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到这张洋溢温馨笑容的电影海报和片名《亲爱的房客》时,我以为会是一部讲述房客和房东之间从对彼此抱有防备到逐渐理解对方、互相照顾对方并成为“亲人”的温情文艺片,类似于惠英红主演的《幸运是我》的主题。
但看完全片后发现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全片的基调始终是压抑的,心情也始终沉重,电影涉及同妻、骗婚、收养、安乐死等多个现实层面,原来这是一张极具“欺骗性”的海报。
虽然涉及的内容多元,但导演并没有偏离故事的核心——始终把焦点放在男主角林健一爱的“赎罪”上。
人性有时候很复杂。
从感性角度来看,林健一是个“善人”,比如,在男友死后,即便男友的母亲秀玉总是怨他“害”死了自己的儿子立维,并表示不可能会原谅他,但他仍然不记怨恨也不计回报地照顾男友儿子悠宇和其母亲多年。
又如在被男友的弟弟立钢和警方冤枉,是为了霸占男友的房子而给男友母亲下药并杀害了她,在法庭上也没有辩解,揽下了所有的罪名,保护了悠宇。
甚至是警方追到山上,直到被抓的那一刻,健一的眼睛都没有离开过悠宇。
这也可以看出他对悠宇的关心、对男友立维的怀念都是真实存在的。
但从理性角度来讲,林健一也确实是个“恶人”,毕竟男友家里的三个人的死都与他有关:因为一时愤怒,林健一把男友性取向告诉了男友的前妻致其自杀。
接受不了前妻自杀真相的男友立维在患有高原反应的情况下决定寻死,虽然健一极尽努力最终还是没有救回来。
最后给患有糖尿病和败血症的男友母亲买来了极具危险性的特殊止痛药,却被悠宇不小心看到,悠宇以为是一般的止痛药便拿给阿嬷吃,阿嬷一口气吃了足以达到致死量的好几倍的止痛药,又间接害死了男友的母亲……
那么,健一到底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
用“亲爱的”这三个字来形容这样一位房客,是否妥帖?
这样矛盾的设定也是本片基调沉重的原因所在,没人可以做出结论。
还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里面的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我们可以轻易分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成人世界里,我们很难给一个人定性他是好还是坏,因为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是多面的,我们无法再像小时候看电视剧里那样对某一个人的好或坏做出定论,毕竟在成人世界里,这是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也许是导演过于认真在讲林健一的故事,其实本片忽略了其他一些可以深入挖掘的地方,比如林健一的”one night friend”尤士轩,他被警方抓到前对于人生满不在乎的态度,和听到警方队长说到“不是第一次关押了”、“妈妈还能承受吗?
”脸上玩味的表情和情绪的转变。
还有他和林健一激情过后,两人抱头痛哭的场景,那时的他们,两个人超越了py关系,更像是一种“天涯沦落人”的知己关系,看着他们给彼此擦着眼泪,我在想会不会尤士轩也有类似的经历?
又或者此刻他也有什么想说又不能讲的苦衷?
不过导演对尤士轩的塑造在这里就戛然而止了,如果继续挖掘,也许对尤士轩的人物形象塑造会更加立体。
又比如对于男主角林健一男友的弟弟王立钢的塑造也有点浅尝辄止。
影片中说到他因为做生意欠钱了便抛弃家人跑到内地去“避难”了。
结果回来后说到挣钱了,但和母亲聊到房价,却被母亲亏:你一定是又欠钱了才会回来的。
场面一度很尴尬。
半年后,母亲去世了他又再次回来举办丧礼。
但这半年间他是真的把欠的钱还清了吗?
如果没有,他又是如何“避难”的?
导演没有展开来说。
另外,电影前半段有讲到他对林健一的敌意,是因为他害怕林健一借收养悠宇之名独吞他母亲的房子,对林健一处处防备,他不仅认为是健一下药害死了自己的母亲,甚至怀疑健一对悠宇有不正当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立钢会带悠宇去做心理诊疗的缘故。
但是,在最后真相大白,健一并不是真正害死母亲的凶手,健一对悠宇也没有非分之想,那么立钢对待林健一的态度有没有转变?
他会对健一会感到愧疚还是依旧对健一保持警惕呢?
导演也没有告知我们,这也是影片的一个遗憾。
如果能加上这点,立钢的人物形象也会更加饱满。
看完电影,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我是男主角,在现实生活中遇上这样的状况,我会如何抉择?
