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他是编剧之一然后找来看的。。
感觉跟他的一个中篇《卡萝兰》很有共通之处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去爱,不是去占有”呃 盖曼小时候受家里怎么滴了么?
断断续续,3年的时间,1遍半。
我没有办法完整的一次性把它看完,这是Helena的故事,也像是我的故事,只是Helena得结局很圆满,我的结局很悲惨。
好吧,我承认,我不是勇敢的孩子。
她和我最初的时候都不明白什么是现实的生活,什么是丑陋的面具。
或许她所认为的小丑们的快乐生活是残忍的虚拟,或许我所认定的肆无忌惮的笑容才是凶残的面具。
其实我们都错了,其实我们所向往和迷恋的只是自己的城堡。
我们没有应付现实生活的能力。
然后,这样的孩子,伤害了挚爱的人。
如果我是她,我不会那样勇敢地在自己的梦里闯荡。
既然是梦,那就缩在一个小角落里,等待梦醒就好了。
如果我是她,我不会那样轻易地去相信一个人,既然是梦,那他就是虚枉的存在,等待他消失就好了。
幸好,我不是她,她可以勇往直前,她可以永不放弃。
她可以告诉窗外的公主,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她会担心爸爸,会因为错以为那样的公主是自己的女儿而心慌。
她可以原谅自己的朋友,即使那个人犯下了不容原谅的错误。
她可以直视黑暗女王,赤裸裸地揭穿她的伪装。
这样的勇敢,我真的没有。
自己懦弱的让人心痛。
然后她长大了,一切恢复了正常。
看吧,世界眷顾勇敢的孩子,美满的健康,向往的爱情。
只是我,至今仍困缩在自己的城堡里无法自拔,什么时候才能勇敢,什么时候才会善良。
对不起,我不配成长
这片子一路看下来都很漂亮,想象力天马行空。
以一位正处叛逆期的小女生为主角,描述人在成长过程中其内心所要面对的善恶选择,充满童趣。
同时很自然地包涵了西方文学中“救赎”的母题。
缺点是剧情比较一根筋,以“单薄”来形容并不为过。
总之,形式大于内容,但值得一看。
Mirror Mask一部充满疯狂想象力的电影。
一个小女孩拯救自己的梦境。
电影里总是充满了梦幻的元素,用各种艺术画笔下的实物充斥着整个画面,似乎在主人公陷入梦境的同时也要让观众一同进入。
从开始对生活,对父母约束的叛逆,到母亲因为表演而突然倒下,住进医院,直到父亲同时陷入马戏团经营的危机,故事开始紧紧围绕母亲那句“You can’t handle everything in real life”展开。
似乎是对母亲手术过分的担心,使主人公更加对影片开始对母亲的争吵倍感内疚。
影片也抓住这份亲情娓娓道来。
一边是梦幻世界里疯狂叛逆的黑暗女公主,一边是现实世界里内心深爱着亲人(特别是母亲)的马戏团女孩。
公主通过镜子面具换走了女孩的现实生活,并使黑暗和光明世界陷入混乱,黑暗正开始吞噬光明。
陷入梦境的女孩一开始是想要拯救光明公主,在那个离奇的世界,从咒语,到谜语,到钥匙,再到最后的镜面具,同时还要逃避黑暗的吞噬,女孩最终拯救了光明,或者应该说女孩使黑暗与光明又回到了平衡。
同时发现,原来自己最终拯救的是自己,是自己现实世界的生活,she can’t handle everything in real life,但她却can’t leave the real life,那里有她心爱的妈妈,有她的一切。
很喜欢影片中女孩的那些看似随意的画,充满想象力的涂鸦,而影片也正是借助她的这些图画将现实世界与魔幻世界联系起来,出口就是她画里的那一扇扇窗户。
影片中有个地方是令我有些许感动的那就是女孩通过与四脚怪物的谜语,到达塔顶,那个在空中飞行的巨型怪物在被黑暗吞噬的最后一刻把盒子交给她的那一段。
原来那个漂浮的东西是两个紧紧抱在一起的两个人,黑暗把其中一个变为一片灰烬,另一个则犹如一只断了线的风筝,随风而去。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起初背叛了小女孩,后来当他拿着钥匙终于找到适合的那个锁孔,打开盒子,找到那个公主的信时才顿时回心转意,最终帮助小女孩回到了现实世界。
有趣的是他的名字就叫Valentine,影片最后两人也在现实世界里相识,大有撮合之意。
总之,这是一部很有艺术气质的反映亲情的戏剧,在经历过年轻是那段叛逆期之后,再来看这样的影片似乎觉得当时是多么的幼稚,好在我们没有陷入这样的困境,时间拯救了我们,父母宽容了我们。
以此纪念一个开学后无聊的星期三下午。
2/27/2008 10:14:01 PM
最近重新看了一遍《mirror mask》,感觉越发有趣了。
第一遍看的时候,关注的是导演新奇的手法和对整个奇幻世界氛围的营造和渲染。
觉得这部片子同一般商业口味很重的奇幻题材影片相比,显得非常的清新,而且真的拍出了那种奇幻世界应有的味道,让人会不禁联想到那些小时候经常看的童话故事。
而昨天第二遍再看,则有了许多新的完全不同的感受。
可能是由于这一遍的目的本身就是希望能够在看完之后记录一点东西的缘故吧,在看的时候对于电影中的很多细节相比第一遍要在意很多,加上对于整个故事情节有了一个比较连贯的了解,使得对于许多东西的理解都比之前要透澈了很多。
因此,也更加觉得这部片子是难得的佳作。
除了在环境的营造和情节的渲染上与众不同之外,其实整个故事本身也非常完整。
而且里面的很多细节描写都显得非常合理而有趣,并且富有深意,非常值得回味。
