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看着他的影片一路走来,能够拍出《恐怖分子》的杨德昌,已经是把都市生活里的人际关系这条病脉号得一清二楚了,再到盛名之下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大时代之下的每一个卑微的个体漩涡都被他吃干抹净。
照理来说我们会被他这种导演一双冷酷无情的眼睛看得宛如刚刚偷吃了禁果的亚当夏娃,但是他居然在《一一》里温柔的给你盖上了一片树叶。
这是他一次完美地总结和升华,并且到了再怎么拍你也想不出还要怎样的境地了,还要他怎样?
NJ来到日本,阔别二十年的初恋女友给予他热烈拥抱,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时间似乎瞬间倒流,两人似乎回到了二十年前初恋的日子,牵着手逛公园,海边餐厅吃饭,边走边回忆过往的一切,有欢笑,也有眼泪,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弥漫着美好的味道,就好像一个甜蜜的美梦。
直到时间流逝殆尽,他们意识到这个梦快要醒了。
最后一晚,他们依然分房间睡,女性本能的脆弱让初恋无法接受一切又将回到现状的事实,情绪徒然崩溃。
NJ抱着她,给予安慰,离开她房间的最后一刻,NJ忽然对她说:“阿瑞,我这一生没有爱过另外一个人。
”NJ年逾不惑,有一个上国中的女儿,一个上小学的儿子,一个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的老婆,但在这个晚上,他对一个二十年没见面的女人说:“我这一生从没爱过另外一个人。
”这是一句多俗套的话,我相信如果翻阅琼瑶小说,这句话出现的频率未必会低,但在杨德昌的口中,这句话居然就变成一个黑洞,瞬间吞噬了一切过往的时光,以及这些时光里的全部浮华和浮夸。
我们本应该去想到公平,对那个给他生了两个孩子并将与之共度大半生的女人,她居然从来没得到过这个男人的爱;我们也本应该去唏嘘,对于那个得到他一生的爱的女人,这样一个女人居然无法享受爱情给予的滋养;最后我们本应该去想到厌恶,这样一个男人,应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骗了两个爱他的人,也骗了自己。
多么令人厌恶。
但是,都没有,那一刻感受到的只是一种无端的苍凉由心底扩散开来。
对于错,是与非,在这一刻统统都是浮云,你会觉得生活啊、生命啊、人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有时就是这样,那么复杂又那么简单,那么残酷又那么单纯。
有些事情就是用来深埋的。
有些话就是用来对一个人说的,如果机会错过,就只能带进坟墓。
电影里,初恋独坐窗前流了一夜的眼泪,第二天早晨悄悄离开,相信在你我的意料之中,而NJ早晨却依然去敲她的房门,他显然没太意识到自己的这句话给一个爱他的女人带来了什么。
那可能是一种介乎于无尽的失落和满足之间的奇妙感受,而在现实和时间面前,这一切都化作彻底的绝望。
很多和杨德昌合作过的台湾电影人,都称杨德昌为“先知”,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对杨先生逝去以后的一个尊称,但随着年龄的渐长,重看杨德昌,你会发现这个人对现代城市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真的具备一种近乎神奇的洞察力,他看到的东西你我都能理解,似乎一看就懂,但他又留下大量深邃的空白,留给后人在成长中一遍遍地领悟和寻找。
尤其是最后这部《一一》,就像一个庞大的CPU处理器,每个画面,每个人物,甚至每段声音(那些音乐,以及刻意穿越在两个城市,父与女之间的对话),都传达着杨先生的睿智及悲悯的情怀。
先知都是绝望的,但他是真的爱这个世界。
我们都能看得到。
这样的人是不会死去的,他的生命在我们每次看他电影的时候,得到延续。
在第一时间得知杨德昌病逝,一时无语彷徨。
甲子六十年的电影人生,散场于2007年6月30日。
一时间关于他的报道铺天盖地,悼念文字电影拍摄花絮满满皆是。
在某个凌晨,重新看了那三个多小时的《一一》,电影透露出的内涵和细节仍然能给予我很强烈的震撼。
关于《一一》的访谈中杨德昌如是说:“这个电影是以家庭为单位出发,家庭其实就是一个生命历程的抽样,在故事里,有爸爸妈妈、青少年、小朋友及奶奶这些不同族群的生命经验。
家庭具有很复杂的、互相交错的、层次感很丰富的厚度。
”这个家庭里有婆婆,NJ和敏敏,小舅,婷婷,洋洋,从老人到小孩都存在着各自年龄阶段需要面对的问题,一一娓娓道来且从容不迫。
一家人的生活状态,一开始就像平行线,然后慢慢相交,再然后又彼此分叉。
电影开始时是一场喜宴,虽然小舅为了黄道吉日而将婚庆刻意拖延,却仍旧不失为一场喜庆的事情。
而电影结束时出现得是昏迷已久的又忽然醒过来的婆婆的葬礼,这生和死成为了一场某种意义上的轮回。
杨德昌是细腻又喜欢思考的导演,这生活中的平常事情,却极易的引发出一些我们常常忽略的哲理。
还记得NJ一声叹息道出了中年人的心态“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
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
只是忽然觉得,再活一次的话,好象……真的没那个必要,真是没那个必要。
”这中年已迈入了不惑的年纪,当一切事情都稳定得如平静得如同死水过着这日复一日又寻常的日子时,偶尔跳出那原本的生活圈子以及长时间所形成的惯性思维时,便有一种无所钝然的所失感。
想必敏敏正是如此,才会发觉自己的生活是如此的一片空白“我怎么只有这么少。
我觉得我好象白活了。
我每天像个傻子一样,我每天都在干什么啊?
