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理之人

Irrational Man,情迷失控点(港),爱情失控点(台),非理性的人

主演:艾玛·斯通,华金·菲尼克斯,杰米·布莱克利,帕克·波西,伊桑·菲利普斯,大卫·阿隆·贝克,梅瑞迪斯·海格纳,本·罗森菲尔德,索菲·冯·海索博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无理之人》剧照

无理之人 剧照 NO.1无理之人 剧照 NO.2无理之人 剧照 NO.3无理之人 剧照 NO.4无理之人 剧照 NO.5无理之人 剧照 NO.6无理之人 剧照 NO.13无理之人 剧照 NO.14无理之人 剧照 NO.15无理之人 剧照 NO.16无理之人 剧照 NO.17无理之人 剧照 NO.18无理之人 剧照 NO.19无理之人 剧照 NO.20

《无理之人》剧情介绍

无理之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贝(杰昆·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饰)是一名风度翩翩的大学哲学教授,深受同学和老师们的喜爱。每天和自己的本我超我打交道,使得阿贝难免会陷入虚无主义的危机之中。某日,他的课堂上来了一位名叫吉尔(艾玛·斯通 Emma Stone 饰)的女学生,吉尔热情而又开朗,她的诸多哲思和阿贝不谋而合,师生之间很快就发展出了浓浓的情意。 某日,阿贝和吉尔正在餐厅吃饭,无意之中听闻邻座抱怨某位法官使她失去了孩子的监护权,让吉尔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她便看到了这位法官的死讯。吉尔左思右想,觉得此事和阿贝有着脱不清的干系,同样对此心知肚明的还有阿贝的同事丽塔(帕克·波西 Parker Posey 饰),然而丽塔却有着自己的打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玩偶特工无职转生Ⅱ到了异世界就拿出真本事Part.1碧蓝幻想Extra欢乐农家蔓延的爱特警秘恋吉伯特拒蛋行动激乐人心暗夜行者开球:高尔夫女王南家三姐妹我回来了嫁给百万富翁阿虎灵狐圣子2:仙山大战父子雄兵少女管家我的美好人生铁锅爱炖糖葫芦无心应战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自由之子珍妮·斯蕾特:怯场幻想绿色的声音名校的阶梯报告老板之豪言壮旅催化剂真假陪酒学园gdgd妖精s第2季僵尸古刹

《无理之人》长篇影评

 1 ) “非理性的人”引导我们思考“存在主义”

“非理性的人”引导我们思考“存在主义”虽然《无理之人》(Irrational Man 2015)这部电影展现了一个非理性之人的非理性行为,但说本片目的是为了“批判”的观点是很难让人认同的。

“非理性的人”是存在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主题,批判“非理性”无异于批判“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在西方知识分子中拥有广泛的市场,本片所提到的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萨特,他们都是西方哲学史上的巅峰人物,说本片编导伍迪•艾伦想通过本片来向他们致敬应当比较确切。

非理性行为,尤其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非理性行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但整体来看,本片的目的并不在此,而是通过非理性人的非理性行为来帮助我们理解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并引导我们思考“存在”的意义。

本片的主人公埃布显然是个存在主义者。

他不仅践行着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而且时刻寻找着“存在”的意义。

“践行”让他公然批评其他哲学多为“言语的自慰”,但“寻找”让他的情绪一开始就“处在某种崩溃的边缘”,因为他总是找不着。

这里说的“存在的意义”当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存在感”或“存在的价值”(因为他在哲学界颇负盛名,且学生也都喜欢他),而是存在主义哲学层面上的“意义”。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践行他的存在哲学,又如何在践行活动中找寻着存在的意义的呢?

他非常清楚,存在主义仍然是一种实践哲学,而且也未脱离人本主义哲学范畴。

所以,“在实践中关心人”成为他行为的目标和意义所在。

他也的确非常重视“实践”,比如,相较于具体的实践工作而言,他斥责自己过去写书、写论文是一种“光说不练的装腔作势”;在奥尔良受飓风袭击时,他就到达现场,努力想做些什么;他也参加政治示威、游行,甚至出国到苏丹、孟加拉国以求在实践中拯救世界。

然而这些实践活动虽都以“关心人”为目的,但都没有让他从中找到存在的意义,因为“官僚主义”和强大的“对手”使他无法在这些实践活动让“人”得到切实的“关心”,也就是说世界并未因为他的行为有丝毫改变。

这就是他为什么一开始总对生活缺乏热忱,总说自己找不到“活着的理由”的原因了。

此外,他也非常清楚,存在主义对人的关心与其他人道主义对人的关怀是有差别的:“存在主义者试图探寻的不仅是事物的意义,还有事物对自我的意义”。

换句话说,比如同样是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存在主义不仅关心这种行为对受援者的意义,也在意它对援助者本身的意义。

那么,这种“自我的意义”对于存在主义者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存在主义是一种自由的哲学。

