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自己有乐器控,于是闲着就上网找乐器相关的电影,终于下下来了这部,看完已经是深夜了,还是上来说几句首先说天才显然这个小姑娘是个天才,尽管风格既不是海上钢琴师也不像是莫扎特,但对于她的天才能力,仿佛成了一个道具,呼之即来,挥之不去。
导演似乎压根懒得回答如此这般的一个天才是否可能,也根本不关心我们熟不熟悉这个姑娘有多天才,只要大家能知道这个叫做歌的就是天才。
片子里连她练琴的机会都很少,练了几次要么是化解楼下的暴力事件,要么被老师听到特意邀请到老师家喝茶,甚至更离谱,直接被老外听到,老外说,OK,我的音乐会你来弹吧……钢琴段位之高。。。
真信手拈花,亦可伤人啊,这些情节只是想说她天才这件事,而影片表现的完全不是这些我想导演更多想表现的全然不是她的钢琴天分,甚至导演根本就不关心你服不服这个小姑娘是天才,否则怎么说也会在她推到小男孩后来一段很震撼的斗琴吧,至少来点激情对不对,就像《海上钢琴师》,就像《不能说的秘密》,就像《四分钟》但导演根本就不信这一套,仿佛她的天分已经尽人皆知,根本无需再叙,这显然会使很多来看热闹的观众很失望,但后面我们会看到她的天分并不是重点。
歌 有句话很打动我,她对那个傻乎乎的男孩笑了一下说:我就是音乐。
你看这就是天才的感觉,这份自信让我着迷,人家就是音乐,没必要再跟谁一比高下这样我们也知道了,钢琴天分只是一个道具然后就可以看剧情了故事的主角只是个面对重重压力难以释怀的小姑娘,喜欢一个正在考音乐学院的男孩子,剧情就这么多,我们完全不用期待比如这姑娘被那个老外看重带到欧洲深造,也不用关心后来他俩关系发展成了什么样子,以及这姑娘终究有没有失聪导演想表现的也就是这个小姑娘的一段人生历程,这样的电影往往很淡,就像一杯水,这个片子淡的甚至连煽情都没有。
她有自己的苦恼:比如要很变态的保护手指,很想念自己的父亲,很喜欢这个男孩子又好像无从说起以及听力总越来越差,这些都使她烦躁不安,怎么会有心情弹钢琴呢,所以她不弹,拒绝的理直气壮。
关于演奏我们不要讨论她在电影里弹的究竟怎样,只要像相信祝无双厨艺天下一绝一样相信她弹的很好就行了。
我们可以看到她在音乐会上的时候真的弹的很好,至少演奏的时候,心情是合适的,她母亲不同意的理由有些牵强,她看了一遍就和乐队一起演奏的情节有点夸张,毕竟天才是自己的事,又不是一个天才乐队,这次演奏是全世界认识了这个钢琴师,随后姑娘重重的跌倒在舞台上,完全没有演奏时的那份从容与潇洒,她真的就是音乐,放佛也就只能活在音乐里,面对台下观众的欢呼,她无所适从,看到自己喜欢的男孩子,尽管不是第一次在他面前演奏,她紧张,她羞涩,突如其来的无助差点让她忘记了呼吸,更忘记了刚刚演奏的是莫扎特的曲子,也可以微笑着结束的演奏结束,在她看来完全没必要庆祝刚才的胜利,还是那句话,人家是天才,没啥说的。
姑娘茫然的走着,她去找她父亲的钢琴,事实上,这是才是高潮,整部电影这时才开始走入主旋律,直到琴房里传出两人弹奏的声音才是全剧的高潮,纯美的琴声让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这时的姑娘是快乐的从忧郁到快乐,是这个姑娘的成长,这份快乐不再是一个冷笑话后抽搐般的的哈哈一乐,而是一份温暖,让人坚强让人自信,风雨过后,果然漫天彩虹影片见好就收,让所有人忘记了她家里的麻烦,她的耳朵,其实演奏会上就在担心她突然啥都听不到了,无论如何吧,我们祝愿她能触底反弹还想说一点的是突然想起来她不自己把琴凳拧高是因为怕伤了手指,仅因氺凉,碗都不让她刷,更何况拧琴凳……姑娘眉毛很长,有几个角度很像仓木麻衣
成海璃子。
松山研一。
古典钢琴。
成为了喜欢这部片子的不完全的理由。
有一天蚂蚁看见蜈蚣。
便问,你有那么多脚,要如何来走路呢。
