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ari ,水芹菜。
很多人把这个象征物解读为韩国移民的顽强精神,歌颂他们无论在哪儿都能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
但我认为,恰恰相反,水芹菜想表达的不是顽强,而是松弛。
水芹菜在影片中是跟着外婆一起来到美国的。
它显然更该代表这个凡事大大咧咧的老太太的躺平哲学——不用太刻意了,顺其自然就很好。
这个移民家庭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来到美国的,因为他们“在韩国生活太难了”,想要“一起来美国,拯救彼此”。
但大概率是出发前并没有商量好要“拯救”什么?
雅各布作为一家之主,认为自己有义务带领全家过上更好的生活,更有责任成为一个强大且成功的父亲。
种植蔬果开垦农场真的是他的梦想吗?
不是。
他的梦想是靠自己的双手赚到钱,是靠自己的事业赚到钱,而不是靠在鸡场帮别人看鸡屁股过着磕磕巴巴的生活。
即便这份工作他干得非常出色,他也认为是可耻的。
对于自己一家之主的这个身份,他有着过于严肃的大男子主义——凡事必须靠自己,拒绝别人插手。
美国人寻找水源那套他自然是瞧不上的;邻居的好意相助也大可不必;祈祷神明保佑?
那简直是开玩笑。
甚至连大自然的馈赠———去小溪旁撒点种子就能长的水芹菜他也不屑一顾。
他要证明自己,可以配得上大家长这个身份。
他需要让孩子看见自己能干成一件事。
如果失败了呢?
大概这片土地上一个主人的结局已经为他提供了答案。
莫妮卡则是向往着另一种形式上的传统生活,赚看得发薪日的钱,住看得到医院的房子。
她对生活的全部想象就和房地产广告上描绘的一样——安稳和谐、文明友善,所有的不稳定因素都是敌人。
所以她责怪雅各布为了自己的农场梦牺牲家庭的安定,所以她从不正面支持雅各布,即使背地里她还是顺从着雅各布的决定。
由于不甘心生活越来越偏离了她心中的“正轨”,所以她喊来了母亲,想给雅各布展示一下什么是“正常生活”;所以她一个劲的争吵,哪怕亲眼看见雅各布的生意要有起色了,也依然想用离开胁迫雅各布“改邪归正”。
往往家庭冲突就诞生于此,分明目标都是一致的,但由于双方选择的路径不同,为了达标证明自己,双双用力过猛。
外婆的到来乍一看有点像和稀泥。
确实不像个外婆,不做饭、不做家务、不好好按莫妮卡的想法照顾孩子、也不按雅各布的要求教育孩子。
让人纳闷这老太太远赴美国到底干吗来了?
每天各种唱反调,莫妮卡担心大卫的心脏病,她就说别太紧张了,小孩哪有那么脆弱。
雅各布教育孩子讲规矩,她又说小孩调皮说明聪明,谁也不许打我乖孙。
来美国那么久,明明每天就知道打牌,在中风后却反而不好意思了起来,开始摇摇晃晃抢着做家务,结果一把火烧掉了雅各布的固执也烧掉了莫妮卡的倔强。
最后一家人确实都学习了水芹菜的精神,放弃了一些自己坚守的信念,从而也轻松了起来。
最后雅各布带着儿子去小溪边,见到那片葱葱郁郁的放养水芹菜,也学会赞美了起来——松弛真好啊!
