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该做什么,在别人以强欺弱的时候吗?
首先,你要挺身而出, 你要挺身而出,来说明真相, 你挺身而出,为了你的朋友, 你挺身而出,就算你孤零零一人。
你要挺身而出....” 《North Country 》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另外几个女人,第一个是在柴静博客上看到的: 帕克斯是美国的一个黑人女裁缝,1955年12月1日,在蒙哥马利市,42岁的她在一辆公共汽车上就座。
按照当时的惯例,美国南部公共汽车上实行种族隔离,座位分为前后两部分,白人坐前排,黑人坐后排。
那天晚上人很挤,白人座位已占满,有白人男子要求坐在黑人部分最前排的她让座,遭到了拒绝。
当司机要求乃至以叫警察恐吓黑人让座时,坐在前排的其它三个黑人站了起来,唯独帕克斯倔强地牢坐不起。
如果是一个孩子或是老人,也许她会站起来,但这次,她厌烦了她和其它美国黑人每天在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对待, 她说:“我只是讨厌屈服”。
她成了50年代美国第一个拒绝给白人让座的黑人。
然后她因公然藐视白人而遭逮捕。
她的被捕引发了蒙哥马利市长达381天的黑人抵制公交车运动,组织者是当时仍名不见经传的一名牧师马丁·路德·金,这个名字后来被冠以反种族隔离斗士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荣誉。
这场运动的结果,是1956年最高法院裁决禁止公车上的“黑白隔离”,帕克斯从此被尊为美国“民权运动之母”。
事实上,她并没有组织或领导50年前那场民权运动,她只是在适当的时刻表现了一个平凡人的勇气,而这种勇气迫使整个国家重新审视并改变了原有的社会道德体系。
五十年后,美国国务卿赖斯说“没有她,我不可能站在这里”....... 第二个女人,很多人都知道,她的书几乎每个书店都可以找到: 1851年6月,一位瘦弱矮小的白人妇女开始在华盛顿的《国民时代》周报上发表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揭露了奴隶制的野蛮和残忍,使奴隶制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并最终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索。
那个女人的名字叫哈丽特·比彻·斯陀。
林肯总统后来接见斯托夫人时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第三个女人,三天后,是她去世九周年纪念日,她就是特里莎修女(Mother Teresa),以下是从吴晓波博客上看到的: 特里莎修女创办加尔格答“儿童之家希舒·巴满”,里面都是被遗弃的病童、弱智儿、受虐儿或沦为稚妓的孩童,他们是弱者中的弱者。
特里莎修女把自己变成最穷的人,当87岁去世时,她的遗产只有两套衣服、一双鞋、一个水桶、一个铁造的饭盘和一张床铺盖,她相信唯有如此――变成最穷的人――被照顾的人才不会感到尊严受到损害。
当她得诺贝尔和平奖时,她谦卑地说,“我是上帝手中的一枝铅笔。
” 下面这首诗歌《不管怎样,总是要······》,抄自“儿童之家希舒·巴满”的墙上: 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 不管怎样,总是要爱他们; 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 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 如果你成功之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 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遗忘, 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 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攻击, 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 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 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如果你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到攻击, 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 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踢掉牙齿, 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
冥王星很不幸,被从九大行星里开除了。
它其实不用多悲伤,因为太阳系里,哦,或许是整个银河系,甚至整个已知的宇宙,真正称得上幸运的星球其实只有一颗,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这个死寂、沉默的宇宙因为有了地球这颗蓝色、瑰丽、生机盎然的星球而变得有了梦想和希望。
宇宙之幸运在于它拥有地球,地球之幸运在于它拥有生命,生命之幸运在于有了人-每个生命都重要,但正是人,成就了其壮阔与恢宏、绚烂与不朽、深沉与流动。
如果宇宙有感知,如果宇宙有眼睛,但假如没有了人,她有多孤独?
没有恋人去仰望,流星只会垂头丧气地划过; 没有成人去探索,苍穹也将陷入永恒的落寞; 没有孩子去畅想,星星的眼睛不会一眨一眨; 没有老人去讲述,月亮就不会有美丽的嫦娥。
人对宇宙是必不可少的,人的力量也是很可怕的尤其是从一性分成了两性时。
如果亚当、夏娃在天有灵,他们看到如今这个宏富、庞杂的世界时,会有多惊讶阿--这一切可都是源于他们当初做得功或是惹得祸阿。
这个世界很精妙,因为有了男人和女人,这个世界很蹊跷,因为有人发明了比较。
父系、母系、男权、女权,分工、地位、强弱、平等.....我不知道这些划分和比较是否重要,但我知道,若只有两方,就无法比较-谁是那个可以判断的裁判?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难受,一群男人和一群女人因为性别引起的犯罪而对簿公堂,这实在是太令人遗憾了。
“人”这个字发明得意味深长,两划紧紧地靠在一起互相支持,少了谁,对方都得倒下,不再有资格称其为人。
SO,为什么不多给另一边以尊重呢?