马戏团 虽然整部电影大部分的篇幅和故事都发生在女主角梦中的奇妙世界,但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和基础却是马戏团。
对小孩子而言,马戏团就是一个充满了新鲜和奇妙色彩的场所,除了可以看到非常精彩的杂技和马戏表演之外,整个舞台的搭建和气氛的营造都让马戏团成为了孩子的节日,对孩子而言,这里永远充满了各种奇妙的东西。
而对马戏团的演员来说,当大幕打开,他们化上节目需要的妆时,他们就不再是原来的自己,而是将新鲜和快乐传播出去的快乐使者。
因此,在舞台上的所有表演者可以说都是戴着面具的。
而影片中小丑的细节就很好的表现出了这一点。
当大家都化上妆之后,他们都不再用普通人类的方式进行沟通,而只有在卸妆之后,才重新回归自己。
这也是让女主角非常郁闷和不爽的一点,因为虽然她将快乐带给了现场所有的孩子,但是却变得不再是自己,变成了戴着面具的人。
也正因为如此,在她的梦中世界中,所有的人都是戴着面具的。
不戴面具之后,反而变成了没有表情和喜怒哀乐的人。
这就是现实的潜意识的体现。
现实世界 故事的开端中,女主角躲在自己的小空间里,画着带有明显奇幻色彩的画,同时构建着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小世界(也就是故事发生的奇幻世界)。
而当与妈妈之间发生了争执后,她抛出了想过属于自己真实生活的想法。
这里存在着一个非常大的矛盾,何谓真实世界。
真实世界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但她恰恰将一个最虚幻的世界看作是属于自己的真实世界。
由于对马戏团生活的厌倦,和对父母生活态度的不认同,使得她只能通过画画,构造属于自己世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自身的存在感。
这样的方式使得她与真正现实的世界之间有了一层隔阂,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连跟妈妈道歉,表达祝福这样的行为都需要通过画画。
而她那种带有强烈奇幻色彩和个人风格的画,也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影片开头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矛盾也成为了贯穿整部电影的一个线索和引出故事发展的一个基础,与梦中世界中的公主也想过现实的,属于自己生活的想法相互呼应。
而整个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女主角在梦中的虚幻世界中寻求返回现实世界并对现实世界重新认识的过程。
因此,“现实世界”和“属于自己的生活”也是影片中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妈妈 对于孩子来说,妈妈永远都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存在。
在影片中,妈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妈妈突然的病倒成为了整个影片故事发展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和背景。
由于和妈妈的争执发生的时间非常微妙,使得故事得以展开。
同时,在梦中世界中,存在着的两个最重要的角色也是妈妈的形象。
这个一方面反映了妈妈在女主角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和对妈妈两种完全不同的印象,一方面觉得妈妈非常的温柔和善良,另一方面又讨厌妈妈凡事都要管教自己,不给自己留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而两个妈妈在梦中世界不同的境遇和性格,也是女主角和妈妈之间关系的客观反映。
寻找唤醒光明妈妈的过程,其实也是希望能够为妈妈的康复多尽一点力量心态的真实反映。
而在影片中,一句非常重要的台词就是“remember what your mother said”,和妈妈的几次对话以及妈妈教育女主角的话语也成为了故事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线索,并最终指引女主角找到了mirror mask。
窗户和镜子 由于梦中世界是女主角通过自己的画所创造的,而这些画也都挂在她自己的卧室中。
因此,每当她透过窗户往那边望去时,总能看到现实的世界。
而当她与Valentine提到相关的话题时,Valentine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能看到自己房间的不是窗户,而是镜子”。
虽然通过窗户,女主角看到的是来自黑暗世界的公主,并非自己,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黑暗公主就是自己心中叛逆部分的化身。
而她的那些行为,可以看作是以一种叛逆的方式来追求所谓的“现实的生活”。
因此,对于女主角来说,窗户也变成了镜子,因为她通过黑暗公主的行为,认识到了所谓追求“现实生活”其实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也正因此,当她将黑暗公主带回梦中世界时,才会说“真实世界?
