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拉尔复仇记

拉尔复仇记,叠影追凶,极速先锋,The Revenge of Larry

主演:颜丙燕,李修贤,黄子洋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4

《拉尔复仇记》剧照

拉尔复仇记 剧照 NO.1拉尔复仇记 剧照 NO.2拉尔复仇记 剧照 NO.3拉尔复仇记 剧照 NO.4拉尔复仇记 剧照 NO.5拉尔复仇记 剧照 NO.6拉尔复仇记 剧照 NO.13拉尔复仇记 剧照 NO.14拉尔复仇记 剧照 NO.15拉尔复仇记 剧照 NO.16拉尔复仇记 剧照 NO.17拉尔复仇记 剧照 NO.18拉尔复仇记 剧照 NO.19拉尔复仇记 剧照 NO.20

《拉尔复仇记》剧情介绍

拉尔复仇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女警小凤是缉毒队的队长,在一次行动中,抓获了一批正在进行交易的毒贩,但毒贩们十分警惕,把毒品藏到了隐蔽的地方,警方在现场没有找到任何犯罪证据。经过一夜的审讯,仍没有进展,由于证据不足,只好释放他们。 小凤十分气愤,求助于父亲帮忙。小凤的父亲陈峰是一名优秀的警队驯犬师,在这些警犬中有一只叫拉尔的警犬与众不同,拉尔曾经协助警方破获了很多案件,是警队的英雄人物,在破案中它聪明、机警、勇猛深受大家的喜爱。 小凤想请父亲帮忙让拉尔协助破案。拉尔果然名不虚传,到了犯罪现场拉尔很快的在一个隐蔽的地方嗅到了毒品的味道,成功的协助警方破获了此案,毒贩们也受到了应有的制裁,拉尔成为了缉毒队的大英雄。 亚洲第一毒枭季权,因多次大量走私毒品名震东南亚一带。警方多年来一直在对他进行调查,但他的行踪神秘,警方始终没有抓到他。最近季权手下在贩毒活动中,多次受到缉毒队的围剿,并在警...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贞子大战碟仙奇蛋物语特别篇死亡狩猎皇太子殿下,请慢走燃情克利夫兰第二季上钩摇滚黑帮夺宝奇兵5:命运转盘临终千言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第二季OVA再见汪先森我和我的他们平安扣执法者们犯罪心理第十五季灵魂摆渡之风华绝代儿女一箩筐掌声满屋远古巨兽:狼蜥兽延迟死亡之地误杀3好时光,坏时光热搜大鱼3汉江鱼怪一路惊骑星际迷航:发现号第三季少年囚徒刺猬索尼克2奇袭地道战

《拉尔复仇记》长篇影评

 1 ) 米花之味

米花之味米花之味于2018年在中国大陆上映,当年的小众影片,2017年曾入围威尼斯电影节。

作为反映中国现实生活电影中的一员,有网友称赞这部电影“不给中国‘抹黑’,也能拍出令人欣喜的电影。

”所说的“抹黑”,大概指贾樟柯之类在大陆电影院被普遍禁止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西方获奖,以露骨现实著称,常被人怀疑迎合西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暧昧。

比如有人的批评,“为什么专找着负面新闻报道拍。

”再者,负面题材的作品往往容易走向立场大于内容的空洞,最终陷入与正面的政治宣传同样尴尬的状态,作品本身成了表达政治观点的工具。

与前文所说的电影相比,米花之味的电影叙事难得的平淡。

有点像另一部伊朗电影《小鞋子》,没有那么多“悲天悯人”的同情目光,讲述一段本就可能发生的现实故事,故事中既可以看见贫穷所引起的物质匮乏,但同时更能体会到不分阶层,最为本质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在米味之花中,乡村的贫困显得格外真实,一边是家乡被开发成旅游景点,小孩们凑在一起蹲在破庙门前连Wifi玩手机游戏。

一边是用手机游戏、网吧、旷课逃离乡村、学校的家长式教育后,儿童们自身感情的陌生与缺失。

骂人打小报告的大嘴是留守儿童、一起调皮捣蛋的闺蜜是留守儿童,偷祭祀钱与朋友打架的楠杭也是留守儿童。

在叶楠接女儿回家的土路上,小孩们唱着刚学会的歌“小小少年,很少烦恼”,像是一个没有答案的反问。

问及小孩们的父母都在哪儿打工,孩子们毫无感情的回答显示他们对这个敏感问题早已习以为常,认可了学校老师,社会好心人们给予的标签——“你们每个人都有礼物啊?

”“不是,只有一部分人有。

”“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有?

”“因为我们是留守儿童啊。

”除父母外出务工留在乡村的孩子们,因年轻人口大量外流,乡村的老人连同那些习俗与旧规也被一同被滞留。

在女儿的好朋友喃湘西玲生病寻找医生无果后,村民们请来山神经常附体的老人一问究竟,在“山神”的托梦中,老人说出了真相“因为这里的水变了,不好喝了。

”关于故事的开头,叶楠为何从城市中返回?

导演并未交待任何实质性的消息,只从他人嘴里吐露一些信息让人猜测,“你们离婚了,就把气撒在我头上。

”这一处理手法颇具现代感,完整地叙述故事的起转承合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故事本身的呈现,通过故事展示人的存在状态。

