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母亲要去加拿大为由引出了接下来与交往对象的再次相见等一系列的故事。
这部从海媛的第一视角出发,镜头也紧跟着海媛,不时带入几句旁白。
而其间不同人物的出现,也不停地映射着影片中男女主角二人的关系。
我之所以爱洪尚秀是因为看洪尚秀我不觉得我是在看爱情电影,他不是在讲爱情,而是更加的在说“爱情”这两个字的虚无,他通过重重的男女关系中讲出了人心里的自我欺骗、自私与空洞洞的虚无。
我很爱洪尚秀,一个镜头定在那儿,要么像照相机一样推来推去,有时硬是能把镜头拉出了存在感,很真实的同时也很有趣。
洪尚秀也很爱古建筑,电影中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古建筑,庙宇,宫殿,城墙,估计他把首尔所有的历史景点都走了好几遍吧。
我也很喜欢古建筑,并不因为我对建筑了解多深,而是置身其中的氛围。
在古建的台阶上坐着喝香蕉牛奶倒是不错的选择呢。
而很好笑的一点是,经常在描述完二人之间的关系情节后,他把镜头拉到附近某个雕塑,似乎那个雕塑是这一切的见证,才是真正的一脸“我就静静的看着你装逼”。
之前看到影片简介,说是讲师生恋的,我对这种恋情并不看好,就找来影片看了一遍。
外表出众,热爱表演专业的女大学生海媛,一开始跟妈妈离别时表达她的雄心壮志和不舍,最后怎么总趴桌子上睡觉?
不上课,也不参加考试?
这孩子明显出现厌学抑郁情绪,让人看着难受。
原来海媛和她的大学教授搞了一年多地下情,分分合合疲惫不堪,教授疑心重,不想被人发现,海媛因为被恋人看轻而疲惫不堪。
师生恋就是这样,社会地位差距大,压力就大。
教授已经成家立业,一切木已成舟,开始面临中年焦虑,衰老的问题,很明显他没做好准备,不愿承认自己青春不再,和学生们在酒馆聚会的时候,勉强自己融入大家,眼底尽是悲凉,学生觉得他没有想象中那种教授的样子,暗讽他没有给自己清晰定位。
这也是他跟海媛纠缠不清的动机。
后来和海媛约在郊外人少的南长城见面,掩人耳目,他得意的跟海媛说,要谈一场不留任何证据的恋爱,海媛显然是不开心的,海媛发现他趴长城腿抖,觉得他老了。
2人在黄昏听古典乐,像一首哀悼乐,海媛说听一首曲子胜过读一百本书,暗示对教育教师的失望和厌弃,教授同意她的说法,她高兴的吻了教授,但教授还是坚持不公开恋情,可以看出其虚伪性。
海媛处境尴尬,同学们觉得她漂亮有钱排挤她,她都没地方住,妈妈去了加拿大谋生,教授为了和衰老搏斗消耗她,现实的压抑让她在图书馆的梦境中,终于爆发,她把这一切告诉了同学和姐姐,明知道会被传开。
一位女同学催她上课,表明她对于回归课堂的渴望,后来她在有草坪的墙角蹲着,挣扎在学业梦想和暧昧不清的恋情之中,这时心理已经有抑郁倾向了。
后来她和姐姐姐夫趴迷雾缭绕的长城,迷雾表明海媛对前途的迷茫,他跟姐姐说了教授向她求爱,姐姐姐夫竟然支持她恭喜她,说明他们的婚假意识强烈,女孩子就是用来嫁人的,不尊重个人的自由意志。
教授来见她,要带她私奔,但他随口否认,只是说说而已,海媛说,她把他们的关系告诉姐姐姐夫了,教授炸了,要分手。
教授被困在社会的刻板印象之中,也是蛮辛苦的。
后来教授坐在长椅上看夕阳听古典乐,哭的像个孩子,他不是哭恋情和恋人的离去,而是他对自己青春不再的哀恸,心疼自己呗。
海媛看到了这一幕,对教授同情起来,教授趁此机会卖可怜,耍无赖要复合,海媛默许。
最后镜头,海媛趴在图书馆睡觉,这个镜头出现了3次,表明海媛将继续她那令人疲惫不堪的恋情,最终梦想和青春都将消耗殆尽。
就如影片开始,海媛和妈妈逛街,妈妈说抽烟的小伙子,抽多了要中毒的,小伙子把烟掐了想给海媛留个好印象,海媛离开之后,他又抽起来了。
