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来看,日本这个国家在二战最后投降而不是继续所谓的“玉碎”,都会觉得是理所应当的选择。
然而真实的人和故事往往十分感性。
影片中展现是一个从军国主义的感性角度看待的这段历史,影片从这个角度对“终战”始末进行了还原。
请不要会错意,我认为本片在还原历史这一点上,既不“客观”也不“忠实”更不“老实”。
如要要比喻的话,它更像是日本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的招魂幡,仔细感受一下,幡下亡魂的阵阵阴风就会吹拂你的脸颊,受害者与加害者的鲜血也会在你脚下汇流成河。
影片从美、英、中发布的《波兹坦公告》敦促“日本政府立刻无条件投降”开始。
采用了分段叙事将故事分割成更易于叙事的段落,也能强化影片想传达的信息。
和1967年的同名老片一样,片中的人们各有纠葛,但都是效忠天皇陛下与为国殚精竭虑的正人君子,即使东条的形象也只是稍显固执而已。
本片找来本木雅弘饰演裕仁也是颇具心思,礼仪师的奏鸣曲中暖男大叔为原本相貌不甚雅观甚至有些猥琐的天皇陛下加分不少,温柔的声线更是让银幕前的人都对他是位仁慈心怀天下(日本)苍生的君主信以为真。
裕仁的仁在影片中体现得十分充裕,他是一个喜欢海洋生物学、对日本特有的植物如数家珍、对民众受苦而万分煎熬的人,一个被战争被时代所裹挟而身不由己的人。
诚然,世界上又有几人超脱,几人不被环境和他人所影响,但是将他身为君主的责任无限的淡化而不停突出其无奈则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个客观的叙事方式。
影片在粉饰和掩饰上的功力绝对得益于日本人善于纠结细节的特点与深厚造诣。
67年的老片中的一段就充分体现了这点,当时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在针对《波兹坦公告》的记者招待会上使用了“默杀”这一用语作为回应。
67版就抓住这个略显暧昧的词语,企图衍生出日本的投降意愿因为表达含蓄与翻译不准确而曲解,最终被原子弹“误炸”。
15版影片运用了同样逻辑的悲剧叙事,总结来说就是一个开明君主与一群正直臣下领导的国家最终在强硬的外界武力下过于踌躇与矜持而增加了本国与本民族的痛苦,而最后君主冒着自己被“当作”始作俑者而挺身而出终止战争的故事。
影片故事讲完后,我们来看看招魂幡下的黑历史。
在军国主义者看来,终战之前日本并未可轻言战败,当时还有700万的海外部队。
他们眼中的黑夜恐怕要从关东军的一夕覆灭和两枚原子弹开始。
但事实是日本民族的黑夜从明治维新打出攘夷旗号到奉行大东亚共荣的纲领就已经开始了。
他们用从白种人手中解放亚细亚其他民族为口号,用残暴侵略来夺取其他民族的资源乃至生命的行径,早已将日本拖下了深渊。
长达几十年的黑夜终于在付出了千万人的鲜血之后,随着二战的结束迎来了黎明。
只可惜战后接管的美国人又亲手为这个黎明笼罩上了层层重雾。
不光是在日本,美国国内敢于对对日政策与天皇战争责任提出不同意见的学者也同样收到打压。
David Bergamini着的Japan's Imperial Conspiracy (1971)中收录了大量的力证,可作者却从此遭到围攻。
不过美国已经在变了,曾着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2004)的学者Herbert P.Bix在去年又在纽约时报的论坛版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裕仁:幕后操纵者而不是傀儡》的文章。