超坚强的女性!
坚定!
勇敢!
可怕的社会舆论压死人,女主不幸被高中老师强奸,本来就是受害者,可是她被骂成婊子,社会舆论对她的伤害更加无法磨灭!
哪怕父亲都不支持她!
都认为她是麻烦的制造者!
她没有屈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去矿场工作,饱受欺凌,被男性明目张胆的欺负,不能自由上厕所,男人在墙壁上写满骂人的脏话,在女工的餐盒里放性玩具,在更衣柜里放精液,在女性进入移动厕所之后,无耻的大男人门猛烈晃动厕所直到把厕所晃倒,污秽之物浸透女主全身…女主去找老板说理,可是却被要求辞职,甚至其他女工都认为她自讨苦吃,她们不相信她们的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被欺负的状况能够被改变,甚至因为女主的反抗带来了男人火力更旺盛的攻击,女人们也怨恨女主,甚至自己的儿子相信了别人散布的的关于母亲是行为不检点的荡妇这样的言论因此憎恨母亲 女主孤立无援 可是依然去起诉公司 那种坚强和坚定真的太难得的 而且她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消化自己的情绪 自己的悲惨经历没有愈合的伤口还要被当众撕扯 然后找律师找证人支持自己 一个弱小的女人真的好坚强 女人啊一定要坚强 即便整个世界遗弃你 也不能放弃自己 放弃希望 外界的极度不公平的舆论 对你的说三道四 不要care!
对比《我控诉》中的法庭审判,法官都在拉偏架,因为权利体系不在弱势一方,谁都想息事宁人。
不同在于,《我控诉》里的主角实际并不关心受害者的权益,只是在意他内心在意的“公正”,而本片的主角是在为自己的权益发声。
本片改编自1988年的真实事件,虽然到现在为止,性别歧视问题还没有本质改变,但历史至少已经有了一定的偏移,原告们也获得了应该获得的补偿。
但这远远不够,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如何形成合适但有效的话语体系。
如果变成争夺话语权,那话语体系本质没变,无法形成真正的相互尊重,只会成为相互抨击。
如果发声过于平静,那么诉求只会在这个寻求刺激信息的时代销声匿迹。
更可怕的是表面“政治正确”,背地相互攻击,那爆雷只是迟早问题。
性别歧视与其他歧视行为一样,都源于偏见和话语权的不平等。
但不同在于,性别歧视更根深蒂固,在文化、生活、教育等最根本的问题上甚至不被大多数人察觉。
现在的话语体系是建立在人们的教育和认知中的,是构成人思考和表达的基础,比如很多人改变不了的“口头禅”和清除不掉的“大词”,都很难自我意识到,更难因为别人的一两次发声而改变。
但这不代表就此认命,或者认为发声者是疯子。
发声者需要不断的发声,才有可能让更多的人对这些“隐匿”的诉求进行思考,思考自己的认知中存在的问题。
而改变的发生需要会这样思考的人的数量积累,需要时间。
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甚至改变自己需要勇气,当沉默的大多数都为勇于争取权益的人鼓起掌,改变就不会遥远。
本片叙事节奏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演员表演都无可挑剔,在这样一个争取女性权益的题材上没有完全设置人群的对立,而是有众多“沉默的大多数”在其中相当有戏份,并且可以看到他们的改变,算是相当克制。
现在的同类题材更容易变成简单的矛盾对立,设置更刺激的冲突来吸引眼球,满足观影感受,甚至让人站队,最后很容易陷入爆米花电影的套路,降低观后思考的可能性。
这样一说,也许在这个时代,寻求改变,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整部电影只有最后有人站出来的那一小段才让人缓一口气。
作为一名观众,从头到尾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绪,真的是太难过了。
虽然是胜诉了,但始终无法发泄出那么多的负面情绪,然后电影结束了,留给我的还是那些让人历历在目的画面。
也许现实是更加残酷的,也许电影还没有完全揭露事实,单光看完电影,我都觉得怒不可遏。
资本家一开始上来嘘寒问暖,可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无动于衷,那些工人不敢站出来情有可原,但还是无法想象,尤其是女同事们,自己受到的凌辱,还能忍气吞声,刷新了我的底线。