镜头多次扑捉海媛踩别人丢到马路上的烟头,一个是尊敬母亲,二是她不喜欢这种自我毒害的行为。
可悲的是,她还是在那个社会环境中,中毒了。
各位大学生们,环境是残酷的,意志是脆弱的,你们的身边险象环生,希望大家早日走出心里的迷雾,勇敢逐梦。
《惠媛》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洪尚秀是有个什么样的导演,相信大家都很清楚。
这次要换个方式,先从八卦讲起。
前段时间,俩朋友在网上吵了起来。
一个转述说,有ABC朋友跟国内独立导演做事,听闻圈内丑事几桩,当时就震惊了:原来独立圈男性电影人如此败坏。
另一个很无语,直言这不是圈子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况且和主流圈相比,更有几十上百倍的差异,难不成要搞“窃钩者诛”。
就着这件事,我也想到洪尚秀和他的作品,包括这部《惠媛》。
由于几乎写过每一部洪尚秀电影,不少人就好奇道,“兴许你就是过那样的生活,不然为何如此热衷”、“这么难看的电影,竟然不断叫好,肯定是有什么重大隐情”……这种莫须有的推论,无异于说看惊悚恐怖电影就是变态杀人狂,看AV就是重度性瘾者,那看片子岂不是等于逃避社会、虚度光阴,电影导演更是在制造精神毒品……如果非说,洪尚秀有特指什么人,也许还是他自己吧,自揭其短,自嘲其苦。
一件普通寻常的羽绒服,一个低调不过的双肩包。
主人公有拍过几部电影,但无票房无奖项无人缘,标准的独立小导演。
或许运气好混个大学教授职位当当,身边有那么几个年轻妹子。
这样的事情,在国内院校也不鲜见。
当然,那也不至于要被放大批评,非友即敌。
否则要说身边周边的狗血事情,那不是海了去,网上论坛,随翻就是……非要拿文艺青年下手,真当软柿子好捏了。
如果不拍电影,不在大学教书,洪尚秀应该可以当个情感专栏作家。
可能你要笑了,就他电影里的三脚猫功夫——只会赞美姑娘漂亮,只会讲那肉麻的三个字,只会一记突如其来、猛烈而深长的吻,但还真别说,这些玩意比麻辣两性或鸡汤情感型的呻吟专栏强多了。
所谓的技巧,不过是重复以及经过包装或者变化的重复。
从北村到西村,从白日梦到写日记,从独白到生硬的推拉变焦,《惠媛》跟过往洪尚秀作品一样,继续在纵深空间里做着毫无悬念的三角运动,就像导演痴迷表现的三角关系,以及不可缺少的故事三要素:H(Hotel)、R(Restaurant)、T(Trip)。
《惠媛》开场是不太典型的洪尚秀,女主是“韩国小姐”类型的漂亮妹子,不再是当年被争夺的矜持水晶(《处女心经》),也不是《海边女人》那种历经风霜,阅历满满。
电影上来就是一个梦,然后又是惠媛妈妈的出现,这都是比较罕见的。
然而从书店男子、著名旅馆以及男主人公出现后,《惠媛》又回到了常见的路线上,小店狂饮、短途旅行、吵架撕破脸……就连劝和的老头,也许,他是一个从未来时空或其他洪尚秀作品穿越而至的神秘角色。
解读全片信息的关键是惠媛的梦——只不过这次的梦有些太长太过了,当然,还可以是她在图书馆看的那本书:艾利亚斯《临终者的孤寂》(The Loneliness of the Dying)。
惠媛提及怕死,这不是说她真的怕死,而是这样一个美貌、衣食无忧的姑娘,她同样可能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不仅来自独身一人在韩国,更来自爱情上的无药可救。
惠媛的恋爱对象是典型的洪尚秀作品主人公,一个貌似体面、实则虚伪自私的懦弱男子。
他会被老板娘无意识破而尴尬不已,又因为惠媛和其他男人睡过而大发雷霆,最要命的,他还是个动不动就哭鼻子的家伙,虽然导演教授也是普通人,但真想一脚踹他下南山。
