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比勒

Sibyl,寂寞诊疗室(台)

主演:维尔日妮·埃菲拉,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加斯帕德·尤利尔,桑德拉·惠勒,劳尔·卡拉米,尼尔斯·施内德,保罗·艾米,亚瑟·哈拉里,阿德里恩·贝勒梅尔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年份:2019

《西比勒》剧照

西比勒 剧照 NO.1西比勒 剧照 NO.2西比勒 剧照 NO.3西比勒 剧照 NO.4西比勒 剧照 NO.5西比勒 剧照 NO.6西比勒 剧照 NO.13西比勒 剧照 NO.14西比勒 剧照 NO.15西比勒 剧照 NO.16西比勒 剧照 NO.17西比勒 剧照 NO.18西比勒 剧照 NO.19西比勒 剧照 NO.20

《西比勒》剧情介绍

西比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西碧勒(维吉妮·艾菲拉 Virginie Efira 饰)曾经是一名心理医生,却因为实在是太过于热爱文学创作,而最终选择放弃做医生,一心扑到了写小说上。一次偶然中,西碧勒邂逅了名为玛格特(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 Adèle Exarchopoulos 饰)的女子,玛格 特是一名女演员,正身处于情感纠纷之中无法自拔。 玛格特参演了一部电影,却怀上了男主演伊戈尔(加斯帕德·尤利尔 Gaspard Ulliel 饰)的孩子,而伊戈尔和这部戏的导演是情侣关系。这段复杂的三角恋让玛格特痛苦无比,对西碧勒掏心掏肺,而西碧勒则偷偷录下了两人的谈话,作为创作小说的灵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女人公敌一拳超人第二季竖笛与双肩背包OAD等到胜利那一天源·彩虹与君无间子不雨双姝奇探第四季抗拒:柳宽顺的故事失踪:他们存在过电影儿女开心的八月发射台赢利下一个圣诞节见荒野迷案我独自升级-二次觉醒-唇唇欲动小两口逃往你的心迷毒之无足鸟勇敢风暴午夜之子用我的生命去爱你异形:收割困在心绪里的儿子老炮儿你和我的警察课堂法律与秩序:组织犯罪第二季物语系列外传季&怪物季迷失的男孩和皇后

《西比勒》长篇影评

 1 ) 如果用男作家的生活和苦恼构筑女作家的独特气质与烦恼,不光困难,而且危险

随记:确实比《坠落的审判》野心要大,但各种要素的累加并不能形成“复杂”,甚至你能感受的深度都浅尝辄止,而茹导是很聪明的,她拍完这部片迅速就明白了自己的创作缺什么,所以才能在《坠》里聚焦于一种关系的矛盾。

为什么说野心要更大呢,就是它的文学性远超多它的哲学性(《坠》是后者),例如并不少见的“超越性的性感受”,有趣的还有操纵小孩去操纵母亲,并不常见的身为作家的女人的荧幕形象塑造等等,但相应地这种文学性也暴露出了相当多的问题:身为作家的女人缺乏像几百年来塑造的男作家那种奇妙的气质与幻想,虽然她同样身边缠绕着异性,对自己的身体与性抱有困惑,酗酒,破坏身边的一切关系,一个不合格的母亲/父亲,享受操纵…但这种与男性书写者的相似性却没有她的独特之处,她的形象被困惑压倒,而缺乏了创造最需要的极端偏执(每个人的极端偏执都有不同)——意思是,她在整部片里都在犹豫徘徊,虽然到结尾似乎实现了什么东西,也的确没有违和感,但什么都没留下。

加布里埃尔的形象没有留下,埃迪亚也没有留下,明明这两者作为过去和现在的交替象征有更多可言说的地方,然而这些都没有留下,源自于过多的篇幅在女演员和男演员的故事上,按理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形成西比勒的某种投射…但也没有。

其实换个角度说,即使不这样拍,男女演员的故事也可以重点在西比勒享受操纵的那份感觉(西比勒在船上代替导演执导演出,男演员和她发生了关系,女演员对她抱有浓浓的精神依恋也酷似xing快感,而兩者又是前情人;因为西比勒的在场,他们两个人冷却的化学反应才重新激燃起来——这难道不是超级有意思?

不得不说,茹导是懂什么是好货的)但同时也“体感”到了道德,不管这个道德是社会伦理的还是职业的,这种反复的纠结让一切都没有抒发口,可她的创作似乎最后却取得了某种成功?

然而她的痛苦没有留下,她的成功也就莫名其妙如果非要给这部片一个关键词,我的直觉是,权力

 2 ) 在弗罗伊德的眼里,每个人都是社会经历的残缺品

心理诊疗师写小说,对社会复杂性和人生意义的阐述,会更有职业特点,更深刻。

人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时很不合适,甚至出现倒置,此时你仍然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没有你,生活会变得更好。

纠结是心理活动的常态,心灵是个难伺候的孩子,需要不断地去慰藉。

分不清思想与现实,将自我意愿与现实混淆,不明白自己所作所为的意义,这是都市人的焦虑所在。

对于这位心理诊疗师来说,介入现实越多,生活所受到的影响就越大越深。

所以从人性来讲,根本不存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先哲和先导,在弗罗伊德的眼光里,每个人都是社会经历的残缺品。

最终,这位心理诊疗师的终于悟出,人生是一部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就在作者手中,永远可以改写,不要在意生活在周围的人,只当作他们是小说中的普通人物吧。

 3 ) 和遗憾同行。

今天分享给朋友们一部影片,影片的名称叫做 “西比勒 Sibyl”,影片是有法国女导演是茹斯汀·特里叶指导,这部影片非常精彩,我将在下文中对影片进行介绍,也将我的一些观后感分享给大家。

人物的“鲜活”是我对整部影片的最深感受。

影片主要由三位女性的生活的片段组成,一位女性精神分析师,一位女演员,一位女导演,影片虽然没有完整的描绘她们的过往经历,甚至还跳过了很多重要的细节,但这些看似分散的故事组合在一起却展现给了观众一个丰满的现代女性的形象,一个面对过往伤痛,面对内心的矛盾,在困境中挣扎前进的女性形象。

