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中国何其困难,可他们不论贫贱始终坚守着中国人压不弯的脊梁。
李人杰的原型是李汉俊,他是中共一大的参与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就是在他家举行,也是他促进了中国的第一次由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革命。
“不只是政治,还有学问、经济、艺术,全都在走向堕落,人民放弃了学习和思考,仅存的贤人们也处于失望之中,或者在等待奇迹,这种巨大的混沌状态,无法承受的罪恶横流,还有成为了罪恶的牺牲品的弱者们,您想如何应对呢?
”“需要社会革命,为了达到目的,我认为只能依靠政治宣传,的确很多民众已经堕落,但是有一些年轻人心中已有新的意识觉醒,他们热切期盼着学习,但是学习的书和杂志根本不够用。
”虽已被西洋同化,但旧上海仍然保留着古典中国的美,是绿牡丹他们用京剧捍卫着中国传统文化为数不多的硕果。
她们身上还存有半殖民统治下的人情味,她们会分食沾上已经死去的至亲血液的桃酥。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至亲的血液在自己身体内流淌,增添了浪漫气质的“人血桃酥”像极了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
看完了目前出的一集,不知道是抱着什么心态点开的,可能是“松田龙平”和“上海”这两个关键词勾起了我想看的欲望吧。
果然,无论是横看竖看,中国近代史都很屈辱啊!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几番泪目,吾辈当自强。
虽然是日剧,但对中国人来说很有爱国教育意义。
看得出此次的制作片方也是很花心思的,不知道是不是在中国取的景,画面很有厚重感,处处可见用心。
“君尚青年,勤勉苦学,定有好职”,第一个泪点。
很久没有一部作品让我有写长评的欲望了。
日本作家笔下的中国,无论真实与否,总是让我觉得很有趣。
比如太宰治为鲁迅而写的作品《惜别》,“打算描写仅仅作为一位清国留学生的「周先生」”,书中描写到鲁迅人在异乡的敏感自卑,甚至唱歌跑调,这些都是我无从知晓的。
与从小接受的严肃悲愤的斗士鲁迅的伟光正形象完全不同,却格外鲜活。
英雄也不必是神,英雄也可以有弱点。
这部《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与其说是单元剧,不如说是一部纪录片形式的电影。
以芥川龙之介的原作《中国游记》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温情的改编。
记录了日本大正十年时芥川龙之介先生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特派员,在中国生活四个月的历程。
电影的细节做得很到位,下船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驻足校对了自己的怀表时间。
由钟表细微的齿轮推出了本片的主旨。
“我没有任何一种良心,我拥有的只是神经而已”
大抵是说,用细微神经去体察周遭的一切,而努力不去批判和干涉吧。
芥川龙之介之所以愿意在混乱时局下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一方面是因为从小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熟读西游水浒三国等名著,向往过去的中国,对于混乱无序民国时期充满观察欲望。
第二重目的竟然是为了摆脱纠缠不断的女人。
看到这里我露出了“不愧是你”的笑容。
题外话:松田龙平饰演这种肾虚角色合适极了而讽刺的是,他到中国学会的第一句中国话居然是“不要”。
在西餐厅,看到买花老妪的玫瑰花被美国大兵打翻倾洒一地时,起了恻隐之心,遂买了一枝。
谁知后面竟被老妪死死纠缠,定要他买下所有花朵。
善意被消费被践踏,导致芥川龙之介不禁感慨,对于这样贪心的老婆婆卖出去的玫瑰,感到有些可怜。
比起人性的丑陋与可悲,我更在意玫瑰。
(这里实在是太美了忍不住放一张截图)会见章炳麟的部分,关于要不要生炉子的讨论也非常有趣。