”她试图在精神上寻求慰藉,将这身心的依赖倾注给了僧侣口中的信仰,在几月归来之后却仍旧觉得那仍旧是空虚如故。
真正的心境上的蜕变并非刻意改变环境,而是在于精神上的充实感。
年轻人的爱情。
婷婷是听话善良的孩子。
她从来没有想过伤害任何人,却无意被人所伤害?
这样的花一般的年纪尚无法明白的事情还有很多,甚至她一直都认为婆婆的跌倒以及昏迷是她的过错,因为她并没有及时去清理掉阳台上的垃圾。
我一直都很喜欢电影里的一组小细节。
NJ携旧日女友过马路时,而情窦初开的婷婷也携男友过马路。
这样的人生境味,杨德昌表现得很为含蓄,又含有一丝的温情,却又不失有社会批判的成分在内。
而小洋洋这个可爱的孩子,他拿着相机拍着照片的情节,也显得意味深长,因为小孩眼光里能看出大人看不到的一面,即事物的真相。
他拍着人们的后脑勺,因为这背面可能比正面更真实。
小舅问他为什么,他说,“你看不到我帮你看到”。
这样的话出自小孩子的口中,这思考总是充满了哲理“为什么人看不见自己的后面,为什么我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呢?
”洋洋在他所处于的年纪里是个敏感的小朋友,对于事物的洞察力远远超出了他的年纪。
的确,真相往往隐藏在事情的背面,我们所看到的真相只是我们以为的真相。
电影最后,洋洋对着婆婆的遗像念着自己的日记,“婆婆我好想你。
尤其是当我看到那个还没有名字的小表弟,就会想起你常跟我说你老了。
我很想跟他说我觉得……我也老了。
”这样的话出自于一个八岁的小孩之口时,带来的震撼更超过了原本以为会有的感情。
杨德昌本身是喜欢思考的人。
在电影里常常将一些生活中琐碎小事情摆放在大的视角里去看。
在一定的社会背景里边,一些年龄阶段的人们身上去看,显示出它特有的价值和光芒。
关于《一一》的名字,杨德昌如是说:“《一一》代表一切简单自然,其实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不仅是言语的相互沟通,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我坚持每一生命个体的重要性。
”英译名是“A One and A Two”,两个“一”叠在一起就成了“二”,如此简单而自然。
PS7月2日。
和朋友偶然聊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说起那句“只是你以为你是谁,我和这个世界一样,是不能改变的。
”隐隐有泪。
并非后知后觉之人。
只是为这意外又自然的失去而觉得有一丝的难过。
某一段的时间曾经想过,哪一日没有了张艺谋没有了王家卫没有了侯孝贤那一拨又一拨见证过中国电影历史过的人们,那时我们还在看谁的电影呢?
我仍然会想念《活着》里巩俐青春的脸《2046》里梁朝伟的忧郁眼神《最好的时光》里那一些淡淡的曲子。
杨德昌的病逝,诚然失去了一些新的期待,但是这历史的车轮仍然会带给我们另一些新生力量的欣喜。
写了些细微的字来回忆《一一》细节,聊以纪念。
P.S。
一年前所撰。
翻箱底翻出的旧东西。
忽然想起他。
这是该打十星的电影。
电影因为拥有这样的作品才不会消亡。
我基本随着别人看电影,偶尔也会找一些自己想看的电影。
之前比较多的是黑泽明,现在该是杨德昌。
杨德昌的 一一 是我的看他第二部电影,感觉便如:我找了你这么久,终于还是找到。
如果说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是喜欢,那么 一一 就是颠倒了。
我很庆幸在我已经非常衰老的年纪看到这部电影,如若是以前,大概不会觉得有多么好。
之前的一个父执辈曾经说过最好的书是如何的 :那就是你一看便觉得好,一辈子越来越觉得好。
(当时他举得例子是辛弃疾) 一一 便是这样的电影。
这种电影最大的优点就是顺。
我看 戈达尔,特吕弗都昏昏欲睡,看雷奈便会头皮发麻;看侯孝贤 会死去活来,看杨德昌 便如和相爱的女人在一起,时间弹指而瞬。
看到很多人都提到 一一 是个很悲伤的电影,并不积极。
其实厌世的人往往积极,因为最坏的都已经预料到,最毒最狠的也只是家常小菜,end之后还有end,如长流之水。
这个电影杨德昌且不必说,吴念真真是好得没有话讲。
好在一个郁郁寡欢,好在一个在那么纷乱的世间始终保存自己的一鳞半爪。
如此有魅力的角色之下,演员本身该是多么的不同凡响。
