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1.08#the bling ring# 不知道为什么我要为了一部从海报上看就无聊至极、肤浅粗糙的片子写这么多,可能是因为我要拿他写论文吧,也可能我就是这样没内涵的空洞的人。
That‘s so sick!
That’s so ill!
满脑子都是女孩子们令人无语想要翻白眼的空洞表达。
他们空洞的内心首先在语言上体现出来,无序的生活用物质填满,不断地寻求刺激和物欲的满足,一幅青少年躁动不安的情绪无处释放的图景。
一行人将自己的荷尔蒙诉之于所谓的时尚与潮流,导演枯燥的镜头与主角无聊无限重复的毫无内涵的语言表达一起,把这种令人不耐烦的不可救药的人生堆在你眼前,他不强迫但又必须让你看完,让你觉得自己的脑子被霸凌了一番。
就像主角随随便便游走在别人家里一样,这部电影把你的脑子当作自己的地盘,尽情娱乐,满载而归,并且恋恋不舍。
当然我的脑子并不如Paris Hillton的卧室来得好玩。
似乎只有奢侈品、豪车、盗窃、夜店、酒精、脏话才能获得快乐和价值,总结一下可能就是钱,是物质,因为最后主角们也是把偷来的东西换成了美金,也可能是想要追求那种本我的释放,所以无视社会规则与道德法律,自己做自己的上帝。
仿佛某一时刻,女主和男主像是青少年版的邦尼与克莱德,一样的充满美国元素,只是反文化运和随波逐流的区别,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的所有光鲜亮丽碎片的组合让他们迷失了自我,错误的指认那就是现实。
可他们却把新得来的宝物藏在床底,因为欲望最是不能公之于众。
外表、穿着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最终的归宿都是橘色外套——监狱囚犯装。
最搞笑最荒谬的部分莫过于被抓到偷窃后,他们居然享受自己的成名(无论是以任何方式成名)享受成为媒体的关注焦点,显得又自信又自卑。
就像她们无时无刻不在合影照像一样,镜头与闪光灯记录下来的瞬间就是他们碎片化的生活,他们从中选取出最得意的部分、最引以为傲的内容铺陈开来、一丝不挂。
包括后来媒介对于这件事情的解读可能又会操纵了另一部分青少年的行为吧…… 洛杉矶、比弗利山庄、好莱坞…… 那个曾经跳着追逐梦想的舞蹈的lalaland,也跑过一群迷茫失落的teenagers。
多好的片儿啊?
索菲亚肯定不能跟亚当麦凯似的叭叭叭的讽刺他们啊,要么怎么上人家希尔顿豪宅里拍镜头,甚至还有本人镜头?
怎么获得这么多的豪宅实景,真实的拍摄场地?
这个道理就跟《战争之王》受军火商投资一个道理,你总不能让人家投资结果在作品里对人家骂骂咧咧吧?
有些人一点也不懂站在导演角度思考。
(以上算是玩笑,我觉得索菲亚就是这种内敛的风格,毕竟他爸是弗朗西斯科波拉,看过他片子的人都应该会明白怎么回事。
) 这完全就是暗讽美国社会的价值观畸形,你说青少年小偷道德败坏,要么没人管要么天天在家跟她妈做晨祷,看安吉丽娜朱莉学品格的塑造,可他们有梦想啊,得去寻“梦”啊,他们看时尚杂志,以林赛罗韩为偶像,想穿高定戴名牌,想跟名媛学穿搭,他们就去富豪家里偷呗,那可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况且又这么“触手可及”,你说他们生活安逸,闲来无事怎么能去违法犯罪,更何况追求如此物质的东西,可你别忘了那样的社会所有人都以物质为最终追求,包括上流富豪他们自己,否则他们又怎么会天天向别人秀来秀去?
这就是美国上层阶级为社会树立的价值观啊,这就是赤裸裸的由上到下的价值观形成。
可笑的是,即便是站在上流顶尖的人,也一样会闲来无事,去珠宝店偷两万五的项链,电影结合林赛罗韩偷项链的新闻简直绝妙,与此同时,在她家就有几个青少年对偷她家里的奢侈品跃跃欲试,这是多么有趣的映照!