影片的拍摄角度并不像我们平时看到的影视节目那样主观而连贯,而是尽量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并不试图用道德探讨影片中人物行为的对与错,留下了大量的思考空间给观众去体会和感受,这也是我阅读和观赏艺术作品最喜欢的一种方式,这点上我非常欣赏这位导演对影片的处理方法。

影片描写了女人内心中对家庭,事业,不同的异性伴侣有着很丰富的要求和需要,她们渴望这些需要被满足。

她们需要刺激感,成就感,拯救感,对男性的掌控感,对孕育生命的渴望。

她们面对生活很坚强,很有力,很主动,很潇洒,有能力自己创造自己的需要,她们会犯错,于是她们也会付出代价,她们的成长也很艰辛,也伴随着很多心酸的泪水。

我想正是她们去努力的选择“鲜活”才让我深受感动,我猜这也是男人们爱女人的原因之一。

在此我想说作为一个男性观看这部片子可能比女性要吃力一些,但这么做是值得的,不管怎样如果你看它你就会有很多收获,这部影片对你更加体谅和关爱你的伴侣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分享给大家一些我的感想和影片的精彩片段,希望对观看的朋友们会有帮助,再次也欢迎看过的朋友与我留言交流。

影片用一种类似传记结合插叙的记录方式,去描绘几位女性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位40岁左右的美丽女性,她从事精神分析工作,她帮助她的患者进行心理健康建设。

她已经组建了一个温暖的家庭,她有一个异性伴侣和两个5-7岁左右大的孩子,她的妹妹寄住在她的家庭中。

有一天主人公突然想对自己的生活做些改变,她想结束目前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写作中,根据影片中提供的线索我猜测使她做出这个改变的原因是,她是一位有这三十几个患者的分析师,她为这份工作付出的精力和承受的压力一定很大,因为最低强度的心理治疗也要求病人每周来做一次一小时的会谈。

从事如此高频次的全神贯注体验和理解他人痛苦的工作是很消耗人的。

她为了她的写作计划开使转走她的病人。

这期间主人公顶着被病人攻击的压力,承受着病人的不满,将大部分的病人做了转诊。

在这里我相信她的病人一定也是不舒服的,因为这对于病人来说也许象征着被抛弃。

暂住在她家的妹妹听到她要转行的决定很支持她,她的丈夫听到她的决定也表示接受,同时他问主人公,你的病人会有什么感受?

她的丈夫用我看不懂的笑容边笑边问她:“外科大夫手术进行到中途说:我要去写小说了,然后就这样离开了会怎样?

”这个对话场景让我看到了主人公和她丈夫的一种对话模式,我并不清楚影片安排这个镜头的原因是什么,是想告诉我们她的丈夫在用挑衅和捉弄她表达不满么?

还是只是一个善意的提醒,又或者二者都有呢?

总之我认为她丈夫这个提醒是并不会让主人公感到舒服的,影片在此时插入了一个由提琴制造的不和谐且被拉长却又嘎然而止的背景声音,这个声音彻底打断了之前营造的和谐温暖感受,这似乎在暗示我们主人公此时也是很不安的,随后影片插入了很多危险画面让人感到有些可怕的事情会发生。

在接下来的场景中,主人公接到了一个陌生女性患者的电话,这位患者在电话中表示自己现在感到非常恐慌,感到一切都毫无意义,需要即可的帮助,主人公听到后虽然有些担心,但仍然坚持不再接诊新的患者了,挂掉了这通电话,就在我认为主人公已经下定决心的时候,她的电话又响了起来了,画面一切换来到了第二天主人公的诊疗室中,很显然她最终还是违背了自己不在接受新患者的意愿,约见了这位电话中的女性。

这位女性坐在治疗椅上,一边哭泣一边告诉主人公说,她怀孕了,但她不想要孩子,也不敢将怀孕这件事告诉孩子的父亲,患者担心她自己的演员工作不保,担心自己会失去一切,说谎让她感到疲惫,她在睡梦中都承受这巨大的压力。

这时女主人公问了一句:孩子的父亲是谁?

这句话让我知道,她们之间开启了一种不寻常的交流。

她们之间的对话很精彩我用回忆描述一下。

女演员:我不想像我妈妈一样,让我的孩子背负我的失败,把我的毁灭归咎于孩子,我不想让孩子觉得是他阻碍了我的人生,我宁愿孩子因为我的自私而不是我的牺牲而受伤。

主人公: 如果你选择堕胎,孩子就用不着受伤了,但你其实已经有了决定。

女演员:我没有能力生下他,我还要去工作,没有了工作我就什么也没有了。

我欠孩子的父亲很多,没有他我就不可能有这份工作。

主人公:你为什么不敢告诉他。

女演员:他爱我,想和我生孩子,但他没能力处理。

主人公:你担心他会毁了你的工作。

女演员: 他的女朋友是这部戏的导演。。。

主人公:你爱他么?

女演员:我不知道。

主人公:你想谈谈和他的性关系么?

女演员开始描述她亲密关系中的具体细节,女演员觉得她和男友的关系非常深入远远超过了性。

此时主人公在女演员对情欲的描述中,也被唤起了她自己和一个男性之间曾经的一段情感回忆。

女演员不愿意透露孩子的父亲是谁,只能说他是非常有名的男演员。

再之后的一次谈话中,女演员说这个男演员知道她怀孕的消息后很高兴,并且希望她能生下来,似乎也不打算以此来要挟她,影响她的工作,但焦虑的情绪让女演员和男演员演对手戏的时候总是出问题。

主人公在倾听女演员对话的同时也录下了女演员讲述的故事,这里我不确定她是否征得了患者的允许,主人公受女演员故事的启发,将女演员的言语片段引用到了主人公创作的小说中,并加工臆造了这个男演员的无耻和粗暴,在主人公创造的小说中有这么一句话,她说:“维系感情的现在不只是欲望了,现在这个欲望变得具体了。

”看到这些让我觉得她好像再说:维系感情的应该是欲望,而不应该是孩子的约束。

她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这里我有几种猜测,她认为女演员和男演员之间没有爱情么?

她认为孩子的出现会破坏感情么?

是她不想要孩子呢?

还是女演员不想要孩子呢?

