儿已经四岁,希和子准备带着女儿逃离,却在上船之前,遇到了找来的警察。
希和子被警察带走时,只撕心裂肺地喊了一句:“这孩子还没吃晚饭!
”直到最后关头,她心心念念的,依然是自己的女儿。
犯罪,最终需要接受惩罚,但是在这之前,一位卑微执着的母亲形象,便在观众眼前展露无疑。
我认为《第八日的蝉》所展示的,是珍贵的母性精神,他想要表达的恰恰是,不管这个人是何种身份,做过什么,但是她都有资格拥有母性的光辉。
“这个孩子不属于我,与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是我可以给她我所有能够给予的东西。
”这也许就是一位母亲内心的独白。
细节刻画:第八日的蝉中隐含的“蝉意”,困境与新生蝉在土中七年,破土而出后却只能活七天。
但是若有一只蝉跟其他伙伴不一样,独活了下来,对它来说是喜是悲呢?
蝉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与人的命运却有着某种相似。
这部电影的主线分明是一个第三者偷走婴孩所引发的事故,但是名称却为第八日的蝉。
我认为,这第八日的蝉,既代表了一种困境,又代表了一种新生。
而影片处处以细节入手,将这一困境与新生之意表露无疑。
①蝉的困境与人的困境电影中有两个场景是提到蝉的,第一次时,惠理菜说了一句话:“要是所有的蝉都在 7 天后死去,那也就不觉得寂寞了,因为大家都一样,但是,如果有一只活到了第八天,小伙伴们都死了,只剩下自己,这样才更悲惨。
”这种孤独无助之感,就是蝉的困境。
相较于人,这种困难尤为明显,比如影片中只有十几秒的一个镜头,希和子情人的妻子挺着大肚子,来到希和子面前,强迫希和子去摸她的肚子,并对希和子说:“你亲手杀掉了自己的孩子,你就是一个空壳子,这是报应!
”希和子被打掉的孩子就是活到第七日的蝉,而她自己,则是第八日的蝉。
那时,她只有孤独无助,不知从何发泄,不知如何度过往后的时光,进退两难,找不到意义。
这种困境,实为人生的最艰难之处。
所以我认为将蝉与人联系起来,实在是再恰当不过。
当蝉的经历被赋予了思想,其中“蝉意”便不言自明。
②第八日的蝉之新生当希和子这位“空壳子”女人拥有了女儿惠理菜之后,她的世界便开始全然不同,在她与女儿相处的诸多细节中,照应到了很多人的真实世界。
比如,小惠理菜会跟妈妈说,以后要跟妈妈结婚,这样妈妈就不是单亲妈妈了;比如希和子总是对小惠理菜说,有妈妈在一起,去哪里都不怕,这诸多相处细节,令人感知到希和子这个人物的心境变化。
这个“第八日的蝉”经历过痛苦之后,正开始悄然蜕变,并最终获得新生。
正如影片中第二次提到蝉时,千草所说:“之前觉得活到第八天的蝉,比第七天就死掉的蝉更可怜,但自己也许错了。
第八日的蝉,能看见其他蝉看不见的事物,或许那是些非常美好的事物。
”所以,第八日的蝉,可能会遇到孤苦的困境,但是当它竭尽全力冲破困境时,亦会看到与众不同的风景。
希和子就是这样一只蝉,她顽强,极具毅力,最终充盈地活在了第八日。
而她的女儿在多年以后,跟着她的步伐,渐渐也明白了作为妈妈的快乐,想把自己看过的,没看过的,想把这世界最美好的东西,统统让自己的孩子去感受。
一个孩子的生命,寓意着新生,但不是一个生命的新生,而是希和子,惠理菜共同的新生。
我认为这部电影在向阴与向阳面的极端呈现中,表现的是极致的母性主题。
但更深之处在于,其中描述的是一位没有资格当妈妈的女子所展现的无私母爱。
当脱离血缘关系后,女子是否还有资格当一位妈妈?