电影稳稳当当的展示了整个的事件,就像他父亲一样,索菲亚的叙事风格就是典型的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这种对事件冷静真实的展现就像老马丁,比如我最爱的黑帮片《好家伙》,而《珠光宝气》的结局其实更像《华尔街之狼》,畸形价值观下的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难免牢狱之灾,而当他们重见天日之时也绝对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会继续登上舞台风光无限,更恬不知耻的宣扬他们变态的价值观,最可悲的是,他们永远都会有一群忠实的、脑残的追随者。
(修訂版原載於《時代論壇》1359期,2013年9月15日)為了靚,你可以去到幾盡?
「衣食足,然後知榮辱」,在《閃閃靚賊》(The Bling Ring)中一群青春盜賊闖進明星家中偷走財物,並非為了「搵食」。
他們衣食無憂,卻知榮不知辱(直至被捕受刑)。
「榮」是要讓人看見自身美好的一面,而「美好」的定義則由傳媒所掌控,簡單來說就是要「靚」得像明星名人一樣。
「美好」只需用眼判斷,從表皮開始向外構築──還有誰理會內在的「本質」?
「修身」而後「齊家」,在今天意味著若不修身美容,難以找到另一半成家立室。
《閃》的幾位主角成賊入室,背後都是為了別人的認同:肇事者Rebecca渴望變得像她的偶像Lindsay Lohan一般,乾脆去Lohan家偷她的衣服,但她最愛還是Paris Hilton的家;男主角Marc情感上依賴著Rebecca,需要她的認同,變得唯命是從(況且他家境沒其他角色那麼富有,買不起的時裝就偷回來);Nicki和她的姊妹從小被母親銳意培育為明星,充滿「正能量」的家教使Nicki毫無羞恥之心,虛偽造作幾達從心而發的境地。
《閃閃靚賊》是真人真事改編,當年調查該案的警探Brett Goodkin 有份參與電影製作,而 被爆竊次數最多的名媛Paris Hilton不但借出住宅作佈景,而兩人皆親身客串,為電影增添了真實感。
另外,。
諷刺的是真實發生的案情又那麼令人難以置信:竟然真的有那麼多明星名人沒有為其千萬豪宅高度設防,甚至連門也不鎖;竟然真的有人膽大包天地直闖豪宅,沒想過內裡有否惡犬和自動警報系統;而最匪夷所思的是以上兩者竟然同時發生,才會讓連環爆竊案成真。
電影最堪玩味之處,乃幻象與真相之間己再難辨清。
若那「真人真事」如此離奇才被改編成電影,即使以「寫實」手法製作,結果也是虛幻的。
觀眾可以把電影跟「真實」對照,卻必須倚賴傳媒的相關報道(包括當事人使用互聯網自行發佈的消息)。
不過,那些訪問和報道又有多真實?
發達社會的實況是,媒體訊息已成了社會真實的主要構成部份,無數虛擬的、被複製的影像成了人們生活體驗的主要成份。
一個人和他的肖像畫比較,哪個比較真實?
傳統的看法是,畫像只是複製品,沒有那麼真實。
但《閃閃靚賊》的主角被時尚雜誌上看見的明星形像深深吸引,再走進那些名人家中,偷走後者的衣著和飾物,穿上自己的身,既是複製品,也是把傳媒再現的影像化為具體之物。
Rebecca和Marc一伙所追求的,並不是那些明星的演藝才能,而是他們的外在造型;而後者的形像則是時尚品牌和大眾傳媒合力營造的,讓名媛和藝員皆成為了協助推銷的模特兒,最終也是要消費者購買穿上身。
所以「靚賊」們所複製的,本來就不是哪個明星的「真人」,而是時尚企業希望會被消費者仿製的形像──只有被仿製之時,那些形像才會成真。
Nicki一家是戲裡另一主軸,也充份表現了真假難辨的境況。
Nicki的真人藍本是Alexis Neiers,如戲裡一樣,三姊妹被母親致力培養為明星。
盜竊案發生的時期,Nicki/Alexis和她的姊妹正參加真人秀節目Pretty Wild。
後來東窗事發,Pretty Wild乾脆把Alexis的案件當作節目內容播放。
Nicki/Alexis並沒有認錯,推說是喝醉酒後被朋友帶到案發現場的。
戲外,Alexis則一直堅持官方對她的指控以及傳媒對她的報道皆有偏頗虛構之處,而她將著書揭露真相。
這些資料當然都是透過大眾傳媒和互聯網發放出來的,但Alexis的形像卻是「虛偽」的。
飾演Alexis的Emma Watson的演繹獲得很多影評人讚賞,其演繹的真實性則以Pretty Wild的片段和Alexis在媒體上的訪問作對照。
演員怎樣「寫實」地扮演一個虛偽的人?
