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就很喜欢八公的故事,这次看到冯导和陈冲一起演的忠犬八筒,算是爱宠养宠人士的狂喜时刻。
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情节,但能展现出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与陪伴就已经足够让我满足了,很多时候,温情要比激烈更难得。
在陈敬修眼里,考察路上遇到一只落单的小奶狗,就是发自内心的可怜它无家可归,继续任它流浪很可能要一命呜呼。
于是它将小小的中华田园犬带回了家。
不过他心里还有点忐忑,因为老婆李佳珍可不允许家里养狗,而且结婚前就定好了规矩。
所以只敢悄悄藏匿,不敢大胆展示,直到被儿子陈远桥发现,贪吃又贪玩的小狗终于在一家四口面前亮相。
这是很有烟火气的故事,一些声音显得尤为有趣,比如,有时候是麻将桌上大家搓牌的声音哐啷叮当作响,有时候是老陈家的饭桌上,一家人为一只狗的去留进行激情辩论。
底子温情的小吵小闹,点缀着老陈一家的生活,似乎也让他们的日子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虽然老陈刚开始不知道之后八筒会给他带去多少快乐,但他的善心收留种下了一颗种子。
经过一段小波折,八筒正式成了陈家一员。
幼年期的小狗,可爱又调皮,偶尔也会做出一点出格的事,比如把麻将桌掀翻。
但小狗狗有什么怀心思呢,它也不是故意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连一开始最反对收养小狗的李佳珍也接纳了这个“狗儿子”,很多细节和台词听着也会心一笑,老陈说八筒喜欢麻将,肯定能跟老婆合得来,老陈调侃小八筒能上床了,可见待遇和地位上涨。
这些温馨的画面,还在于八筒性格亲人,总是会到长江索道那里等老陈回家。
它就那样乖巧的蹲着,还会找一个视野最开阔的地方,简直不要太聪明。
等一见到老陈的时候,又兴奋地扑到主人身上撒娇,那个画面真的很治愈。
当然,这种爱和守护是双向奔赴,有次老陈忘了八筒等自己,在花坛那里找到八筒的时候,领子周围是汗,一看就知道是着急忙活赶过来的,细节做得很足。
而且,随着儿女成家,老陈跟妻子还是觉得家里少点什么,更把乖巧懂事的八筒当成了寄托,“过去咱们家四个人吃饭,现在就咱们俩了。
这人呐,就是愿意弄出一些热闹的动静来,让自己度过一些难受的时候。
” 我觉得导演在本土化处理上也下了一番功夫,选择重庆作为故事的发生地也比较有意思,三峡工程和搬迁都合理解释了老陈一家的分离与等候,那是很多人熟悉的历史背景,这也成了电影的出彩之处。
当然,电影的泪点还是八筒苦苦等待的十年,很多人都知道它等不到了,劝它离开,可它还没有见到老陈,还没有等到那双熟悉的大手抚摸它的头顶,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走。
十年间,很多事都发生了变化,但八筒一直不离不弃地守在原地。
它的毛不再光滑,它的动作不再敏捷,它的眼神也似乎渐渐失去了光亮。
曾经风雨无阻的陪伴,全部变成了照片里的记忆。
后面真的太催泪了,这一次不再是老爹忘了它,而是老爹再也来不了了。
八筒不是不明白,只是它希望能等到老陈,也许能等到老陈,这已经成了它的习惯和唯一想做的事。
其实小动物的爱比我们想象得更纯粹,八筒早早就把老陈当成了自己守护的对象,从送他出门,到接他回家,都是最忠诚的朋友。
这种等候也是让老陈很暖心吧,就是有种无论自己去哪里,总有一个朋友在等他回去的感觉。
整个故事很治愈,本土元素融入得也挺好,麻将、索道、火锅等等,让人觉得是会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其实很多人家里都有一个“八筒”,它偶尔拆家,听不懂人话,但它们陪着我们度过了很多个平凡的日夜,这种陪伴就是家人啊。
喜欢电影里大黄亮晶晶的眼神,太干净了,小时候可爱,长大了可敬。
这是一只小狗感动全球数亿人的故事。
