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的几段《爱在日落黄昏时》的对白:我想画更多的画,我想每天弹吉他我想学中文,我想写更多的歌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很不一样的特质,你不能取代任何人,失去的就失去了每段感情结束的时候我都很受伤我从来没有完全恢复过所以我尽量避免介入感情因为那种痛真的是太深了因为我会很怀念一个人很平常的东西好比那些细节你知道的,可能我们我们只适合那种偶遇当然,我应付不了那种天天见面的感情我们相聚的时候可以充满激情然后他离去了,我会很想他不过我起码不会痛不欲生如果有人一直在我身边我会觉得窒息还有那段过去的时光,那段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时光!我也想拥有美好的生活我也希望她拥有美好的生活每个角落,每棵树,每棵植物
这是最近看的最好的一个MOVIE了..把这个很好的评论再转一下.不好意思,不知道作者是谁的说...【简 介】 九年前,一对陌生的男女在火车上不期而遇,他,杰西,是来欧洲旅行的美国游客;她,塞琳恩,则是一位漂亮的法国女学生,他们素不相识却令彼此怦然心动,两个年轻人在维也纳共度了一个美好的夜晚,但在日出之前,处于种种的不得已,他们不得不和对方告别,两人相约,一定要在维也纳重逢…… 时光荏苒,九年之后,杰西和塞琳恩才再一次相遇,只是这次相遇的地点是在巴黎。
如今的他已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作家,她则是法国某环境保护组织的成员。
他们相遇的地点正是杰西为自己新书作促销的书店,而在这本书中,杰西娓娓道来的正是九年前他与塞琳恩所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那段回忆虽然短暂,却如同烟火般绚烂无比,然而这次,他们依然是只有一个下午的时间互诉衷肠,因为杰西不得不赶乘飞机回到他美国的妻儿身边,于是两个人的身影徜徉在午后的巴黎街头,谁又能知道,命运将为他们在日落之前做出一个怎样的决定?
[幕后及花絮] 本片作为《日出之前》(Before Sunrise)的续集,仍然由理查德·林克莱特导演,并由伊森·霍克和朱莉·德尔佩出任男女主角。
大多数经典影片的续集,最后都会给人留下狗尾续貂的印象,然而本片却在短短的80分钟内,牢牢的抓住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并且在很长时间里让观众为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思索。
本片耗资500万美元,仅仅用了15天的时间就在巴黎拍摄完成。
整个影片的大部分情节都是由两位主人公在对话中叙述的,然而这并没有使这部电影因此失去魅力,相反,巴黎塞纳河畔秋天的美丽景色以及两位主要演员的精彩表演,使这部电影在诸多好莱坞电影中独树一帜。
可以说,导演林克莱特和两位主演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伊森·霍克和朱莉·德尔佩在本片中再一次合作,无疑是本剧的一个亮点,两位演员在影片中尽可能的本色表演,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不过联想到伊森·霍克的最近的离婚事件,我们不得不猜测,他的表演有多少是来源于他的现实生活。
本片另一个亮点是女主角朱莉·德尔佩首次在电影中献声,她将为影片演唱一首插曲。
当两位主人公彼此倾吐着多年藏在心中的炙热的感情时,朱莉的歌声将慢慢响起,带着一丝淡淡的眷恋和伤感…… 本片曾一度名为《如果不是现在》,但也许是考虑到能够与《日出之前》更好的前后呼应,影片最终定名为《日落之前》。
[相关简评] 如果说九年前的影片《日出之前》是两个年轻人曾经拥有的一场美梦,那么本片则是无疑将这美梦击碎。
也许是造化弄人,杰西和塞琳恩在这九年时光中非但没有如当初约定那般在维也纳再见,再续前缘,还都拥有了各自新的爱情。
只是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并不是真的幸福,他们也不在是从前那个充满诗情画意浪漫想法的年轻人。
所幸的是他们又相遇了,并且都对激情充满渴望。
也许他们放弃了很多的人生梦想,但是,他们却始终无法忘却那个曾经共同度过的那美好的夜晚,以及彼此间的真挚情感。
于是,当他们再次相遇,他们手牵手漫步在塞纳河畔,仿佛一切又回到了过去…… 《日落之前》原计划在2004年2月14日在全美公映,但由于某些原因,不得不把这一时间拖迟到7月2日。