我保存着我的这些疑问继续观看影片,不过看到此时我开始怀疑,主人公当初转行要从事写作的时候她真的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么?

她的写作内容有具体的目的么?

还是说转行只是在给自己制造缓解压力的空间呢?

画面切换到了另一次的分析谈话中,女演员对主人公说自己完全无法依靠自己做出决定,她要求主人公必须亲自去见这个男演员。

主人公的内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扰动她开始在办公室外寻找这个男演员的视频资料观看,她开始去了解到这个男人。

在她和她妹妹的生活对话中,主人公回忆起她刚出生的孩子看着她好像在问她,你是谁?主人公此刻好像感受到了一种责任的压力,和妹妹的交谈也勾起了主人公很多关于她们母亲的回忆,影片这里穿插了一些镜头来说明这些回忆内容,主人公有一位酗酒的母亲,也因为酗酒意外身亡,她曾经的男友支持和陪伴她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但当主人公有了成就之后,她的男友不知道什么原因想要离开她,她的男友是这么说的:“我不想在帮助你了,你把我分成了两半”。

这里我的猜测是他的男友可能是感到耗竭或不真实。

主人公是这么回应她男友的话的:“你要离开我是因为你帮完我了,你在我这里找到了成就感,你拯救了我之后就完成了你自己的任务,也许你内心希望我糟糕一点,你现在觉得我好了你无法驾驭我了,所以你要离开,那我就自毁给你看”。

看完这一段我有一个猜测,也许主人公的成长并没有男性的陪伴。

在现实生活中女演员开始威胁主人公要去做人流手术,但主人公承受住了压力,非常好的作为一位分析师应该做的事情,那就是不干涉患者的生活,让女演员自己做决定。

女演员选择留下了孩子。

但不久女演员去做了人流手术并编造事实指责是主人公要求她去做手术的。

此刻主人公的督导老师也提醒她的一些行为已经越界了,主人公开始卷入了患者的生活。

这里有一段督导和主人公的对话也挺精彩的,我描述一下。

督导:你越界了,越过了所有职业标准的界限,对她进行录音,干涉她的生活,你需要分析一下自己。

主人公:那来分析我吧,我对她很着迷,我建议她去做流产。

督导:(打断)你从来没有让她去做流产,是她让你觉得你很重要,这样你就能给她更多,你认同了这一点,然后你就越界了。

你可以在你的脑子里或者电脑里越界,但是不可以在她的生活中。

主人公:我害怕她自杀。

督导:带着这种不安生活,这就是你的工作。

主人公:我不能这么冷酷无情。

督导:她的生活不是你造成的,这不是你的错。

你在影射我冷酷无情么?

主人公:不,我觉得你做的是你应该做的 督导:当你听到她说她去做了人流,你有什么感受?

(主人公又陷入了以前的感情回忆中,主人公那时怀孕了,她想要做一个单亲妈妈,她的男友不希望要孩子,如果她执意要生孩子就打算和她分手,告诉她不要这么做如果你要折磨我就折磨我,不要这么对待一个孩子。

) 督导:你想念你孩子的父亲么?

主人公:我确实很怀念那时候强烈的爱。

镜头不断的在过去和当下中切换,在主人公受督导的时候她的思绪被一个电话打断了,电话上显示的是女演员的来电,但电话那边说话的人却是女演员提到的男演员,他说患者企图自杀,剧组拍摄工作也陷入了停滞中,主人公听到这个消息后消失在了诊疗室中,离开了自我分析加入了剧组,更深的跨越了她作为分析师与患者之间的界限。

此时的女演员和男演员的秘密关系已经公开化了,女导演已知道自己男友和女演员的私情,由于影片已经无法换人,女演员,男演员,女导演都决定顶住现实中的矛盾和压力继续进行影片拍摄工作。

此时的女演员显得非常激动而焦虑,完全无法应对这种人际关系,女演员要求男演员只能通过主人公转述来和她交谈。

在之后的一个拍摄的桥段中,主人公在拍摄过程中为满足女演员的要求,临时替换下了男演员,并和女演员演起了对台戏。

而此时面临着被抢走男友和搞砸事业的压力,女导演也来向主人公倾诉了,这让我们了解到女导演和男演员已经在一起很多年了,她想和男演员有个孩子的,但一直没能如愿,现在看到他和别人有了孩子让女导演非常难过。

向主人公倾诉之后,女导演和女演员一起借着一个需要甩耳光的镜头桥段过了一把报复男演员的瘾。

(影片这里有个让我感到意外的地方,那就是这个男演员的承受能力,他居然在这种明显的报复下还能够保持着工作的状态。

) 耳光事件后女主人公在小说中写下了如下的文字:这些文字并没有第一人称。

“你就如此的热衷于伤害我,羞辱我么?

”我们就不能试着创造情绪,制造情绪不借助最原始的本能冲动么?

这正是我努力去做的,我做的如何,告诉我。

这时候的女主人公沉浸和陶醉到了男女演员的关系给她带来的情绪当中,这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呢?

我猜测是她满足于被人需要的感受中,汲取力量渴望获得价值感的感受中,也沉浸在失去过去的爱的痛苦中。

再这种感觉下主人公可能无法在压抑自己的情绪,她释放了自己的欲望,与男演员在夜晚的沙滩尽情的享受激情,她在激情中又重新感受了曾经拥有过的感受。

这时我在想主人公的行为只是单纯的失控么?

受着原始欲望支配的行为么,这些行为是否还包含了攻击自己或攻击患者的意愿呢?

是对自己过去行为的补偿么?