那些女工人如果只是以“活着”为由,我认为这并不能算“活着”,一份工作要受如此委曲,和死了没有区别。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表达女权,还表达了如何做一个人,母亲对儿子的爱,才是女主的动力。
使我眼眶红润的不是那些人在法庭上最后站出来,而是母亲对儿子那无条件的爱。
性骚扰都能成为《北方风云》老生常谈的话是,我看书看电影听音乐常常会想与这些以外的事去。
查理兹●赛隆主演的《北方风云》,让我看着看着就想到电影以外去了。
查理兹●赛隆有着一张精致的脸。
她的脸正面看很好看,但要是你从侧面看的话,那更美更好看了。
在《北方风云》里,查理兹●赛隆演一位女矿工,一位被男矿工性骚扰的女人。
该片全片有三处我记得很牢。
一是赛隆在厕所里想方便时,几个男矿工把临时厕所推倒了,赛隆被脏水弄了一身。
二是赛隆被一男矿工骗至无人处暴打,且投诉无门。
三是在法院庭审那段戏。
咱国内的矿上没听说有女工。
咱国内的矿以外的性骚扰案见报道过,好象是男人胜诉了。
一个美国女人上矿上干活,就能买房,养车,养活自己和俩孩子了。
这种活还并不是每个美国女人愿干的呢。
美国的矿,从影片给出的镜头看,远出看过去,蓝天白云,矿上的烟囱冒得是白烟。
从近处看,矿里的通道条条畅通无阻,有事时包你能进得去,出得来。
这部片子是真人真事,女矿工打赢了性骚扰官司,从而影响了全美的矿对性骚扰事件的关注。
性骚扰不就是摸一下屁股,抓一把奶子嘛,在无人的矿上,这算得了啥大事。
然而人家老美就当大事抓了。
反观我们这里的矿,国家的法令法规不知下达多少次了,矿难一起接一起来。
《北方风云》的片子里,没有一个美国领导写条子、打招呼、开大小会议,出了摸屁股的性骚扰案就上法院解决。
性骚扰的事人家就当大事了,那谁还敢拿矿工的安全不当一回事。
我们国内进口片子都是进口所谓大片,就是那些能卖钱的片子,象《北方风云》这种片子是不会有人去进口的。
应当多进口这种片子,拿到矿上去多放几次,我不信看多了也没人觉悟。
2006年10月14日星期六
很惭愧,这是我看塞隆的第一部电影.南非会铭记这样一个女人,在两年前的那个夜晚,那尊金像让南非为之疯狂.而我们更应铭记这样的女人,她的智慧与坚毅不亚于她的美貌.片子是冷色调的,冷的就像我们看到电影里那些龌龊行为时内心的温度.摄影很灰暗,因为这样一个故事很难让我们用诸如温暖之类的形容词去比喻---如果她像她父亲一直建议的那样,找个男人作为依靠,或许就不会有那些悲惨的遭遇=========如果你是那么想的,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性骚扰的问题不是她来之后才有,不是只她一人有,而是很久以前的很多人身上都遭遇了的问题,但她们都选择了忍耐.人不得不为生计而放弃尊严是件悲哀,可是如果人不得不为什么东西放弃良知,那就很难称的上悲哀,因为悲哀是人的情感,连人都不是,怎会有悲哀.总的来说,片子的节奏还是略显松散,应该可以更加紧凑一点,毕竟,两个小时的片长已经接近史诗片的长度了.而且个人觉得,在叙事的力度和片中几位反面角色的刻画上,还可以有很大的提高.片尾处法庭上的辩论不大精彩,只称的上感人,因为主人公的律师似乎不是在用法律为武器,而是用感情牌来打官司....怎么感觉很像激将法.....作为男性,看这样的片子很为同胞们的行为感到羞愧.当然,那位父亲的保护女儿的勇气是让人肃然起敬的!作为女性,则应该学学女主角的勇气和坚强.虽然我们都知道人应该学着去适应环境,但是,有时候,是需要明白,上帝不只是给我们适应的义务,他也给了我们反抗的权利.所谓革命,就是如此.而第一个站出来的人,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类人物--英雄.
艺术不是以理晓人的,而是以情动人的.片头就有字幕说这是改变自真是故事,美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起胜诉的性骚扰集体诉讼案。
很有份量的题材。
就像当年大觜阿姨的《永不妥协》,属于社会政治唤醒片。
性骚扰,这个话题在我们周围到底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对于这种特殊的伤害,受害者为什么常常选择默许?
