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献给小康的父亲,我觉得他们谁都不思念。
他们就是压抑,孤独,父亲在,小康也不会好过,这种孤独和社会有关吗?
我问11,他们为什么没有朋友?
11说,蔡的电影里人都是这样的,一种极端的状态。
孤独最后的慰藉,只能到身体,所以后来拍乱伦。
蔡的剧本应该很简单,每个场景一句话就能概括,全靠演员演,有时,慢的揪心,佩服演员。
这片其实有情节,也有高潮,后来三个人一齐找到慰藉,哪有这么巧,刻意为之,才是电影。
我想,真实的人生可以是本片这样的,别人不说的东西,他拍了出来。
真实的人生也可以是《天水围的日与夜》那样的,孤单也自在。
真实的人生,也是你我这样的。
蔡明亮的片子,你会想到什么,长镜头,闷,很少的台词,还有寂寞感情的无法表达分离。
小康是沉默的卖表小贩,琪买走了他父亲留下的手表,也带去了一份思念到巴黎。
他试图开始了解关于巴黎的一切,从“四百击”开始。
小康父亲去世,母亲无法接受离去的事实。
琪在巴黎陌生的街道、公寓、餐馆,语言不通,孤寂无人倾诉,也是冬天清冷的天气。
一个夜晚过去,每人都得到安慰,生活继续,寂寞的情绪还在。
你那边几点?
12:12,还是17:12,又或者是4:12?
在他们赖以生存的台北,人们在无时无刻地寻求那一种稳恒的慰藉。
电影中作为父权制角色父亲苗天的死亡,他的妻子和儿子小康便成了重复世俗生活的受害者:尚存人世的妻子日复一日地付诸丈夫转世的残念。
儿子小康的行为更是受到了影响,害怕晚上去洗手间,用瓶子或者塑料袋解手,因为,他害怕突然碰到自己父亲的魂魄。
小康每日在天桥上叫卖最新款的手表,看似寻常工作,却让他陷入了一场存在主义危机,他卖给陌生女子湘淇的手表日后便成为了他意念中巴黎和台北之间的纽带。
作为仅存与父亲阴阳两隔的媒介,一开始康拒绝了转售那块父亲遗赠的手表,但是在陌生女子偏执的追求下,同时得知女子要出国旅行飞往巴黎,康卖给了她。
在那个通讯贫瘠的时代,小康从此满心渴望与这位陌生女子取得一种“联系”,之后将各处可见的台北时钟拨至巴黎时间便是最好的印证。
调拨无处不在的时钟蔡明亮的创作动力来源于小津安二郎和安东尼奥尼两位前辈,执拗于静态更是对布列松的瞻仰。
长镜头在蔡明亮的手里,更密集,更富有层次感。
他的室外拍摄让人回想起安东尼奥尼镜头下的都市景观,淹没于消费主义标志,映射无处安放的情感失范。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红色沙漠》电影截图尽管蔡明亮的镜头从未有过移动,但影像本身的自我意识却一直致力对焦于对诸如空间,窥私癖的种种元素。
电影的大部分场景都在室内发生(家,车里,电影院,旅馆),不同人物通过构建对外部的封闭来寻求心理庇护。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电影中内部和外部似乎同样被堵塞,宠物金鱼受到玻璃缸的阻隔,正如相对处在外部世界的主人同样将自己囿于封闭的公寓内。
妻子对亡夫的追思蔡明亮镜头下的巴黎没有文化标识、印记,正如他扎根的台北一样呈现出一种无法逃离的穹顶。
湘淇的角色是巴黎的游客,不过显然看得出,她对这座城市并没有一丝好感。
蔡明亮对巴黎环境的失望程度,远远比对作为主体世界的体验者湘淇被外部世界完全孤立要轻得多。
湘淇害羞地盯着站台对面的一位亚洲绅士,她的目光暗示着一个女孩内心渴望通过与熟悉面孔的相连来剥离孤独。
被隔离的站台电影后部分几出性爱的场景激起了角色原本冷峻的生活面貌,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的安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妥协:妻子在丈夫的遗像之前试图重温往昔的性快感,小康在妓女身体上释放压抑,湘淇和在巴黎认识的一位亚洲女性的关系最终也无疾而终。
落寞的异乡客蔡明亮认为人们试图寻找时间的控制感同时又承载不可改变的宿命。
正如影片最后妓女带着小康的装满手表的箱子悄悄地溜走,加速了小康从孤立世界获取自由,化作生父的幽灵造访熟睡在巴黎湖边的湘淇从而唤起了心灵世界的宣泄。
这一出蒙太奇的呈现出和影片前面受到限制的世界观有些出入,影射出蔡明亮镜头下的生命至少在潜意识里对情绪释放持开放态度。
就像幽灵一样,看似不存在之物,却让我痛苦地意识到,正身处于一个不断提醒我们即将消亡的现实世界里。
苗天亡灵的背影完。
有一种思念叫寂寞,你那边几点?
