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手开挂能力太强,一大堆警察就是在瞎忙。
所有证据证物全都无效,带不来一点有价值的线索。
田村义明明是被胁迫入狱,这tm都审不出来直接导致大前提完全丢失。
感觉弯弯的警察检察官都是摆设。
故事倒来倒去大概就是想表达真正的凶手忍受不了被别人抢风头,自己跳反。
这种俗套的剧情其实拍3集就讲完了,硬生生拉长到十集。
(1-6) 其实很多人都说这剧的悬疑梗被用烂了,但我每次看到这种情节还是会收到触动。
无非是原生家庭的关系,父母和孩子的沟通问题。
很简单,却又很复杂。
在镜头进入夜店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知道真凶是谁了,电视剧也在第五集正式揭开了真凶的身份。
每每情绪失控,他都会想起那个披头散发,穿着碎花裙的小姑娘,小姑娘叫沈嘉雯,他说,他才是沈嘉文。
“你连名字都是和别人借来的。
” 没有脸的姐姐,成了他的梦魇。
记者和检察官并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他们只是推动故事发展的角色,二者真正故事的主角,是沈嘉文和胡建和。
胡建和的疤在脸上,沈嘉文的伤在心上。
伤好了,疤还在。
最后害死他们的,是那个早就已经不存在的沈嘉雯。
“死者身份是叫胡建和,救他出去。
” 此刻的胡建和和沈嘉文都已经死了,检察官却只说,“救他出去。
” 尔后,允慧问郭检,“你觉得我弟是凶手吗?
” 胡建和在这故事中,小时候是个弱者,沈嘉文保护他。
长大后,沈嘉文惹了麻烦,胡建和说要保护他。
胡建和没有杀过人,但他是凶手吗?
他不过是想帮自己的朋友而已,他也在劝他回头。
只是他是最早知道沈嘉文是凶手的,死者家属说他是杀人帮犯,这句话,是错的,也是对的。
沈嘉文不过是畸形原生家庭的产物,他母亲是产后抑郁症,女儿的死亡将她的内心扭曲,似乎大家都是恶人,可所有的恶,都有迹可循,说不清到底恶的根源是什么?
难道是引起这一切的沈嘉雯吗?
如果她不死,母亲不会把他当姐姐,他不会病,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郭晓其如果不叛逆,就不会遇到阿宏,郭晓其一家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
“他们知道我们的痛苦吗?
” 郭晓其的舅舅这样说。
所以一切痛苦的来源,是恶吗?
是因为罪人犯下的罪行吗?
这社会就是这样子,你没有错。
一切的恶的根源,是痛苦。
而痛苦的根源,是更为痛苦的不幸运。
那么,不幸要向谁问罪?
向天吗?
谁是真的犯人?
拿刀的那个?
还是造成一切的那个?
还是说,沈嘉雯。
在恶与痛苦中的人。
都是沈嘉文。
7-10幕后主使陈和平喜欢被关注喜欢掌控一切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姚雅慈打开了陈和平罪恶的开关。
“我不重要?
” 我们总是说,天地万物之间,自己最重要。
这句话无非是在劝,要爱自己,而陈和平将所谓的“爱自己”扭曲为,所有人都要爱我,我是所有人生活的主角。
他将杀人视作一种创作,所有以恶为名的Noh,都只是他的模仿者,他享受着所谓原创杀人所带给他的至高无上。
就连临死前都在嚎叫着他是这个世界的主角。
可是,杀人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创造,杀人只是一种罪恶的复制,本质上,他也不过是一个模仿犯。
我们常说的模仿犯,将其定义为对别人犯罪手法对模仿或复制。
陈和平并不是所谓罪案的“创作者”,更不是世界的主角。
复制罪恶与痛苦,粘贴到别人身上的,才是真正的模仿犯。
如果不是怀揣着对编剧左踢脚右正蹬的心我都看不完这部剧。
写的是什么狗屎烂剧情,前面写的好好的,后面就好像开上了高速公路的二手桑塔纳破车一样,剧情走偏,车直接散架,我直接分裂。
男主的人设简直烂得可以,一整个一个双标狗,受害者不是他亲人朋友他可以劝别人冷静是吧,一旦涉及到他前女友了,提枪就去找人直接开干,把自己弄进局子他不会以为自己很酷吧??
对抓凶手有什么实质性作用吗??
给勇哥背黑锅是不是很伟大啊??
这样的情节有啥用啊?
