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Our Time Will Come

主演:周迅,彭于晏,霍建华,叶德娴,郭涛,春夏,黄志忠,蒋雯丽,梁家辉,王菀之,吕良伟,鲍起静,李灿森,梁文道,张兆辉,冯淬帆,苑琼丹,唐宁,卢巧音,许鞍华,永濑正敏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粤语,汉语普通话,日语年份:2017

《明月几时有》剧照

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2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3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4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5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6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3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4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5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6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7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8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9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20

《明月几时有》剧情介绍

明月几时有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40年代的香港,妙龄少女方兰(周迅 饰)和母亲(叶德娴 饰)一起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两人将家中的二楼租住给了作家茅盾(郭涛 饰)和其太太孔德沚(蒋雯丽 饰)。方兰十分热爱茅盾的文字,在其中感受到了火热的革命热情和澎湃的民族气节,然而对于身边动荡的时局和紧张的政治氛围,方兰却知之甚少。 刘锦进(彭于晏 饰)是拥有着矫健身手的进步青年,受组织委托,他负责护送滞留在香港的一批重要文人返回大陆,茅盾一家人便在名单之列。在误打误撞之中,方兰被卷入了这一危险的行动之中,并在刘锦进的建议和鼓励之下,加入了革命队伍之中去,母女两人因此被卷入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惠里桂伏魔记玩命记忆花魁杜十娘大话红娘玩命交易困斗99号囚室卫士放学后少年花子君真爱如血第三季最棒的欧巴桑中岛春子真实的谎言人类宇宙我们的假期故事艳之夜盗墓笔记之云顶天宫摇滚梨园幸福的国家金田一少年事件簿:黑魔术杀人事件后篇缺失的部分斗·鼓灵异蓝光诡小孩宏观世界死小子们孤山魅影走投无路的原偶像,选择与完全陌生的大叔一起生活万物商店之木偶悲伤时唱首歌战勇。第二季

《明月几时有》长篇影评

 1 ) 拿把伞

在候场时翻了一下豆瓣,没想到评分降到了6.7,哑然之余也疑惑真的有评论里的那么差么?

看完后觉得疑惑是对的。

叶女士真的很好,周迅也没有评论说的这么差。

(方母叫住方兰,给了她一把伞的时候,我没忍住)第一次在电影院看春夏,妆发都好看,身后的男生只要看到她出现就停不住嘴,春夏被击毙时我仿佛感受到男生的心也被击毙了(?

)对了,虽然身在成都,但彭于晏说被调去惠州的时候,竟有一种被点名的感觉。。

嘛,胜利时,我们再见吧。

 2 ) 游击队、大圈仔和水货客

《明月几时有》,拍的东江游击队的故事。

深圳的朋友大概不会对袁庚老先生陌生,但是对东江游击队了解的估计不多了。

袁老这个老东江游击队,后来参与改革开放,不得不说是一个合理但无解的命运安排。

《明月几时有》,不好,但是我觉得,此片的片外意义是,把当年的游击队,后来的大圈仔以及在后来的水货客链接在一起了(昨日之果是今日之因,今日之果是明日之因)。

这部片子结尾的场景与我图二(我今早发朋友圈的时候谈到这里是我理解的香港))居然不谋而合,此图镜头摇动一下就是港岛繁华之色了(近在咫尺)),仿佛提醒着百年维港的起点。

说回《明》这部片,我认为是许失败的作品,人物不能看,除了叶德娴及格以外,都特别隔离,错乱,唯一要表现隔离的角色梁家辉,却表现得十分好(也许是用了纪录片的拍法),至于片子的故事,我觉得被许导的节奏整散了,看着让人叹气。

音乐很好,久石让在水准之内。

“两星半”满分五星。

 3 ) 當人終於可以幫助人的時代來臨,請帶著寬容想起我們

對不起這不是一篇影評,是我跟這部電影一起走過的日子,和我對它的一些理解。

涉及部分劇透,請注意繞行,謝謝。

2015年秋。

當時我已轉了頻道進入編劇行業工作,許久沒再跟組。

卻因為得知許鞍華導演要開新戲,火速推掉了之後的工作,加入了美術總監文念中的團隊。

秋末,第一次讀到《明月幾時有》的劇本(第二稿)。

記得有朋友問我Ann導要拍什麼樣的新戲?

我一概笑著回答——「手撕鬼子」。

初讀完劇本后,我覺得最大問題,一是方蘭、劉黑仔、李錦榮這三條線的節奏問題。

二是方母被抓后,方蘭的救與不救。

前面整個護送文人是一個在短時間內發生的完整事件,作為讀者我跟的很順。

但之後分成三條線繼續講述,整個時空被拉得很長,這樣一來就容易散,節奏也易出問題。

比如方蘭從平民老師到加入小隊,不久后成為大隊長,中間并沒經歷什麼情節或事件;而方母也是,從不知道女兒在幹嘛,到得知,到也去送情報,整個發展的情緒我跟不到,也想象不到。

另兩條線中,劉黑仔是比較鮮活有意思的人物,但在中后期似乎掉線了很長時間。

而李錦榮作為憲兵隊的臥底,本來是很重要神秘的身份,卻看不出任何緊張驚心,連最後揭開身份都是他自己跑去告訴方蘭。

我也看不到他們做所有事的直接目的和後果,自覺「勝利」二字聽起來是縹緲和遙遠的目標,因此閱讀過程中很容易走神,總體也覺得有些乏味。

想著如果三條線最後交匯成一個事件,彼此的關係更緊密些,似乎會比較容易把節奏拉回來。

第二個問題可能更嚴重。

我讀劇本時,覺得這麼大件事,方蘭和黑仔就在那裡講了兩三句話便決定連媽媽也不救了,怎麼都不太合適。

當時文生告訴我,這也是導演心裡還沒想到要怎麼拍,情緒上要怎麼辦的最大問題。

2015年初冬。

我陸續完結了手頭的工作,正式進入《明月》劇組加入前期籌備。

隨著幾次開會討論,我越來越清晰地看見了導演對整個電影的態度。

她不想要任何我們習以為常的戲劇化,她想要還原那個時代的香港,想要拍攝一些平凡卻堅韌的普通人。

他們似乎並未做出什麼特別了不起的事,但他們曾經真實存在過,在這片土地上,在每個不起眼的地方,懷抱著共同的信念,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和《黃金時代》時一樣,我們一來就已收到了很多導演發來的歷史資料參考圖片和人物介紹。

印象較深的是導演在那時提到了一部叫《天上人間》的老電影(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667144/)作為整個美術風格的參考。

(我們去了香港電影資料館租錄影帶觀看)除了基本演員,和比較常見的特務、土匪、地下黨員等外,導演還十分重視還原一些形形色色的普通人,比如理髮師傅,漁夫,工匠,自行車夫,婚宴賓客,客家人,中西樂隊……關於香港的歷史圖片資料其實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好找,每一種人物都牽涉到很多細節。