作为观众的我不得而知。

第二天在船上,剧组要拍摄一个女演员与男演员在充分交谈后他们之间充满情欲的镜头。

拍摄过程中由于看着属于自己的男演员和情敌的女演员之间充满情欲的“和解”,女导演崩溃了。

男演员这时建议让主人公来临时导演这场戏,于是在主人公的指导下男女演员很快的进入到了激情当中。

再到指导完这部戏后主人公彻底崩溃了。

主人公向别人倾诉她的越界行为时意外的公告给了剧组人员,当女导演知道自己信任和倾诉的对象居然背叛了她之后,女导演礼貌的请一脸吃惊的主人公离开了剧组。

女演员在知道了主人公和男演员发生的事情后则是大发雷霆,砸烂了主人公房间里的物品。

主人公带着狼狈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开始重新饮酒,他的丈夫也察觉到了她的变化,主人公在偶遇了她的前男友后开始更大量的喝酒,她在观看电影首映的时候陷入了不可抑制的悲伤当中,在随后首映的酒会上喝的大醉,她的患者女演员在这时照顾了她,女演员告诉主人公她看过了主人公写的书而且并赞扬了主人公以她的原型而塑造的人物,这给了主人公很大的鼓励。

主人公不但开始参加了戒酒小组,经历了这一切,她开始和内心的自己和解了,她开始可以肆意的创造,而不借助最原始的本能冲动,她好像也不在去要求她的丈夫的样子,她接受了她的丈夫的样子,她感到满足,她更好地去做她自己,她投入到了自己的生活当中,她开始真正的是她自己的主人了。

影片最后有一段主人公和她孩子之间的母子对话: 孩:我的爸爸是谁?

主:你为什么想问这个?

孩:为什么我没见过他?

主:我告诉过你,在你出生前他离开了。

孩:那你们为什么要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

主:因为那时我们深爱着对方。

孩:不对啊,那他为什么要离开呢,是我的到来让他不开心了吗?

主:不,他很开心,你没出生前他就很爱你了,但是他有别的事情要去别的地方,不要怀疑他对你的爱。

孩:我像他么?

主:像 孩:你看着我的时候会想起他么?

主:会,就好像他藏在你的身体里。

孩:那你开心么?

主人公此时拥抱了她的孩子留下了泪水。

上面这段哀悼了那段爱情的对话令我深受感动。

是的,我们的人生是充满了遗憾的,这些遗憾会一直伴随着我们,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它们,面对我们自己,我们需要去抚平这些伤痛。

如果大家看过影片也有体会,欢迎大家留言给我。

 4 ) 只是一个女性欲望的黑洞吗?

女主的生活说得出来的欲望包括性欲、生育欲、写作欲、窥探他人欲、发泄欲、酒烟欲。

此片是眉头紧锁看完,无法也不要去解释女主,片中所有女性角色的行为选择。

揪心,这么容易就能搞得这么砸,女性气质的摧毁力量真是不言而喻。

借用女主妹妹的台词:很多人一生都不开心,他们靠很多东西来麻痹自己,酒精、药物,或者两种都要,但没有完全好,然后当他们有了能量,他们就用这些能量,去毁了别人的生活。

简直就是让人心服口服,就差拍手称赞的事实了吧。

这位女主的欲望,在最终搞砸一切,又选择重新开始戒酒的循环中,有了新的开始。

但她年纪越来大了,还有多少次重新来过的机会呢?

她偷精般执意要怀情人的孩子,已经开始问她,谁是我的爸爸了,为什么爸爸有事就离开了。

现在还可以认真敷衍外加骗骗几岁的孩子,未来肯定就是一个大炸弹啊,女主承受不了了,大不了再选择酗酒堕落?

令人不禁要发出刺溜的唏嘘声。

但最主要的问题是,本片真的只是在描绘这一个女主的欲望生活,而不是挺典型的异性恋女性欲望吗。

 5 ) 模糊性的道德,无意识的介入

在我心里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

导演想讲述的内容有很多,复杂的一个个角色,鲜明的个性,不鲜明的行为,可以理解又不能接受的事情解决方式。

我认为这部电影比《坠落的审判》想讲述的内容更多,但完成度不如后者。

同时,也更接近人性的多元基本面,模糊性的道德,混乱不计后果的参与,介入,闯入,登堂入室,夹着尾巴逃离。

这也让我不禁想起现在正在读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书。

三兄弟之间以及和父亲的关系,是否也可谓是一种登堂入室。

当看到西比勒和伊戈尔的海边激情片段时,我笑了。

现实不就是这样吗?

先让你觉得荒唐可笑,然后冷静下来,鼓总勇气问自己,难道自己未曾有过这种想法吗?

难道自己能精准控制事情的走势吗?

难道自己能精准控制某一个当下的情绪带来的混乱思考的产物吗?

那不是理智思考的产物,却是自己主动、不经意、想推卸掉思虑负担的时候做出的选择。

而可能人的一生要做出很多这类模糊性的选择,无法控制自己对于其他人因果的介入,也无法控制其他人对自己生活的登堂入室。

我产生了一种无力的感觉。

人有时候无法控制那种薄雾一样不知不觉飘过来聚拢在眼前的思绪,模糊了界限,正如女主角从开始被心理分析师分析出了越界,到后来主动打电话坦承了越界。

而真正的界限到底是什么?

越界后又能怎样?

你需要承担什么?

可以抖抖肩继续走的是谁?

这就对应到了片中的电影庆功会。

其他人已经“云淡风轻”,是否在他们的生活中,这类的affair时常发生。

它也许会影响剧组成员的关系,但也许也创造出了微妙的氛围从而推动了电影艺术上的创作?

最后世界里受伤的恰恰是在岛上沉稳淡定帮大家解决问题的西比勒。

她不属于那个世界。

她是闯入者,她无法在其他人的心里找出自己内心的对照。

她能寻觅到的只是一片虚无。

对导演来说,被背叛的痛苦最终是虚无,只是想偶尔去far away的地方去get away,电影才是最重要的,她是痛苦的,但这痛苦又是随时可以甩开的,剩下的是一段小插曲,虽不美好,但充满了艺术创作和情绪体验的张力。

对女演员来说,被小三是痛苦的,在多次理智情感的拉扯中最终堕胎是痛苦的,被信任的人背叛是痛苦的,霸道无理发泄情绪的是她,痛哭流涕软弱涣散可怜兮兮的也是她,最终电影上映后,一切痛苦经历化解为虚无的调侃,也许这经历很重要,也许她会把它变得不再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年轻女孩未经太多思考,可以走出这些。