我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说实话,这并不是一个轻易的决定,要承受的远比电影中多得多。
但有一点我能肯定,我会把悠宇当做自己的孩子,培养他长大成人,努力做一位好父亲,做一位亲爱的“房客”。
不是所有涉及同性恋的电影都是好电影,也并不是把大量的社会话题(患病老人安乐死、老年丧子、同性恋人的感情和欲望、孤儿的问题)放在一起就是好电影,电影讲故事的能力才是衡量好坏的最重要标准。
先说好的,演老人和男主角表演还是不错的,不浮夸,小演员表情不多也还好。
但是故事情节上有几点是值得商榷的,1、健一和王立维去爬山,王立维就抱定去死的想法?
如果不是,明明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还故意清晨独自离开?
2、王立维看起来应该是个海员,又是同性恋的情况下,小孩为什么不由母亲抚养而要由基本上没得能力的父亲来抚养?
即便各种原因是父亲来抚养,在小孩母亲还在世的情况下,父亲去世了也应该由母亲来监护而不是找一个养父。
3、王立维的妈妈,也就是片子中的老人,开始的时候语言都很刻薄严厉,但是后来又承认早就把健一当成了家人,中间其实并没有经历大的变化呀,这个转变是如何来的?
4、老人和小孩应该都不知道健一后来拿回来的药是效力更厉害的违禁品,怎么在喂药吃药的时候就感到了生离死别?
阿嫲死后的清晨,健一好像知道老人过量服药死亡,小孩也清楚是自己多喂这个药是导致老人死亡的样。
【有剧透内容】只说自己动容的点1.如果我是女生,你还会问同样的问题吗?
爱人离去,替他照顾母亲;以及完成他的遗愿:照顾他的小孩。
为什么这么难以理解?
因为只是一个房客,一个同性房客。
2.你愿意叫他爸爸吗?
不愿意(因为我有自己的爸爸)我可以叫他把拔二号(虽然但是我想让他做我的爸爸)我的作业本上家长签字都是你的名字哦3.谢谢你有把我当一家人总归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生死关头有些事情如果害看不开,我跟觉得还蛮可悲的。
阿嬷罹患糖尿病,每日哀嚎,迷信偏方,时日无多。
但是她可以临终托孤,办好转让房产,收养手续等,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
她总是说:为什么我的人生这么苦?
她说第一遍我以为是在说自己的身体,她说第二遍我才知道,她在气。
气为什么自己的儿子喜欢的是男人,她的人生才会这么苦。
或者她并不怨儿子,她只气眼前这个男人,仿佛没有他,自己的儿子就是不同的结局似的。
4.你收养小孩,你还约炮啊性欲竟是这么的肮脏龌龊,不屑提及。
仿佛每个人都只是响应国家号召,为了培育祖国下一代才进行生殖繁衍行为。
看似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实则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长大后也必然要为这个社会畸形的要求付出代价。
“养父为了你一辈子不结婚不约炮不打飞机,你怎么可以不洁身自好呢?
”5.我不会跟你去的为了躲债,把烂摊子留给自己亲哥哥,自己跑去大陆。
浪子回头金不换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基本不会发生。
自己母亲都看的透透的,这样的小儿子不值得托付。
宁肯把亲孙子的抚养权交给一个外姓旁人。
可是这样都逃不开血缘两个字,最终还是轻描带写地改判回了叔叔。
而他也终究还是卖掉老房子,这所升值了的老房子。
6.男主的发型一开始和小宇爸爸在一起的时候,他是为了爱情,所以头发还是自己叛逆和自我的紫色中长发。
后来照顾小宇和阿嬷,头发是中规中矩的文艺男中年,黑色中长发。
再后来就是一切尘埃落定,小宇被改判给叔叔抚养,他留了黑色短发。
社会对于一个人的定位竟是如此清晰和精准,没有多余的一秒可以来浪费。
【最后的最后】生活充满坎坷病痛,能够平凡无灾地走完这一生,真的是件很难的事。
奇怪的是有很多人都看不透这一点。
阿嬷中年丧夫晚年丧子,自己又病魔缠身,按理说人生的大灾大难都经历过了。
却还是哭着喊道:“我好痛,我好痛。
”我也好想哭,哭这一切一切。
为什么人生这么苦?
为什么爱一个人这么难?