在埃布看来,存在主义者无论实践什么样的行为,行为必须具有自由的意义,也就是遵循自由意志,自由选择,这应当就是“行为对自我的意义”吧。

所谓“自由选择”,借克尔凯郭尔之口,他说:“在每一天做决定时,我们有绝对的选择自由,你可以什么都不做,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同时他也认为,这种绝对的选择自由会让人产生恐惧的感觉,原因在于:一方面自由选项太多,不知如何选择,因而产生“自由的眩晕”,另一方面,你得敢于就某项选择做出决定,并坚持到底。

无论什么原因导致不能自由选择,都会让行为人产生“焦虑”,而焦虑的解除自然会让行为人产生兴奋的感觉。

所谓“自由意志”,在他看来,所有行为必须出自行为人的真实意愿,绝对不应是别人影响的结果。

他借萨特之口说:“他人即地狱!

” 所以,当他发现他听到一位妇女因法官的腐败而不能跟孩子在一起时,他决定干掉这个法官,而且,他随后的确将这个决定成功付诸实施。

为此,他感觉到自己寻找到了“存在”的意义。

因为(1)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了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完成了一件值得做的事,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好歹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丁点美好”,因而这件事从决定到谋划到最后的实施成功整个过程都让他兴奋不已;(2)这个行动是自由意志基础上的自我选择的结果。

完全按照自由意志行事,他觉得自己是个“真实”的人;不受他人影响的自我选择,让他感觉到人生充满了意义,从此他一改颓废的精神面貌。

存在主义也应是道德的哲学。

虽然埃布的行为的确符合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但他的行为是否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埃布认为自己的独自行动让一个妇女得到了公正的待遇,干掉一个腐败法官,除去了社会毒瘤,完全是一种正义行为,然而,这充其量是他的一种非常私性的正义,“私的正义”能让“公的正义”获得量上的增加吗?

(2)他认为他消灭了腐败法官,是让社会减少了一项“平庸之恶”,但他自己的行为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平庸之恶”,以一种恶来消除另一种恶能否使这个社会“恶”的总量有所减少?

(3)按照康德的观念,“道德世界绝无谎言容身之处”,那么,埃布在找到他自己的“存在”的意义后,需要不断用谎言来保证他的“恶”不露馅,他所践行的存在主义还能称得上道德吗?

当他把求生本能视作最大的道德时,他的存在主义是不是显得非常自私?

存在主义本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自由哲学,被一个一心只想寻找“存在”意义的埃布教授实践得如此自私可恶,这是对存在主义的反讽还是对实践者的嘲弄?

我想这也是本片有意要留我们的一点思考空间吧!

(文/石板栽花 2016年1月2日星期六)PS.感谢本片中文字幕翻译人员:米粒@TLF/豆瓣 weibo@conanemily;喷子@豆瓣 weibo@豆瓣喷子

 2 ) 无理之人:非理性的漫不经心

一个大学哲学系教授以正义行善的目的去谋杀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法官——伍迪艾伦的新片《无理之人》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

在这部所谓的“悬疑”剧里(尽管我丝毫感觉不出来有什么悬疑之处),影片一直在一种悠闲从容不疾不徐的状态中进行——女学生吉尔本来与自己的男友乔伊相处的很好,突然之间学校里来了一位有着不羁性格的哲学系教授阿贝。

康德、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萨特轮番轰炸着吉尔的思绪,被阿贝夸赞自己的论文写的不错的吉尔,与阿贝几回接触下来就坠入了爱河。

吉尔深深的为阿贝内心的痛苦和忧郁所折服,起初,他们只是朋友,吉尔也只是单纯的为了帮助阿贝走出心灵的牢笼,但吉尔屡次与自己的正牌男友乔伊谈起阿贝,令男友不快,终于,吉尔向男友摊牌,男友决定以后不再见她。

有一天,吉尔与阿贝在饭店吃饭时,无意中听到邻座的一个女人正在抱怨一个法官的审判不当使她失去了孩子的监护权,阿贝仔细的听着,心里开始酝酿着一个谋杀的计划。

阿贝每日跟踪那个法官,摸清了他的晨练习惯。

阿贝从女邻居(也是阿贝的一个相好)的书包里找到化学实验室的钥匙,起了个大早来到实验室,偷出了氰化物。

当那名法官早晨坐在长椅上看报纸时,他偷换了法官的那杯饮料,致使法官死亡。

与此同时,警方也在全力寻找凶手,他们将目标锁定在了一位与法官曾有过芥蒂的人身上。

吉尔无意从阿贝的相好那里得知阿贝有可能是凶手,吉尔找到阿贝的相好,她拿出了阿贝谋杀的证据。

吉尔心灰意冷,决定与阿贝谈判。

而此时,一个更大的谋杀计划正在阿贝心里酝酿。

阿贝表面上要去自首,但是暗地里,他却将吉尔上钢琴课必经的电梯弄出了故障。

一番扭打后,本想将知道内情的吉尔置于死地的阿贝,却不曾想被脚下的一枚小手电滑倒,跌进了失控的电梯......伍迪艾伦近些年的片子,从狂放的《午夜巴塞罗那》,到浪漫的《午夜巴黎》,再到焦虑的《蓝色茉莉》,描写的都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内心状况。

这部《无理之人》,更是在漫不经心的气氛营造中,将一步步失控的人生赤裸裸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比较有意思的是,影片探讨了如何为了善而作恶?