不过日本还在有毒的迷雾中徘徊,战后又七十年过去了,还拍出这样的主流影片就是明证。
日本宫内厅编纂《昭和天皇实录》花费了整整二十四年,直到去年九月才得以完成。
了解历史的人知道帝王的实录其实是记录性的史书,照理在现代特别是有计算机帮助编辑的时代不应该花费这么久编纂。
日本政府与史官想必也是为这位天皇如何定性而头疼。
同样是Herbert P.Bix教授,当时还收到邀请为这部实录做评论,不过日本人附加了不能讨论裕仁在二战中的角色与责任作为条件,气得教授立马拒绝,并发表了头先提到的文章。
日本作为国家究竟该何去何从——对于日本政坛中的左翼右翼,这都是一个终极问题。
“成为正常国家”这根胡萝卜就像是雾霾中挂出的一根胡萝卜,政治人物依靠嗅觉只能找到这条出路。
最近的安保法案就是一次新的“正常化”尝试。
虽然成为日本正常化并不一定意味着军国主义化,不过右翼的安倍政府依赖的是怎样的思潮来推动法案就再明显不过了。
庆幸的是,七十年的反战文化终究还是会浇灌出光明之花。
席卷日本的百万人反安保法案的抗议行动,包括一万五千多名学者教授参与,包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等八十七所大学结成“百所大学声援活动”。
京都大学的声明写到:『战争,始于防卫的借口。
战争,瞬间便失去掌控。
精神,不应是被操控的对象。
生命,不应是被摆布的棋子。
大海,不应被军事基地侵占。
天空,不应被战斗机的噪音污染。
我们愿活在以催生新知为荣的『特殊』国度,而不愿活在将流血当作奉献的『普通』国家。
为了维护和创造生存的场所、思考的自由,我们必须首先阻止权力的跋扈。
』 日本的真正黎明将在这些声音传达到每个民众的心中之后悄然到来。
很好看🐹🐹🐹🐹🐹🐹🐹🐹🐹🐹🐹🐹🐹🐹🐹🐹🐹🐹🐹🐹🐹🐹🐹🐹🐹🐹🐹🐹🐹🐹🐹🐹🐹🐹🐹🐹🐹🐹🐹🐹🐹🐹🐹🐹🐹🐹🐹🐹🐹🐹🐹🐹🐹🐹🐹🐹🐹🐹🐹🐹🐹🐹🐹🐹🐹🐹🐹🐹🐹🐹🐹🐹🐹🐹🐹🐹🐹🐹🐹🐹🐹🐹🐹🐹🐹🐹🐹🐹🐹🐹🐹🐹🐹🐹🐹🐹🐹🐹🐹🐹🐹🐹🐹🐹🐹🐹🐹🐹🐹🐹🐹🐹🐹🐹🐹🐹🐹🐹🐹🐹🐹🐹🐹🐹🐹🐹🐹🐹🐹🐹🐹🐹🐹🐹🐹🐹🐹🐹🐹🐹🐹🐹🐹🐹🐹🐹🐹🐹🐹🐹🐹🐹🐹🐹🐹🐹🐹🐹🐹🐹🐹🐹🐹🐹🐹🐹🐹🐹🐹🐹🐹🐹🐹🐹🐹🐹🐹🐹🐹
日本最长的一天 (2015)6.72015 / 日本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原田真人 / 役所广司 本木雅弘
电影的怯魅:看电影经常会有一种自我鼓吹自我激励自我洗脑的情绪,比如看那些风光纪录片,会被引导自我感动了。
至少看电影的时候有一种希望被感染被震撼被感动的倾向。
这个电影也让我下意识,或许我想着切身去体验日本人最长的一天,希望能够被那个“伟大”时刻震撼到。
然后我就悄悄被电影引导着。
突然,我想我是中国人啊,我干嘛要去理解他们日本人呢,至少不该去代入二战日本的情绪,比如电影里面笑谈长沙战役,如果我跟着电影走我应该跟他们一样哈哈哈大笑,但是长沙战役他们杀戮的可是中国人啊。
然后就端正了对这个电影的态度,减少自我感动。
突然也发现了看电影的一条新的思路,没有必要被电影带着走,我们看电影,也是为了理解世界感受世界。
前段时间看了韩国的政变电影,南山的部长们和首尔之春,拍的那个紧张刺激,让人如临其境,本来也还想自我感动的,发现竟然是一场失败的政变,龌龊的政变,也不知道如何情绪了。
看日本电影和韩国电影,让人佩服的还是日本这个民族,大和民族仿佛顶天立地,哪怕危险临头也井然有序。
哪怕在最危难亡国之际,也是团结避免分裂,筹备国家再次复兴,可遇见日本复兴在未来历史可能还会出现。
而大韩民族太那个儿戏了政变搞得跟东南亚那些国家差不多,现代社会下依然有很多丑闻,还有堕落糜烂资本盛行的韩风。
好像把韩国说的一无是处了 。
中国呢?
我们这个国家如何呢?
我们的特质是什么?
有什么特质能让我们再度复兴?