完全不理解。
明明胡建和就是有重大嫌疑,虽然说勇哥有私心,但是如果能早点调查胡建和,是不是就能早一点发现沈嘉文?
你相不相信的有啥用啊?
杀人犯家里人还不想相信自己亲人是杀人犯呢,这么不客观做什么检察官啊?
整部剧所有人都是用来做男主的工具人的吗?
为了映衬他很帅气是吧?
一个检警,每天废寝忘食,觉也不睡,饭也来不及吃,没日没夜看资料,看出来个啥啊?
还不是毫无头绪,一点线索没有,就知道叫别人查:这个我要知道,那个我要知道,没有我的允许他不准走,bking是吧?
里面警察和检察官都是废物,前面就不说了,后面知道凶手都是谁了,没有监视,没有跟踪,就让他堂而皇之想杀谁杀谁,受害者病房来去自由,我看他不是凶手,他快成神了。
叫的上名字的警察就那几个,勇哥快退休了,他浑水摸鱼,大超每天就知道无能狂躁,想法单纯,为什么有这么多煞笔警察啊,无语。
女主也是,怎么死的也没说清楚,草率下线,她都知道凶手是谁,她待在家里,就这么被杀了?
我看编剧懒得想了,他非得让女主祭天吧?
胡建和也是纯纯一个大撒比,怀疑好朋友杀了人赶紧报警行不行,后来基本上都已经确定了,还要凑上前去说我帮你,以前你帮我现在我帮你,自己都有心理疾病,你别指望拯救杀人犯好不好?
最后被误认为共犯,那你姐被人扇耳光你开心吗?
呵呵。
沈嘉文,大傻子经典童年buff,各种离谱操作,杀人手法一点不高明,愣是找不到一点证据????
离谱 田村义的自杀也服了,不会保护证人吗。
就等着从他嘴里敲出来东西,不保护他爸???
离谱。
在我以为沈嘉文就是幕后黑手的时候,爆出来其实陈和平才是主谋,就在我以为有点意思的时候,我才发觉自己才是个笑话。
最后靠自爆抓人也是牛的,真牛,牛啊,呵呵。
一开始是马主委吸引我去看的,这个人物很饱满,我非常喜欢,前面演的非常好,后面他说的话非常有哲理,不要限于怨恨,无穷无尽,不要去电视台二次伤害,还有能冷静地记录下和凶手的对话,甚至能感觉到说话方式不一样,和男主几乎同时猜到有共犯,之后又鼓励男主,人物弧光太大了,不如让马主委做男主!
烂片一个,浪费我这么长时间时间,要不是没有负分,连一星都不给,煞笔。
就剧的制作来讲,是无可挑剔的。
画面的氛围感满满,让人很容易沉浸其中,包括配乐剪辑,都很贴切悬疑题材。
整部剧的色调很有质感,包括一些光影。
另外,演员们的表演也是很值得夸赞,不论是正派还是反派,特别是反派到最后登上主播宝座,渐渐膨胀的那种状态,尤其是与前期的形象做对比,让人觉得一个演员的可塑性是完全无法想想的。
最后演播厅里的戏份让人大呼过瘾。
但可惜的是,剧情的硬伤也很突出,剧中警察的刑侦能力太弱,所有的线索都是在事情发生后在来追踪,而且没有结果,对人物的情感渲染大于破案,使得剧情拖沓,最后要靠凶手自爆,而且是激将法,这样的方式结束实在是让人惋惜。
近几年的台剧让我想起了日本前期的电视剧,认真讲故事,细节把控很好,还有逻辑闭环...这些都是我个人很喜欢的点。
在日剧最近开始越来越悬浮的情况下,我很开心台湾电视剧的崛起,我对台湾电视剧的印象还停留在闲时候看的爱情喜剧,一种只会“你好机车哦”的刻板印象,在看过我们与恶的距离、有生之年、想见你、俗女养成记之后,对台湾电视剧有了新的改观,电视剧题材很多样化,可以是社会热点痛点比如八尺门辩护人,我们与恶的距离,可以是爱情剧想见你,可以是职业剧麻醉风暴,暴走女外科,可以是家庭剧俗女养成记,有生之年。
每种都拍的很好,都在认真讲故事。
从一个个故事里能看出制作者的用心。
期待后续台剧的发展。
另外一点小私心,吴慷仁的演技真的是太好了,我之前看电视剧老有弹幕再刷吴慷仁,当是还不懂,看了几部他的剧之后就知道原因了,真是戏路宽,演啥想啥,恶的距离中,他演的那个律师有一段在岳父一家人面前的哭戏,震撼到我了,后面又看了她和她的她,在里面演的那个变态真是入目三分,还有幻灯初上里面的妈妈桑,厉害,简直宝藏。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这剧拍得就像湾湾警察都是废物似的?