林健一是住在顶楼的房客,但他不只照顾年迈患病的房东周秀玉,还收养了她9岁的孙子王悠宇,这一切看似超出普通房客的行为动机,在周秀玉去世后受到质疑,很多人怀疑他是为了顺理成章的获得遗产,他百口莫辩,因为这些举动背后隐藏着一段不被承认的感情,也更是他思念一个人的方式,而那个人正是房东已经过世的儿子…
陈淑芳阿姨的加盟让电影更棒了,从一位传统母亲的视角去看待两个男人的感情,从对林健一的怨到最后的原谅和感激,可能她的接受对健一来说是最大的救赎!
悠宇这个小孩子太懂事了,他不知道健一领养自己的理由,但知道他不会因为房子而领养自己,他生气的是为什么不跟他讲实话,知道真相的悠宇接受了这个爸爸!
知道悠宇无意将过量“重度止疼药”喂给奶奶而导致她去世,健一选择自己承担所有罪责,是一个爸爸的责任!
爱一个人 会爱他的身边人。
基隆很美。
男主莫子仪饰演的角色很细腻,表达的很好,整部电影节奏整体来说很慢,看到尺度大的地方比较震惊,但是仔细想想,加这段进去完全不是败笔,反而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点睛作用。
很惊讶于小演员的演技,看完以后查了查资料,发现悠宇的演员年纪轻轻却已经是老戏骨了。
莫子仪刚开始觉得,样貌平平,越往下看,就像阿嫲后来说的那样,你真的很英俊喔,演的好好。
林建一就是完美的男妈妈。
一个陌生的房客心甘情愿地照顾一个老太,和她的孙子小宇。
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要比亲人还要尽心尽力。
所以,当被问到为何如此时,这个房客反问:如果他是一个女生,那么照顾恋人的家庭就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一个男人照顾另一男人的家庭就显得十分奇怪了。
同性之爱的尴尬和被误解就这样推到了眼前。
影片用了许多沉默而优美的镜头讲述了房客林健一对恋人王立维的家庭无微不至的照顾。
爱是美好的,无论是在什么名义下。
老太突然去世,在其死因不明的情况下,林健一受到了检方的搜查,怀疑他的动机跟争夺老太的遗产有关。
而报案的是老太的另一个儿子,警方也认为定然如此。
他们根本没想到林健一的唯一动机就是爱,是纯粹而温柔的践行对逝去爱人的诺言。
而对于小宇,房客林健一是个怎样的人,能不能代替他的父亲给与他家庭之爱,这也是一个悬念。
一方面是林健一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小孩,一方面是他也需要同性之爱的释放和治疗。
他带着小宇去高山看云海,陪着小宇的父亲一起冲顶巅峰。
他扮演了一个半父半友的角色,一个爱的伴侣的角色,他的使命就是付出和坚持,去治愈人心,去点燃希望。
此片没有过多讨论同性之爱是对是错,而是探讨了在艰辛的生存中,在冷漠而艰困的世界中,如何坚守着爱,坚守着人与人之间的本真和温柔。
影片用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向观众说明了生活的真谛,那就是用心对待每一个汲取你和给与你温柔的人。
因为点滴的温情会慢慢汇聚爱的河流和大海,会带走我们的悲伤,也会化解生活的残酷。
电影基本上都是在回顾林健一和小宇还有老太的幸福生活。
还原这个亲爱的房客来到这个烦恼多多困难多多的家庭后慢慢有了起色的点点滴滴。
不堪忍受病痛折磨的老太多服了止痛药(麻醉药)造成了类似于安乐死的结果,其罪不在林健一。
而林健一也确实有罪,他为了独占恋人,从而破坏了一个家庭,尽管在爱的名义下,但一个符合社会伦理的家庭的分崩离析的确会对老人和孩子造成伤害。
最终,小宇的回忆洗脱了林健一的杀人嫌疑,但他也失去了小宇。
在远方的小宇的钢琴曲和歌声中,在需要重新面对新的人生的时候,他会不会依然选择用爱和温柔,坚强地面对这个充满不幸和艰困的世界呢?
此片获第15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8/10这部电影跟刻在真的区别很大,莫子仪演技真的好好,影片中有很多个泪点。
倒叙手法真的很加分,三个主要角色都有很多的笔墨带观众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先说健一,在影片前段健一的形象是完美的,面对警察的拷问的反应,和呈现出来他压抑隐忍的性格,真的认为他很完美。
特别是那句反问检察官的话,如果我是女生,你们还会问我为什么要去照顾伴侣的妈妈和儿子吗?