芥川先生自己觉得很冷,却不好意思直言,想让翻译用中文再问一遍自己冷不冷,给章炳麟听,作为暗示。
而翻译问要不要生炉子时,芥川先生又拒绝了。
文人骨子里的“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分国界。
我边笑边叫绝。
接下来就到了我最喜欢的南国美人篇。
芥川在阐明了自己对于女性耳朵的性癖之后,本片我最喜欢的角色露露(乐乐)登场了。
露露是一名“相公”,也就是男娼。
又聋又哑,却知书达理,写得一手好字。
初次见面便配合众人,装神弄鬼着实吓唬了芥川先生一番,作为赔罪,跑腿帮芥川买烟。
芥川给的钱不够,露露娇羞地讨要更多钱时,着实可爱到我了。
而露露拿了钱之后,就一去不复返了。
同僚说想必是骗钱跑了,而芥川坚持认为是露露是单纯的好少年,一定是出了什么意外状况,导致露露未能复命。
但而在同僚说露露是男娼时,芥川立刻下意识认为被露露骗了钱。
翌日,芥川与露露重逢,露露给了他买好的烟以及找零。
并且用纸笔和芥川解释道,是因为附近的店没有这种烟,而他买完回去后,发现大家已经走了。
事已至此,芥川十分羞愧,发现自己和其他人一样,因为身份对露露有了偏见。
连忙道歉。
后续更知道了露露的身世,原本是大户人家的少爷,因为流离失所,又聋哑,最终只能卖身活命。
太美了。
众人在旁边觥筹交错之时,芥川与露露二人在房间角落,跨越言语与生理,以纸笔交流。
芥川问露露是否喜欢读书,劝露露勿吸鸦片,希望露露进步,这段让我感受到了芥川骨子里的傲慢,或者深入男人骨髓中的救风尘情节。
而这一举动,也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露露丧命于工人劳动运动之中。
觉醒,是要付出代价的。
最终,所有人沉默地服下浸染了露露鲜血的饼干。
至于京剧观赏的部分。
初时,芥川龙之介全然没有好评,无论台下怎样叫好,他只觉得台上乐器吵闹,台后脏臭如百鬼夜行。
但还是出于文人的风雅,向美丽至极的绿牡丹献上了精心准备了一支白玫瑰,一段时日后,芥川突然理解了这份喧闹对于全身鲜血的中国的抚慰意义。
欣喜激动购买了大量的鲜花,深深为绿牡丹的美丽动容。
但也非常芥川的忠实记录下了绿牡丹形象全无的擤鼻涕时刻。
华丽衣袍下,虱子横行。
一如当时的上海。
这部作品,对我而言,是一部展示了芥川式浪漫的作品。
染血饼干的部分,拍得极具美感。
不知道是事实,还是芥川的幻想,把心爱之人的鲜血一口口服下,与自己融为一体,永远记住。
对于流浪者的幻想也颇为有趣。
在中国的小说中,神仙时常会化身为乞丐,之所以文学作品中会有此形象,我认为多半是因为贫苦人民的幻想,神仙若居于深宅大院,又怎么会帮到自己呢。
芥川认为这很浪漫。
这也是不知饥寒的文人独有的浪漫视线吧。
芥川自杀时,穿的正是使用中国布料制成的浴衣。
很难说这次中国之行与他的离去没有干系。
把中国当成理想家园,来之后才发现满目疮痍,全线崩塌。
爱之深,恨之切,最终的一程,也是这般潦草糟糕。
对于心死之人,无处不是异乡。
NHK拍摄的《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纪录片,看起来中规中矩,基本上还原了《上海游记》的内容。
芥川在中国的四个月,走访了青楼,拜访了章炳麟、郑孝胥,目睹了工人运动,也见证了中国底层民众的悲惨命运。
在他与青楼女子玉兰和男娼露露的接触中,他看到了中国底层人民的隐忍与刚烈。
纵然街头遍布乞丐、强盗,还有非常糟糕的国民性,芥川对中国的堕落深感痛心,但他对中国并没有丧失信心,依然寄希望于后辈,劝勉李人杰投身创作,唤醒国民。
松田龙平诠释了芥川对中国复杂的情感,在剧中始终保持一种疏离感。
作为异乡人也作为旁观者的芥川,对当时乱世的中国感到不适、不满,向章、郑寻求中国变革的方法时,又常常感到困惑。
目睹了工人运动被镇压,百姓流离失所,横死路边,更是痛心。
特别是他买了一叠书要送给露露学习,却惊闻其死于军警的棍棒之下。
与众人吃下那带血的饼干时,芥川感受到了震动,认为这个国家必有崛起之日。
青楼女子玉兰是我非常喜欢的角色。
之前读《上海游记》时对她颇有印象。
其情人被砍头,她将饼干蘸了情人的血吃下,道:“我愿吃我家黄老爷的血。
”芥川在《湖南的扇子》一文中记述了此事,他认为湖南人的勇气与智谋可嘉。
我还记得一篇《南京的基督》,讲的是一位笃信基督教的妓女在染上梅毒后便坚持不卖身,不将病传给他人。