也许对一部这样唯美的爱情主题的电影来说,选择情人节作为首映日,会有更大的卖点,但无论如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无论选择什么档期放映,都必然会吸引众多的视线。
日出日落之间 总有心碎 差不多已经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让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在此之前的一年左右时间里,让我看得激动不已的是小林正树的《切腹》,日本黑白片的经典魅力在于人性的光辉和超群的电影手法,那是你穷其一生也只能仰望的伟大,永恒的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等赋予了电影永恒的魅力。
但如今这个时代的平庸常常令人感到无趣,DVD的泛滥也让我对任何貌似高深的欧洲艺术片失去了最初的热情,每当我又抱着一堆碟回家时,便会长叹一声,把所有碟看完实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人家美国观众可能花了十年以上消化的电视剧,在我们这边一夕之间就会花开满地,照理说,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年代啊,我们终于不用再像傻逼一样看到什么都惊讶不已,花花世界尽在眼前唾手可得。
然而我似乎早已忘记,当世界还处于落后的VCD时代时,我是如何会为一部寻找多年终于遇见的电影而激动得一路小跑回家。
当我变得对一部电影越来越有判断力却越来越少感情的时候,我知道,那最初相信电影的天真和热情也正在离我远去。
就像一个女人对待爱情的态度,随着岁月的消逝,对成功可能性的理智丈量代替了一厢情愿的投身其中。
不过《日出之前》、《日落之前》在我进入麻木状态之前适时地拉住了我,我甚至因为它而开始喋喋不休地表述自己,这一向是我最厌恶的作者自恋的方式,但其实又何妨呢,无论是精彩的观点还是错误的看法,不过都是在表述自我,无形之中寻找着认同者。
而读者也是在阅读中寻找着说出自己观点的人。
归根结底,我们在寻找的都不过是自我而已。
只不过有些人的自我可能小众一些,有些可能大众一些,有些人的自我可能坚持的时间长一些,有些人则可能会随波逐流,但在根本上,我们没有区别。
你是孤独的,我也是孤独的。
在我小心地掩饰自己、尽量用一些看似精辟的观点来武装自己时,我似乎已经忘记了黑暗中光怪陆离的银幕之下仍然存在着一个孤独的我。
朱莉·戴佩在重逢之时对伊桑·霍克说,一个人孤独要比两个人在一起仍是感到孤独要好。
或许是这个原因,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独自生活忽视孤独,虽然总有一天,你还是会因某个人说出这种孤独而被彻底击败,只是到那时,可能我们已再无机会分享孤独。
《日出之前》时的伊桑·霍克还是一个可爱但有小小不忿的男孩,朱莉·戴佩则准备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但她也不会放弃爱和被爱的可能。
九年之后,《日落之前》的朱莉·戴佩的确成为一个独立女性,但看得出有小小偏激,她孑然一身,这几乎是必然的。
而伊桑·霍克成为一个作家,已婚,有一个儿子,他已经成熟到可以包容这个有点激进但是仍充满魅力的女人。
《日落之前》有两处情节令我情不自禁地感伤,一是在车上伊桑·霍克送朱莉·戴佩回家,朱莉·戴佩说起她身上的浪漫性情好象在那一夜全都消耗尽了,别人再也无法激起她曾有过的那种情绪;二是结尾朱莉·戴佩为伊桑·霍克唱歌,这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我说的是茨威格的原著,是一个女人用自己的方式真正在纪念她有过的爱情,而且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更动人的是,她的爱情是获得对方呼应的,无论如何,这要比一个人斩钉截铁的爱情更容易令人向往。
《日落之前》依然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你难以揣测伊桑·霍克和朱莉·戴佩会如何对待这次重逢,我则期待或许又一个九年之后,导演会让他们在中年之时再度重逢。
基本上很难选择更喜欢《日出之前》还是《日落之前》,从我的角度而言,《日落之前》更打动我,更令人伤感。
《日出之前》更像一个童话,美得像你从来都不敢读完的诗。
当然它不是《西雅图未眠夜》那样的童话,爱情从来都不应该是依靠缘分而成立,爱情是你们相遇之后仍然会彼此错失。
就像张爱玲笔下的曼桢和世钧,你以为是半生漂浮、人世动荡才让他们十八年各自过活的?
是性格。
就算是平安盛世,世钧的性格也一样会让他面对自己心爱的人退缩。
伊桑·霍克在重逢之时对朱莉·戴佩说,如果你的祖母晚一周或早一周去世,我们就能见到面了。
真的吗?
见到之后呢?