八筒(大黄 饰)是一只可爱的中华田园犬,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了命中注定的主人陈敬修(冯小刚 饰),成为了陈家的一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美好的家已经不在,但八筒仍在原地等待,它的命运同它的家人紧紧地牵绊在一起。
本片改编自新藤兼人原著剧本《ハチ公物語》。
日本原版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30年代,抛开文化背景等因素,当时的生活水平,交通通信的便利性,乃至猫狗等动物饲养的理念和方法,都无法和21世纪的中国相比。
真实历史中的八公之所以一直在车站徘徊,并非等候主人,而是因为它后来的收养人居住在附近,以及车站有小贩投喂它,当时养狗散养是很常见的。
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仅仅因为女主人随儿子搬到北京,女儿还在重庆本地,“八筒”就流浪在外,十年流连在渡口缆车站守候,孤守在旧家的位置,却从未被家人寻找,不仅不合情理,甚至让人对陈教授的妻子儿女的不负责感到愤怒。
好几年之前就看过忠犬八公的电影,印象拍的还比较感人。
最近在电影榜单里又看到了这部片子,一直以为就是原来的那部外国电影,也就一直无视它了。
今天无意中发现,这是一部国产的片子,而且主演也是名角,好奇心驱使,国产的和国外的究竟区别如何,花了二个小时终于看完了。
凭良心就,这个影片拍的还是非常棒的,本来想打五分的,但本人不太喜欢狗,就减了一分。
以狗为主题的影片,重点肯定要放在狗身上。
这部影片把狗与人的感情拍的非常感人,特别是十年之后妈妈与儿子回到重庆,还能再见到八筒,报刊亭的老板说八筒在索道站门口等了陈教授十年。
八筒把妈妈与儿子带回尚未拆迁的原住处,房间里堆满了八筒带回来的每天一份的报纸。
能重新见到妈妈与儿子并把他们带回老屋,八筒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所有的付出终于有了结果,自己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止不住自己的眼泪。
另外,与美版相比,国产翻拍版的更接地气,在表达狗与人的感情之外,也很好地表达出夫妻之情、父子之情,真实地展现了高校、市井生活等社会现象和时代的发展变迁等。
更喜欢美版,日版没看过不评价,美版的教授温文尔雅,一看就是文化人,更有一颗仁爱之心,从气质,谈吐上,还有对小狗的态度方面,完完全全展现出来了,特别是趴在地上,叼着球和小八玩的时候,真的把他对小狗的喜爱显露无疑,还有日本朋友对秋田犬的叙述,让小八的形象,以及性格,对主人的忠诚也做了铺垫,很自然,国内的这个版本看不到那种男主人对小狗的友爱,感觉就是一直在使唤,台词上,情绪上都不如美版的生动自然,一对比的话,我真觉得是翻拍的烂片,镜头上美版更温馨,国内拍的,太过沉闷,太过平淡了,美版的配乐也更加轻松,诙谐,到后面的几个情节也算是自然呈现出来的高潮泪点,国内版本那个去老房子看10年来八筒搬来的报纸,无论怎么看都显得太过刻意,另外加入的一些川渝元素,也没给这个电影润色,可能不是重庆人,我没有啥代入感,美版的男主人收留小八,到最后女主人同意留下小八,这之间的过程,更加自然,更能看出夫妻之间的和谐关系,更为后期男主离世,女主人那种悲痛,以及对小八的无奈和心疼,更是一个看点,国内翻拍的在收留八筒这块,以及留下八筒这方面,太过刻意了,首先是收养狗狗,要查户口,然后陈教授的意图太过明显了,后面加上讲道理的环节,整体太过突兀,然后是美版的教授在去世之前也做过一些铺垫,能感觉到教授的身体状态变差,国内版一直是吃药,然后上船一下子就没了,这里太过潦草了,国内版本让我觉得尴尬的地方,就是陈教授喜欢足球赛这块表现的太过刻意了,台词相当呆板,在谈谈演技上,冯小刚的眼睛里没有透露出对八筒的疼爱,喜欢狗狗的人看狗狗的感觉,应该是不一样的,冯看起来太过平静,情绪上的递进不行,陈冲演技确实好,我挑不出毛病来,子女,女婿三个人我建议从头学表演吧,国内翻拍的情节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叙述的不清不楚,在我看来确实比不上美版.