全片一直好,但他和日本朋友在酒馆里的一番对白简直好到惨绝人寰: 727 00:51:35,876 --> 00:51:38,105 以前我爸爸每天都在听音乐 728 00:51:38,279 --> 00:51:39,643 我很讨厌他听的音乐 729 00:51:39,715 --> 00:51:40,806 所以? 730 00:51:42,651 --> 00:51:46,609 十五岁,我初恋了 731 00:51:47,055 --> 00:51:50,114 突然之间,所有那些音乐我都听懂了 732 00:51:52,595 --> 00:51:56,860 后来她离开了我,音乐却留了下来 自然这一段还有前言后语,当我看这一段的时候不由暗暗发笑。
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曾经暗恋一个女孩子,她抄了很多琼瑶的小说片段,我借来看后自然要找些话题,结果发现宋词三百都有,结果,暗示变成明示,最后留下来的自然是 宋词三百。
这里想说的是情怀总会由此及彼,喜欢那种氛围往往会买椟还珠,最终都不知道怎么去衡量怎么才算是明珠千斛,怎样才算是一寸秋波。
特别是吴念真这样相貌平平,少言寡语的人突然说出如此柔情的一段话,就想起被这样的男人爱过多少会有些难忘。
电影开始便是一场婚礼,闹得近似粗俗。
高朋满座,爸爸却陪着儿子去吃麦当劳。
大人们的高兴也许只是演戏,小孩子大嚼汉堡薯条真叫人觉得世上毕竟曾经还有快乐。
于是,父子默契地回到欢宴的现场,电梯开得时候,他看见了她。
这个时候,想到世间有一种事情便叫做 他看见了她。
三百年冤孽也好,五百年轮回也好,看见了就从此难以忘怀。
这个时候,老同学出来闹场,开始把电影的气氛冲淡成闹剧,至少是正剧。
然后自然是各种各样的骗子出场:骗朋友投资,骗合作伙伴坚持,骗老情人结清财产,骗小爱人有多么深爱着对方,骗女儿说她的英语老师只是叔叔,骗上山奉献皆是自愿所以可以接受支票,骗自己没有因为羡慕别人亲吻而忘记倒垃圾而导致外婆中风,用NJ(吴念真)的话讲:如果你(老奶奶)自己决定还愿意醒来吗?
老奶奶中风后各自倾诉是很高明的一个设定。
记得金蔷薇讲过,如果试着写出一天经过会发觉是如此之难,事实上其实所有素材都是现成的,毫无构思可言。
但是小舅子发觉自己所谓的情况变好只是一厢情愿,小妹妹发觉自己过不了自己的这关,小弟弟觉得既然无用何必装“羊”,妈妈觉得自己的人生乏善可陈,爸爸呢,爸爸是在所有人都去忙,自己也实在无事可做的时候,不妨便来讲讲。
人其实也许确定真的没有人倾听的时候才会真正滔滔不绝,说给自己的倒影听,说给自己的寂寞听。
然后,可以在人前哈哈大笑。
所有的人都有烦恼,吴念真扮演的NJ首当其冲的便是生意上的问题,于是出现了一个喜欢音乐和日本人。
我喜欢上这个日本人来自他的一句话: 698 00:48:45,888 --> 00:48:47,616 你跟我一样 699 00:48:48,557 --> 00:48:50,649 我们都不太会说谎 颠来倒去,最后日本人输给了 34E。
但是两个人喝酒,两个人一起谈音乐,爱情,童年的回忆等等。
重要的是,前面那个不喜欢音乐的 她 还是和他在日本又见了一次面。
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是如果遇见之前的她(他),一定要告诉自己如今不怎么好,是为忠厚。
最近看豆瓣说最流行的签名档:知道你过得不好,我也就安心了。
心里想流行这个东西真是风水轮流,人心依然。
女的大叫大哭,全然因为男的之前给了一通电话: 772 00:57:23,264 --> 00:57:25,788 十多年前为何突然不告而别 773 00:57:26,669 --> 00:57:28,932 其实当时我有很多原因 774 00:57:30,906 --> 00:57:33,999 不过现在说,也没什么意义 775 00:57:36,246 --> 00:57:39,942 现在知道你生活很好,很幸福 776 00:57:41,119 --> 00:57:44,178 我就很开心了 真的 777 00:57:45,923 --> 00:57:47,480 祝福你了!
记得看约翰克里斯多夫里有这么个情节,约翰去看之前爱过的女人,她坐在教堂里做祷告,黑纱重衣。
他脑子里却是曾经和他颠倒痴缠的肉体,现在却就在眼前咫尺天涯。
女的被这样一个电话打过来,自然惊涛骇浪: 1547 01:53:50,135 --> 01:53:53,064 人是不可能让另外一个人 1548 01:53:53,235 --> 01:53:55,204 去教他怎么活下去,怎么过日子 1549 01:53:55,375 --> 01:53:56,774 那是很悲哀的,你知道吗?