如果在远方,有你牵挂的人,你会如何去思念?
思念的寂寞犹如武侠小说中的一种剑,柔软,薄如蝉翼,甚至可以缠在腰间,让你忘记它的锋利,直到你看到自己的鲜血在它的剑锋下绽放成一朵鲜艳的血花。
你会想念一个仅仅买了你一块二手的手表,然后随手送了你一块蛋糕的人么?
你会想念一个你仅仅买了他一块二手手表,然后随手把自己手中的蛋糕送给他的人么?
人是社会性的群居动物,但是,我们毕竟是一个一个单独的个体,我们不是珊瑚虫,在人群的狂欢中,或许寂寞,只能远远的看着我们,但是当唱尽繁华,当大幕落下的时候,当我们形单影孤的在昏黄的路灯下走向一个人的家——或许不应该叫那是家,那只是我们遮挡风雨的一个小窝——的时候。
你会想念一个其实跟你只有一面之缘的人么?
电影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寂寞的,或许还是怯懦的。
寂寞的母亲在丈夫的遗像下用枕头自慰,固执的要把家里所有的门窗都封上,因为她相信,丈夫的灵魂会回来。
寂寞的儿子,只想知道遥远的巴黎已经是几点,在钟楼上喝红酒,然后把钟楼的时间弄成巴黎的时刻,最后,他打开车门,迎入了妓女,以为思念的寂寞。
寂寞的女人,在异乡的街头,看到路边的公共电话,突然想要给一个跟自己只有几面之缘的男人,拿起电话,才发现,自己已经遗失那个男人的电话,在公寓里,就着矿泉水,用饼干,水果充当自己的晚饭。
在咖啡馆里喝咖啡喝到吐,然后和另外一个偶遇的女人一夜缠绵后,只因为她和自己说同一种语言。
最后在清晨离去,依旧寂寞如昔。
生活总会继续,就如同,小康依旧习惯性的站在他的小表摊前,在铁栏杆上敲打着一只手表,我们不知道那只表会在什么时候支离破碎,就象我们的思念。
思念就是那盒蛋糕,当我们想起把它拿出来的时候,才发现它已经过期,发霉。
这就是蔡明亮的电影,充斥着不远,但是也不近的中镜头,画面也就一直在那里安静的固定着,剧中人么安静的有些压抑的镜头面前走来走去,你可以很容易的在这些人身上找到你的一些影子,但是,到最后,你发现那些思念只是你寂寞的错觉。
有时想想,如在三更半暝,辗转反侧时,能发短信或者致电某一个人,只消问他,那边几点,在得到确切答案后,沉沉睡去,也颇好。
《你那边几点》简直一帖寂寞毒药。
未服用前,内心自是空落落,服用之后,荒凉更是如虎添翼,令人无处可逃。
啊,我和你,以及他和她,都那般寂寞。
我看着李康生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恶狠狠流泪。
我看着他把每一个手表,家里的闹钟,以及钟表店里、公共场合的闹钟全部调成巴黎时间。
我看着他孤独地在手表摊前,拿着表链,甩向身后的栏杆。
他的沉默,令人生疼。
他的落寞,更是让人不忍。
仿佛有一种让人想站在他身边,一起对抗那无边寂寞的气场。
我差点爱上他。
啊,我就是这般热爱沉默内敛心有创伤的纠结男啊。
他和爸爸的关系似乎并不热络。
电影开头,苗天唤他吃饭,柔软的闽南语让我几乎飙泪,嗯,宛如乡音,即使只是相近而已。
断肠之时,又何须讲究太多?
