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捕手

Genius,笔羁天才(港),天才柏金斯(台),天才,天才作家梦

主演:科林·费尔斯,裘德·洛,妮可·基德曼,劳拉·琳妮,盖·皮尔斯,多米尼克·韦斯特,凡妮莎·柯比,克里·约翰逊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天才捕手》剧照

天才捕手 剧照 NO.1天才捕手 剧照 NO.2天才捕手 剧照 NO.3天才捕手 剧照 NO.4天才捕手 剧照 NO.5天才捕手 剧照 NO.6天才捕手 剧照 NO.13天才捕手 剧照 NO.14天才捕手 剧照 NO.15天才捕手 剧照 NO.16天才捕手 剧照 NO.17天才捕手 剧照 NO.18天才捕手 剧照 NO.19天才捕手 剧照 NO.20

《天才捕手》剧情介绍

天才捕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末,默默无闻的文学青年托马斯(裘德·洛 Jude Law 饰)来到了世界文化的中心纽约,他的兜里揣着他撰写的自传体小说,这本小说被一位名叫麦克斯(科林·费斯 Colin Firth 饰)的编辑相中了,要知道,麦克斯可是曾经挖掘出菲兹杰拉德、海明威等大文豪的伯乐。 在对小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之后,文本最终顺利出版,被取名《天使,望故乡》,小说一经出版,瞬间就点燃了文学界的热情,托马斯也一跃成为了圈内炙手可热的新星。之后,托马斯开始和麦克斯合作打造下一部作品,在此过程中,两人越发亲密的关系让托马斯的女友艾琳(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心中亮起了警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富贵男Z岛假期保姆真爱云中的郎木寺诡劫边城生死恋铁翼惊情我不是疯子刀剑神域爱丽丝篇非对称较量沼泽地绝杀女神咖啡厅第二季恩赐妙手:班·卡森医师萌犬好声音大宅心慌慌六道的恶女们癫狂之旅第一季高墙边的混乱第三季决斗引爆者恶途辣妹刺客猛龙天空的姻缘唐砖下之灵域双生壮士出征一生秘术

《天才捕手》长篇影评

 1 ) 他没写过一篇10w+,却一手把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捧成网红作家

小品哥迫不及待要给大家推荐一部最近看的电影《Genius》,中文翻译成天才捕手,不是赏金猎人。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脸叔科林·费尔斯饰演的珀金斯,和植发爱好者裘德·洛饰演的沃尔夫——两个英国男人,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扮演1930年代的一对纽约客相爱相杀的故事。

电影主人公铂金斯是个编辑,相当于现在的新媒体小编。

你可以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菲茨杰拉德、托马斯·沃尔夫和海明威你总归听说过吧?

他们三手将美国文学推向巅峰。

而这三个成功男人的后背上,就驮着同一个男人—铂金斯。

麦克斯·珀金斯究竟有多厉害呢?

海明威写 《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他是编辑;菲茨杰拉德写《人间天堂》、《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他是编辑;托马斯·沃尔夫写 《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他还是编辑。

发现这三个人时,他们都默默无名,是一钱不值的文坛新秀。

毫无疑问,铂金斯是这些网红的幕后推手。

来,小礼物走一走走一走。

菲茨杰拉德甚至称他为“我们共同的父亲”。

铂金斯傲娇地说,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得叫我爸爸。

靠北!

珀金斯十分爱才惜才。

为了推出菲茨杰拉德的处女作,他不惜和所有的资深编辑们撕逼;因为海明威吃醋,他放弃了做福克纳的编辑,间接导致后者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舍伍德·安德森曾经抱怨过珀金斯对于新秀们的关心:“每次我来办公室,你都不和我说什么,而你和沃尔夫却聊得那么多。

哼,拿小拳拳捶你胸口,大坏蛋!

”细心的读者要问,为什么这些大文豪都哭着喊着拜倒在铂金斯的超短裙下,争先恐后地做他的裙下之臣?

很简单,因为他熟练掌握了人才挖掘和管理能力,善用思维导图,能化腐朽为神奇。

作为一名编辑,珀金斯深度参与每本书的全过程。

他会对那些作家分门别类,各个击破。

菲茨杰拉德的文字没毛病,但他的拖延症是个顽疾,每次到了deadline他都能收到铂金斯的连环夺命call;海明威一人分饰甲乙方文案,每次都要自我否定改改改,改着改着就懵圈了;而沃尔夫就更夸张了,每修改一次,他就会写出更多离题千里的新文字……在这个过程中,书名的选择,人物的出场,伏笔的运用,场景的取舍,章节的增删,关键词的使用,这些都是铂金斯的长处。

除此之外,铂金斯还是个标题党。

要不是他,《了不起的盖茨比》只能叫《西卵的特里马洛》了;而《天使望故乡》,充其量也就是《噢,迷失!

》了。

他们之间还有着哪些伟大而隐秘的八卦,今天小品哥我就来扒一扒。

菲茨杰拉德第一个被铂金斯宠幸的作家便是大名鼎鼎的菲茨杰拉德。

1919年,哼唱着“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总是笑我,一无所有”的阿菲成功把富家女老婆拐回到故乡。

他开了个公众号,卯足了劲将处女座《人间天堂》点了发送,一天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刷新了无数次,阅读量仍为1。

他开始借酒消愁,一醉方休,见证了无数个凌晨四点的纽约。

躲得过对酒当歌的夜,躲得过四下无人的街,却没躲过铂金斯这个干爹。

很快,珀金斯就顶着出版社的压力,坚持出版了这部作品。

没想到短短几天内第一版就售罄了。

了不起的菲茨杰拉德一炮而红。

朗格里格楞。

凤凰男出名了,总是会飘的,他和老婆开始过着没羞没臊的生活。

要么挥金如土,要么穷困潦倒。

在电影《天才捕手》中出场的菲茨杰拉德,正处于人生中最糟糕的时期。

他的妻子泽尔达因精神分裂症被送入医院,而他自己则沉迷酒精无法写作。

一人我饮酒醉,醉把出家人成双对。

此时唯有铂金斯不离不弃,生死相依,不断做他的蚂蚁花呗,对他辅以爱的供养,支撑到他去好莱坞写剧本,直到死去。

爱吃醋的海明威就吐槽说,这是我们这一代天才最大的悲剧。

一个天才就这么陨落了。

小礼物再走一走走一走。

海明威早年,菲茨杰拉德曾寄居巴黎,在17岁的天空下结识了美国驻巴黎记者海明威。

1925年,热心肠的阿菲向珀金斯推荐了海明威,并且信誓旦旦地拍着铂金斯的胸脯说“小威不火,天理难容”。

于是铂金斯开始对海明威爱爱爱不完,时常为他的任性买单。

据说有次海明威突发奇想决定到非洲旅行,珀金斯在海明威下一部作品八字还没一撇的情况下就为他预支了大笔稿费作为旅费。

真爱啊朋友们!