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的蜈蚣愣了很久,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然后想着想着,它便不会走路了。
小歌的爸爸常常讲的故事。
冷场,而意味深长。
或者,有时候真的不用想那么。
一直,勇敢的前行么。
莫扎特的红色琴谱。
她蹲在厕所里面仔细阅读。
钢琴上的小刚。
守护着她和他。
没有关系,因为她是音乐。
前期剧情进展快进迷惑还有点傻,男女主看上去似乎都好像有些毛病(毒舌性格差劲上头还上手•女主+为爱扇人巴掌后还想进人家家•男主),以及日影传统艺能清新忧郁里塞胃疼三角和霸凌(本作两败犬,唱歌的女大学生和傻兮兮的小学生...)但喜欢中后期淡淡的味道,就像是门德尔松的春之歌,就像是晚冬后的初春,有些湿润,却又清爽。
很喜欢第一次在秘密基地,成濑弹完后和音慢慢慢慢弹奏旋律的感觉,月光清纯又暧昧,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影片气质。
比如学习着演奏呼吸的和音伴奏时和女学生的眼神接触,比如清晨偷亲好几下还在睡觉的和音时听见他发出哼唧声时一下笑出来的成濑......这种纯真的暧昧真是好喜欢(都在喜欢些什么)。
在家里翻来滚去的成濑无聊地倒水,却被放下的水杯与桌面碰撞的声音吸引,被落在地上的苹果发出的咕噜声吸引,被好奇地用指节敲击果实的声音所惊喜。
第一口咬下沙沙的声音,咀嚼着轻微的声音,这时心中不由自主涌现的感情,不由自主想到的人,暗示的是那样自然。
喜欢一些台词的处理,像是和音面对拒绝过自己的女孩,像是成濑被表白时天真的问话,像是“和音差劲的演奏,听着反而很安心”,像是“耳朵里有蝉在叫”(和后面“知了在叫了”还有点呼应...)。
还有断掉的琴弦和钢琴的坟墓的意象。
最喜欢结尾成濑犹豫着不去触碰琴键时,背后的门打开,在光影里走过来的和音按下她期待的旋律,问她,“听见了吗?
”就是朴素且俗气地喜欢一些四手联弹的浪漫。
音乐的部分做的挺用心。
呼吸的有或无,和音从开始糟糕的滚音到超常发挥时的激情,成濑放松自然的演奏,从耳朵上就能听出风格。
还听到了最喜欢的肖邦的冬风。
和音考试那段太能共情了,尤其是在桌上弹奏,虽然是以第一名入学还能一下听出底音......配乐都偏轻快,还挺好听。
突然想起来,在演奏会上弹的是莫扎特,这个音乐史上最闪耀的天才之一,此刻仿佛同沉浸在演奏中的成濑一起化作了音乐。
演员都很好。
女主好美好美特别是眼睛,男主有的角度认不出是松山健一的水平,但侧脸完美,笑起来温柔又苏感,特别能get到用手撑脸和站在阶梯上看成濑演奏那两个镜头。
虽然贤人只有几十秒出镜还是被狠狠帅住,明明没什么笑点还是莫名想笑。
这段对话特别喜欢,有点紧张又很随意的感觉,另外“剑道部的清水贤道”也很适合呀这两个元素。
记得后来的采访谈到这部出道参演时,说当时什么都不懂,导演也非常严格,拿杯子的镜头都拍了十几次。
这回终于看到这个传说中的拿杯子镜头了www总之是高糊像素也挡不住的俊男美女系列。
有着热情却天赋有限的和音,有着天赋却理解不到热情的成濑,怀着彼此无法触摸的烦恼,因音乐而结缘。
神童附身在玩偶身上的灵魂,最后是否化作了音乐本身呢?
也许并非在找寻什么意义,只是期待着一个回去的地方,能够听见夏天的知了声,能够一起在阳光下笑着弹奏钢琴,只是单纯地。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给了3星.赞成letriple 的说法.电影进行得不紧不慢,人物表情有一点迷茫,故事情节在意料之中.如果你去想你为什么拥有这种能力,你就不能再好好地运用这种能力了.里面还有一个表达关于命运的观点我忘了.为了把最好的留在那一刻,小歌和她父亲都会选择牺牲.