影片以夫妻俩的争吵开篇,新房子是房车,新住址是乡下,新生活是种地。
Monica是带着气开车来的,见到现实后就更火上浇油了。
争吵的结果是将外婆接来。
但这个问题在于争吵的原因并不是接不接外婆来,而是靠看鸡屁股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但Jacob因为是长子把钱借给了家里,自己又不甘一辈子看鸡屁股,所以赌了一把菜园。
而Monica想要的是用两人挣来的钱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提起来外婆,只是因为丈夫寄钱给婆家的应激反应。
但最后化解矛盾的妥协方案却是把外婆接来。
这就像是你埋怨丈夫将钱都买游戏装备了,家里揭不开锅了,结果他给你买了瓶SKⅡ的神仙水,你消气了,但家里还是揭不开锅。
外婆来了后除了种了水芹菜之外似乎没干什么,不会做饭,不管收拾,就是看摔跤,玩牌九。
甚至忽视David的心脏问题,让他去挑水。
想喝水还让孩子去倒,不然也不会喝到尿。
而且和Jacob基本上毫无互动。
影片以夫妻俩的争吵结尾,连David的病有希望自行痊愈都无法熄灭Monica的怒火,基本上开车回来后,就是各自生活了。
结果外婆一把火烧毁了仓库,也再次把他们分开的决心烧掉。
Jacob第一晚就提议的大家一起睡地上,在最后一晚终于实现。
似乎没人再提分开的话题了。
但就和开篇的解决方案一样,真正的问题并未解决。
只是再一次被突发的更紧急的问题掩盖了。
Jacob去找了木棍寻水者,然后带着David去看水芹菜,似乎一切没有发生一样。
但问题呢,贯穿始终的夫妻俩对于生活方式的本质分歧丝毫没有改变。
影片提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却没有找出应对的办法。
只是靠着外婆来住、外婆中风、外婆放火。
以外婆的一己之力让这段婚姻关系苟延残喘的存续。
这难道就是全片的意义么。
从各个主要角色的取名,能看出影片的主题之一是个人努力与信仰迷信之间的矛盾,另一主题则是移民群体的父母、移一代、移二代之间因两种文化所导致的各种矛盾冲突。
男孩戴维应该能算是影片的主轴,他对原生族群的文化从排斥到接纳的过程,影片以各个事件中的细节为线索,跨越时间的将它们剪辑在一起,能很清晰的看到男孩内心中的纠结与选择,他不喜欢姥姥所代表的陌生的韩国文化,但心底深处其实又有着传统东亚人敬老爱人的道德观念,他不会歧视弱者但又讨厌粗俗;而在影片最终他选择了去拥抱自己的原生文化,奔跑向外婆将她带回了家,这是让我感动的点。
在宗教信仰的表达上,从影像中我觉得导演是流露出强烈的不信任之感的。
保罗的有些神经质的形象,每一次的祈祷最后也都没有好结果,自己破产了、水干了、外婆中风了、蔬菜储藏室烧了…唯一变好的只有外婆说过绝对不让戴维死,戴维的心脏疾病变好了。
作为片名的米纳里,是外婆带到美国随意种在溪边的水芹菜,在尾声里一家人的蔬菜屋子被烧的什么也不剩,而水芹菜早已长成一大片郁郁青青。
我想这也是导演态度的一种表达,原生民族文化的根,早已深深扎在心底,不需要刻意去培育干预,依然会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顽强的“米纳里”(水芹菜),亚裔移民的美国梦开拓之路。
从某种角度而言,我们身处于一个忽视过程、只看结果的世界。
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若是换不来一个令人瞩目的结果,那便是毫无意义的、不值一提的非正能量衰仔悲歌。
然而,鸡汤从来是喂给人喝的,从没听说过鸡会去喝鸡汤。
在《同学麦娜丝》中则已经诠释得很透彻,绝大多数非“成功人士”,其实就是餐桌上的一只鸡。
而影片开篇孵化场的桥段亦复如此,社会只讲行情,或者创造价值,或者被送进焚化炉(美国人民竟然不知道“烧鸡公”这道美食,不知薡董的扑街崽啊)。
因中西方文化差异、观念认知不同而对家庭成员产生的影响,多年前的《刮痧》与本作都演绎得很不错。
影片结尾的那一把大火,当真不是向《燃烧》致敬咩......人生从来都没有完美,但可以像水芹菜一样,即便是平平无奇,但仍可顽强、坚韧的扎根、生存、盛放、繁衍。
你的账户余额,显示的不仅仅是钱钱,同时也是你对生活形态的选择权。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父亲是山,母亲是河。
全剧最喜欢姥姥,真实可爱。
中风前性格乐观开朗,中风后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大受限制。
家人去市里的时候,姥姥想力所能及的感谢家务——去焚烧垃圾。
结果不小心(还是风吹的?
