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应该是疫情期间看过的最恐怖的电影了,一点不夸张 真的是开场五分钟就死了很多人,而且不仅是虚构角色的死亡,很多是真实的交通事故及公路暴力实况录像,立刻就能把所有开车的人吓出冷汗。
之后#罗素·克劳# 出演的公路杀手就越来越变态,现在想起他的脸还是浑身发抖。
本片太适合在汽车影院上映了,对于坚持本周末上映的决定我完全支持。
因为其目标观众群就是开车的人。
特别是在加州,几乎每个人都开车,片中遇到公路暴力(Road Rage)屡见不鲜。
片中也出现了几个非常直观的撞人镜头,冲击力不亚于恐怖片。
加上节奏很快,也足够令人紧张,从头到尾可以说没有松懈之机。
不过很快,影片就从展示公路愤怒变成了一个变态跟踪狂的故事,这也是影片的问题所在。
它没有深入探讨公路暴力背后的原因,而是专注塑造了一个很令人难忘的反派。
公路暴力是十分令人有共鸣的事,如果能就此进一步展开探讨,比如类似之前奥斯卡获奖的《Crash》讲一些更为触动人心的小故事会更让人深受感触。
但本片则是前半部分有类似的企图,但后面就完全成为了一个变态杀手如何发泄暴力,且并没有对他的行为有过多解释。
这就把一个很好的题材浪费成了B级片,最终只变成了一种暴力宣泄。
甚至有时你会觉得这暴力是否有点太过了?
不过女主和罗素·克劳还是相当有说服力的。
我更希望看到本片去探讨究竟是什么给人们这么多愤怒和压力。
比如我们每天看到新闻,谁又被杀,谁又被砍,不仅应该关注凶手如何处理,更应该去关注其背后的原因。
适合疫情期间观看,保证看完更上火。
本片还是可以让人们意识到公路暴力的严峻性及思考要如何避免成为公路暴力的牺牲者。
比如我自己开车真的需要听音乐舒缓情绪,堵车是真的考验耐心,有时遇到不开心的事或糟糕的一天,真的需要音乐来镇静和调解心情。
而且一旦遇到有人挑衅,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像本片中的女主角那样硬扛,而是避免与对方对话,甚至避免任何对视,装作没听到没看到,这样真的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是在加州这种必须开车的地方一定要掌握的生存技巧.
路怒族在国内也是屡见不鲜的,都是因为屁大点的事情。
路怒造成的后果情况轻一点互骂脏话,严重的就开斗气车,再狠一点的当场就把人捅了。
我们男主就不一样了,直接就是说杀你全家,就杀你全家,一家人就应该齐齐整整。
昔日帅气的罗素克劳现已满脸横肉,果然男人都摆脱不了中年发福么。
男主一看就是老司机了,公路上虽然造成多起严重车祸,但是让速不让道的做法还是...这,他好像是加速的。
算了,跳过这茬,这部电影作为一个很好的道路教育片,影片竟然意外的为舒适驾驶环境提供了很多合理的小建议。
1⃣️有限的汽车空间里收纳功能的重要性,女主车上找个东西要找半天,这点就是老美不如我们的地方了,我们网上能买到各式各样的汽车收纳神器,并且支持个性化定制,保证帮你解决汽车空间率的问题。
2⃣️重要物品随身携带的重要性,这我国公共场合重复宣传的事情呀,女主手机不带就算了,车也不锁,一点安全意识都没有,这怎么能成为合格的司机。
3⃣️电池电量的重要性,充电线车载充电器我们这几乎每辆汽车里都有,不仅如此,我们家里放个充电器,车里放个充电器,办公室也放个充电器,并且随身携带充电宝,数码设备没电关机不存在的。
我们应该加大中国制造的出口,解救水深火热之中的美国司机,让他们也能享受下舒适驾驶,摆脱手机低电量和关机的焦虑状态。
我想知道女主为什么不在”查找”里面把共享我的位置关掉并且开启设备的低电量模式呢,还想知道男主后来开的是什么牌子的MPV,质量好的离谱。
男主驾驶该车造成3起交通事故后,竟然只是前保险杠掉漆和轻微变形。