1550 01:53:57,076 --> 01:53:58,305 但是这个人偏偏又是 1551 01:53:58,506 --> 01:54:01,945 我最爱、最爱的人 1692 02:13:27,963 --> 02:13:29,022 阿瑞 1693 02:13:34,174 --> 02:13:35,973 我从来没爱过另外一个人 两个人的表情,动作,台词都非常细腻,但女性部分还是有些戏的痕迹,吴念真这边则完全是一个深爱着的人,无比苍凉。
女儿的事情也比较波折。
儿子只拍平常看不见得一面也比较细腻。
然后,婆婆走了。
电影收煞于大家再次对婆婆说话,这次小儿子洋洋说了很多。
电影拍到葬礼的时候其实该算是强弩之末,但力量却依旧如新发于硎,这不是游刃有余,而是绰绰有余。
钢琴响起,字幕推出,我想到的最多的就是: 如果从未知道有杨德昌的存在如何是好,如果从未看过 一一 该如何是好。
《一一》(A One and a Two)是2000年台湾导演杨德昌的执导的一部刻画出家庭亲情及生命意义的电影,由杨德昌亲自编剧,吴念真、金燕玲、李凯莉、张洋洋等人主演。
本片主要讲述了简南俊一家人的各自生活轨迹直至婆婆病逝的故事并于2000年5月14日在法国首映;同年该片入围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和《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十佳影片,杨德昌凭借该片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
因杨德昌对台湾电影的发行生态遭少数人把持的情况深感不满,担心会被草草上档就此被牺牲掉,于是干脆不在台湾上映 。
2009年11月6日为纪念已逝世的杨德昌,该片在台湾正式上映。
法国媒体这样形容:杨德昌把“生命的诗篇”透过电影传颂吟唱。
他在叙述一则简单的家庭故事时,真正触碰到“情感的精髓”,以娴熟技巧交待了少女心事、童年困惑、事业危机、家庭纠纷,以及对宗教的慨叹和对时事的讽刺。
一个婆婆、一个丈夫,一个妻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涉及了人生的各个阶段。
看这部片子不像是在看电影倒像是在过日子,所以才有那句经典的台词:电影的发明使我们的人生延长了三倍。
三个小时,看懂人生,看不懂继续看吧,这是一部任何年龄阶段都值得慢慢回味的电影。
我上高中的时候,班里的学习气氛很浓。
有一天漂亮的语文课代表向我请教一道题目,我定睛一看,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第16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一段:“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那缺德的题目让在对“ 一天大雪”中“一”的若干解释中选择一个对的,课代表于是选择了“数词”这个看起来光明正大的选项,结果就只好对着答案旁边鲜红透亮的叉委屈不已。
我窃笑,因为我自己做题之时就已经洞察了出题者的险恶用心,于是正告课代表:这里的“一”是“整、满”的意思,那“一天大雪”就是“漫天大雪”。
漂亮的语文课代表带着懊恼恍然大悟,扭头就走,没跟我说一声“谢谢”。
这个故事说明:第一,在我们这片热土上有很多猥琐的人,比如,那个出题的;第二,也不缺乏许多真诚而实在的人,比如,漂亮的语文课代表;第三,总还是有人能看出猥琐之人的心机但是并不告诉别人,那就是我。
在看完了为杨德昌带来第五十三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殊荣的《一一》之后,为什么我像一个自鸣得意的老人一样回忆起往事呢?
我自己琢磨大概出于这么两个原因:第一,这部电影催人回忆,因为杨德昌平静而具体的在我耳边说啊说啊,一边还启发道:这就是生活,你可曾想起什么吗?
“生活”这个词因为被滥用而变得操蛋和无趣,但是,生活本身却从来没有放弃自身的尊严,冷峻严肃的很。
杨德昌导演的画面为我们讲述了从婚礼到葬礼,从出生到死亡人生过程中每个人的喜怒哀惧爱恶欲。
有一位老女士年轻的时候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我只觉得,我短暂的生命正如一件满是弹孔的破大褂,《一一》中的每个遭遇和画面化身一粒粒自弹准确击中我的破大褂,让它越来越破。
于是,斑斑点点的光线一直照进我身体深处,让我重新看见那里隐隐的疼痛;我回忆起往事的第二个原因恐怕在于施耐庵先生的那一段天气描写为我揭示了“一”字丰富的含义。
毫无疑问,《一一》这个片名为许多仿佛有文化的人找到了意淫的由头,李聃先生也因此被所有那些知道他的人反复骚扰,恨不得自己没写过《道德经》。
我不喜欢那些将《一一》与沃尔特·本雅明、照相机与“视觉无意识”结合得天衣无缝的人,我承认这是出于嫉妒。
因为他们总是用这种方式嘲笑我记忆力之差,无法记住一串一串拗口的人名与术语,我恨他们。
《一一》为什么叫《一一》呢?
