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上班下班?
《独自生活的人们》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中无数独居青年的内心世界。
这部由洪圣恩执导,孔升妍主演的韩国剧情片,于2021年上映后,迅速引发了观众对于孤独、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深度思考。
影片中的主角柳真雅,一个典型的都市独居女青年,她的生活平淡而机械。
每天,她按部就班地上班、吃饭、睡觉,业余时间则沉浸在手机的短视频和电视剧中。
她抗拒社交,尽管有人试图与她搭话,但她总是感到不自在。
她的这种生活状态,仿佛就是无数都市青年的缩影,他们在高楼大厦中,各自为战,虽然身处繁华,但内心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真雅的工作是信用卡客服,每天会接到各种奇怪的电话,但这些好像永远都不会激起她任何情绪,她就像一个AI客服工具人。
影片中,真雅的邻居意外去世,成为她平静生活中的一个小小波澜。
而她新来的邻居是一个温暖又会张罗的男子,他的腿脚不方便时,会有很多朋友来帮他搬家,他还号召大家过来给死去的前租客举办安魂仪式,愿他能找到更好的地方。
还有在工作上,真雅被上司安排带一个刚来的实习生,小姑娘非常热情,但对真雅来说是一种折磨,她的脸上永远显示出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样。
他的父亲给她打电话,她要么响很久才接,要么不接,她还在父亲的家里安装了摄像头,看到父亲和他的宗教团体在一起很开心的样子。
这些事情不仅让她开始思考生与死、孤独与存在的意义,更让她意识到,每个人的内心都隐藏着一份孤独。
这种孤独,不是因为缺少朋友或亲人,而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物质化,使得人们在追求生活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与他人真诚交流的能力。
独自生活,很孤独,以前是老年人,未来恐怕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很孤独。
影片的导演洪圣恩,通过细腻的手法,将真雅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并没有刻意煽情或制造悬念,而是将真实的生活场景与人物的内心独白相结合,让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真雅的孤独和挣扎。
同时,他也通过真雅与邻居、同事、父母之间的互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疏离。
在得知邻居去世后,真雅虽然感到害怕和不安,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报警,并在之后的日子里逐渐走出了阴影,与自己和解。
她辞掉工作,存下了父亲的电话,打电话给那个实习生小姑娘,还学着和新来的邻居聊天。
《独自生活的人们》不仅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成长和反思的电影。
它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中独居青年的真实生活状态,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追求生活的过程中,保持与他人的真诚交流,避免陷入孤独的深渊。
但是我觉得,如果你觉得孤独不好,那你可以试着走向人群,但是,如果你觉得一个人特别轻松自在,那你就保持这份孤独,总之,以你想要的方式,过你想要的生活就好,不用刻意,开心就好!
电影:《独自生活的人们》国家:韩国上映:2021导演:洪性恩主演:孔升妍豆瓣:7.1====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114部:《独自生活的人们》-over-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韩剧天使】 欢迎联系授权转载)
#20几岁的人就是会嫉妒别人的#大家还记得前段时间在热搜榜一的这个词条吗?
点进去才知道这是在脱口秀大会上,江梓浩所演讲里的的一句话。
可是,这句话却引起了许多青年人的共鸣。
互联网生活让我们发现很多人都非常优秀,他们拥有快乐的同时还拥有很多名牌包、化妆品、鞋、手表等各种奢侈品。
以至于让普通人认为是不是自己过得太平凡了?
当江梓浩的那段演讲一出我们才知道,我们才是那类“正常人”!!
20几岁的人平凡和普通才是常态,会嫉妒别人也很正常,更不要因为和别人差距太大而感到焦虑。
另外我们还总能看到很多人都有好朋友,他们总是在网上分享好友聚会,他们怎么那么多朋友?
有一部分人的朋友多到数不清,还有一部分人只有一两个甚至是没有朋友,那他们就是异类吗?