Alexis和她母親的表現皆十分造作,於是Emma Watson的故作浮誇反有「負負得正」的神奇效果。
Nicki三姊妹和母親之間看不到親情,後者只是全心把女兒塑造成跟自己一樣內裡空洞洞的人。
雖然此文的第一段提及主角像作賊是為了別人認同,但除了Marc對Rebecca的情感以外,那種認同的需要並非發乎內心。
Rebecca一伙中,只有Marc在爆竊之時充滿著「我們在犯罪」的危機感和自覺性,因此他也是在被捕後唯一真會自省的人 (跟Nicki假惺惺的反省作對比)。
也許那是因為Marc家境最差,最初穿著的衣服還是破破爛爛的,其盜竊就有具體的物質意義。
但其他人是貪得無厭,所需要的認同,就只是「被看見」的外在需要。
而這種「被看見」並非內心想法和感受的了解,而只是外觀的炫耀:靚,而非深入的了解和交流。
他們的仿效對像是明星,而「明星」就是「被看見」的直接比喻。
「不被看見」比作賊更可恥,所以他們把偷來的行當穿上身之餘,還要自拍放上Facebook,更在友儕間張揚去過哪個明星的家,既要人知,又要人見。
求仁得仁,他們被捕之後,真的成了鎂光燈下的公眾人物──只是其形像已非他們所能操控。
吊詭的是,Rebecca為了模仿其偶像Lindsay Lohan而去偷竊;但Lohan已成明星,結果也因盜竊而下獄。
那麼,也許Rebecca的行為並非僅是一種模仿。
2013年7月,美國《滾石》雜誌把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嫌犯Dzhokhar Tsarnaev的頭像作封面照,視他猶如搖滾巨星。
《滾石》頓成眾矢之的。
但在此之前,帥氣的Tsarnaev其實早已吸引了無數少女擁躉,《滾石》的行動只是隨後而來。
有一種東西,比成名和犯罪的慾望更原始、更徹底,那是甚麼?
导演:索菲亚·科波拉 主演:爱玛·沃森 泰莎·法梅加 克莱尔·阿莉丝·朱利安《珠光宝气》真是个好译名,尽管《贼伙帮》可能更清楚直白的点明了剧情,却误会了索菲亚·科波拉拍片的重点,索菲亚·科波拉导演的本片不是《十一罗汉》或《贼盗同盟》式以偷盗为噱头的电影,本片讲述了一个盗窃题材的真实故事,而故事的重点却不仅仅在于盗窃这个犯罪行为。
这部电影的盗窃案重点在于被盗窃的目标都是好莱坞的大明星,这些年轻人入室盗窃的财物都是名牌时装、手包和珠宝,光鲜亮丽的名利场对这些年轻人的吸引力是趋使他们铤而走险的根本动力,就像影片最后所说的,人人都想想他们(那些明星)那样生活,生活在加州的阳光下,看多了招摇过市的大明星的风采,想必难免心里痒痒。
其实这些孩子家境也算殷实远不到必须以此为生的地步,盗窃这些名人豪宅给他们带来的还有更深层次的一种快感。
堂而皇之的进出名人豪宅成为了他们和朋友炫耀的一种资本,所以“贼货帮”的成员们毫无避讳的与人们侃侃而谈他们的经历,这是他们值得炫耀的资本,让他们成为别人眼中羡慕对象的资本,他们的乐此不疲或许更大程度上是能借此成为别人眼中的“明星”,甚至可以得到媒体的关注,看看艾玛·沃森面对镜头时的侃侃而谈,就好像明星在做专访一样,说起那些冠冕堂皇的话得心应手的样子显然是有备而来,影片中妈妈的“谆谆教导”果然是没白白耳濡目染,做作的样子和明星般的口气十分到位。
熟悉索菲亚·科波拉的观众对于导演如此处理这个题材应该并不会感到意外,虽然这个故事很有潜力能拍得更加“精彩刺激”,但从《迷失东京》开始索菲亚·科波拉作为导演总能将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电影语言清晰明了的表达出来,她不妥协迎合的态度已经成为个人的一种风格,喜欢的观众相比也正是喜欢她电影的与众不同,而不喜欢的观众也正是无法接受她的思考。
就想本片,虽然评分不高,但个人认为水平不低,索菲亚·科波拉作为创作者书写的并非一篇新闻报道,她努力挖掘的是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背景,将本片仅仅作为一个真实事件来看是不够的,电影更像一篇深度报道,一切令人值得称赞的都在故事之外的点睛之处。
一个人可以拥有多少东西?