各种案件相关的物品来源不去查不说,连最后就锁定了唯一一个嫌疑人了,还不去跟梢是吧,嫌疑人的行踪是一点不管。
想要表达都是不加班的检察官和警察是吧。
建议不会拍刑侦、悬疑剧建议别拍,这还是网飞的剧呢。
平时一直在喷大陆电视剧差,我看这还没咱大陆的剧逻辑严谨呢。
很阿瓦隆or狼人杀的一部剧,梅林是心如姐,一开始就洞察到陈和平是坏人,但是几次节目喊话实在是过于做好神明身份结果被坏人派系暗杀,;莫甘娜是陈和平,一路装好人引关注,甚至复刻心如雅慈姐的一系列动作,太像莫甘娜了……郭晓其虽然是男主,但实际上是个闭眼良民,小路是派西维尔,中途错认梅林😅😅,实际没发生什么有效指引作用,在看到陈和平抽雅慈姐烟盒这么重要的信息竟然漏传没有给到平民……刺客是孙嘉文,无脑就是一顿乱砍,柯佳嬿的弟弟是坏人白痴,也让好坏两派都分不清到底他是好是坏哈哈哈哈哈🤣🤣真是完美契合剧情来说,一开始还挺上头,设定+一些献祭表演仿佛杂糅了各种热门推理悬疑本子,但是感觉到6-7集之后中间节奏明显有些脱节,老是忍不住拉进度条,检方一直在被牵着鼻子走,好人阵营接连无发动技能的被跳杀,好几轮因为找不到凶手,最后凶手都被他们慢到无语忍不住出来跳狼坑说自己是那匹铁狼……😅只能说好人阵营尤其是神派还是太菜了些……心如姐作为梅林结果没盘好派西维尔的位置导致派西离职,错认莫甘娜,虽然后续有敲打派西但是派西早已经认错了梅林于是乎也没什么用了…… 男主就是一个老老实实盘逻辑的闭眼玩家,耐不住每次没什么天眼或指引,最后只能通过死亡排除法找坏人🥹🥹柯佳嬿虽然标着女主实际上角色扁平戏份少到可怜,完全工具人🛠用法,最后全靠炸心里话出来不然真是完全没办法破案,看的都要气死了…… 不过比较好笑的可能是编剧埋得梗,男主问女主平复心情的工具是什么,结果女主竟然拿出了随身听开始放音乐,真是耳边随时都要想起“所以暂时将你眼睛闭了起来”;还有就是最后男主当了律师也跟 我们与恶之间的距离 里呼应上了hhhh
电视剧看到第五集,小说读了五分之一。
目前发现的一个改编策略(只针对台版,日版的电视剧我没有看过)是,受害者虽然是叛逆少女,但是没有真正的道德上的瑕疵。
比如一个女孩,她不听父母的话,但所做的事其实是追求梦想,只是梦想不被父母认可;另一个女孩晚上在迪厅领舞,警察觉得伤风败俗,但观众看来也觉得还好,算是靠本事吃饭。
但是在小说原著中,女孩的问题就相对比较大,卖淫,援交,对父母漠视,在第一个受害者出现的时候就出现了大量因为她们私德有问题所以断定是被客人给杀害了的传闻。
这让我想起之前的喜剧片保你平安,一个女人死之前希望把自己和未婚夫葬在一起,但是后来传出她有道德问题,做过鸡,于是未婚夫的家人就把儿子的坟迁走了。
故事主题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但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女人的清白就那么重要?
她不清白,她和未婚夫的爱情就是假的了吗?
