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封信

ラストレター,你好之华日本版,最后的情书(港/台),最后的信,Last Letter

主演:松隆子,福山雅治,广濑铃,神木隆之介,庵野秀明,森七菜,水越惠子,中山美穗,丰川悦司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0

《最后一封信》剧照

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2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3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4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5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6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3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4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5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6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7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8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9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20

《最后一封信》剧情介绍

最后一封信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岸边野裕里(松隆子)在姐姐远野未笑的葬礼上,遇到了姐姐的女儿远野鮎美(广濑铃)。无法接受母亲亡故的鮎美,也无法打开母亲留下的最后一封信。裕里参加了要和大家报告姐姐往生的同学会,巧的是,她的初恋对象镜史郎(福山雅治)也来了,两人在一封封书信的联系中串接起三人当年的故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他们想让我离开美国骗局奔跑吧!小百合酱极道鲜师2安德莉亚的爱上帝的口袋因为不是真正的伙伴而被逐出勇者队伍,流落到边境展开慢活人生吉尔莫女孩第二季扎职摩登女郎前世今生侠探简不知危情密友宏观世界绝命逃亡欢笑老弄堂无声的爱流金岁月掌中雀追凶爱情的结果勇者斗恶龙:达伊的大冒险请回答1997圣诞再临侦探的侦探窃听风云3王者天下2陈叔今年70岁突如其来埃及神2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最后一封信》长篇影评

 1 ) 最让人动容的两个瞬间

1.乙坂在学校抬头看到窗外的两个熟悉的身影的一瞬间。

2.在图书馆裕里的那一句“终于握到前辈的手了。

”没有看过你好之华直接看了这部,觉得这样的故事还是放在日本比较有味道。

唯一的遗憾就是为什他们当初没有结婚呢。

影片里也没有交代,看了半天才发现两个妈妈高中时的演员就是两个孩子,也很奇妙。

 2 ) 星星太阳

期望高了有点失望。

我看的第一部不是筱田升摄影的岩井俊二电影。

果然感觉逊色了不少。

不过我看《情书》小说的时候也很被打动,或许不只是视听出了问题吧。

爱,死亡与青春。

让成长中的少年们猛地收到死亡「不可幸」的冲击,再去描绘「身后事」相关他们或向上或向下的反应。

不过本作,是在有点俗。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说它是翻版《你好,之华》?

那下一部就看这个吧。

关于本作的一些,也留着一并说。

《燕尾蝶》还是初中看的。

当时看完就是李安看完《处女泉》后的感受,不懂,但大受震撼。

有空也再看一遍吧。

《Last letter》里很多镜头很有以前的风格,但是在本作一般的情况下,难以让人产生考据的欲望。

到了这种情况宣传标语才能打上“集大成”啊(虽然我并不认为本作集大成),之前看《蓦然回首》的宣传语也有这三个字,心想藤本树倒也没有到作者生涯晚年吧……

 3 ) 有一种电影,淡淡的告诉你 这是生活

昨天看了一部日片,《最后一封信》。

因为开始的絮絮叨叨,夏蝉乱叫,使我分两次才得以看完。

片子虽是看完了,有种感觉不可名状,今早偶然间看到一段话正合了本片:电影有两种,一种时刻提醒你这是电影;另一种淡淡告诉你 这是生活。

女儿问我片子里讲的什么?

还在剧中的我随口说:“失败者联盟”。

后来想了想还真是这样,剧中人物的各种感情纠杂,几无好事。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八,可与人言者并无二三”,这是本片最好的诠释,这人生的常态被夏日里的信纸引诱了出来。

片子以葬礼开头,以离开为止,这起止间沁满了二十五年的不如意。

让我感觉好像是在看一段林阴下的溪流,被冲刷的仅剩下叶脉嵌在水底,时常落下的叶子不断在水面浮沉,却不肯离开。

溪水依然清澈,好像洗干净的只是它本身,只有偶尔散落的阳光才能让这无人在意的露出短暂的色彩。

生活随着时间不停的流淌,我们沉浸其中,那镶嵌在回忆里的美好就好像片中的火花,在干净的镜头里幻灭。

那最后一封信没有我们,又只有我们。

关于导演岩井俊二记忆,最早是冬日里的《情书》,本片是在夏日,那是否有春秋二季呢。

羞涩的少年,晦涩的中年,成了很多日片的基色了。

看了本片,我翻出了曾在16年记下的一段话,是岩井俊二在一访谈里说过的“对于我们 现在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一味的回忆过去是不会有新的开始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当你有想要结束的想法的时候那也就完了… …坚持到生命的终点 人生才没有遗憾所以也想请大家努力保持“青春永不完结”这种想法”是不是在那个时候剧本就已经存在了,之后在18年先是拍了中国版的《你好,之华》练手(剧情完全一样),再在20年拍了本片《最后一封信》呢