當時我覺得自己已瀏覽了所有能在互聯網上找到的香港三四十年代關於人的資料圖片,也去圖書館查找了數日的書籍資料。

碰到過的最大困難是制服方面的資料研究。

首先日本軍服在不同年代階段是有一些區別的(大部分影視劇里都是錯的)。

夏季和秋季又有不同著裝。

而香港在那時除了日本兵外,還有很多印度人,被稱為「摩羅剎」,除此還有一種叫「憲查」的職位,類似於警察。

「憲查」的資料是最難找的,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也尋求了很多幫助。

日後若再有導演想要拍攝抗戰時期的香港,我當時整理的資料文件夾應該能給大家提供很多便利。

中間的某一天,忽聽文生說導演已想好了關於方蘭救不救方母那場戲要怎麼拍了,整個情緒也捋順了。

不久,我們收到了劇本第三稿。

這一稿刪減了一些旁支人物的戲份,改善了三個主線人物的幾場戲。

最大的變化是添加了由梁家輝飾演的老年彬仔訪問部分。

整體看來,我覺得已比上一稿好了很多。

2015年末,除了周小姐是一早就定下的女主角外,大部分主演的人選幾乎都還沒有敲定,而大部分叫得上名字的演員檔期全滿。

導演陸陸續續見了一些人,拒絕過別人,也被人拒絕。

關於方母一角,說實話,不是完全沒有考慮過可能出現問題。

文生私下里和我討論,有無能替代葉德嫻的女演員。

可放眼兩岸三地,我們都沒有想出更優人選。

而導演那邊,她當然是以「適合」為第一考量,卻也表示會尊重監製和電影公司的定奪。

最後我們能在現場,觀眾們能在大熒幕上看到葉小姐對方母的完美詮釋,要感謝這些掌握了決定權的人的無畏和尊重。

2016年春節前後,我們開始了主要演員的定裝。

與此同時,緊鑼密鼓的開會討論,製作各種工作表格,部分劇本場次的再度修改……2016年2月23日,《明月幾時有》正式開機。

第一場戲在廣東台山的一個鎮上拍攝,內容是由郭濤飾演的茅盾和黃志忠飾演的鄒韜奮在戲院被通報點名,並在戲院外商議逃亡事宜。

由此開始,又可以在片場看見Ann導全情投入的樣子。

每天開工,她走得最快。

仍舊不愛用對講機,有什麼問題都會一次次從監視器前跑去現場親自給演員說戲。

也會急的發脾氣,一根接一根不停抽煙。

演員笑,她也笑,演員哭,她一臉愁容。

看見演員的精彩表演,她興奮地眼睛發光;遇到動作戲,她又想趕快結束,生怕演員們太過辛苦和受傷。

《明月幾時有》總共拍攝了近三個月,59組。

從嚴冬到初夏。

我們等日出等日落等云到等風來。

經歷了無數場暴雨和暴曬。

我淋著瓢潑大雨跟群演吵過架,也在「金堂酒家」的后樓梯里踩到過渾圓的大老鼠。

整個拍攝過程非常辛苦,遇到過很多不那麼順利的事,和不停拖後腿的人。

疲憊沮喪時,Ann導像座燈塔。

只有她永遠精力充沛,專注的沉浸在她想要構建的世界中。

這些在現場的日子,使我對劇本的最初印象有了第一次大的改觀。

最重要的當然還是方蘭救不救方母那場戲。

印象中那個大夜,迅姐偷偷在保溫杯里裝了點紅酒,拍了兩三條就過了。

看著她瘦小的背影在小山坡上蹲下抽泣,我在旁邊紅了眼眶。

方蘭這個角色在我看來是很難演的,她雖然戲份最多,但更像是串起所有人物的一座橋樑,本身的性格在劇本里並沒有那麼鮮明。

她的變化像我最初所說,沒有特別的事件或情節推動。

可周小姐卻在日常瑣碎中,在平凡又疲憊的工作中,演出了方蘭的成長,不知不覺間變得越來越堅定,越來越有力量。

也想講講另幾位主演。

在「方家」拍攝的那個星期,我最大的樂趣就是擠在擺監視器的小房間一角,看葉小姐的戲和偷聽葉小姐與導演討論。

在劇本里,方母就是我覺得寫得最好,最立體的角色。

而在葉小姐的演繹下,這個角色變得更飽滿了。

她有時小氣有時愛嫌棄,有點小傲嬌的細微表情,常讓我覺得十分有趣。

葉小姐自己也有些很好的想法。

舉兩個例子,方母出現的第一場戲是我十分喜歡的一場。

她給沈太太斟水送餅講租金,人物性格一下就立起來了。

而這場戲的對話結束后,方母對沈太說這個餅他們也不會吃,就把餅包好拿走了,這就是原先劇本里沒有的內容。

護送文人事件后,劉黑仔來方家天台找方蘭,讓她加入游擊隊,這時候方母偷偷走上樓梯偷聽,露出了滿意的微笑,這一段包括她頭上的髮網,都是葉小姐自己提出來的設計。

劉黑仔是整個電影里最輕鬆「好看」,最容易讓觀眾喜歡的角色,彭彭本身也是這樣,他其實非常有喜劇天分,導演一看他演戲就笑的合不攏嘴。

他很認真也很活躍,每天都對角色有一百個新設計,常常覺得自己想出了一個絕妙的點子,歡天喜地去找動作指導商量討論,拉著我們進行演示,即使立刻被無情拒絕也毫不氣餒,很快又歡天喜地的想出了一個新點子。

劉黑仔這個人物也加進了不少他的設計。

殺李燦森那場的「帽里藏刀」就是他想出來的。

又比如他的大拇指指甲是爛的,雖然整部電影從頭到尾也看不見,可他就是願意花時間早起來現場一天天粘假指甲。

我忍不住問,你何必呢?

他半開玩笑歎口氣,這麼多演員一起演戲,不好好給自己設計,誰能記得你演了什麼?!

你不懂,這是一個演員的辛酸!

彭彭過得有點苦,每天要花三小時健身,又常常只能吃白水煮菜。

可他嘴饞,剛開拍那陣因為貪吃火速的胖了一圈。

有一天我忍不住告訴他:你有肚子。

他瞪大眼睛看著我:彭于晏怎麼可能有肚子?

直到導演忍不住說Eddie你該減肥了,他為此真的受了打擊,再出現時就已火速瘦回去了。

印象最深的是在大澳拍攝的某天夜裡,當時屋內在打燈,彭彭坐在導演身邊休息。

Ann導跟他說,《阿拉伯的勞倫斯》這部電影,她看了十四次,就為了其中一個眼神。

「你知道有些好看的表演為什麼好看嗎?

那些頹廢的人,並不是因為頹廢而好看,而是因為energy。

所以就像我第一次見你時跟你說的那樣,劉黑仔這個人物,不僅僅是在輝煌的時候,更要在低潮的時候,失落的時候,擁有力量,這樣他的眼睛裡才會有光芒。

」霍先生是所有演員里迷妹最多的(粉絲們實在太神通廣大)。

見到他之前,我從未看過他演的電視劇,對他也沒什麼了解,很多香港工作人員更不認識他了。

但在整個拍攝中,他似乎用性格魅力「征服」了所有人。

他很有禮貌,脾氣耐心都好,十分隨和。

我的好朋友也是劇組的小製片Eva說,霍先生有一種能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對他很重要的錯覺。

他特別容易緊張。

李錦榮的第一場戲,是他第一次見周小姐,兩人就要談戀愛。

霍先生那天一早到來,緊張的像個新人,一邊反復背台詞,一邊來回踱步。

後來和迅姐熟了,緊張感平復了不少,可永瀨正敏來了,他又開始緊張的不得了。

他就這樣一直緊張到了拍攝的最後一天。

終於鬆了口氣,收工也不捨得走,樂悠悠的看導演拍戲,坐在月光下默默唱著「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李錦榮這個角色,在我看來寫的有些遺憾。

他和大佐(永瀨正敏)惺惺相惜,以詩會友,卻又因為各自陣營而無法真正成為知己,這之間的情緒張力我很喜歡,也希望能看到更多展現。

直到我們拍攝時的劇本中,李錦榮的ending都還落在他前來告訴方蘭,方母被抓到了憲兵總部那場。

導演在最後堅持多寫了一場他和大佐的戲,才得以讓李錦榮這條線有了一個較完整的收尾。

還有很多參與客串了《明月》的演員,都讓人印象深刻。

比如胃疼到站不起來還是堅持把戲演完的「石榴姐」,被我踩了一腳反過來跟我說對不起的梁文道,一場小碎步背影就把我征服了的蔣雯麗,很關心伙食的郭濤,和怎麼吃都骨瘦如柴的春夏……2016年5月17日,《明月幾時有》殺青。

瑣碎的收尾工作,一場殺青飯,給Ann慶祝了69歲生日,大家各奔東西。

之後的日子里,斷斷續續關注著電影後期剪片的消息。

初秋,第一次看了《明月》粗剪版的放片,導演仔細詢問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意見。

之後因為一些原因跟Eva一起去了北京,加入了導演在中影的配音工作。

那是Ann導最放鬆的一段時光,我們每天在中影大酒店暴飲暴食,在錄音棚裡葛優癱,聽著她不時發出的哈哈大笑。

印象最深的是彭彭來的那天,他跟打了雞血似得,配完了自己的還不過癮,問負責配音的王老師,不如我把霍建華的也配了?