一旦作了恶是不是就要用无数的恶来掩盖?

谁来定义善?

谁来判定正义?

前三分之一的剧情走向可以用“适度”和“恬淡”来描述,而开场的一个画面:是一个男子在开车,然后配以轻松愉悦的音乐,同时插入这个男子的画外音:“康德说过,人类理性受困于一些无法摆脱同时也无法回答的问题。

”紧接着,插入女生的画外音:“阿贝从一开始就是疯狂的......”似乎这些漫不经心的画外音也同样预示着影片的漫不经心。

在上半部分,阿贝被刻画成一个事业有成然而性格阴郁的古怪教授。

他在学生们举办的派对上当众拿着上了膛的手枪举向自己的脑袋,并对学生们说这是一堂关于存在的课程;阿贝与自己的女邻居(同为学院老师)上床,却发现自己性功能丧失。

阿贝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没有步入正常的轨道。

直到他与吉尔无意中听到了邻座的女人议论一个不称职的法官开始,他的生活出现了转机:他平时只喝黑咖啡,这次却点了一堆早餐;他热情的与学校女老师打招呼,说自己现在干劲十足;他的性功能也恢复了,他似乎从计划谋杀的第一天起就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他以他头脑中固执的哲学理念指导自己的荒诞的行为,认为自己是“替天行道”“惩恶扬善”。

在剧情的一步步发展过程中,他的学生吉尔想确定究竟阿贝是不是凶手,于是,当阿贝不在家的时候,吉尔跳窗而入。

她看到阿贝的书桌上放着一本阿贝最喜欢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作《罪与罚》,扉页上写着那名法官的名字,旁边批注着“平庸之恶”。

这一切,让吉尔如梦初醒。

这些细节充分展现出阿贝内心巨大的矛盾。

然而直到这时,影片的发展也没有跳出它不疾不徐的、掌控得当的节奏感和分寸感。

小老头伍迪艾伦将这样一部略显沉重的有关哲学与人性的主题打造成一部看似轻松幽默,实则值得回味的文艺小品。

伍迪艾伦的电影从来就不会与人讨论什么宏大而深刻的社会问题,他只是将一些小道理,譬如善与恶,譬如情绪的失控与掌控,譬如三角恋与多角恋等人性的普遍焦虑以一种调侃而幽默的话痨式的方式表现出来。

让人在看似轻快的氛围里体会人生的困境。

“他人即地狱”。

这句萨特的名言被阿贝用做课堂里的开场白。

当他在大脑里酝酿自己的谋杀计划时,那个地狱早已为他设好,不是他人的地狱,而是自我的地狱。

哲学系教授与谋杀犯身份的二重性是这个片子的最大亮点。

一个人可以装的高深莫测,表现的儒雅而具有风度,但摇身一变,就可变为令人不寒而栗的杀人犯,这无疑揭示出一个人自我的分裂和对自身的否定。

这个精巧的故事融合了爱情片的诸多元素,女学生吉尔与哲学教授阿贝的恋情也是水到渠成,不紧不慢,甚至越界都有恰到好处的理由。

吉尔与教授的演绎都很出彩,只是很可惜的一个矛盾点:吉尔的正牌男友乔伊在面对这个教授的夺爱行为时表现的过于大度和温和,弱化了这一点的爆发力,如若能在这个矛盾上再进行深度的挖掘,可看性也会增加。

没有针锋相对的冷暴力,也没有惊悚颠覆的剧情,但《无理之人》却能让你在漫不经心的伴奏陪伴下,于最后一刻才发觉巨大的吊诡之处:原来你为别人设置的困境却反而害了自己。

伍迪艾伦又一次给出了我们一个命题——哲学的困境与人的生活之荒谬不可同日而语。

 3 ) 剧中的一段台词很好的总结了这部电影

剧中台词:he writes very well, very lively. But it's a triumph of style, the substance just doesn't stand up to scrutiny. His ideas are romantic, but so flawed. 电影的剧情看似吸引人,实则经不起推敲,台词一个劲的强调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太过于生硬,好的剧情发展应该是自然地流动,不用太多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导演太过于一厢情愿。