按照杨德昌先生自己的说法,是因为这部电影讲得单纯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个阶段。
身为作者,杨先生认为一切复杂的情节说到底都是简单的,所以影片就叫做《一一》,就是“每一个”的意思。
杨导演已经不再是牯岭街杀人的少年了,他这话透着沧桑和历尽沧桑的智慧乃至因为拥有这种智慧而流露出的自得。
他用沧桑、智慧和自得精心设计了一个片名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过程,为他的电影写了一份简洁明了的观看说明,告诉我们应该从他的电影中知道些什么。
先是一横,或者说先是一个“一”,接着又来了一个一,但是这部电影不叫《二》,叫《一一》。
世上路与路相通,林中那两条小路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不是弗洛斯特,于是选择了走的人比较多的那一条。
比如去读自己原本不喜欢的电机系,拿了博士,于是妈妈和女朋友都很开心。
但是,当这条路走得越来越无趣越来越平淡的是时候,人总是忍不住会想:如果当初我选择了行人寥落的那条小径,今天应该诸多惊喜吧。
人们渴望变化,从而一举扭转朝着既定方向一路飞奔而去的当下。
NJ 借着去日本出差的机会跟自己以前的女友阿瑞坐而论道,暗自思索自己命运的另一种可能。
阿瑞却激烈的说:“我不能再跟以前一样,要不然我会后悔一辈子。
”原来每个人的想法都一样,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在,于是不可避免的大家都发现别人只不过把自己当成影子。
这让我产生类似到底是我上了复旦,还是复旦上了我之类的疑惑和恍惚,却切中了杨德昌对“每一个”的强调。
于是,在杨德昌导演精心编织却不着痕迹的光光影影中,敏敏离家去接受法师的教导,婷婷希望体验脱下“北女中”单调制服的味道,胖子和莉莉想知道换一个人到底会不会更好。
阿弟则直抵哲学底线,学着像苏格拉底那样朝我们笑笑,说:你们活着,我去死,到底哪一种更好,只有神知道。
其实,除了神之外,杨德昌导演也能回答苏格拉底先生的疑问。
NJ对老婆说:“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
結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
”这时候,NJ被杨德昌附体了,然后后者又像个置身事外的没事人一样拍拍NJ的脑袋,在这段话后面打了个100分。
我一直都想介绍一个人给杨德昌导演认识。
可惜此人早已不在人世,有事只能烧纸,他叫马克斯·韦伯。
韦伯先生14岁那年送给他父母的生日礼物是两篇探讨德意志历史和罗马帝政的论文,其中有着对西塞罗的娴熟引用,这说明他的天才和博学,也无疑让今天的我简直有了求死之心。
更让人羡慕的是,大学的时候韦伯先生与小他一岁的表妹艾梅坠入爱河,事业爱情的双重美满简直让今天的我对上帝造化弄人的能力开始表示怀疑。
天可怜见,上帝为了证明自己的绝对权威,让艾梅小姐身上潜伏已久的家族性精神病遗传基因突然发作,于是,她就疯了。
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韦伯先生应该放下他手中正在进行的法学博士论文,将自己的责任心用爱的小太阳慢慢烘烤拌着浓情蜜意给艾梅服下,然后成就一桩供后人做谈资的佳话。
可惜这只是好莱坞编剧的想法,在这命运分叉的路口,韦伯先生选择了做一个薄情郎,他娶了同样爱慕自己的堂妹玛丽安妮。
他在给玛丽安妮的信中写道:“我高贵的伴侣啊,跟我一起从绝望的死港走向汪洋吧!
在那里人们将摆脱过去,在灵魂的苦斗中成长起来。
”1920年韦伯因为急性肺炎不治去世,正是玛丽安妮将他伟大著作《经济与社会》的手稿整理出版。
我承认我想介绍韦伯先生给杨德昌认识有着不良的居心,我想说明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果能“再活一次”也许真的有所不同。
但是,我很快就明白,歧视杨德昌导演早已经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毕竟,我没办法把韦伯先生叫起来,让他从大学的时候重新再活一次。
我拉拉杂杂说了半天,到了结案陈词的时候却发现所有的证据都对我不利。
杨德昌先生手握时间不可逆转,历史拒绝想像的利器,我只能因为自己的自负任他宰割,就像《新上海滩》里的丁力在斧头的锋利之下去摸麻将比大小,哪里有不输的道理。
但是,我仍然要小声嘀咕:这一一得一铁般真理的教育小学数学老师足以胜任,何必劳烦杨导演的大驾呢。
其实,很多事情没有必要说破,像我那位语文课代表同学猛然面对真相只会懊恼和失落,再也没有看到答案之前的自信满满。
洋洋说:“我要去告诉别人不知道的事情,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
我想,这样一定天天都很好玩。
”好玩吗?
为什么你给阿弟叔叔看了他的后脑勺,却还是觉得自己老了呢?
将人生看做一一得一的人,很难不老。
顺便说说,我敬重我高中二年级的语文老师。
他教书育人四十年,教我的那一年,他六十岁了。
http://bigteeth.blogbus.com/logs/1812884.html
抽空看了《一一》,觉得言过其实。
总体来说,一点都不含蓄。
每个场景都不含蓄,每个人物都不含蓄,就连那一句话都不说的外婆也要在死之前说点什么。
每个人都啰啰嗦嗦地抱怨,然后讲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场景套路化,看起来真实,其实都是被选择出来利用的,目的性太强,非常不好。
这是一个设计好的故事,模式化,人物都是导演的木偶,没有自己的动作,没有浑浊的味道,意图要教人清醒,令人讨厌。
另,电影里没有一个女性令人舒服(包括小屁孩,泳池那一段除外,经典性幻想,除了性,真对女人没什么好说的),杨德昌对女人是有多失望?
看上去还算令人舒服的男性大田和NJ,其中一个是完全不接地气的魔法师——出身低微、肩头能停鸽子、既有艺术天分、又有经商能力、保持孩童的好奇心、并且还是个好人的导演想象中的完美成年男人类型;另外一个看似不妥协的好人满嘴dignity找初恋精神出轨不约炮,仆街啦!
