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摸过枪,没在雨林打过游记,怎么可能有斗争性,丧钟不是人人都能敲地响的,不在艰苦卓绝斗争中成长起来怎么成为接班人。
这个世界不止有为既得利益集团辩护的寄生虫,贫穷不可能和德行扯上半毛钱关系!
腥风血雨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已经开始,一代人就要有一代人的使命,铁幕狂潮已经拉开,布尔乔亚的迷梦注定要醒的,同志们在历史关头请做走到正确的航道。
优点,能在资本主义体系之下发声支持(同情)毛派,这是很难得的,也是在我脚下的土地所不可能做到的。
缺点,没办法很好体现毛主义的各种主张,里面的领袖人物个人英雄主义有点旺盛,而且行动有点无脑,看起来像吧gm当做超级英雄片来拍。
阶级视角缺乏。
和老电影相比还是差很多。
还有印度片特殊的运镜。
但是其实单单作为当代偏左翼电影出现已经很了不起了,说出了很多印度的基本情况。
(点名塞里斯电影产业)
总体上不错,该片有一定的可看性。
但是这片子只是改良主义立场上的阐述,不够红够专。
片中对执政党与政府对于人民群众的压迫不够深刻彻底,难道执政政府的压迫只有拆迁这么简单嘛?
印度的贫富差距,印度的种姓制度,只是一笔带过嘛对印共得大政方针,顶层设计,革命理论表现的不够深刻。
全片将革命庸俗化,游击队不过就是扛着红旗劫富济贫的山大王。
游击队文工团应该对底层人民进行基本的文化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革命美好蓝图的畅想(而片中的游击队队员数到20后面就不会数了)对毛主义的理解不够,全片除了寥寥的几面红旗,马恩列斯的几幅画像外,几乎没有讨论到毛主义的精神实质。
至少当游击队遭受失败后,司令与城里面的中央领导在房间愁眉苦脸,抱头痛哭的时候。
领导应该搬出毛语录,在来几句,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但总趋势是前进的。
我们要从失败中走向胜利。
然后来首东方红啥的吧。
我没有怀疑毛对中国人民的真诚,却对现今的虚伪感到无语,印度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如何大国崛起只会像个玩笑!
但如今的中国的所谓大国崛起,更像个笑话,我们的昨天是印度的今天,我们的今天难道就是印度的明天?
这样的明天不要也罢,消灭小地主成为大地主,人民都成为长工,只能给印度说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还需努力,任务重时间紧。
单看电影只想给六七分,略微浮夸的剧情和设定,主角无论如何都不会中弹或被枪弹击杀,时不时插入的音乐剧也令我这种对印度剧冷感的观众感觉到违和。
但是因为题材和阐述的相关问题,我还是愿意给五星,仅凭我个人的感想和看法而言。
这部剧在一定程度、一些方面上还是表现了纳达尔武装、南迪格地区警方和曼汉塔集团的矛盾与冲突,从头到尾忠于革命的戈文德、拉乔、珠希,从警方间谍身份逐渐发生思想左转最终投身革命的卡比尔,相信改良主义且对平民百姓也抱有同情的安迪汗,以及完全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底层群众安危的曼汉塔,他们所处的立场不同导致了思想分歧与矛盾,最终使得曾经亲如手足的兄弟之间也爆发了无法避免的战争。
但是这部剧也没有说明当地大企业大集团对百姓的盘剥,没有说明经济方面的相关问题,没有将问题更加深入而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冲突上。
同时纳萨尔派的领导面对叛徒时也太过残忍,一度使我感觉这部剧在黑印共毛。
但是这部剧仍旧让仅仅是耳闻过印共毛和纳萨尔武装的我略微了解了一些情况。
并且我也感叹这部带着反抗内核的电影比不少国产主旋律红色电视剧电影更加纯正,更加贴近底层人民,更有真实感。
阶级对立的现实、大集团财阀的逐步压迫、因威逼利诱而不得已离开了的家园,本就生活贫困,而又在一次次的打击与斜坡下变得更加一无所有,最终举起反抗的枪,直面压迫者和不公正的一切。
从来就没有天生的革命者。
任何的意识存在都有其现实的物质条件,任何的上层建筑都受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端枪杀敌、投身革命、忠于理想,其先决条件就是阶级分化对立的残酷现实和对剥削阶级恨之入骨的仇视,这更能让人感觉到真实,更能让人同情、共情。
Lal salam!