我们总是将许多责任都推给命运,战争年代如是,和平年代亦如是,似乎永远是弄人的命运使得我们历经坎坷仍然没能走到幸福的彼岸,而实际上,我们从来都不敢承认,令我们今天仍然在承受着平凡无助甚至失落人生的人,归根结底是我们自己。
又或许,正是因为深深痛恨这一点,我们才选择了逃避。
《日出之前》、《日落之前》同那些伟大的电影截然不同,它是如此切身以至于你完全无法评价它,只能陷入其中享受那浪漫而哀伤的感觉。
我只能说这是我看过的关于男女相遇相爱最美好又最清醒的电影,用一个朋友的话来说就是"它的智慧如此巨大以至于将你完完全全笼罩在里面",我也终于无法再像面对那些平庸的电影一样,能够清醒地跳将出来指手画脚地说这说那,但也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如何心甘情愿欣喜万分地投入其中,并且随着结尾的到来而抑制不住地产生淡淡伤感。
我仿佛是至此才再一次意识到,真正伟大的电影它必然是从智慧、情感各方面将你紧紧包围,让你目眩神迷,根本无从顾及其他,这也是我为什么热爱电影的缘故。
电影的迷人应该等同于一次爱情,只有让你心无旁骛失去理智不顾一切的,才是真正的爱情,只要还有一丝理智或是顾虑留存,那就距离可以令你倾其所有燃烧一切的爱情仍有一步之遥。
这个世界尽管令人疲惫不堪,但它仍然存在着值得我们继续留恋之处,那就是日出日落之间,总有一些既令人心碎不已又美好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眼睛的事情在发生。
《日落之前》:可以再说爱你吗?
"为什么我们那个时候没有互相交换电话号码和地址?
不知道,是因为我们那时候都还太年轻吧,以为会有很多次这样的机会在前面。
等不再年轻了,才发现,原来那样的好时光,一生中也不过遇见几次。
" 这世界上从来不存在完美的电影。
有些电影,情节再平淡,只是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个微小的镜头,触动我们某时某处的心便不再令人奢求更多。
就从他们说出上面的话开始,我知道,很多年以后,都不会忘记这样一部电影。
是黄昏的塞纳河,是那个依旧美丽在夕阳下金发飞扬的法国女子,是记忆当中火车边我们的拥抱,是恋恋不舍的眼波,是若无其事老友般的交谈,是惦记了很久你是否赶赴的那次约定,是一切都变了,是再也回不去,是最美的不能忘记,是无奈的再次相逢。
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因为中间横亘了九年的人与事。
隔着无数次梦境里面的再会,我可以再说爱你吗?
九年前如何我不知道,没有机会看到浪漫的前戏。
然而这样的续集电影就算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也是独一无二。
他们什么都没有做,只是交谈、行走,夕阳笼罩着巴黎,只是因为姑息爱情,这里变成了世界上最让人惆怅的城市。
镜头一直跟着他们各自的脸,他说话的时候对着他,她微笑的时候朝向她,或者是,当他们并排,对着两个人的样子,跟着他们的脚步,框住他们经过的巴黎的每一个拐角。
日落之前,一切都有着淡淡的金色光辉,他们在谈些什么?
各自分离后的生活,对彼此的调侃玩笑,甚至还有国家差异,世界局势,环境污染。
他问,你觉得我变了吗?
她玩笑的说,你以前竟然觉得我胖。
他们只是在谈话。
但是为什么我想低下头叹息一声,没有眼泪,只是好象黄昏时候回忆起以前看到过的天边最美的烟霞。
看他依依不舍的注视着她淡金色的头发,看她若无其事的说,真的,我不记得那个夜晚我们曾经作爱。
多久不曾在电影里看到这样细致的心理描画,男女两人,想着一样的心事,做着不同的姿态:他那么留恋,她不停撒谎;男人用身体语言表达着那样的欲走还留,欲语还休。
女人只有眼睛在泄漏着寂寞,推拒和躲闪都不过是不能忘记的借口,九年的时间流转,爱与被爱依然是奢望。
假如流水能回头,请你带我走。
其实惆怅的已不是经年前的错失不再会,而是生命中难以排遣的爱的失落。
难过着并且想念着的,是面前的这个人,是那次年轻时候惊艳不已的一见钟情,但又不单单是因为错过了他(她),因为我们没有机会从头。
而是午夜梦回中发现身边没有可以握住的手,每天希望找到心灵呼应时不过看到生活本身如同一片荒原般苍白。
他说,我常常做一个恶梦,你怀孕了,从我身边走过,只是对我熟视无睹;我伸出手,醒过来,发现她躺在身边。
到底为什么那样恋恋不舍?
不,这电影不是说,惊鸿一瞥的钟情是如何的持久美丽,她只是在说,爱情会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模样。
最后她轻轻的唱起了歌,其实还是在谈话,不过选择了更为寂寞的方式,用歌声述说那个彼此都念念不忘的夜晚。
他坐着的沙发后面的窗口,可以看得到巴黎的黄昏。
在日落之前,他会离开吗?