永远在你想像之外。
当镜头跟随那几个青少年的身影漫不经心的扫过那些明星们的豪宅,呈现在你眼前满坑满谷的华丽配饰和成柜的服装,不由的让人感觉囤积这些东西背后的主人是有多么的病态。
闪回的娱乐报道明星亮相镜头,闪光灯下身着华服像公鸡一样昂着头的明星们,在这里第一次显得前所未有的愚蠢可笑。
然后便是夜夜笙歌,聚会狂欢,乐此不疲。
这几个貌似只是故事陈述需要介绍被盗明星的简单镜头带给我的强烈感受便是:她们如此愚蠢透顶的生活竟然一直被推崇,她们的吃喝拉撒每天煞有介事的被报道着,而长久以来我们竟习以为常。
这是一个明星的一切都被过度消费结婚离婚生子就要上媒体头条吸引所有人关注无数人热议的病态时代,人们的生活要多无聊需要这些八卦琐事来支撑。
我们生活在其中每天都在被这些东西包围,身为有自己判断力的成年人都一不留神被这些东西吸引了注意力,更不用说那些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
美国主流文化一直以来输出的就是物质至上的观念,各路杂志每天推崇追捧着那些名车华服虚浮生活,瞧这就是名流明星,人人都该向往的生活。
青少年们没什么错,他们只是在全全拷贝自己偶像的生活,因为他们可以看到可以模仿的只是如此。
我一直很难理解希尔顿这一类人的走红,他们了解自己的影响力,享受着光环闪光灯追逐带给自己的一切但对自己的行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浑然不知。
整部片子其实是在掌掴那些paris hilton,lindsay lohan和越来越没有底线的无知无良媒体们。
我料想科波拉对这一类人是不屑的,但做为一个意识到这些的,一个艺术世家出身的女知识分子有义务站出来用巴掌掴醒他们。
科波拉有一定的时代警觉性,这个主题虽日常但敏感,作为一个身在其中的圈中人,话也不能说的太露骨,这样一来就使电影维持在了一个让那些低智商的lindsay lohan们看不出来的程度,点到即止。
看似平淡无奇不彰显自己的态度,其实是蔫儿坏。
这次paris hilton甚至出借了自己的豪宅拍摄,故事也是缘起自她,估计又可以做为她炫耀的噱头了,值得一提的是镜头里paris hilton那挂满了自己杂志封面照片的墙壁,so sick。
还有结尾,这一巴掌已然呼到正脸儿,lindsay lohan因为偷窃坐牢受到无数关注,小姑娘心想我做的和她是一样的事,理应要受到相同的明星般的待遇,那专访时洋洋自得的神态已然把自己当作下一个lindsay lohan。
一些人只看到电影其中几个雷同的元素就粗暴的把这部电影与同期的其他青少年主题的电影划为一类,最多的是与《春假》做对比,但春假是纯粹的纸醉金迷无脑狂欢加长版电音mv,乍一看开头他们都有相似绚烂的场景慢镜头肤浅虚荣的青少年,但除此之外他们没有任何可比性。
拍女孩睡房的色调很柔美,还有一些背景音等处理延续了她一贯的也是女性导演独有的细腻。
如果她是个出道不久的新锐导演想必会受到肯定(其实持有这种风格的独立导演不少,如著名的描写青少年枪击案的《大象》,也是看似平淡暗藏玄机便受到好评),无奈她有太多的光环所以注定大家对她有更多期待。
从迷失东京到在某处,她就已经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那就是表面看去完全不用力,而情绪和态度已隐含在每个看似轻描淡写的镜头里。
她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一贯的坚持,跟他的走苦大仇深路线的父亲截然相反,索菲亚·科波拉是个叛逆者,激怒大家的正是她的这种含蓄机智的表达,不使劲儿不死磕的态度。
自从《小时代》问世以来,有一件事足以证明这部不像电影的电影在中国获得的巨大成功,那就是每当人们看到一部堆砌浮华虚饰、空洞无物的电影时,都会说“又是一部《小时代》式的电影”。
《了不起的盖茨比》已然深受其害,最近的一个受害者则是《珠光宝气》。
拿后面两者与《小时代》对比多少有点侮辱巴兹·鲁赫曼和索菲亚·科波拉,但是这事实在怨不得别人——谁让你们两位把电影生生给拍出了那种气质呢?