)有垃圾掉到地上。
如果这时候姥姥没中风,她可能可以立刻把火扑灭。
然而她拿着拐杖很努力的想把小火苗掐死在苗头,却没成功。
眼睁睁看着火越烧越大,姥姥的内心肯定是非常复杂:恐惧、慌张、不知所措、自责、内疚…… 这些都在她的眼神里。
我看到那里非常揪心,在屏幕前一顿暴哭呜呜呜呜,太心疼了啊,好难过好难过好难过,好想冲进去抱住姥姥。
看完后我的头脑是空的。
是那种信息量太大,需要好好去思索的感觉。
我喜欢这种不温不火的故事和表演,没有剧烈的冲突和情绪,但一切都包含在日常的神色中,也许这就是东方人的隐忍。
看到最后还是挺难过的。
刚刚看到一线生机的家庭,遇到火灾,而火灾的始作俑者还是外婆,首先能否原谅,其次,能否挺过这一关,如果过不去,会怎么样?
妻子认为丈夫看重农场大于家庭,是如此吗?
我没有答案。
我想如果我是丈夫,我能做到什么程度,尤其是濒临破产的境况时,我的心放在何处。
女人在逆境中往往更为清醒和坚强,男人则因为不想让孩子看不到他的成功而背负压力和放不下的心。
外婆是一个集大智慧和小聪明一体的人,有讨厌的地方,但就像家庭的定海神针一样,只要外婆回来了,这个家就还是坚固的。
影片刚开始的时候,我是对这部电影有所期待的。
但在夫妻俩第一次争吵的时候我开始心理期待滑坡式下滑。
看完整部影片后,我最受不了的就是女主人“莫名其妙”的想要吵架,因为我觉得剧情支撑不起她的情绪变化,所有显得很刻意。
但后来就“突然”的和好了,女主人的感情变化是我觉得这部电影不真实的一个点,我知道现实中有些人会有这样的行为,但这不是电影想要展现的,如果是的话我会觉得这影片比较肤浅。
然而这也是韩国电影的一个必杀技,他们很会利用这些调动观众的情绪,虽然我不太喜欢这部电影,但不得不说我的情绪被调动了,作为一个男观众,我会觉得早点跟这个女人分开,你会过得比较好。
感觉是在看韩剧。
另一个让我失望的地方是男主人在这片土地奋斗的过程显得很苍白无力,就感觉是糖水剧的剧情,有点单纯,所以不真实。
因为男主人从无到有的开农场是整个故事的大背景,而且是同步进行的大背景,如果描写得过去敷衍,他是很难支撑你的感情戏的,会失去真实性,建立在不够真实的基础上的感情戏就是假大空,傻白甜。
至于真不真实关键在于细节,我看的时候没有认真做笔记,所以也不能举例子,但整部影片很多让我跳戏的细节地方,这就是之前一直强调的细节决定真不真实,虽然整部影片的逻辑没什么问题,但一部好电影比的就是细节。
米纳里它是个极其私人以及隐藏的故事。
它发生在美国的农场,原因却是爸爸对于韩国农村日子的怀念。
城市的印记几乎很少出现,即使出现了,也是以许多国家都有的公共设施面貌,比如医院,比如教堂。
就连因为在教堂里出现的人,都不曾带着亚裔在其他片子里总是被歧视的片段。
这些淡化让观众真的就只是沉浸在这个家庭本身,我想,这也是导演希望做到的吧。
还有那个托着十字架的美国工人,那个在全片里美国气息最重的代表,他很不一样,不一样在不同于其他人的对基督教的虔诚,在我的猜想中,这个角色的出现,是不是为了替大卫他们家承受住异样眼光的人物,情境以及处境的转换,希望以此带给观众一丝思考。
还有 “米纳里”,那个大卫与姥姥的连接。
寻找“米纳里”土壤时的两人的不熟悉,收获“米纳里”时两人的进一步融洽,再后面的那首“米纳里”之歌,但蕴含着两者关系的一点点前进。
到最后父亲和大卫一同找到“米纳里”时,那依旧旺盛着的生命力,带着这个故事一起结束。
大卫给姥姥喂尿的“闯祸”,是姥姥奔跑着去追赶。
姥姥引发大火的“闯祸”,是大卫使出自己的第一次奔跑,阻止姥姥去那个代表着她自己的“米纳里”,阻止她去往终点。
全片最让我感动就是这段,当他逃避时,我用力奔跑保护你。
当你放弃时,我用尽我全身的力气来挽救你。
不论你是谁,你依旧是我的亲人,是我所爱之人。
还有父母亲那条线,是在困境中觉得彼此心不再相近,是我觉得你无法理解我的梦想,是我觉得你没有体会我的难处,但在绝境中,是你为了我的梦想闯进了着火的屋子,是你为了我的生命阻止了我,中年人那以为淡漠的爱,大概只有在最危险的时刻才会显现吧。