初稿,后面再整理。
日本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惯有的那夸张到狰狞的表情和让人作呕的大义表演 其实这恰恰反衬出其一直以来对历史观的虚无与无责任感的社会价值体系 它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很细腻光鲜(初看起来让人感动 细细想来确实虚假到让人作呕 一群傻×整天抱着真善美的梦想发神经)在历史的反复中 人的力量(意志)是有限而被左右 唯有在个体所谓的每个人坚信的大义光明中寻找生存的意义 因此 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可以被“理解”乃至于被“同情” 一切的责任 一切的苦难 都由某种形而上的“世间”力量(如天皇制)或者至上伦理(忠君)所承担 实则每一个人都承受不起善恶公理的尺度的审判 由于知道内心的空虚与懦弱 他们更紧紧地绑在了历史的战车上 毫无畏惧而充满生死决绝 此间 责任伦理的意识泯灭(战后的“一万亿个忏悔”)一切都可以被原谅 一切都可以被理解 甚至还嘶喊出苦难委屈的暴怒 (战败不认罪的日本人开始为自己的大东亚梦想抱屈 为自己遭受原子弹攻击喊冤)真是可笑又恶心
在《波次坦公告》发布后第二日,片中裕仁天皇表示「朕欲效法明仁天皇,吞下三国干涉还辽的苦果,忍受非常之耻辱,祈求将来日本的再次崛起」而接受盟军无条件投降的要求。
似乎战败对于日本而言只是一个耻辱,而何以发动战争,在所不问。
本片仍然是那个永恒的主题「反战败而不反战」,只不过这次加上了更加深沉的悲怆色彩,日本二战电影永远都无法偏离这个主题,这也反映了日本自二战至今的心理。
役所广司本片中饰演的阿南惟几和其在《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中饰演的山本,举止神态如出一辙,无论面对什么环境都带着一副蜜汁自信、胸有成竹的微笑,面对死亡也极为「超然」、「洒脱」,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演员极力塑造了一个近乎于超脱的主角,以「一己之死换国体之完整」的“气度”,借主角之口道出了日本人眼中终战的本质:「此乃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裕仁天皇“顶着空袭录制玉音”则是将这一切推向高潮,企图将天皇为国献身、爱民如子的心理表露无疑地展示出来,似乎二年前那个歇斯底里要求大本营不惜一切重夺瓜岛的天皇是另有其人,也似乎迟迟不肯谈判、眼看东京陷入李梅火海的天皇也是另有其人。
日本的”反战片”值得警惕,这些电影通过融合人性、亲情、大义等主体,让观众在终战时天皇和下臣的“献身”中逐步颅内高潮,甚至在部分人群中产生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很好地掩盖了日本发动战争的本质和原因。
无论是福泽吉喻「脱亚论」理论,还是山县有朋的「利益线」提法,近代日本一直致力于削弱甚至毁灭东海另一端的国家,在加藤阳子的《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一书中作者甚至不作任何掩饰地描述了日本对于大陆国家资源、利益的永恒渴望。
日本至今未能认识到发动战争的错误所在,日本只是不断地重复其所谓遭受的”屈辱“,和当年将太平洋战争美化为受害者对帝国主义的反击,如出一辙。
日本至今依然认为自己才是战争的受害者,对二战日军对亚洲各国造成的惨痛伤害视而不见,依然保持着「日本超脱于亚洲各国」的”脱亚论“的影子,通过压迫亚洲其他国家而彰显自己地位、向西方示好的内核从来没有发生变化。
因此,再动容的表演都没法掩盖本片的本质。
这也不怪导演和演员,这是刻在大和民族基因里的思维。
这是一部右翼电影,毫无对战争的反思……为什么我昨晚要看这种片,头痛。
我不了解日本近代史,但是因为个人比较喜欢日剧、动漫、所以也算是对日本文化小有涉猎。
但是这个片的观点,反应的现象,真是……令人作呕。。。。
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人会思考,为什么他们会遭遇这一切,为什么会有敌机轰炸,完全没有这样的思考。
如果说,硫磺岛家书里面那个宪兵,在处死平民的狗没有下手(宵禁不可以有声响),尚有一丝体现战争对平民生活的摧残;那么这个片是什么都没有。
都是反映了各个大臣之间的争执,以及亢奋的陆军最后发生的叛变。
充斥的耻辱感,根本不是发动侵略战争,破坏和平的耻辱;也不是身为决策者,为人民带来不幸的后悔,而是没有打赢。
是为没有打赢战争感到耻辱,所谓的投降,也是因为一些时局所逼迫。
高官再为玉音放送的遣词造句,做最后无谓的挣扎,想保留最后的所谓皇室尊严,那么请问,当你们发起这样的侵略战争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今天的下场呢?
电影中穿插了陆军想要拼死抵抗,展开一亿玉碎本土作战,阻止玉音放送,完整的展现了“宫城事件”。
虽然这几个少壮派陆军激进分子,愚不可及,还妄图用苏联抵抗德国的本土作战来和日本战败相比(人家置之死地而后生,同理可得,我们本土作战一定会赢)……拜托那是一回事吗?