你应付不了的。
”其实,这句话也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之后,发自自己内心世界的心声。
再加上,窗户是故事中使用mirror mask所必须的道具,因此可以说镜子和窗户之间有着非常紧密而奇妙的关系。
Mirror mask 整个故事的关键和线索道具就是mirror mask。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整个故事中mirror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让人认清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mirror mask也有这种功能。
而关于mirror mask,在mask shop中,老板娘有以下的一段论述:“mirror mask会集中你的欲望,愿望,同时实现你的需要”。
从最终女主角通过mirror mask回到现实世界,实现了愿望来看,这的确是其功能,也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因此影片的名字冠以mirror mask。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整个故事的主旨就是在女主角一系列的冒险中,认识自己和现实世界的过程。
而mirror现实中存在的功能就是能够让人看到自己以及周围的一切,而mask在影片中的功能则是能够给人一个表情和一个存在的意义。
(现实世界和梦中世界都是如此)因此,当主角戴上能够看到自己以及周围一切,同时有能够给予自己一个表情和存在意义的mirror mask时,从逻辑上来说,也表明她一方面认清了现实世界,另一方面具有了在现实世界中生活的能力。
因此,mirror mask这个名称取得是非常贴切和有意思的。
梦中世界 梦中世界是整个故事主要情节发生的舞台,也是女主角用来逃避现实世界的场所。
从影片的表现力来说,导演非常成功的营造出了一个具有很深奇幻色彩的梦中世界。
从光和暗两个不同世界风格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很好的表现力,到世界中存在着的各种奇怪的生物,搭建得非常具有美感的场景。
都让人真的有坠入了梦中奇幻世界的感觉。
而导演结合3D和传统2D黑白动画表现世界的手法,也让人觉得非常有意思。
这个梦中世界的成功营造,一方面使得整个影片的水准和风格非常吸引人,另一方面也很好的将女主角的那种活在自己奇妙世界的感觉表现出来。
特别是其中关于书和猫等动物的设计,让人感受到了导演非常奇特的想象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关键词之外,影片中还有很多细节的表现力非常强,非常有趣。
整部电影一方面很好的体现出了奇幻类电影特色和风格上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在细节上的处理也让人感慨整部电影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奇幻二字上,还有一个非常有趣,值得回味的主题。
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让我想到了宫崎骏大师的《千与千寻》,二者在题材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都讲述了一个小女孩认识世界和自己的故事,也同样以奇幻的主题作为故事背景。
甚至某些人物的性格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黑暗女皇和女巫,两个女主角之间。
而在真人表演和低成本的情况下,能够拍出如此表现力的好电影,也确实是导演功力的体现。
在童话故事里,爱丽丝梦游的仙境应该是一片光明和祥和。
蒂姆·波顿这等怪咖也不敢轻易让它变得哥特系。
《潘神的迷宫》但同时,我们又能看到《潘神的迷宫》《潮涨海岸》这样的成人童话世界,深刻且少儿不宜。
《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了让大家从天堂坠入地狱,并落得彻底,今日再来一部奇幻又诡异的暗黑系作品——《镜子面具》MirrorMask(2005)
这部堪称暗黑版“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电影可以说是奇幻片的一大遗珠,无人问津。
但它当年获得了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豹奖的提名,洛迦诺电影节的作品大多是世面上少见且怪异的作品。
《镜子面具》剧照《镜子面具》同样脑洞新奇,在2005年这个特效仍未成熟的年代,你却能在片中看到令人匪夷所思的世界:长着彩虹翅膀的人面猫科动物,在空中游行的鱼群,不规则物体拼凑的怪物,眼珠机械蜘蛛...