最后祝愿印度人民的革命早日胜利!
看完了这部印度神剧:《无法避免的战争》,还不错,想不到印度竟然也有这么多人信仰马列毛主义,给五星,直面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的社会痛病,狠狠地扇了统治阶级一个大嘴巴子,厉害了,我的阿三!
任何以为人民谋福祉和为人民幸福奋斗抗争的革命和改革都特么是瞎扯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所有的统治阶级都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打着人民的幌子招摇过市罢了,一旦他们大权在握,成为既得利益者,便会无所不用其极地去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消灭和扼杀一切威胁自己利益的人和事!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没有人可以永远嚣张跋扈,历史总会对所有的善恶是非做出最公道的审判!
任何时候一定要保持自己思想的独立和意识的清醒,不要被任何无谓的人和事所煽动,葬送了卿卿性命,不值得,真的不值得!
小老百姓们并不在意什么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所希冀的无非是安安稳稳地幸福过完一生罢了,做到这一点的统治阶级就是优秀的,但是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于登天,毕竟人的欲望就像无底洞,人都是自私自利的!
电影讲述了纳萨尔派是印共中的激进派系,信奉毛主义,主张通过农民武装斗争夺取政权。
盘踞在南迪格地区的纳萨尔组织,困扰政府多年。
安迪警官封命清剿,不料屡屡受挫,遂将好友卡比尔送入敌营,充当卧底。
卡比尔不负期望,提供情报,为警方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当他亲身体会到农村的贫穷落后,当他亲眼目睹政府强占穷人的土地,当他与毛派分子同甘共苦并肩作战,卡比尔开始理解这帮激进分子的诉求,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使命!
感谢导演带给我们一场真实的革命电影。
反观中国的革命电影,黑白老片过于戏剧化,现代片完全失去了革命的味道,总让人感觉不真实。
我不得不说,通过导演精心设计的剧情,我更加理解了革命的意义。
现在的印度毛派斗争,正是60多年前中国那场轰轰烈烈革命的真实写照。
真实的革命战争是什么样子,是极端的集体主义,无处不在让人窒息的紧张气氛,每个人都紧绷了弦仿佛自己会随时丢了性命。
看看中国这些导演拍的革命片,农民见了共产党就嘻嘻哈哈,兴高采烈,这样的农民需要革命来解放吗?
共产党制服刷的那么新,脸色那么亮,这样的队伍能革命吗?
资产阶级导演是无法理解无产阶级革命的,自然也拍不出像样的革命片。
这也是近年来各种丑化革命卖国论调的一大来源。
知道旧社会的农民是多么穷苦吗,就像影片中一样,几根茅草就是住房,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即使这样还要穷做工,被地主盘剥,被警察敲诈。
他们已然不知道什么是仇恨,他们跟机器一样生活,只是维持卑微的生命。
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思考自己与地主的关系,谁在剥削谁的问题,他们只在同阶级兄弟的交流中获得一点社会存在感,在他们看来“我们”与“他们”是两个世界,不会有任何干系。
共产党来解放农民,农民也不可能是兴高采烈的。
农民只是简单的把共产党看成是自己人,觉得这些人有本事,愿意跟他们走。
只有跟共产党走,才能让自己卑微的生命稍微发出一点光辉,即使面对死亡又怎样?
革命战争是残酷的,绝不可能是伟人在树林里指指点点,运筹帷幄,那边枪声突突几下就传来了胜利的好消息。
所有人都知道,下一个死的有可能就是自己,但所有人都不把自己当回事。
在阶级兄弟眼里,自己死跟别人死是一样的。
他们打仗只是为了求生存,而且是为了集体的生存,不是自己的生存。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对于叛徒极端愤恨,甚至比敌人还要愤恨。
敌人对他们来说是物件,是野兽,按既有策略来对待就可以,投降就可以不杀。
而这些叛徒曾经窃取了他们的信任,又破坏了他们对集体的信仰,实在是十恶不赦。
所以,我也就明白了,那些党史上的肃反事件,AB团事件意味着什么。
对于革命战争来说,被一个叛徒出卖远比杀错几个自己人要恐怖。
一个叛徒造成的损失有可能是成百上千的部队。
他们的策略只能是宁可错杀一百,不能漏杀一个。
而真正的无产阶级弟兄被错杀时也是不会过多辩解的,只当是自己壮烈牺牲了。
当然,资产阶级是不会理解这些的,他们很迷惑,为什么一支不停杀自己人的队伍会最终打败了他们。
另一个让人畅快淋漓的场景就是眼看党内的贪腐分子被愤怒的群众毫不容情的突突掉了。
在这样的队伍里,任何的不平等都是不允许的。
这样纯洁的队伍能不取得胜利吗?
