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二套看過的伊朗電影( 除去在伊朗時看到的粗製濫造電影不計)。
上一齣是1997年的Children of Heaven(小鞋子),是一好得拍爛手掌的電影。
而今次的"會飛的海龜",由Bahman Ghobadi 執導,也是一部由小孩主演的電影。
就如電影節的copywriting所介紹的一樣,全片盡是"原始但殘酷的美"。
雖說是伊朗電影, 但這齣卻是有關庫爾德族人, 電影中的地點相信是土耳其及伊拉克邊境的庫爾德族難民營。
以庫爾德族人為題材的電影, 都有種沉重淒良的色彩, 好像注定整個民族都有悲劇命運。
庫爾德族人是現今世界上人口最多而沒有自己國土的少數民族, 他們散居在伊拉克、伊朗、土耳其、亞美尼亞和敘利亞。
也許神總喜歡將極端的東西放在一起。
他們的命運好像很悲慘, 但我在土耳其東部曾接觸過當地的庫爾德族人。
感覺他們善良,熱情, 好客, 而且樂天安命。
不自大, 不浮跨。
但過份受壓, 最終就是物極必反, 獨立分裂, 每城風雨。
電影中的小孩, 還不知什麼是命運, 就已嘗試去反抗注定的悲劇, 爭扎求存。
我們, 生於和平區, 有時真不禁要問, 世界為何如此不公平?
故事倒是很简单,在美伊战争爆发之前,伊拉克和土耳其的边境上,一群孩子的生活。
因为战争,他们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双臂,失去了脚,失去了眼睛。
要自己谋生——挖地雷卖钱。
故事的背景其实是很重的,战争,民族仇恨,难民。
但是导演没有用浓墨重彩地用那个背景说话,只是把焦点放在孩子身上。
十分的朴素,十分的真诚。
那些孩子哟,那些不像孩子但又非常孩子气的孩子们哟,让人心疼。
孩子的小头领,卫星,戴着眼镜,走街串巷,砍价还价,有一群小喽罗,俨然一副孩子王加很有责任感的工头模样。
他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照顾一帮孩子的生活,也时时刻刻不忘记在孩子们面前做出老大的样子。
——看他熟练地装卫星,和人讨价还价,敷衍村长们,还和那个难民女孩子说你是我这一生难得中意的女人,你真不知道他是十三四岁的孩子。
直到他为了救那个小瞎子,被地雷炸了脚,躺在屋子里(似乎是一个旧装甲车之类的改装的)呜呜呜地哭着,呜呜呜,呜呜呜,谁也劝不住地哭。
才让你发现,他原来也是个孩子啊。
疼的受不了了,还有断了脚的将来,他有什么办法?
作为一个孩子,只有哭啊。
而那个难民女孩子,亚格林,初看到这张脸。
让人震惊。
震惊之后,就是眼泪涌上来。
她对着镜头,一句话也不说,年轻的脸上写满了无穷无尽的哀愁、忧伤、疲倦,这些都写在一张十分十分平静的脸上,一张堪比任何经典镜头的脸——苍老和年龄没有关系。
可是,她也只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
所以,卫星的那个爱哭的喽罗,总是被人甩耳光总是哭的那个娃娃,一边哭还一边模拟大人甩自己耳光以告诉卫星是怎样挨了欺负的,是一丝丝亮色。
很感谢导演用这样一个朴素的视角去讲这群孩子的命运。
而那些批评,那些反思,都是非常平和地隐藏在孩子的日常生活里了。
在那个情境里,似乎只是看到了一群孩子的喜怒哀乐,在战争的间歇,一大帮的孩子,涌过来涌过去,只是为了谋生,但也仍然是该哭就哭,该笑就笑。
为了保护自己,也一样会学着去用枪。
等跳出来,仔细想想。
那么小的孩子要去挖地雷,挖到的地雷以极便宜的价格卖给贩子,然后,贩子以高出千倍(忘记了在哪里看到的说法)卖给联合国。。
那种愤慨,那种怜惜,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而电影里头,只是卫星爬上山顶和贩子的一番看似随意的对话。
翻下石头来,卫星还要假装轻松地和孩子们说谈成了一笔生意。
——为了谋生,孩子只有接受剥削。
而最后卫星在美国的坦克车之前背过身去,也是一个无声的态度吧。。
开始的时候,卫星真的有美国梦么?