该汽车品牌公司可以考虑给笔巨额广告费了,这可是很靠谱的汽车安全性宣传啊。
这男主要是开的大众的话,提前喜提大结局。
最后,我想到一句话。
我开车讨厌两种人,一种是加塞我的人,一种是不让我加塞的人。
与加塞比起来,按按喇叭又算什么呢。
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愿大家都能遵守交通规则,文明驾驶,一路平安。
#精神错乱#★★★★★,墙裂推荐,以路怒症为引子和线索的惊悚片,导演用非常现实的拍摄手法,仅以紧张的节奏牵领观众,堆叠出窒息感,而它真正令人细思极恐的地方在于事件的日常性和随机性,虽然变态杀人狂不常有,但如果没有上班上学迟到、没有堵车后变道换路、没有在那个路口等红灯、没有生活工作上的烦心事令女主情绪爆发的话,那就不会有后续的剧情。
没想到本片是如此的短小精悍,这年头不到九十分钟的电影不多了,而就在这有限的时间之内,也没有任何多余的镜头,连前期看似闲聊式交代出来住在敬老社区的老母亲、居家的弟弟和准弟媳、糖果剪刀、处在迷宫一样街道的老房子、邻居的新车等等都为之后的剧情做了铺垫甚至是推动剧情的关键元素。
这电影算是极好的交通部门宣传片,比《流浪地球》里那段俏皮的北京第三交通委宣传诗深刻多了……影片最后,女主再次遇到自己马上要路怒的临界点终于停下了按向喇叭的手,坐在后面的儿子总结性地说了句“明智的选择”。
想起来一句老嗑: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人们在路怒的时候都觉得自己能打得过对方,也许单纯觉得骂出去两句不至于让自己吃亏,也许在和谐社会里的确没有什么变态杀人狂,但总有比你更“熊”的人,天外有天,“熊”外有“熊”,当你发现你开始惹不起对方的时候,可就真的停不下来这“糟糕的一天”甚至付出更大更不值当的代价而毁了余生。
——九戒影评
首先声明:我对女主的按喇叭和不道歉没有任何意见,因为碰上男主这种货色,一点火星他也会爆炸。
即使肥成猪,罗素克劳张力十足的演技和魅力也绝对担得起这样一部靠演技支撑的惊悚大片,何况还有大量炸裂的动作场面。
这本该是一部类似《危情三日》的高分大片,结果因为主题模糊和剧情混乱的原因,给整垮了。
男主的人设是企业中层,受伤被开,然后落魄潦倒,开始报复社会。
从开场杀死前妻家人并纵火,他已经成为一个恶魔,即使女主不惹他,他依然会报复社会,制造伤害并毁掉自己,这和精神错乱关系不大。
这种人就是典型的无差别杀人犯,就是烧公交、校园砍杀的那种人,和《危情三日》那个教师目的明确的精心策划、淋漓复仇、对抗体制的教师截然不同。
现实中这种人的报复行为,因为条件和能力所限,一般是突发犯案,没有什么精心设计,目标就是弱小妇孺。
本片男主的身手矫健、头脑一流,从换手机到粘平板电脑追踪设备,迅速找到律师,杀人干脆利落,开始跟女主玩死亡游戏。
既不像个鲁蛇,更不像是犯罪新手,这种人,怎么看也不像个能被社会淘汰的主,其实更像食物链顶端的角色。
编剧如果是探讨这种弱者遭遇不公报复社会的现象,男主的犯罪天才人设显然是极大削弱了影片的思想性,这就是主题不清晰的原因之一。
再说女主的问题。
从路上发生口角后进加油站之前,影片很精彩,已经隐隐有2020最精彩大片的模样了,然后女主就开始精神错乱,影片也就开始垮了。
女主发现男主跟到加油站,如果不是女汉子,应该报警。
发现撞死加油工,应该报警。
发现律师男友被杀,应该报警。
男主开始按她的手机通讯录跟她玩杀人游戏了,她终于报警了,可惜,只说了保护解雇她的女雇主,其他亲人一概没提。
然后弟弟女友被杀,弟弟被抓。
她然后按男主要求接了儿子,然后母爱爆棚,决定硬怼男主??
这不是精神错乱是什么?
你不是好莱坞的女特工女超人,这不是荒野森林探险遭遇杀人恶魔,而是上个班都堵车的城市,报警啊!
我在朝阳区幸福路,杀死多人的车号xx的皮卡正在追杀我!