通过细节镜头,导演点明了多年未回来的叶楠与女儿的关系,女儿对母亲的回家没表现出任何亲密感,对她带回来的大小包的礼物也装作不感兴趣。

但睡到半夜,叶楠发现女儿突然起床撕开零食的包装袋,毫无拘束地吃起零食。

叶楠与女儿的隔阂仿佛是难以克服的,就像,尚留在村里的年轻人贺老弟,做社工组织“帮寨子做些事情”,却响应者寥寥。

叶楠想过一走了之,收拾好东西,离开这个并不需要她的年轻的村庄、家庭,再次回到大城市上海。

“我留在这里也不起作用,还不如出去接着打工挣钱。

”心灵上的相互理解是不需要言语的,导演或许这般猜测。

在一同经历了女儿闺蜜的重病后,她们选择上山祭拜山神,以祈求神灵的宽恕。

大概是这里真的变了,才会有小孩偷祭祀的钱,才会有人得了治不好的大病。

幽幽岩洞深处,乡亲们的祈祷声响起,女儿模仿叶楠的动作在山神脚下一同起舞,弯腰、伸臂,上扬、放低重心、抬头。

隔膜在这无声的心灵合一的舞蹈中被慢慢打开。

整部电影淡而又淡,滋味却难以忘怀,恰如叶楠与楠杭伸了长长的筷子,在油锅中缓缓旋转的米花——米花之味。

 2 ) 米花之味,看得见的云南之味

在云南取景的电影多如过江之鲫,几年前在豆瓣建了一个叫“云南映画志”的豆列,一直搜集49年以来在云南拍摄的电影名录,大大小小已经有数百部,但能拍出云南味道的不多,因为很多人只是看中云南的景色,需要的是五颜六色的美丽背景,浮光掠影,草草了事,没有当地人和真切的日常生活,缺乏云南人和云南味道。

《米花之味》安静沉淀,神清气爽,入味了,难能可贵。

此前,最有云南味道的电影,应该是刘杰的《碧罗雪山》,差点看得热泪盈眶,给了五星。

《米花之味》和《碧罗雪山》的故事都发生在滇西,只是一个发生在苦寒的怒江高山峡谷,讲的傈僳族同胞的贫瘠生活,一个是发生在中缅边境沧源县丰饶秀美的傣族寨子的留守故事。

《米花之味》是一部清新、克制、简洁的电影,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话题,却未做太多苦情、煽情的渲染,更多是对母女感情隔膜、关系疏离的日常生活侧写,作为外来人、“外省人”,看得出导演鹏飞和主演英泽,以及整个团队,身心基本融入了当地生活,细心认真地进入,没有突兀的、想当然的地方。

片子主创的这种努力,让我想起缅甸籍导演赵德胤的《冰毒》和《再见瓦城》等片,因为,从《米花之味》里的沧源县出去到缅甸腊戍,直线距离也就150公里左右,作为华裔盘踞之地,那里的人,就是讲《米花之味》里类似口音的云南临沧方言。

《冰毒》和《再见瓦城》里的吴可熙、柯震东,同样作为来自遥远大城市的“外来人”,摸爬滚打,一脸土色,学了一口没有违和感的方言,听来很亲切。

《米花之味》含蓄纯粹,平静湖面下的微澜,需要自己去想象,没有大起大落,在郁郁葱葱的初夏氛围里,民俗、宗教、教育各行其道,哪怕贫穷、疾病、死亡都不那么让人伤悲,只是那些早熟缺爱,没有机会与父母多相处的孩子,纯净眼神里流露出的有些无所谓的迷茫,让人有些揪心。

情与境相对写实,有日常生活的温度,生活中困境和本真,尤其是非职业的儿童演员,淳朴自然,亲切可爱,操场的窃窃私语,列队上学路上抢早餐,车上互相吐槽,躲在被窝里玩手机,偷佛寺里敬奉的“钱树”,网吧玩游戏,这些小细节都非常有意思。

云南临沧市沧源县,傣族其实是“少数民族”,这里最多的民族是佤族,跟普洱市西盟县一起,是中国两个佤族聚居最多的自治县。

片子没有拍佤族,而是拍傣族,选择是对的,肤色黝黑,体型健壮,性格彪悍奔放的佤族,他们的生活可能更原生态,更清苦一些,但傣族部落温婉的生活空间,渗透于日常的佛事活动,秀美的傣族女性,可能更适合出现于这个温煦的片子。

团队上,鹏飞作为新导演其运气和际遇让人羡慕,一上来就有音乐铃木庆一、摄影廖本榕、声音杜笃之、剪辑陈博文、造型设计王佳惠……这样的阵容保驾护航,这是一般年轻导演想都不敢想的,所以电影的成色很扎实,有很好的平衡感和分寸感,没有犯年轻导演经常犯的错误。

要说遗憾,那就是《米花之味》要全是非职业演员、全部讲傣族话就好了,可能时间不够,女主角云南方言还没学好,部份转音上听着很夹生,寨子里一些傣族老人,显然也是汉人扮演的,比如女主角的父亲、孩子的爷爷,听口音,应该也是汉族演员。

所以还是原生态的云南边境孩子,以及有点黑、有点胖的当地男青年,是演得最入画的。

 3 ) 《米花之味》中的日式元素(3):片头“字幕”

《东京物语》1953 小津安二郎早期的电影一般都将演职人员名单的字幕放在开头,而不是像现在的电影那样将其留到了最后。

现在,大家有种意识呼吁观看一部电影一定要等最后的字幕走完,算是对电影的尊重。

原因正在于此,因为现代电影关于影片各类制作的信息都被独立加到了片尾字幕中。

早期的观众没有看完电影还不能走的担扰,那时的导演似乎早就知道观众的“不耐烦”,于是将字幕放在电影的开头。

先让观众在成片前看完演职人员的字幕条,“以防”他们看完电影后再看长长的字幕会感到不耐烦。

因此,当我们看到《米花之味》反常地在片头打出演职人员和幕后主要工作人员的字幕条时,能感觉出这是一种回归传统的做法,其实回到了早期电影结构的模式。

当然,也有了一些变化。

比如早期电影都是首先在片头打完字幕,然后才放正片。

《米花之味》更加有趣的是,先给观众一组归来的母亲和卖鸡蛋小女孩间的正反打对话镜头,然后才是“冗长”的工作人员的字幕条,最后才是一个正片。

《东京物语》但这都是其次,我们想讨论的是《米花之味》出片头字幕的方式与日本电影有什么关系。

可能还得回到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中寻找答案,既然小津被认为是最具日式风格的导演,那么以他的电影为比对的标杆总是不会错的吧。