为了把这样的一个故事表现出来,反而用力过猛,让人很快看不下去。

 4 ) 无

伍迪·艾伦的电影常见的风格和剧情 和上一次我看的赛末点很像最终图谋杀死主角 但是这部却阴差阳错自己死了我很好奇 女主角之后的人生阴影会否很大她还能淡定的走在海边 是不是内心太强大了 或只是理想化还有她为什么不去自首 她也属于犯罪了 虽然是正当防卫她口口声声让他去自首的时候 对于自己的错失会如何应对何况 他都死了 她连揭发他都无法解释自己很多人都说 写诗的创作的 或者做心理学的自己内心都有些畸形这部电影也说明了这点 男主角奇怪的个性但是越是这样 越是深受很多女生的着迷好像狂放不羁 迷一样的气质会让很多人失去理智期待老头的更多作品。。。

 5 ) 局外人

局外人—— 《赛末点》和《无理之人》中的两场谋杀看了一些Woody Allen的片:城市系列《爱在罗马》《午夜巴塞罗那》《午夜巴黎》;《赛末点》《业余小偷》《非强力春药》《奇招尽出》《解构爱情狂》等,其中《赛末点》是比较喜欢的,虽然有时被他在其它电影中叨叨得简直头疼。

《午夜巴黎》中出现过一些作家,比如海明威等。

好奇Woody Allen拍这部电影时会否联想起普希金的“奥涅金”、加缪的《局外人》或者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

高中时订阅了《中学生阅读》,每一期都会推荐一部外国小说,比如《我是猫》啦等等,最喜欢这个板块。

有一期介绍了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特别喜欢,里面几段关于主角毕巧林的话抄在本子上,时常在脑海中盘旋那几句铿锵有力的对比长句,特有气势。

后来《我是猫》和《当代英雄》都买了,《当代英雄》薄薄的一本书,很喜欢。

《我是猫》除了记得那句著名的首句:“咱家是猫,名字嘛,还没有。

”外,其它的也没留下什么。

今天看《无理之人》,这部书却在脑海中跳出来,包括文学中著名悲剧意味的“局外人”也叫“多余人”形象,不过现在也不怎么流行这个了。

那段仿佛刻在脑子里的话是:毕巧林何许人也?

是一个貌似高尚实则卑鄙的利已主义者,还是一个意志坚强、性情勇敢但好招风惹事的人?

是一个精力旺盛但无所事事、终日以拈花惹草追逐女性折磨情人为乐的花花公子,还是一个智慧超群、最刚毅最聪明但无用武之地因而玩世不恭的愤世嫉俗者?

还是一个“不因为善而期待报答,不因为恶而期待报应”,一个“永远地惋惜着却没有憧憬,知道一切、感觉一切、看见一切、憎恶一切、蔑视一切”的“恶魔”?

是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有批判激情,有忧患意识,但惰于实践,止于行动的“多余人”?

还是一个高扬个性、崇尚意志和绝对权力的“超人”?

毕巧林出生于贵族之家,天资聪颖,受过典型的贵族教育,过着灯红酒绿的贵族生活,享受了一切可以用金钱买到的快乐。

他曾有过宏图大志,曾不懈地追求人生的崇高目的,但在无情的现实面前所有的理想和抱负都化作泡影。

于是,他感到痛苦失望,思想纷乱不安,内心充满矛盾,人格发生分裂,既而以追求女人为乐,造成一桩桩悲剧。

男主和毕巧林一样天资聪颖,才智过人,跟奥涅金一样冷漠寡情。

去到一个新的大学,人未到名声先到,T恤+衬衣+啤酒肚,酒不离手,还要不分场合地问一下身边人:你喝吗?

吊儿郎当放荡不羁的外表,忧郁颓废的眼神,正如描写毕巧林那句“他笑的时候,眼睛是不笑的。

” Joaquin Phoenix 一如他在《角斗士》中的杀父F姐的阴郁自我毁灭疯狂气质,和《Her》中的脆弱孤独,就是走在人群中的“lost soul". 散发着罂粟般魅惑罪恶美丽,带着致命毁灭的吸引,强大的落拓气场和意志吸引着一些不那么强大坚强的人自投罗网。

独来独往、漫不经心、心不在焉、颓废、复杂、神秘迷人,有趣,与众不同,善于言辞,且每每能用言语蒙蔽真相。

/He was so damn interesting. And different and a good talker. And he could always cloud the issue with words。

仿佛人在此处,思维却到了九霄云外,只留下一副躯壳,“生活在别处”,一副在人海中晃晃悠悠梦游的姿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he's in a world all his own),可以随时随地把外界屏蔽,外界就成了无声无影,《黑镜》圣诞特别篇中屏蔽别人还要按一下手机键呢。

你看着他,看不透他眼睛后面的雾霾,看不透他躲在面罩下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灵魂。

女人有时会容易被外表颓废脆弱的人吸引,可能会勾起保护欲?

以为你能拯救他,让他重新焕发生活的活力和激情因此你能得到满足?