人家苏联是强盗打到家门口自卫反击,你们自己是强盗,四处抢劫最后大后方不保,还搞出受害者气质了呢……但是这几个发动“宫城事件”的激进分子,才真的算得上是忠勇,至少真正的用生命和行动践行了自己的价值观。
那些个所谓“和平派”真是虚伪的想吐,包括天皇,最后为了抵抗叛军,保护玉音放送准时播放,还洗白出天使气质了来。。
决策者至始至终是你们,买单的是四周受害的国家和平民,包括本国人民,最后打算终战,没有发动战争的负疚,而是“我终止了战争,我保护了国民不受害所以我是天使。
”这什么逻辑啊???
还有那个阿南惟几,最后切腹切出圣人气质,要吐了。。
当然日本也有很多优秀的战争电影,对于过去的历史做出一定的反思……虽然一时间想也想不起来。
《硫磺岛家书》就不错,虽然是西洋人拍的…………也许我的国籍和文化背景,注定不能理解这部电影,不过那又如何呢,根本不需要理解。
这是本人第一次豆瓣写影评,以前是在BTV节目档案里看到关于1967版的视频提起兴趣,这次的2015版是很有兴致的看完了,看完之后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日本是个很矛盾的国家,历史上便是如此,他的传统文化思想深植与生活方方面面,但在现代社会中有曾经机具西化思想与开阔眼界,但又因为时间的流逝近年来越发变得死气沉沉,想想历史上的日本受过良好教育的上层武士对于天皇的忠诚是具有明显东方儒家文化烙印,可是由于社会阶层的固化,下层中的下克上思想却从来没有消止过,而这种矛盾因为军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放大下变得格外显眼。
民族主义是个好思想,任何国家民族如果没有民族主义,没有对自身民族的自豪感在这个全球化的社会里很容易在政治上被别国消解,但是民族主义也有弊端,当民族精神过于膨胀变成种族主义,甚至纳粹主义或者军国主义那就等于变成那石头砸自己的脚。
军国主义的日本如此,纳粹主义的德国如此,文革时的中国如此,今天民粹的台湾也是如此。
日本对于战争的观念和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不同,一般人认为战争导致了很多本国和他国的人民失去生命,失去家园,造成巨大且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我们要反思战争,对今天的和平生活要珍惜。
因为是我们对于战争的无知与人性的贪婪,自私导致了世界大战,但是日本人的想法是战争导致了很多国内士兵于无辜民众失去生命,失去家园,造成巨大且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我们要反思战争,对今天的和平生活要珍惜。
因为我们“皇军”打了败仗所以被敌人打到家门口,如果我们大胜打赢了我们敌人,那么我们人民就不会受到伤害。
所以日本人不是反思战争,而是郁闷自己打了败仗。
这是东方国家对日本与西方国家对德国的最大不同。
这方面我不想评论,因为世界压根就没有普世价值,你不能拿西方人观念强加到东方社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换言之我也希望是清末中国做列强而不是被欺负,但是既然有列强就必然有被掠夺的弱国们,而弱国都是不愿意自己是若国。
说了半天的无关剧情的话,谈回到电影,电影对天皇的个人美化太过头了,天皇本人没那么帅,且日本天皇掌握实权,不是片中那般无辜,电影的色彩,画面风格,摄影角度都还是不错的,至少还挺和我胃口,但是在叙事上就真的很一般了,两小时的片长节奏上把握的不好,对于下层少装军官对上层内阁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表现不够,对于“起义军官的铺垫也略显不足”,由于人物众多,各种人物的铺垫与特点也没有足够表现,镜头剪辑上略微昏乱,一组镜头总是没头没尾的出现,然后没头没尾的消失,单看每一组镜头都是很赏心悦目,但是剪辑上情节过度的不够导致放在一起显得有些突兀。
相对于67年版差的还是不少。
做个结尾吧,日本国内对于战争的态度与我们不同导致电影必然是不和中国人胃口的,电影中演员的表演都不错,画面也很养眼,但是剪辑与叙事节奏的把握上略为不够好,但是冲着这演员整容,还是可以看看的。
其实就是一帮老顽固的终结。
为了一个过去日本帝国的大梦,打鸡血一样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不管是二战以后恢复经济,还是重新搞社会救助,都有一种精神失落的感觉,旗帜已经烧掉了。
他们是行尸走肉。
老版本我也看过,不像这一版那么直接的描写天皇,还有他热爱的生物学知识。
老版本就是讲暗杀的,而新版却简洁得多,连人物介绍都没有很充分。
阿南由役所广司来主演,真是难为他了。
紧接着第12分钟的小汽车驶过,飞起片片樱花,那简直太美了,让我们想起世间万物都是过眼云烟。
阿南塑造得更亲切。
很多谈判的镜头也只是对老版本的复习而已。
没有那种紧张的氛围。
这是最失败的。
也就是个按部就班的。
没啥想法。
对于1945年8月的日本来说,手里的牌根本没有烂到需要做出无条件投降的选择。
只有畑中健二、椎崎二郎等政变派军人才是真正纯粹的爱国者,连陆军大臣阿南也因为考虑到天皇裕仁的个人尊严而妥协了。
日本的天皇体制在战后是有被废除的可能的,所以说内阁所有政治家几乎没有绝对的爱国者,不过他们虽然十分不负责任最终却又幸运地赌赢了!