接下来咱们就聊聊那些喜欢独居、朋友很少也不爱社交的人是什么样的:《独自生活的人们》
该影片是凭借短篇集《好爸爸》(2018)儿备受瞩目的韩国电影学院出身的洪成恩导演的长篇处女作,获邀参加第22届全州国际电影节(2021)的韩国竞赛单元。
由孔升妍主演,讲述了现今社会的文化和社会问题。
虽然只是她一个人的故事,却映射了一个群体——独居青年的影子…
故事的女主人公贞雅(孔升妍饰),她是一个独自生活的人。
每天两点一线,不是上班就是回到出租屋睡觉。
一个人住、一个人吃、一个人上班。
上班时他们总会有休息时间,其他人都是聚在一起抽烟聊天,而她像是融不进去一样,只在一旁自己一人抽着烟休息。
只要不是在工作,贞雅就会立刻戴上耳机隔绝外界的一切声音。
下班的路上戴耳机,吃饭的时候也戴着耳机,快到家在家门口的走廊时,她还戴着耳机。
连邻居和她打招呼她也故意戴着耳机装没听见。
贞雅的工作和电话客服相关,虽然是信用卡中心的电话接线员,每天要接到各式各样的电话,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客人。
但是她永远都能处变不惊,无论遇到的是无理的顾客,还是有精神病的顾客,仿佛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和她没什么关系。
又因为她的工作绩效非常优秀,领导要她带新人。
可是如此冷漠的她,因为这个新人的到来内心发生了转变。
她逐渐对自己的冷漠产生了质疑,“我这么不合群是对的吗?
”“我真的喜欢独处吗?
”“我要不要改变自己呢?
”
贞雅拒绝一切社交,就连自己的邻居死在了出租屋都不知道。
虽然没有必要一定要关注别人的生活,但是她对自己母亲和邻居的死亡都表现得太过冷静。
“他都死了一个星期了你难道没发现吗?
”“葬礼上你怎么一滴眼泪都没有流。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而人们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总的来说,电影总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点。
深处这个时代的我们,出门总带着耳机,只要戴上耳机,我就可以有勇气直视周围的人们,我就可以正当的忽视那些突如其来的招呼,我就可以跟外界隔绝开一道缝隙…但是某种程度上,低欲、逃离、生疏、缺乏社交技能并不影响我们渴望。
影片的最后,贞雅其实时渴望交朋友的、渴望与人相处的。
因为人是群居动物,都会害怕孤独,任何人都无法真正的享受长期的无社交生活。
但孤独是常态,并不是人人都能一直陪伴着你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愿意一直陪伴的人。
而且,有人喜欢热闹,而有的人偏偏就喜欢独处,喜欢孤独的那种感觉。
虽然这部电影氛围很安静,还有些压抑和致郁,但非常适合一个人的时候看。
希望看完的朋友不会因此感到难受,毕竟一个人的生活也可以过得多姿多彩,一个人也可以对周围的生活饱含热情,一个人也不意味着回对世界冷漠。
总之,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我们不止要去适应孤独,更要懂得去享受孤独、接纳孤独。
扫码关注我们
看得很压抑,也莫名的气,好像不自觉在责怪女主为什么如此冷漠,把生活过得如此暗淡无味,尽管知道她也在承受着委屈和心底的愤怒。
秀珍接时空穿梭者电话时破防流泪了,这好像是整部电影最有热情的段落,隔着电话似乎都能感受到电话那头的人眼神发出的光,激烈起伏的胸膛,也为再也回不去的过去时光难过到眼角泛泪…某一方面我和女主很像,但不同的是我享受孤独是因为我给自己的生活找到很多乐趣,我有一个人热爱生活的方式,很多时候别人不同频,所以一个人更自在。
但有时候我也希望能像女主一样,毫不在意他人,也没有更多分享的热情,因为我总会因为分享后得不到预期的回应觉得尴尬甚至是失落…真的很矛盾啊人生…但无论如何,希望所有人,孤独也好不孤独也好,都能对生活保持热爱,人生很短也很漫长,总还是要快乐一些,如果压抑阴郁的生活,太浪费了。
好电影能把整个时代拍出来。
《独自生活的人们》就是这样。
尽管剧情翻来覆去就围着女主一个人,但丝毫不影响她身上映射了一个群体的影子——独居青年的影子,进一步来说,这个角色能让所有孤独的人类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让人产生代入感,甚至感到揪心、窒息,一如当下的现实。
电影开头,女主带盒饭回家吃,不理会打招呼的邻居;看吃播、追剧,睡觉;在公司独来独往。
电影结局,告诉父亲家里有摄像头,自己随时能看到他,“我们就以这种方式保持联系吧”。
通信技术本来让联系更便捷。
事实上,人与人更疏离了。
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乘公交,一个人生活,真的很自由自在吗?