慕名已久的片子,找了也很久,昨天终于如愿以偿。
关于一一的意思,有人说是一一道来的叙事方式,看了豆瓣上的评论,大多是将每个个体抽离出来加以点评的。
然而我想,一一的意思,应该是指那一家子的人,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底下,彼此经历着自己情感的折磨和内心的困惑,却互相没有交流。
在舒缓的节奏中,表面的生活看似漫不经心,可是内里却有多少的风起云涌,而这些风起云涌都只属于他们自己,哪怕是最亲的亲人,都不能关注,甚至无法理解。
洋洋的受人欺负对他来说一定是一件很困扰的事情,婷婷好几次都用到“又”这个字,足以说明这一点,可是没有人帮他去解决这份困扰;洋洋对于身后那一半世界的好奇也始终都只是他个人的好奇,他对女生第一次萌动的感情也一样只是他自己的--甚至在从游泳池里爬出来以后,浑身湿漉漉的他也一样没有受到家人的关注--即便是看到了大人也只会以为是淋了雨吧!
婷婷所经历的初恋要比洋洋更加惊心动魄,尤其是那个血腥的结尾,向我们昭示着青春的危险!
而这份惊心动魄和她对婆婆的愧疚一样,也依然只是她自己的,他的父母对此一无所知,甚至一无所知得有些理所当然。
最后终于说到简南俊夫妻,之所以放在最后,是因为他们是这当中最叫人绝望的。
小舅夹在两个女人之间被折腾来折腾去也还有些人情味道,而这一对在外人看来相敬如宾、不吵不闹的夫妻,他们两人的世界竟然如此地隔阂。
那隔阂不仅在于简南俊向初恋情人表白的那样“除了你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而在于当妻子哭诉生活的无意义的时候,他丝毫不能理解那种感受,他只是给了一个及其表面的答案,终于将她赶到无处可去,无家可归的境地。
而第二次他们的对谈仍旧延续着这一次的轨迹。
如果说父母对孩子的忽视还是一种不经意的行为,那么这样一种哭泣中的倾诉、这样一种最直接的情感需求的表达,却糟到了根本的挫败,在这种挫败当中,甚至丈夫的情感出轨都变得没有了意义。
影片的结尾,当简南俊坐在婷婷身边(而不是走道另一半的妻子身边)的时候,他拉起了婷婷的手,放在自己的手心里面,这几乎是整个影片当中最有温情的一个镜头。
这个镜头让我们想起简南俊在日本时候说的“女儿就像情人”,似乎向我们展示了那么一点沟通的希望。
可是连这一点暗示都是苍白无力的:情人又如何?
简南俊和情人之间不也是互相隔阂的吗?
这甚至是他们分手的直接原因,也是胖子最后杀人的原因。
简南俊对婷婷生活的忽视,正好也为此做了最佳的注释和证明。
整个影片当中,婆婆的存在是一个象征。
在这样一个放眼望去比比皆是的家庭当中,对于身边的人来说每一个人都只是一个没有情感回馈的植物人,他们对他来说也是如此。
他们的存在就像是中文简体的“一”字,单独存在的时候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和另一个“一”一起存在的时候也仍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两个笔画之间即没有呼应也没有牵连。
这样存在的“二”(a two)和“一”(a one)又有什么区别呢?
父母、夫妻、情人、兄妹无不如是。
就是在这样的隔阂当中,我们的心终于充满疲惫,慢慢老去。
除了这个核心主题的完美表述外,整个片子的一大特色是充满细节--如果你看不到这些前后呼应的细节,一开始一定会觉得它琐碎,没有耐心将它看完(而的确有些人是在男主角踏上日本这段之后才觉得它有意思的),然而我却喜欢它进展中的每一分钟,从开头到结尾。
然后震惊于这部电影所传达的信息量之大、震惊于导演的叙事能力、画面和片断的组接能力--三个小时对一部电影来说的确很长,然而要想在三个小时里面充分地展现一个时代一个地方一群人的生活,我想这的确是需要天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杨德昌是个天才!
《一一》这样的电影,让我接下来看的《千里走单骑》全然失色,或者我就不应该将它们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千》只是对某种情感的表达渲染,而《一一》才是真正对生活的观察和思索!