实在不行就找路人报警,或者把车开到警局,一切本来就是这么简单。
瘦弱的女主偏不这么干,就要带着瘦弱的儿子,回父母老房子,跟穷凶极恶、五大三粗的男主玩个终极死亡大对决。
这不是精神错乱是什么?
看完电影后我开始深刻反思本片:讲述的是社会不公问题?
不是。
讨论路怒症现象?
不是。
通过一起摁一下喇叭引发的血案来普法教育?
也不是。
原来就是个二流的惊悚犯罪片!
看了一半心里面就堵得慌,全程是收缩着小心脏在看,如何面对人生危机,处理公路上遇到的麻烦、路怒,我看女主需要从以下小事做起:1、下车加油,一定要带上手机并锁车,钱包不要放车顶;2、手机一定要有固定的随身放置位置,不要随处乱放;3、车内物品一定要摆放整齐,心中有数,在哪个位置闭着眼能拿到,不要像女主一样翻天找地找空气;4、手机一定要设置密码,不要嫌麻烦,多级密码,现在手机越来越重要,支付通信,一定要实施技防人防,防的就是你疏忽的那一次'万一';5、 拿到陌生人在车内留下的电话,第一件事就是丢掉,不然从接电话开始,你就会深陷不断的麻烦;6、遇事不要慌,先拍个照片是有道理的,拍人、车牌号,第一时间告诉警察,信息有没有用警察会知道;7、与警察打交道,不要太友好,必要时直接截停求助,事后警察叔叔也不会怪你的,不然你犹犹豫豫的,不仅保不了你的小命,有时候连警察的小命也要丢;8、遇到路怒纠缠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旁边的人也纠缠进来,不然别人都会隔岸观火,毕竟对付路怒最好的办法是明哲保身,当别人路怒撞你的时候,最好办法就是撞前车,如果你一个人死扛,结果就是第一时间旁边的车全跑了;9、遇到麻烦之后,自己一定要远离亲人,把亲人安置在安全的地方,不要把亲人牵扯进来,不然将变成筹码;10、不要招惹开车犯迷糊、犯错的司机,你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他在经历什么,他是不是精神病、垃圾人,不然他将有机会在你身上犯错,被狗咬的大多是逗狗的,被狗惹了,你咬回去你也赢不了;11、要像片尾时女主一样,看见路口就刹车,看见绿灯也刹车,让喇叭落灰、油门踏板生锈。
不然影片中的素材就将真实上演。
开门见山,我觉得路怒的明明是女主,气急败坏地冲前车按喇叭还恶语相向,她儿子在后面一直规劝她,急得直跳脚,怎奈这个熊家长就是不听劝,最后引火上身。
可是电影的矛头却指向了男主,属实有点不公平,一码归一码,男主杀人放火的确不对,但是却遵守交通规则,在经受人生变故的重大打击之下仍然保持冷静想跟女主好好沟通,却换来女主一顿破口大骂,换了谁都受不了,当一个人has nonthing to lose的时候,做出什么事情都不足为奇。
女主的路怒行为在平时可能就引发一次小口角,但是对于一个精神濒临崩溃的人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所以女主只能自认倒霉。
受疫情影响,2020的电影太少了,好电影更少了,明星们都躲在家里,只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18线演员还在拍电影,少有大制作了。
这部电影显然是去年拍好得的,今年迟迟才上映,有金球奖影帝坐镇,让人在看到预告的时候就期待满满,果然正片不负众望,紧张刺激,一点不拖泥带水,作为男主的第一部恐怖片,值得一看。