共产党员是靠信念支持自己的行动的,他们在集体里是因为相信这个集体能为现实带来一点光明。
离开了集体他什么也不是,只能独自求生,又回到卑微的机器状态。
共产党员,当无产阶级不再把你当自己人,允许你多吃多占也不出来声讨,背地里联合其他群众跟你划清界限的时候,你是不是已经很危险?
<图片1>《无法避免的战争》印度毛派革命电影,电影中的他们信奉毛主义,主张通过农民武装斗争夺取政权,代表的是最为穷苦辛劳的人,ZF为发展经济而无情压迫抛弃的人,受到不公平待遇辛苦劳作却吃不饱饭的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话说的一点都没错,印度毛派学习毛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割据,游击战与ZF进行顽强而持久的争斗。
<图片2>而在现实中,早在1967年印度共产党(毛主义)就策动领导了西孟加拉无地农民的暴乱,即“纳萨尔巴里运动”,标志着印共正式走上历史舞台,中国《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春雷隆隆”,对这一起义给予高度评价。
印度毛派领袖相信,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发展,而他们的理论变化是,不再用上所有的力量去打赢一场战争,而是一边采取偷袭战术,一边巩固自己的根据地,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深。
1992年,印度前总理拉奥诚恳地向民众道歉,认为政府始终没有解决好土地改革的问题,而相关的承诺其实早在独立前就已经做出。
此后,一个选举接一个选举,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并为因此改善。
而毛派的核心目标——土地革命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最大资本。
在印度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印度农民的自杀率近年来也扶摇直上,社会分化加剧。
2005年,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也公开表示:“我们不清楚这些武装组织为何盗用中国领袖毛泽东的名字;而且我们也不喜欢这样。
他们要这样称呼自己,我们也没有办法;但中国与他们从来没有任何关系,中国境内也没有任何组织或团体与他们有任何联系。
”近年来,其活动遍及印度近40%的国土,主要集中在欠发达的印度中部和东部农村,尤以所谓的“红色走廊”著名,控制面积达92000平方公里。
组织的人员共有5万名,其中2万名为武装人员。
该组织受到印度主流政治团体的普遍反对。
<图片3>回到电影本身,其对人们为什么要革命,经济发展是否真的对穷人有利,ZF究竟代表谁的利益又为谁服务,以何种方式革命,走什么路线等等问题都一一展示,这些话题无疑是十分敏感的,但电影中的尺度却非常大,对政府和资本家的丑恶嘴脸进行无情的批判,穷苦大众如何被压迫,又为何走上革命道路展现的也很彻底,这种负面剧情出现在电影中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看了故事的大概题材,也许你会认为这只是一个枯燥的革命故事,但事实上,印度片就是有把大主题和商业化相结合的本事,片子的切入点是一个为了帮助自己的警察兄弟而去毛派做卧底的人,在理解了他们的革命后,居然转变成了一位革命领袖,最终与自己的兄弟对决,因为信仰的不同,两人之间有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而毛派和ZF也有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
片子看下来还是很紧凑过瘾的,和你所认知的国内那些革命题材电影完全不同,小舞舞四星推荐!