最后,他是以这种背过身去的方式来宣告一个梦的破灭,以及一种新的生活态度的开始么?
我不知道,因为实在是不太了解库尔德人和伊拉克人、美国人之间的爱恨情仇。
最后,这个片名,会飞的乌龟,据说是导演用来形容自己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虽然背负了重重的历史和苦难的现实,但仍然是要用细弱的脖子挺起来,飞起来。。
是种象征。
正因为爱之切,知之深,所以,才能够用这样平实的方式来表达。
而当年与他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那个张某人,正是一个绝妙的对比——正是因为内心空洞所以才要扯个历史做虎皮大旗。
(要我,真是不去做这样没脸没皮的参照对比。
)
战争与和平,一个持续了很多年的话题。
然而人性的自私与贪婪让和平变成难以实现的奢望。
卫星影片里的主角卫星是这个似乎只有孤儿和老人的村子里不可或缺的人物,因为他会安装卫星锅和说几句英文,于是被这个村子视作掌握战争的关键人物。
后来断臂男孩姐弟来了,卫星对姐姐一见钟情,免费送了一根绳子,之后还处处关心姐姐。
他帮姐姐打水,对姐姐说,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因为我用这辆自行车帮你打水,这是第一次,只为你而作的。
这个村子里的人都用这辆自行车载媳妇儿的。
在这样的战争年代,这是多么浪漫的语言。
可惜他选错了对象。
姐姐注定不会喜欢上卫星,在卫星对姐姐说,“我等了好几年,一直在等一个女孩,是个孤儿,有两个弟弟也无所谓,你认不认识这样的女孩”之后女孩只是选择了提着自己的水走了,并没有对为了在她面前证明自己而潜水的卫星有任何的留恋。
卫星为了救姐姐的弟弟(其实是儿子)而进入雷区,他的手下之一对他说让他回去,因为手下前晚做了个噩梦,卫星会出事的,他愿意代替卫星去救那个孩子。
然而卫星没有退缩,还是去救那个弟弟,并因此而被炸伤了腿。
当然我想这肯定也因为姐姐,然而更重要的是他的责任,他说过他得对他的孩子们负责。
也因为这样,所以他才会在这个村子这么的有威望。
然而在他受伤的那晚,美国兵来了,手下给他带来了地雷交易的信息和几条红鱼,说是美国货。
卫星惊讶的问手下怎么会英语的,手下说是卫星教的。
其实卫星会说的只是那么几句糊弄人用的话。
而那几条红鱼,在晃动了几下之后就掉色了,我想只是手下买来为了安慰卫星的吧。
影片的最后,卫星拄着拐杖转过了身背对着美国兵,另一个手下问他不是一直很想见美国兵的么?