本土化很成功,北方人对重庆倒没什么乡土情节的共情,在成都上学听重庆话还是蛮亲切,共情了冯小刚不懂重庆话不会打麻将,本土化改编增加了沧海桑田的感觉,江岸被侵蚀老房子被拆迁,这种本土化中国人看确实很容易破防😭亲情部分感觉冯小刚演的爹和我爹太像了,说过的话都差不多,他和儿子的相处模式也很像我和我爹,以后如果真要嫁女儿了应该也差不多吧(.)最重要的小狗!
在抖音上看了不少宣发,小狗真的超级可爱,大家对小狗都很好,不过感觉电影弱化了原版里的人狗情,还好最后半个小时拉回来了,看到小狗十年的报纸堆真的完全破防直接哭出来了,小狗死在老家里比美版死在雪中好像更有冲击力,最后有家人陪在身边死在自己的老房子里,教授还是来接他了关于为什么没被狗贩子偷走,影片中也表现出很多人对小狗都很好吧,街坊领居都认识了小狗自然也会留心去保护小狗后来得知了动物组导演就是《流浪33天》的导演,才知道里面的大黄和老去的八筒居然是同一只狗,这种命运感让我在看完电影之后又破防了一次
作为一个没看过美版日版的人,我觉得本土化得挺好的,重庆话、麻将、过江索道都很自然,狗狗在台阶和树荫里的奔跑也很美。
主要的问题是剧本,用力过猛,非得明明白白地按头让你哭。
几个例子:1. 教授去世之后,老婆一边吃给教授留的面一边哭。
这属于大家都能想到的镜头,还怼脸。
如果改成:夫人利落地处理完所有事情,晚上去索道站找八筒,八筒不肯走,夫人硬邦邦地说了句别等了他不会回来了,说完了顿住、有点哽咽,仿佛说出口这件事才变得真实。
八筒安静下来,舔舔夫人的脸,静静陪她,然后夫人控制住自己,柔和地牵着八筒回家。
这样夫人和八筒才有了情感交流。
2. 我其实很喜欢儿子的线,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关心很难表达,狗狗变成了父爱的延伸,很符合中国人含蓄的爱。
但儿子非得在父亲死后加一场哭戏说我什么都知道,以及火车上非得给真空包装一个镜头,实在是没有必要。
改成:儿子看着追火车跑的八筒,顺着八筒身后看过去但没看到人,明白了父亲也来送他但没追上的心情,眼含泪光,然后对八筒喊我晓得、回去吧、别送了,让他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八筒听懂了,停下脚步,看着火车远去,就像父亲看着儿子远去。
这样儿子和八筒也有了情感的交流。
3. 女儿的线太支离破碎了,工具人本人,没感到她跟家人或者八筒有什么情感,删掉也不影响。
如果加一点女婿跟女儿吵架声音比较大,父亲想要生气又不想干涉,结果八筒冲出去把女婿裤子咬掉了之类的,又有笑料,又表达父亲对女儿含蓄的关心,还能增加女儿对八筒的感情。
4. 结尾小八筒在天国见到教授,双方很克制地打了个招呼,一起在劣质特效里走入七彩云朵…太透了,一点想象空间都没有。
我跟闺蜜觉得改成:1)小八筒奋力爬上高高的楼梯,一下子扑到教授怀里舔脸撒娇嘤嘤嘤;2)小八筒爬上台阶看到教授,懵懂一歪脸;3)八筒爬上台阶,听到光里有人叫他,扑到光里——然后就结束。
就很好了。
留一点白。
总的来说,如果能靠八筒串起来一家人的情感,体现不一样层次的人物,会很好。
但现在前一半是冯小刚个人秀,后一半是狗狗卖惨秀。
情感表达太用力,太想告诉你:很好哭!
哭吧!
感动吧!