或许。
但总有某个时刻,人会强烈期望,能与别人一起吃个饭,一起讲讲内心的话——哪怕真面对他人时,我已经不习惯、不知道该说什么。
“总觉得我们做事太专注了,应该马马虎虎的。
”导演最后借女上司角色说了这句话,对极度追求“进步”的社会提出质疑:效率和进步不该以弱化人性、丧失幸福感为代价。
人类的价值观应遵循内心,而不是被资本裹挟。
孤独、抑郁、躁郁……周围的人们或多或少患有心理疾病,大家心知肚明。
这部电影里,除了皈依基督的父亲(也是个拜金主义)寻得快乐之道,其他人都有点心理问题。
上司从一开始精益求精(吹毛求疵),到后来,高度紧张状态终难持续而变得佛系(工作上差不多得了);实习生由于工作压力,产生幻听(接线员职业病),以辞职了事;女主同样产生幻听,最后打算休假以求改变现状。
极致的孤独会怎样?
这部电影里,设置了邻居“孤独死”的情节。
想象他的情形,可能是这样:当他非常期望能与别人一起吃个饭、互相谈谈心时,却发现连一个这样的人也没有。
甚至,美丽的女邻居(女主)都不愿意和他打招呼。
孤独如影随形。
低欲 逃离 生疏。
缺乏社交技能但又渴望。
虽然不至于一直开着电视 有声音陪伴。
但是睡觉也必须有定时关闭的视频入眠。
没有朋友没有恋人 原生家庭不幸福不健康。
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下 语言也退化了。
女主好歹有个工作 还能社交。
我又没有工作 只有一只猫。
隔壁邻居死了一周身体腐烂了才被发现,我可能是被猫吃的七七八八了才会被发现吧。
不是很理解一些评论如此剧烈的反应,仿佛主角的冷漠和疏离是一种十恶不赦的罪过一样。
诚然,独自生活的人们是一种客观的生活状态,独自生活并不一定与孤独挂钩,也不一定与冷漠挂钩。
但是,冷漠和疏离也不是一种罪过,不过是一种选择而已,主角自始至终,除了在那个米粉店里刻意地孤立了她带的实习生,我觉得她没有刻意去伤害任何人。
我们的文化天然带有一种无视别人设立的边界感的肆意,那种我也是为了你好的热情,热情不能得到同等回报就感到气愤的强迫和自以为是,本质上就是一种自以为是和对他人的不尊重。
有的评论说没必要如此冷漠,又不是每个人都想害你。
拜托,女主冷漠,但是她也没有害人之心好么。
大家好像也都忽视了主角的人物背景,她不久前才失去了她心目中唯一的亲人—母亲。
评论指责她的冷漠和她出轨的父亲指责她葬礼上不哭的无情一样,对他人的情感表达指手画脚,来获得所谓的道德优越感?
主角有很长时间的单亲家庭生活经历,而且从工作来看她也就是在底层挣扎的普通人,她当然缺乏爱,自然也缺乏给予爱和热情的能力。
她独自生活,对其他的一切都漠不关心,但是她也害怕孤独,她睡觉开着电视,一个人走路坐车吃饭,都戴着耳机,用吃播、综艺和音乐填补她感受到的孤独的空缺。
而且,在那个实习生以及新邻居的影响下,她也选择和自己以及自己的孤独和解。
开始试着放过自己,原谅父亲,给予别人关心,寻找自己的意义。
其实我觉得这个结尾甚至有点流俗,父亲对原生家庭的破坏以及对主角情感造成的伤害,“我们就以这种方式保持联系“我觉得都是一种极大的原谅。
只能希望是火柴点燃的烟雾也点燃了她心中的火光,坐在公交车上的她也终于在意起窗外的风景。
一句话总结,独自生活的人们,孤独不是必然,热情当然好,但也有选择孤独的权利。
当看到贞雅在写字楼间指定吸烟区吸烟时,不禁想起彭浩翔的《志明与春娇》,不同的是漂亮的贞雅谢绝了爱情,自己生活。
父亲总是使用逝去母亲的电话号码(此细节处理巧妙而极简,赞),表明父亲也是孤独的人,但是他善于排遣,排遣方式一直不为贞雅接受,父女隔阂多年。
此乃人间常态。
通过父母家的网络摄像头关注父母的生活,失真模糊video影像异常惊悚。
(本片又一处小小炫技)。
难怪video画质经常被用于恐怖类型。
首尔CBD区的中华粉店?