杜笃之和杨德昌是一对黄金拍档,杨德昌没有固定的摄影师,但录音师从《光阴的故事》开始就一直用杜笃之,从那时起他们一齐开创了许多台湾电影录音史上的第一。
《一一》作为杨德昌毕一生之功的集大成之作,录音的精致和用心是十分值得留意的。
这里举一些我注意到的典型例子,供诸位品评。
开场的婚宴前云云来大闹,她进门之前,我们可以听到敏敏打电话的声音是在左声道,表示了她的位置,然后云云向右走去找婆婆,这时候敏敏从左面入画,把她拉走。
二人从右面出画,下一个镜头只对准婆婆和婷婷,以及婷婷和简南峻,这时候你可以听到云云和敏敏争吵的声音只出现在右声道。
这一段录音可以清晰准确的提供人物位置以及人物的运动方向,空间感非常强烈,尤其是左右声道的切换,很简单但很实用的把远近关系体现出来了。
可以称之为声音的镜内调度。
婚宴中从NJ遇见阿瑞后闷闷不乐开始,洋洋去扎破气球吓唬女生,我们一直可以听到画外“美国”等人劝酒的叫喊声,但同时又可以清楚的听到镜头里诸人的对话声,这应该是两个录音合在一起的,用不同的电平高低来体现出层次感,再到最后镜头给到“美国”劝酒的时候,这一段镜内的调度是超赞的,每个人动作表情各异,录音也极度清晰,可以十分明了的分辨他们讲话的内容,虽然乍一听一片吵嚷,但是有用的信息都是很大的嗓门喊叫出来的,完全压过其他环境声,而且这是没有用无线mic的。
像上面说的这场婚宴一样,《一一》许多场景都很强调画外环境声,比如阿弟给儿子办庆生宴时候,阿弟、小燕、美国和立忍在屏风后面讲话,这时候我们可以清晰的听见云云等人在屏风外说笑的声音。
这时候镜内的话题集中在云云不请自来这件事情上,而画外云云的高一声低一声的讲话正好辅助了这个话题,形成了对立。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用声音做镜外调度。
《一一》里的录音经常喜欢声音先于画,在摄影机还没有摇到位置之前声音先入画,比如在医院,简南峻跟大婶说话的时候看到阿弟和美国走来,迎上去。
我们先听到他们的讲话声,然后摇镜头,才看到他们走来。
接着的这个镜头非常精彩,透过医院的窗户拍摄里面的对影,而且不是简单的对影,而是可以看到景深里人物运动的对影,在远端美国、立忍和大婶三人的动作十分清楚,而且美国的声音仍然清晰可辨,可以想象,那时候摄影机对着玻璃,而话杆向着相反的方向,但是却没有入画,录音位置把握的非常仔细。
《一一》里的对话很繁密,为了清晰的体现对话,许多场景演员用无线mic的清晰度是与机位不一致的,比如下面四个人吃完饭讨论和大田合作时的车内对话,机位在车窗外,却没有听到车外的马路上的嘈杂,隔着玻璃听到的声音却是演员嘴边录到的音量。
同样,云云和阿弟在咖啡馆里的录音也是隔着玻璃,却十分清晰。
录音的位置有时离机位很远,比如洋洋从胶卷店跑回学校,在操场被女生抓的时候,机位是在楼顶俯拍,而录音则是在操场上,可以听见清晰的脚步声。
有时录音采用声画对位,声是为了体现画所没有表达出的环境信息,这个镜头是透过学校监视器拍洋洋跑回学校来,但因为没有明确介绍这个监视器是学校的,所以录音就用学生的朗朗读书声来强调这个环境信息,而不像我们常看到的方式是给校门一个镜头,所以声音可以完全不同于画面提供新的信息。
声画对位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段B超镜看胎儿的时候,声音是大田作游戏介绍,内容的契合是完美的而深刻的,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信息整合在一起,赋予新的意义。
总体来看,《一一》对声音的处理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用心和精细,应该说单从录音这一点,《一一》已经可以成为后世模仿学习的对象了。
心心念念了很久的《一一》,终于捡了个安静的晚上看了。
七夕,没什么节日的感觉,倒是被这片子牵起一些细微的忧伤情绪。
习惯性地将自己定位在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女孩身上,从她的视角去看周围的人。
慢慢发掘每个人都有那么一长串的故事,每个人都过着自己并不是太喜欢的生活,但好像,没有更好的了。
婷婷是个极其单纯善良的女孩子,被邻居女孩的男友追,又被抛弃,经历了短暂而受伤的初恋;奶奶不明原因突然昏迷不醒;爸爸为人忠厚,但不适应虚伪的生意场,事业很不顺利,又在多年之后碰到自己的初恋女友,在日本共度一周时光;妈妈发觉自己的生活日复一日的重复毫无乐趣,暂时上山修行;舅舅生意赔了不少,感情又在两个女人之间纠缠不清;还有一个叫做洋洋的小弟弟,总是被女孩子欺负,平时喜欢带着相机,拍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曲曲绕绕,但细品起来,其实这就是我们身边的生活,没什么惊奇。
只是因了这种随处可见,故事才更让人心惊。
对工作的厌倦、同事圈子的不适应、事业的瓶颈、生活的简单重复、两个人感情中潜伏的另一段故事……这些似乎都是随时随地会出现的,无处不在的感觉让人觉得在劫难逃。
现在拥有的,不知道哪一天就失去了;现在被珍视,不知道哪一天就被唾弃了。
我想起上次跟张小跳聊天时,她反复提到自己有一种“飘零感”,觉得不安心。
偶尔,我也这么想,不是因为没有牵绊,而是害怕牵绊终将随时光流逝慢慢褪去,自己不知所终。
是一种杞人忧天的表现吗?
影片里面,婆婆病了昏迷不醒,全家人每天轮流跟她讲话。
这种自言自语有些像现在写blog,知道没有人当时回应,还是要写,但是这写的又真的是内心的感受吗?
也不见得。
总有些顾忌别人的窥视,总不敢暴露自己的内心,或许是因为总有些东西觉得理亏,总不能那么坦然。
最近每晚都睡得很熟、很久,做长长的梦,但这么多天来梦里不外乎几种情形:要么是自己逃学、逃掉考试或者上课迟到,要么是见到萤与别的女孩子一起,要么就是回到家里见到一堆亲戚朋友,再重复上面两种情形。
每天早上还未完全苏醒都会暗骂自己神经质,想得太多,担心太多。
可是只是骂是没有用的,担心的总还在担心,不安的还在不安。
我究竟为自己选择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
有时候似乎很明晰,很坚定地迈出下一步;但偶尔也像这样的时刻,突然迷惘了,忘记了自己该做什么,也不想多做什么。
昨天跟花花她们在一起,很明显地觉得我们不一样了。
不是表面上因为经历带来的不同,而是内心里的某种感觉。
我收获了很多,但是,也失去了很多。
这失去让我有些惆怅。
可是,再一次选择呢?
