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往高处走,能掌控的事就越少,以后你就明白了。
”《误杀2》里,在那个关起门来的办公室里,张世所饰演的医院院长,对他手下的得力心脏科医生达马(宋洋演),交出了这么一句底。
这大约也说出了这部电影的一个框架,每个人都在自己所处的链条上,动弹不得。
往上,是触不到也上不去,往下,是处处碰壁的绝境,就像电影里出现了好几次的萤火虫,只有在黑暗的地方,你才能见到它的光亮。
萤火虫剧照没找到……剧里这个儿子很可爱,还有个小姑娘也很可爱。
我为什么会去看《误杀2》呢,实际上,《误杀1》我也是上映期间自己跑去电影院里看的。
这里不得不表明的,就是我对肖央的无限兴趣。
很早以前有次去外地采访,那时候肖央大约刚开始演电影,采访时总爱说那种大实话,特实诚,结束后还欣然和记者们加微信。
我没加……我近情情怯不好意思……
这么看,肖央其实还有点帅……我觉得我觉得 后来我感觉,肖央其实有张很适合大银幕的脸。
不好看也不难看,但是一脸苦大愁深的模样。
他的那种苦,是软绵绵的,无可奈何的,甚至有一种喜感。
看见他倒点小霉,大家会跟着笑,我另外一些心爱的爱豆,比如于谦,比如雷佳音,比如沈腾,比如黄渤,还有韩国那谁……都有这种面相。
但若是他倒了大霉,会无端端让人生出一种心疼的感觉,觉得不应该啊,造化弄人。
这一次,肖央就演了一位倒霉的父亲。
电影一开篇,并非温情脉脉的。
是以紧张的医院劫持戏开场。
这一点上,整个“误杀”系列,还是相当机灵的做法,以犯罪为线,亲情为内核,故事嘛,倒都是发生在东南亚架空的城市。
《误杀2》的原故事,取自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迫在眉睫》,我没看过那个版本,知道基本也是个父亲豁出去救子的故事。
底层的工人,没钱没能力,在庞大的机器面前,能豁出去的有什么?
有回我采访一个农村来的孩子,他和我说,我们农村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就是这个健康的身体了。
种地打工,全靠身体好,所以一旦生病,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
换到城市里,也许我们看起来生活的好一些。
但是当压垮一切的命运突变到来时,那时你才会发现,自己是有多一无所有。
肖央饰演的父亲,即是这样的一个一事无成最终一无所有的人。
这样的人,文学史上也真不少,我看片的时候,老想起《推销员之死》里的那个父亲,穷途末路,只能靠自欺欺人来维持幻梦。
《误杀2》第二个机灵的做法,就是赋予了这个一无所有的父亲一点点天赋,他,是一位不成功的编剧……再不成功的编剧,到了穷途末路时,也是能用编剧的能力,为自己,为周围的人,博得一点登上舞台的机会的。
爸爸的编剧身份,推动了剧情,甚至,他还有那么一点点幽默感。
整个故事,也成为了这位不成功的编剧最成功的作品,我只能说,当然代价也是很大的,这也是一个父亲能够拿出的全部了。
当你看他掏出了全部的底,当然还是有些动容的。
所以片尾有言,这是一部献给父亲的电影。
我觉得走出影院,起码我会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你的家人有事时,你能做些什么?
卖房子,借高利贷,还是拿出你的命去搏一搏?