只有所有人不把这件事看得那么重要,这件事才不能再伤害到其他人。
但是改编的时候采用了这种保守的策略我也能理解,看电视剧的观众多少会有一些速食心态,想看到一些不需要动脑思考黑白界限清晰的内容,而不是需要自己去深思的灰色地带。
一个卖淫女被杀害,她的亲人也悲伤难过,电视剧又没有足够篇幅就展开一个人如何走向堕落,这样剧情就会显得少了一口气。
在小说中,我们知道这些女孩怎么长大,怎么一步步走向她们的死亡,我们有耐心去了解她们,并且能对她们人生中的错误抉择产生共情。
这大概就是小说和电视剧的区别吧。
3.4/5氛围感很到位 尺度很够 人性的幽暗和温情刻画得都够真实 感染力很强 连同主角大家都是心理受过重大伤害的人格 每个人都不容易 剧情很有现实感但是剧情逻辑铺陈和分量的问题不小最不理解的是陈和平你怎么会认识沈嘉文 这点没有讲清楚我真的抓心挠肝啊啊啊胡氏姐弟感觉就是工具人(看人设可以理解吧)田村义那条线也缺失 我本来觉得会很有戏的姚雅慈也有点不清不楚挺特别的是这部剧就是典型的男女主不算情侣 吊打某些内娱咖位之争只能说陈和平的设定也不太够力吧 天生反社会人格 能理解“模仿情绪”的设定结尾也有一个更深刻的升华 可是只有渲染没有逻辑有点小缺憾吧 更喜欢原著的结局2023.10.7刷完全集有一些高光台词是真的很喜欢:“出于理性,还是出于愤怒?
”“我曾经以为可以消灭黑暗来治愈自己内心的痛苦,现在才发现,黑暗一直存在,只能用更多的光和温暖去平衡”(大意吧,不是很完全)(这里能感受到一个理想主义者终于能够更强大地利用自己的专业来做事)“也许见到他本人之后,我一点都不意外”“你只不过是串场的笑话”“你连身为一个记者的底线都没有,凭什么跟我谈真假”还有就是标题:“但我会努力 让新闻不变成 戳人伤口 喂养观众的一场秀”一定一定不能对媒体产生惰性 一定一定要学会利用好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只能说台剧还是敢拍 僵化的zf和fl机关都特别传神
看完整部剧,你是否觉得幕后的凶手莫名其妙,不可理喻?
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我们每天看到的网络现象吗?
标题永远是耸动的,故事永远是夸张的,民众的反应永远是盲目狂热的。
“娱乐至死”、“乌合之众”、“景观社会”……这些上世纪的经典社论,精准预言了我们当前的社会环境。
每当一个新闻爆发成热点,真相是什么,我们真的在乎吗?
没有多少人关心真相。
我们只想要一个迎合我们情绪,宣泄我们情绪的娱乐景观。
面对严峻的社会议题,我们戏谑、冷漠,面对和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声音,我们嘲讽、谩骂。
所有的热点新闻,都仿佛一场热闹的集市。
这里面有人表演,也有人鼓掌。
我们总是风风火火地来了,又一地鸡毛地散去。
这确实是一个人均「变态」的社会。
网络上充满戾气的发言,与现实生活中的一片苟且“祥和”,互为对照。
我有时候甚至觉得,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看上去温和可亲的人,在背地里很可能是另一副模样……
所以很显然,《模仿犯》中的那位「变态」杀人魔,更像是一个“拟人化”的隐喻。
他的形象,其实就是我们网络现状的一个缩影。
可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这位变态杀人魔能够如此精准的操控舆论?
他才是那个制造苦难的人,却打着“公平”“正义”的旗号,到处耀武扬威。
他向社会散布恐慌,煽动民众不满情绪,只是为了给真正善良,被迫害的人继续「施压」。
如此变态,究竟图什么呢?
「施压」的本质,是权力欲的释放。
「施压」和「虐待」一样,都是通过伤害别人,来确证自身的优越感。
就像在古罗马时代,上至皇帝,下至暴民,都具备同样残暴的人性。
他们挑选奴隶和死刑犯,在角斗场贡献一场场刺激,血腥的娱乐演出。
是的,无论皇帝还是暴民,都将别人的苦难视为自己的享乐。
当他们舒适、安全地围绕着角斗场排排坐,看热闹的时候,角斗场里的苦难反而更加突显出他们自身的优越感。
“我让你去死,只是为了找点乐子,但你无法反抗,只能服从。
”
这就是权力带来的快感。
剧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所有受害者均为女性。
然而,女性在这里仅仅只代表一种性别吗?