卫星没有说话。
我想卫星以前以为美国兵会带来希望,结果带来的是战争,是更无尽的绝望。
姐姐姐姐是个空洞的灵魂,因为之前被好几个大兵欺凌了。
所以有了个她憎恨的儿子,她和残疾的弟弟带着那个有眼疾的儿子,对外称是他们的弟弟。
而她所想的则是甩掉这个儿子弟弟,和断臂弟弟自己走。
所以她会半夜松开绑在儿子弟弟脚上的绳子,所以会在影片的最后用大石头绑着儿子弟弟的脚,把他推下了那条河。
而她自己也最终跳下了悬崖结束了自己早已没有了灵魂的生命。
断臂少年他有预言的能力,却对于他预言的一切无能为力。
他预言到其中一辆卡车上的炸弹会爆炸,所作的只能是带着他的姐姐和侄子离开。
而他的话被卫星的手下听见,从而被卫星知道他就是那个能够预言未来的少年。
他预言了战争,预言了美国兵会来,预言了多少天之后会有大事件。
然而在他预言了姐姐和侄子的死亡之后,只能哭着去寻找他们的尸体而已。
姐姐说每次断臂少年的预言都会带来厄运,然而在这个战争年代,除了厄运还有什么可以让他预言?影片里很多肢体残缺的少年,因为他们靠拆除地雷卖给别人赚钱,不小心就会炸飞自己的手脚,甚至是生命。
然而他们残缺的仅仅是肉体么?
灰色的世界,突现一抹碧蓝,就像黑暗中燃起的一烛微光。
活在阳光下的人,并不懂它的语言。
如我,摇曳的光晕包裹在漫无边际的黑幕中,感知到的也是一种另类的艺术,可能有恐惧,有绝望,仅此而已。
被阳光照耀的人,不会单纯地以为生活的意义就是为了活着,也许有,但绝不会强烈到超越了思想。
我们可以转身,把艺术与生活分开来解读,赏析并玩味。
而生活在枪比两条腿重要的战乱国家,寻一处安全平静的栖身之所,这堪比住进广寒宫的难度。
别说一个恬静的梦是奢侈的,就连一个噩梦都会在恐怖的现实面前逃遁。
世界是黑的,就那么闭着眼睛活着应该是最好的。
想起某个画面,关于阿富汗的某纪录片里有这样一段,被战乱夺走一切的孩子们能够慰藉心灵的是他们抬头看天空的时候,可以自由地说,“走到哪里?
天空都是我的!
”不要以为这是带有哲学意味的广告语,这已不是拉你赞助点儿眼泪玩的煽情把戏了。
而《乌龟也会飞》这部关于孩子的故事,依旧是部反战题材。
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时间,一群平凡但又特殊的孩子。
地雷是什么?
不要康熙辞典里的解释,要你脑神经绘制出的第一幅画面。
当它变成了绞肉的机器,进鬼门关的通行证,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了。
作为库德族人的伊朗导演巴曼戈巴第喜欢把镜头对准最淳朴的普通人,这部影片更像是他为同族人多劫的命运谱写的悲歌。
影片全部用孩子们的视角展现战争的残酷,即使在没有硝烟的战场,被海珊(萨达姆政权)镇压的库德族人依然要用鲜血换回自由。
现实是沉重的,但剧情本身还是编排了很多跳跃的、轻快的桥段。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卫星爱慕女孩时流露的兴奋,哥哥汉高夫与妹妹之间那种道不明的幽怨,像洪水猛兽一样可怕的被禁忌的电视节目,两次把耳光打出响来的忠诚的小跟班,土耳其边防兵手里的实弹枪与拄拐男孩的“断腿枪”,染成金红色的冒牌小金鱼….笑了,却总有苦涩的味道。
还有影片设置的悬念,这是一个重磅,够分量,像枪口上冒的烟,徐徐升至片尾,让人的双眼蒙上愤怒的雾气。
而巴曼启用的小演员大部分是当地的孩子,只是本色演出。
不留记录的痕迹,呈现一部震撼的影片,不能不赞导演的功力。
如果剧中萨达姆政权是那恐怖至极的黑幕,最终攻打伊拉克的美军带来的微光是不是恒久的幸福之光?