只是他并不曾出现。
而苗天兀自叹气。
之后,便是他捧着爸爸的骨灰,经过隧道时,温柔召唤爸爸要跟上。
语气恳切,如哄小孩,更是让人愁肠百转。
我好怕,这样刻骨铭心的爱以及思念。
那个去了巴黎的买表女孩,对他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陈湘琪执意买下他带过的手表,不介意他正在守孝,更不介意他所说的会衰的说法,执意带着他的手表去巴黎。
由此小康开始一段莫名其妙的暧昧思念。
他把所有的手表、家里的闹钟、手表店里的钟表及公众场合里的钟表,通通调成巴黎时间。
他看法国黑白电影。
他想让自己和法国有关联。
或许,他想她吧?
彼时她买下他的手表时,余温尚在呢,而思绪,居然随着手表跨越重洋。
多么不可思议。
多么顺理成章。
我似乎能理解他莫名的想念。
失去父亲后,越发神经质的妈妈,十足让人崩溃。
其实他也思念亡父的吧?
要不为何在午夜恶狠狠流泪?
内心郁结,无处排遣。
也许只有看似变态的行径,聊以慰藉吧?
至于陈湘琪又何曾好过?
语言不通,她的英文也并不能次次帮上她的忙。
孱弱的她,在人流里穿梭。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和她无关。
乃至于匆匆经过的人,都沦为人肉背景。
她的孤独,沁入骨髓。
在地铁等车的她,更是让人萌生保护欲,即使,或许她并不真的需要。
有时觉得她像孤魂,兀自游荡,欢乐的神经似乎早已抽离。
这么年轻的女孩,这么沉重的心事,以及来到巴黎的神秘原因,组合诡异,却又配合得当。
好吧,我多么热爱这些无需太多台词,就能让我静默,好好看片的演员们,多么伟大呢。
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传递无数情感,多么剽悍。
我一直颇庸俗希望两人会有交集,比如某个深夜,陈湘琪拨通小康电话,问他那边几点?
而后静默。
可是,蔡明亮导演偏生粉碎我这般无聊的梦想呢。
那些关于巴黎的念想,无外乎小康的想太多一场。
好吧,都是寂寞惹得祸。
他终于受不了妈妈的神经了。
吃住都在车里,更扔掉陈同学送给他的已经发馊的蛋糕。
他嫖妓,他在车里沉睡,妓女偷走他吃饭的行当。
他一无所有。
他只好回家。
她丢了小康的名片。
在公园的椅子上,她行将抓狂。
所幸一法国男人给她一电话号码,她方才安静。
她遇到叶童,短暂的亲密,换来更多虚空。
她拖着自己的行李箱,默默离开。
她好似够勇敢。
却让我无比心疼。
啊,我多么害怕看到这样孤苦无依,兀自坚强的场景呢。
总要联想无数,自己愁苦便要和她人重叠,更觉万念俱灰,恨不能得到一个盛大拥抱,当即抱死好了。
电影结尾并没有给故事更加明白的交代。
很好。
我从来不排斥结束得这般暧昧的结局。
太过明朗,有时会让人太过失望。
正如,暧昧更容易给人念想一般。
我觉大龄孤独男女如我,都会憎恨而又爱上这部影片。
孤独无需咀嚼,便兀自反刍,不把人折腾死,决不善罢甘休。
而这,就是狗屎一般的人生了吧?
嗯,亲爱的亲爱的,告诉我,你那边几点?