小津的电影出片头字幕的方式独树一帜,似乎已经形成为某种风格。

一讲大家经都很熟悉,这里不妨再啰嗦几句。

小津电影的片头字幕一般都是以织物为底,在上面显出用书法写的中文字体。

《米花之味》出片头字幕的方式与此既相似又有些区别。

相似的地方首先在于字同样是用书法写的,而不是电脑的字体;其次是排版方式,《米花之味》重新使用了老式的从右到左的竖排,而不是中国当下已约定俗成的从左到右的西式排版;最后则是配乐,小津的电影出片头字幕的同时总是伴随着音乐,《米花之味》同样如此。

《浮草物语》1934不同的地方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是字体颜色,小津电影中字幕的字体一般是白色,为了从暗沉的背景中凸显出来,《米花之味》则用了黑色,是用书法直接写下的字。

这也很可能说明小津电影中的字体并不是书法直接创造的,而是借助了其他方式,在此不表。

其次是字幕的背景,小津喜欢用具有日式特色的麻布当作字幕的背景,而鹏飞在《米花之味》中用的是云南当地的自然风景,而且用了一个从右摇向左的微移镜头。

如果这都说明不了问题,或者说单举出小津的电影意义不大,那么我们还能在其他日本导演的电影中找到相似的处理片头字幕的方法。

另一位日本导演沟口健二被认为是与小津安二郎一样具有深厚日本文化底蕴的导演,他的电影中出片头字幕的方式与小津相似,但他喜欢用绘有图案布做背景。

下面第一个例子是沟口健二最知名的杰作《雨月物语》,字幕后用的背景是一块绘有艳丽花纹的布匹,而下一张图则来自于《残菊物语》,同样是一块有花纹的布,但不同的是《残菊物语》中出字幕方式是像中国卷轴展开那样从右徐徐向左展开的,而不是像幻灯片一样一张张播放的。

《雨月物语》1953

《残菊物语》1939比较《残菊物语》和《米花之味》是非常有趣的。

《残菊物语》中摄影机镜头不断向左与背景的花布平行移动,字幕如同写在布上,两者是一体的。

或者也可以说,摄影机不懂,是下面的背景之布在往右匀速拉动。

这两者效果是一样的。

《米花之味》中运动的是摄影机,于是自然风光的背景也跟随移动了,字幕是后来在运动画面上打上去的。

虽然两部电影制作字幕的方式不同,但产生了一些让人感觉相似的奇妙效果。

片头字幕是我们找到的第三处《米花之味》中的日式元素。

《米花之味》中的日式元素(1):片名“之味”《米花之味》中的日式元素(2):片头“特写”《米花之味》中的日式元素(4):原创音乐

 4 ) 不给中国“抹黑”,也能拍出令人惊喜的华语电影

不散完美记者 | 蜉蝣/哪吒男首发于:不散微信公众号(ID:busan-movie)拍摄当下中国的哪一面会最触动你的心?

过去,人们总批评中国电影是靠“卖惨”来获取外国人的同情,但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讲述中国人生存现状的电影,在国际舞台上才真正具有竞争力。

然而青年导演的作品往往会陷入“为了吐槽而吐槽”的恶性循环,根本没有搞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先摆出“揭露”的姿态,题材大于讲述,立场大于情感,反而拍不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正在举行的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一部“特殊”的中国电影,取得了不错的上座率和评价,它叫《米花之味》。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际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秉持意大利电影新现实主义的传统,表彰过《秋菊打官司》《三峡好人》《站台》等表现中国现实的作品,那么《米花之味》呈现的是怎样的中国现实呢?

威尼斯电影节闭幕 《米花之味》女主英泽和导演鹏飞见识大城市之后她回到云南边境的小寨子里,发现自己的故乡和女儿都变了。

《米花之味》对准当下中国最大的现实——改变,在改变的大语境里代际沟通、女性地位、宗教文明、城乡差异都被《米花之味》用圆融的姿态讲述。

《米花之味》作为导演鹏飞的第二部作品,入围了2017年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日”竞赛单元,这是他的第二部导演作品,也是他第二次入围威尼斯电影节,这位年轻的80后导演正在把中国的另一面带给世界。

不散: 电影虽然是讲留守儿童的题材,但是非常乐观健康,而不是用很极端的叙事来博得大家的关注,我很喜欢这种态度。

鹏飞:一般我们想到留守儿童就会觉得比较灰色、比较惨,但我不想拍这些,拍这样风格电影的导演很多,也不差我一个,我希望能从另外一个感觉把它拍出来,所以我选择了一种比较调皮的方式。

也是跟我喜欢的导演有关系。

我很喜欢北野武。

有些话题确实是残酷的,但是他的镜头很简单、很干净,该爆发或者感人的时候,又能做得很准确。

这是我很喜欢的。

当然我很喜欢蔡明亮导演,他对我影响非常大,甚至有一段时间我还陷到他的美学里边,无法找到自己,现在是试图在找自己。

▲作为蔡明亮和北野武的“粉丝”,鹏飞导演幸运地在《米花之味》中组合出偶像级阵容:摄影廖本榕是蔡明亮的御用摄影师合作过蔡明亮的几乎所有电影;配乐铃木庆一与北野武合作多次并凭借《座头市》《极恶非道2》屡获大奖,还为《东京教父》《不求上进的玉子》等作曲;剪辑陈博文六次提名金马奖,是《一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赛德克·巴莱》等电影的剪辑师。

不散:很意外地知道您居然是北京人,是为了这部电影特意去云南生活的吗?

鹏飞:我是在去云南的中缅边境一个傣族的寨子体验生活了一年。

这个寨子我找了八个月才找到。

我的小演员们住在很远的一个山上,回家要八个小时左右,所以他们大概每个月只回去一次或两次。

有时候我会送他们回家。

在送他们的路上,我注意到这个寨子,旁边的寨子已经都是水泥造的了,只有这个寨子还是竹子的。

不散:怎样开始的剧本创作?