只要用心想一想就会明白,夺回来的自由与正义,最终需要一个法治民主的体制来守护。
美国制造的和意大利制造的地雷没什么不同,被炸飞了双臂,能够预言的挖雷小专家汉高夫说出了一句特别耐人寻味的话。
武器是文明世界提供的,没错。
但忽视症结,是洗脑后的反应,也是处于战争漩涡最直接的外部归因思想,作为炮灰的老百姓被战争毁掉人生时,会有绝望的苟且偷生的心愿,哪怕回到过去。
然而,他不知这些致命的地雷却是独裁赐予他们的“礼物”,真正的吃人魔是统治那个国家绑架老百姓与文明对抗的独裁者。
若没有彻底改头换面,若没有彻底摆脱独裁,换了主子到底有什么不同?
谁是真正的凶手?
萨达姆的政权?
摘得果实的另一个集权?
美国为首的西方民主国家?
官商勾结带着面具的利益集团?
能变成金子的石油?
水火不容的宗教文化?
可怕的禁锢文明的思想?
贪婪的人性?
愚昧的民众?
我想我们任何人都没有能力给这些复杂的句子贴上令人满意的标签,但就我自私的个人情感而言。
我同情跳入悬崖的小女孩。
悲她的人生,悲她的命运,更悲她的无能为力。
时常在说话时夹杂英文的“卫星”是导演埋下的一颗雷,解读为希望也好,醒悟也罢,总有一天时间会剥去遮在历史真相上的面纱。
而在最后一幕,卫星转身忽略美军的镜头,相信所有人都听到了心被击碎的声音。
希望或许未曾靠近过这些可怜的人。
我希望,他还会寄希望于天外的另一片天,要强大是要吸收外来的文明的。
人只有走出去,他才会懂得比较,懂得判断,懂得回归,找到真正的路。
没有人不向往自由,可悲的是在那无望的世界里,赋予生命竟然是一种罪恶,给了生命,却要剥夺看世界的眼睛,让脆弱的孩子踏上死亡的行程反而是寻找幸福的起点。
溺死的小孩子在海水里像海龟一样飞翔,渐渐沉入泥土,终于拥有了自由与和平。
一个母亲给孩子的除了生命,还有什么?
如果不能平安地养育他,就幸福地送他去天堂。
只能是这些,真是无言的哀!
“百分之九十卖给开发中国家的武器,是由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所贩卖的。
这些国家一直声称他们愿意推广和平,而法国和美国发出那么大的声音自称是人权和民主的泉源,这简直是猖狂的伪善。
事实上,他们推广的是大规模的战争。。。。。
世界上最大的一家地雷制造商就是飞雅特(Fiat)的工厂。
现在地雷全部是用塑胶做的, 真是奇迹般的进步!
现在地雷没有任何金属元件,所以无法侦测。
飞雅特公司的董事会和股东持有者对他们的产品应该会感到骄傲,因为战争结束后有那么多的妇女和儿童,会被他们所制造的地雷炸死。
或许飞雅特可以进行下一笔生意:替幸存着制造义肢,这一定可以赚很多钱。。。。。
英国的皇家法令公司和美国IBM同样为这一批地雷制造零件。
当然在法国也有许多工厂在制作武器。
真可惜这些公司不能满足于只卖汽车、电脑等等。
”《僧侣与哲学家》里父子对谈之中,提及世界武器制造商的面目。
(249页)
而戴安娜前王妃反地雷的形象如此感人,面容姣好的戴妃慰问黑肤色的缺腿小孩,标题打上抗议地雷运动。
(安哥拉,1997)
可这样的扑光率和提醒,是不是杯水车薪?
(取自daily mail.co.uk)对于战争,大多数人类从来只有束手无策的机会。
而照片中的女孩,又是如何在战争的伤害中自处呢?
有时在电脑荧幕前或电影院里喝可乐吃爆米花的我们,会不会闪过这样一个念头?
面子书以外的世界,有时残酷得非我们可想象。
匪夷所思的世界,身为界外的大人,无法理解这个难民营里,同为大人的思路。
几个别村的长者站在山坡上对小孩们呐喊:“喂,那我们境里的地雷怎么办?
你几时派人来清理?