看《神童》是在《蜂蜜与四叶草》之后,为了成海璃子。
据说HC原作之所以招成海璃子出演花本叶久美是源于她在《神童》中的演绎。
看了电影之后,终于明白了原作的苦心。
在《神童》里,成海所饰演的歌的确非常出彩,感觉上非常适合地把角色的性格拿捏得恰到好处,非常喜欢。
如果很久以后的某一天里突然看到成海璃子这个名字,我一定会想起那个叫歌德女孩。
如果说“看”的导火线是成海璃子,那么说出“很喜欢”这三个字的动力来源便是影片在以淡淡的口吻叙述股市的整个过程,一如平静的湖面被一片片樱花打破的样子,漾起了细小的波纹,然后回旋,平静,等待下一片樱花的造访。
说了很多很多关于叫歌的女孩的故事。
有钢琴天赋的,被层层保护的,被当异类的,孤独寂寞的,叛逆的,这是我下意识一口气所能给歌加的定语。
处于叛逆期的女孩,有着与一般女孩无异的大人看起来不可理喻的反叛精神,讨厌被保护,对自己被孤立反感,但与此同时她也热爱着音乐,在听到弹得很差的钢琴曲后迫不及待地冲上去演奏属于自己的音乐,在陌生的地方看见漂亮的钢琴便忍不住要去听听它所发出的独特声音,烦恼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坐在钢琴前尽情地舞动手指让旋律倾泻而出。
至于她在教室里用录音机放曲代替自己的弹奏以及拒绝去上课只是对自己被过分保护和被孤立的抗议而已。
一个平凡又特别的女孩子。
她并没有抗拒音乐,她所抗拒的只是神童这个名称所带来的附属品而已。
在认识和音以前,她唯一的朋友,似乎只有那个名叫小刚的怪兽娃娃而已,我们甚至可以窥见那个被人孤立的女孩是如何抱着娃娃逐渐习惯孤独和离群的。
然后一次在街上与和音音乐的偶遇,使她苍白的生活逐渐染上了淡淡的色彩。
然后一切顺理成章地发展。
她帮助和音顺利进入了音乐学院,自己也获得了大事的发掘得到了展示自己实力的大舞台。
在这过程中,她发掘了耳朵的失常,听了爸爸朋友口中爸爸的死,爸爸的钢琴被丢进了钢琴坟墓,以及自己不顾一切地去寻找钢琴。
她说,我就是音乐。
总觉得她的命运与钢琴的命运有着某种牵绊。
再次被丢进钢琴坟墓的钢琴,一如一度害怕要失去听力的她,如此无助,害怕着自己被丢失和丢失,而寻回了钢琴,是否也意味着她寻回了音乐?
不管怎样,影片的结尾她还能听得见琴声,这就够了,没有让我看到悲伤的结尾,让我能偏执地抱着“她寻回了音乐,她将一直会是音乐”的希望。
祝福她。
http://hi.baidu.com/banpanpan/blog/item/d2e40f1107c77615b9127bf3.html
两部电影都由同一个女演员主演,这个长的象松隆子幼齿版的演员叫成海璃子,结果两部作品都是云淡风轻,象散文一般节奏缓慢,几次都有看不下去的冲动还好坚持结束了。
《神童》里的松山健一不象《SEXY VOICE AND ROBO》那般无厘头,不过开头躺在船里然后懵懵地被叫起来一脸迷茫的样子还是很象《SEXY VOICE AND ROBO》里呆头呆脑的样子的。
当成海璃子被挑衅和某个很跳的样子的人斗琴时,突然想到莫非就是《不能说的秘密》翻版?