 4 ) 最后,也是最初

第一次看久闻大名的岩井俊二,也许是拿《你好,之华》练过手了,这部作品有着我期待之上的质量。

福山雅治是一如既往的帅大叔,而广濑铃,森七菜和神木隆之介这三个年轻演员也不只是花瓶,三个人短短的几个高中片段,就把青春演绎了出来。

岩井一定是对信件有着别样的执着吧,故事的铺陈全由信件串起。

在现在这个时间段里,同学会的邀请信,裕里假装未咲写给乙坂的信,乙坂寄回到未咲家乡的信,鮎美和野颯香八卦性质的回信,还有婆婆让裕里寄出的信;高中时代,乙坂让裕里转交的情书,和裕里当面递给乙坂的告白信;大学时代,乙坂寄给未咲的小说。

如果仔细想想,似乎这每一封信都不太顺利。

不是收信人不对,就是寄信人从未收到期待的回音。

正是这一点一点的错过,酝酿了未咲和乙坂这最大的遗憾。

家暴男阿藤对乙坂说:“你从没有对未咲的人生造成任何的影响”。

而未咲对乙坂文笔的夸赞,却最终让他成为了一个昙花一现的小说家。

乙坂没能反驳,他该有多难过啊。

但也是这一点一点的阴差阳错,在最后似乎化解了一切。

乙坂寄给未咲的小说原稿,很可能就是未咲在绝望中最后的灯塔。

他差一点就拯救了她。

乙坂这时的眼泪,究竟是难过,遗憾,又或是有那么一点点释然呢。

而对小说内容的留白,让人不禁好奇,小说中描述的大学的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不光有留白,影片里也有几处刻意的重复。

一个是未咲的毕业演讲,一个是对隐瞒未咲死因的不解。

正如演讲里所说,不管将来有没有实现梦想,高中时光永远会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回忆。

尽管我们不知道未咲是否实现了梦想,但选择自杀也是未咲在世界里最后留下的痕迹,旁人又凭什么轻易用隐瞒来磨灭呢。

如果同学会再早一个月,如果乙坂坚持写信给未咲,如果他才是跟未咲结婚的人,那么是不是未咲会更幸福一点。

但人生没有如果,至少我觉得,最后知晓了一切的乙坂也不必觉得遗憾。

因为人生就是这样,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与他人逐渐疏远,又在某一个契机突然有了联系,希望能够补回中间消失的时间。

但若是能够再重来一遍,或许大多数人还是会经历一遍同样的剧情,因为我们总是做了当下最好的选择。

那么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吧。

从技术上来说,这部影片节奏缓慢,但也正好缓解了一人分饰两角给观众带来的时间线上的轻微混乱。

暖色调,不时穿插的航拍镜头,加上冷不定来一个小笑点,也给人一种温暖且舒适的观感。

难以想象,这样一部充满遗憾的影片,却似乎有着治愈的能量。

 5 ) 岩井俊二的最新力作,真的胜过《你好,之华》吗?

岩井俊二的《你好,之华》与《最后一封信》属于一本二拍,都源于导演自己写的小说。

除了故事地点与文化风俗上的不同之外,两部影片在情节、运镜与表演上还有不少颇为微妙的差异。

在具体分析这些区别之前,让我们先聊聊两部作品所共同拥有的核心架构吧。

先来看看剧本中的共性,为方便起见,我们以更早上映的《你好,之华》中的角色名字为准,并在括号中注明中国版的演员与日本版的角色、演员名。

影片以袁之华(周迅 / 岸边野裕里-松隆子)参加姐姐袁之南(远野未咲)的葬礼开始,随后,之华应邀参加姐姐的高中同学会,本想告诉大家姐姐的死讯,却被大家认成了之南。

姐妹两人的老同学尹川(秦昊 / 乙坂镜史郎-福山雅治)也借机和她加了好友。

回家后,之华的丈夫周文涛(杜江 / 岸边野宗二郎-庵野秀明)无意中看到尹川发来的信息,气得将妻子的手机弄坏了。

没有手机的之华只好选择用书信的方式继续回复尹川,但依旧假装自己是之南,且没有写自己的地址。

无奈之下,尹川只能将回信寄往之南高中时留下的地址。

这些信件被暂住在之南家的之华女儿周飒然(张子枫 / 岸边野飒香-森七菜)和之南的女儿袁睦睦(邓恩熙 / 鮎美-广濑铃)所收到,她们便借用之南的名字给尹川回信,好奇地探问两人的青春往事。