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相比,《珠光宝气》当然天生资质更差一点,毕竟本来这桩好莱坞的真实偷盗案件可供挖掘的余地就不那么大,哪怕是没有看过电影的人,对此的第一联想也是铺天盖地的宝格丽和普拉达,犯案背后的动机也无非是贪慕虚荣和做着明星梦的迷失的年轻人。
其实,倘若紧紧围绕后者,深入地探讨这群在犯罪中沉溺享受还浑然不觉的年轻人的心理,这依然可以是一部有嚼头的电影。
例如薇琪(艾玛·沃森饰)在被捕后面对记者的采访俨然一个春风得意的大明星在镜头前侃侃而谈,甚至与母亲抢镜的一幕就颇有几分深意。
薇琪们贪婪地窃取帕丽斯·希尔顿和奥兰多·布鲁姆们的爱马仕铂金包和劳力士时,不仅是想窃取那种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更是想窃取光鲜亮丽的明星身份。
盗窃成为了他们追逐明星梦的退而求其次的方式。
他们虽然偶尔能在派对酒会上吸引一下周围人群的目光,成为他人的谈资,但大多数时间却只能像个完全不懂事的二货一样把几十万的名表套现成五千块现金。
足够讽刺的是,当他们以罪犯的身份被捕之后,镁光灯终于“如愿以偿”地对准了他们,无论如何,好歹算是个被公众关注的话题人物了。
可惜的是,索菲亚·科波拉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前者身上,她用巨细靡遗的镜头不厌其烦地扫描着希尔顿们的豪宅和鞋柜、珠宝和跑车,甚至让人以为科波拉是不是存心想黑帕丽斯·希尔顿(窃贼们进她家如入无人之境,竟然总共偷了5次)。
镜头只是不断在明星们的宅邸和窃贼们的换衣秀间来回切换,在华丽丽的表象下几乎什么也没有剩下。
唯一能看的,大概就是那帮青春美少女窃贼了。
(载于《电影世界》2013年11月刊,请勿转载)
女孩们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闪亮亮的珠宝,有牌子的包包,张贴沉醉的自拍,越过了界限。
可能我也一样肤浅,所以看到明星bilingbiling的衣帽间,羡艳着。
当瑞贝卡在她最喜欢的明星家里,手里拿着方形透明的香水瓶,在镜子面前凝视端详自己的时候,我觉得她真的很美,很美。
然而,一般人不会这么疯狂,不会这么逾矩,年轻人不在乎,即使被发现,你仍然能发现他们的漫不经心。
一开始就知道结局,这本身没有什么可猜的,可能已经不知不觉中,就看过相关的新闻了。
然而,在那之后,社会的态度,让我们来看看社会什么反应,希尔顿可能;都不会知道自己失窃,直到这些孩子被抓包,所以,这些真的是他们很看重的?