”身为孩子王的卫星宛如一个领导,指挥者数个残疾的小孩去做这个工作。
邻村的领导又出声:“这些孩子可以用的吗?
他们没一个是健全的,都少腿少手的。
”卫星打包票:“没有比他们更好的了,他们已经没剩什么可失去的。
” 因为残疾,所以才更搏命,更勇敢,才可以拆更多地雷。
我以为孩子是“明天的希望”,是普遍性的,不论种族国境的。
在这个战区的孩子却以拆活地雷,捡弹头挣钱过活。
这群孩子中众多的畸形手脚和拐杖,如针扎进眼里,不忍久视。
悲剧以最不矫揉造作的形式徐徐道来。
孩子们没有一丝的苦难悲容,即使撑着拐杖,依然满山坡飞快地奔驰,追逐他们天然的嬉戏乐趣。
努力拆地雷换钱,食物有着落之后,工作的同事还是玩耍的同伴。
生存之外的命题,谁理得着呢?
卫星以一个工头之势安排着难民小孩的生计,跟武器商贩论价,协助村里一切跟科技有关的活儿,如竖起卫星碟盘接受电视频道。
然而他跟我们家里的15岁男孩一样,也会对美丽的女孩倾心。
然而啊,面容洁净的红衣女孩,带着无法稀释的抽离,眼神没有任何神采。
她背上的弟弟,原来是被兵士强暴后生的儿子,13、14岁的妈妈和2岁的宝宝。
小母亲皎洁的眼睛,永远不肯正视自己的瞎眼儿子。
并且三番五次故意弄丢小宝宝,让他突然走失,希望他失踪,还自己和宝宝一个自由,一个未来。
扭曲的心态在小心脏里膨胀,后来,宝宝的小舅子,她有预感能力的无臂弟弟,预知美军将进攻,营里的人都走了,他们却还留着。
小舅子坚持要带上宝宝一起离开,姐姐却反对。
某个早晨小舅子梦里看到宝宝浸在河水里,姐姐临崖往下飞翔。
预知都是悲惨的,但也是真实的。
在战区风暴眼中心的小朋友,如狂风中的芦苇草,不能自己。
29/11/2014
电影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由难民扮演的孩子们,成群成群的,其中很多是残废,如果算上每个人心灵上的创伤,我想应该是百分之百的残废率。
一眨眼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他们中间有多少人能够幸存下来,幸存者目前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那个地区仍然是动荡的,并且制造着越来越多的难民们,同时也诞生了IS这样的恐怖组织。
这其中既有西方国家的干涉(片中的美国兵们),也有大国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挑起的冲突,总之情况是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糟糕。
这些孩子们的命运让我想起了BBC的纪录片“非洲”中的一个场景,母海龟在海滩下了无数的蛋,孵化出来的小海龟们出生以后要从海滩自行爬到海里,而这一段路程中天空中的猛禽(忘了具体是什么)会猎食刚刚出生的他们,只有少数才能爬到海里存活下来,绝大多数成了别人的盘中餐。
自然界就是以这样方式来演绎的,虽然残酷但总算达到了平衡。
而这样的方式千百年以来同样适用于人类,战争时期血淋淋的杀戮,和平时期被美化的尔虞我诈的竞争。
有点想不通的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进化了这么久,有了这么多的物质发明和璀璨的人文思想,最终还是改不了自己的动物性!
