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来拍一部关于93航班的电影我会如何构思?
也许要从乘客们在这世上的最后一个晚上开拍,他们中有人任性地伤害了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有人为了工作而忽视了家庭忽视了本可以轻松快乐的生活,有人正为了即将到来的旅行而兴奋不已,有人则万分期待着千里之外久违了的重聚……俗套吗?
的确俗套,这却也正是许许多多灾难片的惯例开场,我们所习惯了的煽情前奏。
于是,当93航班以劫机犯们的虔诚祷告拉开帷幕时,我知道这将会是一场绝对不同寻常的体验。
其实在这部电影里真正属于93航班的部分只占了六成,其余四成对911事件进行了全景的演绎,这是一种很大胆的尝试。
镜头在航空局、调度室、控制台、军方司令部间穿梭来回,气氛由轻松闲散渐渐转为紧张窒息与凝重,过渡得非常自然,也完全掌控了观众的观感,使观众从始至终都处于紧张的高涨的情绪中,而不是从劫机开始的那刻才进入状态。
关于93航班中究竟发生了什么的争论至今仍未有定调,航班最后的坠毁是因为乘客们的积极反抗还是劫机犯本身的意图我们不可而知,也不是这部影片的重点。
影片里没有所谓的孤胆英雄的登场,每一个人都惧怕死亡,甚至是最后冲上前去的那群人,支撑他们的不是什么伟大的信念,而是对死的恐惧。
也正是因为这种倾向写实角度的切入,才更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英雄们”颤抖着,哭泣着,却也深知此刻“没有人可以帮助我们”,目睹此情此景,大概无人不会动容吧。
而对于劫机犯,影片也是下了笔墨而并非只将他们当做脸谱化的道具。
从候机室向电话那头的爱人匆忙道一声“我爱你。
”,到日出的霞光透过窗户勾勒出他们祷告的身形,导演似乎是在试图柔和他们的形象,为他们找出人性尚存的证据。
这也是在以往同类型的影片中难得一见的(尤其是在911真实的大背景下,导演的这番作为必定会引发争议)。
整部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镜头是在临近结尾剧烈颠簸的飞机上,不论是乘客还是劫机犯都在向各自的神明祈祷——不论是向生还是向死,行善还是行恶,他们心中口中称颂的都是主之名,这真是一番诡异却称不上违和的场景。
第一次考六级,有篇阅读是关于这部影片的。
当时就觉得缘分呢,要看下。
过去了几年,六级还没过,不知道这回成绩多少,杯具啊,就跟这航班一样。
前半部分让我有些想打瞌睡,后半部分主要表现乘客们如何团结一致对付恐怖分子以及他们向家人告别的情景,让人有些动容。
哎,如果坐上一架飞机,并且知道自己要玩完,还无能为力,那叫一个无助啊……10.02.23晚写于外公家
我对朱熹理学很是反感,引文真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应该是针对底层人物的,而是应该面对所有的人。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几千年的中国一直都做不到。
一切意识形态都无法阻止思想潮流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现实。
但更令我讨厌的是所谓的存天理去人欲,将天理与人欲分离开来。
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我们必须这个,必须那个,可是他们呢,可以这个,可以那个。
回来。
今天这部《93航班》让我对理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认同。
为什么,因为它一直在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的气节。
知识分子的气节,就是我们即使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也不会只是一味向钱看,也不会努力改变自己只为成为成功人士。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坚守的这份底线是善良。
就犹如为了更多人的美丽生活而放弃自己生命的人一样。
说深了,就是舍己为人,虽然现在这样的人不多了。
但还是有25%,不是吗?