也许只有经历过才会有更多的发言权。
你想要,问她,她不给,别强求;幼儿园时同学间互相交换玩具时阿姨是这样教我们的,我一直还记得......你呢?
http://rapheal.bokee.com/3982299.html
曾经看过一篇赛隆的采访,提到为什么去演这么一个上诉性骚扰的矿场女工。
她说,她从来没觉得自己的美貌可以带来什么优势,但看了这样的剧本,到了那样的地方,发现女人其实无论如何都是不安全的。
而且,当她知道导演也是女性时,她答应了。
电影一层层揭露,你才发现,一个为争取女工平等地位的美丽单身母亲,她早已是这个男权社会的被害者,她不是不能忍受,而是忍受也有尽头。
人言可畏。
亦是这部电影里让人熟稔的氛围。
当法庭上的辩论终于残忍地剥开她16岁生下第一个孩子的真相时,所有人都被打动了。
这虽然是戏里戏外都可以让人落泪的场景,但往深里去想,也有荒谬之处————为什么一定要等女人和盘托出自己被强奸的真相,才会解除他人心中的怀疑?
为什么一定要在伤口上洒盐,才能让人们付出信任?
这是让我感到很不舒服的地方,当然,不是电影的错,而是电影反映的真实的错。
俯视的镜头下,矿场是一个无趣、庞大、肮脏的地方。
女人遭到的骚扰表面看来都不过是些黄色玩笑。
但关键在于,大家认为这都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所以这个女人的反抗必定是艰难的——她要和众所周知的“平常”事做斗争。
不错的电影。
利用闲暇时间把《北方风云》追完了。
看完后,果断给了10分满分评。
这里就无需赘述演员们的高超演技了,无论主角配角,都是高水准出演。
在此只想引用影片中的一段对白。
乔西对儿子说“有天晚上,我躺在床上,你在我身体里动了…就像一只小小的蝴蝶,在我周围飞舞,而一瞬间,我意识到,我明白了,我明白你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你是我的孩子,你是我的宝贝,我们将生活在一起,只有咱们俩,而我永远是你的妈妈…”一开始不明白,是什么勇气让乔西愿意去面对这一切压力,当我看到上面那段对白时,我才恍然大悟。
为母则刚。
他能够自己忍受委屈,但不能看着孩子因为她而被误解。
她能够一次又一次被欺负,但不能让孩子认为她就是个软弱的妈妈。
更不能因为妈妈的软弱,而认为生活就是如此。
其实乔西也不知道结果到底如何,但是她知道她只有勇敢地站出来,去面对,去坚持,唯独只有如此,然后等待最后花开……
我更喜欢直译的片名,北方风云。
电影里雄辩滔滔的法庭戏不多, 结尾是《辩护人》式的——大家都站起来做class action的原告。
导演见好就收,留下意犹未尽的观众。
女主并非如《永不妥协》里性格泼辣的选美皇后,也非《费城》里被自由与正义观念浸淫的落难律师,而是性格温顺家庭不睦的单身妈妈,她的漂亮只会使她承受更多流言蜚语。
权利受到侵犯时,诉讼于多数人都只是叶公好龙,怒火燃眉时大喇喇要告这个那个,但又最容易被任何阻碍止步。
这并非畏难、畏缩,厌诉的心理古今中外都有,无可指摘。
毕竟不是谁都玩得起这场赌博。
但也因此,女主的勇气尤为可贵。
受到性骚扰、性犯罪的侵害本就难以启齿,更何况女主所在的环境里,最该给予支持的家人、女性工友无一不反对她,舆论的压力是人所难以承受的。
最感人的是工会会议上,外干内强的父亲的转变,他站出来制止数百工友大放厥词,说出“这间屋里没有一个是我的朋友”“我的女儿是这里唯一我不以为耻的人”,还有儿子的转变,如果没有他们Amy不知能否走得下去。
暴力的触目惊心也令人惊心。
多少人对于“庸常的恶”习以为常,甚至助纣为虐, 他们只是不愿意成为少数,不愿意出头。
但每个人,包括我自己,在说这些话时是否质问自己是否遇到这些事能站出来制止。
表现性犯罪的影视作品里,这部是我看过最好的。
好在描绘出了真实的世界对性犯罪受害人其实是缺乏关心的,性犯罪带来的伤害之深也是难以想象的。
每个人都有书写历史的可能,即使鲁迅眼里那些不佳的国民性依然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身上存在,我们的民族依然有勃勃生机和无限前景,这种前景的发生与我们的知识关系甚微,而在于一个个人能否真正站的起来。
敢于站出来坚持说不就很难,在影片所描写的这场性别压迫中,大部分男性体现出来的不光是坏,还有蠢。好在最后还是有很多人站了出来,这部影片中的明星不少,熟脸那么多反而削弱了影片可有的蛮荒气息,一群土掉渣在各方面都需要帮助的人,都可以想象到在纪录片中他们都是什么样子。
theron想继续monster的路数,本子不错,表演也到位了,但也仅此而已
后半段性骚扰案和强奸案衔接不够自然。又是塞隆女神扛起女权大旗对抗如山权势的性骚扰案件,另一部是爆炸新闻。结尾BGM一响起,女性力量燃起烈火。
“你问在别人以强欺弱的时候,你又能做什么吗? 首先,你要挺身而出, 你要挺身而出,来说明真相, 你挺身而出,为了你的朋友, 你挺身而出,就算你孤零零一人。 你要挺身而出....”弱小对抗强权的不公,除了永不妥协的坚强,别无他法,respect!