在影片中,族人即大人们对于战争的发问,仅仅只限于“战争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
他们举着白旗就算是防卫,而清理战场、战后重建、主动防御的重任却被扛在卫星率领的一批库尔德孩子们肩上。
倍感欣慰的是,卫星是负责任的,无论何时他都将一群小孩的生计放在心上,为此从不对那批衣着干净,只会躲在里屋看电视的村长言听计从。
卫星是有威望的,他的一声令下,孩子们则会欣喜若狂地去拆地雷,大人们则争先恐后地成群地跑上山躲避战火。
卫星也是聪明而警觉的,小小年纪见多识广,还会一点英语,他会为全村准备防毒面具,亲身示范给他们看,用孩子帮挖的地雷去租枪炮以备不时之需。
为了爱情也为了预言,他耐心地亲自为亚格林和断臂男孩做一点事情,一直坚守着自己对亚格林的诺言,直面危险去救护那个小家庭的卷发男孩。
卫星也是关心族人未来的,他会在得知最新的战争预言后,心急火燎地向全村人及时地传递消息。
为了这块土地,卫星和他的小孩们做了很多。
只是,孩子们再多的努力也维护不了所有人的安全。
卫星再怎么有领袖气质,他也终究是个惧怕战争惧怕死亡的孩子,他也不会预言,不明白这日子为何一直是这样,何时会结束。
影片结束,才发现导演的良苦用心,无臂男孩的先知预言能力似乎成为了疏解悲悯压抑情绪的一个按钮,让我相信这只是一场戏而已,让我欺骗自己孩子们活在无忧国度,尽管影片中对战争对孤儿的记录是如此写实。
小小年纪靠挖地雷搬炮弹壳为生,与枪械军火打交道,坚强脆弱又不失孩童天真时常被他们逗乐。
卫星与红衣女孩的感情线,与战地孤儿们的友情线是全篇的温暖所在,尽管“战争结束”红衣女孩还是选择溺死自己亲生儿子后跳下悬崖。
没错,是儿子,最多十四五岁的年纪,带着一个有眼疾的幼儿,起初我以为是弟弟,但在她三番四次要送走孩子杀死孩子后,我明白了原因。
这里我再一次佩服导演此处的设计,失明的幼子他看不到这罪恶的世界,所以直到死去,他都保留着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童真或者说是无知,包括他误入周遭都是地雷的雷区,没有惊恐没有不安也不知道面临死亡,轻易被车喇叭逗乐,对其他孩子们的担忧与紧张毫无知觉,最后被母亲溺死没有一句哭声和尖叫,因玷污而生却活着死去都如一张白纸。
可悲的是红衣女孩,童年的不幸经历已让她失去了爱的能力和心气,她无法面对孽子她看不到未来。
我内心期盼过卫星对她的关切和爱慕能把她从死亡边缘拉回,但现实打脸。
战争结束,战争真的结束了吗?
美国大兵来了。
无论胜利者是谁,这些战中孤儿的命运都不会改变,他们只不过换个地方艰难谋生。
庆幸自己看了这部影片,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不同于美国英雄,不同于手撕鬼子。
这才是灾难中人真实的强大与弱小,在人性和现实中选择生死和无从选择只能就死。
虽然有点圣母,但是我还是想说,希望世界和平。
这部影评主要讲了:在伊拉克与美国的战斗中,有许多的孩子失去了亲人。
这时,一个13岁的孩子一卫星,他凭借着一点科学知识,帮助长老们按好了电视天线,成为了战地难民中的孩子王。
为了生存下来,卫星带领着这些“难民”到战地上去挖地雷。
后来,有一个断臂的小男孩来挑战卫星在“难民”中的形象,但是卫星却爱上他妹妹。
于是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故事。
这部影评告诉了我:要多为他人着想,用自己全部的尽力去帮助他人。
就像卫星一样:在断臂的小男孩的孩子误入雷区时,毫不犹豫的上前解救,还使自己断了一只腿。
也无怨无悔。
喜欢在半夜看电影,融入导演的世界,一个关于纯真的世界。
我是进了大学才开始接触伊朗电影的。