但是海明威是一个并不满足的叛逆boy,经常翻脸不认人。

这位硬汉多次公开爆粗,“想让我继续在你这发小说可以,那你就他娘的别给我找茬。

” 对于这样蛮横自大的宣言,珀金斯多半跟没事人一样,一句“别闹”就气得海明威乖乖站那继续写—海明威喜欢站着写作。

沃尔夫托马斯·沃尔夫是个疯子。

薛之谦看了都会说“神经病啊”的那种人。

饰演他的裘德·洛一出场就能告诉你这一点。

他是“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偶像,毫无节制、嗓门大、话痨,喜欢用他那双不知道是什么牌子的皮鞋用力踏着地板打拍子。

咱老百姓啊,今个真高兴。

高兴,高兴,今个今个呀真高兴!

沃尔夫遇到珀金斯的时候,他的第一部原名为《噢,迷失!

(O, Lost!)》的自传体小说正被全纽约的出版社退稿。

只有铂金斯读完了。

也只有珀金斯说,我愿意出版它。

沃尔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鼻子,他欣喜若狂,在人群中呼喊,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原稿太长了。

定稿时被铂金斯删了9万字,但沃尔夫只有服气,一再地表达对他的感谢。

小说出版后大火,即便在那个工人需要在街头排队领取面包和牛奶的年代,依然卖断了货。

沃尔夫小荷才露尖尖角。

在珀金斯的鼓励下,沃尔夫又开始创作第二部小说《时间与河流》。

在1933到1934年撰写这本书最重要的关头,沃尔夫常常把自己关在布鲁克林高地111号的公寓里,一写就是几个星期。

沃尔夫有着无限的创作激情,才思如尿崩。

文字在他笔下倾泻,仿佛永远没有终点。

他只管写,他深爱笔下的人物,他深爱被雷电击中的感觉……他太高了,接近2米的傻大个,只能站着写,而且只能靠着一个电冰箱站着写。

简直是那个时代最好的电冰箱广告代言人。

沃尔夫喜欢边写边碎碎念,沃连老奶奶都不扶就扶冰箱。

每写完一张草稿,他就任其飘到地板上,只有一天写作结束时,他才会拾起来整理好。

终稿完成的时候,他把书稿搬去珀金斯的办公室,足足好几箱,打印稿也有5000多页。

铂金斯看到头都大了!

为了完成对《时间与河流》的修改,两人整整9个月几乎是吃住在一起,每天就一个章节、一个段落、一个句子乃至一个词的修改进行无休止的讨论和争吵。

两个男人为了《时间与河流》没日没夜地干,珀金斯的太太和沃尔夫的情人只能抱团哀怨。

孔子在评价这段关系的时候很是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啊。

当时的沃尔夫傍上了有夫之妇、舞台设计师爱琳,却又对经营感情一窍不通,就像辜负杜甫的李白,又像不懂爱的法海。

而缺心眼的爱琳放弃了前夫、子女,还有尊严,死心塌地只为眼前这个男人。

一点都不酷。

爱上了一个不回家的男人别提有多痛苦。

小品哥觉得她就是生不逢时,要是生在中国,多看几篇公众号里的“高情商的女人,都是怎样恋爱的”,“他爱不爱你,只看这一点”,“徐静蕾:别管男性怎么看,要活成一匹野马”,立马就释怀了。

还会接着发朋友圈:别低头,皇冠会掉;别流泪,情人会笑。

更让小品哥不理解的是,遇到两个男人都不爱回家,整天腻在一起这种问题,他们三个人为什么不去参加天津卫视爱情保卫战?

话说回来,沃尔夫不仅冷血,还是过河拆桥的高手。

沃尔夫火了之后,别的出版社给出了更高版税的offer. 沃尔夫翅膀硬了,试图证明不靠铂金斯也能闯出一番天地,加上两人之间几年的积怨泛起,删我稿子,改我书名,动我标点,还想咋滴!

你以为你是甲方了不起啊,儿子不伺候了!

他给珀金斯写了封绝交信,友谊的巨轮说翻也就翻了。

珀金斯的职业病实在是太严重了,他边读这封信,还边做笔记。

分手后,铂金斯需要和别人吃饭才能打听到沃尔夫的不明下落。

虽然两人决裂了,但铂金斯一直没有怀恨在心。

沃尔夫陷入官司时,久不来往的珀金斯还是愿意为他出庭作证。

后来沃尔夫也被感化了。

当他一病不起时,他唯一放不下的,是和珀金斯曾经光辉的友情岁月。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基友。

在西雅图,沃尔夫预感到自己快要挂了,他在收到珀金斯的慰问信之后,颤颤抖抖地握着笔给他回了一封信:无论会发生什么——我有过这种“预感”,想过要给你写信告诉你,无论将来发生什么,无论过去发生什么,我永远会想你,怀念你,正如我永远都会记得三年前的7月4日,你我在船上相见,然后我们登上高楼楼顶,感受下面这座城市和生活的所有奇特、荣耀和力量。

你永远的汤姆翻译一下就是,如果我有一张船票,你要不要跟我走?

