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不一定有高高的教学楼,而是老师带着学生学习的地方。
看这个电影,有一些无奈,因为感觉没有一个错的人。
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我能理解那些把孩子送找城里读书的家长,也能理解教委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考试。
他们都没有错。
集成化的工业生产和教育确实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但当有些地方,有些个人确实遇到了,像电影中的情景。
这时候宋老师这样的人的坚守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很遗憾,直到现在我所居住的城市的影院并没有给《一个人的课堂》排片,很多城市应该都一样。
因此我无法确定这部电影是否是精品,但我敢确定的是它值得一看,尤其是正在上小学的孩子们要看。
于是我呼吁,一些赚了钱的影院能够排片,哪怕是三天排一场,就算是做公益也好。
因为电影不只是个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有教育功能,做电影的人,应该是少一些铜臭的。
代课老师给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我查阅资料了解到,影片大约是讲了留守儿童和偏远乡村的教育问题。
可悲的是在中国,这些问题鲜有人去关注,不管是哪个领域的人都躲避着,似乎提到这个就会犯罪一样。
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电影人去关注了这个问题,但还是没有人愿意去看。
家长们宁愿花费几千元去让孩子去上一个,让孩子痛苦不堪的培训班,也不愿意陪孩子去看这样一部电影。
有时候我痛恨不关注《我的诗篇》、《二十三》(慰安妇系列)、《飞越疯人院》等等影片的院线,我认为他们是唯利是图的。
但理性的讲,市场要看需求,我们的人民到底喜欢不喜欢这个?
不,他们喜欢美国大片和所谓的学习速成班。
真的,国民素质下降了!
村主任做思想工作带孩子去看看吧!
看这部电影的效果绝不亚于,去一个几百元的学习速成班。
一些真正需要被关注的东西越来越不被关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
我知道人们的内心里是如此的渴求这些东西,但没有人敢说出来。
中国人越来越把现实和梦想区分对待,人们恐惧现实,所以一味的屈从。
唐明明的奶奶生活在中国大城市里的人们在治疗抑郁症,而生活在偏远山村的人在犹豫过年要买几斤肉才够招待亲戚。
一些对比被做出来的时候,人们大跌眼镜,甚至怀疑这个世界上还有吃不起肉的人吗?
物质被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精神世界就乱了。
精彩影评,各平台搜索:影评匠
对于为何创作费力不讨好的现实题材电影,李军林表示:“自己曾经历过年票紧张,坐绿皮火车,没有座位,在过道里蹲了一晚上,同在一起旁边是一个干瘦的老头,坐在蛇皮袋上,里面是棉被,五十多岁起来像七十岁的人,粗糙的手指头缠着一小块纱布,渗着暗红血渍。
他没有手机玩、也不抽烟,旁边是乌烟瘴气的烟草味道和来来往往的呵斥声,只是默默地沉思状态,我攀谈起来,问他是哪里人,他说他是邵东的,以前是老师,民办教师,教了三十年的书,后来没得教了,只好跟村里人出来打工,搞铁路护坡。
那一刻,我肃然起敬,心里非常难受,如果我们在一个地方的话,我肯定会是他的学生,他也会是我的老师,一个威严的老师,透过他面部轮廓能看想象他拿着教鞭在教室里踱来踱去、扯着长长的声音背诵古诗词的样子……我觉得我要他把写进我的电影……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创作缘起”。
孙海英在首映式上说的几句心里话:“……以前,我说话过于尖锐,伤害了很多人,实在对不起大家!
以后我一定注意!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是表达我们对农村教师的敬意,可是这位教师的最终命运是到城里打工。
有几个对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尊敬过?
有没有不尊重?
说实话,你视而不见的,你瞧不起的人中,就一定有一位农村教师!
”他还说:“我擦着眼泪看完,这是我吗?