先前看过美国版,所以已经知道故事的所有内容,对于国内来说,这类题材太少了,必须要来看看我们中华田园犬。
希望未来可以多一些这类题材,包括猫咪的。
电影的结尾跟美版不同,当老房子里报纸堆成山的时候,泪如雨下,根本收不住,电影没有煽情,就是自然而然,看到八筒安详的离开,并见到了它苦苦等待的人,他们一起乘坐着“长江索道”去往天国,那个画面戳泪又温暖。
当主人去世后,老房子也要被拆掉,物是人非,狗忠如一。
八筒的爱,简单又真挚,记得陈敬修爱看球,记得叼报纸,记得回家的路,记得送他上班、接他下班的路……它用一生在守护着和主人的约定,电影看了两个小时,哭了一个小时,真的太好哭了。
这部电影,除了养狗的人,养猫的人也适合看,都是可爱的毛孩子,都是共通的,回到家,抱着我的小猫狂贴贴,希望全世界的小动物都能有人疼爱、幸福快乐
八筒好可爱《忠犬八公》这个故事在中国的本土化翻拍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急迫。
因为中国急需一次对生命价值的重塑。
在传统观念里,猫狗这样的小动物都具有实用性的价值,比如狗是看家的,猫是抓老鼠的,但是唯独缺少“陪伴”、“家人”、“生命”这样的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突飞猛进,“宠物”的概念渐渐被大家熟知和认可,猫和狗才从原来的实用性价值转变为陪伴性价值。
猫不再仅仅是为了抓老鼠,虽然目前还有很多开店的店主会抓一只猫去店里逮老鼠,但这样的比例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陪伴孤独的城市年轻人。
狗也不仅仅只是看家护院,很多人从狗的身上看到忠诚、陪伴,还有很多人成为了“狗友”,一到下班或者节假日,就带着自己的狗去公园里和朋友聚会。
我们看到,这场关于动物的价值转变正在中国悄悄来临。
然而,关于猫狗等级观念的区分依然很严重,就像大家认为背着名牌包包比背一个普通的帆布袋更有面子一样,一些人依旧用金钱来衡量宠物的价值。
在宠物界,土猫和土狗是最底下一层的,上面有很多名贵的猫狗,少则几千,多则几万。
笔者也遇到过在宠物店给自家土猫洗澡被嘲笑的事件。
而在我心里,这些人却是更加愚昧无知的存在。
如今,在“宠物”观念悄然来临的当下,我们更急需另一场重塑,告诉人们:生命无价,众生平等,没有什么高贵之分,你付出了爱,它就是你唯一的陪伴和家人。
中华田园犬八筒小时侯《忠犬八公》中国版里的小狗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华田园犬”,俗称“土狗”,这种曾经被很多人瞧不起的品种如今登上了大银幕,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壮举。
感谢导演徐昂,为我们中华田园犬正名,它小时候是那么可爱,长大了又是那么忠诚。
很多年前,我看过原版日本版的《忠犬八公》,这个故事也是在日本流传,进而改编成了各种版本,这么多年过去,这个故事依然可以感动无数人,依然在被翻拍,一是因为它的真实性,二是因为这个故事的内核,是人与动物曾经不被言说的感情。
人与人有真挚的情感,人与动物也有。
在日本版的《忠犬八公》中,正是日本有名的秋田犬。
如今,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忠犬八公》,自己的中华田园犬。
要把这个故事翻拍并不难,但是要拍好却不简单,导演徐昂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是做话剧出身,曾翻拍过《十二公民》,因为这部作品的成功被大家所熟知。
徐昂的一大功底就是将国外经典的作品做全新的演绎,本土化是他做的最好的地方,不做作不扭捏,一切顺其自然。
《忠犬八公》在日本上映,又在美国翻拍,如今来到中国,徐昂将故事放在了重庆。