铂金斯肯定是不愿意的。

开颅手术之后的第三天,1938年9月15日,沃尔夫就去世了,还差15天就到他38岁。

沃尔夫很念旧情,指定珀金斯作为他的遗产执行人。

又在落葬时,指定他为自己的抬棺人,但铂金斯避开人群,独自在树丛中站着,正如他在沃尔夫生前扮演的角色那样——一个站在作家身后的编辑。

故事要讲完了。

这个一手栽培出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三位巨匠的男人,经常被问起一个同样的问题,“我就纳了闷了,你的写作水平高过这么多大神,你自己咋不写呢,开个公众号呗?”珀金斯的回答,总是高冷又克制:“我是一个编辑。

” 文字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来自自己的公众号巨没有品

 2 ) 在对背景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单纯评电影

有一些电影是我久久不愿碰触的,因为盛名太多。

比如,教父,比如,美丽心灵。

外界的赞誉太多甚至在你看的时候你就已经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

有人在给教父评两星之后说,觉得不好那一定是我的问题,而不是电影本身。

所以对于所谓的经典电影100部,评分最高200部之类的我一直有一种抵触心理。

废话了这么多的结果是我依然因为某种原因看完了这部戛纳影片天才捕手。

虽然已经没有办法脱离别人告诉我的这是个好电影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但好歹在看这部电影前,我对Thomas Wolfe,Of time and the river,Look Homeward,Angel 一无所知,所以应该还是勉强可以写出相对公正的仅仅对于电影本身的评价。

Kolin Feith,Jude Law,Nicole Kidmen几位影帝影后级的人物无疑分量足够。

整部看下来,竟然发现我印象中一直很花瓶的Nicole的表演最让人深刻,Jude Law不够疯狂,绅士的感觉挥之不去,而科林许是因为角色本身的缘故,有些中规中矩。

故事层面,电影的叙事结构有些跳跃,时间线衔接不够流畅,没有清晰的转变表达时间的变幻。

除去开始的第一部小说的出版过程,of time and the river时两人对小说修改了两年多之久,但是这个时间仅仅体现在科林的一句话中,从电影本身你是看不到这个时长的,电影本身的场景也没有正确地体现出这种时间变换,所有的人物场景都没有任何变化。

到之后Thomas和Max因为Scott发生冲突,这时两人距开始已经认识已经很多年,这个时间同样靠科林一句话交代,电影本身的场景依然无法给观众时间变换的感觉。

这是让我对电影最失望的一点。

除了时间线的不清晰,故事本身的冲突也不是很明显,想要在一部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里囊括盛名,分歧,以及本就复杂的感情线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我觉得我和一个曾经的朋友10年友谊将尽的时候看这部电影却有了独特的感受。

人的感情是最奇妙的东西,相同的客观事物折射到不同人感情上的结果发生着变化巨大的折射。

也许是因为人们以往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的折射率。

感情最先变化的的是Aline,在Tom取得盛名之后,这个为了情人抛弃丈夫孩子家庭的女人敏感的觉察到她要失去他了。

tom成功了,他的生活不再只有她。

能够在全世界否定他时给他鼓励的人变得拥挤,她不再是值得珍惜的唯一一个。

曾经留住tom的东西现在都变得稀松平常一文不值,她除了无能为力的失去他还能做什么呢?

尤其是她没有什么再能付出的情况下。

付出了恐怕tom也不再稀罕。

正如我们渐行渐远的朋友。

也不是谁的错,只是我们的生活轨迹慢慢错开,我们不能再拥有同样的感受,我们不能再被塑造成同样的人,就这样,除了说再见,除了变的陌生,我们别无选择。

看着逝去的背景,我们只能挥挥手,farewell。

再然后就是Max和Tom。

有人说,所有的图书编辑都是郁郁不得志的作家,自己写不出好的作品,只能把别人的作品改成理想中的样子。

各司其职没什么不好。

但人都是复杂的动物。

tom盛名之下开始觉得Max对自己的作品修改过多。

他认为自己的每个字都有价值,不应该被随意的舍弃,甚至大段的划掉。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有时候又过度自信。

如果这些文字都不删除会发生什么?

会不会得到更高的赞誉?

会不会成为更优秀的著作?

可是又有谁知道呢?

怀疑的种子已经种下,阻止不了的生根发芽。

最后Tom对Scott发泄自己对Max的不满,而过来人Scott却知道时间还很长。

Genius,说的是海明威,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些在历史上闪闪发光的名字还是背后默默无闻的Maxwell Perkins?

中文译名 天才捕手则明确了这种指向,不是那些名垂历史的天才,而是使这些天才发光的catcher。

现在影评终于写完,我也可以允许自己去google Thomas Wolfe的生平了。

Bye。

 3 ) Sometimes people just go away

"Sometimes people just go away."这不是一部每个人都会喜欢的电影可是第一次在电影院看一部电影看到眼泪多到花了妆明明不是一部爱情电影 台词却浪漫到想倒回去再听一遍很庆幸看它的时候 身边陪着一个不离不弃了十几年的伴不论你的生活精彩或是落魄 都不该忘记为你付出过的人——"I miss him,too."

“真正的人生 是当你能够看着某人的眼睛 然后去感受他的疼痛 ”直戳内心 谁说不是呢 电影结尾的那封信 从dear max开始回望他走过的不曾珍惜的一辈子 我多么希望那些我没说过的话 我没表达的遗憾 都能完完整整的献给你 可惜我回不了头了 这一生已经走到尽头了

 4 ) 两位实力派,飚演技太过瘾!

《天才捕手》讲述王牌出版人麦克斯·珀金斯与天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之间的友谊故事。

电影的主演科林·费尔斯和裘德·洛,也是从鲜肉之路上突破崛起的演技之星,但他们对各自角色的诠释,让这部平实的作品依然能取悦于观众。

除了自身条件契合人物、导演处理得当外,两人也的确在肢体、声音和表情上,完美贡献了各自的表演实力。

电影开始,科林·费尔斯就用一系列微表情技巧性地展示出人物性格。

科林扮演的珀金斯一脸认真地修改书稿,同事将一沓厚厚的投稿摔在他桌子上,此时表情平静的科林缓缓抬起头,眼神中透露出见惯不怪的心理,当听到投稿“特别到没人愿意出版”,他歪了一下头狠狠抽口烟,随之投入到原来的工作中,不过马上下意识地用手捻了一下投稿,珀金斯工作认真但品味独特的形象跃然眼前。