假如裕仁天皇最终被以战争罪审查,估计当时的日本至少会有十数万政府人员自杀谢罪,而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几率大约是百分之40吧。
铃木总理、陆军阿南等人的提前自杀也可解释为努力不够或心有愧意吧。
所以总的来说日本政客真的是缺少自身的民族精神。
今天适逢日本投降75周年纪念日,推荐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导演:原田真人,7.2/10,描写的是45年4月,日军渐显败相后,铃木贯太郎接任首相,阿南惟几出任陆军大臣,在接连遭受苏军出兵,东京大轰炸,两次核爆以后,铃木秉承裕仁天皇意图,接受盟军最后通牒,结束这次战争,最长的一天说的就是8月15日,裕仁发布终战讲话之前的一夜,少壮派军官受东条英机鼓动,发动政变,阻止终战。
各个角色演绎得都很精彩充分,电影中出现的天皇,铃木贯太郎,阿南惟几等人,都进行了一定的美化,缺乏对战争责任的反思,就其整体客观性而言,我觉得大部分可信,值得批判的观看,深思中日的民族性差异,日本虽然二战完败,但还是一个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对手。
日本无论是作为当年的战争机器,还是随后几十年的经济机器,其整体效率,个体素质都是一流的。
与这样的强国为邻,需要我们更多的反思和改进自己。
即使没有老版的珠玉在前也可以感受到这部真的很不怎么样。全片像是被一个右翼开的广电总局(而且对电影艺术的理解远不及我大中华广电总局)胡乱剪了一番。你看看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军官,一亿玉碎你倒是到前线去碎啊。老是号召国民去碎你还好意思说你是为国民好?
那么好的片子怎么只有这点分数?顶起来!
1. 远不如1967年那个版本,全靠役所广司、山崎努撑场面,其它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弱。1967版本差不多当时日本顶尖的演员全都出现了,而且各个精彩。2. 天皇这次露脸了,而且还着陆军军服。3. 那个片子气氛营造,节奏感都好的不行。4.日本电影60年代,应该是黄金年代吧。
这片的主角是日本电影从来没有涉及过的昭和天皇(1967版连个侧面都没有)阿南惟几是后半段的主角整片的投资远远大于1967年那一版本
“真愚忠啊……”
末路癫狂,樱花遍地
需要相对多的背景知识和上下文才能看得流畅的电影,太多的细节如果没有对日本二战时期国家政体,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有所了解的话,大概无法明白和理解拍摄的目的。
细节到位,东条训斥年轻参谋和刺杀森纠两场尤其好。
前半部节奏不错,后面松坂桃李部分比较散乱。阿南惟幾的主角身份就算了吧,在中国作战过的日本陆军不配得到任何美化。
论如何把刽子手塑造成悲剧英雄。德国还没有这个胆敢这么拍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霓碰!又做到了!
这年这天上映这部意图东山再起的电影,还需要说什么吗
洗呀洗,洗白白
日本死不认罪
说是在为日本侵略者洗地,但是这帮明君贤臣却没有一个人为这场侵略真正感到悔恨,不管是所谓主和亦或是主战。另外,片中对细节的表现还是很到位的,东条英机虽然出场不多但刻画的不错。
越极致的民族在战争中越是邪恶
美化的这么直白,知道羞耻吗
军国主义的末路挣扎
竭力维护天皇形象,美化侵略战争,为战争罪犯洗白。
电影的角度来说,各个方面很好,剧情紧凑不拖沓,人物刻画也很深刻。但是作为中国人,表示,你们活该!
充满了莫名的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