大家都知道答案,但是那不要紧,只要有这一刻,请允许我们承认,你我曾彼此相爱。
《日落巴黎》(before sunset),好像是一套名叫(before sunrise)的電影的下集。
兩集相隔九年,電影的男女主角也是九年後再相遇;電影八十分鐘,男女角在巴黎瘋狂交談也大約是八十分鐘;有報章報導兩人的對白不少是即場爆肚的——總之叫你無十足把握分清楚螢幕內外的分隔。
《日》是一套徹底由對白帶動的電影。
同類手法我印象最鮮明的可能不是電影的例子,《等待果陀》和《奧利安娜的迷惑》都是在固定的場景中,兩位演員以不停交換對白來營造張力。
《日》的張力當然與上述兩套劇場作品的指向很不一樣,它並不意圖表現荒謬、也不召喚觀眾歸邊表態。
某種意義上,《日》與《迷失東京》很相似,都是令觀眾期待愛情的發生,又享受那齒甲留香的遺憾,但兩套電影卻有著生死悠關的分別。
兩套電影的核心都是愛情的不可觸摸和最終逃逸,但卻以相反的結構來表達。
如果《迷》最終傳遞的訊息是男女主角永遠都差半步一點,才能觸碰得到愛情,《日》的前提便是「錯過」和「溜走」了。
在《日》裡,兩人九年前在維也納共渡了十四小時的美好時光,甚麼聯絡方法都沒記下,卻沒頭沒腦的相約半年後在相同的地方再聚。
這妙想天開的大計當然沒有實現,兩人都只得最卑微地依賴著對那十四小時的記憶繼續生活。
但卻是那約定沒有實現,才能令男女主角事後回溯地賦與那十四小時以人生最高濃度的激情與意義。
說得庸俗一點,才令得男女主角兩人,以曾經滄海悔恨不已作為起點,麻木抽離的再開始生活。
《日》與《迷》彷彿迫令我們承認,愛情不容靠近——不僅僅因為我們可能永遠都只差那要命的零點零一公分,還在於當發現我們曾經有過接近的一刻時,我們已經溜開,而箇中觸發的頹癈失落,便令人越走越遠。
***《日》的結局是,男主角聽罷女主角為他譜的一曲後,趕不及坐飛機也在所不計。
看過一些評論,我最看不過眼的,是那些儘在猜想「哪兩人最後會不會真的戀愛呢?
」從電影的戲中戲,女角顯然比第一集時迷人得多了,有甚麼比留空那些問題的答案更令人回味呢?
天啊。
2004年爱情剧情片,讲述了美国杰西九年之后与法国塞琳娜在巴黎相遇的故事。
爱在黎明破晓前九年后的续集,同一演员,九年的时间,他为她写了本书,她为他写了首歌,相遇之后,泪流满面。
九年前,杰西与席琳在火车上不期而遇,怦然心动。
在维也纳渡过疯狂而又浪漫的一夜后,他们在日出前分手,并相约在维也纳重逢。
九年之后,杰西已成为畅销书作家,而席琳则是法国环保组织成员。
杰西在新书里娓娓道来的,正是九年前的浪漫夜晚。
整部电影依靠男女主人公的对话推进,一开始看就觉得他们俩是话唠,然后慢慢看着,细细品味,突然很羡慕他们,一个美妙的午后,可以从生活深处聊到宇宙尽头。
但他们也有遗憾,也有该死的错过,没办法,这是生活咯。
无疑,《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前》,已经成为拥有众多将其看过N遍的铁杆影迷的经典电影,这两部剧情很简单,情节上没有大起伏的电影却成为值得琢磨,值得回味的有趣电影。
《日出之前》的情节很简单,又是陌生两人相遇的故事,但是她没有落入那种一见钟情后迅速热恋,又迅速矛盾重重,经历波折后又迅速煽情和好的俗套。
片子很重要的,也是让其保持长期生命力的元素便是容易激起观众共鸣的台词和对男女感情变化的意识流的微妙表现。
片中的男女主角在嗓音上都不是那种有特点的,男的既不磁性也不厚重,女的既不恬美也不动人,而正是这对青年男女随意的谈话让观众更有亲近感。
他们整部影片中谈论的话题可谓丰富,自我介绍、家人、爱情观、昔日恋人、星座等等,年轻男女的话题可谓应有尽有,而话题的一步步展开也反应这两人感情意识的微妙变化。
而导演也注重从外界的人物的几次小小的涉入来表现这种变化,如算命的女人道出他们当前的处境和,如那位写诗的流浪汉在诗中写道“你不知我从哪里来,我们不知将来会到何处……”整首诗道出他们的顾虑和疑惑,也铺垫着最后的结局。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一见钟情的故事,但我觉得更像是一次完整的男女恋爱心迹的展现,只是导演将其压缩在从火车相遇到日出之前的“维也纳假日”的浪漫故事中,这样意识流的展现很容易引起同龄人在爱情上的共鸣。