当珀金斯带着投稿登上回家的火车,刚读了开头部分就深深被吸引,文字中浸润的迷惘也勾起了他的哀思。

此时的科林表情凝重地怔了一下,目光短暂投向窗外又转向眼前的文字,从此手不释卷。

其实,珀金斯非常大男子主义,觉得妻子抛头露面当演员非常不爽,对于小女儿们爱意满满,却常因为工作疏于照顾,至于慢慢长大成人的大女儿们,他又时时显露出“儿大不由娘”的紧张和无奈。

科林·费尔斯这一段从肢体、语言到表情的转变,非常传神地演绎出了人物的家庭关系。

到这里,我们可以说也许找不到第二个适合的演员,从外形到姿态都能演绎出珀金斯的风范,以及他谦逊儒雅外表下的坚强和固执。

与此同时,与科林·费尔斯搭戏的裘德·洛也有如神助一般,开启了“火花四射”的飙戏征途。

“前面几个星期和你一起探讨书的过程,是我整个寒碜的人生所经历的最愉快的时光了。

”就在获邀前往珀金斯家做客的路上,沃尔夫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沃尔夫无所顾忌地表达创作理念,他认为自己是写作路上的怪物,难以被人理解又踟蹰前行,并用书中的语句聊以遣怀,珀金斯则一脸祥和与欣赏,随口就接着念出下文,两个人眼神相对、会心一笑,这也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相知。

沃尔夫与珀金斯的知己之情,就在裘德·洛与科林·费尔斯的平静演绎中悠然迸发。

当两人经过针锋相对、矛盾重重的书稿编辑,成功出版第二部作品《时间与河流》后,沃尔夫带着珀金斯破门而入他第一次租住的房间,一起重温当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感觉。

他们站在楼顶互依互拥,边欣赏着落日余晖,边回想着细琐往事的时候,那种天才与天才间的惺惺相惜,过渡到“父子之情”的感觉尤其令人动容。

此时的裘德·洛与科林·费尔斯,也奉上了奥斯卡影帝级别的演技,让观众对电影角色产生由衷的信服。

 5 ) 浅谈电影《天才捕手》

浅谈电影《天才捕手》这是一部讲述天才中的天才的电影。

所以他的名字叫天才们。

日子像是道灰墙,于是我们开始寻找色彩。

时间左右摇摆,于是我们开始寻找律动。

手机自拍里的自己好平庸,于是我们开始寻找天才。

时间一过便是15年,编剧约翰·罗根先生终于在写《雨果》,《007,天塌了》等大片的缝隙里,完成了这个剧本,找来了他那在剧院里乐不思蜀的好基友,拉来腐国的门面担当们,拍了这个“疯狂”的电影。

为什么说“疯狂”?

因为天才们不疯不成魔,不成魔,怎能号令江湖!

请举起不羁之剑!

于是我们看到脑袋大概有点问题的一个年轻人,在大雨里,伞也不撑,对着一个出版公司的logo,望眼欲穿。

故事就在这望眼欲穿中开始了。

在看这个电影之前,我对图书编辑的概念是,和作者谈心,帮作者把住符合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大方向,顺便改一下病句错字,安排书的出版和作者的巡回签售会,帮作者数一下钱,再帮作者花一下钱,如此以往,广结善缘。

看完电影后,我觉得我太肤浅了,并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我怎么能把人类文明工程师这个神圣工作想得那么仅供参考!

看看,麦克斯和他的作家们,他们美丽的脸蛋,哦不,他们充满艺术的内在!

他们对于时代的呼唤!

对,你看到的是正在忧国忧民的著名编辑麦克斯·珀金斯(柯林·菲斯演)和他的帽子。

相信我,这顶帽子很重要,戏份只比男主柯林·菲斯少一个镜头,并且成功得超过了男配裘德·洛!

虽然柯林老师总是被人误解是面瘫,在这部电影里,你们有99%的可能也会这样误会他。

但是心细如豆腐丝的我,透过99%的表相发现了1%的本质,看到了他内心如电脑CPU一般,以超越宇宙第一速度运转脱离了地心引力,站在一个制高点,将狂放不羁爱自由的海明威的稀罕的语言,将有爬梯自隔壁来不亦乐乎的菲茨杰拉德在失去灵感后苦思冥想出来的句子,将让语速飞的托马斯(本文男主裘德洛言)赶着投胎般的喋喋不休,用爱和耐心掰开了揉碎了进行分析,然后在他们喘气的瞬间,回到地球表面,用他那性感的男中音,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得提出他的修改意见。

能征服美男的只有美男!

还是一个看不见发型的美男!

怪不得托马斯会在公众场合大声说出“麦克斯,我爱你!

我最爱你!

是的,讲到这里,如果你没完整的看过片子的话,你可能要想歪了。

但是,我要很严肃告诉你这是一部在探讨一件很严肃的男男关系的很严肃的电影。

路易斯(麦克斯的夫人)说,麦克斯一直想要个儿子,而上帝给了他4个女儿,所以,他把托马斯·沃尔夫当做了自己的儿子。

托马斯·沃尔夫说,他最后一次看见父亲,是在火车上,他的一生,似乎只是为了回到父亲身边,遇到麦克斯后,他把他当成了父亲。

“我富有天下文学奇才,想来也没什么稀罕,不过是添些砖撤掉点瓦,浑身上下,大概也就这几分真心能称上斤两,你要,就拿去吧。

”于是,一个天才,遇见了另一个天才。

彼此付出,又有彼此的亏欠。

在第二本书《时间与河流》的出版过程中,托马斯感谢麦克斯对他作品的帮助,而麦克斯则担心会因为自己的修改毁了托马斯的作品。

这是无解的题,却扰人的很。

导演说,他们不存在谁成就谁,他们的关系,是互相的成就。

互相的爱,就有互相的伤害。

两个男人日以继夜的工作伤害到了他们身边的女人。

出来麦克斯的数量有点惊人的女儿们,全片有两个无比优秀的女人。

一个是麦克斯的妻子,一个为了家庭放弃事业的女人。

温柔,贤惠,堪称时代的楷模。

一个是托马斯的情人,一个为了自我追求而抛弃家庭的女性,她的追求不仅是热爱的戏剧事业,还有托马斯。

我特别喜欢这个场景,一个美丽,自信,优雅的女人,在男人中逆行而上,充满了力量和希望,太美了。

在1920年代,很多人在泥潭中挣扎,而托马斯们用自己的力量呐喊,“让过去的留在过去吧,是时候奔向新的方向。

”电影拍的很平稳,而看完后,却余温缭绕,久久不能忘怀。

于是我去图书馆,借来了《天使,望故乡》,翻开第一页,它是这样开始的: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扇找不到的门;话说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扇门。

再说所有被遗忘的面孔。

赤裸地,孤独地,我们放逐出来。

我们闷在娘胎里不认识母亲的面貌;从她骨肉的监狱里,我们来到人世间这个不可形容、无法胡同声息的监狱。

我们之中有谁真正知道他的弟兄?