一直一直都不能忘记的一个小情节是陈湘琪从巴黎路边的小商店买回一袋子香蕉和一瓶子矿泉水,她回到旅馆,一个人坐在床上开始掰开香蕉,吞咽,拧开瓶盖,咕咚咕咚,寂寞的水声。
是很闷很冗长的一部片,但我来来回回看了许多遍陈湘琪在电影里的样子就像一面镜子 让我看到我自己然而 这次痛苦的旅行 也是有意义的吧
【8.5】
鼻孔超大……1、宅男写照,可能还有些猥琐用袋子接尿,也不系一下,就扭一下就放着,尿会流出来的!
得挂着才行……不过这男主还知道先吹口气试试塑料袋的气密性
红酒下烧烤,惬意2、用塑料瓶接尿,用尿淋窗台的盆栽,也不怕臭3、头发乱糟糟,叮当猫的布娃娃被用塑料袋装起来,就因为一个即将留学巴黎的女生买了他的能显示两个时间的手表,以及别人顺手给他的一个小蛋糕,就被钓成了翘嘴,到处把看到的钟都调成巴黎时间(比北京时间慢7h),还去找巴黎的电影来看,就为了心理上离那个两面之缘的女生近一些4、啃老,父亲死了,母亲做饭,男主街头小箱子卖各种塑料手表5、这电影是真变态啊,男主母亲用枕头代替自己死去的丈夫抚摸自己(用枕头自慰)
男主mm枕头自慰6、导演酷爱固定的长镜头,喜欢构图
近静远动7、有点闷最后男主也没有和巴黎女孩再通电话
家里没有毯子吗?
非要脱衣服盖
女女亲嘴前(忐忑)
女女对视
亲嘴后(被社会规则规训后的负罪感)
如果把我们普通人日常的生活拍成电影,放大在萤幕上,会不会也这样的闷,甚至更闷?
但平凡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一个人的世界很长,一群人的狂欢很不真实,因为很快又是一个人了。
这样的影片用什么的视角解释都不过分,它的主题可以关于寂寞,也可以关于亲情,还可以是对生活的解读。
感动的细节很多,看到老太太跟鱼的对话,饭桌上多盛的一碗饭,母子俩个对用纸糊门遮光的冲突,这些场面尤其刺中我,眼泪更无法抑制不住的流个没完。
人心是孤岛,不知道什么时候心底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就被触动了。
不多说了。
讲父亲的电影不少,但能像蔡明亮这样讲得既隐晦又迷幻的,恐怕不多。
况且影片的主线——小康为了远赴法国的女孩,把所有的钟表都调成巴黎时间——实在太前卫太抢眼了,以至于蔡明亮还要在片尾加上一行字:献给我和小康的父亲,来为全片作个注解。
像岩井俊二的《花与爱丽丝》,还有金基德的《撒玛利亚少女》,都使用了一个沉稳的父亲形象为年轻的女主角做支撑。
在《花与爱丽丝》中,爱丽丝站在缓缓启动的列车里,对着站台上的父亲用中文迟疑地说了一句“爸爸,我爱你”——声音之轻,却凝结着全片的感情之重。
而在《撒玛利亚少女》中,父亲如同神灵般守护在女儿的旁边。
在偶然得知女儿和不同男人上床的事实后,这位已经丧失爱妻的警察痛苦不堪,几近绝望。
他把自己困于车中,直至车顶盖满了深秋的落叶。
他好像一夜白了头,但他照样接送女儿上学。
对她,他只字不提他看见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另一方面,他跟踪那些男人们,不惜使用种种反常、暴力之举,直至最后酿成杀人大祸。
影片在尾声时忽然转入平静,父女二人驱车前往乡间为母亲上坟。
之后,父亲用鹅卵石子在河边铺了一条练车道,教女儿开车。
正当人们在这段少有的安宁中感到一丝怪异时,拘捕父亲的警车来了。
雾霭沉沉,女儿驾车追赶着飞驰的警车,在山脉之间驶出歪歪扭扭的痕迹。
这是我看过的最令人心痛却又最令人无力的电影结尾。
如果说,两部日韩影片对于父亲的刻画着眼于世俗常情的话,蔡明亮的《你那边几点》对于父亲的表达则超脱了日常生活,进入了一种极简的哲学意味中。
影片开始时,小康的父亲独坐在餐桌旁边,他望着远处,脸颊两侧的肉向下耷拉着。
他慢慢站起来,他的全身都已经松弛了。
他走到景深尽头处,定格。
画面切换,小康抱着父亲的遗像坐在车里,没有眼泪。
正当我们以为湘琪在法国某个公园的长椅上边吃糖边滴泪是承袭杨贵媚“痛哭六分钟”的桥段时,小康的父亲竟然也出现在此处。
这次,他穿着过膝的深色大衣,手持拐杖,神情肃穆。
他(甚至是潇洒地)用拐杖钩起漂在湖中央的行李箱,提着箱子向着缓缓旋转的摩天轮漫步走去。
你那边几点?