故事在此插入了另一条副线,即之华的婆婆与昔日英语老师之间的通信(一度被跟踪的之华误以为是黄昏恋)。

婆婆弄伤了腰,不得不卧床,便让之华帮自己送信,没想到英语老师摔伤了右手,于是就请之华代笔回信。

之华趁机提出借用老师的地址来给尹川写信(以免丈夫看到回信,再产生误会)。

随后,尹川按此地址找上门来,两人终再相会。

在长谈中,两人澄清了身份上的误会(原来尹川早在同学会上就看出她是之华了),并回顾了过去:当年,少年尹川(边天扬 / 少年乙坂镜史郎-神木隆之介)作为高三的转学生,先与少女之华(张子枫 / 少女裕里-森七菜)相识,接着又让之华帮他传达写给少女之南(邓恩熙 / 少女未咲-广濑铃)的一封封情书。

之后他才发现,原来之华自己拆信读了这些情书,却没有交给姐姐。

在追问之下,之华将自己的表白信递给尹川,得到了拒绝的回答。

不过,此后姐姐还是看到了那些情真意切的手信,并犹然倾慕于尹川的文采,让他帮忙修改了自己要在毕业典礼上演说的发言稿。

上了大学后,尹川与之南就走到了一起,但之华却与姐姐疏远了,对此并不知情。

然而,之南最终嫁给了一个名叫张超的男人。

张超(胡歌 / 阿藤阳市-丰川悦司)在婚后逐渐成了一个窝囊、酗酒的家暴者,随后离弃了她。

之南在抑郁与消沉之中多次割腕,最后自杀而死。

而尹川则始终沉浸在过往的美好回忆之中,一共只写出了一部小说——根据两人恋爱故事加工而成的《之南》(《未咲》)。

尹川继续搜寻之南生前的生活经历,他前往之南曾经寄给自己的贺年卡上的地址,遇到了张超的现任妻子纪宏(谭卓 / 名字不详-中山美穗),在她的指引下,尹川与张超在酒馆中会面了。

张超一边感叹自己的堕落与颓废,一边又数落之南是“一个没意思的女人,整天畏畏缩缩的,让自己看了就想打她”,同时还嘲讽尹川是没有用的作家,仅有的一本书还要归功于自己抢走了之南。

此后,尹川到即将拆迁的高中老校区故地重游,拍下不少照片,还碰到了周飒然与袁睦睦,她们带领尹川来到之南的老家。

在他祭奠灵位之后,之南的女儿告诉尹川,妈妈生前一直珍藏着他以信件的形式写给自己的小说稿,两人都读了许多遍。

她始终在等待着这个以母亲名字作为书名的深情作家,祈盼他有朝一日能够前来拯救她们,可惜她没有等到,在一个月前自尽了。

尹川最后将废弃老校区的影集送给之华,而之华也得以第一次和自己当年独自苦恋着的学长握手。

尹川感觉自己得到了继续写作的动力,而影片也结束于阅读之南的遗书(片名《最后一封信》的由来)——也是尹川小说的最后一段话,即当年他为之南修改、并由之南在毕业典礼上朗读的致辞:“今天,我们一起迎来了毕业的日子,相信中学时代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将是终生难忘、也无法取代的回忆吧。

如果你问我未来的梦想和目标,我一下也没办法说得特别具体,但是我觉得,这样也很好,这恰恰说明,我们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我们的人生选择丰富多彩。

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走在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上,也许有的人能实现梦想,也许有的人不能。

人生有艰难的时候,也有痛苦的时候。

在那样的时候,我相信我们一定都会想起这个地方,这个让我们觉得自己的梦想还有无限可能的地方,这个让我们所有人都平等、尊贵、闪耀的地方。

在这两部影片所共同拥有的剧作架构中,书信交往是串联故事脉络的核心要素,也是岩井俊二始终钟情的母题。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他的成名作《情书》(1995)。

两部作品中同时还有身份替换与错认(包括一人分饰二角)的母题,而图书馆也都成了男女主角相识与沟通的重要场所。

尹川早已识破给自己回信的人并非之南本人,却继续玩着这个身份错位的游戏,一如渡边博子在收到早已死去的藤井树的来信时,也选择了继续通信。

有人说,岩井俊二终究过分沉溺于那个依旧以书信为主要沟通媒介的时代(一如在情节中让手机损坏成为求助于书信的动因)。

但我却觉得,这种执守的姿态,在即时通信大行其道的当下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书信来往与微信电邮相比,自有其无法取代的价值。

细想来,写信人的一笔一画,都是一种身体性的产物。

水笔与墨迹正是书写者身体的延伸与馈赠。

朋友与情人之间的书信,花在书写上的时间往往更多。

见字如面,手眼身心共同融就的努力,既是躯体的绵延,又是人皆不同的个性化印迹,与毫不费力、字体均一标准的打字信息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书信交往便成了最适合于爱情的沟通方式,既间接又直接。

间接的是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但相距的遥远久长反而酝酿出更浓厚的情谊,直接的是字迹与笔触所传达的身体性,真挚之情将永远凝聚其中。