《误杀1》有近乎素颜的谭卓,《误杀2》就用了近乎素颜仍旧很好看的文咏珊。
文咏珊有场医院变脸的戏很不错。
前面说过的张世真的是我的宝藏演员之一,请电影导演们多多考虑他。
感觉好多年没看见他出来了。
任达华是真的老也是真的辣,以前演大哥狠,演快退休的老警察也是有模有样,有股美式侦探片的味。
其他如宋洋(武侠系列的好手)、尹子维(555,和彦祖的组合时我就关注他了),以及李治廷等等,居然都被这部电影炸了出来,也是不容易啊。
节奏比较紧凑,算是一环扣一环。
以为是坏人的林日朗,实际是被生活压得喘不了气的无名编剧+无奈爸爸。
而这个爸爸,还是有着人性最初的善良,以及愿意为儿子付出一切,包括生命的决心。
观影中场有感动,可能是为人父母者见不得这种为儿女奔波的场面,容易共鸣,但更多的是,要学会努力奋斗,避免把自己逼入绝境。
肖央的演技,较之前几年好了很多。
起初觉得他并不适合演这种为人父者的普通角色,但实际是面部表情拿捏得真到位,悲愤、妥协、不放弃、痛苦与释怀,在2小时里展现地很自然,不做作,让人能感受到,这就是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而并不是电影。
任达华真是越老越精神,白胡须、老花镜、半破衫、对讲机,每一个物件都不值钱,偏偏每一个物件都不可缺少。
最不可缺少的是,他是JC中难得从一开始就站在真相这半边的。
还是希望这样的故事只是个电影,而不是现实。
萤火虫的弱光,于黑暗中是照明,于光明里也应是照明。
致每一位真爱子女的父亲~~
看评论说是翻拍的,没看过原版,所以不做比较,仅就这部电影谈谈看法。
首先几位主演的演技是在线的。
任达华的妆造很棒,特别有故事感,这样的自然衰老真的很棒。
肖央纯演技派了,无论是喜剧正剧还是这种悬疑故事剧都能轻松拿捏。
不过他的台词口音不太好,喜欢用耳语来表达情绪,听起来很难受,面部表情、肢体语言都到位了,但台词念得不好,不够饱满。
所以爆发戏的时候总觉得缺了口气,吊在胸口咽不下去,便秘一样不够畅快。
有时候咬字还不够准确,重音也拿捏不准。
特别是看到市场儿子在手术室换心脏时,情绪爆发得相当感人,但语言表达没有跟上,很可惜。
文咏珊戏份不多,表演痕迹明显,演技还需要进一步打磨。
尹子维还是一贯的刻板人物形象,受制于人设也只能按照观众熟知的方式去表演。
不过后面服软时的那声“师傅”很有反差萌,个人很喜欢。
希望以后他能接一些不同的角色,挑战一下自己。
从故事的角度来看,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整体比较单薄,前半段太过拖拉。
整体悬念不够,煽情太多。
特别是感情戏,冗长拖拉。
父爱有很多种表现方法,实际生活中可能更加深沉而隐晦。
影片展现的几个场景很普通、很刻意,没有足够的深度。
所以无法给与观众最大的情感冲击,剧本打磨还不够。
导演把故事的背景放在泰国的唐人街,这样可以规避很多过审的风险。
后半段也充分展现了对权力、平等、民意等的思考,这会引起很多人的思考。
说白了,大多数观众都是普通人中的一员,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要怎么办?
这是影片比较成功的地方,无论显示是否黑暗,有人展示黑暗并直视黑暗总是好的。
让我感到困惑的还有一点,关于女记者的人设。
前后转变太快,没有什么原因和契机。
林日朗最开始找她的时候,甚至没有听完就直接拒绝,非常冷漠。
在门诊部拍摄的时候,也并没有抱有同情,一味地抢新闻而已。
最后却为了公布真相可以舍弃自己的一切,很割裂。
中间如果多点铺垫,演员的演技再精进一些,应该会合理很多。
关于最后的结局,大人的心脏是否可以置换给孩子,我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不予置评。
如果说真如评论所说这是医学常识,那编剧犯了这么低智的错误真的太遗憾了。
因为这一开始就是林日朗的Plan B,如果不可以置换,那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费,这个故事的根基也就不存在了。
看完电影很是震撼,单是从预告片,是无法真正体会,这部电影为何会和“误杀”扯上关系的,其实影片的内核,和《误杀》系列一脉相承。
这部电影,是底层人物和上层人物之间的对话和较量,是一位平凡的父亲,为了自己孩子而战的一场大戏。
全片的每一帧画面都浓缩着紧密相连的血泪情感,亲情所蕴含的能量有多深、带给人的冲击力有多强,由此可见一斑。
一边是小人物,无处申冤。
一边是大人物,权势滔天。
这要如何去斗?