是问湘琪,也是问父亲。
湘琪,在地球的那边,而父亲,已经抵达生的对岸,他在死的那边。
佛教讲:无增长,无损减,无垢,无净。
佛教讲:生死轮回。
在《你那边几点》中,我们很难从无言而简洁的片头获知关于这对父子的什么事——一些煽情的、让人动容的事。
我们也很难切实体会到小康对湘琪的“感情”——一些按照常理可以推测出他喜欢她的证据。
就是这样平平淡淡的,有时还有点幽默感的。
死并不哀恸,分离也不至于撕心裂肺。
而影片结尾喻示轮回的摩天轮意象,更加深了蔡明亮给予父亲的浓厚的禅意。
生在轮回。
生死也在轮回。
是因为我看不见你了所以你对于我而言已经死去?
还是说,你其实并未死去只是你去了我不再能看见的地方?
这是《你那边几点》给我带来的最后的无解之问。
-另一篇:暗恋的力量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463770/
高中时开始我就一个人住了。
在长期孤单后,孤独感来得也就自然而然。
我一个人吃饭,看书,看电影,一个人写日记,写我无聊的日常和没有对象的话语。
小康虽然住在家里,但是大部分时间他都呆在房间,看四百击,拉尿,尿到塑料袋里面然后拿到窗台边浇花。
而在异国的她(我忘记她名字了),一个人喝着瓶装水,吃膨化食品。
当我自己一个人吃饭的时候,孤独感并不是那么强烈。
可是当我看着电影里的她吃东西时,时间的流动仿佛却变得很慢。
她吃东西的动作和吞咽食物的神情,都像是被孤独训练得格外小心。
我吃东西时就很怕弄脏桌子或是地板,毕竟收拾的还是我自己。
不是怕麻烦,而是觉得一个人收拾东西也好忧伤。
康妈的孤独又不一样了,他丈夫过世了。
她显然对他念念不忘,比如吃饭老是乘三碗。
后来她穿上了那件暗色的旗袍,这时我看到的她像一面镜子,可以反射周围孤独的气氛。
一切都静默不语,除了那个走错时间的钟。
人总是会产生习惯的,当我们习惯有人陪在身边后,转换成一个人孤孤单单是很苦涩的一件事情。
看电影里面的人物一个人的时候,真想嚎啕大哭,像是要哀悼我所有一个人的时光。
另一面我又带些侥幸,想着一个人如此寂寞地活着,无聊也就无聊吧,反正世上那么多人,肯定有人和我,和电影里的人一样,一样地孤独。
当我还是个文艺小青年的时候看的,结果活活看睡了好几次……到现在只能记得里面那伙计半夜撒尿没去厕所……
闷骚文艺青年们的至暗时刻。到了35岁终于可以看这种闷片二倍速而不愧疚。
很长,几乎没有台词。但我看的很好,很安稳。
idk man 看得我生理不适了
我的豆瓣电影1800,献给蔡明亮。蔡明亮的固定长镜头和侯孝贤是不同的味道,蔡明亮的吃饭和小津来自不同的世界,但我还是喜欢蔡明亮的。
这一部蔡明亮并不沉闷,用交叉剪辑的方式展示了男女主角分别在台湾和法国的寂寞生活,在安静缓慢的节奏下,来了一场情欲的迸发。男主角观看《四百击》,女主角邂逅安托万的饰演者,也是对法国新浪潮的一次致敬
人物缓慢亦惆怅,街景有秋天的萧条,也有冬日的冷峭,天桥的角落摆着一块块滞销的手表,无人问津,摩天轮的圆弧拉扯着一座座斑驳的方舱,只有空气在转,台北是黑夜,巴黎已黎明,时钟慢了7小时,四百部电影弹指将过,敢问现在几点?