不,它还代表一种固有印象,一种特质。
女性给人的感觉,总是“柔弱可欺”的,女性在这里隐喻了实质上的弱势群体。
男性与女性,施暴者与受害者,他们也构成了一对权力关系。
而权力压迫的作用,就是转嫁苦难。
施暴者把对生活的不满,甚至把对自身懦弱无能的不满,统统嫁祸到受害者身上。
他们伤害了别人,却能叉着腰说:“你看,都是你们弱,都是你们自己造成的恶果,是你活该。
”比如所有关于女性被强奸被暴力伤害的新闻,总有网民会先去指责女性。
仿佛指责别人,就能转嫁掉自己的恐惧不安。
仿佛崇拜强权,屈服强权,就能成为强权的一部分,就能免于承认自己的懦弱。
是的,当一个人无法战胜一种力量的时候,他就渴望成为这种力量本身。
我的意思是,当有些人恐惧苦难降临到自己身上时,就会试图成为苦难的一部分,先对别人展开施暴。
转移苦难,制造苦难,煽动苦难,并成为苦难的一部分……就是大部分网民获得片刻心安的精神胜利法。
然而,这种盲目的网络暴力,并不能真正免除苦难。
就像权力并不能使人真的强大,权力只能使人“显得”强大。
权力只是一个掩饰。
它掩饰了人们心底的自私怯懦,虚伪短视。
当一个人主动用权力对别人施暴的时候,他其实隐蔽了真实的懦弱的自我,同时,又享受到了一种赢得虚假胜利的自我。
这部剧的名字起得多好,「模仿犯」。
那么,究竟是谁在模仿谁?
谁在崇拜谁?
施暴者的权力是不是真的很诱人?
你要主动去模仿他吗?
每个人都自以为是权力的主人,结果到头来每个人都沦为了权力的奴隶。
杀死受害者的从来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凶手。
因为在病态的社会环境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模仿犯」。
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帮凶」。
模仿犯 (2023)7.4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悬疑 犯罪 / 张荣吉 张亨如 / 吴慷仁 柯佳嬿
很少看台剧,除了N年前的《流星花园》,还有印象的就是几年前贾静雯的《我们与恶的距离》了。
吴慷仁演的检察官略带忧郁,有看头。
前一阵他上的热搜是跟小S,脱衣真有肉。
十集的节奏还算紧凑,故事发展能抓住人的胃口和眼球。
值得一看。
湾湾很多东西都跟鬼子棒子很像,所以电视剧也一样充斥着变态、压抑、血腥、暴力!
同样是岛,论变态,湾湾比香港变态很多,不知道是不是跟它自诩为国有关。
岛国思想受资源匮乏影响,也确实更易变态。
有的人的恶是天生的。
只不过是为了寻求更多关注,想要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就可以犯下滔天罪行,就可以虐杀无辜人群。
整部剧有人性善恶的探讨,有原生家庭的问题,有校园霸凌,有职场规则,有创伤后遗症,有法理规则也有以暴制暴以恶制恶,有杀戮也有善良……只能说,台剧挺敢拍。
或者说,台剧的审核更宽松自由。
比较奇异的是,它拍的97年的故事,故事的背景、部分内容情节的设置、某些经典露骨的台词,竟跟现在正在热播的《新闻女王》有非常大的类似。
虽然故事的核心不同,《模仿犯》讲的是一个故事,一个变态连环杀人犯的故事,其中牵涉有新闻的播报。
《新闻女王》讲的是很多个新闻小故事,由一群做媒体的人进行不同角度的报道。
两部剧都涉及传媒新闻业,都有一个强势但能力出众的女主播,且强调的新闻内核直播的风格态度都惊人的相似,林心如和佘诗曼的演绎都很成功。
这只能说明,起码港台几十年如一日的贯彻了新闻的内核和主旨。
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两部剧对人性的探讨都同样入木三分,台词都很敢写,很敢披露社会问题。
这几年内娱的剧真的是江河日下,除了谈恋爱还是谈恋爱,不是现偶就是古偶,再正的剧都得穿插点感情线,不然就觉得好像吸引不来观众一样。
却不知道胡椒面撒多了是没人乐意吃的。
其实他们真的不知道,这种烂大街的偶像感情只能败坏路人缘,不如单纯好好拍个类型剧!
最烦现在这样各种大杂烩,事业也要,爱情也要,亲情也要,既要又要还要更要!