但她误认为一位老外便是基督,老外硬是要与她发生关系,妓女以为基督降临解救她,便与其发生关系最终将病传给了老外。
而老外不过是一个赖账的嫖客,并不是什么基督。
芥川记述了许多有情有义的妓女,也记述了许多徒有虚名实际上品行低下的人物。
比如戏子绿牡丹,虽然戏演的好,却在后台徒手擤鼻涕。
还记得芥川写到看见一个中国人随便就把小便尿到湖里,他感慨这个国家纵然动荡不安,可人民还是可以如此坦然地随地大小便,可谓非常麻木。
当时在微信读书读的这本《上海游记》,看到有人在评论区里说作者辱华。
真是哑然失笑,不知为何如此见不得别人的批评。
芥川只是如实记述他的所见所闻,更是对未来的中国充满希望。
虽然六年后他于日本国自杀,死时却穿着中国布料制的浴衣,可见这位大文豪对中国有着深刻的情感。
“最先下车的村田君给了车夫几文钱,但车夫看起来好像对那点钱很不满足的样子,并不轻易地把伸出的手缩回去,不仅如此,还一直唾沫横飞、喋喋不休地说着什么……之后再次回过头去看时,那车夫已经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恬然地坐在驾驶座上。
既然如此,当初又何必那样吵闹呢?
”“在我们的旁边不知从何时起,那个卖花的老太太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什么一边像个乞丐一样朝我们伸着手。
老太太在得到了我们的银币之后,好像还期待着我们再一次慷慨解囊。
我不禁为这个贪婪的老太太所卖的美丽的玫瑰而感到惋惜。
这个纠缠不休的老太太,还有白天乘坐的马车的车夫,——这不仅是我对上海的第一瞥,遗憾的是,这同时也是我对中国的第一瞥。
” 被疾病折磨的芥川,站在上海街头,估计心情也不会很好。
在《中国游记》中,作家本人也明确表达了自己更喜欢北京。
同样的,来到中国的芥川,在期待中也夹杂着不少失望,但是他又用一个有中国文化沉淀的外人的视角,对亲眼看到的中国做出了自己的刨析,尽管这段历史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中国人来说也是有点陌生而又感觉有些黑暗的。
在片子里和在书中,芥川都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拜,在这个角度上来看,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的确是发自肺腑的,但是现实总会有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台上刚唱完《玉堂春》的白牡丹,带着苏三的扮相在台下熟练的用手擤鼻涕。
“他扭过头去,忽然挽起那大红底儿绣着银线的美丽的袖子,利落地往地板上擤了一下鼻涕。
” 惯常的戏谑笔法,形象跃然纸上。
还有他讲到比日本餐馆更可口的上海馆子,小便竟然是在后厨的水槽解决,厨子也不背人,算是给他示范了。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大量引用了《上海游记》中的描写,同时插入另外两个短篇《火神阿耆尼》和《湖南的扇子》的内容。
书中《南国美人》分成了三个章节,和片子一样,也占了不小的篇幅。
我们一提到妓院,脑海中马上冒出来的就是浓妆艳抹的女子和花花绿绿的陈设。
但是逛妓院这件事,在芥川的笔下,有了日本文学的独特色彩,收起了轻浮,没有劝妓女从良的道德高地,在这一段描写中,仿佛略施粉黛一般让几个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片中三段拜访名人的戏码是很有意思的,分别是代表了民国的章炳麟,代表了晚清也就是传统中国文化的郑孝胥,和代表新青年革命力量的李人杰(李汉俊)。
作为游记而言,芥川并没有结论性的语言,但是作为一个新锐作家,他的情绪都透过自己的文字表达了出来。
在章炳麟这段,拿出了他标志性的戏谑,章说了一堆空话,到了芥川这除了冷,着墨最多的就是悬挂在墙上的鳄鱼了。
到了郑孝胥这里,面对代表他向往的传统中国文化的代表,芥川仿佛化身一个学生,包括还在沿用的大清帝国的说法,都侧面的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关于点烟的描写很有意思:“在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我每每刚一叼起香烟,郑先生就会马上站起来为我点火,令我颇为诚惶诚恐。