導演自己也自告奮勇的跑去配了婚禮那場戲的其中一句台詞,有心人可以試著找找看。

在配音的過程里我們比較擔心一個問題,國、粵語更推薦哪一版?

選擇國語版,就會錯過葉德嫻的原聲,她的台詞和俚語非常精彩,和她的表演是融為一體的,很多語句翻成國語就少了些味道。

而選擇粵語版,其他大部分演員卻都是說國語的,配音后多少有點彆扭,尤其是像周小姐這樣辨識度極高,又很有靈氣的聲音,是配音演員所呈現不出來的。

2017年農曆新年過後,我們觀看了電影的第二次放片。

此時的版本已加入了久石讓的音樂,但還有很多聲音細節、調色、特效尚未完成。

除了次次放映都出現的Roger(桃姐家那位),導演還邀請了作家鄧小宇,和幫她寫了《許鞍華說許鞍華》的鄺保威。

茶餐廳里她照例又詢問了我們每個人的意見。

說實話,那次看片我的觀感不是太好,覺得節奏有點問題,中間還一度睡著了。

這也是電影正式放映前,我最後一次看片。

後來我在豆瓣標註的短評也能看出我對電影並不是那麼有信心。

我寫了我覺得劇本始終都存在些問題,雖然通過表演和拍攝有所改善,但骨架不動,問題就無法真正解決。

我也可以預料到後來很多觀眾的觀感:平淡,太散,雜亂,人物記不住,沒有事件推動等等。

現在回想起來,我是不應該在真正的大熒幕看過最終成片前,就過早下定論的。

這之後導演一邊和剪輯師繼續修改,一邊陸陸續續邀請了很多人來看片。

她的心情一直很好,似乎只有我們在偷偷擔心著觀眾的不理解和票房問題。

這個夏天,我們和導演一起去了上海電影節,參加了一些電影的宣傳工作。

整個過程一言難盡。

有很多話不可說,有很多話也不想說了。

在沮喪的時候,Ann導說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她希望觀眾能看到電影,至於其他的,她只是覺得有點對不起于冬。

2017年7月1日,《明月幾時有》終於正式上映了。

評論兩極,毀譽參半。

Eva說她對那些打一星兩星的人感到很生氣,我安慰她說,導演那麼大年紀還在做有挑戰反常規的事,有自己的節奏和風格,無論別人喜不喜歡,她就是和別人不一樣,我覺得這就是很厲害的地方。

今天,我終於坐進了電影院。

週一午後的杭州,戲院裡包括我只有四個觀眾,但大家都安安靜靜看完了。

出來的時候,心裡像是一塊大石落了地。

我想我終於可以高興地和所有人說,是的,我參與了這部電影,我很喜歡這部電影,我也很感激所有陪伴這部電影走過的日子。

2012年因為一個U盤的小狀況第一次見到Ann導。

從《黃金時代》到《明月幾時有》,從一個剛畢業的學生,一個小粉絲,變成了Ann導笑談中全世界知道她最多秘密的人之一。

我第一次覺得自己真正看見了她想要構建的那個世界。

並不是轟轟烈烈的革命才值得歌頌,並不是上天入地的英雄才值得被銘記。

她想講的是那些在歷史洪流中被視作微不足道的人,在亂世中擁有信仰的人,面對理想深信不疑的人。

她是如此喜愛和想要呈現出那樣的一個時代,那時的香港。

那裡有柴米油鹽,也有文學詩歌;女人穿著木屐走在地上發出「噠噠」的聲響;百姓們圍著街頭破裂的水管搶水喝;人們把僅有的錢藏進鞋裡縫進衣衫中;沉默的年輕人包起傷口,堅毅的撐開大傘領路……今年過年的時候,Ann導分享了一首詩給文生,文生分享給了我和Eva,此時此刻,在此分享,作為結束。

致後代布萊希特 黃燦然譯(節選)我在混亂時期來到城市,正當飢餓在那裡蔓延。

我在反抗時期躋身於人群之中也跟他們一起反抗。

我的時光就這麼流逝,那是我在塵世上被賜予的時光。

我在戰鬥的間歇吃飯,我在殺人者當中睡覺,我粗心大意地愛,我不耐煩地看大自然。

我的時光就這麼流逝,那是我在塵世上被賜予的時光。

我年輕時所有道路都通往泥沼。

我的舌頭把我露暴給屠夫。

然而我們知道:仇恨,即便是對卑鄙者的仇恨,也會扭曲外貌。

憤怒,即便是對不公正的憤怒也會使聲音粗啞。

啊,我們這些想為友善鋪設基礎的人自己卻不能友善。

但你們,當人終於可以幫助人的時代來臨,請帶著寬容想起我們。

 4 ) 谈明月几时有的散点叙事

原载于文慧园路三号2017年迄今最好的国片出现了 文 | 落木君,纽约大学电影系许鞍华的新片《明月几时有》,算起来,是她第四次讲民国的电影了。

这部片子虽未正式上映,但在上海电影节和北京的点映与影迷见面后,已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观众的反应褒贬不一,有人感动得落泪,有人则觉得有些淡而无味。

看豆瓣上的评价,很多人觉得,故事讲得有点散了,有点不知道说的啥。

落木君去看了北京的点映,个人觉得,片子质量让人十分惊喜,可以算得上2017年华语电影年度最佳了。

很多豆瓣网友所说的“叙事散漫”,其实恰恰是这部片子的精华之处,是很高级的东方文人叙述方式。

形散而神不散,看似处处是闲笔,但仔细一品,无一处是闲笔。

看似东拉西扯,絮絮而谈儿女情长,百姓琐事,看完全片,你会发现许鞍华的野心,她勾勒的,是整个香港抗战时期的风俗长卷,她描绘的,是整个民族的韧性和旷达。

形散神不散 电影讲的是40年代的香港,东江纵队的游击队抗战往事。

以港九大营救中,营救郭涛和蒋雯丽扮演的茅盾夫妇为引子,以点带面,引出了三支主线:以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为代表的,正面抗敌的短枪队,以周迅饰演的方姑为代表的,传输情报的情报人员,和以霍建华饰演的锦荣为代表的,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党。

而方姑作为主线人物,她与锦荣的情愫,与刘黑仔的惺惺相惜,与母亲和童子军郑家彬姐弟等其他情报人员的感情,串联起了整个故事。

三支主线相互交错,网罗了香港抗战往事的各个阶层,但导演笔墨有浓淡,人物却全是立体的:战时笔耕不辍,却不得不颠沛流离的文化名人,精打细算勉强维持体面婚礼的普通市民,有春夏饰演的富家千金这种看似奢靡,实则心怀信仰的名媛交际花,还有喜爱中国文化,但永远也无法理解中国的日本军官。

甚至连港口负责搜查的普通老百姓,许鞍华也精雕细琢,将其犹疑又怕事自保的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些细腻的对世情的群像描写,恰是导演想让电影呈现的状态:国难当头,不同阶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都在拯救自己,拯救这个民族。

细究下来,每一处似乎旁枝斜逸的细节,都有情节的勾连。

譬如春夏饰演的富家千金,与日本上层的女子纵情歌舞,似乎沉沦于乱世中短暂的欢愉,一度让人疑惑,这与电影中的主线故事有何关联,但随着叙述展开,参与情报工作的方姑母亲被捕后,春夏也同时被捕,我们才恍然大悟,她原来也是心怀大义的抗战人士。

霍建华饰演的锦荣,是周迅饰演的小学教员方姑的男友,他突然的求婚,和求婚不成后的告辞,一度让人摸不着头脑,直到电影最后,观众才理解,在向女友求婚的时候,锦荣已有了为国赴死之心。