影片的另一个母题是无可挽回的错过。

尹川与之南之间如果能够及时沟通与联络,或许便能够扭转悲剧性的宿命。

但他也是幸运的罢,毕竟两人曾经共度了一段相爱的时光,而之华则不得不默默品尝着错过初恋的酸楚,成全着对方的情感夙愿。

这种无可奈何的错过,亦彰显于影片前半部的通信错隔与身份调换之中。

他和她的地址与姓名,似乎注定无法匹配相融。

过去与未来的关系也是纵贯整个故事的内核。

影片中的每一个主要人物,都恍若置身于过去的魔影之中,沉陷在回忆的泥淖里。

纵使是那个振振有词的酗酒家暴者,也时不时地顾影自怜、自怨自艾,丧失了主动走向未来的勇气。

更遑论写不出第二本书的失意作家尹川,以及仍然对初恋保有感情、瞒着丈夫主动与尹川持续通信的之华。

不过,在面对过于美好的过往,抑或至为痛切的回忆时,许多人都会甘于停滞郁结的生活状态,将自己放逐于那个既定而永恒的过去之中。

因此,我们甚至也没有权力指责或评判抑郁而终的之南。

在此,尽管不免老生常谈,唯有直面自我、正视自己的过去与未来,才有可能真正走出昔日的阴影。

影片后半段也因此呈现了一段自我和解之旅:每个人都通过重新了解过去,从而尝试放下执念,并从中汲取走入未来的动力。

那些因错过而无法挽回的遗憾,因一个个选择而导致的无奈与伤痛,或而会烙印在每个人心中,多年以后却至终能够拿得起,放得下。

只要直面自我人生的尘封死角,我们终将赋予自己继续前进的力量。

现在我们来谈谈这两部电影的主要差异。

首先是表演上的区别。

日版和中国版在角色上的差异,其实主要来自饰演妹妹的松隆子和周迅。

松隆子似乎更适合这个角色,因为她演出了一种懵懂、羞涩与稚拙相交织的感觉,特别是与少时单恋的学长第一次重逢和最后一次告别时的场景,两个人的表演对比十分明显。

同学会结束后,两人在公交站相遇,相隔老远地坐在长椅上,松隆子的表情显得有点紧张不安,都不敢正眼注视对方;两人在图书馆告别时,松隆子在握手时绽放出了笑容,并开心地叫了起来,直言这是第一次和学长握到手;另外,在她寄信时,也特意多看了几眼信封,才缓缓将其投入邮筒。

这些细腻而略微夸张的表演,都极为生动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反倒是周迅在这些场景的表演,几乎难以让人看出内心的感情,仿佛只是按部就班、一如往常地说出台词而已。

关于这点,可比较的段落还有很多,诸位有兴趣可以再做更多的对比。

《四月物语》里的松隆子《最后一封信》里的松隆子也很容易让人想起她在《四月物语》(1998)里的表演——一位腼腆的大学新生。

而十余年后,她在《告白》(2010)里却游刃有余地演绎了一位冷静、残酷而决绝的复仇者,这两个角色反差极大,但是她都演得非常到位,戏路之宽可见一斑。

这次的《最后一封信》距《告白》又过了十年,竟然再次演出二十多年前的那种少女感,实在厉害。

《告白》里的松隆子秦昊与福山雅治在两片中的形象都不同于过往角色,我们似乎很少看到秦昊扮演一个文弱书生,而福山雅治也很少在大银幕上留胡子。

但总的说来,他们两位都演绎得几无瑕疵。

胡歌与丰川悦司饰演的自甘堕落却偶有反省自思之心的渣男尽管戏份少,但也都立得住,尤其是胡歌的台词几乎改头换面,很接地气。

广濑铃和森七菜的表演,则明显不如张子枫与邓恩熙到位。

尤其是张子枫,她将爱而不得的怅惘与忧伤之情诠释得淋漓尽致,而森七菜的表现则差一点火候。

更有朋友说,广濑铃一如既往地面瘫完了整部戏。

这也是表演方面中国版优于日版的地方。

《情书》里的中山美穗有趣的是,中山美穗和丰川悦司几乎就是从《情书》穿越而来,而且都演了最后成为一对儿的角色。

看来,岩井俊二的确处处在向《情书》致敬。

而在人物设定上,庵野秀明本色出演身为裕里丈夫的漫画家,也颇有意味。

《你好,之华》里的对应角色只是普通的白领职员,而漫画家丈夫的设定,似乎暗示着妹妹总是对有创作天赋的文艺工作者产生恋慕之情。

接着看看两版电影在镜头语言上的区别。

《你好,之华》的镜头运动比较丰富,多次运用旋转镜头。

最突出的当属少女之华介绍尹川与之南相见时的场景,虽然经过了几次剪辑,机位也有所切换,但摄影机自始至终都缓缓围着人物旋转,不断环绕着身处青涩恋情中的少年和少女,恍若悦动起舞的心灵,透现着纯洁与真挚。