同时不禁感叹在待客方面,与邻国的君子相比,要数日本人最为拙劣了。
”
真正有问有答的,是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的李人杰这里,如果说郑老先生是师长,那李人杰作为同龄人,也是芥川的读者,无疑应该是最佳的交谈对象,这一章节,芥川没有再用春秋笔法,而是直接引用了自己写下的备忘录。
和片子里一样,李人杰日语很好,而且有很好的语言逻辑,以至于芥川都感叹在深入浅出表述道理方面,李人杰的日语可能比自己还要好。
希望——这是李人杰不同于之前两位的最大区别,信仰的力量,透过文字穿越而来,百年之后,感慨犹存。
“种子就在手中,唯恐力所不及,不能解救万里的荒芜。
吾人的身体能否耐得住如此的劳顿,也甚堪忧。
” 1927年12月,也就是芥川自杀几个月之后,李人杰在武汉被军阀杀害。
露露是片中原创的角色,算是呼应了李人杰种子说,沾血的饼干来自于《湖南的扇子》,在书中真的就和《药》是一样的,片子里做了处理,变成了某种更具象征意义的东西。
片子以外,之后芥川到了北京,见到了胡适和辜鸿铭,错过了周作人。
但是我想提一下周作人的兄弟——周树人也就是鲁迅先生,芥川龙之介和鲁迅,这两位文豪,竟然也有交集。
回忆那个年代,我列出几个代表性的时间点: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同年11月,芥川龙之介于《帝国文学》上发表其代表作《罗生门》;1918年4月,鲁迅创作完成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次月在《新青年》发表;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3月—7月,芥川龙之介游历中国;1923年,鲁迅翻译完成并发表芥川龙之介的两篇最著名的小说《罗生门》和《鼻子》;1927年7月24日,芥川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这是鲁迅回忆散文《藤野先生》的开篇。
——部分内容节选自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
(其实是《面纱》的影评作业,没有深挖但两边都写了,也更喜欢这一部,就放在这里好了)对所谓1920年代有着近似思乡的怀旧之情并阅过相当多“黄金时代”背景影片的笔者来说,《面纱》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带有西方凝视的电影。
观影变成一种“主客颠倒”,一直以来作为旁观客体和看客、突然变成被观察的主体,感觉到外来者的目光如同体内的异物,时刻引起刺痛。
恰好,一前一后地看了《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也涉猎一些中日近代文坛的往来,一衣带水的邻国的视角和大洋彼岸西方的视角,正好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和互文。
下文就浅尝辄止地分析从上述两部影篇中窥见的1920年代“东方主义”或“支那趣味”——其缘起、表现和异同。
20世纪20年代被称为“爵士时代”或者“喧闹的二十年代”,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代表的喧闹的20世纪20年代的生活方式——复杂的生活,包括烈性酒、香烟、昂贵的汽车、爱情、新舞蹈、新爵士乐,以放射状、几何图形和线条感为主要特征的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大行其道。
新风尚之外,渴望获得新生活的年轻人开始不满足对古老文明的想象,用棕榈叶、土耳其挂毯、和服和屏风去创造一种“异国风情”、“东方风情”,或亲自去游历几个世纪笼罩在迷雾中的神秘帝国,而交通工具的革新无疑为这些探险家提供了便利。
毛姆曾经在1919年游历上海、北京、香港和奉天,期间收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几乎强制性而事无巨细的西化后,随资本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文化也在经历东西冲突的缓慢蜕变。