女主角英泽也是编剧之一,她具体写的是哪部分?

鹏飞:剧中的大部分事情都是真实的,我把它记录下来,慢慢编成一个故事。

演员除了英泽和老师那个角色之外,都是当地人。

对于母亲这个角色还有女性的心理,有时候我拿捏不好,就会请英泽来帮我。

她也是我上一部长片的制片和女主角。

她给我的很重要的启发是,她觉得女性是坚强的,而不是哭哭啼啼或者脆弱、懦弱的。

所以这片中的母亲你能看到好像有女性光环在里面,她是情感不那么容易外露的一个女人。

不散:女演员也是提前去寨子里面学习的吗?

鹏飞:提前四个月去学习语言和舞蹈,更多的是了解当地人的走路、习惯、眼神、风气,这样的东西。

不散:带动小孩子去表演对你来说困难吗?

鹏飞:其实都还好,孩子都很聪明,只有一场戏,当时我记得我给这个小孩写的是悲伤两个字,她好像平时不怎么说这个词,拍了好几遍都绊嘴,她就是说不出来。

而且关于悲伤,我们和她的理解好像也不太相同。

妈妈悲伤是因为看到寨子里面的人在女孩刚死就急着分钱,女孩的悲伤则是她完全不知道死亡是什么东西。

▲导演鹏飞与女主角英泽都常年在国外求学,《米花之味》中小女孩面对刚刚回家的母亲躲在被子里和母亲说话的场景就来自于英泽自己的亲身经历。

不散:电影为什么要叫《米花之味》呢?

鹏飞:米花是傣族的象征着团圆和祝福的一个食物,他们会在泼水节的时候做,送给佛祖和送给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

对于留守儿童和返乡青年,这个东西也象征着他们的团圆。

而且米花这个东西我觉得更有一层深意,我自己是这样去想的:米是我们种出来的,就像孩子一样,如果我们没有管教他的话,米花、米酒都会变了味道的。

所以就像片中山神说的,觉得村子里的米花、米酒都不好喝了。

但这个是藏在我心里的,可能观众不会捕捉到。

不散:片子的女主角是有原型的吗?

鹏飞:是几个形象结合到一起,融合了当地三个女性真实的故事。

不散:电影里关于宗教的冲突其实很有趣,可以为我们讲讲吗?

鹏飞:电影是在中缅边境沧源一个佤族自治区的傣族寨子里面拍的,它是一个少数民族融合的地方,佤族居多,佤族、傣族、拉祜族、彝族还有一点点回族。

有很多宗教习俗可能在大城市看来是没必要的,也是对女性稍微有点歧视的,但当地的女孩们都非常的遵从。

我觉得这是这个地区的特色,所以想保留在电影里。

这个母亲是一个相信宗教又很有原则的人,但她在着急找女儿的时候,这些(宗教的禁忌)对她而言就都不存在了。

而且英泽也给了我一个启发,她觉得母亲这样在外面见过世面,又会思考的女强人,是不会轻易打骂孩子的,而是会意识到因为自己不在身边而欠缺了对孩子的管教,所以想要弥补去教育她。

不散:我想说的是,你在电影里对年龄、城乡、性别、宗教的冲突采用很巧妙的方式,就是你既不是很尖锐地说我跟你撞吧,也不是说那我就妥协吧,而是很圆融,让双方都保持尊严,这样的处理方式很少见,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一个态度?

鹏飞:可能是因为,如果我再去说这个冲突,加紧力度的话,我可能会让观众迷失,你到底是要讲宗教,还是要讲母女?

专注于讲述母女之间的故事的时候,那些冲突其实就不见了。

不散:为什么电影里没有关于母亲在城市或者她婚姻的任何交代?

鹏飞:因为当没有这些镜头的时候,就会给你无限想象,去猜测她的生活是怎样的。

我觉得交代得太完整,这个故事就被锁住了。

不散:我们都知道您是蔡明亮导演《郊游》的编剧,当蔡明亮的编剧是一种什么体验?

鹏飞:这个问题的话我不知道我答出来,蔡导看到会不会骂我(笑)。

蔡导他的电影,你说它没有什么剧情,其实编起来非常难,怎么样在这样长的镜头,这样简单甚至没有故事的过程中,能让观众感受到你的想法、你的意识。

所以要在每一个镜头、每一个人物的细小动作反复推敲。

不散:比如有些节奏非常缓慢的镜头,在普通观众看来可能是没有严谨控制的,节奏方面也会在剧本里面体现吗?

鹏飞:我觉得蔡导的剧本,是有他自己的节奏的。

他的剧本有点像诗的感:小康、走路、举牌、累了、尿尿、回来.......就是这种感觉。

所以我们编剧的时候会在想小康做这个好不好,做那个好不好,做这个有意思,那个没意思,需要在找到诗的节奏和韵律来设计动作。

▲蔡明亮导演,鹏飞参与编剧的《郊游》曾获得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50届金马奖最佳导演、男主角。

▲正在举行的2017年威尼斯电影节蔡明亮导演(左)执导,李康生(右)主演《家在兰若寺》入围“VR电影”竞赛单元,鹏飞(中)导演《米花之味》入围“威尼斯日”竞赛单元。

不散:这次的摄影也是蔡明亮导演的御用摄影师廖本榕,但《米花之味》的影像风格跟蔡导的差异很大。

鹏飞:对,蔡导对我的影响确实非常大,我拍片子的时候他的美学对我的影响到,机器摆成什么样的我都觉得不好看,只有摆成蔡导那样,我才会满意。

但那是蔡导的镜头语言,不是我的。

也有人劝我说不要找廖本榕先生,不然会更加影响我。

但我觉得导演和摄影之间的沟通是更加重要的,我跟廖先生聊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他也会给我一些指导,才慢慢的摸索到了自己的风格。

廖先生是台湾元老级的摄影师了,今年快70岁,但是他的敬业真的打动了我们全组。

他坚持要自己拍,经常还要爬到很高的山上,我们都是又担心又感动。

不散:注意到音乐的部分是请到了铃木庆一,有云南的特色,又有点电子。

鹏飞:我希望用到一些乡村的声音元素,还有傣家的特色。

我很喜欢北野武导演的《座头市》,它的故事也是在乡下,所以我们会听到锄头锄地、木屐等等的声音组成一个节奏,我觉得很有特色,所以就试着去找了一下铃木庆一先生。

他来到云南的文工团,把所有的民族音乐和街上的声音全录了一遍,来感受一下当地的习俗,回去之后就做出了这样的音乐。

不散:上一部作品《地下香》去威尼斯的时候,有人采访你,你说,可能从第三部作品或者第四部作品开始就进入商业,或者比较有商业意味一点。

那现在第二部作品了,你这个计划改了吗?