旗在动,始见风。
看着男人哭泣的身影,惠媛起了恻隐之心,然而电影要表达的恐怕还是“爱之将死”。
即便惠媛想去美国,那也只是一个梦——跟跑到江原道避世一样的不现实,她很可能会踏入同一条河流。
从不动的雕像到无言的城墙,从地上的烟头到甘当隐形人的女性友人,《惠媛》道出这样的婚外恋情是穷途末路,但当局者为什么还是执迷其中,心甘情愿去犯贱或忍受。
很多时候,洪尚秀对作品当中的女性比男性要宽容得多。
这一次的惠媛尤其明显,她落单,但是没有随波逐流,表现得比男人更坚强。
随身听播放贝多芬《第七号交响曲》第二乐章,前后两遍,漫长且忧伤。
不少人看着可能会失笑,这般泡妞,真是太节约成本了。
洪尚秀一度对配乐非常节制,但最近几部,他像某个心血来潮的家伙,狂放通俗易懂的古典乐。
至于和马丁斯科塞斯通电话的调侃,说不定,那跟文艺女王于佩尔主动请缨一样,还真有其事。
【北京青年报】
#ICA 从前有个大家,大家里有个小家,小家里有个孤独的人在写故事,写的是…从前有个城市,城市里有个小镇,小镇里有个失意的人在做梦,梦的是…从前有个“我”,“我”中有三个“我”,三个“我”做了个无数的梦,整部影片在我看来仅有的现实是女主在不同地点的书写,的书写的内容就是在不同“我”下的梦境。
电影中的梦境明显带有弗洛伊德的梦境潜意识理论,一切的来源是悲伤与孤独,而这一切都与母亲的离开有关,本我中包含的压抑和情绪通过梦境展现,电影在我看来完全可以忽略叙事性,只是内心孤独的外化呈现。
书写剧本是自我的迷失,而剧本中的梦境则是本我与超我间的冲突。
电影的空间塑造的太好了,故事反而不重要了,那并不是日记,也不是记忆,更像是一个思考,而她写出的文字变成了稳定的空间,人事物经过这个空间,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这种形式感觉比《塔楼上》的行走更让我感到震撼。
录音机播放出来的音乐质感让我再一次感受到那可能是来自于另一个空间,就像《在水中》那段音乐的质感一般,仿佛来自于“我”(观众)的身边。
我觉得很多人都会有那种体验,就是做完一个浑浑噩噩的梦,梦中的一切甚至醒来后仍记忆犹新,然后一边疲惫的回味,一边惊讶于梦中自己的种种反应——并不得不承认那才是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城墙,老头,吃饭,几个元素的重复和堆叠,都让海媛的梦更贴近了现实。
我喜欢这部电影,喜欢它通过几段梦呈现出的,一个女人内心最深处的纠结和忧思。
在片尾处,她看见了痛哭的男人,她原谅了男人,可是一切都是那么苍白无力,交响乐曲的声音单薄而刺耳,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一切都没有生机。
然后梦醒了,海媛才会从心底明白这段情感再发展也只是如同嚼蜡。
所以说,最悲哀的事情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感情真实到苦涩。
我们匆匆经过一个书店,平淡的喝完一杯咖啡,枯燥又尴尬的进行一番对话,绝望的结束一段关系。
结果到了梦中,当它们重复上演时,偶然出现了,巧合发生了,一切或悲哀或幸运的,都变得充满戏剧性和仪式感。
再度梦醒,我们才发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无聊和绝望,总是差那么一点点运气,差一个和我们再重走一遍城墙的人,差一个留我们进书店转转的人,差一个更爱我们一点的人。
所以海媛是谁呢?
她是别人口中那个有点装有点神秘的混血美女?