《镜子面具》剧照如此画风势必是要吓哭一众熊孩子的,这便是《镜子面具》所构建的画中世界。
导演绘制的人面猫手稿而其故事内核与“爱丽丝梦游仙境”相差无几,但《镜子面具》所构建的幻想世界和现实的界限没那么明显,谈论地更多的大概是少年少女们成长的烦恼与困惑。
《镜子面具》剧照其故事讲述了一位名为海伦娜的青春少女误入画中世界的冒险之旅。
海伦娜自小在马戏团长大,如每一个进入青春叛逆期的同学,海伦娜受够了整日充当小丑在观众面前卑躬屈膝,没有正常孩子的生活,被父亲的马戏团梦想绑架着,只想呆在房间里胡乱涂鸦,逃离“不真实的生活”。
《镜子面具》剧照不料在与母亲争执后,母亲意外病倒,父亲的马戏团面临经营危机。
海伦娜深陷自责,却意外地进入了画中世界,为了唤醒与母亲一模一样面容的光明女王,她踏上了征程......
《镜子面具》剧照但依我看,海伦娜的涂鸦天赋实为一绝,片头一系列对于墙上贴满的绘画与怪诞诡奇的面具的特写,都是为之后海伦娜的异世界之旅埋下的种种伏笔。
《镜子面具》剧照片头光明女王与黑暗女王的权争,挂满梦境场景的画像,精致的威尼斯歌剧面具...
《镜子面具》剧照画中世界是一个朦胧的,昏暗的,怪诞诡奇的梦境。
《镜子面具》剧照你能看到会说话的鸡,咒骂它不好就会变成筋斗云的书籍,满是旋转楼梯的公园,比比皆是的超现实场景,不得惊叹这匪夷所思的想象力。
《镜子面具》剧照而这些抽象的人物与超现实场景都是由导演大卫·马卡基亲手绘制的。
大卫·马卡基David McKean大卫·马卡基除了导演,还是英国著名的插画师,摄影师,漫画家,平面设计师,电影制作人和音乐家。
《哈利·波特:阿兹卡班的囚徒》在《镜子面具》之前,他还担任了《哈利·波特:阿兹卡班的囚徒》和《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美术指导。
Arkham Asylum(1989)大卫·马卡基是艺术跨界大师,他曾就读于伯克希尔艺术与设计学院,还没毕业就做了插画师,他在1989年为一本名为Arkham Asylum的蝙蝠侠图画小说绘制插画,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黑兰花(1991)而从早期他的作品中,我们就能窥见其神秘瑰丽的标志性风格,这些层出不穷的插画作品运用到了他的每一部电影作品里。
《月亮》(2014)包括以前的短片和2014年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映的《月亮》,集合了《镜子面具》原班人马,而今电影技术愈发成熟,他脑洞中的奇异世界变得更易表达。
《镜子面具》导演绘制的场景手稿虽然《镜子面具》是他的长片处女作,但这并不影响它给人带来的惊艳感,它不仅是视觉上的奇观,还利用道具,人物等设计将影片贯穿始终的冲突问题进行串联。
《歌剧魅影》里的威尼斯歌剧面具再说到面具,在现实中,海伦娜的青春时光便是一直带着面具在马戏团的舞台表演,她一直想要摘掉这面具,但相反在梦境里,除了海伦娜,所有人都带着面具。
《镜子面具》剧照而成长的烦恼也从各种设定对比开始,起初母女争吵的片段,镜头对半分割,中间是一层厚厚的墙壁,预示着二者关系的紧张和隔阂难以化解。
《镜子面具》光明女王再到梦境中光明女王与暗黑女王两两对立,皆为海伦娜的母亲所饰演,代表着母亲的两面性。
《镜子面具》暗黑女王光明女王是温柔呵护型的母亲,暗黑女王是控制欲极强的母亲,达到了一切“听命于我”的程度。
《镜子面具》剧照海伦娜的旅行实际也是在正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每当她往窗外瞧,都能窥见另一个自己在现实中叛逆的样子,无故冲自己的父亲瞎嚷嚷,早恋,偷家里的东西,朋克非主流打扮,宣扬着自由肆意妄为。
《镜子面具》剧照但她从来没有真正独立过,当她意识到这些时,她便成长了。
若不是母亲卧病在床,她可能永远不会反思自己的问题,有多少人在成年后回想那段叛逆期的回忆时不是如海伦娜一样在事发后懊悔。
《镜子面具》剧照我们内心的柔软总是来得太迟,失去了最好的时机与亲情握手言和。
但家人永远会体谅你,给予你最大的温暖。
但也许,现在也不迟呢?