这部电影,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解答。
真正的母爱,不关乎血缘关系,只在于这位女性心中,是否有伟大的母性存在。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母爱,是女人的赞歌,有时候也是一首悲歌。
哭完了来写剧评,大抵,因为故事而为自己哭的语言,根本就算不了剧评吧。
虽然,是个完全和自己无关的故事。
诱拐别人的孩子而产生无法分割的羁绊这种戏码,已经在MOTHER里感受过一次了。
当然上次也一样哭得稀里哗啦。
但这次不一样,嗯,不一样的。
"小学2年级的时候,参加同学的生日会,她放了成长录影带。
我缺失掉的童年和欢乐,都被映在里面。
"对,你大概还是憎恨过的,在应该什么都不懂,却已经被迫似乎什么都明白了的年纪里,你一定憎恨过。
为什么?
为什么你要和别人不一样。
这个没有办法选择的人生,为什么他们要让你如此疼痛地度过。
到底,你做错了什么?
为什么一直道歉一直道歉都无法得到原谅?小小的你,一定曾经捏紧了拳头告诉自己一定要逃离这些疼痛,等长大到又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遇到不一样的人,换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你就这样一天天抱紧自己,暗暗发着誓。
然后你逃出来,你似乎真的已经忘记过往,不用再哭泣或者道歉,你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想过的日子,遇到那个男人。
再然后你就能够渐渐清晰地看见你曾不明白的那一切了。
爱上宛如父亲一样的男子,做出和母亲一样的决定,这不是偶然不是宿命不是天意。
而是你其实是如此地想要回去,回到那个,遥远的似乎已经忘记掉的童年时光里。
在那里面,没有咒骂没有憎恨没有哭泣和疼痛,只有无尽的温柔和欢乐。
真想,再那样地被爱一次,被拥抱一次。
好像自己从来都没有伤心和疼痛过那样地,被深深地爱着。
“我其实从来没想过恨谁,父亲也好,母亲也好。
但其实我一直想在回到这里。
”你终其一生寻找的,也许只是回去的路而已。
你希望的,也许只是路的尽头,她还在温柔地等着你而已。
然后你也可以,温柔地,爱着你的未来。
熏是爱养母的,她也想去爱生母。
但是生母陷在她自己的世界里,把熏看成了敌人,她以爱的名义,其实是在恨着熏,因为每次看见熏,都能想到熏的养母,那个第三者,那个曾经怀了自己丈夫孩子的女人。
每次熏一点点的小动作,都能让她歇斯底里,这让熏小小的心灵把自己当成了罪人,她觉得是她让生母这么痛苦。
所以她克制自己去爱养母,克制自己回到小岛的欲望。
最后,在朋友一点一滴的引领下,熏慢慢放开了自己的心,最后流出的眼泪,多少有些喜悦的成分吧。
PS:这个电影来的怪人真多啊。。
写出这样的标题,可能很多人无法认同。
但是我回顾整部影片,确实有这样的感受。
在观看电影之前,我已读过原著。
相比之下,原著着重展现了希和子带着别人的孩子四处逃亡,隐姓埋名努力生存下去的惊慌,恐惧以及孩子给她带来的快乐希望。
电影同时从多条线索出发,一方面是希和子和孩子的结局,孩子家庭的破解,孩子长大后的境遇同时展开。
表现了希和子的做法带来的后果,对一个家庭一个孩子一生的伤害。
希和子与有家室的男人有不正当的关系,被骗打掉孩子也失去了做母亲的权利。
在看到情人与妻子的孩子之后,希和子有了新的希望。
她抱走了这个孩子是出于报复,愤怒,喜爱。
孩子给她的生活带来希望,也带来了不安忐忑。
她带着孩子四处逃亡,怕被别人认出来。
虽然日子清苦,但是母女二人相依为命。
在海岛上,希和子知道自己与这个孩子缘分将尽时,拼尽力气回头说这个孩子还没有吃晚饭。
希和子无疑是爱这个孩子的,但是她的爱也是自私的。
她只想占有这个孩子,却剥夺了孩子原有的完整家庭。
即使在孩子回归家庭之后,她也无法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
与父母的疏远陌生让父母与孩子都痛苦万分。
记得孩子生母在唱歌之后崩溃,声嘶力竭,吓到了孩子,她跪在床上一直说妈妈对不起对不起。
然而,这种疏远隔离始终无法弥补。
孩子早早与父母分离并走上了和养母同样的路。
她和有妇之夫来往,并有了孩子。
然而她的内心是复杂矛盾的。