八公变成了八筒,这个名字改得好,既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麻将”,又在电影中很自然的引出,取这个名字的寓意。
日版的八公一直在车站等待自己的主人,中国版的八筒来到了重庆的长江索道。
这个场景选取的恰到好处,因为如果选择别的城市,必然会在地铁站流连,那么场景就会显得太过现代化也不真实。
而在重庆的长江索道,本身就有历史的痕迹,周边的小店也可以成为八筒最后的避难所。
导演徐昂抱着演员大黄几位演员的选择也很到位,冯小刚和陈冲演技成熟,一直认为,冯小刚不仅是个导演,也是个很好的演员,在《忠犬八公》中,他饰演从北京移民到重庆的建筑教授,戴上眼镜的他自带知识分子气质,抱着小狗的样子也非常和蔼可亲。
陈冲饰演他的妻子,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女人,说一口地道的重庆话,作为上海人的陈冲(祖籍重庆)能把重庆话学得那么好,真的佩服她的职业素养。
有两场戏,陈冲演得特别好,第一场戏是丈夫外出出差,没想到就再也没有回来,在船上去世了,电影没有着墨于如何知道丈夫去世的消息,而是直接拍摄了她在家里做面条,四碗面条,代表了全家四个人,最后一碗面条,陈冲想要放辣椒进去,突然手停住了,不需要解释或者台词,我们就知道,这碗面是给丈夫吃的,因为丈夫是北京人,一直吃不惯重庆的辣椒。
她把两块焖肉放在这碗面条里,这是丈夫走之前说回来的时候要吃的,然而现在吃不到了,妻子自己拿起这碗面,替丈夫吃。
只见陈冲的眼泪一点点往下掉,手不住的颤抖,隐忍、心碎,都写在这无声的几分钟里。
观众切身的感受到这种离别的痛苦,一个每天陪伴的家人外出,却再也见不到了。
第二场戏是最后,十年过去了,八筒带着年老的陈冲回到拆迁过的老家,一片废墟,八筒躺在报纸堆里去世了,这是它每天都要叼回来的报纸,是它的习惯,无法磨灭的习惯,只有叼着这份报纸,它才能回到家里,然后第二天继续去长江索道等待主人。
陈冲的眼泪一滴滴的往下掉,观众们也再也忍不住,不停的哭,哭八筒,哭这样长情的陪伴。
冯小刚饰演的教授和八筒
陈冲饰演的妻子慢慢也接受了八筒笔者认为,一定是非常爱狗的人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因为对狗的热爱和了解写在每一个镜头里。
八筒怎么就记住了接送教授的路线呢?
它靠闻味道、听声音、看画面。
它闻到了卖菜的味道,听到了风铃的声音,看到了长江,还有转动的风车。
通过这些记忆,它记住了回家的路。
还有一场戏,是重庆的天气很热,教授带着八筒去江边玩耍,八筒捡了一块骨头,把它埋在土里,这是八筒和教授幸福开心的记忆,对于人类来说,可能只是一生中短暂的一瞬,但是对于一只狗狗来说,这却是它可以回忆的全部,所以当教授去世后,八筒也经常来到这片江边,找寻昔日的幸福,只可惜,教授再也不能陪伴它了。
“那就让我继续陪伴你,好吗?
”这一定是八筒的内心写照,所以它才会不断出逃,只为了回到自己原来的那个家。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几乎都是温馨的细节,有太多值得品味和写的地方,有待观众自己去电影院感受。
电影也不止写了人和动物的情感,还有两代人、夫妻之间的关系。
陈冲饰演的李佳珍是一个地道的重庆姑娘,因为小时候被狗咬过,本来并不接受八筒,但是因为爱自己的丈夫,看到他那么喜欢小狗,便不再阻扰,慢慢接受了八筒,虽然两口子经常拌嘴,但还是彼此慢慢被影响,这是家人之间的感情。
冯小刚饰演的陈敬修,对儿子的工作不了解也不太支持,但还是在儿子说要去北京工作的时候,冒着雨前去买他最喜欢吃的重庆小吃,还放了很多辣子,这种无言的爱也体现在两代人中间。
教授和八筒最美好的回忆电影的最后,十年后八筒等到了原来的家人,把他们带回了老屋,它终于可以安心的去了,去和教授团聚,就像回到最初,那个刚被抱回来的小奶狗,跌跌撞撞的跑上楼梯,在一片温柔的金黄色中,遇到了那个带它回家的人,他们一起乘着长江索道,去到了永远的家园,那里没有离别,没有痛苦,只有永远的陪伴。