给家人捎个信吧,不管你忙不忙。
↓留言互动给家人简单地送些祝福,表达一下亲情吧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素材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往期回顾:
推广/合作/活动/转载请长按扫码添加运营者微信:
运营者微信号:18067982443扫码关注↓
公众号:AME影视计划官方微博:AME影视计划
开头好,电子风片头,哥特马戏团,单色淡线条结尾好,轻调巴洛克片尾,旋转帐篷,插曲有味道。
中间充斥了一堆华丽的意象,没有太多意外其间穿插着的转场倒是有令人喜欢的新意。
故事和视听语言结合后使本片聚集了诸多精华视听片段但是失去了整体的流畅性作为梦境,它似乎想赋予太多东西,导致不纯粹作为故事,它欲言又止,导致内在张力不足,支离破碎。
个人觉得像格林童话退化概念的MV
《镜面具》想象力不错,不知道原作者是谁这本书让我看到魔幻类小说并非一无是处,里面各种稀奇古怪的设计,完全再造了一个世界,令人惊叹,如果这个电影原来有小说,那这个作者想象力的确是非凡的,令人佩服。
我还没有看完,力荐此书,同时,推荐看我的科幻小说:《抽水马桶的秘密》,看看我的想象力怎么样?
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60008
我在夜里做梦,梦里妖魔当道邪物横生让我无处可逃,在黑夜中惊醒,元凶竟是入睡前喷得过多的花露水味道。
我已经好久没有做过美妙的梦,白天的困顿总是让脑细胞过度疲乏或兴奋,要么昏睡沉沉,要么噩梦连连。
《Mirror Mask》(《镜子面具》)让我的噩梦得到终结,我不想说它的精彩内容,因为那些瑰丽的画面和迷人的音乐很难付诸文字,并且,我不想让你只把它看作一部消遣的电影,或者是电影海报上宣传的所谓的“科幻片”。
我把它视作一个美妙梦境,以此弥补我夜晚受损的脑神经。
“我想要过真实的生活”在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心里,怎样才是真实的生活?
其实不清楚。
但反正不是红色光晕下的缤纷马戏团,不是使人笑声连连的杂耍表演,不是现在所过的生活。
H笔下的涂鸦黑白分明:如果这不是我想过的真实的生活,那么我必须挣脱。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
母亲病倒住院,父亲经济危机,H满怀歉疚却又继续不甘,当爱与想要过的真实的生活相矛盾,我要怎么做?
爱?
真实的生活?
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也是个艰难的选择,对H,更加如此。
前一秒还听到母亲唠叨:“你根本不能应付真实的生活”,下一秒便陷入选择的困境,这已经不是简洁分明的黑白涂鸦能够解决的问题。
那么,H拥有一个成年人不再拥有的权利,做一个彩色的梦。
成年人做梦,多乏陈无趣,鲜有精彩奇妙的则必定问个究竟寻个出处。
弗洛伊德主张:“心理界与物理界一样,无所谓偶然”,所以梦也绝不是机会造成的错误的联想。
被压抑的欲望与潜意识,梦就是它们的产品。
导演Dave McKean一定深谙此道,所以梦境中处处巧立玄机。
无论是H一心寻找的镜子面具,还是那位出逃的黑暗公主,或是梦中出现的和H的黑白涂鸦里极为相似的场景,无一不在表述:H的生活造就了这个梦,这个梦的目的在于让H看清自我,找到自我。
尤其是梦境中H变身成黑暗公主的那个片段。
“close to you”空灵的前奏响起,斑驳的金属木偶开始机械舞蹈,柔软的手抚摸上H的脸庞,所到之处皆留下了温暖的黑色阴影。
笼罩在黑色烟雾中的眼皮,盛开在嘴唇上的黑色花朵,凌乱的短发向后梳成高贵的发髻,黑色礼裙慢慢爬上身体。
黑暗,正温柔地吞噬着H,没有痛楚,毫不犹疑。
这里,不得不提及作为此段插曲的“close to you”。
这首来自卡朋特乐队的乐曲实际上是由Burt Bacharach于1963年创作的“they long to be close to you”改编而成。