她说自己恨那个女魔头,恨她夺走了自己幸福的生活,让自己处于不幸之中。
但是对她来说她一直怀念那四年的时光,与养母二人相依为命,但是幸福快乐。
在影片最后,孩子终于解开心结,放下过去,勇敢面对未来。
原来期望会不会和养母再次见面,最后也并没有。
我觉得这也是导演的想法,即使是爱也会有伤害,即使解开心结也再也不能回到过去。
孩子是无辜也是不幸的,她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却要因为父辈的错误背负一生的痛苦,无法拥有正常人的生活。
影片着重从女性视角出发,弱化男性的作用。
然而男性的错误是一切不幸的根源。
第八日的蝉是养母是女儿,始终背负着不幸。
这世上有一种关系无法竞争,有一种关系竞争是不道德的,前一种是父母血缘亲情,后一种是夫妻两性爱情。
第八日的蝉就像超越庄子中的寒蝉一样,本应不知道什么叫四季的蝉,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这部影片就展现了另类的亲子关系,非血缘,且非道德、非法!
但却远超真正的血亲。
就是这样的另类逻辑下所形成的另类关系、另类经历,乃至带给孩子的另类感受、另类观念,还有那种完全包容,融化所有善恶的爱。
另一个寓意,蝉在地下多年,而最美好的时光也许就是那八日。
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虽然不像蝉一样在生命终结之时,却也是短暂的,就在那触碰到暖情的那些岁月。
影片同时阐述了一个道理,一切皆为因果,一个人身上所有的特点都是成长过程所留下的痕迹,包括那个一直在女性群体中长大、对男性充满厌恶的闺蜜……
如此有深度的电影,在于它的多元性。
相对于黑白分明的一元童话类型电影,多元电影的魅力就在于,给予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正反两面的多重角色,亦正亦邪。
从不同的认知,不同的判断标准下,会有不同的颜色,而多种颜色交融下的人性光辉更加美妙。
演员就此拥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人物更加真实,剧情的冲突性与激荡性也更丰富。
从叙事角度,影片没有像讲童话一样,只讲述了一段故事和结果,如同“公主王子幸福地在一起”就结束了。
影片没有只描述一个多重角色下的人物(绑匪母亲)所表达出的复杂情感,而是利用时间之镜,折射出孩子内心中同样的双重角色情感。
特别在孩子长大之后,所形成的“到底是被爱方、还是被害方”的思辨。
从记忆中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从女孩回忆的视角中展现那段普通人领略不到的人性。
这样的表达方式,真的体现出导演深厚的功力。
这是我的第一部五星影片。
我承认并不客观。
这部影片让我有强烈的代入感。
女主角“熏”让我想起库房隔壁每天被妈妈骂,被爸爸骂的眼镜男孩儿。
让我想起来自己的童年。
让我想起,从未谋面就被我冷漠地处理掉,我的孩子们……从影片角度讲,由始至终,诱拐事件只是起因。
给孩子带来一生无法磨灭的阴影,是妈妈暴虐的性格,父亲的伪善,懦弱,和种下的恶。
所谓“八日蝉”:七日宿命的蝉如果活到了第八日……这部电影里我们只看得到女性,只有一个个悲伤的女性背影。
在日本社会里,尽管一直强调着所谓的男女平等,但是长时间所造成的根深蒂固的观念还是使女性成为了弱势群体。
影片中的女性都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不幸,但是社会却没有伸出援手,而她们身边的男性则更不值得一提。
是的,在日本这个男权社会中存在着太多的女性悲剧,只是很多事情她们都忍了下来,所以表面上的矛盾冲突并不明显。
但是,这部电影却表达了许许多多女性的心声,而且电影也用她们的行动告诉观众,女性无论是作为一个女人还是母亲都是很伟大的。
希和子:母亲那场犯罪对于希和子而言无疑是一场人生悲剧。
即使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能够清晰的发现希和子的无奈,但是社会舆论却是残酷的。
影片开场那段法庭戏非常精彩,森口瑶子扮演的母亲代表着社会人的普遍看法对希和子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但是希和子的眼神去告诉所有人她的立场。