与易于模仿的洋服、机车和牛肉不同,思想层面的大正人还在以中国的文字和语法作为正式的语言载体,精通汉学、汉诗可以说是文人的基本素养。
日本近代文坛作家如佐藤春夫、谷崎润一郎都多次游历中国,结交文人,创作以中国历史为主题的幻想小说,魔都一词就是出自村松梢风1923年的同名中国游记。
毛姆的上海抑或芥川的上海中,京剧名角一样的凤冠霞帔,江南水乡一样的恬静悠远,属于上流社会的舞厅灯火辉煌,街头游行的工人们横尸在场……无论是身患疾病却愚昧迷信的湄潭府人,还是说着“只有奇迹才能拯救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都表现出无法自救的绝望和脆弱,需要他人、外界的力量来扶持……这就是古老而腐坏的庞大帝国在面纱下的影子。
但毛姆的笔下更多的是傲慢自大,芥川则在他机警的幽默下展现出悲悯、担忧和绝望,这固然和二人性格有关,但东西方的立场和视角也是面纱的一部分。
毛姆文中出现的角色:细菌学家瓦尔特不顾艰难险阻,为解决霍乱尽心尽力,封闭感染源、指导百姓掩埋尸体而不是放置家中守灵、破坏“风水”去开凿洁净水源,最后却死于这种疾病。
修道院长,法国女人,收留了贫民的孩子,修道院成为风雨中的小小庇护所。
女主凯蒂的“高光时刻”是她在修道院为孩子们奏响的钢琴乐音……而中国人的形象,是愚昧迷信而患病死去的老百姓,是清楚女主人偷情而麻木沉默的仆人,是蠢笨而肥胖的军阀,是围堵外国妇女的愤青……一些相对正面的形象都是男女主身边的人。
“理性”、“科学”、“善良”的西方人来拯救“非理性”、“迷信”、“堕落”的中国人,这种悲悯之中,是否含有西方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和自我陶醉?
“一向不关心政治”的芥川来中国,不为拯救,只来采风。
对于日本文学家来说,东方主题永远是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更是通向根源美学的路径。
他带着怀古之情和拜师之心虔诚地拜访……遗憾的是,中国让他失望了:鸦片蚕食年轻人的灵肉,肮脏的街头乞丐腐坏致死(他同时称赞乞丐身后端庄的方块字),当局严酷镇压罢工者和底层人民,政治家却退居一隅、期待一个虚无的奇迹、或英雄降临……终于,他向留日青年李人杰发出了质问。
“不只是政治,还有学问、经济、艺术,全部在走向堕落,人民放弃了学习和思考……巨大的混沌状态。
应该如何应对?
““种子就在手中。
”对方说。
他和革命党人的妻子香兰、街头游行横死的年轻人一起,那些反抗的星火和希望,被芥川事无巨细地写入游记里。
作为“人间观察者”的他,自然也没有试图改变人间,短暂地游历了中国后不久自杀,这就是后话了。
西方对东方的想象——马可波罗的黄金之城、伏尔泰的“哲人王”——被马戛尔尼矫枉过正后,神话被摧毁,华美而羸弱的中国,神秘古老的处女地,投射出他们建立在优越感上的欲望和猎奇趣味,是把西方人从颓废的世纪病中捞出来的回春药。
日本对中国的想象亦是如此,文人自幼熟知的典籍诗行中的伟大国度和无限智慧的师尊,却变得衰败得反向日本学习了——政治、经济上如此,但文化还是一衣带水、藕断丝连的,用袖子拭去手上油渍翻开《新青年》的芥川的心情,想必是不能被瓦尔特们所了解的。
而坐于银幕前却成为凝视客体的中国观众们,重游一百年前的国土,想必自心底升腾的是眷恋,以及切肤之痛……
https://www.aozora.gr.jp/cards/000879/files/51215_56381.html-目次-+一 海上+二 第一瞥(上)+三 第一瞥(中)+四 第一瞥(下)+五 病院+六 城内(上)+七 城内(中)+八 城内(下)+九 戯台(上)+十 戯台(下)+十一 章炳麟氏+十二 西洋+十三 鄭孝胥氏+十四 罪悪+十五 南国の美人(上)+十六 南国の美人(中)+十七 南国の美人(下)+十八 李人傑氏+十九 日本人+二十 徐家匯+二十一 最後の一瞥
看完就想买《中国游记》。
虽然不算完美,但是很有内容和心思,居然不是来自于本国,应该羞愧。
NHK三观正得不得了,除了一些神叨叨总体很自然,细节也很棒,友邻对我们的关心简直有些无微不至。
如果有仙台的鲁迅,要么味同嚼蜡无人愿看,要么指令一出山呼海啸。
好的宣传是怎样的画面?