这是影片对于同志在面对司法及社会中无意识偏见的一种关注。
导演也在影片后半段道出健一的性格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压抑,年轻时因为占有欲,导致立维的婚姻破碎,悠宇没有了妈妈的陪伴。
又因为道出实情,间接导致了立维的死亡。
这导致健一认为他有责任去照顾立维的妈妈和儿子。
后来健一就逐渐活成了立维的样子,沉默,隐忍和压抑。
当然健一也不是没有想过要释放,包括在影片中段的约炮,炮友就好比他手上仅能握住的浮萍,想靠又靠不住。
当然,这段也引起了关于健一忠贞的争议,也侧面刻画出健一并不像电影前期表现得如此完美,总之,我觉得导演对于健一的人物形象刻画是能让观众跟随着影片的脉络去理解的。
当然,没有莫子仪的演技,也没有那么独一无二的健一。
这部影片另外一个让我惊讶的点就是悠宇内心的变化,导演将他内心活动刻画的很好。
由于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悠宇的内心像是一座连绵不断的山脉。
今天从一开始我可以从悠宇内心的认可,到中段的疏篱,再到中后段与立维健一一家三口幸福的时光,最后在检察官面前承认是自己喂阿嬷吃的药。
悠宇整个形象刻画的很丰满,也极有自己的主见。
悠宇似乎不是我们眼中那种传统的小孩,他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是什么都不懂。
特别是质疑健一是不是为了收养他从而得到阿嬷的房子那一段,让我觉得悠宇甚至有超脱一般大人的思考量。
另外一段,让我有相似感觉的是在跟健一对话中那句没有我你是不是会比较轻松,好像从那时起他似乎就认定不要给健一添麻烦。
最后是阿嬷,也就是立维的母亲,很多人觉得阿嬷是在提出健一可以收养悠宇的那个片段释怀了,我反倒觉得,是在法庭上迟疑的那一刻释怀了。
当然导演借悠宇的口去解释说那一片刻的迟疑是因为吃太多药的缘故,但我觉得恰巧是这种刻意的解释,反倒印证了阿嬷在那一刻真正的放下了, 阿嬷放下了立维在跟健一登山途中的突然离去,压死了立纲想拿到房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把悠宇交给健一之后她也可以放心的离去了。
收养过后,导演带出了本片的第二个立意-安乐死。
阿嬷不想看到自己的人生抱着残缺的身体和终日洗肾度日,她拜托健一带她离开医院,疼痛时拜托健一去买止疼片,但由于买药要医师的处方,她也不想回到医院。
健一只能去拜托炮友,但炮友买到的是芬太尼(也就是鸦片)。
导演最后用阿嬷的笑容来烘托死亡,这点我很喜欢,一下把安乐死的议题衬托的很高。
这三个人物的刻画,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的,无论是悠宇、健一还是阿嬷,我都觉得导演在仅用的1个多小时把所有人物刻画的如此生动。
再来说说我不喜欢的点,第一点就是极具争议的立维的死亡,立维和健一都是经验丰富的山友,按道理来说知道什么是高山症,在立维明知道有高山症症状的情况下,为何不选择返程,而且健一的态度也与他人物形象不符,年轻的健一是热情的,是自私的爱着立维,他不可能拿立维的生命开玩笑;第二点就是这部电影依旧有俗套的剧情,例如立纲看到房产证写着悠宇的名字后,就想争回悠宇的抚养权,从而要到房子,这个桥段和异性恋电影中小叔子与遗孀争遗产有什么区别。
综合以上,虽然演员的演技很棒,人物刻画的很鲜明,但在我这里也只有8分,但相比同届那部拿BP的《消失的情人节》已经好太多了。
亲爱的房客里,患有重病的秀玉阿姨,在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前一晚,坐在床边问健一,“我儿子和你在一起,有幸福吗?
”泣不成声的健一说:“有”。
阿姨得到了想要的答案,“有幸福就好。
” 即便在她的认知里,同性恋爱是不该发生或是难以理解的,但经历了儿子意外离世的种种后,他卸下了对这个“房客”的设防,释怀了对这个“家庭破坏者”的怨恨,开始接纳,承认健一与立维(悠宇爸爸)的关系,解开了内心的疙瘩,将悠宇托养于他,“我内心早就没有怨你了”,安然离世。
对于健一,一个失偶同性恋,这十个字化开了内心压抑许久的苦涩,在照顾秀玉阿姨,悠宇数年后,他的房客身份在那一刻得到了官方认同。
虽迟但到,“爸爸二号”这些年的任劳任怨,都在眼泪里凝结为值得。
秀玉阿姨,没有将两代人的误解遗憾带进尘土里。
为了这份看似“失衡”的同志爱情,做出这样的牺牲,值得吗?