这些奢侈的东西,在一部电影中,充满讽刺地得到不同的对待。
他们偷得太多,于是五十卖包包,五千卖劳力士,明星也没发觉这些东西的消失,只是因为他们拥有太多。
所以,就像那个男孩说的,他们或许不是想要那些东西,他们想要明星的生活方式,他们更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这条短裙是否适合那件上衣,这套衣服要配低跟。
当然,他们因此出名了,这是我感触最深的地方啊,上法庭和走秀一样,在采访节目中借机出名,努力为自己洗脱罪名,排练好台词,准备好一场秀。
那个男孩,我还挺喜欢他的,他觉得愧疚,因为自己的事被人们知道后,反而拥有了粉丝,我想,这个世界的价值观已经倾覆了。
不过,这就是年轻哈,不属于所有人的年轻。
可能有些向往,真是不好意思,不过不适合,太胆小,太守法。
恩,还是觉得那个镜子前的女孩很美,她们有想要的东西,她们拿了,她们付钱了。
所以,一切东西都是要付的,看那些东西值不值得了。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覺得風格很Sofia Coppola(...),怎料來到豆瓣一看,果真是她執導的電影。
只能說她的個人色彩極濃,我很喜歡。
她的兩部電影'somewhere' 和 'The Virgin Suicides' 都是我的心頭好,所以對她特別有好感。
在她執導的電影下,鏡頭都極美,雖然劇情可能沒有太細膩,但鏡頭已經補足。
而且我喜歡她都能把電影題材拍得灰暗,寂寞蔓延整部電影...我覺得評分這樣的低,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有些人對這部電影有點誤會。
當然,開始我也被它的trailer騙到了,我以為這部電影就會像是美國式的青春喜劇,如Mean Girls etc.這些類型的電影,但是當我一看電影開首,我知道我徹底錯了。
這題材看似讓人熱血沸騰,但卻又是一貫的灰暗、對現時社會的諷刺--諷刺現時社會風氣,年輕人拜金現象。
每當他們竄到到hollywood明星家偷東西,我看見的只有空虛和寂寞;當看見他們沉迷靡爛,我只見到一些需要來填補心中空洞的年輕一輩。
而現時的年輕人大多不就是這樣麼?
對明星豪華生活充滿羨慕和渴望,一去甚麼高級地方、擁有甚麼偖侈品,就要立刻炫耀,放上網路也好,到處跟別人說也好,總之就是要人眼紅,嫉妒,以滿足他們的虛榮心,讓別人在意、關注自己,彷彿自己就是明星一般活在閃燈光下,擁有與明星一般的生活。
我覺得,是現在我們年輕人代的生活太空虛,所以非得要永物質和虛榮滿足自己,讓自己感覺自我良好,自以為很快樂。
而我們都深陷其中,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與他們一樣,對這樣生活有很大渴求和羨慕...到最後他們被發現了,我為他們感到莫名的感傷,亦為我們這一輩的年輕人感到感傷和可悲。
但,這就是我們現在處於的社會,不是麼?
多少人对奢侈品的痴爱 甚至可以变成一种谈资马克从头到尾都有些紧张 缩头缩脑的 看上去是一个真实的家伙 “快点,我们该撤了‘丽贝卡的淡定 有如一片平静的湖水 激不起一丝涟漪(如果不在另外几个小朋友面前炫耀的话 也能算是一个哲学的生活家了 )”再等等 过来看看这个“ 是故作镇静 在马克面前表现的特别 无法分享其平静的原因 是个不真实的存在 但这不真实却个电影带来了精彩 看上去有一股淡淡的忧伤 跟班的小朋友 是一种不劳而获的喜悦 有点2干坏事总是那么刺激 干完还会变成抹不去的记忆就像每天一成不变生活的一个精彩不是要煽动大家干坏事 但你心中的一个天使一个恶魔 小恶魔总是隐隐约约要跑出来 诱惑你
喜欢Sofia Coppola大部分原因是喜欢她设计的那只LV包,没有大logo没有烂大街的包型,真是低调奢华。
所以看这部片的理由也凑足了,Sofia,fashion,Hollywood,Emma Watson。
故事简单,被人诟病无脑青春片。
几个加州中产阶级无聊少年,时尚明星脑残粉,在逃课嗑药泡吧酒驾之外又找到人生另一G点,偷窃,去明星家里偷窃。
开头的Emma( Nicki),戴着黑超憋着眉头说着毫无逻辑的话,姐要搞慈善姐要做leader,看着别扭不过导演的Nicki 就是Hollywood 随处可见的弱智真人秀明星,作已经不够形容他们了。
我是赫敏粉丝,绕过演技好了,她在电影里的确是美翻。
Nicki本就是个无脑角色,满嘴谎言,脑子浆糊,故作姿态。
一个半小时下来最喜欢的角色却是Claire Julien演的Chloe,她什么都不care的样子让其他几个人在气场上就输了。
她比其他几位家底更殷实,所以她看起来更无所谓。
受良好的教育,家庭看上去还算圆满,不过谁知道呢,在华丽丽的外表下也许就是肮脏。
Chloe的无所谓更像一层茧,把金发嫩肉的她保护起来,有一种活死人的美。
没有人比Sophia更适合拍这部片子,她本就来自这样的环境,Hollywood和fashion。
这是一部无聊的电影,虽然只有一个半小时,我却觉得它好漫长。
怀着激动的心,慢慢被无聊和无力磨到不能忍受。
我们期待什么呢?