结果意料中的斗琴并没有开始。
在看着结尾两个人坐在钢琴的墓地里弹琴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周董和桂伦美并肩弹琴的桥段而是想到如果里面全部换成电吉他的话那将是什么样子,于是菠萝和阿孝走了进去,然后坐下并肩弹起吉他…
从表现结构来看,与《交响情人梦》非常的雷同,一个天才与正常人的“交往”,共同的纽带是古典音乐,特别是结尾部份,与野田惠的经历如出一辙,甚至取得成功后的失落环节也一样。
当然此片中的天才不是和音,而是成濑歌而已。
但深入看却不是如此,应该是歌与和音两个人在音乐道路上互相激励的故事,两人之间的情感应该还不算真正的恋情,应该是恋人未满夹杂着兄妹之间依恋之情。
一个13岁的天才少女和一个听力出众但技艺时好时坏的大学生之间的经历。
两人之间互相安慰互相激励,这反映在和音考大学时以及歌的首次公演,音乐很不错。
(芷宁写于2008年10月16日)如果问07年的影片《神童》中什么最吸引人,本人的回答有两点,一是,那些百听不厌的经典钢琴曲,二是,整部影片所流露出的令人欲罢不能的素淡与舒适的氛围——典型的日影风格,只是这次它还很好地融合了西方古典音乐的魅力,愈发显得淡然而沉实。
当音乐遇到电影,那些原本就会说话的音符就变得更加充满灵性,在倾诉、表达的同时,还在聆听、剖白着演奏者的心曲,在如此舒缓细腻的绘声绘影下,人物、情节及其相应的情绪便出落得愈发动人。
伴随着音乐的或跌宕起伏或舒缓委婉,剧情始终匀速行进着,观众却籍此看到了那两颗快乐或不快乐的心,感知到了一份清澈情愫的来龙去脉,且在貌似不经意的节点上,滋生出一丝忧虑,进而,很快地,这丝忧虑也被潺潺的音乐悠然带走,只留下如呼吸般纯净自然的空间。
在片中,能听到舒伯特的钢琴曲,肖邦的《瞬间圆舞曲》(又称《一分钟圆舞曲》,俗称《小狗圆舞曲》),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热情》,当然有不可缺少的莫扎特,还有一首清新而优美的钢琴曲《a ripple song》,由羽鸟美保为该片所作,在剧情中,它是女主角父亲钢琴家成濑光一郎创作的曲子,在光一郎的版本中,此曲仿佛浸含对人生和命运的不确定,而在最后,由经历过一段人生插曲的女儿成濑歌演绎时,却显露出了一丝光亮而温暖的调子,仿佛那屡照射进“钢琴坟墓”(存放丢弃钢琴的仓库)的光。
成濑歌(成海璃子饰演)天赋出众,每次弹奏都能引来陌生人的围听和赞许,年仅13岁就能在临危受命初次演绎大师名曲时,展现出卓越钢琴家的风范。
和很多被常人当作异类而“隔离”的神童一样,少女歌敏感而早熟,孤独又寂寞,正值叛逆期的她常常逃课;菊名和音(松山健一饰演),一个天赋不够的家伙,尽管他的演奏让人感觉缺乏呼吸,但为了考取音乐大学,他毫不知倦地执着苦练着。
歌与和音,两个美好的名字,两个与音乐息息相关的名字,两个热爱音乐的孩子,他们一个神童天成,一个“勤能补拙”,偶然地因聆听因音乐而相遇,男孩和音倾慕女孩歌的钢琴技艺,而歌在调笑和音的演奏之余,真挚地为其提供帮助,在相互的担忧和鼓励中,两个年轻的音乐生命之间渐渐产生了一种既朦胧又明朗的微妙气流……可以看出,从《娜娜》、《死亡笔记》等片一路走来的松山健一君,演技在逐步趋于成熟。
而出演成濑歌时,颇有苍井优路数的成海璃子只有14岁,却十分纯熟地演出了这个角色的特质,脸上常浮现出一个敏感孤独少女所特有的迷茫而坚定、冰冷兼沉寂的表情,当她被同学嘲笑奚落时,那份沉默冷寂往往会在顷刻间化为暴力倾向。
同时,成海璃子也给出了该角色所具有的既热爱钢琴又逃避钢琴的矛盾的一面———歌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喜欢钢琴,逃避母亲为她安排的钢琴课,却总不由自主地奔向一架架陌生的钢琴,坚定地伸出双手,带来酣畅淋漓的演奏,引来陌生人的围观喝彩。