2001年9月11日的清晨,秋日的天空甚是晴朗,一名黑人民航飞行员吻别了熟睡中的妻子,来到新泽西州纽瓦克国际机场,执行日复一日的飞行任务,他所驾驶的联合航空公司第93次航班即将飞往旧金山。
行色匆匆的乘客们依次登机后,空姐们开始了热情而周到的例行服务,除了混入乘客之中的4名基地恐怖分子之外,谁也不会想到这将会是他们此生的最后一次旅程。
93次航班起飞后不久,世贸大厦遭到一架民航客机的自杀性恐怖撞击为营造出真实的对峙气氛,让演员们更深地体会到孤立、恐惧和敌意,扮演劫机分子的4位演员和扮演乘客及机乘人员的演员分住在不同的宾馆,连吃饭也是分开的,只能在片场上见面虽然911事件世人皆知,但对于事件发生的细节却不太清楚,尤其是那架中途坠毁的联合航空93号班机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我支持这部电影的发行.我不是一个反美分子,在9.12早上看到world trade center轰然倒塌时,我泪流满面.英语中有一句话常用来安慰失恋者:YOU SHOULD MOVE ON.WE SHOULD MOVE ON,EVERY AMERICAN PEOPLE SHOULD MOVE ON.可如果不能面对现实,有怎么能够move on.从电影的角度看,拍得很一般,原貌还原,这个题材,想拍得不震撼不感人,是不可能的.尤其,片子的很多笔墨用在了飞机上乘客的亲人身上.他们所承受的苦难,悲痛又要强装镇定,他们要鼓励飞机上的爱人或者孩子,却在电话的另一端无力支持,这些表现还是挺到位的.可飞机上乘客从发现恐怖分子的阴谋开始,就扎堆商量对策,并没有更深入的刻画.哪怕到大家准备好武器冲进驾驶舱,整个过程也是简单而迅速的.总之,我始终觉得飞机上乘客的形象不够丰满.话说回来,导演手头的资料也确实是以罹难者家属的为多,对飞机上的情况,只有猜测与判断.但是,片子是绝对值得去看的.有一名乘客叫TED,他和地面的一名工作人员莉萨保持电话联络,在大家决定要夺回飞机控制权前,他在电话里要求莉萨和他一起祈祷,他们一起背诵圣经,每个乘客都能听见,那是向主寻求最后的力量.拯救自己,拯救美国的力量.这时候,我终于了解了这个词--信仰.一位母亲,她知道恐怖分子劫机是自杀式的,她打电话给飞机上的儿子冷静地告诉他形势的危急,要重新控制飞机,电话挂断的那刹,她泪流满面.一位父亲说,不要打给警察了,警察不会飞.一名白宫官员说,必要时,击落united no.93.得到命令的飞行员难以相信,他问了两遍,并且告诉长官可以通过攀缘,攻击侧翼来使飞机迫降,他在用他的方法拯救那架飞机.片子的最后,飞机在田野里造成的大窟窿在四季变化间,在春雨冬雪的滋润下,渐渐愈合,又见青绿.我相信每个美国人在这个事件中造成的创伤,整个影片的摄制组员同样如此.很多人攻击这部片子时说是纯粹的炒作是在人家的伤口上撒盐.真的吗?那些拍摄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为什么就没有这些质疑.我倒是非常敬佩摄制人员,他们要亲历那些痛苦的场面,每个又正常心理的人类面对这些场景时都会心若刀剜,他们坚持完成了这样一部片子,又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让它公映,无论如何,我们没有再说风凉话的权力.愈合伤口的方法是:消毒,包扎,经常的换换纱布.这个过程可能你会再度看见那伤口,可是每一次它都比上一次好了一点,最后,那会是一个新鲜的伤疤,但是会渐渐退色变淡.揭开纱布,是必经的步骤.每一个正义的人都不会对恐怖分子的所作所为吓倒,就像93号的机组成员,他们用生命告诉幸存的所有人:BE strong ,be brave.