我不配跟这老师对等……”孙海英用了“敬意”这两个字,也许,这就是这个影片中最感人的地方。
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用最真挚的爱,教育自己唯一的一个学生。
正是这爱,令人心生敬意,也使得这部影片超越了公益片,它深入的不是一群特定的人如乡村教师,而是一个人,一个人的灵魂,这灵魂因爱而无比美丽。
文/安琪今晚资溪妇联组织大人带孩子免费看电影,在去影院的路上,妹妹问我:“阿姐,今晚看的电影有《唐人街探案2》好看吗?
”“你猜猜呗,影片叫《一个人的课堂》,讲的是留守儿童和代课老师的故事。
”“一听就是说教,感觉会很无聊,要不我们自己去看点别的吧。
”其实我内心和妹妹的想法是差不多的,我自认为有看过不少关于农村教育的好作品:《童年在瑞金》、《放牛班的春天》、《黑板》、《一个都不能少》等等,这个题材的电影个人觉得很难出彩,我对此片不抱太多期望。
但既已应邀前来,不如看看再说。
果不其然,开场就很尴尬,宋老师和村长的对话就像在背台词,其他配角的表演也十分的僵硬,特别是穷苦山村的女学生白净的脸一直傲娇的昂着、刚分配的年轻男老师说话翘兰花指、宋老师爱人作为江西农民却操着一口地道北京话等细节我表示看不透,各种声音和表演分分钟让人出戏。
我甚至担心唱国歌跑调又滑稽,教学生乒乓球和跑步训练不懂装懂,甚至笑起来有点像汉奸的宋文化老师真的能诠释好这个角色吗?
叙事节奏慢、太过写实、戏剧冲突少,没有明星阵容搞得已有几个小孩闹着要走,还有一些人呢在找角度自拍,估计待会朋友圈的配文大概是:好无聊的电影哦,等下去吃宵夜的举手云云。
不过说来奇怪,这种状况竟然只持续了一会儿,渐渐大家都静下来我的心也静了下来——影片中,西甲村即将成为一个死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家庭主妇维持着这个村子日渐凋敝的生活。
村里的小学只剩下4个学生,到最后只剩下1个。
他们陆陆续续的离开让村小学所剩的唯一的代课老师宋文化的处境显得有些尴尬,让宋文化的坚守显得十分荒谬。
他做了36年的代课老师,工资少得可怜,却以孔夫子自比。
原谅我在宋老师身上看到的是模模糊糊孔乙己和范进的影子。
他的愿望是尽快转正,但转正考试均在电脑上作答,他连打字都不会,基本是交了白卷,作为代课教师的宋老师,没有编制,教育局以一场电脑考试的方式周到而羞辱地终结了宋老师36年的教学生涯。
于是他被一位大学生取代,做了农民。
没过多久大学生老师就跑了,上级领导又来求他继续代课,他和妻子已下决心去广州投奔女儿。
但在车站他让老婆一个人先去,他一个人把最后一个学生教到小学毕业,送入初中后才去广州做了一名城市地下管道维修工。
真的,起初真的觉得蛮无聊,全片没有刻意煽情,却是“于无声处有惊雷”,看到最后我竟忍不住流泪、叹息。
同样讲理想主义,相比某假大空的校庆宣传片,宋老师在长长的崎岖的山路里扛着黑板去学生家的身影真的让我几度落泪。
宋老师不完美,不高大,知识水平有限,教学水平陈旧可笑。
他每天拿着旧穿铤敲响一截吊挂的铁轨宣称上课的时候,他拿出录音机庄严的举行升旗仪式、高唱国歌时,当他微笑着说“同学们好,我们今天学……”时,我们看到的是一名充满工作热情的老师,我们看到了宋文化对仪式感的坚守。
宋文化的坚守,是中国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坚守,是对中国教育最后方的坚持。
这种坚守对于学生而言是极大的幸运,宋文化是以饱满的热情和最大的努力来完成这份神圣的工作,让人心生敬意,为之动容。
席间我看到多位老师抹泪,因为他们知道影片中所展现的教育窘境在农村真实存在;我还看到领导默言哽咽,他们或许在想精准扶贫的落实,我无从得知,能确定的是他们对农村教育的再一次重视;去年某教师体罚学生曝光,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受万人唾弃,一例体罚,虽德失在先,却终以抵命结束,岂不寒心?!