这种主观舆论和客观事实之间的强烈对比一开始就把影片拉向了高潮。
那一声声“去死,去死”真的很刺耳,很令人痛心。
紧接着,影片回闪到了希和子诱拐孩童的一幕。
那场大雨虽然没能阻挡希和子的行动,但是大雨肯能不停的冲击着希和子不安的心灵。
虽然“养孩子”对于一个女人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愿望,但是这毕竟是犯罪,所谓的罪恶感不是想摆脱就能摆脱的。
随着矛盾越来越突出,雨也越下越大。
冲击的不只是希和子的心灵,观众们也会被导演所营造的氛围所感染,一同进入这个无法令人自拔的世界。
其实希和子原本可能会拥有一个不错的“小家庭”,即使她只是情人,但是出于女人的本性,她还是非常希望能够生下孩子,和她一同生活。
但是一切都被那个男人所毁了,此时男人自私自利的一面在影片中尽显无遗。
可以说本片中没有属于男性的任何空间,在导演看来,女性们的悲剧都是男同胞们一手造成的。
虽然,这类看法非常极端,但是社会上像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
不久,这个男人的妻子准备生孩子了。
这对于希和子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
碰巧那天她们家里没人的时候,她看见了那个孩子,恶劣的天气并没有影响到孩子的心情。
希和子看到孩子第一眼时,孩子笑了。
对于没有母亲经验的希和子而言,这一笑彻底改变了她的一生,这一笑让她体内的母性激素瞬间涌出。
作为母亲的希和子开始和孩子踏上了一条逃亡之路。
为了不让人发现自己的行踪,她给孩子取了一个新名字“薰”。
至此,成岛出合二为一的电影拍摄手法正式开始,这点之后还会详细说明。
逃亡之路虽然艰辛,但是希和子却愈发幸福,在她和“小薰”生活的那几年里,她真的像一名母亲一样,幸福的抚养着自己的孩子,尽管生活条件非常糟糕,尽管为了掩人耳目到处逃亡,但是只要“小薰”在身旁,希和子的心里总能得到安慰。
在日本这样一个法制严禁的社会中,一名柔弱的女子像带着一个孩子身无分文的逃亡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影片中许多长镜头都说明了希和子的内心是何等的孤独和无助,入住酒店是的紧张,乘坐新干线是无措都会令观众产生怜悯,她究竟犯了什么错,这件事真的就那么不可原谅吗?
事实毕竟是残酷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自己来生存,说真的影片中的希和子真的很不容易,她付出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只希望孩子能够好好生活。
片子那段看着星空唱歌的场景非常令人感动,好似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希和子在夜空中找到了只属于她们“母女俩”的生活空间,这幸福的背后不仅隐藏着希和子孤立无援的窘境,同时也再次向社会发出疑问,这么温柔的母亲真的是一名十恶不赦的罪犯吗?
这之间强烈的反差再次使影片达到了高潮。
只可惜,社会就是那么不公平,幸福的生活随时都有可能终结,希和子最终没有逃脱命运的捉弄。
据说导演成岛出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希和子的最后时刻的心情,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小豆岛实地考察,影片中大量小豆岛的民风习俗为的就是能够更好的刻画出在这世外桃源的小豆岛上,希和子似乎真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美丽的田野,纯朴的农民,生活是多么安逸,所有一切都可以抛掷脑后。
但是,最终她还是被逮捕了。
或许作为一名情人,一名犯罪者希和子的确会被世人唾弃,但是就她最后那句“孩子还没吃饭,请快给她吃饭吧”,我相信没有人不会认为她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就像她在法庭上所说的那样,她没有错!