总而言之,这个私密的故事,更多讲述的,大概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吧,那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所蕴含着的社会,并不是导演想让我们看到的重点。
Ta所想展示的,大概是让人们知道,沉默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所有的爱吧。
A24出品故事講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第一代韓裔美國人的生存狀態。
史蒂芬·元出生韓國首爾,五歲移民美國。
憑藉《Minari》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亞裔第一人。
從亞洲到美洲,從城市到鄉下;美國小孩評價亞裔男孩臉怎麼這麼平,亞裔男主對美國古老神秘的探水術不屑一顧,亞裔男主對美國底層扛十字架不以為然,但亞裔家庭會出於社交需求前往教堂參加禮拜;亞裔男主把在美初期賺得的現金都回輸給韓國,因其是長子,盡到責任義務,而後開始為自己的下一代考慮;亞裔男主與女主從頭吵到尾,但可能,在遙遠的韓國他們是別人口中的神仙眷侶,龍捲風來襲,又引發男女主爭吵,把女主母親從韓國接美國;老太婆帶來許多韓國本土的東西,實體的食物、種子,精神上的生活方式,她融入的很好,輸入韓國花牌給孫輩,也樂於接受美國的摔跤運動;老太婆中風,喪失語言能力,作為長輩,在亞裔家庭中不曾掌握話語權,所謂的美國夢是以經濟上的成敗考量的;小朋友拉抽屜受傷,老太婆中風後緊盯著抽屜,美國人驅魔時以抽屜為對象;水芹菜(minari)象徵著韓國老派的生活方式,也只有水芹菜在充滿各種可能的夢想之地自在生長。
重要的事情不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吗。
Monica的愿望,始终是家人的团聚和生活的体面,手段和过程并不重要,即使最后每天都要在无聊的养殖场工作她也并不介意。
她是城里人的孩子,从小对于农村的概念只有“脏、乱、差”。
影片里反复的对比中,一个突兀的大垃圾桶在田野中央被点燃,呛人的浓烟和不明物体在垃圾箱中突然的爆裂让Monica惊慌地逃离。
但Jacob不一样。
他希望振兴整个家庭,而这种振兴绝对不能永远停留在为别人打工(“看鸡屁股”)对碌碌中度过。
他有一个野心,可以说是为了家庭,但其实在心灵深处他一步步向前的,是他无法放下的关于生活的梦想。
Jacob是大地和泥土的孩子,在钢筋水泥的拘束中他感到自己几乎成为行尸走肉;但是面对广袤的原野:我感觉只有在田里干活的时候,自己才是真正活着的。
Jacob是一个浪漫的梦想家。
什么是他向往的生活?
调动自己的最大潜能,“use your mind”,充分地撷取大自然的馈赠,在人与自然的交互中,不仅能够期待收获,也能将日常生活填装地有滋有味。
实现内心底最渴望的“田园英雄主义”才是Jacob的理想。
对“美好生活”定义的分歧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城乡撕裂。
夫妻俩矛盾的根源也正是此。
接近尾声的一场大火是我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
一场大火烧掉了Jacob的心血,但也让Jacob看到了妻子对他梦想的珍视,也让Monica下定了与丈夫共苦的决心。
第二天清晨,阳光还是如此明媚。
minari在水边,自顾自地葳蕤。
那个夜晚,我觉得奶奶与上帝交换了条件。
演技确实是好。但这个影片的剧情有些挺莫名其妙的,拍教堂的镜头干嘛,外婆为什么非得脳梗塞,后来这夫妻怎么又和好了…?