据不完全统计,像唐明明这样的留守儿童在我们中国有6103万,我期待每一个像唐明明一样的留守儿童都能遇到他的宋文化老师,而每一位坚守本职爱生如子的宋老师都能被尊重。
十分感谢妇联组织的这次观影活动,同时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对现实的社会有所思。
但有些悲伤,我听闻很多城市的影院并没有给《一个人的课堂》排片,我知道影院确实是要看市场需求的,得估摸有多少人喜不喜欢这东西?
我无法向你保证这部电影有多精彩,但我可以确定它是一部值得观看的良心片。
最后,向朴实善良的宋文化老师致敬,向兢兢业业坚守本职的所有工作者致敬!
孩子班里组织观看的,应该是包场。
导演本人也来到了现场。
留守儿童、代课老师这些都是沉重的话题,感觉主创团队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是迫于现实,有些是囿于能力,挖掘得不够深刻。
宋文化这个角色有点迂腐,有点假。
角色设置还是太片面了,人性其实非常复杂。
结尾处的字幕在我看来是为了过审,收得太假,反而有了一定艺术效果总体而言,还算是合格,对于反映残酷现实题材的影片,我愿意多些宽容。
ps.孩子的同学被感动得从头哭到尾,用完两包纸巾
为教育献身的大多数——一部勾起人内心最深处的柔软的电影幸福家长大学 张格格一、电影中的人与事 整体上来讲,这一部电影是被一位代课教师宋(送)文化老师的丰满的形象所撑起的。
表面上,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代课教师坚持自己的信念想要真正成为一位人民教师的艰辛过程,却因为各种现实的原因受阻,最终隐没在城市的繁华之中。
事实上,电影的背景以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的求学生涯展开。
从我对电影的梳理过程中,我找出了一个抓住人思绪的转折点。
在转折点之前,我以为只是在描述宋老师努力从代课老师成为真正的人民教师的生涯。
但是在影片中的真正的转折点——在宋老师被学区退学后,与此同时全校只剩下一个学生的时候,宋老师依旧选择了放弃赴广东打工生活的机会,留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继续教书,此时此刻这个男人可以说是真正触动了我。
他在学校石板地上的不言语,默默收拾出黑板和课本后,挂在身上的动作,喘着粗气步行原本自行车都难以到的距离,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明!
”“宋老师!
” 二、我有关教育的小经历 影片的伊始,我牵扯出了记忆中去年暑假在尼泊尔的义工旅行的点点滴滴——低矮的房屋、杂草丛生的路非路、拥挤的教室……巧合的是,在尼泊尔我似乎有见过相同的画面。
尼泊尔是曾经的亚洲第二大经济体,现在的他早已不复往常的辉煌。
回想尼泊尔的支教生涯,我走在通往私立学校的路上,由石头拼凑出的路被苔藓、垃圾所覆盖着,又因雨季常常光顾,只是徒增了这种情况的恶化。
正如电影导演所描绘的情节画面一样,他折射出了最真实的偏远地区的教育情况。
和国内不同的是,尼泊尔是以佛教为国教,他们是虔诚的佛教徒。
聚集在二层小破楼里的孩子们,他们乖巧地坐在长板凳上,面前摆着的小课桌上放着对应年级的课本。
孩子们的眼神中充满着那种向往善良、纯真的光芒。
一个社会的孩子身上,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未来命运的走向。
相信尼泊尔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幸运的是,这样的闪光我在明明和他的同学眼里也寻到了。
很久之前,面对外国学者提出对中国社会现状的质疑,“没有宗教约束的人心是复杂的”,我是没有信心的反驳他的。
但是这一次,我从这部影片中,以及导演所叙述的那些亲身经历中找到了可以支撑辩驳的一个点——仅在中国偏远的文化角落当中,有这样一位五十岁高龄的宋老师,和眼神纯真的一个中国留守儿童,他们在兢兢业业地负责工作,亦或是保持着心中学习的渴望进步向上的坚守和追求。
他们心中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们,为了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
因而我觉得我非常有底气了,下一次,在面对外国学者的质疑的时候,我会用“去看《一个人的课堂》吧”这句话来代替我原来的沉默。
三、优秀的、传播教育正能量的影视制作人们 本次交流活动进行时,导演提出这部处女座是他定义为用最真挚的、最能驾驭的、有真情实感的、具有极简主义的电影……我希望您能够在未来,或许不用成为电影界的莫言老师,只继续做好您自己,导演未来的电影中一定继续坚守这份淳朴的心。
坚守自己的初衷,已经是最好的了。
为了看这场电影,我们100多人包了电影院两个放映厅。
不明白这么好的电影为什么没有拍片,到底社会的一个舆论和价值观导向是怎样的?