对男演员来说,选择和导演共同生活的是他,选择深爱女演员的是他,在岛上弹钢琴向西比勒肆意投射暧昧眼神然后主动寻求激情的也是他。

看似都是他做的选择,突然让人想起了胡兰成,胡兰成在被张爱玲质问,要他做出选择是谁的时候说“我不做选择”。

这类人他的选择并不重要,他不会为某一种选项停留下来,除非为了当下特定的利益。

而他又是脆弱有感情的,他占据着利益,又开始浑身散发出无聊的气息,像孤魂野鬼一样飘荡到别人的生活中,被一缕风又吹走,不留下丝毫踪迹,连他自己的记忆也任由模糊消散。

这才是他的生活,这才是他,他的一片虚无与无意。

印象很深的还有在庆功酒会上,导演助理的几次意味深长又深谙人性的笑容。

导演助理的角色戏份不多,却也有些饱满的个性特点,帮导演把预留时间从10分钟传达成20分,情绪稳定,看得懂这一切发生的事却依旧在当什么都没发生而继续尽职尽责。

在庆功酒会上向西比勒投出理解的笑容。

当然电影里最成功最复杂的角色就是西比勒。

她写作,她是心理医生,她又被心理医生分析。

她的前男友,现伴侣,孩子,工作,写作,甚至是fling,都从四面八方牵扯着她,妄图分裂她的思想与生活。

她从情绪稳定做事沉着,被拉入到一场荒诞的戏剧,而一路下来自己竟成了戏剧最荒诞的情节。

她不能与这些事情,不能与这其中的自我融洽,她开始变得分崩离析,她跟随着内心,却更不知道心之所向。

她在电影首映会上泪流满面,她在电影庆功会上烂醉如泥,她被伴侣拒之门外。

而电影结局说,“我重新回到了家人的身边,我把他们当做我小说里的人物。

我的伴侣无法接触我的内心,我在他身上感受不到什么具体的东西,但我仍然喜欢他所代表的那些特质。

”同时,主人公感受到了“我的生活是一部小说,我可以肆意写作,肆意修改和创造,由此诞生了一切,所有的选择都在于我”。

所以她给自己建立了一个虚无的外壳,她逃进了里面,远离了外界的尘嚣,手里似乎重新掌握了稳定的利器,她微笑,她不在意,她在生活……直到女儿的问题在她固若金汤的堡垒里钻了个洞,她抱紧了女儿,知道一切又将重新开始轮回。

 6 ) 寂寞 · 診療室

今年在坎城因為待的時間太短,前後只觀賞了五部主競賽片;回來後拼命補看,從上個月的金馬影展開始。

昨天去看了主競賽片之一的法國女導演潔斯汀.楚特(Justine TRIET)新作《寂寞診療室 Sibyl》,意外地非常喜歡。

《寂寞診療室 Sibyl》在今年坎城場刊的評分不高,英美評價也是一般;不過自家法國【電影筆記】倒是非常捧場的給了滿分。

在這種評價兩極的情況下,很難去說這部片到底好不好看?

如果之前有看過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放映的《恐慌年代 Age of Panic》,應該對潔斯汀.楚特掌鏡與敘事的調理不會太陌生。

不過凡事總有意外,潔斯汀.楚特這次的《寂寞診療室 Sibyl》將視野內收到個人,特別是女人、西碧兒這個女人的情慾與精神糾葛之上,很傳神地闡述了一部心理懸疑片。

《寂寞診療室 Sibyl》是很見仁見智的片型;發行商在操作上通常會朝情慾、尺度以及女性視角上作文章。

不過身為觀眾的我卻很想知道,在這部以女性為主觀描述、主視角的電影裡,男人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情慾的宣洩品?

美好與痛苦的回憶?

或者根本不必存在?

該片令我想起茱麗葉 · 畢諾許今年柏林影展的作品《別問我是誰 Who You Think I Am》。

故事原型雖不相同,但整體氛圍、虛實交替的敘事(或倒敘)手法有些相似之處,而且同樣都是心理懸疑片。

據說潔斯汀.楚特在《寂寞診療室 Sibyl》採用了伍迪 · 艾倫1988年電影《另一個女人 Another Woman》裡男性對男性眼中的女性觀點;的確在西碧兒(Sibyl)這個角色上顯得有點驚悚。

雖然導演說,電影中的三位女性有各自家庭、愛情與困擾,卻依舊是獨立的個體;人生的選擇很多,不必急於走向傳統。

不過三個女人各自都有些狀況、歇斯底里,甚至跟她們的男人之間,保持著一種情慾以外的疏離。

觀眾可能會覺得心理診療師搖身一變成為作家這種設定套路有點平淡,不過個人覺得正因為潔斯汀.楚特的劇情鋪設方式,讓一齣原本可能毀掉的劇本,變得可期。

國外影評點出在義大利斯特龍伯利島拍攝戲中戲的橋段,令人想起《輕蔑》與《陽光普照》(不是那一部啦),個人覺得也是蠻合理的。

如果西碧兒重拾寫作是為了逃脫枯燥的家庭生活,逃離母親的角色;那麼個人認為生活就是一部小說,以此層面來說,無論戲裡戲外都很成功。

《寂寞診療室 Sibyl》本身就是一部非常縝密與精彩的小說。

當人物從虛構與幻想的主題返回了真實生活,匱乏似乎又變成了一種勞役;不由得替她捏一把冷汗。

當潔斯汀.楚特設法將這些複雜的關係與關聯性並置於電影裡,一方面充分地展示了當代女性在創作力與母性之間平衡的藝術,另一方面其實也兼顧了女性心理如磁鐵般的包容性。

可以很歇斯底,也可以完全理性;愛恨分明,並懂得顧全大局。

 7 ) 羞耻同样具有意义

. 电影最大的精彩来自于意外制造的悬念,但如果一切的崩坏只源于内心“从恶如流”的堕落,那么只会让人感觉到羞耻。

不知道是否是刻意为之,剧中的主要人物都像是一匹匹失了智又被情绪激惹得发了狂的野马,朝着理性崩坏的方向疯狂前进。

当看到一个心理咨询师或是职业小说家被自己心中的意象和情绪所控制,而不断打破本该清晰的现实和非现实的界限的时候,我只能够感到一股浓重的一地鸡毛的羞耻。

讨论本片的任何的现实意义都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在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突破了咨访关系界限,试图操纵来访者现实生活,甚至与来访者的重要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咨询师,都会被永久限制职业资格,并为自己一生的执业生涯划上污点。

但讨论本片的非现实意义却非常有必要。

为什么在本片的影评当中,会有如此多的人反馈感受到了被激惹、失控感、羞耻感等的情绪?