鹏飞:没有。

因为我觉得商业也可以做成很有意思的商业,也可以讲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米花之味》你可以觉得它是一个艺术片,但是又比其它艺术片那种更加大众可以接受一些。

所以今后要拍一些商业片我也会坚持这种原则。

因为蔡导也跟我说过:电影是一个很认真的东西,你不可以为了取悦谁而随随便便地拍一部东西,作品必须有属于它自己的完整表达。

不散:《地下香》是你的第一部电影获得了2015年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日”单元的最佳影片,是讲什么题材的?

鹏飞:它是讲北漂,其实《米花之味》可以说是《地下香》的一面镜子,《地下香》是讲出去在外边的人的生活,《米花之味》是讲外边回来人的生活。

《地下香》在地下室里拍的,还是会有点压抑,但我已经很努力地把它拍到最有美感、最优雅。

不散:那你下一部电影大概会拍什么题材呢?

鹏飞:我会把我在云南这一年的经历拍下来,还是剧情片。

因为在云南经历了很多很多,我希望能把《米花之味》里没讲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不散:非常喜欢结尾溶洞里面的那场戏,这个的感觉都特别的清新、空灵,好像能够把电影带到另一个地方。

鹏飞:我希望大家在看到最后溶洞那场戏的时候,能够把前面的故事都忘掉。

有个镜头是母女两人在抚摸岩壁,其实她们实在抚摸宇宙行程的历史,我想能够在结尾升华一下,让观众来感受历史的痕迹。

当明亮、乐观、俏皮成为观察中国现实时的一种异类,《米花之味》带来的感动与惊喜才显得珍贵。

希望更多人珍视这块米花简单真挚的味道。

· THE END · 这是“不散”的 第 462 期 文章,女演员本人特别白特别美。

©️本文原创首发于不散微信公众号(ID:busan-movie),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5 ) 这部年度国产佳片马上下映,可惜你连名字都没听过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真故电影(ID:zhengudianying)对影迷来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

真故君觉得,是一部好电影都快下映了,而很多人却连它的名字都没听过!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首日排片只有0.7%,接下来的几天更是低到0.3%。

低得惨不忍睹。

猫眼电影票房分析上一个排片如此惨淡的好片,能想起来的只有2016年的《塔洛》了。

《米花之味》,上映5天,2700多人给出的豆瓣评分是7.6,上座率远高于同一天上映的几部国产片。

上映前,这部片子就获得了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日”单元“特别提及”,第1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中国新生代单元中,被评选为最受欢迎影片。

海报真故君看后敢说,2018年华语片十佳里,会有一个位置属于它。

先来感受下富有春天气息的海报。

海报风格清新、明艳、充满日系暖色调,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关于母女的故事。

单身妈妈叶喃(英泽饰)辞掉上海的工作,回到云南沧源傣族村寨的家中。

村寨静谧,等她的是她的父亲和女儿,以及表面上没什么变化的少数民族生活方式。

归乡的叶喃上山拜佛,好像没什么不适应。

剧照唯一让她感到头疼的,是刚上初中的女儿喃杭(叶不勒饰)。

和很多留守儿童一样,女儿见了母亲,没有多少亲近,反而疏远,甚至有点抗拒。

晚上藏在被窝里不出来,对母亲说:“还是听声音好些。

剧照等夜深了,又去偷偷拿母亲从城里带来的零食,甚至拿去学校。

总之,孩子和母亲是拒绝沟通的,没什么话可讲。

比这更让叶喃生气的是,女儿在学校变成了不折不扣的问题少女。

剧照沉迷手机游戏,下课整蛊老师,和男生打架,整夜不回家去网吧,甚至发展到偷寺庙里的钱。

喃杭的同学喃湘露也是如此。

两个小孩之间的一段对话让人戳心。

卧病在床的喃湘露对喃杭说:“以前我生个小病,她们(父母)都不回来看我,现在好了,我生了大病,看她们回不回。

剧照因为父母的缺席,留守儿童潜意识里觉得,只有做些出格的事情才能获得父母的关注,因此愈发顽劣。

喃杭同样如此。

而作为父母,叶喃找到深夜在网吧打游戏的女儿,静静俯下身子看了眼,然后去买了包云烟和打火机,独自在外面的车里睡了一晚。

剧照电影中,母亲没有激烈地上前打骂和训斥,只是大片大片的沉默,或许是因为愧疚,或许是受过城市文明的影响。

孩子因为偷窃被警察带走,她失望之余,想一走了之,开车在机场徘徊,最终又选择了回家。

剧照二如果你以为这部电影只是在讲母女关系,那就错了。

玩手游、泡网吧、去寺庙蹭WiFi,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留守儿童“沾染”上现代文明带来的毛病,古老的传统正在面临瓦解。

比如山神上身的婆婆对电灯的排斥,比如“今日休息”的景区规定,比如景区上空的飞机,比如山洞里水滴在易拉罐上发出的“野人”声音,还比如寨子里人背后议论叶喃“不知道在城里做着什么不干净行当”。

小到一对母女的情感,大到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细微变化,就像代表传统信仰的婆婆说,“你们这个米酒米花都不好吃,味道怪怪的,变味了。