卖相一流,不止10000韩元吧?
保持极简,影片中不多的炫技之处:与死亡的对话。
暗示孤独的终点就是死亡,哪怕年轻无畏不觉。
贞雅的解放。
首次拉开厚重的窗帘,阳光洒进她的蜗居。
最终与父亲的和解,换个活法。
(一早去公司辞职。
大巴低峰时段,细节真实。
这脸蛋确定没有artificial?
)编导是位1988年生女性,首部长片。
可能来自其生活感悟的片段,不是起点也非终点。
贞雅就是被陌生人的善意改变了。
孤独并非宿命,也是本片的善意。
ps,如果本片预算不超50万元人民币,说明主创功底不浅。
延伸阅读: 朴赞郁的流变-1: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597470/朴赞郁的流变-2: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599466/朴赞郁的流变-3: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600979/
我们都说,别人都是过客,最后只留下了我们一个人。
我以前也不知道那叫孤独,就像影片开头的柳真雅,一个人坐在下班的公交车上看视频,一个人看着电视里面的剧情睡过去,一个人戴着耳机,一个人吃每天都一样的饭菜……安静得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觉得一个人很好。
影片开头的调色以及一些特写,都表达出一中压抑的情感。
一切是深色的,仿佛这是这个世界本来的颜色。
好像对一切都视而不见,渐渐地,也对自己的生活很麻木了。
一切都变成了吃饭、上班、睡觉以及可以预见的明天。
也许可以把这个看成是互联网发达的一个社会现实,缺少真正交流的我们把自己当做最好的伴侣。
与他人的联结一下子变得十分没有必要,也没变得毫无意义,渐渐地,我们都有些沉默寡言,成为了一个孤独的人。
很多时候,快乐来得很简单,不到一分钟的短视频都能让我们哈哈大笑,但当我们环顾四周,当我们仔细审视我们的生活,当我们认证思索另一种生活状态,就像真雅一样,有一天,一直重复的饭菜一下变得十分难以下咽,眼里的泪水也终于不能抑制,原来,我并没有真正地幸福。
这部电影带给我很多思考,我思考自己以后工作以后是否也会一个人坐在没有一个人说话的屋子里,一边看着电脑,一边吃着外卖;是否也会忘记同每一个人微笑;是否也会用孤独来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电影的最后,真雅与自己和解,也与这个世界和解,我仿佛也在告诉自己-世界足够有趣,也值得更多新奇!
低欲 逃离 生疏。
缺乏社交技能但又渴望。
虽然不至于一直开着电视 有声音陪伴。
但是睡觉也必须有定时关闭的视频入眠。
没有朋友没有恋人 原生家庭不幸福不健康。
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下 语言也退化了。
女主好歹有个工作 还能社交。
我又没有工作 只有一只猫。
隔壁邻居死了一周身体腐烂了才被发现,我可能是被猫吃的七七八八了才会被发现吧。
电影开头,女主人公一张毫无表情的脸上满是冷漠,她一手拿着手机漫无目的滑着,头上则戴着客服人员专用的接话机,话筒另一头是客户无聊的抱怨,“为什么账单是这样的”,“我可没有去过的什么奇怪的地方呀”…女主角漫不经心的回答“是、是”,冷静的工作着。
接下来,镜头一转,来到她下班的场景。
拥挤不堪的公交车上,女主人公坐在较为靠后的座位上,戴着有线耳机聚精会神的看着手机,仿佛四周拥挤不堪的人群与自己无关,她只是这硕大城市中的一员,每天过着再平凡不过的日子。
早起上班,然后下班,再早起上班,然后再下班。
她正是电影《独自生活到人们》的主人公,柳真雅。
本片由韩国电影学院出身的洪成恩导演执导,《独自生活的人们》是导演首部长篇作品,并获邀参加2021年第22届全州国际电影节的韩国竞赛单元。
电影试图通过温暖的视线,描绘出不同世代1人家庭的生活场景。
在韩国,根据《2019社会保障统计》显示,2019年单人家庭数为614.8万户,占韩国家庭总数的30.2%,预计到2025年将直逼700万,而这一数据在2021年已接近40%。