林日朗面对的,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可就我们能看到的,已经非常让人揪心了。
所以为了孩子能活命,林日朗即便只是个小人物,也要排除万难,与大人物斗志斗勇,即使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
只因为,他是一位父亲。
散场了很久,我依然记得电影中的那句台词,“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不是普通孩子”。
听起来就让人心碎,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现实。
小虫和另一个孩子,只能一个活,一个死。
仔细看,认真品,这部电影虽然翻拍自《迫在眉睫》,但本土化的改编很完美,没有让我失望。
这电影属实垃圾,如果我没长脑子,我会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可是很遗憾。
首先你搁这一顿反转,也太无聊了吧,全都能猜到。
然后,记者可以随意的就进入犯罪现场,那老些警察是他妈木头人?
什么警察会在现场不可控的时候,会让记者进入,造成这么大的社会舆论?
还有,现场指挥一会一变,任达华指挥一会,警察局长指挥一会,秘书长再指挥一会?
局长指挥的时候,任达华还可以添乱,到底是导演傻逼还是导演把观众当傻逼?
那边眼瞅着喊行动了,你任达华出来大喊停手。
我真的想把导演打死,你以为在过家家嘛?
第三个,现场的观众这么有同理心,医院的病友一点都没有?
还把小孩赶出去,难道不是病友更能理解肖央嘛?
第四个,强行煽情。
强行搞个什么父爱,肖央对儿子,市长对儿子。
还弄个萤火虫首尾呼应,真的是尬的要死。
还有那是个什么手机,隔着几层楼的楼板在下面都能听到铃声。
那个拿着刀的还有那个情侣,那是干啥的,不感觉多余嘛?
总之,这电影真的垃圾。
要不然你就bgm很好,要不就画面很好,要不然就剧情讲的很好。
或者手法好一些,就硬在这反转穿插。
实在不行演员好看也认了,你踏马占了一点嘛💢 改名字吧,别叫误杀2,给误杀1抹黑。
误杀2 (2021)5.7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犯罪 / 戴墨 / 肖央 任达华
一点也不好看,再也不会看跟陈思诚有关的任何一部电影,逻辑太不通顺了,特种兵从两层楼不到的高度摔下来,直接废了?
那个医生靠自己的血肉之躯扛起了一堆人才能抬动的铁皮?
那帮爆破的特警,来个人说动他们就动,又来个人说停他们就停,无头苍蝇啊?
那个保安明明好几次都能开门跑出去,他非要回来干嘛?
懒得吐槽了,逻辑硬伤太多了,煽情也过于强行,全靠过于用力的演技和及其俗套且尴尬的台词,你说他是悲剧吧,全场人没几个哭的,你说他是悬疑剧吧,看了上段你就能猜到下段,你说他是动作片吧,也没有什么精彩的打戏,只能说坑钱。
《误杀2》沿用了第一部的片名,讲的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说完全不同,是指故事框架,主旨却是一脉相承,同样讲述了身为底层小人物的父亲在家庭遭遇绝境时,如何为了保护家人铤而走险——而两部电影中的父亲同样均由肖央饰演。
不得不说,肖央实在是太适合演看似懦弱无能,为了家人可以不顾尊严一退再退、任人揉捏的废柴形象了(没有贬义)。
在两部电影中,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也很明确:为了保护妻儿,一个父亲可以做到什么地步?