前天看傲骨贤妻,Alicia承接的案件就是关于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国军方人员因为与当地部落首领接触而遭到拘禁和刑讯逼供,Diane在里面说了一句话“We live in a strange post-911 world.”在911后,整个美国的从精神状态、民族情绪到司法系统到日常行为都发生了变化,用惊弓之鸟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也许身在国外很难想象为什么一个国家能有这么大的转变,很难想象为什么会因为这起事件连接发起两起战争。
甚至在傲骨贤妻中,Will也对Diane说她不在现场,并不知道人们对反恐战争的感受。
这部影片也许可以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为什么。
在联航93号飞机升空前,所有一切都如往常一样按部就班进行,乘务员互相聊天进入飞机,机长和副机长在检查整个飞机的状况,乘客在候机大厅等待登机。
就像影片里表现出来的一样,很多人无论认识不认识都在向自己的邻座打招呼,即使有点鲁莽但也热情。
在空管中心,上班的人们也在按照往常的节奏工作,甚至有点例行公事的味道。
这种平淡甚至有些无聊的气氛突然被美航11号即被劫持撞向双子塔的两架飞机之一的异常通讯打断了。
然后所有的一切都陷入混乱:找不到劫机办公室唯一的雇员、军方在整个东海岸只有四架飞机可用、从别处调来的战机飞错了方向、航管中心从电视里才知道是自己的飞机撞到了哪里。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在当时的美国没有任何一个人想得到本土出现恐怖分子,也没有想到他们会有这么惨无人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甚至也许他们没有恐怖分子这个概念。
恐怖,这个词恰好是911这帮人教给他们的词语。
以前在读林达的看美国系列时,总是觉得美国人有着别的国家没有的乐观,也正因为这些乐观让他们觉得虽然需要付出各种代价才能换来自由,但自由本身要比这些代价重要的多,例如公民携带枪支的权利,例如公民批评官员的权利,例如公民不得自证其罪的权利。
可这些乐观在恐怖面前显得有些不堪一击,当人们没有安全感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乐观不起来的。
反而会因此反思自己是否关于乐观,也会因此有些矫枉过正,于是有了关塔纳摩,于是有了窃听法案,于是有了国土安全局。
这种心态的变化绝对是可以理解,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无所不用其极的一群人。
在影片里劫机分子的暴力和凶残,他们对宗教信仰的狂热,任何看到的人都知道这两者结合起来本身就是一个炸弹。
无论是谁,在处理一个随时可能爆炸、随地可能爆炸,但又不知道藏在哪里的炸弹时,恐怕精神上都无法保持冷静。
我们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基地组织要向美国扔出这么一个炸弹,只需要知道当美国强硬报复时,这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了。
相比我们平时所说的“想打谁就打谁的美帝国主义”,我无比憎恨这样的恐怖分子,因为他们随时可能破坏我们身边的安宁,没有理由没有警告没有套路。
911不仅让美国人民进入了一个恐怖的时代,同时也让全世界进入了一个恐怖的时代。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同时看过Flight 93和United 93的。
最先看的是Flight 93,还把它当作United 93评论了一番。
凭心而论,Flight 93是部相当不错的影片,成本低(因为是电视电影),因此故事集中在机舱,航管部门和地面上的乘客家中。
情节更偏向剧情片,让人从头到尾充满紧张感。
但是United 93绝对是无法超越的。
不说别的,单是里面的演员,包括航管中心的指挥,军事基地的指挥,有许多人都是9/11当时的亲身经历者,他们在扮演他们自己,(比如Ben Sliney,9/11那天是他上任联邦航管局弗吉尼亚控制中心负责人的第一天),从而给整个影片带来难以想像的真实感。
United 93给人的感觉是紧张,更有一种无助感,而这种无助感才是那个早晨每个人的真实体验。
发生什么事了?
劫机是真的吗?
世贸中心被什么东西撞了?
又一架飞机?
美国被攻击了!!
但是是哪一架飞机?
什么,美航11号还在天上飞?
我们有战斗机可用吗?
又一架被劫持了?