马列毛主义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确切些说,马列毛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继续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处在革命(我们指的是无产阶级革命)以前的时期,那时还没有发达的帝国主义,是训练无产者去进行革命的时期,那时无产阶级革命还不是必不可免的直接实践问题。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生列宁却处在发达的帝国主义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开展起来的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已经在一个国家内获得了胜利、打破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开辟了无产阶级民主制纪元即苏维埃纪元的时期。
列宁的学生毛泽东处于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后的时期,面对如何保卫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提出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创建,尤其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其标志性的学说。
毛主义非常深奥,然而又是非常具有煽动性的,因此它又复杂又简单。
这部电影表现了毛主义在贫困的农村建立起来的过程,但是它仅仅抓住了毛主义破坏现有体系的一面,但是忽略了这个理论体系别的方面。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革命运动之所以没能成功,就是和这方面的理论认识空白有关系;苏联和中国的成功,则就在于这方面理论的填充。
比如根据地建设,比如干群关系,比如路线斗争。
事实上,更重要的是,贫困不是革命的本质原因,不公平不公正才是。
这部电影着力地强调了村中的物质匮乏。
但是电影也反映了,真正煽动革命情绪的,是那些巨贾们“住在伦敦”有“游泳池、。。
间、。。
间。。。
”。
这才是关键。
由此看来,革命不仅仅是贫困农村的事,革命也是都市里的白领、蓝领的事,是每个人的事。
革命的动机在毛主义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完整的阐述;革命的方法也在毛主义也有提出。
下一部优秀的毛主义的好的电影,我觉得就可以在这样的方向下产生:可以是我们的都市中,对于革命的憧憬和实践,将是一个主题。
人间正道是沧桑啊,改良派被美化得有点多了。
从技法上并不成熟,很多视听语言的表达上都有瑕疵,但是瑕不掩瑜,red star over India
革命万岁!但是枪战部分是不是有点过于不考究了呀
是听说了剧情特意去看的。大地主无视底层利益,空降的不了解民间疾苦的高层,以及ge命队伍中存在的腐败分子,但总体而言还是描述的太简单了。说到剧情,真的这片子中国拍也就算了,印度真的不会禁吗?
从卡比尔到阿扎德,从纳葛到叛徒,历史的辩证法总是无情的。Lal Salam!
政治尺度好大,故事好直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阿三确实是人类史上最奇葩的民族了,这么严肃的题材还是忍不住要释放骨子里挥之不去不得不唱歌跳舞。
印度当权者能允许上映的左翼片,能有多高的期待呢,总体落脚点还是表达印共毛是值得同情的起义军,却连阶级斗争都不提(提了估计很难上映)
牛逼!!!
只服三哥。枪战打斗飙车歌舞情爱一样宝莱坞元素都不少,寡头政治、裙带资本主义、拆迁、资源型国家、贫富差距、群众运动这些东雅元素也兼具,还熟读🐱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出政权、亲不亲阶级分、造反不分先后,就差来一段奶奶你听我说了
问题是,你想要一个言论自由但是最底层民众只能通过革命来改变命运的国家,还是一个言论相对自由,但是又有很多限制的生活水平还不错的国家呢?
这个五分,是向印度的为底层人民争取权益的游击队员们致敬!
演技有点尴尬…
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共产主义是穷苦人的救星。
1、印度拍这么严肃的电影中间都有三段歌舞我也是惊了,宝莱坞就是宝莱坞,不断地运动镜头,拍摄剪辑都很好莱坞,印度语夹杂英语,2、与《阿凡达》类似的人物设定,一个男性为了一位女性而加入了他所在的组织或种族,只是结局不同3、基本描述了每一次革命的发展过程,从不满世道开始反抗,站在人民的立场,笼络人心,建立机构和团队,开始一步步反抗,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食色性也,贪婪和欲望是人的本性,内部会出现矛盾,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4、可是女首领前面残忍杀害平民,后面又为妇女儿童挺身而出,有点不合常理,后面同情的时候会忘了前面的残忍吧
“阿扎德,无论你之前做过什么,你最终是革命队伍的一员。”电影中反映的印度的社会矛盾确实是太激化了,难怪印共毛派能够坚持斗争这么多年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不过电影也确实有缺陷,比如没有展现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原理,主要表现的是大资产阶级对贫民的暴力压迫及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样的剧情固然更有利于体现激化的矛盾并解释游击队的产生,但是却不能让像安迪这样的改良主义者放弃幻想。另外电影前期对游击队的描述并没有体现出人民军队的性质,有些时候(比如割告密者的耳朵以示威慑)更像是强迫恐吓人民;到中后期(如自身困难却先拿出资金帮助人民)才真正表达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电影在主线剧情外还反映了个别革命者受金钱侵蚀的腐化堕落,这点尤其难能可贵。希望他们的斗争最终胜利。Lal Salam!
不够深刻,改良倾向还是很重啊!还有就是一个毛派除了一张太祖的照片,完全没有其它李德胜的痕迹了。
8,导演很清醒地看清了印度社会的本质,没有土改,不打破种姓制度的枷锁,印度再过50年还是现在这种半死不活的样子
表达离野心差了一点
爽就完了,再无其他。
常常有人讲,印度没有一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种姓制度如何束缚住人们。看了这部电影,了解到印度人是这样看待毛派革命的。让我知道印度人的思想并没有被种姓所奴化。他还是会反抗不公和反抗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