再比如作为日方中文教师的锦荣与日本军官的几场对手戏,更是寥寥几笔,却画龙点睛,含蓄表达出导演对抗战的态度。

两人的微妙关系几乎成为抗战时中日关系的隐喻。

日本军官倾心于中华诗词的精妙,但永远参不透其中精髓。

剧中借用七步诗的典故,显出了日本军官对大国文化的掌控欲,不尊重和傲慢,锦荣情急之下随口做对的诗却不卑不亢,绵里藏针。

这些细节都在故事最后严丝合缝地对隼了。

这种看似散漫,其实草蛇灰线的叙事方式,其实是从古至今,汉民族特有的古典叙事。

任何一个在红楼梦,金瓶梅等古典小说的浸淫下成长的中国观众,都应该会觉察到一丝久违的舒适感。

散点叙事 最让人击节的,是梁家辉饰演的童子军彬仔的伪纪录片采访式的旁白插叙设置。

在此片中,梁家辉饰演老年的郑家彬,昔日的童子军,曾与方姑等东江纵队成员并肩作战,传递情报。

方姑,刘黑仔,锦荣等人的故事,是由他的碎片式回忆,勾连在一起的。

这样的形式,乍一看有点像关锦鹏的《阮玲玉》,或许鞍华的上一部电影,同样以个人的沉浮描写整个民国文坛的《黄金时代》,细究起来却全然不同。

梁家辉彬仔的采访,是戏中戏,梁家辉虽直接向观众叙述,但他扮演的仍是戏中的角色,而非梁家辉本人。

采访本身也是戏中的情节,剧情因此用彬仔的采访作套子,以插叙形式出现,结尾又回到彬仔的开车离去。

更妙的是,戏中的情节虽由他的采访引入,但视角却是全知视角,超出了他在东江纵队时,作为孩子的视角。

剧中对于刘黑仔,方姑母女和锦荣的描写深度,远远超出了彬仔所知。

这种叙事手法足以看出许鞍华导演的文人气质,民族美学!

落木君不由得想起前段时间,奇爱葛格在北影节做的“文人电影”特别单元。

其中的《小城之春》,女主角玉纹那种超出了全知视角的旁白,也一度让中外学者既着迷又疑惑。

君君一直觉得,恰恰是这种全然自由的,游离于内心和客观世界的旁白描述,掌握了中国文化五千年来写意表述之精髓!

君君先班门弄斧,举个绘画的例子吧,在毕加索立体主义之前的西方绘画中,老外们一般使用单点透视,比如下面这幅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透视点在正中,画出的是事件发生的一瞬间。

而东方的绘画思维是散点透视,比如《清明上河图》,透视点有很多,使得一幅画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超越了一时一地一个人的感知,可以自由穿梭千里江山,移步换景。

这种放飞自我的自由表现到了古典小说里,照北师大郭英德老师的总结,变成了一种“散点叙事”。

比如说,水浒传里写武松对付孙二娘,是这样写的:先全知叙述武松的动态:武松也把眼来虚闭紧了,扑地仰倒在凳边。

这时就开始说武松的听感:只听得笑道:“……”便叫:“小二、小三,快出来!”只听得飞奔出两个盛汉来,听他把两个公人扛了进去,“一只听得他大笑道:“今日得这三头行货,倒有好两日馒头卖,又得若千东西。

”听得他把包裹缠带提入去了,随听他出来。

然后突然又转到旁观者的视角:看这两个汉子扛抬武松,哪里扛得动?直挺挺在地下,却似有千百斤重的。

又回到武松的听觉:只听得妇人喝道……古典小说这种“散点叙事”的手法,随处可见。

这种描述已经跟电影分镜头脚本似的了。

而到了戏曲里,这种散点叙事的思路,成了戏曲的代言体,变得更加放飞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自由穿梭毫无障碍。

主角上来先念个定场诗,跟观众讲自己的身世,一会儿在剧情里,一会儿又背着剧中人跟观众讲两句心里话,甚至直接作者附体评价一番。

角色知道的事情可以大于剧情,也可以小于剧情,还可以等于剧情,而不会精神错乱,偶尔各怀心思的两人同时跟观众讲话,剧中人还可以选择性耳聋,互相听不见,最后下场还仿佛未卜先知似的,预告了自己身世。

对于精通京剧之精髓的费穆导演, 《小城之春》中玉纹的旁白,自然而然就是这种操作,这足以让洋人震惊了,但是对于放飞自我的中国人,咱是见怪不怪。

而《明月几时有》中,梁家辉饰演的彬仔在散点叙事之外,还是一个重要的“功能性人物”。

他就像《桃花扇》中的老赞礼,《长生殿》中的李龟年,《红楼梦》中的贾雨村,作为一个群戏中的“纬星”。

彬仔的采访,让导演可以自然地打破电影的第四堵墙,自由表述。

他既是场外之人,评点戏中人事;又是场内之人,展现当年世事。

这种双重身份,使他不仅在电影的叙事结构中可以“细参离合之场”,而且在抒情中承担着抒发“兴亡之感”的重要任务。

而梁家辉教科书般的演技,也很好的完成了这一任务,他的表演无比真实,连脖子上的皱纹都特别有戏。

如果不是知道他是梁家辉,观众简直要误以为这是真的人物采访。

彬仔的设置,hold住了整个故事的“形散”,而且拉开了时间的跨度,让细腻的,细节上精雕细琢的故事,一下子有了沧海桑田的宏大感。

借离合之情,抒旷达之感 和孔尚任,曹雪芹一样,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电影叙事沿用了中国传统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手法。

通过方姑的成长,与两个男人的情愫,与母亲的生离死别,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兴亡之感。

这种家庭伦理的故事内核,写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其实一方面延续了许鞍华从《客途秋恨》到《黄金时代》一以贯之的细腻又客观的描述,另一方面,又沿袭了民国文人电影传承不息的民族美学传统。

《明月几时有》让我想起,郑君里和蔡楚生两位影坛巨匠联合执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样也是用诗句作题,同样讲抗战,同样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叙事手法,也同样有望月场景,每当江上月圆时分,忠良月下“永远团聚”的誓言,成了发妻素芬生活下去的信念。

“明月”作为一个民族希望的象征,也成为两个电影共同出现的意向。

但不同于《一江春水》表现出李煜式的沉郁,《明月几时有》就像它所引用的苏轼的词句,全片有一种港人特有的从容旷达之感。

没有悲悲戚戚,只有为国的奋不顾身和乐观向上。

从影片开头被营救离港的一句“胜利再见”,“胜利见”成了所有抗战时港人心中的明月,从侠客般神勇的刘黑仔,到娇小瘦弱的方姑,到方姑年迈的母亲,所有港人,怀着希望与乐观的心态,积极抗日。

虽然刘黑仔也有“入了短枪队,就没想着活着回来。

”,方姑母亲也有“死不重要,不要连累队友。

”但每个人说到生死,都有一种旷达和乐观,甚至有种幽默。

这种幽默的背后,是香港人对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自信。

胜利后见没见,影片悲悯地在此处留白,我们每个人也心知肚明,苏轼的水调歌头也已经给出了答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本片的旷达洒脱正如苏词的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体现在影片末尾,惊艳的长镜头,明月照耀下的香江边,香港,东江纵队曾经抛头颅洒热血保卫的地方,已是高楼林立的大都会。

许鞍华的民族认同感和港人的自豪感,在一个镜头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正如《客途秋恨》中她借爷爷之口说出的“不要对这个国家失望。

”,本片中也洋溢着一种极其旷达的民族自豪感。

明月,是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坚强不屈的希望。

我想,这也是许导演为什么要把本片的英文名起为:Our Time Will Come的原因吧,不管当下有多糟心,香港人总相信,我们的时代会到来。

这部片子也让我对17年的中国电影有了希望,在商业化IP化的大潮下,我们仍有这样的导演,坚持民族美学,文人风格,坚持讲述本民族的故事。

有人担心这部明星云集的文艺片会不卖座,我却是比较乐观的。

在上海电影节,曾经有导演怒喷中国观众是“垃圾观众”。

但我想,曾经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一部长达三个小时的文艺片史诗长卷,能够在上海引起巨大轰动,每七个人就有一个看过《一江春水》,甚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格局,连***败退到台湾时,甚至觉得《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和《乌鸦与麻雀》,让国军失了民心和江山。

那时的观众欣赏得了《一江春水》,现在往返于京沪两地,在电影节受到各种高级片子洗礼的观众,就欣赏不了《明月几时有》了吗?