是和老师维持地下情的卑鄙女人?
还是一个总是做着迷幻之梦的孤独者?
还记得那段平凡劣质的交响曲声效吗,当海媛激动得说出“我也爱你”的时候,那音乐声戛然而止了。
海媛,只是一个普通的渴望爱的女人而已。
开始很奇怪电影的名字为什么是“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惠媛”,后来有点想明白了,不知有没有遇到过那样的女孩子,遗世独立,像某种宝石一样,独自闪耀着光,可能看起柔弱内里却独立有主见,她好像不属于任何人,也不属于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像是一个异类,在电影里遇到素媛的人往往不自觉地把她当做一个特别的人来对待。
我见过一个类似的女孩吧,当我们刚刚进入大学开始灰头土脸的军训时,她就交上了女生口中最帅的营长(大三学长),围棋下得很好,从来独来独往,有种不属于这里的安然自得,后来转专业跳出了我们院的大坑。
这样的女孩子,我也很好奇她过得是怎样的生活,她的心理,毕竟我们永远也无法成为那样的人。
“所以不必保留,要随心所欲地生活。
”“不是越久就越了解。
”不论是开场电影明星妈妈,还是在图书馆和佑男童鞋倾诉内心秘密,亦或者美国教授,乃至最后惠媛和姐姐及她的情人一起爬山,都以梦的形式出现,梦是现实的实现。
在我看来,整部影片,只有惠媛和妈妈相处的时光是存在与真正的现实当中。
如果导演能在惠媛的梦境段落里用色彩之类的电影表现手法和现实加以区分的话,观众可能会更好理解。
不过话说回来了,导演没有这么做,是不是也正是导演的本意呢?
导演想要告诉我们,梦境和现实联系得那么紧密,简直是难以区分的。
亦或者说,整部电影基本上都是惠媛的梦境,叫导演如何用色彩来区分呢?
35分44秒:2012年3月21日、35分44秒:2012年3月27日、51分18秒:2012年4月3日,这是三个重要的时间点,惠媛用记日记的形式帮助我们观众区分梦境与现实。
姐姐和她的情人的关系,正反映了惠媛和教授的关系,只不过姐姐和她的情人看起来比起惠媛和教授开心的多,也让惠媛羡慕得多。
电影里类似这样的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反衬还有很多,以至于让这部电影成为了一部成功的出色的好电影。
即便这次将视角纯粹的放到了女性,这几年洪尚秀的电影真是几乎一个样子,或许他永远都在拍一出戏,但你还是不得不折服于他创作剧本的能力,以及与之适合的自我风格。
这样的导演可能拿不了熊狮叶子,但却会一直拥有固定的观众群,最后亦会在电影范畴内拥有自己的固定地位。
此外简·伯金 Jane Birkin的出现也算个小惊喜。
去年夏日國際電影節,看了洪尚秀導演的【他鄉的女人】(In Another Country/Dareun Naraeseo),覺得挺有趣;於是今年在國際電影場刊見到他的新作【白日夢女兒】(Nobody's Daughter Haewon),就決定要買票進場觀賞。
故事以日記形式敘述。
一開始,女主角 Haewon 的母親要移民加國,令她覺得很寂寞。
之後 Haewon 遇見法國來訪的影星 Jane Birkin,聊起要當女星的夢。
到後來,Haewon 決定要結束跟教授的不倫之戀,可是二人的關係卻是剪不斷、理還亂。
最後,Haewon 遇見一位來自聖地牙哥的教授,更考慮要跟他結婚……自己對洪尚秀導演所知不多,只聽說過他的劇本對白多,故事結構鬆。
若是這樣,【白日夢女兒】便秉承了他一貫的風格。
在九十分鐘的電影裡,栗看見一堆人來來往往,一邊喝燒酒,一邊聊些不著邊際的話;有些場面頗有趣(例如教授要 Haewon 扮在酒館門外與他偶遇),有些卻老土得要命(栗受不了那些夢裡夢外的場景),總的來說,值得回味的地方並不多。
大概栗習慣了看勵志片,覺得每齣電影都應該有其中心思想,所以看【白日夢女兒】看得有點不自在。
再加上珠玉在前,這齣明顯是比【他鄉的女人】遜色。
IMDB:http://www.imdb.com/title/tt2576522/豆瓣: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0535447/
今晚看了洪尚秀2013年的作品《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
恶狠狠的题目,预示着电影内容的遗弃感。
单身女遇到已婚男的故事,被洪导翻过来倒过去地拍,总能拍出新意。
那么多纠葛,那么多小心思,像掰饼似的,一点点掰开,渣滓掉一地,无法收拾。
狗男女也不全是甜蜜,也会有争吵,无非是散步、喝酒、唠嗑,换个环境,就以为换了人间。
哪儿那么简单。
秘密越怕被人看到,围观群众就越明了。
对于人畜无害的小伎俩,谁会有兴趣去点破呢?