在第一部中,李维杰为了保护受辱在先、过失杀人的妻儿伪造证据、企图瞒天过海,最终无法忍受良心的谴责,也为了更好地保护家人,一人包揽全部罪责,自首伏法。
在《误杀2》里,同样由肖央饰演的父亲“林日朗”则是为了救儿子、抢回本属于儿子的心脏,铤而走险,劫持医院急诊室。
虽剧情设定不同,但两部电影的主角都有极为明显的共同点,从某种角度上说,他们是同一类人:都善良本分,甚至懦弱无能,身处底层,有个和睦温暖的家庭,是周围人眼中的“好人“、”老实人”,如果家庭没有遇到如此变故,他们本可以就这样一直躺平下去,和家人安稳知足地平淡一生;都热爱电影——第一部把主角设置成了电影迷,号称“只要看过1000部电影,对这世上发生的任何事就都不会觉得离奇”,第二部则直接设定成了电影编剧——正因如此,一个原本老实巴交、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懦弱男人才能做到对谋略布局如此熟稔于心。
而正是因为他们深入人心的老实与善良,在关键时刻也帮到了他们,争取到了众人和媒体的同情,引发了舆论的支持,甚至引起了暴动。
不由想起有一期《锵锵三人行》,主题是讨论犯罪心理学,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工作的李玫瑾老师提到的一句话:“善待他人其实不仅仅是利他,还是在生死关头可以救命的东西。
”这一角度在两部《误杀》中也有所体现,如第二部中善良的医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感化了本想袭击他的患者家属。
看到一些短评,有些网友看完电影后对这一细节的刻画很不满意,觉得本想刺杀医生的男子是暴徒、是罪犯,最后竟然还与医生达成了和解,实在是“法理不可容忍”。
忍不住想说: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以任何理由企图伤害、袭击医生都是犯罪。
但电影只是电影,它的可贵之处是可以让我们通过不同的角度模拟人生、了解人性、观察人性,而人性又是复杂的,如果我们把过多的社会责任、黑白分明、道德良知像枷锁一样套在电影身上,要求它只能有一种善恶鲜明的表达方式,那我们看到的就永远只是我们已知的角度,就永远无法拓宽我们的对人性的认知局限。
不要试图让一部电影肩负过多的伟光正,那或许会使我们失去很多观影的意义与乐趣。
在《误杀2》的设定中,同样体现了小人物与强大势力的PK。
两部电影中,都出现了对比鲜明的“穷爸爸”和“富爸爸”——“穷爸爸”自不必说,自然是指由肖央饰演的李维杰和林日朗,而在第二部中,饰演“富爸爸”的演员也同样是第一部中的“议员父亲”姜皓文,只不过这一次,他升级为了市长。
两个演员站在一起,光看形象气质、身体语言就能感觉是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阶层,而《误杀2》的主要戏剧矛盾也来源于此:当你和远高于自己的另一个阶层的对手陷入抢夺生存希望的困局时,小人物如何才能获胜?
无论是第一部中的小业主李维杰,还是第二部中的落魄编剧林日朗,让两位小市民父亲铤而走险也要舍命一搏的原因都是为了自保,是为了活命,是在迫不得已、毫无退路的情况下,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存智慧绞尽脑汁去守护原本就应该属于他们的东西。
最后,林日朗劫持了医院、甚至获得了民众、媒体和被劫持人质的支持,当他终于找到了本该属于他儿子的心脏,却发现即使如此,让儿子进行心脏移植手术仍然毫无希望——因为在他搏命抗争这一切的时候,那颗能救儿子性命的心脏已植入了另一个孩子的身体中。
更令人无奈的是,幕后主使抢夺他儿子心脏的罪魁祸首也是一个绝望的父亲,和他一样,也只是想动用一切资源让自己的儿子活命。
“你也是一个父亲,你应该能体会到一个父亲为了孩子能做到什么地步……”对方在林日朗的枪口下苦苦哀求。
林日朗绝望怒吼:“我是一个父亲!
可我不会去抢!!
”在我看来,之所以说自己“不会去抢”,不仅仅是因为道德约束,也是因为林日朗“没有去抢的能力和机会”——如果他与对方彼此交换地位身份,一边是生命垂危的独子,一边是陌生的同样奄奄一息的生命,他会如何抉择呢?
他会放着铤而走险但会让自己身败名裂的便利不去使用,而看着自己的爱子死去吗?