“变味了”正是这部电影要表达的核心。

接下来,她还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这些年你们在这里做了什么,别以为我不知道。

”做了什么呢,男人们商议发展旅游业抢第一波游客,为病中的孩子筹到捐款后,讨论如何瓜分,这些成为村寨传统价值观崩坏的证据。

母女感情的疏离,传统和现代的变迁,都让传统生活的味道变得“不一样”了。

这正是片名《米花之味》的含义。

但另一方面,这部现实题材的电影又有点不一样。

电影画面清新,不悲也不苦,还不时抖落一些小机灵,逗人发笑。

绕过宗教信仰、城乡发展、留守儿童这些宏大命题,你感觉不到导演有什么价值判断。

比如一群孩子在寺庙蹭WiFi,叶喃断了电,说佛祖要睡了。

剧照比如,乡亲们大谈如何发展旅游业,叶喃却瞥到地上的鸡爪和大叔蜷曲的脚趾。

比如,母亲火急火燎赶去医院,误把缠着绷带的伤者当成了女儿。

再比如,祭祀场所关门,身材臃肿、挤不进去栅栏的阿姨。

三谁说现实题材的电影都得苦大仇深?

谁说留守儿童非得被呈现得可怜兮兮?

片中的留守儿童不是你想象中那样刻苦学习、郁郁寡欢。

相反,她们也会“贿赂”老师,会钻父母和爷爷的空子,也知道自己是“留守儿童”。

相比城市里上各种补习班的同龄人,他们展现出了更多作为孩子的天性。

压抑和悲情,往往来源于外界对留守儿童的傲慢审视,甚至“留守儿童”的标签也源自他者视角。

其实,他们有什么不同呢,当他们唱“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的时候,当叶喃责备女儿不读书去城里连清洁工都做不了时,爷爷说:“谁说非要去城里”。

真是漂亮的回击。

相比《起跑线》里焦虑的中产阶级父母,很难说,自然主义就等同于落后。

这让真故君想起同事马拉拉,当我们在谈论“留守儿童”这个问题时,她惊讶地说:“为什么留守儿童被说得这么惨,我小时候就很快乐啊”。

感慨之余,她写了一篇自己的故事《有两对父母的女孩儿》,发在真实故事计划,很多人看了很有共鸣,有兴趣的可以去搜下。

当然,作为一大社会问题的留守儿童现象,仍旧很严峻。

但简单以悲情视角去呈现,显然不够立体。

更重要的是,电影并不负责提供解决之道,把现实横切给你看,就够了。

《米花之味》的导演就没有在“留守儿童”这个社会议题上做文章,没有让母女俩的矛盾持续升温,进而在某个时间爆发,反而一直在舒缓矛盾。

这倒很符合西南自然环境和傣族妇女给人的感觉,内向、柔和、矜持、拘谨,很少有激烈情绪。

为拍这部电影,导演鹏飞去云南沧源采风,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一待就是一年。

这种收敛的表达欲让人很舒服,就像米花一样,清脆,还有点甜。

结尾,母女俩抚摸亿年前形成的石壁,不说话,靠眼神交流,紧接着在溶洞里跳起舞来,身影绰绰,落在石壁上,像是飞天壁画。

柏拉图曾用“洞穴之喻”说明世界的本质和人对世界的认识,而导演仿佛在说,无论现代社会人与人感情的疏离,还是传统民俗和现代文明的对峙,放置于浩渺宇宙,终究能达谅解。

文章首发自我的微信公众号真故电影 微信号:zhengudianying关注真故电影,每天一个电影背后真实的故事。

我的主业是挖掘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关注真故电影每天一则经典电影背后的真实彩蛋。

 6 ) 米花之味是怎样的味道

味觉,是人类感知食物最灵敏的器官之一。

很多人小时候也吃过米花糖吧,那种酥酥脆脆的感觉,依然在心头怀念。

云南的小村子总是静谧而又神秘,而村子的孩子也比大都市的孩子更加淳朴和无邪。

而留守儿童和这两种孩子都截然相反。

影片开始出现在镜头卖鸡蛋的孩子折射出留守儿童的悲悯之处,进一步引出了女主孩子的处境和她也类似。

当叶喃从外面回家时,发现自己的孩子和以前判若两人。

爱撒谎,玩手机,与同学争执,跟老师唱反调,还偷寺庙的钱,一切不好的习惯都养成了。

叶喃用她认为的教育方式教导孩子时,却丝毫没有作用。

从小不在父母的身边的孩子,被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无法管教吧。

留守儿童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

多少孩子辍学,多少孩子从可爱善良变成了浑身充满恶习的人。

农村教育和经济改革和发展才能让年轻的父母不在远走他乡,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楠杭朋友的突然离世,好像是化解母女关系的契机,没有父母在身边,老人很多时候无法觉察孩子是否健康。