影片《夕阳天使》的片尾也曾采用此曲,但作为《Mirror Mask》的插曲,“close to you”在卡朋特乐队的版本上再一次进行了改编,曲风延续了卡朋特乐队的舒缓情调,添入了更为空灵的音乐元素。
可以说,它的存在更加有力地诠释了H心中黑暗面的潜滋暗长,以一种毒药的姿态,从一开始便温柔地捕获人心,然后悄无声息地将它腐蚀。
就像“我想要过真实的生活”的念头,本身无可厚非,却在压抑与争吵中慢慢变味。
但这些,都不是H的梦。
这些不过是导演Dave McKean所营造的梦境假象,符合成年人逻辑,却毫无孩童趣味。
值得庆幸的是,以蝙蝠侠漫画《ARKHAW ASYLUM》成名的绘画师Dave McKean,也就是此片的导演,几年来一直不断尝试插画师、媒体大师、MTV导演、数码美术大师等不同职业,始终抱持着一颗追求新奇事物的心,才能浮想出无数想象力爆棚的场景,并用古典油画般的浓郁色彩去描绘出那些魔幻画面,为H打造出一个真正属于孩童的彩色梦境。
在空中恣意游动的鱼群,长着人脸和翅膀凶狠得要命的猫,说话啰嗦重复的飘浮在半空中的连体巨人……奇妙构思完全不亚于童话中的想象力巅峰之作《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当那些个性十足的图书遭人抛弃毅然返回图书馆,面对H的选择调皮地满屋子飞来飞去,又在不被选中后极度的消沉甚至绝望到腐烂时,弗洛伊德这个无神论者在无法从中找出与其真实生活的因果时恐怕也不得不大叫上帝了——“OHMY GOD!”《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结尾这样写到,“蒿草只是迎风作响,池水的波纹摆动了芦苇。
茶杯的碰击声实际是羊颈上的铃铛声,王后的尖叫起源于牧童的吃喝。
猪孩子的喷嚏声,鹰头狮的尖叫声和各种奇声怪音,原来只是农村中繁忙季节的各种喧闹声。
而远处耕牛的低吟,在梦中变成素甲鱼的哀泣。
”任何的风吹草动,甚至是空气流动的声音,都会成为孩童梦境中的一部分。
即使你知道它们都来自于现实却永远无法找出逻辑。
就像H找到镜子面具并从睡梦中醒来便发现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一样,不可解释。
爱?
真实的生活?
这个选择或许并不是那么难,或许我们只是需要做一个好久不曾做过的梦,一个属于孩童般的彩色的美妙梦境。
但如果你和前段时间的我一样无法做出那样的梦,那么你可以去看《Mirror Mask》。
而现在,我要去做梦了。
故事普通了点,从小姑娘进入梦境之后那幻想的世界就开始异化。
精美的画面是最受推崇的地方,Close to me的魔音是亮点。
在灵魔臆想的世界里,能保持头脑清晰是相对难得的。
黑暗和光明的俩女皇对比相对明显些,但黑暗和光明这俩小孩还真没啥区别,反叛和较劲是成长的必要,都尽力从茧中突破而出,过程一样的挣扎和煎熬;挣脱束缚后,成蝶成蛾只是结果。
总是觉得瓦伦丁比她大好多... 现实和梦境穿插,最后结局却完美得太不现实~
没情节,但很有创造力.
奇幻
原来不只有蒂姆伯顿会拍这种电影。。音乐很棒
想象力、画面、音乐都很好,尤其是机械人版《Close to you》那段,但演员和节奏这些内核真糟糕,中间一度甚至索然无味到我都不想看了,正如一个人的评论:“说它好看对不起你的脑子,说它不好看对不起你的眼睛”。20130115
空有其表。
很另类的奇幻片
圣诞夜惊魂般的怪诞和映像风格
画面独具迷幻效果。演员有法国人气质。梦境就是这样毫无道理。。。
有意思 但意思不大
非常喜欢这种奇幻题材,仿佛在梦境中,一切那么神奇却又真实!想要快乐,要先逃出心中的阴影
魔幻..
小女孩的瞳孔由小转大,又由大转小..
非常精致,比垃圾黄金罗盘强太多了~
2.5次元。更年期,哦不,青春期故事
心灵困顿
画面太粗糙,只有几个亮点
惊人的想象力
梦境里面的感觉还不错 无他
1.想法不错,但特效有点傻而且滥用导致减分。2.那个小女孩也太像Torchwood里面的牙缝唠叨女gwen了,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