话说,你准备自己建大棚么?! doge
与无依之地一样 全片始终有着凄凉感 其实姥姥就是米纳里 带来希望 好运 也带来错误 毁灭 对比山海情的开拓 我更喜欢米纳里的真实 困境 无奈 以及结局。“记得我们结婚的时候说的吗 来美国我们要拯救对方 结果只有争吵。”
制片人一栏有布拉德皮特和史蒂文元,移民故事讲得还不错,但是感觉离期望的那种口碑还差点意思。配乐不错,但遗憾的是bgm营造的悠远乡愁与陌生疏离的感觉,并没有被电影讲出来。
太平淡了,看一半弃了。(南韩的真实颜值也劝退。)
哈!哈哈哈哈!真心一般!不喜欢
这个把配乐当水芹菜满地种的香蕉人导演不会真的以为这种家庭故事能够有人喜欢吧
移民之前是否会无数次的幻想全新的生活和工作,幻想自己经营的农场,幻想可以改善家人之间的关系,然而是否忘了考虑环境改变之后的差异和家人是否适应。电影开始十多分钟便是一场激烈的争吵戏,然而再后便没有了这般激励的冲突,直到结尾的一把大火,烧掉了幻想的希望,烧出了真实的问题,烧掉了最后一道隔阂,烧出了彼此的和解。
一开始看,还觉得这个片子挺有质感的,也不太像韩国片,有点像美国片,而且还比较成熟。演员全部都很棒,而外婆稍微显得有一点点过。故事到中后段时,我也知道这个编剧的套路了,说实话他的招数并不很多。导演的招数也不够多,虽然反映了一些东西,但思考也不是很深。这种朴实的电影终于在最后沦为平凡和无趣。
本来是有点期待的,结果烂到爆!!最后一场大火有JB必要吗,关键救货你们最该做的难道不是移出仓库吗,你从左手放到右手火就烧不到了?前面找水看脑子,结尾找水看上帝,这自己打脸打的啪啪响。然后你跟我说这是韩国移民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立足美利坚。。。。最好的结局就是从客户门口出来,驱车回农场的路上,纵火老太睡死在地板,就此完结,这已经足够表达你那破逼文青内心的坚韧了。
移民的美国梦,本届奥斯卡提名里最喜欢的一部了,虽然最后结局有点过于借鉴《燃烧》的感觉。但是对移民视角的拿捏真的精准,以至于都会劝退有移民想法的人
韩国人这种菜跟谁学的
大乌鱼……一点都不日常的老套剧情,完全刻意的桥段设计,尤其标题的水芹菜,朝鲜老兵是最莫名其妙的,居然还跳了个大神……只有我元哥种地赏心悦目。
整部电影与高中生命题作文三板斧套路一样做作无聊。老兵、教堂、苦行、弟弟的心脏病等设置都是为了“强行”暗示,临到结尾还要自以为是地点题米纳里,升华无心插柳中的顽强生命力。如此稀碎的东西竟然还要因其正确的主题而获奖公示全校,的确是每况愈下的奥斯卡颁奖季。
好比烧一壶水还没烧开就把水壶端下来,却又偏不死心,次次都这么烧,受够了这样一边温吞还一边咬牙使劲的电影,但这不就是沉默的亚裔在美国尴尬的肖像,又是当下美国一心怯弱却又假作饱经风霜的独立电影们的写照吗?本片和《无依之地》一样,骨子里都是一部潜在的MAGA电影(想想开头对里根和农民的指涉,是的,多么讽刺,恰恰在这一年!或许它帮我们解释了川普在移民中选票的上升?),但它们的内心却都未敢拥有改变现状的渴望。水芹菜和赵婷片尾的“see you down the road”如出一辙,正是旧日的土地和未来的愿景尽皆失去后,一句自怜自艾,隔靴搔痒的假想:一把火已经烧到了国会山,为什么我们还需要这样的电影?
好喜欢这种励志但不鸡血、温情但不煽情的电影!ps:女主好像金靖啊!
叙事风格如山间溪水般自然流畅,和缓平静之下有曲折急流。最后一幕也好,给艰辛的生活一丝希望的微光。
26/4/2021 @ CC Victoria。所以結論就是”一家人最緊要齊齊整整”。David和婆婆一段最好,奧斯卡女配角實至名歸
r/gardening潜水用户表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