仿佛跟这样的人相比,别的正常的都成了平庸,无甚挑战。

就像电影中说的:他的痛苦和敏感正好应了我内心对浪漫的幻想。

他真的是个很有自己想法的人。

问题是,他说自己对生活却毫无热忱,毫无快乐,毫无活下去的理由。

我特别想帮他。

/There was something about his pain and sensitivity that tapped into my romantic fantasies. He was truly an original thinker. The problem was ha had no zest for life, no joy, no clear reason for living. I wanted so much to help him.在课堂上讲着Kant Heidegger Kierkegaard ,却跟学生讲:现实世界和哲学扯淡下的理论世界是不同的。

记住,就算你们从我这学不到什么,也该记住,许多哲学就是种言语自慰罢了。

/There's a difference between a theoretical world of philosophy bullshit and real life. Remember, if you learn nothing else from me, you should learn that much of philosophy is verbal masturbation. 这是聪明人对自己周围的一切极尽鄙视吗,巴尔扎克那句话怎么说的我忘记了。

在他看来,都是扯淡,我放弃了。

关于黑格尔那本破书不会对这个世界造成丝毫改变。

我志在成为一个主动改变世界的人,结果成了一个被动百无一用的书生,还连硬都硬不起来。

/It's all bullshit. I've given up. my bullshit book on Martin Heidegger is not gonna make a scintilla of difference to the world. I set out to be an active world changer and wound up a passive intellectual who can't fuck. 无食欲无性欲,作为曾经厌过食的人懂得那丧失食欲的绝望,更何况还加上丧失性欲,人生最大的两件事情食和性都出了问题,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所以致命的俄罗斯轮盘赌(Russian Roulette)玩起来也面不改色心不跳,只因觉得了无生趣,生无可恋,俨然是个“局外人"。

直到餐厅吃饭偶然听到邻桌那个法官,忽然有了行动力,有了追求的目标。

食欲性欲都回来了,果然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生活仿佛又充满了动力。

跟《赛末点》一样,冷静精密计划筹备,神不知鬼不觉杀了律师。

被女学生发现后,又计划杀爱他的女学生,真是跟《赛末点》中为攀高枝杀害曾经激情爱过的怀孕女友的利己主义男主一样绝情。

《赛末点》中关键处是一只球?

这里关键处是一只电梯口的口红,推搡之间,却是自己跌堕电梯井,自食其果,留下女主在电梯口拿着那只他在游乐场为她赢来的手电筒目瞪口呆。

《当代英雄》中,毕巧林去波斯,却无目的无意义地死在路上,这才是真正置生死于度外的“多余人”。

而敢玩俄罗斯轮盘赌的男主只是冷酷的利己主义者,最终是惜命贪恋尘世的,不惜让无辜者为自己背黑锅,不惜杀人灭口也要求生。

这样说来,他并非是如林夕那首《告别的时代》中所说的“置身事外”。

他只是一种做作的假姿态,半吊子的“多余人”。

P.S. 大学时,最好的朋友,踏实务实的金牛座,曾跟我讲,不要在公共场合提及别人的名字。

果然。

狮子座貌似和金牛座在某些价值观方面有些不搭。

 6 ) 一个知识分子的【根本性】无能

这里原本的标题应该是【骗P者】的【根本性】无能,后来想想,似乎【知识分子】在某些语境下,比【骗P者】更能黑,或者说更贴切,于是你懂的...这里说的【根本性】无能,大概说的是亚伯根本上是缺乏自控能力,也缺少与人共情的能力,虽然成天说着康德哲学、存在主义,向吉尔说着自己不知道是否编造出来的生死之交与曾经沧海的深情往事(估计跟不少的P友也说过),但当你窥视到他的心理活动时,大体上的他就只是如同一本行走在的哲学书一样,或者这么说:理都懂,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大概就是这样子吧。

如何将一个极度缺乏自控能力的人,用极致的方式来表达呢?

酗酒、酒驾、自毁,都太普通了,不太够力吧,所以,我更喜欢这部戏的一个核心创意:一个无理之人,为一个无关之人,杀一个无罪之人(法律上没有被定罪),仅仅是为了实现自我的存在价值,这种故事你叫罗翔老师都未必编的出来,而更厉害的是亚伯就从重振雄风,哦!

原来知识、写作、哲学、在这位知识分子的世界里,其实还抵不过性与杀戮的原始刺激,所以,知识分子就意味着高道德标准吗?

就意味着心理上的超脱吗?

而对于共情能力这件事,我自己也深有体会。

今年大家流行说内卷、躺平、低欲,尽管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性,但也教人充满警惕,警惕过度的自我,会磨折了人的共情能力。

我觉得共情能力是一种人均天赋,这所谓人皆有恻隐之心,但随着心理上的不断蜷缩,我们似乎变得只关注自己内心需要,只管制造自我的颅内高潮,没有了接触,是身体上的,更是情感上的。

言归正传,说会亚伯,有时你会发现,当别人在跟他说话的时候,在他的世界里,往往只有自己的内心独白,他可以找别人去聆听他的寂寞,却听不进别人的诉求,自我内心的满足成为他唯一的需要,而肉体上的需要对他来说也可能只是顺便而已,心情好的时候来一发,心情不好,就索性低着头,功课都省得交那种,不知是可怜还是可悲。