根据另一项人口普查报告显示,首尔市家庭平均成员数量锐减至2.33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居。
就像本片的主人公柳真雅一样,在面对母亲去世,多年前出轨离开家又回来的父亲这一系列让人着实无法瞬间就接受的现实下,她选择独自生活。
有人是被迫独自生活,组成1人家庭,当然也有人主动选择。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这其中应该也有他/她的无奈与苦衷。
家庭成员,从亲密无间到背叛与失去信任就这样,平淡无奇的上班族生活被一通已故母亲的电话惊扰,是真雅的父亲使用母亲生前的手机打来的,那个17年前就出轨离开家的父亲,多年不曾联系,却在2年前母亲弥留之际突然回到母亲身边。
父亲致电是为了讨论母亲的财产分割问题,尽管17年前父亲离开家的时候,已与母亲办理了离婚手续,从法律上真雅已是母亲财产的唯一继承人,但根据母亲生前的遗嘱,财产全部由已在法律上解除多年夫妻关系的父亲继承,父亲的突然来电,是为了让真雅回里一趟,签署放弃继承权和追偿继承份额权保证书。
只在生物学上存在的父亲做的很决绝,真雅回到家无暇顾及遗嘱的真实性,毫不犹豫的拿出图章盖了下去,之后便头也不回的离开了,离开了这个居住多年直到成年之后离开和母亲生前居住的家。
本片在1人生活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了原生家庭问题。
一个劣迹斑斑的所谓的父亲,年老体弱时回归家庭,在母亲去世后不知所谓的继承了全部财产,却还口口声声说害怕女儿生气。
而反观女儿,因忍受不了父亲当年的背叛,毅然决然选择离开。
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是必然的,缺乏信任感的家庭当沟通持续减少直至消失时,误解将会持续增加,最终将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分崩离析,成为陌路人。
父亲17年前的背叛,必然会导致信任关系的瓦解,尽管女儿仍试图努力接受父亲,但可能成效甚微。
独居者不仅有年轻人,还有老年人,而相较于年轻人的独居,独居老人问题也日益突出。
根据韩国保健福祉部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韩国2020年包括独居在内的老年空巢家庭比例高达78.2%,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比例降至20.1%,希望同住的比例同期降至12.8%,自2008年首次调查时下降明显。
在本片中,母亲的去世,留下了父亲和女儿,他们虽然有血缘关系,却选择各自独居生活,分别组成1人家庭,不再共同居住。
根据韩国保健福祉部公布的另一项数据显示,每周同子女联络一次以上的独居老年人占比从2017年的81%下降到2020年的63.5%,与邻里好友联络的比例从64.2%升至71%,每周与子女见面一次以上的比率仅为16.9%,比起与子女联络,多数的独居老人更多选择与邻里好友联络,而对于老人与子女之间联络次数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日常生活过于忙碌,照顾下一代的压力,抑或是犹如本片女主人公那样,自动选择的疏离。
父亲对真雅的抱怨和不满不断,催促她在母亲七七这天回来,女儿拒绝了。
母亲七七这天,她透过摄像头看到父亲与教会认识的女人打情骂俏,而且还是当着母亲的面(母亲的遗照),很难猜测或相信父亲对于过去的所作所为懊悔,他对女儿的执着可能只是出于血缘关系对孩子的依赖。
但无论父亲与女儿无法共处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最后都导致了1人家庭的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疏离,以及孤独感的提升。
躲也躲不掉的职场PUA电影伊始,我们就看到了女主人公真雅的工作场景,一边滑着手机,一边接听客服电话。
无论对方是自称发明了穿梭时光机器的旅行者,还是在无法使用信用卡时发疯的男客户,真雅都面不改色,一一回答客户提出的问题,平复他们的情绪,完美的完成一个个电话的接听工作。