影片有着大段的谈话,但是却没有成为一个“脱口秀”节目,而是让人看的津津有味的小品组合。
美好的总是容易幻灭,所以最终,两人要面对现实,一如热恋后的男女要面临更多现实抉择。
我很喜欢本片的结尾,保持着整部影片清淡的味道,没有煽情的道别,没有那种某人冲下火车与爱人相拥然后说句“我留下”似的俗套,两人平静的结束,各自在车上,靠着窗,回味甜蜜的时光,而画面也将两人浪漫的地点一一回放,在这样的基调中结束可谓耐人寻味的完美方式。
通常来说,一部经典电影的续作总是令人期待的,而经典电影的续作,特别是中间隔了若干年的续作又往往是令人失望的。
幸运的是,在《日出之前》上映九年后的《日落之前》没有令人失望,在保持影片风格的同时,更在具体的细节上表现着两个时期人们心境的不同。
如果导演简单的套用前作的套路,显然很难让续作成功,我认为《日落之前》依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导演巧妙的抓住了两人再见时心境的变化,此时的他们已经由懵懂的青年进入中年,所以导演很注意从细节上体现这种变化。
如话题上和前作有了明显的区别,不再由青年时的憧憬和无忧无虑的氛围。
两人一见面就谈起了环保、帝国主义此类的政治问题,又有了谈到沉重的现实时的无奈。
而在九年后再见,回想起他们曾经浪漫美好而又短暂的维也纳之夜,他们的心情又是复杂的。
无疑,他们对现状都不太满意,所以,他们要将那段美好的岁月紧紧抓住。
我们可以发现,再次见面后,他们谈论了更多“性”的话题,也符合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不再是那种年轻时的烂漫年纪,有了更多现实,更多沉重。
应该说,在续作中,他们之间少了浪漫,没有了游乐场的欢笑,酒吧的打趣,饭店模拟给朋友打电话的趣味;更多的,他们谈着生活中多么的不顺,甚至会在车中歇斯底里。
而这更让他们激起了更深的共鸣,所以,他俩依依不舍,所以,他们多次道别却依然一步步愈加靠近。
最终,男人来到女人家中,听她弹唱起美妙的歌曲,在一个不像结尾的结尾中故事结束,男人误了班机,却和女人赶上了人生快乐可能的最后一个晚班。
另外,两部电影的魅力所在还在于它的“成长性”,从剧情上,九年过去,昔日的青年已经成长为中年人,而演员也与片中角色类似,在九年中对人生有了更多体味,在两部电影中也有了不同的表现。
同样的,当年被《日出之前》所吸引的一批影迷也在这九年中成长,所以,当他们看《日落之前》时也有了更多身同感受,同时也一定会将《日出之前》再翻出来看一遍回顾那段岁月。
所以,这两部电影是那种有“生命力”的电影,是那种让观众情感参与的“互动电影”,也难怪它会有这么多的死忠影迷,或许没有如“星战系列”那么众多,但是绝对忠实。
《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前》是编剧、导演、演员共同展现的人生体味,我们可以一遍遍观看这两部电影,也可以一遍遍品味里面的台词。
总体看,这个系列还是比较“小众”的电影,你无法将其中的台词和《大话西游》的普及度相比。
但是,也正是这样,它更容易帮你找到共鸣的同道,也更适合你自己在脑中独自品味那种味道。
从青年到中年,我想的是这个系列是否会如人生教科书一般继续下去,再过几年来个讲述两人婚姻的故事,再过一段时间,讲述两人与孩子的故事。
我想,我有理由期待,期待一批人随一个电影系列成长,体味人生的日出日落。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ece579cfd0242e3df9dc61d8.html
岁月匆匆催人老。
一转身,物似人非。
生命中有偶然,它让我们相遇,相识,碰撞出火花,但更多的是无奈,再多的激情也经不起时间的蹉跎...