首先,要明确的一个现实是,不管是正面情绪还是负性情绪,都是观者与影片出现强烈共鸣之后的情绪反馈。

那么为什么有如此多的观者感受到了强烈的负性情绪?

西比勒妹妹的一句话道出了缘由。

片中,西比勒问妹妹,自己写的书怎么样?

妹妹答:“写的棒极了,描绘了现代都市人的焦虑。

” 虽然是隐蔽的内心情绪,但生活在虚拟网络与现实世界的现代人,哪个不是在失控与崩溃的边缘挣扎徘徊。

他们一天又一天不断压榨着自己的潜力,用一个又一个虚拟角色粉饰人生,又同时在一个个安静的夜晚偷偷顾影自怜。

以求一个平安喜乐,哪敢要什么幸福美满。

《西比勒》引发的羞耻感之一来自于,当观者看到这一切的努力挣扎,被一个心力耗竭、自控力归零、完全情绪化的女人,用力打破,并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活一步步滑向深渊而无能为力时,产生的崩溃感。

他们不得不面临导演刻画的一个残酷现实,即自身精心粉饰的美好生活,在真实的现实中却是非常脆弱,可以崩溃得如此轻易。

甚至不需要一个偶然意外,只要自己坚持不住就可以了。

这种生活失控的焦虑与恐惧感,虚荣崩塌与残酷现实的冲突刺激,是任何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羞耻现实。

其次,观者会感受到一种愤怒。

电影最后,导演用“十个月后”四个字,宣布西比勒结束了不断崩溃的垃圾时间迎来了新的幸福生活!

此时,一种巨大的荒谬感,引发了观者的愤怒。

凭什么她可以幸福地生活?

之前的崩溃与堕落是你西比勒重新把自己当演员,换个角色就可以揭过的吗?

我们自己在现实里换角色就好了,连虚拟的电影也是如此,导演能不能有点勇气,拍出我们想要的大圆满?

我们要的不是那轻飘飘的四个字!

观影过程中,观者从导演创造的虚拟空间里,直面了自己内心一直隐藏着的焦虑,并渴望从导演那里得到帮助,就像饥渴的孩子渴望母亲的乳汁一样。

却发现导演只是提出问题,却什么也没做,甚至利用虚拟空间的便利让西比勒再一次上演现场崩溃的戏码。

这种渴求得不到解决的现实,让很多认为“观众是电影的上帝”的观众感到了一种滑稽感。

他们觉得自己好像被玩弄了。

他们一直渴求的饱满乳房竟然连一滴水都挤不出来,这个期待中的好妈妈竟然是一个枯竭的深井,它想要把我自身的现实生活也吞噬!

观者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弱小,以及面对生活、命运时的无力。

这引发出了一些强烈的应激情绪,或是愤怒、或是厌恶、或是谩骂。

观者觉得自己像是坐在宝宝椅上的君王,被自己的奶妈戏弄了。

最后,影片的一大败笔在于,没有处理好观者的观影感受。

对于能理解、处理自身情绪的人而言,他们对于现实与虚拟有良好的统一感,看完此片只会一笑置之,因为它对于现实生活并无裨益。

对于无法处理自身情绪的人而言,此片除了激惹起大量负性情绪之外,并未展示一个可行的处理情绪的路径,他们渴望的与实际存在的仍旧有巨大的鸿沟。

对于连感知情绪都无法做到的人而言,片中负面的咨访关系,让他们看到了一个不合格咨询师对于来访者的巨大破坏力,他们从现实中剥离出的虚拟世界仍旧与本体之间处于明显的分裂位态。

总之,本片用两个小时展示了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一种坏的情境和一种不良的处理方式,给观者留下了一地鸡毛的荒诞。

电影是一种语言形式。

不幸的是,电影语言永远只能是一种信息的单向传递。

出“电影”之口,入观者之耳。

既成事实,无法改变。

一部有积极意义的影片,可以让观者受益。

反之亦然。

(在心理咨询中,觉察到自身内在情绪非常有意义,但只能暴露伤口却无法处理后续问题的咨询师的破坏力更加巨大。

咨询师不该是圣母,但更不该是饿狼。

一个内心枯竭,甚至开始向来访者不断索取的咨询师,就像一口择人而噬的深井,害人害己。

 8 ) 超出字数的短评

看完坠楼再补前作,看到了很多延续性的元素,这一部的叙事和剪辑方式一定程度让这个剧本被低估。

西比勒聚焦在了同样出现了在坠楼庭审戏中出现的虚构作品与真实生活的讨论。

用线性时间整理这个故事,女主西比勒在经历了母亲的死亡和与前男友的分离后,放弃了写作,组建了家庭,当上心理咨询师,并依然没有放下对前男友的感情,多年后又准备放弃心理咨询重返写作的节点,遇到了一个病人阿黛尔,在对她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女主察觉到阿黛尔的情感经历跟自己的经历高度重合,并把两个故事糅合在一起创作成小说,在与阿黛尔接触的过程中她逐渐介入了对方的生活,并且试图让对方在面对当年与她同样的选择时,做出“另外一个选择”,在最后她“借用”了阿黛尔的身份完成了对自己过往情感的和解。

而阿黛尔自己的经历也在戏中戏的电影里以真实和虚构相互嵌套。

片子用大量的闪回来叙述故事中每一个嵌套的部分,观看者会在交错的时间中迷失,如同女主在阿黛尔与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中迷失,在虚构与真实中迷失,最后她回归家庭,回归婚姻生活中那种模糊的特质。

最后她说“我可以看的透彻,我的生活就是小说,我可以肆意写作,修改和创造,所有的选择都在于我”,而她最后看清的大概是一种爱的真相,一种只存在于个人的感受和当下的情感中的真相。