D+ / 比较臃肿的一部蔡明亮。依然有对局部微知觉的精确把握,以及瞬间达成的空间置换。但是陈湘琪那条线的编织思路几乎是太过功能化且毁灭性的。摄影机凝视的力度被外部的粗糙概念所侵蚀(感觉主要功能仅仅是逗笑法国人),而多条线索的共振也依赖过于强加的剧作意志。最终开掘出的感知进路十分狭窄,甚至是扁平的符号化的。至于那些不入流的肤浅的社会批判,我还需要特地找蔡明亮看?
想表达什么呢?
阴阳相隔让这边的人时间停止,两地相隔让那边的人时间流逝却无法感知
用不断出现或暗示的时间概念偷换影像空间感,从而实现时间条件下的握手交欢,只是肉体簇拥得如此紧密,也抵御不了现实既定的冰寒;还是蔡明亮电影中那份熟悉又绝望的寂寞,似睡未睡的眼角噙泪,仰望彼此的本能慰藉,都是近乎兽性的冲动和保护;最后以时钟性与介入者身份揭露收尾,意味深长。
很多年之前看过最有名的两部蔡明亮之后一直对他有stereotype,认定他不近人情、严苛疏离,用无聊来强迫观众瞻前顾后。但《你那边几点》里的蔡明亮却又绝非如此,它幽默(但仍没有到《天边一朵云》的bizarre)而满怀乡愁。甚至最后宛如渡过冥河、走向无尽时钟(即徐缓的摩天轮)的幽灵父亲的沉默一望,所表露出的是一种同情,而非手术刀般的剖察,更非讥诮。另,陈湘琪的角色是一个十足的“被入侵者”,一切人都可以通过声音/语言来侵扰她,但却又不把她拉入他们所隶属的空间。于是她像一只玻璃动物园里受惊的奇宠,时时刻刻忍受着玻璃另一侧没由来的敲打声,但他们不过是逗弄她,而无论她的惊惧。
蔡明亮的魔力是能让人沉溺在一种状态中
看不懂这种文艺片 。。。 尼玛做了好久的饭菜 准备边看电影边吃 。 结果男猪脚隔几分钟就半夜起来往塑胶袋、矿泉水瓶里嘘嘘是怎么回事 ! !!!
用表书写时间,以时间书写欲望和孤独。依然是不太喜欢的蔡明亮风格。
161st 离《独立时代》也才过去7年,陈湘琪怎么衰老欧巴桑味这么重。蔡明亮电影真的需要有很强信念感才能演,叶童出现很惊喜也不违和。
多么悲伤啊,时间都错乱了。
看完有一点想哭,每个人都想和不可能的人形成某种联系,越用力,越孤独。最后一幕就像一个梦,父亲向梦幻的摩天轮走去,这边的异乡人不知道在梦些什么。
这应该是我第一部蔡明亮,久闻大名,久仰久仰。电影把一对失去亲人后母子二人巨大的空虚感和那种透彻心扉的虚无感刻画地淋漓尽致,渗入髓骨,抱钟入院,塑料袋接尿,荧幕上的四百击那个小男孩竟然出现在了巴黎的墓园里,长凳上的他看上去那么苍老,母亲对着灵位自慰,车震后一皮箱钟表被盗,“一夜情”后行李泛舟泉边,巴黎和台北虽然相差了七小时,但是孤独哪都一样的,都在漂泊游走灵魂无处安放。今天看了三部电影,好累啊,睡觉了,晚安!
是很寂寞,但怎么感觉都挺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