又是9年之后,《日落黄昏时》搬到了爱情圣地希腊。
一家人在希腊的一处乡下宅院,一呆就是六周,欧洲人的生活方式还是比扛着相机开车赶路的我们高太多。
然而,这一部和前两部有很大不同。
在有了最美的相遇和最幸运的重逢之后,爱情的下一步只能是生活了。
影片一开场便是杰西和前妻的儿子亨利并不和谐的离别。
作为父亲,杰西缺席了儿子的大部分成长历程,觉得无比歉疚,处处示爱。
而儿子则很自然地觉得他并不需要父亲,生疏隔膜地应承着,头也不回地走了。
好在这份心酸很快转场到了和席琳带着一双天使般的双胞胎萝莉开车回家。
他们终于还是在一起啦,不是什么久别重逢,是终成眷属。
他们在车上讨论一些家务事,还有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把孩子当猴耍,回想自己的父母当年也是这样。
虽然内容和前两部的人生与爱情的文艺探讨没法比,但显然这就是一个家庭的温馨,而不仅是两个人的火花。
当然,这两个人仍然是灵魂伴侣,灵魂伴侣的高级交流必不可少,这一次还召开了扩大会议。
在希腊南部悬崖小村里,面朝大海的晚餐桌上,有小年轻,同龄人,老年人,几个富有生活情趣或者富有生活体验的思想的交汇,那只会更加精彩。
杰西提出了新的小说构思(因为很有意思,所以这里我记下来,一个对任何事物都似曾相识的人,一个对任何交流对象都没有记忆的人,一个对任何人都过目不忘的人,一个看到任何事物就想到它毁灭的那一天的样子的人,以及一个只记得生命中特定几个片段的人,一群人因感知而迷失在时间中的故事),小年轻讲述他们在日出时分的希腊露天剧场的两端轻声告白却清晰无比的惊人体验,业余人类学家则谈论未来的恋爱和性爱方式,男人女人在车祸昏迷中醒来关心的事有何不同,席琳扮演胸大无脑女郎勾引杰西那一段真是精彩。
九年后,他们相遇了,一个额上多了几道抬头纹,一个有些消瘦但充满成熟女人的风韵。
我仍然是把自己锁在会议室里,独自盯着大屏幕的瑟琳和杰西,咂摸着茶水津津有味地听他俩唠唠叨叨的没完……和前一个通宵熬着看他俩的维也纳浪漫邂逅的感觉不同,倒不是因为地点发生在了巴黎,虽然有了瑟琳的一路引领,这条路走得顺畅许多却少了突然发现的惊喜那么不同在哪呢?
首先是时间,觉得这次的时间好紧,上一次有a whole night to share,现在却只有赶飞机前的a couple of hours。
镜头一直没有停歇过,从第一分钟到最后一秒,孜孜不倦地捕捉着对话,从一个转弯到下一个路口,镜头长得惊人。
而在Sunrise中,每段对话之间实际上是有小小间隔的,所以sunrise给人的感觉是两人整晚对话的精华浓缩,而sunset则是“记一次唠嗑”,如此一来,sunset稍稍有些单薄但sunset的对话却厚重了许多。
九年后,除了外貌多了成熟韵味,对话的内涵也从天马行空的设想变成了不乏一点儿中年危机的嗟叹。
最难忘的地方是哪里呢?
首先是瑟琳的服饰,太有韵味了,尤其是背影,两片黑色薄纱随微风时开时合,露出光滑的脊背和腰身,像蝴蝶一样然后是杰西的成熟,他已不再是有点儿羞涩的大男孩,在对话中变得更有话语主导权,更游刃有余了还有一段对话,当杰西说他在快结婚时多么希望见到瑟琳,他在路过纽约百老汇13号时看到的收起雨伞的背影,多希望那人就是瑟琳瑟琳伤感地说,我那时住在百老汇11号(天,那就是瑟琳!
)sunrise中的片刻沉默,在sunset中也有,是发生在一段蜿蜒向上的旧公寓的楼梯中,杰西跟随瑟琳上楼sunrise中的沉默让人心跳加速、充满了荷尔蒙的味道sunset的沉默则是稳重中,混杂了离愁别绪或是难以表达的期待还有什么?