而最大的无能,也是最黑色幽默的一点,就是亚伯“明明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

首先,我们先不要被主角光环所影响,更不要被他的情场老手的人设所迷惑,说到底他只是一个,中年危机感满满却蜜汁自信,对自我存在认知障碍的大学老师而已。

他还是天真地以为,被他睡过几次的女学生或者女老师会被他PUA得不要不要的,就算杀人也为他叫好那种近乎于痴狂的崇拜,不料反手就要举报你,并把前男友勾搭回来,所以还是太小看茶碧池。

又或者是,误认为自己的完美谋杀计划简直天衣无缝,无人知晓;最好笑的是,自己仿佛就把自己当成一个职业杀手,赞叹着自己的杀人天分,谁料杀人不成竟被反杀...不愧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真把自己想成有主角光环了。

总体来说,一般般,不轻松,也不算幽默,少了点伍迪艾伦的刻薄劲,总是没那么满足,还是得让他自己演才能演出神髓。

PS:不过杰西艾森伯格倒是有那么一点影子在。

 7 ) 伍迪艾伦的小公主梦和犹太老头心

首先,as always,主角是负责搞笑的。

其次,抛开故事本身,背景里老头偷偷描绘了一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的完美画卷。

在新英格兰的一个大学城里,仲夏,礁石海岸,露天音乐会,野餐骑马,欣赏诗歌,讨论康德,所有人都这么intellectual,连音乐系的都读过哲学系喷子的论文并且有深刻见解,喝多了的大学生们以画作收藏为party谈资。

amazing。

而在现实中,我连同一个系的仔细拜读自己同事的文章的教授都没见过。

更别提还知道的de kooning的女大学生。

<图片1><图片2>

<图片3>男女主角更是典型的woody allen的搭配:愤世嫉俗的老男人,和聪慧单纯的少女。

老头一生迷信两个事:弗洛伊德和缪思。

对弗洛伊德的执念在知天命后有所消却,缪思却伴随着所有带有个人色彩的影片。

这位缪思不一定非常美,但一定要灵。

她是writer‘s block的清除剂,是悲观厌世的缓和药,以其年轻的朝气扫去老朽的阴霾,又以涉世不深的天真让人心生爱怜。

当然老头知道这种yy是可耻的,又带着天生的悲观,每次都笔锋急转,安排个滑稽结局,和观众席上的大众一起指着男主说:哈哈哈,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傻逼了吧!

这就是woody allen的小公主梦,垂涎于年轻的美色和完美的生活,而有羞于让这种念想善终,于是带上他自嘲的面具,演出一出戏来。

最后,缪思还是缪思,绝世而独立,而那位糟老头子,就和这嘈杂世界的污浊一同被大浪卷走。

a woody allen ending,fairy tale in a nightmare。

老头对法官的怨恨和谋杀的臆想应该是来自他和mia farrow对孩子监护权争夺的案子吧。

 8 ) 我们要抗抑郁,也要小心这对抗本身

一个以行动为准则的人,必然会面对如何面对平庸愚蠢的世界的难题。

无力感、挫败感、空虚感,只有通过再次行动和征服去缓解。

然而并非治愈。

重新看了一遍,于是发现写好的评论并不妥帖。

本来我是有点嘲笑Abe的,面对生活的平淡枯燥无趣,缺少应对的手段,于是造就了这个可笑的下场。

但是,我又想了想,觉得,他就是每个人的缩影,当然我也在内。

不管他什么专业,什么地位,当你缺少掌控感、成就感、充实感的时候,人总是会陷入空虚、抑郁。

我今天晚上还在路上想,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对我个人来说,学设计,每天迎接各种挑战,设计出好的作品,遇到好的老师,好的对手,冲撞的过程中突破自己,发现无知,然后碾碎它们。

能接触很多人,很多地方,了解很多过程、故事……这些固然很让人快乐、充实,但是终究人会慢慢习惯,适应,挑战会随着毕业、项目结束而终结,新的体验会随着次数增多而变得习以为常。

其实归根结底,人需要什么东西让自己专注,兴奋。

否则就要面对平淡和抑郁。

以及性冷淡。

片子分为前后两部分,抑郁中和抑郁结束后。

我会发现抑郁中的Abe更加生动、有魅力。

而杀了人的Abe整天嘻嘻哈哈像个傻子。

所以,抑郁也不是完全的坏事,起码,它让人看起来,不那么盲目乐观,缺心眼。

但女主从头到尾都是一种过于理性毫不浪漫的状态。

她喜欢Abe,更多是因为,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小姐突然发现忧郁的魅力。

我也不知道一个看起来毫不忧郁的人为什么会喜欢Abe,或者说,也就仅仅是一种喜欢吧。

伍迪艾伦并不善于呈现爱情的美好,他的片子里的爱情,都显得十分平常化。

但他很善于捕捉日常的人的心理体验的变化,而且拿捏的十分巧妙。

开片手法很简练,几段对话场景,就已经把主要人物勾勒的很生动了。

而且毫不费力。

中间过度铺垫几场戏一波叠一波直到最后实施计划,很稳。

亮点和高潮当然是要谋杀女主那一段,尤其是配乐基本已经到了最大音量,可笑的是,那竟然是现场,背景里面还有人们七七八八说话的声音……他是不想把任何东西严肃的说,或者他也不相信严肃的、呆板的说教或者烘托、渲染、煽情。