观众都不傻,好内容,观众都会懂的。

 5 ) 武戏文唱

武戏文唱。

像墨镜王裁掉故事性,留下有限的日常衣边。

短章速写。

人物性格挥笔已成轮廓,兔起鹘落生死隙间游荡。

音乐克制。

胜利的铙钹轻响,进行曲节奏才滚动就熄灭。

香港沦陷的三年八个月,听杜国威借笔下的香港三女性在大屋里夜谈过几番,今天看许鞍华用影像投上银屏。

他/她两位是1946/47生人,战后第一代。

故事里的是兄长叔伯辈,本地英雄,市井好汉。

意难平,南国旧事应传。

翠盖石板蕉叶渡,苍苔屐齿四季花。

薄被一幅红白事,明月千里太平山。

总结日本戏剧经验,不接受“香港文化已逝”,看不到锵锵的“七一”。

一记。

哦,导演许鞍华。

编剧何冀平。

音乐久石让。

hugo吴,冯淬帆,熊七七等

 6 ) 许鞍华+叶德娴+梁家辉+周迅:不一样的小人物抗日故事

昨天去看了《明月几时有》,很喜欢。

最大的亮点是叶德娴,她演女主方兰的母亲,用方兰的话来说,特别自私,但心肠很好。

那时节国破人散,朝不保夕,她却能运用小人物的智慧和韧性把平淡苦闷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关键时候又能坚持大义,真让人觉得得母如此,女复何求。

叶德娴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特别耐品,整部电影,她的形象最饱满。

周迅的角色发挥余地不多,她年纪到了,20岁的少女演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少女部分可以让春夏来,或者干脆让春夏从头到尾演方兰。

市区中队队长部分,她的光彩慢慢显出来,她如今更适合成熟一些的角色。

她和彭于晏的对手戏很自然,看着比和霍建华的对手戏好。

豆瓣网友大多对霍建华差评,其实没那么差,他的角色太复杂,他不太能撑起来,和他演对手戏的日本演员永濑正敏比他松弛,比他自然。

电影里两人的关系有些扑朔迷离,似有断袖之嫌。

既要演文人,又要演假汉奸真间谍,难为霍建华了。

他还挑不了大梁。

不过,他应该用心了,台词还可以。

这个角色可以让吴彦祖或者张震来演。

彭于晏带给我惊喜。

他的角色是影片中最有浪漫传奇色彩的部分,他演得很放松,我快要路转粉了。

从前他演《仙剑奇侠传3》时,在我眼里就是一个有些斗鸡眼的黑胖子。

整个电影像散文,叙事结构多而杂,主线不是很清晰,不像商业大片那样情节很紧凑鲜明。

伏线很多,最后归为一处,收拢收得不够精彩有力度。

据说剧本先天有瑕疵。

演员的演技已经补了大部分不足。

有人说周迅灵气淡了,应该不是,这毕竟不是爱情戏,她演一个女抗日领导,得尽量往朴素内敛上靠,灵气逼人就废了,那就不是女共党了。

方兰朗诵茅盾的散文很带感,非常醉人,许鞍华是真的女文青,电影的文艺气质很足。

想起《男人四十》里男主一家人念苏东坡的《赤壁赋》,也是很动人的。

真的女文青不多,很多女子追求文艺,其实只是把文艺当作爱情的衍生品来追求,或者干脆是用文艺情怀来装点爱情。

开头蒋雯丽的戏太多,她演茅盾的太太。

电影里茅盾是沈先生,记得从前语文老师说茅盾原名沈雁冰。

沈太太和方母走路都有些踮脚,那时旧式女子多缠足,照顾到了这个细节。

里面好多香港老演员,吕良伟演共产党人,张兆辉演汉奸,唐宁演周迅的表姐,苑琼丹演赶场的媒人,似乎还有张达明,卢巧音没认出来。

看到他们,好亲切的。

唐宁演的那个表姐嫁人嫁得委屈死了,几个镜头而已,心路已昭然若揭。

对了,还有一条线是梁家辉,那条线是他回忆往事,追忆方兰等抗日志士,这部电影和《黄金时代》一样,都有半纪录片的味道。

其实加入梁家辉那条线,影片结构更散了。

但是,梁家辉的演技向来是鬼斧神工的,这次也一样,钻到人心里去了。

许鞍华+叶德娴+梁家辉+周迅,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

诚然,主创都已过了黄金创作年龄,这部电影不是许鞍华最好的电影,可能是许导中等偏下的电影作品,然而依然是诚意用心之作。

细腻克制是这部电影最动人的地方,原来抗日片还可以这样拍的呀。

最最可惜的是周迅没有接班人,杨幂那拨已经走偏,不可能接她的班,当初真是看好杨幂接周迅的班,无奈伊人志不在此。

春夏周冬雨这一拨年纪差得远,暂时也接不上,真是青黄不接。

有人说春夏的戏多余。

不是的,她那条线很关键,没她的戏,怎么体现方母的“自己死不要紧,不要连累队友”的大义。

春夏那条线,往大了说,就是体现从上层社会的千金小姐,到底层社会的年老妇人,无不心系抗日。

两个本来毫无交集的人,因为抗日,连在了一起,关在一个牢房,临死还互相关慰,末了死在一处,埋在一处。

方母顾不得自己的生死,她是真的心疼,真的觉得对不住这个如花似玉的年轻姑娘。

这份长者对后辈的关爱,共同罹难的同病相怜,非常真实动人,没有半点假大空的矫情。

再过几年,周迅只能演母亲了,希望能有够分量的角色给她。

可叹中国影视圈,戏大都是写年轻人的。

其实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好多可说的故事的。

 7 ) 明月里的复杂滋味

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在香港回归二十周年、阅兵式大肆炫耀武力的2017年7月1号上映,本身就有了足够咀嚼的味道。

电影把诸位人物性格尽可能多地呈现出复杂性,日本宪兵队少佐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形象,也给人带来哲学的思考:对于东亚列国来说,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精神如师如父,而在明治维新后迅速成长的日本,与古老衰落的中国之间角色迅速转换。

而对于喜爱中国古诗词的少佐来说,执行命令侵略中国,内心的复杂几乎可以比拟为弑父。

再加上最后他以类似父亲的角色,刀砍李锦荣为他完成成人仪式,这又是一个轮回:我们完蛋了,你们的明月就在天边。

而在情节上,计划袭击宪兵队那一场,刘黑仔买通喂狗人、把墙壁炸开的莽撞理想主义,还有最终放弃时的颤抖感,设置这些对推动剧情没有太大帮助的细微情节,放在这种需要明辨大是大非的电影里已经非常可贵了。

还有一点就是,虽然看年轻男孩耍流氓打架很过瘾,不过还是要承认,彭于晏演戏真的用力过猛。

但是谁让人家长得可爱呢,所以看见他咬牙憋气时候,你不会生气,只会在心里高呼:老公加油!

 8 ) 一些情节表现的很真实的电影

第一次写影评,大家凑合看。

去电影院看电影之前总是习惯先找影评看看,如果评价特别不好的话哪怕题材吸引我也不打算看了,《明月几时有》我看的影评是这一篇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630821/#comments,看完影评后觉得写的很中肯,我觉得也还好就去电影院看了。

电影看完了,第一反应是跟我看的影评一样,这部电影首先是香港历史片,其次才是抗战片。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跟以前看过的大部分电影风格不同,它讲的不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抗战成长史,也不是那种逐渐成长最后功成名就的热血抗战电影,如果非要说有一个主题的话,就是截取了香港在抗战期间的一段历史,以香港抗战时间为节点,展现不同时间段在香港生活的不同的人的际遇和精神风貌。

也许这样的风格,很多人不喜欢,也不习惯,不过我看着倒是还觉得不错,也许是我本身就比较喜欢看历史纪录片的缘故。

当然,虽说是个历史片,不过也还是有几个主线人物的,周迅饰演的方兰,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霍建华李锦荣等等,在不同年代背景下穿插着他们不同的命运。

李锦荣是一个知识分子,有一个恋人方兰,他原本打算先和方兰举办婚礼仪式,然后回乡下暂避,之后再想办法与方兰团圆,只是被方兰拒绝了。

再出现他的镜头时,他似乎已经开始为日军干活,在日本人里有着良好的人缘,在面对日本军官忽然变脸的七步成诗要求下,也表现地机智应对,直到镜头一转,在他路过某个女职员时给她扔出了写有快走两字的小纸条,才能证明他并没有变成汉奸,而是做了卧底。