有些心寒。
作为一个老师,我是很惭愧的,教育到底教的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
知识和技能,然后呢?
我真的需要反思和做出改变。
以此片经常提醒着自己。
片子本身有点黑色幽默的感觉,可是却是泪中带笑的,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
但是你的想法怎样,不妨自己看过了再做评价,你说呢?
谢谢,诸位的努力,为大家呈现了一部真实而深刻的电影。
这实在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不仅仅是它真诚的让人动容,也不仅仅是表达出来的那种强烈的想要“延续”下去的欲望...。
是的,对于我这样的城里人来说,农村的概念大概也就是,“粮食”“农民工”还有那个该死的“暂住证”罢了,我们坐享其成的享受这些“外来人口”带给我们的福利。
那些环卫工人,那些路政人员,那些小商小贩,那些不能让我们这些“城里人”屈驾来工作的活计。
我们和他(她)们都融入在这个看似“理所当然”的社会里,我们和他(她)们一样,每日为生活奔波...却不敢有些许懈怠。
当然,我们也和他(她)们一样都忽略了或者是默认了,一种存在以久的几十年以来都没有被正视和改变的不公!
这些不公不仅仅是针对这些农村进城务工的人员,还有长期对农村建设的蔑视以及对那些所谓不发达地区的先天不足的说辞。
可以预见的是这些不公平并没有随着国家的经济增长而逐渐减少,反而愈演愈烈的出现在了下一代的人身上,无论是在教育和生活环境上都显示出了这样的绝对不公正在随着国家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我只是一介草民,自保尚不足为力,却在此时大谈公平,其原因,只是随着对这个国家和社会的认知,我知道忽略这些不公平和正视这些不公平在现行的体制下都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
将来这些绝对的不公平,也必然会出现在我的身上。
但是,即便如此,我依然想要满怀微笑的去面对它,我依然想要满怀期待的去改变它。
在我看完了“一个人的课堂”后,在我看到确确实实是有这么多的人也满怀希望的想要用爱心去改变这一切时,我更坚定了我的想法。
谢谢大家。
——卡夫卡——
“朴实,真实,感动,心酸,无奈”看此片的感受。
相对于大片的惊魂动魄,宏大场面,这部片子太平和了,像是在诉说家常,却能让人笑着流泪。
宋老师执着的守护着为人师的责任为一个孩子上课和《无问西东》吴岭澜那句“救一个是一个”如此相像。
一个令人尊重的脚踏实地的老师,影响了这个孩子一生。
留守儿童和农村教育我们无能为力,只是期待能被真实的关注关心。
明明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íng míng。
意思是显然如此,确实。
《一个人的课堂》明明是一部公益电影,但我看过之后,最想说的却不是公益,而是,一位没名字的“奶奶”。
墓碑电影一开场,奶奶的儿子就在广东打工的工地上坠楼身亡。
包工头跑了,儿媳妇也跑了。
上小学5年级的孙子,明明,只剩下她一个人可以依靠。
奶奶最大的愿望,就是孙子能有书可读,起码能读到初中毕业,多认识几个字,将来出去打工的时候,能看得懂路牌。
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跟着爹妈去打工的地方上学,去城里上学,她的孙子,明明,只有一个地方能读完小学,那就是村里只剩下一个民办代课老教师、分属3个年级的4个学生、的西甲村小学。
所以,全村,就她最在意老师宋文化的一举一动。
送考宋老师,要去城里参加考试,教育局组织的考试,过关的继续聘用,不及格的淘汰下岗。