该死,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看着天上地下一片混乱,但是还是有人在关键时刻做出果断的决定,"我们要的不是情况更新,我们要的是行动!
”机舱内的情况,United应该是比Flight更接近真实吧。
乘客们从电话中得知的情况是混乱的,只言片语的,但是他们认定自己不能坐以待毙。
他们没有举手表决,而是是低声商量进攻的办法。
他们给家人打电话告别的时候,声音发抖,无法自持,甚至说不下去。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当时的真实情况,但我觉得作为一个普通人,United 93的演绎是更为可信的。
影片最后的的戛然而止,让我的呼吸仿佛也停止了。
哦,是的,这就是那个早晨。
(看过Flight 93的,强烈推荐再看看United 93。
)
还记得那是一个周二的早上,刚到教室的小伙伴们兴奋的讨论着有两架飞机撞上了世贸大楼,大家眉飞色舞,喜笑颜开,觉得那是人生中一个值得纪念的美好事件,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那是我国伟大的胜利,是上帝对美国人的惩罚和警告,是暗示我们才是正义化身的宣示....那时的气氛是欢乐和愉悦的,我们或坐在桌子上,或几人围在一起,手舞足蹈,相互描述着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浓烟滚滚,美国人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着他们的遭遇,在我们看来,她们就像小丑一样惹人发笑。
多年之间,我们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见识了中国社会原本的样子,我们以为爱国就能得到国家的保佑,我们以为爱国就是一种思想和冲动,后来才知道,我们很无知,也很愚昧,慢慢的才领悟到,当年看着电视中转播的滚滚浓烟,和人们绝望的哭喊,我们给予的,不是同情,不是恐惧,不是感同身受,而是嘲笑,不屑,幸灾乐祸,如果能回到过去,我真的很想和当年那群孩子们谈谈,这就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么,这就是我们爱国的表现么,眼睁睁的看着一条条生命从眼前逝去,我们怎么好意思鼓掌和欢呼,很久,很久,还是觉得很难过,希望,所有受难的人,在天国安好。
最后冲上去有计划一点就好了,几个人制服第一个,炸弹搞定后马上冲第二个就不要再发泄一下了,驾驶室的门前面不是被空姐从外面打开的吗,后面又打不开了?
就算要冲开,冲开之后也要第一时间让驾驶室的匪徒丧失战斗力,可以勒他脖子,用叉子捅他,用刀划他手,不要去和他抢方向盘,抢不过来,直接勒着他脖子别人再去抢方向盘,直接把他身上捅两刀,把他手上划两刀再去抢方向盘才抢的赢。
这要从一开始就安排好,假如冲进去后你直接勒他脖子,你直接划他手,别的不用管,我来抢方向盘。
他们之前也计划过的,老飞行员就说要是冲进去后要把那人的手从方向盘上移开,结果一充进去后大家都抢方向盘去了,有的人碰都没碰到也在抢,最关键的一步恰恰是抢方向盘的事,前面都挺好。
都到那了,因为抢方向盘乱了,结果前功尽弃,太可惜了,要是抢的好大家还是有机会活下来的。
就直接把那个人弄死再开飞机。
哎,最后时刻慌乱了慌乱了,可惜可惜。
前面大家都很理智很冷静,很有安排,就是最后这一步没安排好,可惜。
假如我在这架飞机上——在联合航空93号航班上,我会怎么做?
我不知道。
我会如何感受?
——我已经感受到了。
从画面一开始,看着电影,我仿佛就在那架飞机上,和那些平凡的却又有着令人尊敬的巨大勇气的乘客们,一起感受惊愕、恐惧、彷徨、愤怒。。。
最后咬紧牙关作最后还击。
假如这是部编出来的片子,那就是拍得太“麻麻地”了。
可是,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用半纪录片的方法拍出来的电影。
我深深的被撼动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以前我也看过很多根据真实事件拍成的电影。
可是,只有这部电影,给我这种感受。
一种很“代入”的感受。
我也说不清楚。
掺和着悲伤和悲壮。
一种,明知要死了,要永远离开自己最爱的人,却还要去振作起来,做些什么的感觉。
当我看到那位女儿,在飞机上对自己的妈妈说要她要挂上电话了,我真真切切的感到那种悲痛是如此的巨大,要挂上电话的手是那么地难以移动。
天啊!