有谁探索过它父亲的内心?

有谁不是一辈子被关闭在监狱里?

有谁不永远是个异乡人,永远孤独?

啊!

失落的荒废,失落在闷热的迷宫里,失落在星星的光辉中,在这闹人的、灰暗的煤屑地上!

哑口无言得记起来,我们去追求伟大的、忘掉的语言,一条找不到的门。

何处啊?

何时?

哎,失落的,被风凭吊的,魂兮归来!

 6 ) 科林·费尔斯:大叔如此傲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对于没看过《天才捕手》的人来说,可以这样理解传奇编辑和天才作家,和与之对应的两位主演科林·费尔斯和裘德·洛,他们分别代表了我们最常脑补的两类英国绅士,一个低调傲娇,脆弱之处绝不轻易外漏;另一个风流倜傥,常有惊人的叛逆之举。

▲ 片中,科林·费尔斯又穿上了三件套,不算奢华但却体面且讲究,他为数位文学天才找到了发光发热的舞台,却始终带着帽子隐身幕后。

不得不承认,对于“高冷一哥”和“妩媚裘花”来说,合作《天才捕手》简直天作之合,这冰火两重天的男人碰到一块,火花啪啪啪就甩出银幕外,如果他们不搞出《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这传世大作,我们也一定会开始怀疑人生。

常听人说爱情片的男主女主之间要有奇妙的化学反应,他们可以不是现实情人,却一定要看上去神仙眷侣,以寄托我们对美好爱情的无限向往。

其实这个准则放到任何双男主搭档的电影里也要成立。

所以银幕上“脸叔”之于“裘花”的点拨提拔,可能比三月的春姑娘要来得更放肆,更风骚。

聊他们在《天才捕手》的火花,就一定要追本溯源。

这两人都在事业早期以一个极度类似自己的角色脱颖而出:科林·费尔斯的汤米·朱德(1984年《同窗之爱》),一位贵族学院中疾世愤俗的共产主义者;裘·德洛的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1997年《王尔德》),一位将王尔德拉下“不伦”(当年)爱河的魅力青年。

▲ 科林·费尔斯本人跟汤米一样心直口快:“我喜欢扮演强势的角色,有些人解读为这是我性格当中隐藏的一面,但我想说其实原因简单极了——普通人就是没那么有趣。

”许多年过去了,裘德·洛秃也秃过了,肥也肥过了,女友换了好几波,终于打破了自己貌美如花的刻板印象,成了一个不靠脸而是靠气场吃饭的演员。

而科林·费尔斯呢?

他仍然是那个初见时觉得不够热情,熟络起来方觉学识渊博,知根知底后才知如此深情的绅士。

他就是一个立体版的高冷男神。

一如他身上那个撕不掉的标签——达西先生。

是的,《同窗之爱》中那位充满暧昧光环的汤米·朱德不过让他在英国算是出道了,《傲慢与偏见》中寄托了少女终极情思的达西先生才是科林·费尔斯一炮走红的契机。

他从池塘中走出来,白色的衬衣透湿,一本正经中流露隐约的诱惑——哪个直女看到这里不飙鼻血?

你说?

达西先生的走红不仅说明艺术的全球化扩张、简·奥斯汀的受欢迎程度、电视剧的群众基础,更说明男女通吃才是硬道理。

(胡说八道)

但科林·费尔斯却被困住了,被困在这个角色里直至今日。

你看《BJ单身日记》——马克·达西这个角色就是因为“达西先生”而存在的——拍到第三部,休·格兰特都撂担子了,他却还苦苦坚守在“达西先生”的第一线。

没办法,少女时尚超前了又复古了,但玛丽苏情节永不落幕。

▲ “我发现越是年纪大的人,甚至那些看上去连退休金都没得领的老年群众,对我的渴望越是强烈。

曾有人告诉我,一位老太太在医院检查血压,医生嘱咐她不要再看我那版《傲慢与偏见》了。

这位老太太103岁。

”对的,哪怕一个女人已经在与时间的长跑中耗尽了胶原蛋白,她仍然有权力向往不善言辞但从一而终的达西先生,就像BJ。

对演戏多少有点玩票的休·格兰特退出这个系列是他实在受不了了,科林·费尔斯还在继续,是因为他把这件事看得比常替他人事业着急的媒体和粉丝们轻了许多:“我曾经很开心自己成为一个流行文化符号,事实上我到现在还是挺开心的,但与此同时,我始终觉得这太诡异了。

”“达西先生”之后,他收到的剧本几乎全是爱情片:从《英国病人》到《莎翁情史》,他两次在情场上输给姓“费因斯”的男人,他却调侃道:“为了我的演艺事业,请再给我多一些费因斯”;从《甜心大话王》到《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他把古典戏剧的各个侧面都贴上自己的名字。

但科林·费尔斯之所以是如今的奥斯卡影帝科林·费尔斯,绝不是因为他的男性魅力俘获了全球少女少妇阿姨乃至奶奶们,而是因为同龄的鲁伯特·艾弗雷特和休·格兰特在怀疑职业选择的同时,他却在勤勉地工作,把自己的多面性呈现给观众和电影行业同仁。

▲ “每一次,他们都说这个角色将击败达西先生。

”("Well I think you've just killed Mr Darcy”)在电影行业同仁的眼中,科林·费尔斯演技不浮夸,选片不功利,银幕形象也不僵化,值得被捧上神坛。

所以《国王的演讲》把他推上奥斯卡最佳男主演的领奖台,你看着他扮演父亲,扮演丈夫,扮演养尊处优却又面临内忧外患的国王,扮演努力克服口吃有时甚至口爆脏字的演讲学徒——看科林·费尔斯、杰弗里·拉什和海伦娜·伯翰·卡特飙戏实在是太爽了!