虽然残忍黑暗,但这就是人性,无法简单用“善恶”两个字来概括。
觉得值得肯定的是,在第二部中,导演并未把身处另一个阶层的终极boss进行脸谱化的处理,他和林日朗一样,同样是愿意为了拯救儿子付出所有、最终也付出了惨重代价的父亲,这也回应了两部电影共同烘托的主旨:为了孩子,一个父亲可以做到什么地步。
可惜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为人父的男子都能做到如此,况且,基本99.9%的男人都不需要为了保护妻儿奉献出自己的全部自由、生命或是完全摧毁自己的事业。
而电影中把父亲的形象烘托得越高大、越具有奉献精神,通过对比后,反而越会令人对生活中的种种现实问题感到失望和无奈。
身为女性,我们不需要男性为家庭、为妻儿完全奉献出自己的自由、生命、事业、前途,只希望他们可以做到对婚姻忠诚、对子女尽责,履行应尽的义务就好,不要让自己的妻子丧偶式育儿的同时,还要面对被出轨的耻辱……毕竟,多多承担家务、和妻子一起分担育儿压力可比伪造不在场犯罪证明、挟持急诊室要简单多了~但却琐碎真实,需要真切实在地付诸实际。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性恐惧婚姻、拒绝生育?
除了社会压力、家庭责任压得女性无法喘息,还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男人徒有李维杰、林日朗在事业上的懦弱无能、平凡落魄,却没有他们的柔情与牺牲精神。
正如影片所说,此片“献给我们的父亲”,也希望每一个看过这部影片的男子,在成为父亲后,也能真正做到对自己的妻儿问心无愧。
PS:1. 看完电影,最大的疑惑就是:成年人可以把心脏捐给孩子吗?
抱着给电影挑漏洞的心度了下,发现不但可以,国内还早有案例(怀疑编剧是不是也是因为看到这条新闻产生的灵感2. 同样是劫持人质的题材,倒是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绑匪让人质集体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老电影《热
后
晒票根自证我看的是15号晚上的点映场,开场前我看了一下淘票票,满座。
我没看过1,但听说1和2是两个故事,不影响观看,至少我看的时候觉得蛮流畅的。
第一次看肖央的戏,他让我好惊喜,希望明年他能提名最佳男主角。
惊喜点太多了罗列不完,简单说两个:一个是他嬉皮笑脸给医生塞钱的整个的情绪递进,另一个是他和boss对峙拿枪指着boss的眼神。
总而言之,太惊喜了,我之前到底错过了他多少次啊!
文咏珊在树林里眼睛亮晶晶地看着肖央的时候,我承认我好动心,柔情似水,我巴不得溺死在温柔乡。
还有其他病人赶她走时候她说要拼命的眼神真好,一个母亲的坚韧和被逼入绝境的凶狠都很到位。
另外还让我发掘了陈雨锶这个大惊喜!
我看过她的《梦见狮子》,可能是角色人设的原因,中规中矩挺一般的,但是这部片她前后的人物变化表演得很细腻!
未来可期!
整个故事的流畅性都是不错的,只有最后快结局的时候让我觉得略微有一点点潦草,要是能再打磨一下配角的人物动机和行为逻辑就好了。
这是我唯一的遗憾。
另外这部片跟片名的关系可能就跟菠萝和菠萝蜜的关系一样——没有关系。
也不必硬蹭第一部热度取名叫误杀的,叫消失的心都比误杀切题。
相隔了两年多才鼓起勇气看这部评分不及格的片子,是因为一口气把印度版都看完了。
由于准备好迎接一部烂片,所以反而让我看到了电影的亮点。
这部电影其实完成度非常高,我看完后开始疑惑为何评分如此低,即便有几个bug存在,但整体的立意还是不错的,演员感觉也到位,两位男主更是水准以上,低于6分我觉得是不公平的。
很多人开口就烂片的,无碍乎几个原因:大人心移植到小孩身上,特警掉下通风管,一楼上演大龙凤二楼却在做手术,一楼打电话听见二楼手机铃声,女记者无所不能,男主死了200万债务谁背。
其实以上的问题,在这部电影来说真不是问题,有的问题说出来,感觉真的是为黑而黑,不知道是不是陈思诚的路人缘问题。
反而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片名《误杀2》,全世界都以为是延续第一部翻拍的内容或者另一桩误杀案,谁知却等来了《迫在眉梢》的翻拍,看过原片更不接受这部的各种改编,一旦《误杀》这个观点被否定,片子好不了,很多人冲着片名走进电影院的,第一时间感觉到的是受骗。