《最后一封信》则经常插入航拍镜头,相比环绕人物的镜头,增加了疏离感,但你很难说这是不可或缺的镜头编排。

此外,岩井俊二在中国版作品的前半段用了大量仰拍、广角与柔光镜头,完美营造出了青春往昔的怀旧质感。

后半程则用了偏暗的布光与较为阴冷的色调,尤其是尹川祭拜之南灵位时的场景,暗灰的阴影遮没了之南的黑白遗照,几乎难以辨识清她的面容,窗帘半合,整个房间也浸泡在暗淡的灰蓝色之中,阴郁而凄楚。

日版则可谓大相径庭,祭拜房中亦有明丽的阳光射入,显得不乏暖意,而未咲欢笑着的彩色相片始终被烛光照亮,清晰而显眼。

情感基调自然比中国版更多了几分积极高扬的色彩。

镜语上的另一差异在于,《最后一封信》比《你好,之华》用了更多的升格慢镜。

以乙坂镜史郎(尹川)在废弃教学楼里瞥见姐妹俩的女儿牵着狗跑过的场景为例,前者用了三段慢镜头,后者则仅有一小段。

就我个人观感,三段慢镜有点过多了。

不过,有人说,岩井俊二就是用用高光、慢镜和钢琴曲而已,对此我不敢苟同。

实际上,这三种手段虽然能够在形式上渲染浪漫氛围或者强化煽情效果,但归根结底,影响和控制观众情感投入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两项:人物是否真实可信,以及你是否能够与之共情(往往建基于过往相似或相关的人生经历或观影体验)。

缺了这两个核心,形式上的手段只会让人乏味厌倦。

最后,简单说说两部影片在情节或曰内容上的部分差异。

《你好,之华》直接以葬礼开篇,由之南与尹川在空荡荡的礼堂里排练毕业致辞作结,给人的感觉还是偏向阴郁和怀旧的,恍若一切都应该重新回到那个“让我们觉得自己的梦想还有无限可能的地方”,但我们都知道,回不去了。

相比起来,《最后一封信》首尾都是姐妹的女儿们(还有一位其他的同学)在风景秀丽的森林小瀑布处游玩的远景镜头(只是一个前推一个后拉,符合常规镜头语法),几人嬉笑着奔跑,格调欢快。

最后切为鮎美(广濑铃)的近景镜头,她若有所思地望着画面左方,之后渐次转向右侧,并迅速走出画外。

这是一个明显寓意着先回顾与思考过去(人类习惯的视线运动方向是从左向右,故左边代表过往或开端)、再快步走向未来的收尾。

结合此前提及的对祭拜灵位场景的布光、慢镜头的使用,再加上乙坂镜史郎与阿藤阳市酒馆会面场景中间或插入的华美镜头(鮎美与飒香穿着和服燃放烟花,非常是枝裕和的镜头),我们或许可以说,《最后一封信》是更为积极正面、乐观昂扬的版本。

在《你好,之华》的同学会场景(片头第二个段落)中,迟到的人是作家尹川,并且是他先注意到之华的,之华对此却没有真正回头。

相反,《最后一封信》对应段落里,晚来者是裕里,她多次凝视着乙坂镜史郎,但作家却也只是稍稍转头看了看她。

仔细分析,还能在两部影片中发现多处镜头与视角上的调换与对偶。

这也促使我得出一个不无浅陋的结论:两部作品应该是互补、共生的关系。

除此之外,两片还各自有一点儿增添的次要情节。

比如,《你好,之华》里插入了相当篇幅对于之南儿子的描写,他似乎很难从家庭的伤痛中走出,先是在影片中间点向奶奶发问:“人为什么会死啊?

”,随后又在遛狗时看到了地上一只死去的鸟儿,遂将家里养的鸟带走,独上高楼,将其放飞。

临近结尾时,又插入了他离家出走后家人费劲将他领回家的段落。

有人说,之南儿子的副线恰恰言说着他在生死阵痛面前的挣扎、领会与成长,或许的确如此。

但你同样可以将这段当作岩井俊二植入的闲笔,一如《四月物语》《花与爱丽丝》《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作品中常有的、看似散漫无关的情节。