最后因为方兰母亲的被捕,他的卧底身份被日本军官察觉,虽然那个日本军官说不杀他让他离开,但当他走出门后外走廊上传来的枪声以及那个日本军官了然的表情还是预示了他不详的结局。

刘黑仔在这部电影里属于一个运气极佳的人物,身手好,枪法好,脑子转的快,反应快,多次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但都沉稳面对并且最后成功化解,结局是与方兰告别后前往惠州。

最后说说方兰,之所以最后说她是因为在电影里她的戏份最多,也算是最主要的一个人物吧。

方兰最早出现是房东的女儿,是一个前小学老师(后来小学停课了),因为心善把家里打算吃肉的兔子放生;与李锦荣相恋,但又在李锦荣说要暂时离开时坚定说要分手的女孩;她热爱茅盾文学,崇敬着租住她家房子的茅盾先生,也是因为这份崇敬和坚强,在最初发现有陌生人找茅盾的时候,机智地拦住了茅盾太太和邹韬奋上楼,又在看到刘黑仔扛着特务的死尸下楼时镇定上前帮忙,在被突然委以重任需要带茅盾一行人前往汇合地点时很快做到接受,相比于只是单纯知识分子的茅盾和做家庭妇女的茅盾太太,她更加沉着冷静,如同刘黑仔评论的一样,只做个老师可惜了,她更适合成为革命分子。

方兰本来就是一个大胆的姑娘,每一次外面传来动静,方兰母亲总是赶紧将灯熄灭,生怕日军注意到这里,方兰却大胆地想到阳台上看一看;对于刘黑仔,虽然方兰见他的第一面就是他正扛着用被子包裹的特务尸体下楼,但是第二次见面的时候方兰显然也并不怕他;在第一次运送革命传单的时候,被搜查的官兵从箱子里搜到了,但她表现的十分镇定,直接导致那两个官兵以为她周围还有别的同伙在,吓得把她直接就放行了;在表姐的婚礼上,在所有人都被外面的炸弹爆炸声吓得趴到地上时,只有她镇定地推开窗户看天上的战斗机飞过。

后来方兰为了革命,也为了不连累母亲离开了家。

再之后,她的母亲在运送情报时被捕了,得知消息的她回到住处拿出了枪,并制止了彬仔的跟随,我想如果不是在村长那里遇到了刘黑仔,如果不是后来和刘黑仔亲自到宪兵队查看了情况,我想她大概是勇于自己一个人去救母亲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一般情况下,电影或者电视剧里遇到这种类似的情节,我看过的还真没有一个是不去救的,不管是劫法场还是越狱,不管是直线营救还是曲线营救,不管是营救成功还是营救失败,不管是全员脱险还是救了一个死了N个,但是在这部电影里,最后还真的就没去救了!

电影里面关于这一剧情花费了至少几十分钟去刻画,尤其是在树林中,在方兰与刘黑仔到宪兵队亲自勘察过以后,当方兰意识到想要救出自己的母亲可能整个游击队都会遭受到毁灭性地打击后,她的挣扎、痛苦、无奈、自责和最终无可奈何的放弃,全都通过她与刘黑仔之间的一段对话和对话间隙大段的无言来呈现。

最后她看似放下了的往前方走去,却最终又无法忍受地蹲在地上大哭,我觉得这是整部电影里最考验演员演技的一段戏。

方兰最终回到了自己居住的地方,她在那里等回了跟自己母亲一起被抓的伙伴,也等到了母亲的噩耗。

其实个人觉得,在这段剧情上,《明月几时有》拍的还是比较真实的,反而是以前看的电影啊电视剧什么的演的有点假,哪里有那么多同伴被抓了就非要去营救的,就算是去救了也要考虑成功的概率,明知成功的可能几乎无限接近于零还要去救的不是冲动就是没脑子,为了救一个人最后搭上好几个人性命的更是让人觉得无语,还有很多是为了救自己的伙伴找了一帮子别的人一起去救的,结果死的全是别人,这是主角效应吗?

但是看过的好多电影、电视剧里面还就喜欢这么拍,尤其是抗日剧,一堆一堆救人成功,敌人还损失惨重的比比皆是,现实情况下哪里会这样,反而《明月几时有》里的情节才算是正常。

然后说说跟方兰母亲一起被抓的同志,因为不记得名字了,在这里就称她为A。

看得出来A年纪应该不大,经验不足,遇事慌乱而且还有点没脑子。

在码头上,A看到方兰母亲被搜出了革命传单,接着传单被搜出来的官兵扔到水里了,但这个官兵也被方兰母亲糊弄过去而没有真的抓她,这种时候应该是赶紧离开,可是A却十分舍不得传单,如果不是方兰母亲拉了她一下我估计她还能跑过去把传单捞起来。

接着在船上,又有两个官兵上来收船费,方兰母亲给的钱少,一直被官兵针对,还乱翻她们东西,虽说A后来把自己的船费交了暂时转移了官兵的视线,但是官兵还是很“记仇”地坚持要从方兰母亲身上找到钱,甚至已经到了搜身的地步,正常来说,遇到这种情况,机灵点的肯定帮方兰母亲把钱付了,可是这个小姑娘就是一副特别无助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样子看着事情恶化,直到官兵搜出了方兰母亲藏在身上的情报。

当然,也可能是A身上已经没钱了所以没办法,不过我还是觉得应该不太可能,难道她出门执行任务身上就一份船费然后就没钱了?

方兰的母亲也是,我倒是相信她身上真没钱了,不然官兵不会没搜出钱来只搜到了情报,不过她肯定不是家里也没钱了,只是出门只带了一点钱,结果就是这么一节俭,情报暴露了,自己的命没了,还搭上了传送情报的一个姑娘还有李锦荣的命。

看起来这样的情节是挺让人无语的,估计看的时候还会有很多观众在底下为她们着急,觉得因为这种小事被搜出来了实在是不值得,不过就和上文中我说觉得方兰最后没有去救母亲很真实一样,这一段内容我也觉得很真实。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识字的人是凤毛麟角,发展革命同志也不会特别要求人一定有文化,更不会只录取聪明机灵的,A身为一位底层革命人员年纪又还小,遇事慌张没有主见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方兰母亲因为生活节俭所以出门带的钱少也很合理,所以电影拍这么一个情节我觉得其实是说得通的,反而是别的一些电影、电视剧里每一个革命同志都表现又机灵又聪明临场反应快还运气好到爆棚的才是太夸张了一些,我不否认干革命的同志也是有智慧的,如果成为了小队长、中队长的话肯定也能积累更多经验,但非要要求每一位革命同志甚至只是一个小兵都聪明能干这个实在是不太实际。

另外,《明月几时有》在这段也有一点不科学的剧情:因为方兰母亲一直强调A和自己没关系只是路人,日本人竟然就放A回去了,我觉得按照日本人宁可错杀不可放过,和根本就不在乎多杀几个中国人的性情来看,A应该会死才对。

被方兰母亲连累揪出来的一个姑娘B原本是银行行长的女儿,长得漂亮,从小念教会学校,说一口流利英文,结果日本人一来自己父亲被天天监视,住到了集中营,自己则托一个日本女同事C的福,用教C英语和她搞好了关系,趁机获取日军情报往外传递,也给李锦荣传过消息。

最后和方兰母亲一起被枪毙,死之前还被要求自己挖坑来埋自己的尸体。

那位日本姑娘C第一次出场跟别人介绍自己的同事,说到B的家庭情况,一直感叹,太可怕了、太可怜了、太恐怖了,但是却一丝为B找人帮忙求情的意思都没有,以她拥有放有重要战略情报房间的钥匙来看,这个日本姑娘出身非富即贵,背景深厚,如果她真有一丝帮助自己同事的意思肯定是能帮上忙的,就算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也可以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她除了一直在那里感叹太可怕了、太可怜了、太恐怖了,就是天天玩玩乐乐吃吃喝喝,也不知道是真的太天真还是太残忍。