领养代替购买,希望每一个小动物都能遇到自己的那个心软的神,给它们一个永远的家。
每天等在索道口的八筒
在上映之前,相信许多观众同我一样对“本土化”的《忠犬八公》并不看好,但导演徐昂再次以改编《十二怒汉》时的灵气与刁钻,向我们证明了“故事,还是自己的最动人”,抛开创作者的真诚与才华,去除演员的真情与表演,《忠犬八公》令我刮目相看的重要原因就是它以细而不腻、点到即止的笔触描绘出一副“人世间”的风景,这幅风景就叫做“此生”。
两版经典的《忠犬八公》(美版日版)故事的核都是“一人与一狗的真情”,然后用狗狗的影像让观众去代入,完成自身的感动;但徐昂改编后的《忠犬八公》,将核心进行了偏移,由“一人一狗”向“人世间”移动了两公分,正是这两公分的距离让影片成为一部以“时间”为基底、用众生做画笔的不俗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徐昂的这一版《忠犬八公》格局更大、立意更高,它不刻意煽情却温暖备至,它不着力与泪腺却更能让眼泪缓缓流淌。
这是一段温暖的旧时光:这是一段被导演偏爱的时光,那时的巷子总是湿漉漉,那时的日子总是过得很缓,那时远走他乡还只存在于歌词里,那时的小卖部不亚于一家“百货公司”,那时的人们总是很容易亲近,你一言我一语,老乡不分东南西北,甚至连狗子也能进入“老乡圈”,那时有坏人但还没有满地跑,那时一日三餐都是妈 妈 的味道,外 卖还在“娘胎”,那时“孤独”还没有成为传染 病,将“八筒”的故事放置在这样的旧时光中,是创作者对于本土化最犀利的审视,当八筒与旧时光合于一体,那种泛 黄的调调,是最具时间意味的佐料。
这是两年的相伴亦是一生的相守:陈教授与八筒相伴两年光景,从陌生到熟络,从进入家门到成为家人,只是两年的时光,但这两年却是陈教授一家最后“团圆”的两年,从女儿嫁人到儿子远走,从“人越是痛苦,越要弄点声响”到离别车站的目光流转,八筒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参与了这两年、也见证了这两年,寡言的父亲、操劳的母亲、率直的女儿、憨憨的儿子以及机灵忠诚的八筒,一起构成了氤氲于时光中的烟火气息,陈教授的离去被导演处理的很淡,就像是一颗石子落入湖中,起初只是一个圆点,随着时间形成一圈圈涟漪,拍打着那些命中的人儿,但又因为时间而逐渐隐去涟漪,最终归于平静,导演用八筒打破了这份本该的平静,反复敲打着人们的神经,让他们记住还有一个叫做“陈敬修”的人,直至最后八筒与陈敬修融为一体,如果说八筒在人间等着陈敬修回来,那陈敬修又何尝不是在天堂等了八筒十年,而这十年他们以另一种方式相伴,促成最终的一生相守,八筒如此,陈教授的家人亦是如此,那堆成小山的报纸,是八筒的思念,何尝不是家人的悼念,作为家人存在的八筒,在徐昂的镜头下,用自己的行动跨越了物种、串起了情感,推高了立意。
这是流动的图景、沉重的基调:影片的时间设定很刁钻,关于这段时光贾樟柯曾用镜头书写出《三峡好人》,那是发生在三峡周边的一副跨越几十年的流动图景,而这一切导演用极简的镜头处理,拆 迁、棒棒的归家以及随处可见的残砖断瓦,一条生命的逝去牵动着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又被融入大的时代之下,而时代则被流动中的影像记录着。
我认为,“时光不再”及“对时光的哀叹”,或是《忠犬八公》位于最深层次的主题。
sb电影 因为房东不让养狗就把狗给女儿 因为拆家就把狗送到农村 送给别人之后不闻不问 狗狗当了10年的流浪狗 你们他妈的是人吗 把狗狗当家人了吗?你们一家三个把冯小刚当家人了吗? 操nm的 最后看到狗狗还在那动情 10年了 装你妈呢在那 你们有心吗 (拿水枪呲狗狗的小孩出门就该被车撞死
两星给狗狗,毛绒绒真可爱。还有,遛狗还是要栓个绳
非常失败的一次本土化翻拍。唯一的一颗星给狗狗。我没感受到那种自然而然的融洽相处,原版让我很容易代入进去,就是把八公当做一个平等的朋友,无论是主人还是周围的路人。最后,一个普遍吃狗虐狗,收狗偷狗只为食其肉的地方,把狗当做低等代名词的国度,拍一个狗片也带着那种尊卑感,显得尤为可笑。