事实上,之南儿子的角色在日版影片中几乎缺席(除了几人一起随着狗狗追踪行迹不明的奶奶段落),而《你好,之华》里甚至还出现了少年尹川的妹妹一角,存在感也很低。

另一方面,对之南儿子创伤心理的描写(以及父母在黑夜之中苦心寻找他的下落)也更加重了中国版影片的阴郁色彩。

《最后一封信》中比较有意义的添加情节,便是乙坂镜史郎为自己唯一一本小说的三次签名。

中国版中仅有一次签名,发生在尹川祭拜之南灵位时姐妹的女儿们向他陈情告白的场景。

而在日本版里,乙坂镜史郎在离开酒吧时又遇见了阿藤阳市的现任妻子(中山美穗),并应她的请求在书上签了名(《你好,之华》中尹川出酒吧后始终是一个人走路,没遇到熟人,值得一提的是他路过街头时,有人在进行电焊施工,夜晚明亮的电焊光实为妙笔)。

在乙坂与裕里在图书馆作别时,裕里突然想起来应该向他要签名,于是作家又签了第三本。

我们有理由推想,这三次签名会给乙坂的写作生涯带来更多助力,毕竟,为读者签名售书正是作家地位的象征之一。

至此,我们对两部作品的比较便可以暂告段落了。

我们发现,《你好,之华》与《最后一封信》难以分出确定的孰优孰劣,在不同层面上,两片之间有着互补共生的关系。

但不可否认的是,《最后一封信》与岩井俊二过往作品序列的联结更为紧密,感情基调也更为乐观高扬。

首发于公众号【冰红深蓝电影】,一起看佳片,赏经典

 6 ) 闪耀着光的那段时间

与之把这部电影归为爱情片我认为是青春片更恰当不管是鲇美、飒香还是未咲、裕里、乙坂都充满了满满的青春感讲述的故事也都是在高中时期发生的高中是情窦初开的年纪暗恋 守护在繁忙的学业中微微闪烁着裕里喜欢乙坂 因此偷偷藏着乙坂写给姐姐未咲的情书但是裕里在最后鼓足了勇气向乙坂表露了自己的感情青春由冲动填满哪怕知道结果会是什么乙坂成为一名小说家其实也受到了未咲和裕里的影响吧他想记录他会记录甚至在写完书篇的第一时间会再写内容一样的一封信寄给未咲希望她能做第一个读者尽管他不知道她能不能收到以及会不会打开看是多爱一个人才会把这个人的名字作为一本书名能提前阅读未出版的书籍这份爱悄然无声却又明目张胆裕里、鲇美、飒香用未咲的名义给乙坂写信除了对未咲的怀念更是想了解未咲以前的生活裕里对乙坂坦白真相时她说:或许只要有人不断想着某个人,就算过世也能存在这世上吧他们一直都想着未咲当鲇美拿出装满信的小盒子时乙坂满是感动我最喜欢的片段是在见过乙坂之后夏日的夜里飒香告诉鲇美自己暗恋着同桌预感暑假回去看到他 脸一定会很红鲇美大声的笑了出来这是鲇美第一次笑得如此灿烂不拘束两姐妹欢笑打闹让这个夜晚也变得又活力了起来最后一封信是乙坂帮鲇美改过的毕业演讲稿这段话写给乙坂和鲇美也写给即将高中毕业的你们更是写给怀念高中时期的我们

 7 ) 「不语102」终被记忆——《最后一封信》影评

观影后去补了中版《你好,之华》。

中日版的对比像极了导演个人的作业订正。

有一些故事的呈现本身就存在地域优劣差异,但不同方式的表达,让人看到了导演对艺术性的极致追求,或者说熟能生巧。

每一个角色的精髓都恰到好处被演绎,含蓄和深沉。

“小演员”和配角尤为突出,年轻版的福山选角非常成功。

同时也显得主角的主角性没有那么强烈,这一部分也和该版故事性弱化有关。

另外台词功力不错,读信的部分感人可信。

导演的日式风格的确节奏感好,快慢之间都应和人物情绪。

选用开头与结尾的青春感呼应,还有航拍视角和日系的充足曝光度,都使得电影表达的情绪一直是曝光状态,而非藏匿于故事本身。

这种情绪,再通过部分慢镜头和定格镜头的运用,达到两种和谐。

一来是电影情绪和现实导演个人情绪的应和,二来是观众对于逝去、遗憾、浪漫与深情的通感。

相较中版,日版更明显不为了讲述故事,且在细节处添加了许多更“合理化”的元素。

而配乐的选择、光线的处理,这些的配合都显得很熟练,尤其是校园偶遇和雨中送别,画面虽选用了表达青春逝去的“烂俗”场景,却依然达到胶片式取景的美,且美到“窒息”。

有一部分疑惑来自于主旨的模糊。

这样一部叙事手法重于文艺表达的电影,却无法读出主线里要表达的内容,仅情绪传递充足,而经典的画面几乎不具独创性,容易造成记忆困难。

不过这种纯电影技巧营造出的画面,大概也不是为了表现什么,仅仅是满足导演自己的剧本,或者说他自己的人生回望吧。

最后最后,为我的泪一个8分。

(文中图片均来自豆瓣)「不语」,公众号“不著”的艺术单元之一,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