导演在这部片子的大师气质已经显露,一种女性的主体视角,女性的文本,才华横溢。

 9 ) 在受众狭小的题材里尽情施展出收放自如的表现力

今年戛纳竞赛单元里,有三部法国女导演的作品入围,类型和风格截然不同,各有千秋。

相比起猛吹性冷淡风、走幽雅古典路线的《燃烧女子的画像》,这部《西比勒》明显要更贴近现代人的心境,也更有如火般旺盛的欲望表达。

从核心情节来看,这是一部女性心理分析及自我剖析的喜剧,也具有元电影的叙事结构。

同样是讲述作家在创作小说过程中遭遇困境而混淆虚构与现实的离奇故事,茹斯汀·特里叶(Justine Triet)的导演功力不如欧容和波兰斯基,如果看过《游泳池》、《登堂入室》或《影子写手》的朋友相信会有同感,但是作为女导演,她对女性心理的描绘与情感波动的捕捉却无比刁钻与精确,尤其是在这个受众狭小的题材里尽情施展出收放自如的表现力。

影片的节奏与笑点极其怪异,令人难以搞清嘲讽的对象,或者说女主角是一直在自我嘲讽。

心理分析结构有前后呼应的味道,女医师一心想重返作家身份,却在窃取女演员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她和男演员的情史跟自己的过往极为相似。

于是,她笔下的小说创作跟现实世界渐渐混淆起来,心理疾病的女演员似乎也可以看作是她写作中的虚构人物。

这无疑令到这个心理分析的叙事文本变得妙趣横生。

尤其是在火山岛上拍摄电影的情节,她介入到女演员的三角恋里,炮制出一场不可收拾的闹剧,用戏谑的口吻致敬了安东尼奥尼《奇遇》,剧中在岛上失踪的女人变成女主角本人,只不过她是成为不欢迎的人被驱赶离开。

然而,过于随心所欲的剪辑令叙事变得琐碎不堪,意识流般的情节在幻想与现实间自由切换,有打破文本与影像界限的野心尝试,也有过于流俗的套路设计。

与其说是像伍迪·艾伦,倒不如说是法国现代独立女性的心理自画像。

值得留意的是片中有一幕跟《燃烧女子的肖像》的结尾一模一样,连配乐和女主角脸上的表情都如出一辙,这算是两位法国女导演之间的心有灵犀吧!

 10 ) 何尝不是另一种“登堂入室”?

西比勒的生活一团糟。

从事精神分析工作已愈十年的她,此时想重操写作的旧业。

但写作并没想象中的容易,面对莹白的屏幕,她陷入一片茫然。

需要灵感,她明白。

无数病人的经历于她的写作无补,她要写的是自己的人生,需要有人触动。

玛格特到来了,带来一段激烈动荡的人生。

无心再做精神分析的她不得不成为再次化身医生。

卷入其中,改变事情的进态,并被它改变。

在玛格特身上,西比勒看到的是年轻的自己。

年轻时,西比勒过着一种放荡的生活,如同玛格特。

她同样未婚先孕了,并被迫把孩子独自抚养至今。

玛格特如同普鲁斯特笔下的那块玛德莱娜蛋糕,帮助西比勒寻回了逝去的时光。

这是被意识压抑在潜意识底层的痛苦记忆,贵为精神分析师的西比勒无法独自将其打捞,她接受同事的精神分析,但于事无补。

西比勒同样有精神问题,只不过因为洞悉精神分析的机制,她无法获得治愈。

某种程度上,玛格特为西比勒提供了自我精神分析的引子。

不是在同事身上,而是在自己身上,西比勒将得到救赎:她通过写作对自己进行精神分析。

正是在玛格特的触动下,西比勒才真正发现导致自我精神压抑的因子,而将压抑因子疏导出来的方式不是躺在另一位精神分析师的躺椅上,将被压抑的内容说出来,而是通过写作。

躺卧的姿态被端正的坐姿取代,言说被书写代替,写作在此行使着类似于精神分析工作的活动。

西比勒不断地卷入玛格特的生活,写作不断地与日常生活重叠。

到最后,观众再难分清出现在画面中的情节,到底源自玛格特真实的生活,还是西比勒写在书中建构的想象。

对于西比勒而言,通过书写这一行为,虚构与现实的界限打破了。

与此同理,玛格特眼中的表演与生活也再难有太大差别——玛格特爱上了戏中的男主角,并意外怀孕。

西比勒与玛格特形成了一组镜像。

她们是相似的:作家和演员的身份,都是在虚构和现实的边界创造真实,并因短暂的激情陷入麻烦之中(怀孕)。

但从话语权力上看,西比勒凌驾于玛格特之上。

西比勒为玛格特做精神分析,并从玛格特的遭遇中摄取灵感,她甚至进入玛格特的生活来改变玛格特的人生走向。

玛格特是西比勒手中的棋子,被利用、被操控。

在此,点出的难道不是作家与精神分析师两者的相似性?

西比勒妄图挣脱精神分析的束缚,重回自由的写作,但她无非回归到另一种精神分析情境。

写作,就是作家对自己所展开的精神分析。

书,是作家自我精神分析后的产物。

玛格特就像西比勒为写作构想出来的致幻剂,为了让自己曾经的遭遇可以被接受。

同样可以这样理解:玛格特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她来自于西比勒的想象。

西比勒需要借助玛格特这样一个人物(及其遭遇)的想象开启小说的书写,而整部电影如同对小说机制和内容的呈示。

就像欧容的《登堂入室》,只不过在欧容的电影中,是读者进入小说人物的世界,西比勒的“登堂入室”则是作者进入小说人物的生活中。

《西比勒》短评

当小岛的全景出现在影片之时,我们可以断定它以一种虚拟的心理地形显现,围困与隔离的象征。Margot在Sibyl的语境之中被抽离为一个符号,她是屏幕上不断生成的文字,以及手机的录音,而创作则是将某样事物放入语词或媒介的监狱之中,这暗示着潜在的对抗关系。如同法语的自反代词,前往小岛意味着观看主体的“转换”(事实上,观看者早已凝视了她很久)Sibyl的牺牲同样是她的救赎,或者说是疗愈,但她的客体化却通向最终意义的主体权力——遗忘,抛弃这个符号。但《西》仍旧是一部急功近利的影片,自从开场,导演就开始先声夺人地用高密度的文本以及诉诸视觉的色彩冲击轰炸观众,企图获得(或唤起)“艺术影片”的印象,表象化的精神分析掩盖了影片的恣意煽情及对廉价的自我中心,自由意志的确信,并邀请评论家写下作者导向的评论。