急躁的翠花狂按喇叭,恨不得想要有一万只草泥马踏过前面的小皮卡,眼看着绿灯变成黄灯,翠花急打方向盘,一脚油门,超了上去,还不忘冲着小皮卡比了一个国际手势。
可还没等翠花走几步呢,又遇到了大堵车,她也只能无可奈何的接受周一的早上,可是,刚刚的小皮卡已经缓缓的跟了上来,翠花瞥见了面露凶相的皮卡司机丧彪,立刻神情紧张起来,丧彪示意翠花的儿子小帅摇下车窗,同样害怕的小帅赶紧按下按钮,丧彪向小帅展示了如何礼貌的按喇叭,并质问翠花刚才为何那么粗暴的问候他全家,翠花根本不想跟他纠缠下去,示意小帅关闭车窗,可车窗偏偏在此时被卡住了,翠花暴躁的大叫着说,刚刚明明是绿灯,你为何不走,丧彪说刚才可能一时走神了,并真诚的向她道了歉,但作为回礼,丧彪也要求翠花为她刚刚的行为道歉。
可是,暴躁的翠花哪里有心情跟他道歉,直接把丧彪怼了回去,并再次问候了他全家,被整懵逼的丧彪彻底愤怒,威胁翠花说,要让她知道糟糕的一天到底是怎样度过的。
道路畅通后不久,丧彪驾驶皮卡疯狂的追了上来,一个紧急变道超过翠花,紧接着又来了一个急刹,幸亏翠花反应灵敏,死死踩住刹车,翠花被吓出一身冷汗,差五毫米就撞上去了,丧彪鄙夷的嘴角上扬,一脚油门扬长而去,心有余悸的翠花母子,只能慢慢的跟丧彪后面,准备抄小路避开这个有毛病的人,可就在快到下一个路口的时候,丧彪突然快速发动方向盘,急踩刹车,皮卡直接横在了路中央,恶狠狠的给翠花来了两分钟的死亡凝视,之后又再次帅气的扬长而去。
被吓尿的翠花找准时机赶紧拐进旁边的小路,母子俩回头张望没有看到丧彪追过来,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但是,翠花根本不知道的是,被她激怒的丧彪,就在昨晚的雨夜,因为老婆出轨离婚律师,而愤怒的杀了她全家,刚才的一幕仅仅是她恐怖一天的开胃小菜。
精神错乱 (2020)6.22020 / 美国 / 惊悚 / 德瑞克·伯特 / 罗素·克劳 凯伦·皮斯托里斯
美国警察行动也是够缓慢的,当街杀人,线路啥的都有,连个嫌疑犯都找不到?
况且还有女主的电话可以定位。
女主的一系列操作也是神了,前面的一系列就不说了,单说最后部分,在那么有利的条件下,选择的是把对方的车撞翻,你怎么不等对方下车后装上去效果会更好?
还有,被对方打到在地,竟然脑残的去找儿子,结果引狼入室,这操作也是没谁了,不是说好了,占据有利地形,让敌人迷糊吗?
**1. 导火索与过激报复:荒谬的剧情逻辑** 《精神错乱》试图通过一场路怒冲突,探讨情绪失控的恐怖后果,但其叙事逻辑却漏洞百出。
女主角蕾切尔在开车时确实有不耐烦、按喇叭等行为,但这些举动仅仅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轻微摩擦,最多算是道德瑕疵,远未达到违法程度。
然而,电影却将反派(罗素·克劳饰)塑造成一个因这点小事就大开杀戒的“审判者”,甚至牵连无辜亲友。
这种极端报复的设定,已经完全脱离了现实逻辑,变成了一场纯粹为暴力而暴力的荒诞剧。
如果编剧真想探讨“路怒症的危害”,完全可以让冲突更合理——比如反派本身就有严重心理疾病,而女主角的行为只是最后一根稻草;或者让反派的报复控制在“教训”而非“屠杀”的范围内,使故事更具警示意义。