其实和印度版误杀2还是有一丁点关系的,爸爸救儿女,按剧本发展故事,不过《误杀》确实不该用,哪怕有一点寓意在里面,这个故事死的人也不算误杀,只能说不应该死。
几个吐槽点都有评论合理地解释了,不合理的二楼手术室和听见二楼电话铃声导演自己解释过,就不再重复,孩子两个月恢复也是夸张,姑且算影视效果吧,因为这些旁枝末节不太影响整体,我们看哪部电影没个bug,只要那个bug不是影响全局,其实影视作品里有bug属于正常,现实中有的事情可能比bug还要bug。
故事主线是普通人遇到困难后,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自救,但最后发现还有更大的力量压在头上,自己做的都是无用功,这是不少社会现象的缩影。
片中男主最终目的原本是拿回要换的心脏,虽然他已经准备好两个结局,最后不得已选了牺牲的结局。
可以说,男主在这个过程都在赌,赌自己的心脏合适儿子(他到后来逼眼镜医生才知道匹配结果),而且心脏有效时间很少,即便找回来也很可能超时,那时就是双输的结局。
他劫持人质更重要的目的是把这事情的幕后黑手揪出来,为自己和儿子陪葬,作为编剧他很清楚,循正途去申诉是不会有结果的,所以才走这条不归路,为的是争回属于普通人甚至穷苦人群的那份追求平等对待的尊严。
我所支持影片完成度高的是,bug基本没有影响男主完成这系列的行动,从市长一直不接电话和对话中看出,他其实也想有一番作为的,无奈也是儿子突发状况让他放弃一切做出这种犯罪行为,某种意义上,他和男主是一样的,为了自己的孩子,我啥都要干。
当然,男主不会去犯法,而市长则超越了底线,用自己的权力做了违法的选择。
男主牺牲前其实早就想到了民众的反应,还有妻儿以后的生活,虽然不能百分百掌控,但这件事所引发的舆论绝对能让老婆孩子不用被债务纠缠,以市长为首的一条输送链都犯了罪,作为最大群体的人民群众,还会追究男主的行为吗?
更别说他只是追回他应该得到的东西,没有伤害过一个人!
我抛开了《误杀》和《迫在眉梢》的故事,单论这一个电影,他是能让我们泄愤的,里面涉及的医院及政府行为,我们也太熟悉了,看得太多了。
不是男主这样的举动,确实有冤无处诉,所以其他比较弱的bug,没有盖住这个问题背后的寒光。
我们希望相信最后罪恶消失,人民平等,希望不要再有厄难降临在平民头上,但是,我们只能希望。
所以,我愿意给这部电影,这个故事一个好一点的评论,因为它给了人们一个希望。
首先先说一下两个剧情的大bug:1是父亲一开始逼问说拿走自己儿子心脏是不是攀查;到最后居然来了一句我问你是不是攀查只是为了逼你?
这一点是非常不合理的;2是市长与父亲居然在同一栋楼里:楼上是劫匪劫持了急诊室,楼下是市长儿子在做心脏移植手术?
这个是最最最不能忽视的超级大bug。
但是影片仍旧有好的地方;1,父爱是剧中非常重要的感情;而且通过结尾我们知道父亲的两个计划;计划A:成功拿到心脏,计划B:自己死然后拿自己的心脏给儿子;而且父亲甚至是已经写好了如果执行计划b以后的书信;2是一些非常有深意的台词:父亲说的那些台词还是蛮击中人心的,至少自己是非常有感触的,3是肖央的演技实在是非常之好的,非常能把观众带入影片中,让人有共鸣感。
这种资本套名恰烂钱的片子就不要客气了好嘛!换个名字翻牌电影还可以马马虎虎,资本非要套着前作的名头🙄真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明明就是两部不搭嘎的电影,资本圈钱真过分!如果用心拍圈钱也就算了,但这…今年的陈思诚,像极了《港囧》那年的山争哥,灵气用光后,普片烂片频出。上帝是公平的,不用心只想圈钱迟早反噬剧情逻辑槽多无口,小虫原本心脏就是成年人大小,还要移植一个大人的心脏去?市长儿子一个青少年真的可以用小虫要的小孩心脏?are you sure?还有男主真的很自信是被爆头,不怕人家射击心脏嘛?被绑的人质们真的很会换位思考,(不管你苦不苦,但是你现在在侵害我的人身安全和自由啊😨)一群都是你好苦,没事我都可以体谅(不好意思互联网上我没发现有那么多圣母圣父的人在)
3.5没有第一部那么惊艳,但也破防了
打低分的人只会抠细节,说这里演技不好,那里道具不合理。 但是在现在这个很左的环境下,拐弯到泰国拍一个这样的题材的片子已经值得满分
“我们老老实实做人,为什么赢的总是你们啊?”