边吃油条边读新青年是也。
为了能拥有评论标题就必须凑到140字
读了芥川先生的《中国游记》,再看《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似乎都能找到一一对应。
看了下豆瓣的影评,很多人觉得影片中的芥川过于明亮,对中国太多温情和期盼,真实的芥川对中国只有失望。
以下摘抄一些有关于此的书信文章,足以证明芥川龙之介对中国并没有傲慢与偏见。
“那天夜里,我在唐家花园的露台上与西村并排坐在藤椅里,大讲现代中国的坏话,那模样简直到了荒谬可笑的地步。
现代中国有什么?政治、学问、经济、艺术,不是全在堕落吗?特别是,要说到文学艺术,嘉庆、道光以来,有一部可以引以为豪的作品吗?而且,国民不分老少,尽在讴歌太平。
是的,在年轻的国民之中,也许出现了一点儿活力。
然而事实却是,他们的呼声还缺少巨大的热情,以至于还不能震撼全中国国民的心。
我已经不爱中国。
我即使想爱她也爱不成。
当目睹中国全国性的腐败之后,仍能爱上中国的人,恐怕要么是颓唐至极的感伤主义者,要么是憧憬中国趣味的浅薄之人。
唉,即便是中国人自己,只要还没有心灵昏聩,想必比起我一介游客,怕是更要深感嫌恶的吧。
”江口涣回忆录《我的文学半生记》里记录的芥川对中国民众反日的态度:五四运动后,中国反日情绪高涨。
女学生们在教室里、在家里都坚决不使用日货。
钢笔、笔架、墨水、笔记本统统不用。
…她们忍受着种种不便,坚持抵抗。
……芥川说,他亲眼看见女学生们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斗志时,感动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他说,“中国人是个了不起的民族。
你看着吧,中国将来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国家。
”鲁迅有关于此的评论:“我记得“拳乱”时候(庚子)的外人,多说中国坏,现在却常昕到他们赞赏中国的古文明。
中国成为他们恣意享乐的乐土的时候,似乎快要临头了;我深憎恶那些赞赏。
”“但是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人们多起来了,加之以外国人。
我常常想,凡有来到中国的,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捧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的肉的!……所以倘有外国的谁,到了已有赴宴的资格的现在,而还替我们诅骂中国的现状者,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
”“芥川写的游记中讲了很多中国的坏话,在中国评价很不好。
但那是介绍者(翻译者)的作法不当,本来是不该急切地介绍那些东西的。
我想让中国的青年更多读芥川的作品,所以打算今后再译一些。
”芥川根据中国革命家章炳麟(p2)所论述的“桃太郎是侵略者”创作了小说《桃太郎》,改编成了桃太郎侵略鬼岛,烧杀抢掠,最后鬼岛青年谋求独立,积极斗争的故事。
芥川龙之介对中国的态度更多的其实是恨铁不成钢罢了。
这么一个腐朽没落、残害百姓的民国,除了既得利益者阶级,谁又爱呢。
开篇还读不懂这句话,现在来看,暂且理解为作者想表明自己的立场只是身为一个特派记者,只是一杆笔,真实记录了当时混乱的上海,不存在道德使然。
在写实的基础上难免加一些作家独有的浪漫,看待事物带有幻想的神秘色彩,以至有些江湖武侠,鬼神玄幻的场景,又穿插些寻常市井,有趣。
最近在看《觉醒年代》,这两部影视作品是如此的不同,但共通点就是都希望中国变得更好,龙之介想带《新青年》给露露,也正是从《新青年》中看到了中国崛起的希望吧。
旁白平淡的叙述,让我觉得仿佛真的只是在听一个别人的故事。
但现实是我所在的国家当初经历了长久的挣扎才有我们如今安全且丰富的生活,我们学习政治,学问,经济,艺术,不害怕它们处在崩溃的边缘。
芥川先生回日本六年后服安眠药自杀,我不知道是否和这段经历有关,但电影中的确有伏笔,睡不着觉,问同行翻译要更多的安眠药。
“没有感情”的旁观者尚且如此痛苦,遑论那些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心的先辈们呢?