这是我第一次看电影有这样的感受——可是,画面和对白都那么的平凡普通!!
这是一部这辈子最值得看的电影。
过分写实的同时,忽略了叙事的完整性。
the only thing I want to say after the film,fuck u terrorism!!!!!!!!!!!!!!!!!!!!!!!!!!
拍的什么破电影,原来美国军方如此无能,遇事若一群热锅蚂蚁般乱糟糟毫无章法!唯一看电视是无画面后的字幕。
被损毁的世贸大厦将会重建,被撞击的田野坑洞将会愈合,被管制的美国领空将会开放。差点误机的乘客庆幸没有迟到,闭锁的舱门成为前往天堂的讯号。航管中心以为划掉了隐患,交管中心以为规避了灾祸。家人在保险柜里找到了遗嘱,公司却没有收到员工的辞呈。乘客还在祈祷奇迹,妻子还在等丈夫报来的平安。
很多地方都经不起推敲(以下有剧透)1.地面听到了93航班上的可疑声音,航班失联,都没引起地面足够重视?2.最开始在飞机上打电话时为什么还要让别人帮忙通知有关局,不能自己打119……
边哭边看 边看边哭为什么只有一架飞机没有撞到原定目标93号航班
主旋律还是很感人的
很久前看的了,情节安排还不错,从一个侧面讲了“911”,六级考试里有篇阅读还是关于这部电影的呢~~~
之前没看介绍,还以为飞机会平安着陆,最后突然的结局让我感觉有点闷。也许现实中并没有那么巧飞机上正好还有飞行员,那么乘客反抗的真正动机又会是什么,可能也跟恐怖分子一样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纯粹是为了不让恐怖分子得逞。
来自客机失事前的最后一通电话,电话果然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911是个千年一遇的现实题材 但是看过几部描绘这个故事的电影都是混乱 混乱 或许也诠释了 艺术无法超越生活本身 只有93飞机上的片段能引起我对这个事件的共情 愤怒 还以为可以幸免于难 可惜。前面片段剪成这样是怕我们外国人看懂么 机上有电话可以联系到家人 为什么空姐联系不到机场 联系不到警察 鸡长也太自大了 在被地面警告过小心有人闯入驾驶室后还自己送上门去。。。。。
紧凑,写实,唏嘘,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x,下载的是85分钟版本
如此惊心动魄的现实题材,前半部分航管中心和军方戏份剪的凌乱不堪,后半部才切入正题,他们差点就成功了。
我们是不是该心怀悲悯
挺荒谬的,所有人都在给家人打电话,没人尝试联系有关部门求救?一整个稀烂
镜头晃得我头晕啊。。不过是个审视那场灾难很特别的角度,很实录,没有想象中惊心动魄的场面,但有时候死亡突然降临前不会有任何预兆。
电影内容所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 记得一个女人颤抖地哭泣说 如果这一次可以平安的话 明天我就去辞职。而为什么非要每一次的巨大痛苦之后才会意识到 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不知道这部电影该归为哪一类。纪实?可是很多情节都是虚构的而没有还原真相啊。如果真的能够还原事情真相,那这部电影绝对9分。犯罪?这也太不刺激了吧,美国人把阿拉伯人都想成了傻子了吗,去劫机都不好好准备,带个假炸药带两把手指长的匕首级上了?!所以,真的没什么好看的,纯属浪费时间。
反击的战术商量有问题,严重延误了时间,当然,这仅仅是一部电影,我要去找纪录片看了。
无感镜头特别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