而在英国那帮无厘头才子们眼中,这样高冷、不苟言笑,却又迷倒众生的形象,要撕碎来逗笑才够有趣呢!

所以你看从《黑爵士》(罗温·艾金森微笑)到《新乌龙女校》(鲁伯特·艾弗雷特微笑)再到《妈妈咪呀!

》(梅丽尔·斯特里普微笑),他刚出场时仍然是那么高冷和不苟言笑,甚至还有一种奇异的“渣男”感,但总是得不到幸运女神的眷顾,反而闹出了许多的洋相……

▲ “演员们基本上都是‘变装皇后’。

人们会告诉你他们这么表演是为了治愈人类,或者挖掘人类精神的本质。

好吧,或许会有如此效果。

但基本上我们只是想穿上连衣裙翩翩起舞。

”至于普通观众怎么看?

我们需要更多的西装、三件套、玳瑁镜框、一尘不染的皮鞋,轻言细语的威胁和发型不乱的暴力,最好是《王牌特工》续集赶紧出来!

当然,这样的高产和“兼容并蓄”必然导致他所主演的电影并非部部皆精品,《新乌龙女校》这样纯恶搞的就不提了,众星云集的《妈妈咪呀!

》毁誉参半,而近些年的《神偷艳贼》和《魔力月光》都不尽如人意。

▲ “你知道吗?

事实上在片场的日常就仿佛我们奇迹般地倒退回了婴儿时期,其他所有的一切都被剥离,你陷入非常无助的境地。

在某个约定好的日子,你被车送去一个不由你选择的目的地。

他们给穿衣服,做造型,安排你吃早饭,这一切都根据别人的时间表来。

然后你又被带到某地履行职业义务,你被告知站在哪里,看向哪里,说那些话,而这一切都不属于你。

所以你能控制的东西其实很少,除了那些你关上厕所门发生的事。

这简直是荒谬的。

除非这部电影很棒,否则一切都没有意义。

你只能跟着那条固定的线走。

”意识到单纯做演员是无法把控电影质量的,科林·费尔斯开始尝试幕后工作。

他监制了2015年最好的电影之一《天空之眼》,以及2016年的电影《爱恋》,这两部电影预算都不高,但却有一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时间科林·费尔斯也成了半个伯乐。

而这两段做幕后的经验,对他塑造麦克斯·珀金斯这位曾经先后挖掘过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传奇编辑多有裨益。

然而,在这个bromance遍地开花的时代,这个编辑与作家无间合作的故事最大的挑战却是如何调动两人互动的律拍。

毕竟除了互诉衷肠的“在你之前我没有朋友”之外,那些关于文学的长篇大论放到银幕上可不如想象中好看。

▲ “这不是我第一次演一个不肯脱下西装的怪人(笑)。

但这个角色面临着另一个精神上南辕北辙的角色,两人之间对抗着,演出这种感觉其实是十分有趣的挑战。

而我本能地要把这个角色挖掘得更深。

人们常说麦克斯·珀金斯近乎隐身,这也是我从排演便开始探索的角色特质。

”电影当中有个细节,天才作家,同时也是话唠晚期患者的托马斯·沃尔夫拖着五千页《时间与河流》手稿走进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的办公室。

珀金斯看着满满的拖车整个人速冻在原地,他尝试性地掂量了一下当中一捆手稿。

身为观众的你此刻脑内弹幕飘过:“这家伙疯了吧,这么多字怎么塞得进一本书,谁要看啊!

”这时沃尔夫也紧张了起来,就像他与珀金斯首次见面时企图用骄傲来掩饰害怕被拒绝的心情时一样。

数秒后,珀金斯说:“我们能做到的。

”(We can do this)

 7 ) 这就尴尬了

看完电影回来的路上琢磨,天,这部电影最尴尬的地方是,除了编辑的夫人,主要的演员没有一个是美国人。

美国作家和美国编辑的故事,你这全是老外演,这就尴尬了。

先说好的吧,的确是工整的电影,摄影和色调都很好看,演员阵容,各位演员的扮相也都算对得起时间和票价。

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个电影的期待就在于“文本编辑”这个方面,影片也的确展示了编辑如何删减作家的篇幅,使其成为成功作品的过程。

我的期待得到了满足,所以还觉得这个片子不错。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对文学的一切都不甚了解,所以对影片所呈现的内容没有任何先入之见,所以接受程度颇高。

包括编辑开始读作家的作品,编辑和删改的过程以及菲兹杰拉德和海明威的客串,既有新鲜感,又能通过历年从电影中获得的美国文学八卦找到一些熟悉感。

(对我美国文学都是看电影了解的)表演方面其实我没什么可说的,我很难发现外国人“演技差”这回事,对我来说极其糟糕的表演只存在于春晚舞台或者林志玲姐姐演的电视剧(但觉得志玲姐姐人很好,但真的别表演了)。

本来就疯狂的角色其实很难拿捏,还要说美国南部口音,这卡斯是不是考虑过麦康纳黑呢?

可是用脚指头都能想出来他是怎么演这个角色的吧。

另外这是裘德·洛和妮可第二次演情侣了,上一次是《冷山》。

妮可的角色我觉得还不错,编辑的夫人也很不错。

不好的呢,其实就是剧情。

但是这可能也是没办法,毕竟是真实人物,风格也是这种写实的风格,可以发挥的空间可能不太好操作。

当然这也不能成为剧情陈腐的借口。

如果能把重点更多的放在“编辑”这个方面(不是这个角色),而对双男主的家庭和情感更言简意赅一些,可能会使电影更有特色一些。

另外据说是该导演的银幕处女作,那么其实拍的这样完整也算是完满的完成了任务。

只是有些情绪可以更强,没有放出来。

结果就是拍了一部温吞的文艺电影,剧情也非常的按部就班,如果我是对这位作家有过了解或者是冲着故事去看电影的话,想必也会失望的。

说来说去,包括最近的叮当狼3,我最大的感想是。

Oh, how much I love the rain...