本土化改编的诚意是有的,切入点也算聪明。不过,请冯主演,我很难代入啊。开场的长镜头,导演在极力铺陈重庆的生活质地,冯小刚一张嘴, 立刻就觉得别扭了。除了他的口音,他身上有一种会吃狗肉而不是喜欢狗的气质,他叫八筒“好儿子”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网友的调侃,这是中华田园爹吧。
用地道(重庆)编剧做本土化处理的重要性,在本片得到了完美展现。主创里须要有人真懂这座城市,故事才站得稳,讲得好。这些年有太多以重庆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但大多只是借了“山城”的壳,不过是影像上捕风捉影,论“地气”,尚无一部可与本片相比。方言准确不乱用(除陈冲外其他演员口音不算违和),代表性景观亮相克制不泛滥。是《重庆晚报》不是其他报、是棒棒军不是其他服务业者,还有耙耳朵、公用电话,都是真实的年代,真实的重庆——除了那时候还没有黄色法拉利。谢谢担任编剧的重庆青年小说家张寒寺。
有因地制宜,但感动不足。主演没毛病,尤其陈冲,重庆老嬢嬢,活灵活现。
补标 太过煽情 没打动我 狗狗叼报纸有点震撼 仅此而已
日版美版珠玉在前,如此温情的故事怎么会拍得这么干巴巴……
教授生前那么爱的小狗,一起生活了那么久,家里其他人真的对它一点感情都没有吗?说弃养就弃养了,十年不闻不问,还不如报亭老板和棒棒对它好。奶狗的时候不拆家,会听口令会送报纸的小狗硬给它加一段拆家戏,有说服力吗。
一星给冯小刚一星给狗导演真的是太差劲了,人物动向是反的,轴线是乱的,情绪是错位的,主题是不明确的,演员表演是空无一物的。重庆编剧对重庆的理解也就是棒棒、辣、热、葩耳朵是吧,本土化移植也不至于往城市宣传片上靠吧。冯小刚的表演成功的把主题亮点引上了“中国式父亲”的位置上靠,也是本片除了狗以外唯二的亮点。但就是冯小刚一死,对时代&父亲的叙述就开始崩塌,彻底变成空无一物的工业催泪瓦斯,家里人对狗的态度也在这个崩塌里变得不知所云。白举纲演得比狗差多了,导演在片子背后那副丑恶的嘴脸都快溢出来了。
看过《忠犬八公》的外国版,但就是觉得这一版本土化相当成功,看起来毫无改编痕迹
大概没有几个人扛得住八筒叼了一地的报纸还有和主人天堂相见这两个催泪时刻,人一辈子可以做很多事,但小狗的心里只有主人,虽然不是很喜欢,还是得承认这个电影对得起这份爱
一颗星给小狗狗,一颗星给大狗狗 其余都很灾难
我也挺恋旧的。
原来是当天上映当天看的。讨厌冯小刚。讨厌中国式的情感表达(拧巴、矛盾、受虐狂)。讨厌挠着感情腺求眼泪。不可能再次感动的。
非常优秀的本土化改编,把《忠犬八公》的故事放在三峡拆迁背景下、把等待地点放在长江索道,真的是让我拍案叫绝的设定。但可惜的是,最终无论是三峡拆迁、长江索道还是山城棒棒军,都沦为故事背景的装饰物。导演把重点放在家庭情感关系上,但呈现效果却并不好。冯小刚和陈冲都是很好的演员,但两人的表演完全无法让观众相信他们是两口子,属于各演各的,连亲昵感都没出来。女儿那条线更是莫名其妙,写到最后这角色都没了,整个删掉都可以,强行让女儿扔狗很不合理且厌女。如果按我想法,还不如写冯小刚就是一个空巢孤独老人,多写写报刊亭老板、棒棒军的故事,把三峡拆迁这个背景做实,可能会更好。
还是那句话,只有狗狗不离不弃
很羡慕一些博主能把浮皮潦草的东西吹得天花乱坠。
好离谱明明晓得结局晓得套路还是哭得我眼睛痛!报纸那里哭崩溃,最后的粉红云朵电缆车的桥段实在是狗尾续貂……狗狗和陈冲的演技太好了555可是为什么最后要设计让八筒去农村我不理解!十年都没有再找它,它在那里等了十年啊!这跟最终遗弃了它有什么区别?狗狗不懂离别,只会等待,永远爱你😭看完电影又看同名小说《忠犬八公》,双倍酸爽哭成狗,啊!为什么这么好哭!
孙阔怕狗,带他去看希望有所脱敏。有点直男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