那自然是片尾,瑟琳在家中抱起吉他为杰西演唱的她的歌(说句题外话,从看sunrise起,就觉得瑟琳特别像《老友记》前几季的菲比,都是有法国血统的金发高挑女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甚至包括一点点看似古怪的脾气,到sunset时,九年后的瑟琳又和《老友记》拍摄了九年时的菲比依然非常相似,尤其是她抱起吉他后,我竟然在等着她一张开口就开始唱 “smelly cat smelly cat”,呵呵,不过瑟琳的唱工确实要比菲比好得多了)老实说,如果我是杰西,坐在沙发上听着瑟琳弹着吉他,不无羞涩地唱着I don’t care what they sayI know what you meant for me that dayI just wanted another tryI just wanted another nightEven if it doesn’t seem quite rightYou meant for me much moreThan anyone I’ve met beforeOne single night with you my LITTLE.. JESSEIs worth a thousand with anybody我的免疫力顿时会降到零,此生再不能允许自己错过瑟琳(尤其瑟琳也确实是the very style I like……)杰西想必是幸福着也痛苦着,瑟琳唱完一曲对他说,“恐怕你要错过飞机了”杰西用指头轻轻碰了碰戴在手上的婚戒,笑着说,“我知道”又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尾,但我猜大多数人都会相信他们不会再彼此错过了还有一点感慨,瑟琳和杰西彼此抱怨着婚姻的沉闷,激情已在九年前的那晚随对方而去。
其实,换个角度想,杰西的妻子和瑟琳的丈夫未必就没有同样的想法,或许他们也在向某人或者想找个人抱怨一下杰西的忙碌或是瑟琳的难以沟通。
只不过,在妻子或丈夫面前,他们都要扮演另一种角色,维持一个家庭的责任掩盖了内心本来存在的激情。
所以,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无道理。
两个主人公,J和S,九年前,一个美国人,一个法国人,相遇在维也纳,度过了那个美好的夜晚。
约定在半年后再在维也纳相见。
然而只有一个人履行了约定。
再次见面时,是在J的新书发表会上,J已经成为了在美国很有名气的大作家,而S也有着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
这次相见,仍然只有一个下午的时间,J还要离开。
J发表的新书就是描写他们相遇的那晚的小说,在那个晚上,他们用尽了全力去爱对方,并期待着重逢,但是真的重逢的时候,却已青春不在。
表面上,J事业成功,有妻有儿,完全是一个成功的男人。
但是,谁又能知道他每天都会梦到S,梦到她在一列奔驰的火车上,一次一次的与自己擦身而过。
他说,他的婚姻只是出于责任,为了他的儿子。
他的家庭里没有欢笑。
而S,因为外婆的葬礼而错过与J的约定,之后也谈了几次恋爱。
但每次都是以失败告终,与他分手的男人却都会感谢她,谢谢她教会了他们如何去爱一个人,然后和其他的女人结婚。
现在,她有一个爱她的男友,但却不在她的身边,因为他是个战地记者。
她说她选择他的理由,就是因为这份感情可以给她充分的自由。
整部影片都是两个人的对话,虽然有点单调,但是从两个人的眼神,言语,动作,都能看得出他们就是彼此的真爱,但是现实却不可能让他们在一起。
S哭着向J说:“我把我所有的爱都用在了那个夜晚,你像是把我掏空了,之后我再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爱了。
”影片的结尾,J依依不舍的把S送回家,听她弹奏那曲为J写的歌,在这样的陶醉中结束。
虽然影片没有交代,但是我知道,他们终究是不会在一起的。
好久没有认真的看一部非商业的电影了,那种错过的感觉一直萦绕着我。
也许人的一生只能经历一次真爱,但是,我们要如何才能知道这次就是真爱呢?
或者现在我们觉得我很爱身边的人,但是这种感觉会一直存在吗?