希望富二代们的生活糜烂疯狂,他们还要有复杂邪恶的内心,他们的生活布满狗血和刺激,事实呢?
他们生活在麻木里,就像电影之外的我们,被电影里bling bling的衣服包包鞋子烦到产生抗体,我们选择把电影大骂一顿,什么破玩意,年度烂片,他们选择,fuck you,老娘才没有偷东西。
主角们最多的台词就是,so cute,永远在镜子前换着一件件衣服,在夜店傻气地扭动再上传自拍,不断在名流家里狂欢,甚至面对被抓时的恐惧都显得那么肤浅。
而名流们,甚至被偷多次的Paris小姐也没有察觉,而电影里的影藏主角Lindsay Lohan也是个偷窃惯犯。
所以我觉得它是部不坏的片子,如果你们想看富人们的生活,这就是啊。
对于这么不被歌颂的一个故事,真没必要拍成一部聪明的电影,可惜的是反讽效果太令人失望了
emma watson太差
8.9;太高端了,感覺已經快要達到柯羅南伯格的Cosmopolis的水平了
真的非常气这部片子只有5.0
天下乌鸦一般黑
一点都不像美国
男主角估计是gay吧。
本来导演是想借助年轻人图样图森破爱慕虚荣的心理来说教,一不小心没把控好却满足了看官们的对明星私生活的窥探欲,当然此片也从侧面反映了米帝土豪们防盗意识之差,屈臣氏小姐蹩脚的美式口语和她的抬头纹一样让人感到不舒服。
什么玩意儿这是?索菲亚.科波拉看来就这糙性了。被一帮捧臭脚的哄着,去各大影展颁奖礼混着,于是真拿自己当个导演了。后半辈子不知道还改不改得掉了。
这部看似blingbling的浮躁片,其实它的价值观路数是对的!震撼结尾非常刷三观!
Emma的角色接受採訪的時候,扯得那些人道主義和領導者的一本正經樣,逗笑我了。
你有珠光宝气的豪宅,我有入室行窃的胆量。你有风光不再的一天,我有身陷囹圄的下场。每一段赫赫的人生,都会有默默的尾声。
这是真实且犀利的!!!
好傻好天真
我是抱着八卦的心态看的这电影,希尔顿的衣帽间,败家娘们的培训指南!
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
开头以为是“小时代”的故事……其实是一群“小时代”的脑残粉的故事。
厉害。
把这么有噱头的一个故事拍得平白如水,让同类型的《Spring Breaker》显得那么的出类拔萃。
让普通人猎奇好莱坞名流衣柜的流水账电影,角色扁平,主题浅显,节奏拖沓,唯一的亮点只剩下了猎奇,比如一而再再而三的进入明星的豪宅的叙事功能。索菲亚·科波拉这次和郭敬明的【小时代】一个档期,都是满眼的名牌,拍的一样的廉价,没内涵就算了,帅哥美女各种名牌依旧那么无聊透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