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勇创未来。
杂糅的元素,杂糅的风格,杂糅的叙事,杂糅的一切。摄影应该把海上花翻来覆去盘过几遍,可惜在那个影视城根本拍不出一样的质感。nhk拍revo背景的pro/pa/gan/da这件事也挺没意思的,讨好的程度让我以为自己在看1921。芥川龙之介如果是这样一个天然呆如男大的人我无法想象他将在1927穿着中制浴衣进行自杀。在沪日侨在二十年代的经历,那么横光利一的一个月上海行,或刘呐鸥上海文艺坛回忆录,虹口区多伦路街区发家史的取材都比这好玩。。。ps没想到在这里看到薛81,我觉得好滑稽。
不至于拍一部片子
探訪過了四馬路的書寓和戲院還採訪了前革命家和失意政客。
人血桃酥可太厉害了。十分佩服NHK大过年的敢放这种让所有人看完都不痛快的SP。可惜还是太浮光掠影,芥川的诡谲可不光是怪力乱神。
从晚清到民国,日本人言之中国,大都有青木正儿似的“乡愁”,每每来去,未免大失所望。芥川龙之介眼中的“中国”,却又是一个别样的世界:在文人的阔谈中,在相公的睫毛下,在妓女的耳朵上,在血浸透的饼干里,都不若优伶撸得一手好鼻涕爽快。延至今日,我喜欢一个纸上的中国,一个在想象中时而模糊时而明晰的中国,所以说龙平神色虽不似芥川,却自带一种疏离;眼睛虽小,却常以冷眼观之。但凡做人做事做文,即使有所爱憎,但不狂热,这感觉就对了。
拍得很美。
仅仅参观了玄关,便立刻自我投射悲天悯人,若只是作为创作素材倒也无妨,poverty porn罢了起码有人得到廉价的满足感也算好事一桩。但大可不必就此大刀阔斧卖弄观点,抱歉你并未在厢房生活数十年,何不食肉糜并不能全方位展现大爱的人性关怀。当然,我的成见是我的有色眼镜,大家谁也比不更高贵,上目线的评价只是自我满足,这点上我们都一样
在日本无意间看到了直播,发现竟然还有金世佳,而且日文听着好像还挺好?
根据《中国游记》改编... 把上海的脏乱差拍摄的很详细...
浸血的饼干
这个角色是不适合龙平的。龙平的底色有一种天真、慵懒、散淡的疏漠感,游离在世俗世事之外,骨子里散发不出那份沉沦时代里,堪破了人间众相的苍凉与绝望,我没法相信这是将在四年后自杀的芥川。龙平的气质类型,简称天然呆,找不到黑暗面的。也正是因为这种气质,他跟任何女优都没有CP感,船戏什么的就更违和了,像硬着头皮过家家。但龙平处理文学性念白的功力太强了,我想这是选角时很大的决定因素。NHK 的电视单本剧,时代还原做得真严谨。龙平啊,你为什么要偷偷来上海?
我非常喜欢松田龙平,但并不是很喜欢他演的这个芥川。不过sp本身是很有氛围和故事性的。
金世佳日语说得不错哎~
好无趣……
无聊
看到所向往的文化和艺术都堕落成一地鸡毛,想要去观察和了解时微妙的处境、尴尬的身份。传统故事中乞丐身上或许有浪漫主义,但当时的中国,终究是全面崩溃、希望渺茫。芥川的视角和鲁迅真的很像,不过他不如后者奇迹般的坚强,越是观察越是哀伤,越是细腻越是绝望,最后被哀愁吞没。*金世佳masu泛滥的日语宛如我**nhk坚定贯彻中日友好***松田龙平究竟欠了多少船戏债(・・;)
啥玩意儿
这什么呀,就是把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配了一堆似是而非的视频画面而已。龙平是龙平且只能是龙平,两段毫无必要的床戏里像死鱼一样被女人压在身下的也还是龙平,跟芥川龙之介没有一毛钱关系,你找个柄本佑演都像样一点啊
20200209,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日本人眼中的上海,不知哪里拍摄的上海外景,里面是 15 分钟左右的一段段的章节,前面有标题;水乡的几个镜头、上海街面都非常漂亮,6 分
#🍋观影# 逗呢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