伊朗导演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其实早在高中的某个晚上看电影频道分析过,当时就被片子的一种纯真所感动,总觉得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就有这个片的影子。
今晚又看了一部伊朗电影《乌龟也会飞》,由戈巴迪描绘的关于战争与儿童的片子。
影片里极少看见军火的对抗,追杀,残暴的血肉模糊,可带来的震撼如同用针穿过手指直接在指甲上绣出一抹红花。
我对这部电影的感觉就是灰色,却是下雨后的那种灰白。
纯净,透彻有点忧伤与无奈。
该片以故事的结果做为开头,也不能说是倒叙:特写一个女孩的脸,深红色的长裙下坚定的脚步。
然后镜头拉远,大角度的仰拍:灰蓝色的天,高高矗立的悬崖,天上的云层显地移动,呈现出冷色调的压迫感。
接着特写脚的跳跃……导演似乎很喜欢用中景的大角度仰俯拍,很少用特写。
这种拍摄的感觉给人的感觉就是压抑。
比如“卫星"与女孩的相遇,就是女孩背着一个小孩仰起脸看着正在装卫星的“卫星”,使原本就矮小的女孩更加瘦弱,而她背上背着的孩子就更加突兀。
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个小孩不是她的弟弟而是她的孩子,被美国大兵轮奸后生出的孩子,而且小孩天生眼疾。
小女孩的哥哥双手被炸断,却是个预言者,他每一次预言的透露都会给这个三口之家带来厄运。
一般电影里的语言多多少少会带有导演自己的思想比如有一段是“卫星”排遣一群小孩子去帮拆地雷这活的,就选了几个孩子,村里人问到,怎么这些小孩都大部分都是少胳膊的,“卫星”高声回答到,这是我们的精英他们少了胳膊都敢继续干活,他们才是不怕地雷的。
还有反映这个小村庄淳朴的画面,不管是小孩子哇哇大哭时被女孩亲,还是“卫星”后来被炸断腿后哭泣着被老人们亲,让人有种温暖的安慰,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痛的时候亲一下就会好的,一切就都会过去的。
《会飞的乌龟》乌龟到底是不是指缺少双臂的哥哥?
有一个在水里探看小孩子溺死的尸体时候这个预言家不断挥动的残臂使他看起来很想一只乌龟,影片的结尾这只会预言的“乌龟”是否真的飞上了天?
乌龟到底又是不是指那个小孩子呢?
幼小的生命,有疾病的大眼睛,他笑的最快乐的时候是跟妈妈和舅舅在一个水洼旁边,他将手上的两只乌龟啪地扔进水坑里。
这个原本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最终飞上了天,是在水中上的天堂。
乌龟可不可能是指那个小女孩呢?
坚强却又脆弱,承担着硕大的压力,背着坚硬的壳,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她的壳是她的孩子,是战争带来的壳,是所有痛苦的源泉。
但是当乌龟脱掉它的壳的时候也是它死的时候。
最后,乌龟会不会是“卫星”?
他的责任是给村子装卫星,照顾村子里所有的小孩子,带他们干活带他们逃难,也背起抵抗战争袭击的反击。
最后预言家带话给“卫星”257天以后,这个地方会有新的变化。
而影片的开始,是美伊战争爆发几周前。
残疾,预言,电视,武器,战争,帐篷,挂满杂物的破旧自行车,缺席的长辈,萨达姆的手臂,飞机洒下传单,浪花冲打海礁,雾中风景。太震撼了,小朋友表演得真好,画面美得就像摄影作品一样。明天一切就会结束。水中只有金鱼,没有孩子,没有孩子。
《乌龟也会飞》是一记沉重的道德耳光,揭示了战争下最无辜的群体——孩子的彻底绝望与荒谬。它摒弃了一切虚伪的感伤和廉价的同情,把我们丢进一个几乎无法承受的残酷现实中:残疾、死亡、绝望不再是戏剧化的元素,而是日常。导演巴赫曼·戈巴迪几乎是冷酷地用孩子们的天真无助来对照世界的冷漠与暴力,用那些沉默的爆炸和未说出口的悲痛刺穿观众内心。影片中最讽刺的莫过于“卫星”这个名字:在这个没有未来的世界里,孩子们只能仰望虚空的天空,却看不到任何真正的希望。这部电影毫不留情地质问我们:文明自诩为进步的代价,到底是谁来承担?那些被战争机器碾压的脆弱生命,最后得到的是什么?答案残酷至极——他们连幻想飞翔的自由都没有。