在不被身份认同的前提下,忍受痛苦照顾离世伴侣的家人,健一除了‘’卑微”外是否有更好的选项,选择“自由”会不会被认定为自私出口?
离开悠宇是否意味着对立维的失信背叛?
当自私和委曲求认同碰撞,如何出离不是受伤的选择。
为了一份带有残缺感的爱情,走进不被理解甚至招来异样眼光的困局里,这种自我牺牲是否换来内心认可的等价交换?
他一开始都没有想清楚,选择在痛苦中坚守,他或许是为了弥补“你害悠宇没有妈妈”的无法挽回的过错,在法庭说出“我要认罪”的那一瞬间,可能是带着太多人否定感的他为了赎罪。
亲爱的房客,在一开始,当健一面对立维说出“我养你”,当他以房客身份走进王家时起,就注定了失衡的爱情结局注定伤感。
但这本就是一场“有欠有还”的爱情啊,没有起初那句“你不知道你老公是gay吗?
” 或许就不会有令人受伤的困局!
之前已经看过挺多类似的故事了,都是身为同志的伴侣去世后,另外一半与他的家人的战争,怎么好好相处,怎么互相接纳,怎么把战争化为亲情。
比如之前大热的谁先爱上他,还有郑佩佩演的轻轻摇晃,还有日本的一部短剧弟之夫,但这还是第一次,这么复杂,又是岳母,又是小叔子,又是继子,而且还展现了,怎么对待对方的父母,怎么对待对方留下的孩子,很棒!
妻子和丈夫男友的战争大热的谁先爱上他,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展现了伴侣去世后,男友怎么和妻子以及孩子相处。
妻子对于自己的爱的怀疑,孩子对于父亲的爱的好奇,还有自己母亲对于自己的接纳,自己对于已经逝去的爱情的不舍,最后化成为了完成他的心愿的一场演出。
这场妻子与男友的战争,最终和解,不过都是出于爱。
母亲和儿子男友的战争前几年郑佩佩出演的轻轻摇晃,主演是男神小本,男友去世后,怎么与并不接受男友是同的母亲怎么相处?
是继续假装朋友,还是坦白?
那无处不在的爱的痕迹,该怎么隐藏怎么收敛?
还有怀念最爱的他时的表情和悲伤,怎么藏?
怎么瞒?
这场母亲与儿子男友的战争,最终依然和解,还是因为都深爱着同一个人!
哥嫂与弟弟男友的战争之前的一部日本短剧弟之夫,一共三集,每集四十多分钟,也差不多是一部电影的体量,讲述弟弟去世后,弟弟的异国男友,回到并不接纳弟弟是同的哥哥一家,在一天天的日常中,与哥哥嫂子和侄子愉快相处,虽然最爱的那个人走了,可是就算是同,两个人相爱,也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啊!
这场哥嫂与弟弟男友的战争,最终和谐收场,两家人甚至成了亲人。
无论是谁先爱上他的毒舌幽默,还是轻轻摇晃的淡淡忧伤,或者是弟之夫的轻松日常,都掩盖不了一个悲伤的事实,那就是,他们共同深爱的那个人走了。
深爱的一个人提前离开了,剩下的一个人该怎么办?
他该与先走那个人的亲人怎么相处?
也许你会为深爱的那个人一辈子守身如玉,守着对他的爱过完此生。
或许你会开启下一段人生,躺在另一个深爱的人的怀里。
但是你与深爱的他的亲人怎么相处?
是随着深爱之人的离开,就此和他们彻底远离,还是替他守着他的家人,为他承担本该他承担的责任?
或者是只做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偶尔问候,并不过度深入彼此的生活?
爱人离去后,与爱人的家人如何相处,就算是在异性恋里,也很敏感,比如大热的大江大河里,萍萍去世后,东宝和岳父岳母,仿佛怎么处都不合适。
依然当他们的女婿吧,但是人家的女儿都走了,好像也不合适。
一直守着萍萍的回忆孤独终老,仿佛对他有些残忍。
怎么办?