谁曾想,作为直属上司嘴里最出色职员的真雅,却要迎来职场生活中的一次考验,带新人。
带新人可是个苦差事,不仅影响日常考核收入,同时还得忍受新人的坏脾气。
按照女上司金海娜说的,现在人员流失严重都是因为新人培训做的不到位,而真雅作为最出色的接线员理应接受这样的安排。
当然带新人是很费心力的,需要忍受新人的坏脾气、无知无畏,还得手把手的指导,就算所有事都亲力亲为,也不代表新人就能一一学起来。
就这样,因为忍受不了客服工作中来自客人的谩骂,新人不辞而别,而这都被上司金海娜认为是真雅的责任,“为什么不能耐心的再教教她”,“给她打电话说服她来上班”,或者“她的离开你就没有责任吗”等等,职场PUA没有半点儿犹豫的统统砸向真雅,而真雅嘴里的一句“前辈当时也是这么带我的”却戳中事实真相,职场向来是一个人的战斗。
算不算职场PUA,那得看韩国《勤劳基准法》如何界定。
根据《勤劳基准法》规定,给劳动者造成身体、精神痛苦超出正常范围的,以及工作环境的持续恶化等一切行为属于职场欺凌。
但如果在业务上存在关联性,就会被判定为不属于欺凌。
PUA源于美国,全称是Pick-up Artist,即搭讪艺术家,是指从简单的搭讪扩展到整个两性之间的交往。
实际上,PUA的核心不是性别,而是搭讪技巧,通过一系列系统化的学习和实践,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PUA的目的是诱骗洗脑。
在职场中广义的PUA,不再限于两性关系,而是领导与下属之间、同事之间,利用利益、语言进行控制,通过语言上的打击与否定等心理暗示,令你丧失自信,再利用花言巧语令你顺从。
上司金海娜一边称赞真雅是部门中最优秀的职员,一边又怪罪她为什么没有带好新人,留住新人。
在职场中,前辈必须照顾后辈,后辈出错都怪罪在前辈头上等等,这样的规则实在太多了,想想我们初入职场的时候,除了前任同事简单的工作交接,还有其他更多的学习机会吗?
谁不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打拼出来的,崎岖的职场进阶之路谁又不是自己脚踏实地走出来的?
还是那句老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前辈能够教导的大多是在职场中做人的道理以及简单的入门本领,而真正有效的工作方法还是要自己在实践中慢慢积累。
孤独不是好朋友 我们渴望与真人交往下班乘坐公交回到家,真雅独自居住在一个看着有些年代的公寓里,她不太使用客厅,房间里摆满了生活必须品,就连冰箱、微波炉也一应俱全。
韩国未婚人口比重急剧增加,必然导致1人家庭数量持续上升。
根据韩国社会保健研究院发布的一份社会调查显示,最近20年来,韩国25至29岁男性未婚率达到了90%,女性则接近80%,分别较1995年以来大幅提升。
近几年,“晚婚”“不婚”以及“晚育”“不育”等原因是造成1人家庭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导致这些趋势出现的最根本原因,表现为经济低增长下的两极分化导致青年世代的生活困境,社会阶层身份由上升转为下降,进而出现以“后物质”“低欲望”为代表的后现代转向心态。
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年轻人变得无欲无求,特别是YOLO(you only live once)和极简主义生活风潮的流行,将“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信条做到淋漓尽致。
而1人家庭的问题在于孤独感,他们好像与生俱来,而且快速适应。
独自生活的人习惯与以电视机、手机为代表的视听影音设备为伴,无论是上班路上、乘坐公交汽车时,或者走路回家,都无时无刻的不盯着手机屏幕,晚上睡觉开着电视,也不知道是播放的节目特别好看,还是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做,都说一个人的时候特别害怕安静,特别害怕遇到难事。
这天回到家,住在隔壁的男邻居和真雅搭讪,她跟邻居们交往甚少,只是敷衍的几句“嗯,嗯”。
而在几天后,搭讪真雅的男邻居居然自杀了,已经死了一周了,因为尸体腐烂的臭味弥漫开来,才被人发现。