奶奶煮了一篮子鸡蛋,非要给宋老师带上,她全心全力地祝宋老师能考试过关,能有资格,继续留在学校里教书。
这时候,学校只剩下2名学生了。
宋老师下岗了,也要去外地打工,奶奶就去拦。
宋老师都到了火车站,又不走了,要给唯一的学生继续上课,教他最后半个学期,让他小学毕业。
奶奶就给这一老一小,送饭。
送饭的路上,奶奶跌落河中。
在医院醒来的奶奶,不肯花钱给自己治病。
她想把儿子死后赔偿的8万块都留下来,给孙子用。
可她瘫了,孙子没法去学校上学了。
宋老师就背着黑板,来到她的家,在她的病床前,为她的孙子,讲课。
奶奶在“明明”的朗朗读书声中欣然逝去,这就是《一个人的课堂》故事的由来。
毕业典礼【备注】《一个人的课堂》奶奶的扮演者是70岁的演员,宋四维。
演员,宋四维
只能说功力问题, 好题材表现上缺欠深度了。 留守儿童是中国非常现实的问题 意识到了 但真正的症结还是没能展现出来 所以关注点值得称赞 但从电影本身没有多少值得回味的地方 不过要是讲真话了 估计也上映不了了 明明小演员很不错 只是有个大BUG 为什么一个村的人口音差这么多
这教师和留守儿童的立意还是值得推荐来看,孙海英王乃训的表演也可圈可点,
题材很好,只能说导演水平有限吧,没有拍出该有的感动
单纯不喜欢孙海英
天笑,你说你一个搞摇滚的,跑来演电影,合适吗?
有着三十六年教龄的代课老师,没有成功转正,一张毕业留念照片上只有一位老师一位学生,真的很让人受触动。开始时宋老师的心情是复杂的,后来又是悲壮的,他又是固执的,又是执着的,还是让人敬佩的。不知道在哪里可以看到117分钟的,真的想看。
关注留守儿童
很感恩2018年1月28日组织包场看的电影,和75名大朋友小朋友一起观看了。影片朴实无华,有笑点有泪点。真的觉得自己拥有得太多了,以至于在他们的处境面前有罪恶感。虽然影片也有一些瑕疵,但瑕不掩瑜。希望更多关注留守儿童和坚守在山村教师一线的人。
看澳网迟了五分钟 配乐响起感觉不妙 以为是艺术片却是公益宣传片 辛苦了 对不起 打扰了 一星给选材的诚意 一星给在中山公园艰难包场的自称导演朋友的女士
影片聚焦“留守儿童”特殊群体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反映教师高贵品质,是一部奉行极简主义电影的朴素之作,一个歌颂积极美好精神的人类主旋律作品。观影:看着看着居然哭了!
这是一部好电影,特别的感动!
为题材打四星,中国需要多一些关注现实的电影。从电影本身来看,感觉还是缺点力度。
一忠一孝,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宋老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忠、明明对奶奶的孝,被李导表现的淋漓尽致
挺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一部表现农村教师的片子,啪啪打脸天朝的教育体制。在天朝,有些贫穷,是你想象不到的。请看过再来评价,不要因为其他原因,来诋毁这部充满诚意的电影!当公知成为贬义词,不知道是社会的悲哀还是个人的悲哀。
故事本身很平淡并没有什么特别,也并不滥情。但于我个人而言,在看故事里这些人物时有信仰方面的联想和感动。苦难本身不值得感谢,但它在带来悲伤的同时也带来陶造人品格的机会。我们该如何善用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帮助深陷困境的人?与喜乐的人同乐,与哀哭的人同哭。
很感人,尽管质量差强人意
人的爱,岂不是寂寞又无奈?
看到的也不会只是这个故事,而是对这些生活窘迫的群体关注
写实的有点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