 8 ) 日式青春与中式青春差别巨大。

这个剧本真的是不能再“岩井俊二”了,羞涩的少年时代,些许颓丧的中年时代,岁月跟随镜头在时光中穿梭,晦涩的美感,清淡的爱殇。

这些元素放在霓虹社会里,就是一个经典且动人心扉的忧伤往事。

但是放在中国,那种特有的“突兀感”就变得异常显眼,日本只要是带有关于青春,人生,岁月等标签的作品,总有一种日式独有的晦涩,这种晦涩从太宰治,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之中就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了,这种晦涩的艺术表达方式逐渐成为了日式温情文艺片特有的“滤镜”,而这样的“滤镜”恰恰与中国社交文化体系格格不入,虽然岩井俊二一直试图努力去做“本土化”改编,也请了陈可欣来帮忙,但是这个剧本的故事架构就是一部纯粹的日本叙事剧情文艺片,以至于无论你怎么努力去调整,怎么努力去做本土化改编,但依旧会给人一种极强的“矫情感”,那种专属于日式的晦涩,压抑,宣泄通通都变成了无病呻吟式的矫情,这就是你看《你好,之华》最直接的观感,就像是被人摁在水里,一直喘不上来气,而最后的情感释放方式又完全get不到中国观众的“痛点”,以至于看完整部作品,我仿佛感觉自己已经被活活闷死在水里了。

可这个故事与人物放在日本社会之中,你就会觉得很顺畅,很舒缓,一切都恰到好处。

与说到底就是文化层面的冲突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9 ) .

但人生没有如果,至少我觉得,最后知晓了一切的乙坂也不必觉得遗憾。

因为人生就是这样,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与他人逐渐疏远,又在某一个契机突然有了联系,希望能够补回中间消失的时间。

但若是能够再重来一遍,或许大多数人还是会经历一遍同样的剧情,因为我们总是做了当下最好的选择。

那么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吧。

从技术上来说,这部影片节奏缓慢,但也正好缓解了一人分饰两角给观众带来的时间线上的轻微混乱。

暖色调,不时穿插的航拍镜头,加上冷不定来一个小笑点,也给人一种温暖且舒适的观感。

难以想象,这样一部充满遗憾的影片,却似乎有着治愈的能量。

 10 ) 不同语境下的相同故事

大概是岩井俊二自己也对《你好,之华》不够满意,才有了重拍的日本版《最后一封信》,同一个故事换了一种语境,放在日本就完全没有了违合感,能细细品味出导演的那份细腻。

松隆子不管年纪多大,始终拥有着《四月物语》里的那份少女感,就算在日剧《大豆田》里也是一样,少女感暴棚的母亲,这就象是与生俱来的一般,周迅的身上就没有。

我完全没有看出男主是福山雅治,而第一感觉就是导演对这个角色的选角的标准是统一的,感觉和秦昊的身形气质很接近。

当知道男主是福山雅治后有点惊讶,我的记忆还停留在《同一个屋檐下》。

中山美穗出现时我也只是眼熟了下,而后才反应过来,连《情书》的女主也被请来客串了。

说白了本片就是《情书》的延续和回忆,但你观看《你好,之华》时是没有这种感觉的,就象丰川悦司来出演,比胡歌更适合那个角色。

对于喜欢岩井俊二电影的粉丝来说,本片能找到所有关于这一切的欢喜。

影片的故事和以往一样,伴随着美好与死亡,青春的美好伴随着残缺,过于完美就不是岩井俊二了,大约观众们喜欢的就是他那份残酷的美。

人们不理解未笑为什么没有选择镜史郎,因为这是现实与想象的距离,命运的未知与不确定性才是人生的意义,你可以理解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里吴迪为什么会爱上张明,理解了便明白了未笑的自杀。

整部电影的基调是洋溢着青春的美好回忆,残酷只是被隐藏在这下面,愿意品尝就挖下去。

《最后一封信》短评

纯爱是只在日本还没灭绝吗

8分钟前
  • Cynthia
  • 很差

好,是很好,但就是审美疲劳了,原滋原味什么时候也可以变成值得褒奖的理由了?