诗意而富有节奏的写实主义。导演尽量只将孩子放在镜头中,多朴实的镜头,也不乏从卫星角度俯拍的全景这样皆具塑造和叙事性以及回忆女孩被凌辱的抒情性镜头。地雷爆炸一场无疑是将希区柯克的悬疑理论运用得很完善的体现。除此外,“战争与孩子”,像此像伊万的童年才是应有的态度,而非小兵张嘎之类。
预言的能力不能改变任何事,战争依旧残酷的到来。纯粹的爱恋不能得到任何回复,女孩已经失去了爱的力量。残暴的清洗不能抹去存在的痕迹,人类总会想法生存下去。死了就自由了。
68/100后半段乏力,略显公式化的创作
战争受伤的只有儿童,一群可怜的儿童,少年,太残酷了,为了挣钱拿命挖地雷,战争改变了人性,少女被强奸,希望世界和平,真的看的太压抑了
电影总是能带我们远离这些表面和平的年代,接触世界另一端(中东)、另一个时空(战争)、另一个阶层(难民)、另一个年纪(孩童)的故事,他们的人生,他们的爱情,难以想象 Chris
故事出人意料。主线非常简单,个体的悲剧映射了战争下的满目疮痍。在左右开弓的叙事下隔山打牛,耳光很给力,而且完全是内伤。画面布满乐灰尘泥泞,却包含水分,透析度极高。
整体的感受就和他们说的语言一样,没有什么节奏停顿,音线单一,声嘶力竭。这个民族的未来在哪里,光“反战”是远远不够的,也许他们自己也是迷茫的。596
童年电影系列的第一部就足以引起深刻的思考 只是实在是不太喜欢这么苦涩深刻的题材 三星!委屈了~
伊朗儿童片中的一般之作,孩子们的表演不错,故事的情节和内涵略逊
战争离我们有多远?想起同事发在BBS上的萨达姆倒下的塑像的时候,只是觉得有些许感慨,可是,当看到电影里的萨达姆的手臂被做为礼物送给“卫星”的时候,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那些身处乱世的孩子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啊,离乱是轻,死生亦是轻,却令我们有不堪承受之重。
哪怕是乌龟也渴望展翅高飞,像镜头中的卫星和一群靠着挖地雷维生的孩子们一样都渴望自由,可战争从来没有胜利者,他们只是幸存者,挣扎着却无法逃出水面。红衣女孩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灵魂的寂灭,像那红鱼死在血泊中、像那善良的红裙变得暗淡,哪怕是惹人心怜的大眼睛孩子都没能拯救她,残酷沉重。
孩子的纯真,穿越战争的眼神
战争的残酷在没有血溅出来的这部电影里 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看着一群小孩子在挖地雷的时候 无法抵挡的心痛就像没有预料到的风暴般向我侵袭过来
2011.4.29 孩子们残缺的肢体源于成人因贪婪而残缺的灵魂!在这里,成人愚昧、残酷、麻木不仁,孩子为了生存变成了市侩的商人,活地狱里,最纯真的东西在闪光。感谢有这样的电影存在,不为日本地震祈福,却定要为他们这群最无辜的受害者深深祈愿:愿世界和平,愿你们安好!
有些情节比较突兀,总的来说是中东片的调子,有点幽默,有点感人,有点深度。
他没有双臂;她在战火中被士兵强奸;他因为耻辱的出生而被母亲遗弃;他带领一群孤儿靠收集地雷谋生;他在土耳其边境把自己残疾的肢体当做武器玩笑般地佯装朝对方士兵射击……
用孩子做武器做政治表达的电影,用意比较明显和刻意。
残缺的不止是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