胃口太大,也不怕把自己撑死。
觉得这部剧又能吊打的,劝各位真吃点好的,滤镜别太重。
后半段又垮又拖沓,都知道嫌犯是谁了,还让他毫无顾忌大摇大摆吗?以及无法正视正常起来的宝宝……也无法接受明知自己最亲近的人受到威胁却把刚刚说好要一起走下去的女票忘到九霄云外的过失555……
台湾的犯罪片还是尺度一如既往的大啊,从逆局到现在的模仿犯,第一集节奏真不错,期待后面的剧情
还行。
质感当然很OK,但五集可以讲完了没必要拖十集。江宜蓉演技跟不上,戏份又太多,难为其他搭戏的演员。慷仁游刃有余,可惜柯姐没什么太大发挥空间。六集弃。
拍的太拖沓了,一点紧张悬疑的气氛都没有,在视觉上故意营造血腥惨烈的场面都弥补不了剧情的平淡无聊,没必要拍10集,剔除啰嗦多余部分6集就可以了
全剧有很强的撕裂感,检方警方永远比犯人慢一步,犯人永远先你一步,让人十分难受,与其说想营造犯人的高智商强大,不如说是制片方故意营造影片和观影者的矛盾感。这算什么特么的社会派,没一个智商在线的。最后几集与其说高能,不如说看的那叫一个恶心,我真的奉劝制作方,你想吸引观众,制造对立要有一个度。看完跟吃了屎一样。
尺度比较大,节奏头重脚轻,重点放社会说教上面了;最后大喊这还不叫原创性真的笑到
来了来了
后面节奏越来越迷了…..看得人生理性难受,不是指作案犯案过程的不适、只是对这种节奏的难受。比起“真相会找到自己回家的路”更喜欢“公道是一条绕远的路”。
吴慷仁的人物设定真的很像《恶距》,整部剧还是做了很大本土化修改。最让人失望的大概就是让大boss跳出操控和奴役的旁观者身份,亲自动手实施犯罪。
这部好适合当《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前传啊
奔着吴慷仁和柯姐看的,结果好无聊。
湾湾喜欢探讨的治安、舆论、媒体、心理健康等社会议题+网飞一贯的雷厉风行 剧是好看的 但社会派悬疑推理 就是要接受“明明死了那么多人 却始终只有一个检察官带着两个警察在破案 无视很多重要线索 被凶手牵着鼻子走”的设定;姐姐要弟弟说出难处 弟弟要朋友告诉他真相 孙女无法将信仰告诉外公 每个人都有难言之隐 即使面对亲密的朋友、亲人也无法开口;那些心理疾病 日复一日地在黑暗中发酵、胀大 终有一天口红和鲜血涂在脸上 摘下面具释放出内心的怪兽,然后悲剧找上一个又一个家庭 那些约定“以后”的人都死了p.s.吴慷仁的演技更上一层楼了
不断抛出嫌疑人转换探讨核心的方法很有意思:一个个替身被抛出又被抛弃从。被刻板规训理想弱者犯罪模板胡建明,到心理创伤的受害者造成的犯罪沈嘉文最后到表演型人格恶念本身的陈和平,推进逐渐深化,绕了个圈,与最初抛出的台词呼应。落脚点在媒体,前期可能会觉得突兀,但是揭露真凶的时刻却恍然大悟,这是一个放大恶念的恐怖工具。不得不说在主题的解构上做得不错。但整体案件的效果却很散乱,中途更是拖沓无比。诚然社会派的核心在于人,但是为了放大人物而疏于逻辑上的合理性也是这类作品的最大问题,甚至人物也不过是观点输出的奴隶,中间对于刑警不专业的刻画看得我窒息,林尚勇是救女心切,但是他的怀疑毫无专业素质,他的推断完全不像个老刑警所谓,更别提最后陈和平的自曝了,陈和郑的犯案风格差异没有刻画,集中于案情恐怖描述反而苍白。
宫部美雪。男导演,╯﹏╰
1.陈和平在沈嘉文被抓后前后的性格转变太突兀了2.有没有共犯,犯罪现场指纹鞋印难道查不出来?3.不想再看这种虐杀女人的剧情了,极其不适
检警智商低能,最后破案全靠变态自爆,最聪明的怕是马主委了,坚强智慧清醒。
吴慷仁的表演是好的,但这电视剧就很一般,内容上没有新意,乏善可陈,如果不是因为他还有几个配角的表演有打动我,三星也不想给。不是说画面拍的像电影就是高水准,情节始终是与表演并列重要的部分。以及我真的很不喜欢这种虐杀女人的剧情了,我当然知道现实里是有这样的故事,但是到底展现哪一面很重要,这些剧情里这些女人完全是工具,为了完成博人眼球耸动人心的血腥画面罢了。为什么影视剧那么爱“杀女人”,因为这其中有色情凝视和可以编排剧情的点,一个经常去夜店的男人死了你也加不上社会对他进行人格抨击的剧情甚至他去夜店都没什么好说的,所以以为这样的剧情是在替女人平反吗?根本没那个意思。就像是剧情里的电视台一样,作秀罢了。
演技在线,就是有几个地方剧情还是瑕疵很多,凶手暴露的每次都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