“听说他死的特别不体面”等难听的话,在邻里之间传播开来。
真雅实在不能相信,刚搭过话的邻居,居然尸体已经腐烂到这般地步,那她看到的是人还是鬼,真是难以分辨。
这起案件还上了新闻,记者将该案件称作“孤独死案”,将死因归咎于死者儿时的孤立和放任自流,以及对社会的不适应。
根据韩国保健福利部和韩国生命尊重希望财团发布的资料显示,2019年韩国自杀人数13799人,同比增加0.9%。
每10万人口有近30人自杀,其中,男性自杀人数占比70.5%,女性占比29.5%,男性自杀率为女性的2.4倍。
按年龄段来看,50多岁年龄段自杀人数最多,其次占比较多的依次是60-80多岁老年人和9至24岁的年轻人。
1988年才开始实行养老金制度,可能是导致退休后许多韩国人没有收入来源的原因之一。
孤独、贫穷、担心生计,迫使一部分韩国老人不得不选择自杀,以减轻家庭成员的经济负担。
对于成年人来说,贫困和来自的社会压力是导致高自杀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韩国统计局的数据, 2018年10-39岁韩国人死亡的首要原因是自杀。
不断上升的失业率,导致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产生,而经济困难则使情况更加糟糕。
相关研究还表明,工作时间的长短也有可能导致韩国居民产生自杀想法。
本片探讨的话题几乎涵盖了当今社会的热门议题,包括1人家庭、自杀、独居、职场等,电影中没有华丽的场景,只有公寓、工作场所、饭馆几个简单的布景,女主人公也是未施粉黛,穿着的是简洁普通的衣服,扎着马尾辫,勾勒出一个普通上班族的真实模样。
电影画面也以冬季特有的暗色调为主,凸显出寒冷的季节下人们更为冰冷的、平静的内心。
电影中大量运用了女主人公的特写镜头,将她脸上的冷漠表情无限放大,透过平和的叙述,渲染出当代年轻人的普通日常生活。
电影选取的几个故事情节的拍摄手法代入感很强,镜头里讲述的那一幕幕故事也好似发生在我们身边,女主人公柳真雅可以是我们的朋友,亦或是我们自己,让我们从普通的观影者进而变成旁观者、体验者,使我们更设身处地的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内涵,仿佛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电影的主人公。
循着电影中故事的发展脉络,我们一点点发现了真雅的变化。
从一开始厌恶与父亲接触,到后来接听电话和警告“你要好好做我可都看着呢”,从一开始对新人的不接纳,到后来打电话哭着说“还没有好好道别”,从对隔壁男邻居死亡的缄默,到后来试着对新邻居敞开心扉以及对逝者的哀思,我们看到了故事结尾,导演洪成恩对真雅的救赎。
每个人生来都不是孤独的,背后总有一个家是接纳你的,但随着自己的长大,慢慢要适应新的生活模式、新的社会关系,而父母没有办法在这一路都时时陪伴,所以说长大是一门学问,我们还没有学会和孤独自处,只是迫于现实却不得不假装孤独是我们的好朋友,但事实上我们渴望必要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
电视里播放着无关紧要的节目,醒了的真雅在被窝里深思了一小会儿便从床上爬了起来。
她打开窗帘,冬天的阳光看起来也好像有点刺眼,在自然光的照射下,房间里的气氛好像明朗了起来。
真雅简单收拾了下便来到公司,跟上司请了假。
金海娜追问:“你不会不回来了吧”,真雅低头微笑跟上司道别,然后上了公交车,随便找了个位置坐下了下来。
真雅拿出手机,将电话簿里的妈妈改成了爸爸,按下了拨通健。
逼仄困苦空虚抑郁是职场电池人的日常,灵魂孤岛早已是人间的新常态,物质是维持生命的需要,一成不变的工作及生活方式在悄然之间损耗着人的精气神。明明是个上佳剧情/文艺片的模板,最后的成品却总感觉差了点味道。插入个灵异的桥段来强调寂寞如影、孤独致死的观念,私以为破坏了故事的整体美感。女主最后的放下(和解)是意料之中。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生命皆为渡,渡人先渡己,渡己先渡心。另,原来孔升妍和金泰妍是SM的同期啊。