可能我误杀的滤镜还在,没忍心打六分。电影前半段就是插叙,倒叙,看着比较平淡,就是把故事线打乱制造悬疑,完整连起来其实是一个比较平平无奇的故事。后半段秘书长带着移植心脏出现的时候,看了一下时长,感觉事情并不简单,果然秘书长是反派,然后故事开始到了高潮,剧情也渐入佳境。真的没想到的是,电话就在急诊中心响起来,还是很难过,靠着这么大的牺牲才救回来的孩子。 彩蛋看到,planC也许是平行时空最幸福的样子吧
之前看网上说大烂片,我不信,还觉得他们看都没看就在瞎说。现在我就是后悔,浪费我两小时。
大家可以靠这部电影,筛选一波电影公众号了。 故事到镜头到bgm全是大杂烩。如坐针毡,如鲠在喉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不是普通的孩子。”
5.7分怎么评出来的?难道不好看吗?够可以了
中规中矩非常平庸的改编,节奏更快,娱乐性更强,但是原版价值最大的对医疗和保险的犀利控诉没了,编剧故作聪明地走了另一条黑路子,只能说是太有想法了,尤其是让人特别无语的烂尾。肖央没有丹泽尔华盛顿那么强的气场,演出了一个可信度很高的坚强父亲。整体不推荐
过于算计了,所谓的批判不过是想撬动大众情绪,用力还那么刻意,煽情并消费情绪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票房秘密吧。
没看过第一部 客观来说 虽然故事的走向和反转能猜到一部分 但是有泪点 还是很感人
被谁提拔就得为谁服务,到头来局长也是替罪羊。世间有自私的市长和冷漠的秘书,更有良心的警察和仗义的记者。假枪劫医院,空盒装黑心。普通人老老实实工作,为了孩子一颗心脏拼命筹钱,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只有变成坏人牺牲自己才能将上层的万恶之人绳之以法。萤火虫的价值在黑暗里才能看见,父亲的伟大在压迫下才能显现,民众的良知在强权中才能迸发。面对世道不要屈服,要努力发出自己的心跳声。
假泰国和假泰国人有点出戏 结局的父子情还是有点感染力的 没必要非拍泰国啊 中国背景不行吗?
没看预告就去看了,还在想这个部到底跟上一部有什么链接,看了以后才发现,是内核一致,都在讲父母对孩子的爱,2更多的是讲肖央爸爸对孩子的爱,也是东方亲情中普通人对这个平凡世界无奈的反抗。故事情节也是超出我的预期,反转的剧情的内核也是浓烈的感情的一种表达吧。
看完真是对肖央印象深刻,他塑造的对孩子隐忍牺牲的典型的东方男人的特性,极为真实亲切。空盒子、楼上手术这些桥段在电影院里看视听效果好极了,有点起鸡皮疙瘩了。最后聪明地选择用『亲情』化解所开头提出的矛盾冲突,对贫富小人物等质问笼统解决,不过想想,还能怎么做呢?不管是生活还是电影,可能最后都变成药神的那句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没有药了啊。
【误杀2@无聊】每个人都有心声,每个人都在呐喊,每个人都在愤怒。去看这部电影,就好像十几个人在你耳边吼着说教一样。我也不是垃圾桶啊,什么台词写尴尬了,写糟了都能丢给我。俺只是一个普通观众,一个试图在电影院获得安乐的灵魂。
三星半吧一般般还行
对这种拿枪顶头式的“哭啊!感动啊!”已经基本无感。
打低分的人到底怎么想的!!!!明明那么好看那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