大家只关心你俩上床了没有。
在夕阳西下的山头分手,不变的只有烈风中的旗子。
长城古旧。
洪尚秀也许想到了阿布拉莫维奇那场失败的恋爱?
就算破损了,长城仍然在那儿。
它没法验证什么。
重要与否,只在于谁曾经过那里。
这都什么狗屁 或许是我没看懂 但是除了女主好看讨喜之外 那个恶心的恋情同JB得不眠不休 推拉式的镜头 都令人想吐
6.7IMDb:6.6hr
跟恋人一起看洪尚秀是一件尴尬又过瘾的事 让人对感情鄙夷后又更为渴望
虐恋是个死循环… 看懂了别人也看懂了自己
男人们像苍蝇一样绕着美女
全片最后的那句话足以为电影加一分,一瞬间让人明白了后半段竟然全是梦境。这样一来,前半段的现实和后半段的梦境有了太多重合和值得对照的地方,可解读的细节比比皆是,一下子把电影从狗血师生恋拔高了很多。洪尚秀真的是个天才!
一贯的洪氏风格,他要走上侯麦的道路吗?
推拉镜头接受无能,洪尚秀要不然你还是花点钱买个steadicam或者轨道好不好?三颗星一颗给女主一颗给结尾,一颗给所有的似曾相识。
偷情男女对话剧,洪常秀的女主当小三的不少啊
其实也没怎么懂
女人眼中看到的依然是私心猥琐男。最近终于习惯洪尚秀的推镜了,完全告别剪辑,推镜来变换景别,也算洪氏标签了。不过他的长镜始终觉不出长,你会将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对话上。前面和学生一起喝酒那场戏真棒,各种尴尬气氛
美丽女孩的一个故事和片段人生。因为美所以可以造作。不是爱吧,只是有些人恰好出现,而你正好懒得走开。美国教授果真是理想型,所以是梦也不奇怪。
这家伙的东西都神神叨叨的
大段大段的单场景里的对话和长镜头露出不少多情忧伤却也很无聊的端倪。
看一部洪尚秀就想喝一次酒。
重复
剧情节奏挺慢,也没什么可多挖掘的,真的全靠女主颜值死撑。我只想像男主一样一直问女主,你为什么这么漂亮?p.s.我第一次见识洪氏镜头推拉术!太迷幻了,我再也不要看了,再看会笑死。
你太美了!老师您也很美!我爱你!我也爱你!然后呼啦一个粗暴的推拉镜头,然后段落没法过渡、叙事不好转场时,就用画外音塞一句人物独白,齐活儿!——洪尚秀的三板旧斧,每个片子例必耍一耍,每次都尬得我打着激灵大笑翻白眼。洪尚秀对爱情的恶意之深,就问你服不服。
不比他之前的某些作品好,在外遇的框架下探讨男人的虚伪、女人的无助,是不是到了红尚领奖的时候了,柏林会是他开始变得主流的地方?
重复与变奏。现实与梦境。吸烟与喝酒。地上的烟头,恋情的终结。看旗飘动,我们才见风。惠媛衬衫的深红和淡蓝。片头的?蓝和片尾的橘黄。最后,“你真漂亮”。从对洪尚秀的讨厌到喜欢,这就是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