3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较差

混淆虚实边界的电影写作者多如牛毛,然而成者却如麟角。这类影片尤其在法国可谓一抓一大把,欧容的《登堂入室》波兰斯基的《真事改编》《伊斯梅尔的幽魂》以及《永远》和《芭芭拉》都让我们目睹了法国艺术家的情感危机或心理面貌。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费时费力地走进《西比勒》炫技般的迷宫和噩梦呢?所谓精神分析恰恰是理性而非女性的方法。这部由女性创作讲述女性在创作上遭遇困境的解构主义作品将女性意识严谨而科学地分为了(导演、作家、演员)三层,然而画外的作者却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这些替身组织起来拍成一部真正流畅而完整的电影。最终她创作的这本成长主题的小说因缺乏新颖和清晰的结构而沦为一部毫无特色的意识流作品。倘若这就是法国剧作家想要诉说的全部,我们还不如把作为游客的伍迪艾伦请出来,再将他的《午夜巴黎》重新温习一遍。

8分钟前
  • Muto
  • 还行

法国电影,总给人一种很“婊”的感觉,再加上女性导演的细腻气质,电影的情绪化十足,但部分情节有点儿看不懂,比如电影院里那段,妆都哭花了,但我实在没GET到女主角想要表达什么,有时候我甚至怀疑,电影发生的事情根本就是女主的幻想,是酗酒之后的神志不清,而且电影有个BUG,一个心理医生自己自己本身都需要看心理医生,还能好好给病人看病吗?一切都是幻象!

12分钟前
  • 申由己
  • 还行

sibyl这种写法既伤身又伤心(是不太健康,但比做心理医生有意思多了),但对观众/读者很划算

13分钟前
  • 名字特别酷的人
  • 还行

导演玩了很多double, miroir,镜子,双面人物,文本交相呼应的游戏,最后女儿和母亲的对话,让我觉得意味深长,似乎这位女主也就是这个长大后的女儿;母亲望向女儿,她代表了那些逝去的过往的残留,逝去的爱人,青春和热情,这是一种带着许多痛苦和无奈的爱。

16分钟前
  • 七日狐狸
  • 推荐

卡司挺好的但没看懂讲的什么东西,大概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那种介入关系,嵌套那类的。但没讲出什么东西我感觉,也没什么意思。凑合看一眼。

20分钟前
  • Claudia
  • 较差

受不了法国人这种不好好说话的片子

22分钟前
  • 四悔斋
  • 较差

这个可能是我看过最匪夷所思的情色电影了,很多桥段为了表达心里必须肉搏,火炉边,卫生间。能不用表情和肢体展现的人物内心就是轻松脱裤子完事。而且,女生主动的心里表达的的不好。

24分钟前
  • 祸害~活千年
  • 还行

【釜山电影节展映】女性视角下的情感、工作、精神三者之间的关系转化。戏与戏之间过场切换比较生硬突兀。拍戏、跳海、酒会、游乐园。。。尴尬段落比比皆是。只觉言之无物。

26分钟前
  • 汪金卫
  • 较差

看不懂以什么为中心 只觉得混乱 女主各种睡 犯神经 法国片子真的看不明白

31分钟前
  • prettyity
  • 较差

女性创作者特有的一些情绪很明显,算是片里唯二的优点(另外一个优点是那场壁炉前的床戏,不过两位本身是热恋情侣,所以导演不记分。),如回闪,如女主一个人的状态。但总体还是较差,男性角色模糊写的像关键的道具。一个故事套一个是有意思的写法但完全没写好,没有一个故事讲好了,观众的情绪也完全没渲染起来,场景过度也十分尴尬。最后哭不知道哭啥(电影院那场),醉也不知道醉啥,有好几次都以为要结束了结果还没有。重点是一瞬间人物就升华了,然后又堕落回来继续骗亲身小孩。另外导演明显对摄影也没什么追求。更重要的是女主一丁点都不psy,所有的女人都被感情/情绪(特别是男人)弄得团团转,喜欢哭,还有一个跳海冷静了,这个要是男导演写出来的,应该会被女权骂。

32分钟前
  • andarta
  • 较差

个人不喜欢心理医生自己messed up的设定,这部很多地方我也因而感到极其不适。影片指向性不明确,浪费了导演苦心营造的氛围(e.g. 色调)和条件(e.g. 戏中戏)。

34分钟前
  • 血浆爱好者
  • 较差

靠!

38分钟前
  • 小草
  • 力荐

设定很有意思,为了补习《坠楼》导演此前的作品而看,剧本不够精妙,拍法还可以。

42分钟前
  • 纨芙
  • 较差

心理医生也可以堕入自己织下的罗网。有些有意思的点,但也就仅限于此了。

4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2.5」被卷入所创造结构中的电影,剪辑隔离并且放大人物单一情境下的焦虑,以至于没有塑造西比勒之外任何“真实”的人物,他们完全沦为西比勒控制的工具,尤其是西比勒浸入玛格特的困境时,她是否真正得到疗愈,亦或仅是消费了这种苦难,在混乱的嵌套之中仍认为无法得到可信的心路历程,于是终点只能是荒谬。

49分钟前
  • blveviolet
  • 较差

#资料馆#层次太过分明的虚构,只有某些视点是新鲜的,上岛后的奇遇(或蔑视)式影像是心理的极度外化,爆发于意义明确的高潮蒙太奇,这一段落本身说实话有点cliche了,好在桑德拉女士用强大的表演将其拉入了一种荒诞的无语气的语境,所以这其实又是最好的部分。后日谈和结束语最糟糕,像是一种与小说对仗的执念,“我的生活就是一部小说”,这种宣言只有结构性的作用,何必总结。

52分钟前
  • Never mind
  • 还行

虚实真假

53分钟前
  • 活久了
  • 较差

几位复杂的女性形象正如埃菲拉面前的回转寿司一样令人眼花缭乱,罗西里尼的火山与高达的大海在此合体绽放,打乱线性时空,虚构与现实,喜剧也愈加好看。

54分钟前
  • TWY
  • 推荐

你们这帮法国人真难搞系列+1

59分钟前
  • Marutvat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