惠理菜:填补心灵空白之路从小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的惠理菜为了报复那个“世界第一的恶女人”希和子和自己的母亲。
和一名已婚男子发生了不伦关系。
她只想让她们看看这段看不见幸福的恋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类事情也很符合那个年龄段的年轻人,但是事情却像惠理菜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惠理菜的怀孕使她突然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从之后故事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惠理菜的母亲对她的教育还是不错的,如果惠理菜真的一了百了想要气死她母亲的话,她完全可以像她母亲之前对希和子所作的那样,到她母亲面前去炫耀一番。
这点上也看得出,在失去自己的孩子之后,母亲内心深处进行了自我检讨,他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次走上自己原先的错误道路。
于是,惠理菜开始踏上寻找自我之路。
这段救赎之路导演处理的非常好,也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合二为一的手法。
电影的叙事模式与小说不同,小说完全把希和子的故事和惠理菜的故事分成两段分别叙述。
但是,成岛出的手段更加高明,通过惠理菜这个不成熟少女逐渐寻找到新的人生起点这之间的变化安排场景,从一开始惠理菜对希和子的嗤之以鼻,到最后的潸然泪下。
我们可以发现希和子和惠理菜两段故事之间的切换频率变得越来越快,“小薰”最终和惠理菜合二为一,惠理菜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她也终于原谅了那个“世界上最恶毒的女人”。
对于一名女性而言,立场的转变原本就比普通男性要复杂的多。
从少女到女友再到妻子,最后到母亲。
这些转变原本就很难处理,何况影片的主人公还有此等的遭遇,所以这段旅程看似漫长,但其中有着太多耐人寻味的地方,在惠理菜填补心灵空白的同时,相信许多观众也会找到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吧。
惠津子:无法弥补的爱惠津子作为惠理菜的生母,她有着太多太多的过错。
但是,她却无疑是本片最大的受害者。
由于自己的不冷静,或者说不成熟,她激怒了希和子,从此她开始了她悲剧性的人生。
孩子刚出生就遭到了诱拐,但这还不是最为悲剧的。
当惠理菜回到她身边后她才意外发现了一切都为时已晚,直到4岁才回到母亲身边的惠理菜让惠津子错过了培养母女感情的最好时机,惠理菜好似他人一般的举动一直摧残着惠津子的心灵。
此外,由于丈夫外遇所在造成的严重后果,惠津子对于丈夫的态度也非常冷淡,家早已没有家的感觉。
再加上社会舆论的不停骚扰,惠津子真的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结束了,她此时的心境究竟是怎么样的或许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
换作普通日本男性的话,很可能早就结束自己的生命了,但是惠津子却没有。
她留下的只是其落寞的背影和无助的神情。
八日蝉:新生惠理菜在听到千草说起八日蝉的故事之后,第一反应就是:大家都死了,我活着岂不是很悲伤。
的确,在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之后,很多人都会无法自拔。
但是,这部电影却想通过“八日蝉”的故事来激励着那些处于人生低谷的朋友。
影片中,永远看不到明天的希和子一直为了自己的理想生活着;惠理菜最终也找到了自己的“第八日”。
此外,那个工作室的女人们其实都在努力的奋斗着,即使处处不公,受尽欺压,她们依然坚持着:久美为了自己的孩子不顾一切的工作,她的母亲也在背后默默的支持着她;千草更是如此,故事能从千草的口中说出八日蝉远比从主要人物口中提出来要好,同样深处困境的千草有着和惠理菜相似的过去,她也迷茫着自己的未来,但是她有着坚定的信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或许生活并不会美好,但是作为活到第八日的小蝉,她可以看到其它小蝉们看不到的东西,光就这点就足够了。
虽然影片的拍摄在2010年就已经全部完成了,但是今年3月11日大地震发生后,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会被进一步提升。
正在复兴的日本国民非常需要这类电影的鼓励,使他们早点走出心灵深处的阴影,作为地震后存货下来的受灾者更是如此,他们其实也是活到第八日的小蝉,真心希望灾难过后,小蝉们能够得到新生。
PS:女优:永作博美用其演艺生涯最高的演出把希和子悲情的一生展现在了观众面前,年底包揽大奖不是问题;井上真央的表演有了长足的进步,相信她从电影中体会到了许多以前所不知道的点点滴滴。
小池荣子,森口瑶子,风吹纯,市川实和子等实力派女优亦发挥的非常出色。
整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这些女优们的精彩演绎。
歌手:最后不得不说一下中岛美嘉的这首主题曲。
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都和影片的主旨相当匹配。
这是中岛美嘉病后复出的第一首歌,感情非常投入,相信看完电影后的她肯定也从影片中得到了些什么。
首先,没看过原著。
而且,看到90分钟以后就受不了了,有用快进。
再次,演员确实肯定一定演的很好,毋庸置疑。
但是希和子这个角色真的太让我讨厌了……所以看得心烦。
是的,她确实对小孩很好,很母爱。
然后呢,看到她跟小孩在一起越幸福越开心就想到人家亲生妈妈得有多惨啊!