 8 ) 良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是一部文艺小清新而又淡然无味的电影,画面优雅复古,叙事手法传统老气。

讲述了一个异常简单的故事,名不见经传典籍的写手托马斯·乌尔夫遇上金牌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他们不断地一起修改作品,从而让作品一度洛阳纸贵,而写手摇身一变成为被街头巷尾誉为“天才”的畅销书作家。

  影片并没有什么大的冲突,以至于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影片的名字让人联想到电影《心灵捕手》,两部电影相同的地方在于,《心灵捕手》也讲了天才,也是两个人相知相惜的故事。

自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天才捕手》中的金牌编辑一眼就看出了作家的出众之处,而大力扶持他,从而使他在写作路上一路坦途。

  当金牌编辑说“我们有意出版你的书”,作家喜极而泣,他在出版社的办公室里大喊,“耶!

”而当他拿到一部分稿酬时,在回家的路上,过马路连车都不躲避。

不管是在影片里的那样一个年代,或是现在,大多数写手们的生活都是捉襟见肘的,就像莫言在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的版权所在的出版社,几乎要倒闭了。

一个普通的写手是没办法依靠稿费养活自己的,除非成为著名作家。

  作为任何一个写作者,写出的文字就像是自己生出的孩子,很难删掉作品中的文字,简直是弑杀亲生般不舍。

但是在金牌编辑的协助下,作家的作品被打磨得越来越精致。

作家问编辑“你觉得我们应该删减多少内容”时,编辑回答“差不多300页左右,一本书最重要的不是写了多少页,而是它本身的内容”。

  让人动容的是片中两个人的情谊,那不是爱情,却比爱情久远。

金牌编辑珀金斯有五个女儿却没有儿子,而托马斯·乌尔夫就像是他的儿子一样。

连编辑的妻子都说:“我丈夫一直很想要一个儿子,这是他最大的愿望但试了很多次都以失败告终,最后我们放弃了,正在这个时候,他遇上了托马斯。

”这种如父如子的感情伴随着配音贯穿了整部电影。

  彼时,编辑邀请作家去家中和妻子女儿们一起吃饭,作家与编辑的家人相处融洽,滔滔不绝,夸夸其谈;彼时,他们站在屋顶上观赏城市的风景,像两棵长在一起的树一样相互依偎;彼时,作家对编辑说:“我这辈子,从没交过朋友,直到我遇见了你。

”“我最后一次看见我父亲,是通过火车的车窗。

”  幸运的是作家的妻子伯恩斯坦是个贤妻良母,对作家的书籍出版贡献巨大,如作家所说:“纸和笔都是她帮我买的,打字员的钱也是她帮我付的,她给我提供住的地方,填满我这食量惊人的肚子。

”这让我想起了李安导演。

李安导演在美国纽约大学毕业之后的六年里没有正式工作,全靠他的妻子养活。

我想影片中的作家的妻子也是一个坚强又美丽的女子,在作家穷困潦倒、一无所成之时就爱上他,并且无回报地为他付出一切。

  《天使望故乡》大卖,一个月竟然卖出一万五千册。

《时光与河流》的删改过程甚是艰辛,编辑粗算了一下大概需要9个月。

于是他们二人在办公室里删改,走在大街上删改,在酒馆里删改,等车的时候也在删改……删改时伴随着吵架,托马斯对珀金斯大吼“谢天谢地,托尔斯泰当年没遇见你,不然他的小说里,应该就只剩下战争场景了”……“我冥思苦想出来的东西,而你一句不合适,就把我打发了”……他们整整删改了2年,才删掉100页的内容。

这样废寝忘食地工作,换来了托马斯的妻子伯因斯坦的不满,因为她的话剧首演,托马斯都不能到场,而珀金斯因为不能陪伴四个女儿去度假而大声吼了他的妻子,后来,伯因斯坦甚至往嘴里倒安眠药以求一死。

  后来,作家的冷漠让编辑心寒,编辑说作家:“我们认识那么多年,但没想到你竟如此残忍。

”  作家独自去海边,映衬了那句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活在自己精心构建的理想世界里。

而作家在海边突然晕倒,到医院一查居然是脑结核。

天妒英才,映衬了影片开头托马斯·乌尔夫在小说中所写的那句话:谁不是生而疏离,至死孑然。

  在定格动画《玛丽和马克思》中,玛丽与马克思常年通信,最后,玛丽看到马克思家里的天花板上,粘贴的全都是她写给马克思的信。

那一刻,玛丽泪流满面。

而在《天才捕手》这部电影里,编辑收到作家给他写的临终信件时也流出了眼泪。

不止如此,他还摘下了那顶连吃午饭都不肯摘下的帽子,以示对作家的敬意和缅怀。

而作家的这封信,是他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写下的一封绝笔。

  当作家的信没到编辑的办公室之前,编辑还是在修改文章。

就像影片中作家所说的,“我们埋入书堆,将一生献给文字。

”  中规中矩的制作,中规中矩的剧本,中规中矩的表演,没有什么可批评的,也没什么可称赞的。

总体说来,这部电影没有起伏的高潮,从头至尾流于平淡。

 9 ) 这是一个老时代的故事

老编辑,天才作者的搭档。

老编辑为艺术负责,天才作者尽管为人混蛋,但是个天才。

这种梗,只有20世纪能演出来。

今天,所有的传统行业都要完蛋了。

出版业摇摇欲坠,更不用说独立的、非官方意识形态的出版业,在中国就没有正经发展过。

今天谁要是再指望有什么行业大牛带你一飞冲天,那就是白日做梦。

以前,我们都为理想工作过。

我们以为自己是在献身于伟大的艺术。

但是今天,谁再这样想,谁就是个混蛋。

根本不存在什么伟大的艺术之神。

你不用心怀全人类,不用为全世界的良知负责。

不用为伟大艺术的历史负责。

首先你应该做为自己负责任的人,其次你应该为家庭的幸福负责;最后,你还应该负责成长成为一个越来越好的人。

再说一遍,不存在什么伟大的艺术之神。

艺术之神是谁?

