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林寒战
В тумане,雾里人鬼神(港),在雾中(台),V tumane,In the Fog
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
主演:弗拉基米尔·斯比尔斯基,弗拉季斯拉夫·阿巴申,谢尔盖·科列索夫,Nikita Peremotov,尤利娅·别列希尔德,Kirill Petrov,Dmitriy Kolosov,Stepans Bogdanovs,Dmitriy Bykovskiy-Rom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荷兰,白俄罗斯,俄罗斯,拉脱维亚语言:俄语,德语年份:2012
简介:1942年,苏联的西部前线,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德军已经大规模地袭来,占领了这片地区。一个男人被错误地控诉里通外国,于是在活命和尊严之间,一个道德的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详细 >
节奏实在太慢,昏昏欲睡,半小时就能讲完的故事用大量的长镜头拖的很慢,压抑得不行。
人性在战争中。。。。
一直记着导演前作《我的幸福》的邪恶与汉内克,所以一直期待他的这部去年戛纳系的新作,果然不出所料地心甘情愿地又被导演不紧不慢地牵头鼻子走了一圈儿,说白了就是找虐。
导演是拍纪录片的,怪不得那么注重描绘人与环境的状态,开头和中间的两个从背后近距离跟随人物的长镜头非常棒,观众如同进入到了场景中,零距离感受那萧索,窒息的气氛。后来的《索尔之子》就在这个路子上走的更极致。主题也发人深省,战争就是制度之恶的极端体现,本来邪恶的更邪恶,本来怯懦的更怯懦,本来勇敢的会牺牲,本来质朴的也死亡。PLUS:我总惦记这男主脱下的那件外套,平日里普通人最珍视的东西,被所有人遗忘在那幽深的白桦林中。
看了影评才看懂 导演你起码给个说明呀 纯猜剧情 这个太不人性化了……
瓦西里·贝科夫似乎永远在描写二战时白俄罗斯森林中严酷的游击战,带有强烈道德的拷问,获得“战争中的陀翁”美誉,根据他小说改编的《升华》堪称一曲受难挽歌。2012年又一部改编影片《雾林寒战》颇受瞩目,导演Loznitsa纪录片出身,冷峻到极点,相当考验对观影者的耐心。
剧情太慢了,比较喜欢老实的铁路工人一角。
洛兹尼查这叙事堪称当今影坛一朵奇葩,可以持续关注一波
其中有句台词很有趣,说“战争,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整个片子聚焦于三个角色,解释了他们为何会踏上这样的旅程,有被德国人利用来吸引游击队的无奈,有对德国人决绝的反抗,也有在战争期间只想苟命之徒。其实那个被德国人放了的人是最不幸的,他既没有苟活,却还被人唾弃,那些曾经尊敬的他的人如今却唾弃他。结尾的枪声很有趣,像是他自杀和那俩游击队队员并排死去,可能也是可以落得一个被德国人打死的好名声。 2025-1-2看
还是有点意思的,🈶文学性,是相信德国人还是苏联自己人,反正最后这两苏军都死了,铁路工人是自杀了还是被德国人打死了不得而知,只听见最后一声枪响,结束了。
#BSFF5 动荡战争,人命草菅,或懦弱,或果敢,或委屈,机缘偶遇的三人,都无奈淹没于时代的迷雾中。编剧的创作点不错,但导演的创作决策真是令人费解。本就平淡的故事,使用中长静态镜头,把节奏拉得极慢。多视角加插叙回忆的叙事,又把故事打得更散。最后的对白设计感也太强,太说教。倒是几个人物形象蛮鲜明的,尤其蒙受冤屈的逃犯,可惜了。
愿意苟活还是为尊严死。没有说教,只有一句I can't do it。
洛兹尼察太精准了。但是节奏太他妈慢了
由一次失败的林中行刑,引出了三个小人物在战争时期各自的“革命往事”:年轻的愤青修车技师,老实无辜的铁路工人,懦弱贪婪的游击队小偷……在愈发模糊的雾林中,所有人都逐渐深陷战争荒诞的死亡和绝望
故事太过简单,视听语言过于粗糙
了解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正义观,生死观,落后地区的观念。关键让人对俄罗斯文化村落生活有了深层体会。
老式苏联电影特有的慢节奏以至于都要睡着了
很有深度和新意的电影。就是故事展开的太拖沓,毫无节奏。摄影相当棒,油画色调老苏联的确是有一套,而且不缺传承。
置于二战这个大环境下探讨人性,看似有点闷,但其实内心的冲突还是刻画得蛮精彩的。摄影很棒。想起黑塞曾经写下的话:我们看到的事物......同时也是自己心中之物,真实无非就是心中的真实,因此,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不真实的,因为他们只将外界的景象当成真实,压抑了自己内心的世界。
无配乐自然光,纪录片出身的导演采用平实的镜头讲述故事。卫国战争无布尔什维克的出现无疑是高级的,秉承一贯朴实信仰的主人公被误认为是苏奸。一次次想置之死地的都是同胞,几次三番拯救其性命的却是侵略者德国人。主人公和游击队员面对德国人的一组正反打也颇具讽刺意味。最后雾蒙蒙一片的枪声也可谓是普通人一种深层次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