这也就是伍迪艾伦独到之处吧。

关于这个片子的结尾,荒诞,带着嘲讽。

但却让人反思,一个空虚抑郁的人,他费尽心力想要回到正常状态的挣扎、盲目和可怜可悲之处。

抑郁和快乐并非相对,你曾经感受到过多么强烈的快乐,你的抑郁几率就有多大。

晚上在雾霾里走回家的时候,我还在想,人活着不就是在消耗这浑身的生命力吗。

当你生命力满溢却挥霍不出去的时候,就会很抑郁。

要紧事还是赶紧遇到自己着迷的事情,着迷的人,着迷的风景。

但谁能那么幸运呢?

 9 )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救赎

总有一些导演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好莱坞工业体系中存活下来,并因其强烈的个人风格受到观众的欣赏与推崇,伍迪•艾伦便是其中之一。

如果说约翰•福特因其对宏大场面超凡的调度能力成为西部片的代表人物,希区柯克因其对悬疑与众不同的理解以及杰出的剪辑技巧而拥有众多拥趸,那么伍迪•艾伦则因其广泛而极具深度的涉猎在喜剧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正如法国评论家所言,他绝对是与好莱坞工业流水线划清界限的“美国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

已经年满80岁的伍迪•艾伦在去年推出了他执导的第46部电影《无理之人》(Irrational Man)。

该片依旧延续了伍迪•艾伦式的黑色幽默与对白风格。

和2005年的《赛末点》相同,《无理之人》继续着伍迪对于犯罪题材的挖掘与探讨。

作为具有欧洲气质的美国电影导演,伍迪•艾伦一直有着像英格玛•伯格曼那样拍“严肃电影”的心愿,所以在他的喜剧当中,我们总能发现一些不是那么“喜剧”的桥段。

这一点在《无理之人》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众所周知,伍迪•艾伦喜欢在自己的电影中探讨诸如爱与恨、罪于死等等哲学问题,而在《无理之人》中,伍迪索性塑造了一位性格抑郁的有着自虐倾向的哲学教授形象。

《无理之人》从根本上说是一部探讨人生意义的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名为亚伯•卢卡斯的大学哲学教授如何解决自身存在主义危机的故事。

伍迪以角色的切身经历诠释了哲学并不是一个空洞虚无的字眼,而是存在于生活之中的真实经验。

亚伯是一位生活的“受害者”。

12岁时母亲喝漂白剂自杀、妻子和最好的朋友共同背叛自己、作为战地记者的好友在战争中死亡……种种不幸的经历使亚伯变得抑郁孤僻。

他想改变现实、拯救世界,却无能为力。

同为大学教授的同事丽塔有着与亚伯相似的人生经历和世界观,她实则是亚伯过去生活的某种延续。

而学生吉尔却有着与他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以及差别的人生阅历,这也是她得以走进亚伯世界的原因。

集才华和不幸于一身的亚伯代表了女性的某种浪漫幻想,丽塔和吉尔都被他深深吸引,正如吉尔所说,“他是如此迷人,又如此脆弱”。

然而性的满足和事业的成功都无法给亚伯带来任何安慰,他找不到活着的理由,即使“偶尔记起,也说服不了我”。

亚伯同时也是一位绝对的理想主义者。

理想主义者们解决困境的方式常常趋于极端,而亚伯选择了谋杀一个不公正的法官作为灵魂救赎。

这个决定使得亚伯突然感到了人生的意义,“策划一场完美的谋杀让我有了活着的感觉”。

这很容易使人想起《出租车司机》中的特拉维斯,两者都认为自己做了正确的事,没有丝毫负罪感。

正如伍迪•艾伦所言,“笃信宗教的人相信做善事的人死后会上天堂,做恶事的人死后会下地狱,这看似没有任何理性依据作支撑,很疯狂,但就是因为他们信奉它,才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如果他们没有这种信仰,生活将会充满焦虑和不安,而且非常空虚。

”纵使违背道德和法律,亚伯仍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能让世界变得更好,这个绝对的理想主义者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无理之人”。

不同于《赛末点》中罪犯最后的逍遥法外,《无理之人》中的哲学家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伍迪•艾伦善于运用巧合来增强电影的戏剧张力。