在歌所面临的所有问题,有关钢琴、有关父亲的居于要席,当初,父亲因失聪而陷入困境,如今,耳疾也开始逐渐困扰着歌……成海璃子演出了遭遇此变故的不确定感和迷离感。
影片的画面沉静而优美,比较讲求光影和角度的变换,不论那些转瞬而逝的画面,碧绿的湖水、绚烂的樱花及沿着废弃铁轨的行走,还是长久凝目的镜头,教室里的孤独钢琴、“坟墓”中的钢琴群落及大舞台上的钢琴主奏,仿佛因为音乐和剧情的交融,所有这些画面也都充满了旋律和合声。
片中的一些小细节既可爱有趣又能刻画出人物的特点,如歌的玩具布偶,她将刚拿到不久的琴谱置于琴凳上的自信,再如,和音对另一个钢琴才女的好感引发了歌的妒意,对歌心存好感的男生紧紧跟随并守护着暂时失聪的歌……在画面和音乐的流转间,那种青涩而懵懂的美好感受便被淡淡地带出,散发出怡人的色彩和气息。
片尾,“钢琴坟墓”里四只手一起在老钢琴上弹奏着,幼年时歌的钢琴之路始于此,或许经历疾患后,她的音乐之路将再次始于此……影片就此戛然而止,继而响起了原田郁子的歌声,该片以一种比淡然沉白的剧情和叙事更为淡然沉白的方式结束了,一切都很静谧,很舒服,很辽远,正如音乐一般。
(若听片中所用肖邦的《瞬间圆舞曲》,俗称《小狗圆舞曲》,可去http://nicolew.blog.hexun.com/24357868_d.html)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它们不是为了去表达什么,而仅仅是一个故事,一个人一生的故事。
小歌的父亲死了,小歌喜欢上了和音,小歌的听力逐渐衰退,为什么?
不用知道原因,就让现实停留在脑海里,这个故事就是如此真实。
不暧昧,不矫作,歌趁和音睡着的时候偷偷的吻他,然后静静地离开,这个世界本就应是单纯的,只是我们的杂念使河水浑浊。
我就是音乐,我不用去刻意表现什么,那华美就在我身上,在我心里,即使我不能去聆听,但我能感觉到,只是在不经意间,感觉到你的气息,你又在无意中,感觉到我散发的味道。
这一切如此平淡,因为它真实,人生是真实的,因为它只是一个故事,从年幼到苍老,而心灵回到了原点。
我们的伤痛,喜悦,总有一天会淡去,即使再久,在你离开的时候,就会化作你人生故事的一部分,像一个音符,在灵魂深处跳动,曲罢,便是安静了。
当我没有言语的时候,我们的故事结束了。
我不会有遗憾,因为,新的乐章,即将奏响。
一直想看的一部片子。
光是看到封面两人淡淡的表情就想看看。
当然还有对松山健一的期待和喜爱。
有人认为女主角有点过于成熟,但我觉得“神童”的孤独也许就是这样。
整个影片的基调都很舒服,最后结尾的时候稍微令我楞了一下,因为没想到是同样,甚至更加平淡的结尾。
但这个结尾在仔细回味过后,有种小小的满足感,像结尾男女主角的微笑,满满的很舒服。
女主角到底怎样已经不重要,只要听到结尾两人共同的旋律就很好。
大赞~
沒辦法不討厭這樣的天才,可以弹的时候不好好珍惜,到真的不能弹琴的时候才知道当初的美好,要知道天份这种东西不是谁都能得到的上帝的礼物。
虽然没有像看条纹睡衣男孩那样哭的泪眼花花,但是更多了一份敬仰和尊重。
反正弹钢琴的都不正常就对了…通篇门德尔松和肖邦给莫扎特做了铺垫,肖练有被冒犯到…
连着看了松山健一的两部片子,这就是其中一部,还是很喜欢他当大男孩的样子。
。。。。。。。。
神童也不过是个孩子
我为了松山健一看的。但影片本身真是不好看。
记得是在高中上自习课的时候偷偷看的~
一起
可以让我回去的地方,有着爸爸的钢琴
其实是个青春片儿
好喜欢女主角
哪里神童了》?
うた
偶尔看这种电影不错, 很淡很淡
窃以为这是松ken的作品中最值得收藏的文艺佳片,可惜找遍全网也找不到高清资源,只能优酷在线将就着看了
一如既往地爱松山君啊!
无法想象..也无法体会的世界...
非常不喜欢成海璃子,但片子的很多个瞬间我看的很有共鸣感。毕竟我也是一个从小学钢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