人是生活在现实之中的,我们必须向现实低头,接受他,习惯他。
但我真的不想变成S,教会了别人如何去爱,自己却什么也得不到。
所以说,每个女生都应该感谢在你之前的女生吧,没有他们,你的男友是不懂得如何来爱你的。
也许,她们的影子会一直住在他的心里,但这些都只是影子,只有你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女生应该去寻找一个很有经验的男生吧,但是心里也会不踏实的,毕竟他对你的好原来都对别人做过,很矛盾啊。
不管怎样,如果终究是要错过的,那就选择曾经拥有吧,毕竟经历过总比没有的好,留下的遗憾也会是美好的吧。
所以,还是心存期待吧,也许下一个人就是真爱了,也许仍然要寻找,还是享受整个过程吧,呵呵,希望我在结婚之前能够有一个特别思念的人,然后给他打电话,告诉他我要结婚了,让他后悔去吧。
如果一定要分手,那么我会祝你幸福,只是,请不要比我幸福。
这个片子还是延续谈话的风格,但是观众能够明显感到彼此激情不在的生疏,话不投机的原因,不是不够倾听,而不是无法共同经历那些所谓的现实,男人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他需要为那个叫爸爸的小孩,牺牲掉所谓的浪漫和激情,尽管做老师的妻子什么都好,但是就差了那一点点共鸣,9年,照样熬著混著。
本片投资500万美元,完成了导演的一个梦,不能算超越,但至少没有狗尾续貂的感觉,虽然续集普遍都差,但本片还是保持了比较高的水准。
这或许,跟伊桑霍克与朱莉德尔佩融入生活经历的表演有关,他们也都参与了本片的编剧工作,在台词上做足功夫。
当然,本片伊桑霍克之所以有些逊色,大概是因为与乌玛瑟曼的离婚官司。
其实,两个童年不幸的金童玉女,烧完5年青春,一拍两散,的确让人遗憾,带着这种遗憾,伊桑霍克回到了那时单身的1995年角色中,自然百转千回,心态不同,表现恐怕也受了些影响。
续集总是会失望的,但是本片至少延续了某种清谈的风格以及开放性的结尾,不算失分。
我只想说,也许婚姻或者相爱这件事到最后都会变成折磨人会无法阶段的烟瘾吧
我靠,走一路聊一路,电影就没了 恕我感受不到什么浪漫或感慨
看完后完全不理解这么多四星五星是怎么回事了,居然还有人看到泪流满面,感到相当诧异,也许真是我欣赏水平太低吧。要么就干脆好好拍一部巴黎旅游宣传片好了,没劲,相当没劲。试想如果是中国拍的片子会怎样?能得几分?
我为什么开始看爱在,因为要恶补法国文化,但片子2/3静态定点拍摄,咖啡馆、船上、车上,我看个球啊,又浪费了生命中宝贵的两小时。但男主这次没让我想提刀了,大概因为双方都认清了“爱只是爱伟大的爱情到头来也只是爱”,生活的灾难源于那个过去的、不朽的、被浪漫化的维也纳before sunrise,支撑自己对抗这些blah shit的力量的也是那个夜晚,而非眼前的他和她,所以立意上就没有像第一部那样给观众无谓的期许,就是简单的边走边聊的对话式电影。双方都建立了自己生活的一套逻辑,所以相处起来更松弛了,这种松弛不像第一部取决于演员气场相合、掷骰子一样概率性的东西,而是剧本的底层逻辑,必然的,注定的,换谁来演都会舒服
来,我帮你说“痛苦的婚姻里人如行尸走肉”,说完了,操起来吧。
I was listening , with all my ears. 全身都是耳朵好么!
It is an extremely interesting and rewarding experience to watch Before Sunrise after watching Before Sunset. Women begin their life as a romantist and become fatally disillusioned by reality; whereas men begin their life all disillusioed and taught to be romantic by life.
这部算是之前那部的后续。两部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主角强大的对白。
你明白吗?快乐来自于过程,而不是因为你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
某些文青和小资热捧的片子,我却觉得是最boring的电影,没有之一。从头到尾就是两个人不咸不淡的聊天,从屋里聊到屋外,从屋外聊到屋里,坐着聊,站着聊,走着聊,聊啊,聊啊,聊啊……靠,九年没见了,不能整点实在的么!而且聊的内容极其没劲,你看相声不也是两个人聊么怎么就那么有意思呢。这部片子我是用2倍速快进看完的。
当真爱成为遗珠之憾,要改变多少命运。没有谁对谁错,只是再看见你时,还是没办法不爱你呢……这一次一定不要再错过了。
在一起吧,求你们了
看的很快没记住大概的,没那么多感慨,毕竟爱情片有这么高的分数有点少,有时间再看一遍吧。。。
这部和第一部一样无趣,这不是浪漫,这是一场风花雪月的遗珠。法国人英语这么好的本来就少成奇葩了,为了一场ONS想个十年也太假长情了。现在要我想起那些人的脸,我百分之80都忘记了,剩下的百分之20也将很快忘记。很普通很普通的故事其实。
分离如此漫长,相聚又是如此短暂,时间就像烈火与冰水一样对人和爱进行着淬炼,看似无主义的对话中往往却有最令人为之一颤的金句,成熟抑或世故,这样的存在远比第一部中的浪漫理想主义更打动我。
看到伊桑·霍克那张脸我就知道这是部烂片了,演技暴烂加做作,这种话痨片子不是谁都能演的
小布尔乔亚的矫情
以前看的。其实比sunrise稍微好点
时间让一切变得婉转好看
显而易见的留恋和爱慕如一股温泉般流淌在他们之间,喜欢他们喋喋不休充满见解、趣味和睿智的交谈,在时间的沉淀下,童话般的爱情渐入现实,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只有起初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动和激情一直留存心底,结局的设定再妙不过了,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