最后B被揪出来往外传递情报的事情,也没再出现过她的镜头,让人不禁联想,如果她真的表现的跟自己同事关系这么好,现在发现对方在利用自己,就算不再念旧情反过来怨恨也是可能的,最后却是不了了之了。

彬仔,方兰当小学教师时的学生,同样投身革命,加入小鬼队,专门负责运送情报,在整部电影里,还有他在现今作为老人的回忆,似乎是东江纵队游击队目前唯一在世人员,现在是一名出租车司机,结尾的时候似乎说了这么一句话:开出租车,不开车没收入,也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想影射什么。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还是拍的比较不错的,几个情节处理的比别的电影真实很多,可能观众看的时候不是很喜欢,但是就电影本身来说值得鼓励。

写了这么多,感兴趣的大家可以去看看,如果看完觉得不合口味的也没必要勉强自己,我觉得《明月几时有》还是一部好电影的,虽说可能不是很合大部分人的口味,不过我觉得,电影的好坏和票房没有直接关系。

 9 ) 这盛世,是否如你所愿

看《明月几时有》前,看到了很多关于这个电影的差评,没想到看完之后觉得还不错。

并不是因为期待放得过低,这应该是我最近看过的最好的香港电影,也可能是今年最好的香港本土电影,即使是有博纳这样的大陆资方,这仍然是一部香港本土电影,是香港人在拍自己心目中的香港。

看完之后上网查了一下,片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有历史原型的,如周迅扮演的方姑、彭于晏扮演的刘黑仔、霍建华扮演的李锦荣,主要事件都有史实可考,包括叶德娴扮演的方母、王菀之扮演的交通员被捕前后的经历都是真实的。

对于许鞍华来说,对这些历史素材的取舍态度决定了这部电影形态,到底是要拍一部我党领导下的抗日传奇,还是一部普通人在非常时期下的舍生取义,很明显是后者。

所以这里有大量的琐碎日常铺排,如吃饭、结婚什么的,即使是执行任务,手段也显得很业余,还有碰到好心的检查人员放她们一马的情节,这完全不是一个长期以来口味被谍战剧培养出来的普通观众所期待的样子。

淡化了政党背景和组织的严密性,许鞍华就远离了这个题材本应具有的红色基调。

全片用来调节节奏的是彭于晏,这个人物被赋予了传奇色彩和喜剧效果,除此以外,这基本上是一部文人电影,展现的是隐藏于人心凸显于市井的家国情怀,这很不类型化,但自有其价值,这也是许鞍华能守住的一条底线了吧。

《明月几时有》的编剧何冀平,写过话剧《天下第一楼》,还有徐克的《新龙门客栈》。

“人说乱世莫诉儿女情,其实乱世儿女情更深”,这是《新龙门客栈》中的台词,这种乱世儿女情的描摹拿捏,也是何冀平最擅长的。

但即使这样,无论是从编剧层面还是表演层面上来说,这里周迅和彭于晏的对手戏,都已经无法望当年林青霞和梁家辉的项背了。

有趣的是,周迅在翻拍《新龙门客栈》的《龙门飞甲》中扮演了林青霞那个角色,而梁家辉在《明月几时有》中客串了一个当年亲历的受访者,虽然我对这种由演员扮演被采访者的做法并不赞同,但梁家辉演得还是很好。

只不过我推算了一下人物的年龄,彬仔此时应该有80多了,这把年纪还在开出租车,谁不幸上了他的车,还是自求多福吧……周迅演方姑这个角色,我感受到的是吃力,并不是演技问题,毕竟年龄和地域差距在那里摆着。

不过这也说明现在的香港年轻女演员是多么的青黄不接,我也实在想不出香港本土女演员有谁能胜任这个角色。

《明月几时有》中的两枚定海神针是扮演方母的叶德娴和久石让的配乐。

比起《桃姐》中的洗尽铅华和风轻云淡,这里的叶德娴展现的是小人物掩藏于市井烟火气下的侠义和执着,明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非她莫属。

而久石让还是那个久石让,你一听就会觉得这就是那个记忆中的久石让,只是不知道他作为一个日本人,对于这样一部中国的抗日电影,他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来创作的。

影片最后用一个平移镜头来结束回忆,将观众从乱世带到盛世,用明月映照下的繁华香港,来向曾经付出的牺牲致敬。

《明月几时有》被宣传为香港回归20周年的献礼影片。

在上映的前一天,看到一个消息,外交部发言人说:“现在香港已经回归祖国20周年,《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对中国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区的管理也不具备任何约束力。

”(这个声明我原本以为要到2047年才完成使命的)作为一个女二的角色,在豆瓣的影片条目下,居然找不到一张叶德娴的正面剧照,你知道为什么吗?

明月几时有,在中国,这个千古一问似乎是可以一直问下去的。

 10 ) 看之前摇一摇,《明几几时有》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明月几时有》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海报。

大陆正式版海报中,周迅大义凛然貌似刘胡兰的形象占据了三分一版面。

她上方的彭于晏,卷起袖管紧握左轮手枪(其实电影里用的是驳壳枪),俨然一副骁勇善战香江李向阳的样子。

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看了剧情简介和这海报会疑惑,许鞍华加上彭于晏,还有霍建华,要拍一部红色题材电影?

叫《明月几时有》?

于是当我们带着红色题材的印象正襟危坐的打算进入观影状态时,突然被游击队队长刘黑仔(彭于晏)的一口台湾腔打醒。

这时候大家有些尴尬,会挪动下屁股或者摸摸下巴,想着完电影后一定要吐糟一把,然而接下来电影发展会让我放弃这种想法。

刘黑仔“手撕鬼子”之前总要贫上几句;方姑呆萌执行任务却误打误撞过关;最好玩的莫过于叶德娴婆婆妈妈的说着单口相声一样的存在。

当方母得知女儿加入抗日组织时,说出金句:”死不要紧,不要连累队友啊“时全场掌声。

尽管很多地方细究起来看似不合理,比如经过演义的刘黑仔战斗力过强,再比如从事情报工作的方兰可以随意的让母带代劳.....。

但我已经已放松了身体,笑的俯仰顿挫,找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港片特有的那种潇洒的小狡猾,从粤语残片时代到许氏兄弟,再到周星驰,这小狡猾被不断的放大,到90年代已经癫狂了。

许鞍华非常聪明的将这部分属于港片的元素运用到了自己的电影里,解决了两个问题。

一是处理了不擅长的题材,把一个红色背景的故事处理成平凡人们追求理想的故事,这是港人非常擅长的题材。

无论是方兰和方母之间的母女情还是三位年轻主角之间的情感都很平常真实,谈话间很少涉及沉重主题,抗日的火种甚至是一块半糕点就搞定的。

电影中几次出现的一句台词“胜利时再见”,对于战火中的普通人而言,胜利只是再见的前提,再见才是无常世事中最真的追求。

另一方面,电影从平凡人的角度去化解沉重的主题,甚至可以理解成许鞍华式的青春励志片。

在这个前提下,又有许多熟脸帮衬,年轻演员们的表演并没像我们担心的那样影响整部电影的质量。

另一个属于许鞍华的部分是这个电影被诟病的一块,那就是电影叙事层面的散漫。

其实这在许鞍华电影里谈不上好坏,《天水围的日与夜》就很慢,因为跟电影中日夜流转的日常生活很契合,所以慢的妙。

《明月几时有》主要讲了三个年轻人抗日的故事,彭于晏饰演的游击队长刘黑仔正面搏杀,霍建华的李锦荣打入敌人内部,而周迅的方兰则负责中间传递情报。

通过这三条叙述线引出的正面人物大概包括少年仔游击队员、方母、药店伍掌柜、郑家彬姐弟、村长、高管千金等。

他们纷纷登台,无头无绪,呈现的都是碎片化的片段。

且基本没有太具体的反面形象,也没有具体的剧情线,只是知道主角们在抗日。

这把很多人看晕了,他们认为故事毫无逻辑,不知讲什么,人物也立不住脚,像春夏演富家千金女特务基本没有存在的意义。

看起来真的是又散又慢。

其实我是比较倾向将电影看着一个群像描写的片子,从这个角度看,电影需要呈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物在非常时期拯救自己和民族的状态。