前期气到爆炸!后面也就那样!虽然得到了一些认同!但不解气!
好压抑,真佩服她们的毅力和勇气。在那样一个工作环境,我怕是一天都做不下去。但她们竟然忍受了那么久,可见女性想在社会上生存下去,选择是多么的少。想告诉自己,要时刻保持善良、正义与勇敢,尤其当正义孤立无援之时。
metoo时没把这片扛出来,有内行啊
在女人第一次能够接触到高薪的、男性占绝大多数的行业时,她们被抱团的男人们性骚扰和歧视,感谢在每一个男性占主导的行业的首批女性工作者们的开疆拓土,是她们让法律不断完善,才有了今日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P.S., 妻母非母,只有母亲有自己的工作营生,才能保护自己的女儿,而不是听从父亲的意志,幸好本片中女主的母亲意识到了这一点(家务劳动也是劳动),而父亲也能够有所转变。P.S., 女律师也在职场上遭遇到了男性的歧视,而公司高层期望用女律师来打败女主,哈哈哈哈,真是印证了上野那句“分而治之,是支配统治的铁定法则。”
All she wanted was to make a living,instead she made history.塞隆扮演一个在采矿业工作的女工,从愚昧地接受骚扰到主动地起来反抗,她经历了亲情及社会的巨变。When Josey Aimes returns to her hometown in Northern Minnesota after a failed marriage, she needs a good job.A single mother with two children to support,she turns to the predominant source of employment in the region of the iron mines. 详见影评
看得人心堵,觉得有些时候还是喜欢逃避这些问题。看完好难,沉重。
好好的故事为什么能拍成这样
虽说是跟几乎看睡着的[永不妥协]走同一个老套路线,可爹地一从座位上站起来,我就开始失控。。。
只记得塞隆金发抽了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深刻,不过我是没兴趣看的
【2020豆瓣春日影展】2.5;电影整体过于刻板,塞隆的出色表演为电影加分。
2015,71,表演是过得去的,剧本偏题了,根本达不到宣扬女权主义的作用。
题材可以,拍的好平好无聊好没趣,磨磨唧唧不知道想干嘛,看了十分钟二倍速,半小时三倍速……观众的情绪被无限消耗掉。比决不妥协差了十万八千里。女主性格也是无语,跟黑暗中的舞者女主一样,蠢的无以复加,完全同情不起来,人类社会也是动物社会,你蠢给谁看呢。原来是花木兰的导演啊,那没事了。最后的法庭戏又让坠落的审判学去了……..一样那么神经。
男性主导的圈子对女性的霸凌和性骚扰,这个世界要实现男女平权,任重道远啊。
三星半,不失不过的真人真事改编。整个故事还算流畅,但缺乏力度和深度,远不及同类型的《被告》、《永不妥协》。
当异性交往的时候,你是以“人”的视角去看对方,还是以“性别”——本能的视角去看对方,这是你是动物还是一个人的重要试剂。在美国,或者说尤其是在美国,在中西部,在底层劳动人民中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概就是这个调调吧?美国人没有文化,大部分人活在本能里,如此而已。当然,美国人也很有文化,只是他们大都是移民,而且住在东西海岸。所以,这片片渲染的,大抵是真实的,不然也不会打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了!当然,类似的事情不单单是美国的问题,而是包括东某国在内的全人来的事情……在东某国,我相信在底层,这种调调一点也不比美国差,甚至比人家更严重……文明——人类的生活秩序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争取进步必须有人站出来,有人做出牺牲,她(他)们才是人类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