叶喃学着村里人炸米花,教女儿舞蹈,为她的朋友祈祷,在这一刻,两人的隔阂好像慢慢消失了。

生活,也像炸米花的过程。

开始的油温似平静如水的童年,后面油温越来越高似热烈滚烫的青春年华,而后逐渐绽放光芒。

酸甜苦辣皆在此,幸福的日子也总会来临。

影片结尾,又出现了卖鸡蛋的小女孩。

叶喃似乎想明白了,不再远走。

留在女儿身边,陪伴她成长。

父母也许都很矛盾和无奈吧,但孩子们很多时候所需要的不是父母每个月的生活费,而是和父母能够一日三餐酱醋茶。

一部小众的文艺片,却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

导演将母女之情和自然之景恰到好处的融合,含蓄的表达之下而耐人寻味,像一部画面感十足日本温情电影。

 7 ) 米花之味——就像气泡溶解在汽水中

想推荐一下<米花之味>。

如你所见,这部电影进入院线一天,到此刻也只有不到两千人评分。

电影本身关注度不高,就很容易错过了,这个周末它的排片只有0.3%,下周过后就不一定还能留在院线。

<米花之味>的故事发生在云南缅甸边境的一个傣族村寨,在大城市打工的叶喃回到家中,却失望地发现,女儿反叛,难以沟通。

一切都在飞快地变化,机场即将启用,要经营寨子旅游业的男人们即将挖到自己的第一桶金,野心勃勃。

而叶喃坐在小桌旁吃到家乡的第一味米线时,也忽然觉得,其实并没有自己记忆中好味了。

而又有一些味道似乎始终都是静止的。

寨民们依然愿意天天炒熟瓜子热情参与寨里条件粗糙的文艺表演,却不肯踏出寨子一步去参加比赛。

供奉佛祖的山庙自古不允许女人入内,今天仍旧如是。

孩子重病时家长先请来神婆招魂,才肯送孩子去医院。

而临家的婆婆也永远喜欢在背后对外来的女人指指点点,即使叶喃从小就在她们身边长大。

作为一个闯入者观望这一切,叶喃完成了从满心期待,到心灰意冷,又回到安心落意的人物弧光。

她与女儿的心灵逐渐靠近,也对寨子即将消失的神性有了新的体会。

<米花之味>的片名会很容易联想到<秋刀鱼之味>,而在我看来这部作品与小津也确实有气质上的接近之处。

米花,是傣族用来祈福的食物。

片中寨子时隔多年,即将再次祭奉山佛,叶喃和女儿围在锅旁一边炸米花,一边聊起要为山佛跳舞,从这一刻她们开始和解,古老的仪式让母女之间心神相连。

是这样的文本了,就算眼前的一切没什么可以留恋,就算米花也已经变了滋味,可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过牵连,就会愿意为你付出真心。

它是这样溶解悲悯,赞扬共情,给你充满善意的和解。

建筑在现实之上,却不沉溺于现实。

它呈现给你传统与文明的对撞,宗教与科技的矛盾,留守儿童与家长的创痛,它为你塑造叶喃闯入者与女儿反叛者的形象,又心平气和地接收这一切。

像溶解在汽水里的气泡,慢慢旋转,慢慢变成糖水。

我很喜欢这样轻盈又不俯视的姿态。

除了故事本身的动人之处,<米花之味>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本身的电影韵味依靠潮湿的影像与音乐准确地烘托出来,显得野生又自然。

电影配乐来自日本音乐家铃木庆一,如果你还记得今敏<东京教父>,会对他的风格有大概的印象。

摄影也尤其动人了,有几处镜头很神,正像记忆里云南无限通透的景观。

 8 ) 米花什么滋味?

毒舌电影推荐《米花之味》,说是今年国产片最佳,我去看了。

一个云南边陲傣家寨子里即将步入青春期的留守儿童喃杭,一个离异之后回到乡村曾经的傣家女儿叶楠。

这一对母女在屏幕里的90分钟,好像什么故事都没有讲,我只是旁观了一段她们的生活,又好像什么故事都讲了,妈妈的爱,青春期的焦虑,生死,信仰。

挺喜欢这个电影的。

最后的那段舞蹈,母女俩自然地起舞,在石佛面前,没有观众,天地生灵是观众,没有祈祷,心里却都是满满的佛意,看得我泪流满面。

留守女童喃杭,偷窃,跟同学打架,成绩倒数,能看得出来,她心里有很多的情绪,妈妈感觉到了,外公也感觉到了,或许老师也是明白的。

只是大家好像都没有过多地去跟她谈她的情绪,谈她的想法,大家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默默地守护她。

不遵守纪录的时候,老师只让她把‘我错了”抄写三百遍。

老师是理解她心里的不安的。

外公劝解妈妈说:“小孩子嘛,总会有犯错的时候的,你小时候还把别人家的草垛给点着了呢!

”妈妈看着因为偷钱被公安带走的孩子,气得只想再也不管她。

只是当她发动汽车开到半路,看到那个在路边卖东西的小女孩脏脏的小脸,扒着车窗卖东西的时候,妈妈还是流泪了,掉转车头回去了。

回去了也是没有多余的话,在女儿的教学楼前站了站,又回去了。

可贵的是喃杭也懂得身边人的爱,也珍惜这种守护,所以她看着慢慢从教学楼离开的身影,长舒一口气说:“我妈妈差点不要我了。

”所以她会走到阿婆的面前道歉:“对不起,我偷了你的钱。

”所以她会盛装跟着队伍走那么远的路去祭奠石佛,所以她跟妈妈一起翩跹起舞。

看电影的时候我总想起那个半大不小的自己,虽然不曾偷窃,打架,成绩倒数,但是心里也是有很多激烈的情绪。

那时候父母长辈们都忙着把孩子养大,似乎没人在乎你的情绪,也没有人来过问你的情绪。

后来慢慢走着走着,这些情绪都慢慢被消化了。

不是因为时间过去,情绪会自动消失,而是因为虽然没有人来过问,但是他们一直站在我的身边。

一切看起来还是像原来一样,只是一切都不一样了。

喜欢《米花之味》,希望这样的国产片能更多一些。

 9 ) 不如又见奈良

前半部分真的乏善可陈,本来看一半就打算放弃然后打两分,一分给片名,一分给题材。

构图和镜头设计太普通了,比较精准,但毫无新意。

说他像电影,但小演员和采景又很纪录;你说他是纪录片,某些设计又太刻意了、让人觉得无聊乏味。

某些镜头让我看得非常不适:排成一列走路的孩子、母亲刚回来时面对阿婆的俯拍镜头想要表现局促但却让人觉得只是礼貌。

母女不像母女,即便是想表现疏离感也做得不成功。

但后半部分也有值得一提的地方:母亲在网吧发现女儿后在车上睡了一晚,女儿发现后,母亲下车吃早饭,没有说让孩子一起吃,这里的处理我很喜欢;从警车里看到摩托车上的楠湘露,镜头交代两人关系,挺妙的。