11分钟前
  • YWCJ
  • 较差

剧情依旧平庸,但背景换回🇯🇵起码对味儿了~

13分钟前
  • 超酷的小七
  • 还行

《你好,之华》的违和感消失了。虽然中国版我也很喜欢,但是我觉得这个故事果然还是太日本了。航拍加配乐就是冲着我的鸡皮疙瘩来的。

16分钟前
  • 白吃猪排
  • 推荐

很失望。目前看过最煎熬的岩井俊二的片。没有清晰的主旨,一下讲这里一下讲那里,每个板块之间都没有情感上的关联,无法互相产生共情。作为一部以悼亡为主线的电影,我在其中感受不到远野未咲本人闪闪发光的内心,所以看着十分困惑。不必要的情节很多,精简一些会更纯粹。

17分钟前
  • 跑路江湖
  • 还行

虽然比来比去也没啥意思,但是一本双拍不可能不比。松隆子福山>周迅秦昊,森七菜和丝丝被中国版双杀,谭卓≈中山美穗,边天扬>神木,当然日版在整个环境和背景构成上自然多了,毕竟是岩井主场优势。

20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広瀬すず的少女感很耀眼(遇到福山雅治那场戏简直在发光,想上去摸一下她的手臂)

22分钟前
  • AMY园
  • 推荐

松隆子稳啊

27分钟前
  • 衫弃
  • 还行

没看明白……

31分钟前
  • 较差

丰川悦司那个前夫的角色丰满了很多,坐在酒馆里一席话,隐隐约约透出来的像是作者对书写人的能力,以及这样似乎纯粹温情简单意图的不信任。这样奇怪的游离在整个主线展现出的积极情感之外的情绪,在结尾广濑铃和神木的信中再次浮现出来。滤掉抒情的音乐,我们不禁要问,未咲之后人生里那些遭遇和结局又怎样算呢?是否眼前这样大家一齐向前看的充满理想主义的信念就够了?在蕴含希望的结尾透出带有丝丝凉意的黑暗底色,岩井抽掉中国版的环境描绘,无关情节以后,这种主题涌动得更加明显了。在这之外我很感动的两个点仍然来自《情书》和《四月物语》的旧模式:伸手握住学长的手一刹那松隆子少女般的激动(日版裕里选角真好,她比周迅贴近人物特质多了),以及广濑铃突然认出福山雅治的一瞬,母亲的灵魂那时好像跨过重重阻碍和记忆的迷雾降临在她身上一样。

32分钟前
  • Pretend
  • 推荐

这才是岩井俊二啊!少年时的爱恋多么浪漫、多么遗憾,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等我们成年之后,如何回首看它、怀念它……

34分钟前
  • heima624
  • 推荐

难道不应该是一个齐心协力把家暴男抓起来的故事吗

37分钟前
  • River
  • 较差

一本两拍。比中国版的好太多。弄砸了就是江郎才尽,弄好了就是实验成功。恭喜导演实验成功。

39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现在想起来,所有关于写信这件事的浪漫与深情,被日式影像填满了记忆,从最早的《情书》到近两年的京紫,中间还有来自坂元裕二时不时的剧作敲打,等待的焦灼,收信时的喜悦以及回信时的字斟句酌,是如今这个一切过于快捷便利的时代不可再现的情感体验。在《你好,之华》里感觉到的一切违和都消失了,毕竟这是一个比起中国,更适合发生在日本的故事。就像新海诚的主角永远是少年少女,最真实的岩井俊二大概也停留在了90年代与21世纪初的几年,他们不厌其烦地描绘着青春时代的一幕幕风景,我们流连\留恋于年轻这件事,因为那时还以为“未来有无限的梦想和可能,每个人都可以平等而不凡地活出自我。”

41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X】于我而言,岩井俊二大概是最无聊的作者之一,配乐的品味也差。

42分钟前
  • Cardinal
  • 很差

套用了查令十字街84号的构想,再混入四重奏的日式逃离。素未谋面改为再未相逢,略有波澜总体低于预期。

45分钟前
  • 麻麻睇
  • 还行

岩井俊二最好永远都要拍写情书。整个故事充满错过的不甘与无法圆满的遗憾,但还有点向上的希望。视听语言做了好几个经典泪点,电影的厉害之处就在这里啊。神木和丝丝的旁白很棒,一直觉得丝丝声音好听,丝丝演技可以。当然神木更是出神入化,完全演活一个遇到初恋的转校生,他的声音是瑰宝。少年时代和女儿选择同样的演员,就好绝。要放弃过去,要和自己和解。很喜欢福山叔的哭戏。多少年过去,从情书开始,我还是吃岩井俊二这一套。

49分钟前
  • 明太子蓮根
  • 还行

冷饭也不能这样炒吧.......= =b

52分钟前
  • feather
  • 较差

四月情书海街物语

55分钟前
  • LB
  • 较差

「口止め料だよね」「違う 人聞きの悪い」笑笑 松隆子的表情动作 把角色演得活泼可爱又有人母温暖的安心舒服感 太喜欢了(中山美穗这大概是我觉得最有好感的角色了(啤酒是可以提前打好 出单前扎一下筷子就行吗 早几年知道就好了🤣(为了kamiki看的 虽然镜头超级少但在有限的镜头里还是很皮ww(故事挺温暖的 大概最近心情好所以看什么都好看吧

57分钟前
  • Kix3_ガラクタ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