所有这些人物的设置,包括春夏在内,都是有必要的。

至于剧情的逻辑,其实大部分是立的住脚的,有说不知道为什么李锦荣和方兰为啥分手,也有说不知道为什么方母第一次送情报就被抓的,这些我觉得是缺乏基本的观影经验导致的,应该仔细看电影,并且需要知道留白的处理,电影并不是电视剧,需要用画外音把所有的内心独白给念出来。

当然,这确实也不是一个完整而扎实的叙事文本。

导演或许因为一些原因在人物描写的比重上有些倾斜。

但基本所有人物基本从三条线发散出来,整体来看层次丰富,像一串贝壳项链,虽大小花纹有别,串在一起也很好看。

关于明月, 许鞍华在见面会上解释了她的一种“明月”,大意是即便在战争时期,月亮星星这些自然而美好的东西同样存在。

电影并不试图用这个深重故事锤一下你的胸口,让你感受民族危难时的悲壮和豪情。

它只是打开一本历史画卷的边角,让你看看在历史背后最简单的东西,这些最简单的东西容易得到,也容易被炮火摧毁。

电影并没有在炮火和抗争上着太多的笔墨,而是把更多的笔墨放在“明月”上。

这明月是山水星辰是鸟语虫鸣,是再见时家人相聚、恋人相拥,是最平凡的生活,而至于“几时有”,只是因为不得不去守护平凡的生活。

影片最后镜头穿越时空从山川到都市,计程车司机老年郑家彬步入人流开工拉客,这个蒙太奇可以说很萌。

是啊,普通人在危难时的抗争并不是要达成阶级跨越,他们只是需要一个靠双手挣口饭吃的和平年代。

“明月几时有"为什么用“几”不用“何”,因为“何”是平声啊,而这部影片的韵是昂扬的。

所以这电影,你想象成像《投奔怒海》那样严肃的历史剧情片来看,肯定是有问题的。

不妨当成许鞍华式的港产片,用带一点小小诙谐的“明月”去化解“几时有”的愁。

所以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在“明月”,而不在“几时有”。

另外,很开心见到了导演本人,当主持人问起下面是否有导演的粉丝的时底下响起了一小片掌声和欢呼。

她似乎有点羞涩的歪了下头,大概心里觉得,原来我这个老年人也有粉丝啊。

我想其实想说,导演尽管你还是一身黑色打扮,但你一直是华语电影中的明月。

《明月几时有》短评

星星给叶德娴、梁家辉和配乐。

5分钟前
  • 粒粒橙
  • 还行

抗战片拍成了聂隐娘,这很许鞍华。文人们围着一桌菜狼吞虎咽准备逃难然后就没有了下文,春夏和霍建华又是怎么变成同志的,或许还有比迅哥儿更适合方姑这个角色的女演员?虽然她才43。总之故事有点不清不楚糊里糊涂,但在看多了网络世界的戾气后,这片还是很适合消夏解暑。最了不起的是叶德娴老师。

9分钟前
  • 旧日回忆的卤味
  • 还行

觉得一般,许鞍华还是更适合跟老女人交相辉映,像肖芳芳、鲍起静、叶德娴什么的。当红明星跟她气场不合。

10分钟前
  • 🐖
  • 还行

非常年代下的小人物的故事,拍摄相当细腻

11分钟前
  • 不懂相负
  • 还行

上海电影节首映,见到了讯哥,健华,许导!小人物的抗日,彭于晏担当全场笑点!很喜欢这种小处见大的电影,没有激昂的宣言,王菀之的演技真的是惨不忍睹!其他人的演技还是很上线的,TVB的老戏骨们,久违了!久石让的背景音乐真是太赞了!

13分钟前
  • 懒猪如猪
  • 力荐

周旭没有了灵气 毫无演技...演的太烂了~

14分钟前
  • 时间TIMEMEME
  • 很差

电影的制作最终却呈现了电视剧的质感。人物多叙事线杂,可最终没有并在一起(似乎是刻意追求),特别散乱。电影很真诚(制作上),但角色却虚了(人物动机是缺失的,口号化的)。

15分钟前
  • mOco
  • 还行

真滴不行,散得很。说到”死没关系,别推累队友就好了”的时候,全场狂笑10秒很多人疯狂故障,感觉大家都被猪队友坑到不行啊。

16分钟前
  • 想吃肉
  • 较差

电影的风格跟许鞍华之前的反差很大,一点都不像是她的作品。整个的观影激动人心,笑点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有,文艺的东西没有。几位主演上,彭于晏简直就是“帅版孙悟空”,不仅帅气,而且身手不凡,每一次出场都能留下笑点;周迅依旧美丽动人,少女气息惊人;霍建华内敛稳重,负责人物的心理戏。

21分钟前
  • 雪夜我独行
  • 推荐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莫问良人长与短,从此山水有相逢。明月几时有?再回首,只待黎明后。

25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较差

某天年过半百的彬仔伏在的士车里做了个梦,梦里方老师孑立岸头遥望漆黑的水面,一叶扁舟从远处荡舟而来。锦荣不怕跟踪抱住她、方母挎着提篮走出来、刘黑仔对着孔秀芳憨憨地笑,茅盾夏衍邹韬奋说说笑笑踏江而来。方老师穿着修身旗袍带大家参加婚礼,手一扬,解放传单漫天飘散,飘入维多利亚港的夜色中。

30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原以为是讲救“文化人”的故事,结果并不是主体。又以为是抗日特殊时期的爱情故事,结果好像也不是。那么,可能就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儿女悲歌吧,好像也欠火候…两个多小时,情节太散了,中间还要穿插回忆。王小姐那个送信女生是灾难啊。不过,我太喜欢彭于晏了。

34分钟前
  • Catherine
  • 还行

细细想了想,觉得还是不错。

35分钟前
  • 支离疏
  • 推荐

剧组有意将周迅灵气遮盖,符合市井人物,造型朴素隐忍内敛,有成长升华有深度反差,空间大,周迅完成非常好,细节设计赞。而且,片中再次展示周迅惊人的台词功底。桃姐演技老辣,细腻真实。彭于晏承包轻松部分,身手不凡,人物讨喜。霍建华个性鲜明,表演可圈可点。梁家辉着墨虽然不多,却很精彩

36分钟前
  • 对琴弹牛
  • 力荐

电影一股浓浓的电视剧般的质感!人物、支线太多,叙事混乱,一言难尽…许鞍华导演最烂的一部电影诞生了。而演员方面,港毒分子叶德娴的演技最好,秒杀女主和一干演员!周迅的演技真的越来越套路越来越烂了,难怪只能落得奔五的高龄去装嫩演古偶电视剧恶心观众了。

39分钟前
  • 黍离
  • 很差

如果这部片子是聚焦怎么营救文化人士,应该还是很有趣的。可惜就持续了三分之一不到

44分钟前
  • 影启缘末
  • 较差

纽约时报影评人之选准确地抓住了本片的精髓:“它所讲述的方女士的蜕变,经由周迅精细冷峻的专业演绎展现,她的表演极具份量,给这一角色的转型过程注入了自然的女性主义维度,也再次确认了许鞍华作为中国电影界一块瑰宝的地位。”感谢在这样不堪的时代,还有人愿意投资,还有众演技派愿意参演【AMC】

45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0922 PS 被一个人恶心的连看到周迅都心生恶心...哈哈,后重看《高度戒備》35mm

48分钟前
  • Muyan
  • 较差

周迅四十多岁的人了非要演二十多岁姑娘,满屏尴尬。彭于晏,霍建华很帅,但这是电影,不是抗日神剧,耍帅耍酷看得人好心烦。没有主题,没有结构,情节散乱,没有形散神不散。就这样,浪费时间。

52分钟前
  • 银河追光少年
  • 很差

数次想起ANN的两部旧作,一部《客途秋恨》,一部《书剑恩仇录》。她常常透露一个问题,这些年一直在想如何和老年相处,这部电影令我觉得她好像有了新的答案。她像方姑一样朝着生命走去又走来,然后不知道会被谁记得,隐没于世事。她报以诚意的那部分赚人热泪,失去的那一部分是有意识地牺牲。

54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