女儿以为洞里的怪响是野人,走近后发现原来只是水滴打在罐子上的声音。

这里我个人理解的是:外来文化入侵在当地人眼中就像怪物的假象。

烟、机场、脱鞋…很不错。

但最后一颗星我给的还是最后结尾的部分:这部影片的配乐很不错,是我认为最亮眼的部分之一。

最后配上母女两人的洞穴起舞,算是和混乱的人生和解。

结尾很有感染力,很喜欢。

 10 ) 被英泽圈粉

这已经是第二次看米花之味了,这次注意到特别多的细节,很有趣,无论是从导,到编,再到摄影和演,都处理得很细腻。

最想说说表演,女主的表演非常纯熟稳重。

高级的电影表演方式不需要大开大合,真正厉害的是面部和肢体细微变化的处理,尤其是眼神。

这点她完成得出色,表演方式是绝对的亮点,跟那些俗气的电视肥皂剧表演或者很多艺校出来匠气的套路完全不同。

第一次看电影就觉得女主气质不一般,美得高级。

后来看报道以及主创的映后交流才知道女主是北京人,而且十几岁开始就在海外读书。

本科竟然是伦敦政经的!

感叹的同时,也惊讶她能把这样一个和她本身环境天差地别的角色完成得这么好。

补充一句,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她才26岁,能够表现出一个母亲的质感,实属不易。

完全被圈粉!

如今烂片还有垃圾演员泛滥的电影市场太需要新的血液。

为英泽打call!

《拉尔复仇记》短评

终究是一部题材先行的电影,不得不说留守儿童的关注点还是十分讨好观众,但是导演费劲塞了这么多东西,到最后故事反而被设计得很虚假。

7分钟前
  • NinianYann
  • 较差

影片难得地将视角投射到一些不易被关注却又具有讨论价值的议题上,看得出导演的细腻之处以及对当地生活的游刃有余。可惜里面演员的念白有些不自然,不知是表演还是剪辑的问题使得观影不那么流畅。

11分钟前
  • steven47
  • 还行

她能接受她物质上的馈赠,她却很难走入她的内心世界,她躲在被窝里说,“还是听声音好了”,那时候,她们成了最熟悉陌生人。电影聚焦于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以及两代人的隔阂这一现实生活,加以抖机灵般的情节让故事变得有趣不少,最后母女两人的舞蹈代表着和解。味道也和记忆一般,在后来慢慢变迁了

15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不喜欢拍得好丑 只知道拿某些元素做文章

19分钟前
  • 陈二球
  • 较差

3.5;以留守儿童为镜折射社会诸多现状,母女情感的冰释融合只是诸多问题中冰山一角,细节还原度高,色彩明艳,台词趣致;保留些许族群公社生活方式,依然对神明存有敬畏之心,然而外部物质世界的渗入对其的冲击已不可挡;岩洞共舞美妙,一切喧嚣在两亿年前的石壁面前渺如尘烟,生活总要继续。

2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大学生电影节。遗憾的是没能好好看电影,有幸的是作为分会场组委,和鹏飞导演、英泽姐姐全程接触。真是新一代有底蕴又有诚意的电影人啊!感动于他们的谦和有礼,送车的时候每个人都和我握手鞠躬(制片人老师还要分我外卖吃...)

24分钟前
  • Ash
  • 还行

呆板、僵硬、无聊,这么好的制作班底做的不如草台班子,也是罕见。

26分钟前
  • Travis
  • 很差

演得狠监介。搞笑的地方总是狠莫名。运镜糙。讨厌拿别人来抬高自己的行为,可以说致敬小津,但是这剧情简介简直是在意图和小津平起平坐。两小儿窥车内戏好恐怖。

31分钟前
  • Evilly ☣
  • 很差

抱歉,实在看不下去,女主的口音学的太别扭了。摄影可以再优化一些,太原生态,没有电影质感。题材也感觉是投机倾向。

33分钟前
  • 南城柳丁
  • 较差

5.5/10 平淡无味

37分钟前
  • Valuska
  • 还行

留守儿童的故事,但质朴的可爱,连素人演员的僵硬也很可爱。

40分钟前
  • m
  • 还行

导演还挺聪明了,提了很多诸如宗教、信仰、留守儿童和性别歧视等各种点,但他只选择了生活的横切面,做了一个立体的展示,不批判什么,不抨击什么,也不展开母女之间矛盾的主线,最后只是用血浓于水,用一场舞蹈结束了一切。不过导演对待留守儿童问题的态度,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具有争议的事情。

4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惊喜之作 女主美配乐美摄影美 触及宗教 留守儿童 农村城市化的话题 却没有深挖任何一个议题 只是以一种清新灵动的视角去呈现

44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奇妙的观影体验

49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西南选景、铃木庆一的配乐、刻意放缓的节奏,都是加分项,除此以外,也就是电视电影的水准。

54分钟前
  • 变形的文科生
  • 还行

以留守儿童和返乡母亲之间的情感冲突切入村寨传统和现代文明之间的融合与矛盾,涉及教育的匮乏、亲情的缺失、贫穷、死亡等等沉重的议题,但以明快、轻盈的色调和语调来呈现,举重若轻。古老溶洞里的水滴砸在易拉罐上,犹如城市“野兽”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流失和侵入不可阻挡,唯有感情(母女共舞)可抵御悲伤和损害。某些场景确有蔡明亮的影子。

55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挺清新的风格。留守儿童问题,父母和子女的隔阂,最后能消融也是逐渐打开心扉的结果。导演是蔡明亮的编剧和洪尚秀的助理,所以还真是有那么点感觉!就是方言有时候让人听得费劲,要看字幕才懂。

60分钟前
  • kiki204629
  • 还行

支持国产,喜欢女主角

1小时前
  • 幸运的小牛
  • 力荐

电视电影

1小时前
  • デブリ
  • 较差

日式画风,无重点,电影配乐很好听。孩子的教育问题,乱扔瓜子皮的问题。

1小时前
  • 张翔森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