但本片却选择了最偷懒、最煽动情绪的方式:**让一个疯子以“正义”之名行屠杀之实,并让观众误以为他的暴行情有可原**。
**2. 受害者有罪论:危险的叙事倾向** 更令人不适的是,电影通过反派视角的铺垫(失业、离婚、被社会抛弃),无形中让部分观众产生一种错觉:“这个女人活该,谁让她招惹老实人?
” 这种叙事本质上是在为暴力开脱——它暗示,只要一个人自认为被冒犯,就有权用极端手段“惩罚”对方。
现实中,路怒症的本质是情绪管理失败,而非“正义执行”。
但电影却通过快节奏的暴力场面和反派“悲情背景”的渲染,让观众在肾上腺素刺激下模糊了道德判断。
尤其危险的是,某些现实中的偏激者可能会因此片强化一种扭曲认知:**“社会/女人欺负老实人,暴力是唯一的反抗。
”** **3. 暴力娱乐化:低劣的商业算计** 《精神错乱》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将血腥暴力包装成“爽片”**,却回避了真正的社会反思。
电影用大量刺激镜头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却对心理健康、愤怒管理等核心议题避而不谈。
相比之下,《小丑》(2019)同样展现边缘人的暴力,但至少试图讨论社会体制的冷漠;而本片则纯粹是一场**“看疯子如何杀人”的B级片狂欢**,毫无深度可言。
**4. 观众反响:令人担忧的共情错位** 更可怕的是,部分观众对反派的暴行表示“理解”甚至“支持”,认为“女人就该长记性”“老实人爆发就是爽”。
这种反应恰恰暴露了电影叙事的误导性——它让观众代入施暴者视角,却忽略了暴力本身的非理性与危害。
如果按此逻辑,现实中任何轻微冲突都可能被解读为“该杀的理由”,社会秩序将彻底崩塌。
**结论:一部三观扭曲的烂片** 《精神错乱》本可以成为一部警示路怒危害的社会寓言,却因拙劣的剧本和扭曲的价值观,沦为一场**美化暴力、煽动情绪的烂片**。
它既没有合理的角色动机,也没有深刻的社会探讨,唯一剩下的只有血腥场面和空洞的“复仇快感”。
一位急急忙忙开车送儿子上学的母亲,正碰上马路大堵车,赶时间驾车烦躁的她,不小心冒犯了一位更加烦躁的路怒司机,噩梦般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许久未见的罗素克劳体型暴涨,仿佛吹起的气球,其人眼神中的阴鹜狠劲儿配合庞大身材,愈发显得凶神恶煞,完美代言了一个暴躁的社会垃圾人。
装载着对社会无处发泄的怒火,和满满的负能量,这位破坏欲超强的疯狂司机驾着一辆健硕皮卡穷追不舍,将那位冒犯他的可怜母亲、和她身边的亲友彻底逼上了绝路....
剧情很简单,但横冲直撞的节奏迫力十足。
观众将目睹无助的女司机一步步从最初担惊受怕、东躲西藏、到最后为救儿子绝望中拼死反击的全过程。
电影教给我们简单的做人道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最重要:远离社会垃圾人!
bug比较多,情节倒是流畅!
看到路人甲被波及就。看到Andy挂了已经想拉黑女主了。
文艺片,看不下去
就怕变态有文化,女猪生活过得一团糟
罗素克劳摇身一变从角斗士变成路怒杀人狂,这个故事告诉你不要肥胖,否则你只能演反角让奥斯卡小金人溜走
无厘头又让人生厌,毫无逻辑可言、、
速通
史上最可怕路怒症社会 时代 生活压力 种种因素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能把这个拍得如此精彩值得五星
大型路怒宣传片
The moment I was watching, I was like: Why I am here...
本来可以拍得更好的,还是流于俗套了。
片子走向是很普通的犯罪惊悚类型 紧凑的b级片已经把类似题材排遍了 本片的剧情逻辑不交代就算了 把女主的人设设计的太中二 做的选择和当下反应都不是正常逻辑里的合理行为 浪费了罗素克劳这么卖力的过反派瘾
罗素本人就值4星,很不错的片子,很喜欢女主
拍的一般的公益广告片,鉴定完毕。
幸亏情节紧凑才不显得破绽百出。女主太令人讨厌无法同情所以无法接受结尾。做人没责任感出轨没钱还在加油站买彩票车破还车技差并且还对客户正当的解雇怀恨在心真是槽点太多white trash的代表。就让russel crowe为民除害不好吗。ps胖了才发现其实是实力派
槽点太多了,看得我着急,前三十分钟里女主被车追,手机丢了的时候,你就不能随便开个地方找个小店电话打给警察啊、?发现车里有另一个手机的时候为什么要接电话啊??然后餐厅里那些食客也是有意思,只会看热闹不会打给警察吗?简直气死我了(有幸在瑞士汽车影院观看)
就是一神经病追杀母子二人的CULT片而已,路怒只是一个由头,由头可以是报复医生,报复律师,报复学校等等等。剧情一般,比瞎编强一点点,角斗士先生演得倒是认真,女主也演得卖力。
I'll make my contribution this way, through violence and retribution.
路怒症遇上傻大姐
哪怕称为低配版的《城市英雄》都太勉强。就算在惊悚片领域,也算是挺糊弄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