在片尾与吉尔的纠缠中,亚伯最后因踩到了自己曾为吉尔赢得的手电筒而摔下了电梯。

同样是运气的象征,《赛末点》中的擦边球变成了《无理之人》中的手电筒。

亚伯的死并非是伍迪•艾伦在做道德审判,而是对于人生可能性的一种思考——这恰恰是伍迪电影的迷人之处。

哲学家们常常表现出对于伍迪•艾伦的欣赏,视其为当代一位伟大的哲学人物。

也许没有哪位导演能像伍迪这样将哲学表达得如此幽默与轻松。

《无理之人》也许并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但从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个80岁老头释放出的源源不断的创作能量。

 10 ) 谷阿莫的建议

如果你也觉得自己的人生很无趣觉得自己好像很努力却无法影响世界那我建议你可以先拿自己存的钱白手起家开个公司当个小老板然后想办法养活一些员工保证很刺激接着继续努力让自己变成大老板养活更多员工这样你就背负很多人的家庭影响很多人的死活再来公司大了,有了资金就开始也能影响政治影响政治你就等于影响国家影响国家你就会因为外交而跟别的国家接触,等于也影响别的国家影响别的国家你就等于间接影响世界了所以别再那么无病呻吟浪费时间还有很多事情可以挑战的啊还不快上

《无理之人》短评

不好看,没有blue jasmine 好看

5分钟前
  • momo
  • 较差

这也太凑合了

6分钟前
  • トツ子
  • 较差

师生恋&amp;amp;罪与罚.想上艾玛斯通,踩到了手电筒.戏剧只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这样才能度过本是空虚的人生.秘诀是看问题时不要靠太近钻牛角尖,不要事无巨细的讨论,而是跟着直觉走,要选择去行动去做,而不是止于观察,迷失在传统的陈词滥调里.

11分钟前
  • 小哒1
  • 较差

“too lazy to make great films”,果然没错。这部戏里看到了他对《罪与罚》的深刻热爱,看到了对哲学的中产阶级式的运用,看到了杰昆菲尼克斯的传神形象,看到了成为被讽刺的本身,但没有伟大,甚至没有精妙的对白。

15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还行

如果以導演過往作品來說的話..... 這部真心是無聊至極了 我中間不耐煩的在發呆

20分钟前
  • 🌙e-L°。
  • 较差

前戏长

25分钟前
  • 游坦
  • 还行

旧瓶装旧酒,无敌的又一部凑数之作。

27分钟前
  • (ー̀εー́)
  • 较差

2.5; existentialism-coated mash of Strangers on a Train, Shadow of a Doubt, and Match Point

31分钟前
  • 马赛克
  • 较差

两年之交在这部电影接近尾声处度过了。伍迪艾伦的电影似乎从来都不用再去使用任何电影语言或是耍任何花招比如巧妙剪辑蒙太奇打破时间轴叙事等等,看他的电影从来都像是阅读文学作品,好的文字也许不需要花哨的插图或是翻开即弹出成型的立体纸雕。

35分钟前
  • guiltyboi
  • 力荐

77/100 原来谋杀可以治疗抑郁症lol,我真的很喜欢伍迪艾伦式电影小品,配上背景音乐,简直雁过无痕般的irony。

39分钟前
  • SELVEN
  • 推荐

这些年老头看起来一直想kill啊

40分钟前
  • 飞行员
  • 推荐

本來甜掉牙的石頭姐在老爺子的片里實在是閃光得不行⋯但是可以不要再露腿了嗎⋯眼已快瞎

42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伍迪·艾伦又一部不失水准之作。1.一改近两年的温和平淡,这个悬疑犯罪故事有犀利的反转。2.讽刺了康德伦理学和存在主义哲学。3.运镜简洁爽利,对话戏以二人长镜头为主。4.许多哲学就是种言语自慰罢了。5.俄罗斯轮盘赌游戏同[猎鹿人]。6.谋杀法官的执念,让人想起导演与米亚法罗的监护权官司。(8.5/10)

4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作为一个哲学教授这想的未免也太简单了吧?以及对于所有的哲学理论都是蜻蜓点水,还不如不提...

51分钟前
  • No Name🇵🇸✊
  • 较差

又一次被推荐给骗了 看了半个多小时没再看下去 能想到后半套剧情基本是胡来

54分钟前
  • 善良虎
  • 还行

所以艾玛斯通是新女主角了

59分钟前
  • 贝果在唱歌
  • 还行

炒冷饭,石头姐抓狂的表情还是很够看的,另外男主设定为哲学系教授但台词实在一般般..

1小时前
  • Suito
  • 还行

一般来说,当你能够从伍迪艾伦的某部电影中提炼出一道主线时,这部作品往往是平庸的。伍迪的精髓在于人物的混沌,而非决策,最厉害的角色往往不会有任何行动,他只需杵在那儿,耍耍嘴皮子,都会让人不由拍案叫绝。唯一的例外是赛点,因为赛点够冷,冷的都不像是他拍出来的。

1小时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毒杀法官,六十以上还能当法官。

1小时前
  • 豆友108693709
  • 较差

我喜欢艾玛斯通的表面😭

1小时前
  • 公鸡丽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