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甚至可能大部分人都不会,但全片的孤独感非常强烈
显而易见,眼下这些《独自生活的人们》已经不擅长「面对面」交流了。在原子化、娱乐化和快餐化的消费主义时代,隔着屏幕「对话」早已成为相对安全和舒适的社交场景。讽刺的是,还在试图与人建立连接的「客服」早就将自己活成了一个缺少链接感的机器人,而《工作的她》以及《她的工作》也很快就会被更年轻更高效的「空心人」取代。这正是本片令人细思恐极的部分:因个性而美丽的人在毫无《羞耻》意识的情况下,被系统抹杀个性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成了「杀人系统」的帮凶。幸与不幸,摆脱不掉的女性身份和与生俱来的「火光」让女主意识到了「附近」的存在。在被各种「小程序」填满的智能社会中,这部处女作通过观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摩擦和审视「人」的行为习惯来追踪且定位「我是谁」这一初始命题。这就是为何作者和「用人单位」强调「姓甚名谁」的原因。
不知所云
实习生让 女主发现了她面具之下的真实情感的自己
本来以为全片都是要描写一段孤独而淡然的独活,开头调性还蛮喜欢的,没想到后来越走越偏,情节莫名其妙,情绪毫无铺垫,突兀地插入了几个爆发,就和自己和解了,就这么和解了?看得一脸黑线
这个题材拍成这样算不合格吧
不是特别吸引人
尽管剧情翻来覆去就围着女主一个人,但丝毫不影响她身上映射了一个群体的影子——独居青年的影子,进一步来说,这个角色能让所有孤独的人类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让人产生代入感,甚至感到揪心、窒息,一如当下的现实。
不喜欢结局
而现实生活中那些真正的不愿意社交的,空巢青年人,是想水一样平静的流着,等待进入大海。
孤独是人生常态,但无论如何也不想生活中遇到,或是自己变成女主这么down的人啊,太恐怖了
很无聊。
她离异独居的母亲突然离世了,她隔壁独居的邻居也消无声息就人没了,习惯了独来独往的她似乎心被揪了一下,面对开朗小年轻的闯入她是那么无所适从,其实谁又天生习惯孤独呢?不过是孤单的实在太久,就会恐慌一切的突然变动……
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工作;独来独往、清心寡欲的生活。午餐吃米线,公交上追综艺,下班后被窝里看剧到沉沉睡去。人来人往的闹市,北欧式的社交距离。在一堆淫秽物品中死去的邻居,想回到2002韩日世界杯的精神病人,沉迷宗教团体的父亲......外面的喧闹与我无关,在朝九晚五的通勤中消磨着日复一日的孤独。七月的惊喜,连看好几部韩国文艺片,总算有部让人眼前一亮。【SMURF/5.5GB/英字】
看过
半夜突然醒来,把它看完了!感觉女主一个人在家,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视,有点找到自己的影子,有点冷漠,有点害怕与人的连接,有点不知道怎么去建立亲密关系,有点与世隔绝。
坚持到底成就自己,就算不成就,也有风格。突然转变岂非闷骚,随波逐流就是正道?她或许只是缺一个男友,导演或许只是缺一个编剧。
一种孤独感透着荧幕渗出来,对于世界的冷漠,周围的漠不关心,看着美食节目独自吃饭,邻居去世一周才被人发现,母亲的葬礼没掉一滴眼泪。似乎现代社会把人慢慢变成一具空壳,找不到灵魂的出口。忽略附近关系,人与人的交流变成冷冰冰的网络,虚无和一道道屏障。与实习生的电话,将通讯录的妈妈改为父亲,打开窗帘换掉格子衫,一缕阳光洒进来。其实大家都怕孤独,独自生活其实只是一种状态,主动或被动。
好像把我的生活复刻了一般,看起来没那么好,却也没那么糟。看似冷漠看似坚强的贞雅,也会有情绪崩溃的时候,也会有蹲在路边大哭的时候,也会有试着和父亲和解的时候,也会有和邻居笑着谈话的时候,也会有和组长约定吃饭的时候,也会有幻听嘟嘟声的时候,也会有觉得对不起同事打电话道歉的时候。如何在现代生活里不被异化?这是人类共同的命题。而此刻,我们要做的且能做的,便是好好对待身边每一个虽然不太喜欢却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