或许就像片子里的爸爸(NJ)说的那样:“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
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
只是突然觉得,再活一次的话,好像……真的没那个必要,真的没那个必要。
” 还是要好好珍惜眼前的呢,只是也别过于珍惜而握得太紧。
影片里面洋洋倒是个出人意料的角色,有两个地方很是打动我,一个是他拿着相机专拍别人的后脑勺,起初不明白意思,后来听到他说“因为你看不到,所以我拍下来拿给你看啊”。
人总有看不到的一面,可惜并不是总有把另一面拿给你看的人。
另一个就是结尾了,大家公认的动人之处。
在婆婆的葬礼上,八岁的洋洋念着自己写给外婆的话:“婆婆,我好想你。
尤其是当我看到那个还没有名字的小表弟,就会想起你常跟我说:你老了。
我很想跟他说,我觉得……我也老了。
” 音乐缓缓流着,从开头到结尾,似乎这174分钟里自己扮演了好多角色,都是这么慢条斯理地生活着,琐碎大于喜悲,烦恼多于快乐,然而还不至于琐碎、烦恼到让人难以忍受,于是一直默不作声,沿着生活轨迹走下去。
我们的生活大概也是一样吧,波澜不惊,让人想要寻求刺激,然而刺激真的到来时,可能才发现那滋味还不如平静。
“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这就是一部足以延长生命的电影。看似讲述一个家庭里不同人的际遇,实际上综合起来就是人的一生,这一点在NJ去日本和初恋相会与敏敏和胖子约会的平行剪辑中已表现得很明显。无论是重逢或离别,偶遇或错过,讲的都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的道理。
我好想你。尤其是当我看到那个,还没有名字的小表弟,就会想起你常跟我说: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说我觉得我也老了。
杨德昌的电影剧情发展真不是一般的慢
这类片子总是觉得像流水账又看不出想表达什么
电影延长三倍,而不是稀释三倍。
最喜欢,没之一
太文艺了,受不大了
我们到底想要一种怎样的生活,曾无限向往的一切某天会觉得微不足道。曾无法容忍的所有,某天会处之泰然…如果开始厌世,认为每天都没有任何不同,每种生活都毫无意义,甚至面对烦扰的琐事再也没有抗拒的心,那么就真的老了…
我还太小 电影看的太少 世故看的更少 看不懂这电影 感觉内容太多太杂 细腻但太冗长了
我也笨,我也不懂。。。
“电影拍的太现实,那还要谁去看?" 但杨德昌还是拍了,分开着看了五六次终于看完了,好重的人生,太重。
补标,其实杨德昌每次想讽刺什么的时候,都容易陷入自我立场,因此显得很愤青,但是很无力,他太喜欢把人放上审判席了,而讽刺之后的和解也没有被深入讨论,我很难在看过《美国一号公路》之后再认同《一一》。
也许这是一部很有内涵的电影,但是真的不能阻止他是一个无聊的电影,而且三个小时。。。原来豆瓣250也有让我看不下去的时候
论现实与残酷不如牯岭街 论说教明显不如独立时代 论绝望不如恐怖分子 论清晰度不如麻将 沉闷得紧 人物过多冲淡主题 冲小孩勉强4星
太抱歉 主要看到的是男性的无病呻吟欺骗虚伪 女性的隐忍痛苦愤怒爆发 如果这是导演想要表达的那我很感谢 毕竟很真实坦诚地展现了青年与中年性别关系 家庭代际关系中丑陋现实的那面 是那种看完以后回想起故事中的龌龊事都想呕的程度 但是似乎好像这原来不是导演的本意啊…… 时不时插入一些好像参透人生哲理的句子 借由男性之口轻浮地说出来只觉得有些矫揉造作了 镜头很有风格有想法 但是真的感觉过誉了
我这样说好了,你不在的时候,我有个机会去过了一段年轻时候的日子,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只是突然间觉得,再活一次的话,好像真的没那个必要。真的没那个必要……★★★★★★
masterpiece,最后一段台词是怎么想出来的,以孩子的天真与柔软结束了压抑而沉闷的三小时,却又余韵悠长。当我们年轻时,我们大胆地爱、恨,时而迷茫,时而勇敢,老去以后,依然是为了不那么痛苦而逃避着,只是爱变得难以启齿,恨却成为了无法宣之于口的无奈和遗憾。人生啊。离开的那天是否会感到解脱呢?
🙂看的度日如年,那些打五分的,你们没病吧。
好,这部电影170分钟,生命被延长了三倍,也就是活了510分钟,8个半小时。即便同住一个屋檐下,我们也看不到家人的另一面,家人也看不到自己的另一面。同一时期,好像家里的一切都平静如常,父母是尽责的,女儿是懂事的,儿子是可爱的。但妈妈心理早已失衡去山里修行,爸爸的公司一言难尽初恋之情深埋海域,婷婷经历了一场身为替代品的爱恋见证邻居混乱的凶案,洋洋在科普片光线映出的女孩暗影里体验两性的启蒙。婚礼开启,葬礼结束,正如人的来去,尘归尘、土归土,一切没什么不同,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杨德昌。。。太淡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