整个故事里面最大的受害者是亲妈好吧!
老公出轨,小三想上位,最后还把自己孩子给拐了!
太惨了好吧!!!!!
你不能生了可以去领养嘛!!!
拐带小孩算什么,而且觉得自己很爱薰,那还不是带着她东躲西藏?
这是为孩子好吗?
说白了就是自私吧!!!
最后在小豆岛,被拍了照片上了报纸,就想带孩子跑路。
人家小姑娘刚刚在这里过习惯好不好!
交了朋友好不好!
薰亲口说了不要走了不想换地方好不好!
丫不是还是准备骗了她然后跑路?
这是爱孩子吗?
我不觉得,这就是满足自己的欲望,想要一个小孩,想自己开心,太自私了。
值得原谅个屁。
每个角色都让人不喜,各种懦弱各种三观不正各种矫情~
诶 我感觉没有大众们那么“深”的体会~
我更喜欢电视剧版的。。。不过MAO比北乃纪伊好~
对不起,三观不合。作为法律从业者,我从头到尾只觉得拐走儿童的女人可恨,虽然她对女孩很好,但是后面亲生父母对女孩的反应不正是那个女人拐走孩子引起的吗?人家不是一开始就那样的啊。
拍的挺细腻的,但是没啥感觉╮(╯▽╰)╭
“我长大了要和妈妈结婚,这样妈妈就不再是单亲妈妈了。”
表示真的很不理解。。。。。
一個好劇本 一個差導演 就整出了這麼一出戲 主線不清楚 前一小時正序倒序切得實在生硬 其實拍成9集電視劇 到會更出彩 @芒果冰冰 Tetsuya Nakashima可遇不可求哦 這個電影跟“松子”比起來真的是渣了
大闷片,我老婆陪我看个电影容易吗,居然这么闷
很无聊,没耐心看完,跳着翻到了后面一小时,还是很无聊,弃。只会利用极端事件来煽情,水平可见一斑。
所有的别离里面最大的别离,是死别。我们并不知道的是,有些生离,即是死别。
别看,快逃
了不起哇……从悬疑八卦变为家庭伦理变为邪教反思变为风土人情旅游推广片,最后又超级俗套地回归了寻找自我和亲情治愈!大杂烩也罢了,可是井上真央和她那个森女拉拉密友所有戏也太没劲了吧!!
最后那点很想哭,但是没哭出来。电影还是很尊重原著。说不出来的感动。
跌跌撞撞的
电影不错 影评太恶心
典型日本女性悲剧,婚外情怀孕,偷小孩,家庭悲剧
好好一片子,选错导演了。
今天早上是3个礼拜以来,赛赛第一次和我说拜拜,虽然眼睛里依然含着泪水。我想他是认命了,无论怎么哭,幼儿园是去定了,即使1万个不愿意和妈妈分开。可见母子情哪有那么容易被打断。教我怎么忍受熏和妈妈分开的场面。
5星,因为电影给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天知道那本《第八日的蝉》看得我多揪心多郁闷,主要一直接受不了女主为了能和薰在一起把全财产都捐出去的事实……那可是好多好多钱呐~不过在看到薰最后终于找到爱的方向那一刻统统释怀,钱神马的那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