是这些编辑与作者合作,所为之奉献的那个时代。

在这种戏码里,必须有一个老教父,有一个肯包容、容纳疯子天才的资源所有者,而且他还得为了满足伟大的艺术创作,而迁就这些混蛋天才。

但是,我必须冷酷地指出一点:混蛋天才多得是。

缺一个两个,死一个两个,根本不足为惜。

因为只有活下来的,只有能长久地奉献和输出的人,才能盖棺论定是艺术家。

只有一丁点才华的人太多了。

死了的,糟蹋自己的,自毁到不能输出的人,太多了。

这种人,别管有多少才华,都是坑。

今天我还看见有人在前仆后继地跳这个坑。

为了所谓艺术追求,不惜毁了友谊,家庭。

这种人,就是单纯的自私而已。

撒娇撒够了。

赶紧长大成人吧。

哦对了,片子男主人公Thomas Woolfe可是哈佛大学的文学硕士。

自以为是天才的家伙,有多少真有才华?

豆瓣上天天自以为怀才不遇的文青,有几个人有份正经学历?

我打四星,是为了纪念这些人带来的艺术史。

但是今天,谁再演这些梗,谁再跟我面前扮演伟大艺术家,我就让谁滚蛋。

 10 ) 编辑和作者若相爱,比爱情更轰轰烈烈

多数男人为事业而生,有了事业,会相应降低对爱情的要求。

他们认为事业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能弥补爱的不足。

是不是这样?

因人而异,因另一半而异。

编辑和作者若相爱,比爱情更轰轰烈烈。

科林费尔斯的编辑气质和裘德洛的作家气质都是天生的,很难得。

美国人喜欢拍作家题材电影,这一部把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演透了,极感人。

灵魂台词:我们真的让作品更优秀了吗?

还是破坏了它的本质?

今年,上海青年文学评论家李伟长出版了一本文学批评著作《珀金斯的帽子》。

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把目光聚焦于一个为大家所忽略的细节——这位天才捕手的帽子。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天才捕手》短评

好多八卦啊

3分钟前
  • rivert
  • 推荐

片中一句对好小说的概括:Big idea, pure word也非常适用于电影。以此自勉。

7分钟前
  • slim
  • 推荐

电影这东西真的是没有标准的,影评扑街,可同行的同学到片尾时居然落泪,我自己是觉得脸脸简直可爱到爆,演技值得拿奖,可又看到有人说,片中所有人每一个演得好的。所以啊,看电影呢,就是我开心就好,你们随意。

11分钟前
  • 2505
  • 推荐

电影真不适合呈现这种文学编辑和作家之间的对话,两个人在酒吧里讨论删改稿子的过程真实做作又无聊。明明不具备表演性的东西,非搞得特别戏剧化,所以只能靠夸张的语气和动作。

13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托马斯与麦克斯登上楼顶,俯瞰全城。他说,石器时代围着篝火总会有人讲一个故事驱狼,众人也就不再害怕。彼时万千灯火明灭、人世阑珊,纵然日后他心灰意冷、他褦襶触热,满城灯火都不如这一瞬的友谊之光炽热。你需懂得,总有人会离开你的生活,也许意见抵牾也许英才天妒,也许只因一场如现编的脑结核。

17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永远的托玛斯,永远的《天使望故乡》,还有盖.皮尔斯诠释的菲茨杰拉德,赞绝。

21分钟前
  • 暗地妖娆
  • 力荐

law叔早晚要演大宝传记的

22分钟前
  • 烧炭小五郎
  • 推荐

全靠演技

24分钟前
  • Strelizeia
  • 还行

演技撑起整部剧。

25分钟前
  • 卯月猫
  • 推荐

比起其它人生导师片,这部片将两人间的互动作用蔓延到了对周边他人的影响,拥有多面微妙的情感层次。不管多少借口,人的选择等于价值观。整部片子也许只讲了平衡的问题。欣赏片中的幽默点。因为Thomas Wolfe这个角色的演出,再次爱上了Jude Law。看过导演Michael Grandage的履历,对他的人生非常好奇。

30分钟前
  • 桃子
  • 力荐

说句实话,没看懂

34分钟前
  • 免費
  • 较差

(4.0)电影中一直在讲的一件事拍这部电影的人本身并没有搞清楚,在自由市场中通过销量来牟利,无论你是小说还是电影,都要为了目标人群做出必要的改变。

38分钟前
  • cliosong
  • 较差

作为英美文学专业毕业的人,似乎找不到不看该片的借口。挺平庸的片子,裘德洛在脸叔面前真是弱爆。

43分钟前
  • 詹尼金
  • 还行

超好看的电影,看了好几次在电影院

46分钟前
  • 卡帕的空间
  • 力荐

科林,妮可,裘德洛,这么强大的阵容,也贡献出了不俗的演技,电影却显得那么无趣又沉闷,也不能说拍得不好,可是也没法说好看。唯一的收获就是,默默把里面提到的书籍标记起来,以后慢慢看吧。

49分钟前
  • Neroat
  • 还行

最后唯一感兴趣的是Colin Firth为什么一直不摘帽子 两星半

52分钟前
  • Torrilla
  • 还行

看到结尾colin叔的泪水真的我也哭了

53分钟前
  • eita
  • 力荐

想拍成文艺片的商业片,演员表演远比这个故事表达的更好,感觉阵容有点浪费了。作家得到出版机会的瞬间是电影唯一感动我的地方,没想到后面侧重的不是他的思想也不是他和编辑的感情,而是选择女友还是选择伯乐?明明那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为什么要侧重在关系的崩塌上?然后剧情戛然而止,留下观者一脸茫然。色彩用光很讲究,比起电影里面的小说有被安利到。

57分钟前
  • 杨淇羽
  • 还行

剧本表演俱佳,恰到好处的幽默和恰到好处的情感

59分钟前
  • L'automne
  • 力荐

3 规规矩矩的制作,规规矩矩的剧本,规规矩矩的表演,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也没什么可表扬的。

1小时前
  • 牛腩羊耳朵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