仿佛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圆满的命题。
谁先爱上他的过于偶像剧,轻轻摇号过于浪漫,弟之夫又过于理想悬浮,都没有给出一个很现实的答案。
但是亲爱的房客给出了,它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很现实很真实的可能,同性伴侣去世后,原来可以这样,和他最爱的父母和解,让他们接纳自己,接纳他们的爱情,收养他最爱的孩子,替他好好照顾他,虽然影片中最终健一因为各种原因,并没能好好照顾小宇。
影片除了给出如此现实如此赤裸裸的一种可能之外,在平平淡淡中,还始终有悬念勾着我们。
前面一段,为什么健一会坐牢,由此开启回忆,到底为什么?
我们带着问题进入,却发现更多问题,健一和阿姨是什么关系?
和小宇是什么关系?
小宇的爸爸是怎么去世的?
渐渐地,我们明白了,哦,原来是阿姨去世了,而且怀疑是健一杀的。
由此产生了更大的疑惑,明明健一对阿姨那么好,为什么?
他真的是贪图阿姨家的房产和钱财?
他真的是为了抢房子才收养小宇的吗?
他明明对小宇也那么好……慢慢地,我们发现,原来药是健一从炮友那里买的,是小宇不小心给阿姨吃了药,健一是不想人小宇责怪自己。
一个个现实问题跑过来,血淋淋地摆到我们面前。
伴侣去世后,该不该照顾他的家庭?
该不该替他守寡?
欲望来的时候可以去约炮发泄吗?
伴侣的母亲如果求自己让她安乐死自己该怎么办?
多么残忍,又多么现实,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面对的啊!
比如哥哥离开后,唐鹤德该怎么过?
他可以再恋爱吗?
可以约吗?
他也是正常人啊,也要活下去啊,如果他再恋爱了再约炮了,就是对哥哥的背叛吗?
难道在天国的哥哥,不希望他最爱的人幸福地活着吗?
健一把对爱人的思念,谱成一首歌,就像谁先爱上他里阿杰完成宋正远的那场演出一样,只是这首歌,是和他最爱的孩子一起完成的。
虽然爱人已经离开了,可是爱人的家人,也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家人。
同性片去同性化,关注人类共通的情感,才是真正的自信!
真正属于全人类的影片,而不只是同性群体内的狂欢!
我是同,但我一直都不希望别人把我当成同看待,我就是普通人,我的能力我的性格我的人品,希望去同性化,除了我爱的人是男人外,我的一切七情六欲,和所有人类都是相同的!
就好像这部片子一样,不管你是同还是异性恋,爱人去世后,一样要面临与对方家庭的相处。
同志哥哥去世后,小叔子和哥夫这场战争,只不过是因为不理解不相信,以为陌生人就是图谋不轨。
可是你真的用心了解了吗?
自己天天在外面闯祸,让家里人擦屁股,人家却在家替你照看家庭,你有什么怀疑的?
久病床前无孝子,再好的亲儿子都不一定有健一做得这么好,我相信,再不讲理的人都会动容。
当然了,影片确实叙事有些弱,剪辑有点点乱,孩子不知道的情况下喂奶奶吃药健一顶包啥的也过于狗血,可是真的已经很棒了,比之前很期待的两部都要好太多了。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过于刻意。
还有那什么你的灵魂是爱做的,太过做作。
而亲爱的访客,不管是悬念的设置,还是现实社会意义,都要完整的多。
两星半。剧作比较浅薄和单边,悬疑线是投机的处理方式,看似解决了叙事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人物本身的问题,这个故事的格局很大,现在却往小了写,林健一照顾王立维一家是献身的沉沦,那掩饰小宇的过错就是献心的救赎,这里面应该有一个人物主动选择的变化,但没有突出,健一的角色从对白到前史的设计都十分单薄,是莫子仪的表演加了很大的分数,不然这个角色就如同台湾偶像剧里那些懵懂的女主角一样,拥有不知从何而来的执念,用王心凌和陈乔恩都可以完成这个角色。陈淑芳就更好了,第一场戏就展现了影后的实力,领养的两场戏更是华彩,她的角色更加片面,也是因为有她的表演才得以相对立体。悬疑的谜点置于她身心,但不解在她身心,这是最大的薄弱。
最失败的地方是:完全与感情无关,没有任何视听服务于此,没有表现亲爱的,也没有表现房客,一部电影被拍成了电影简介,概要一样的情与法剧情冲突如同摆拍。
好看,娓娓道来的故事,非常细腻的感情,男主让人心疼(他真的好爱哭),小男孩好懂事,台湾人都好温柔啊啊啊,就算是检察官也好温柔,一心想要弄清事情的真相,而不是因为偏见和歧视就马上定罪,真好啊。
就..男主挺帅的。
沒有很喜歡鄭有傑的編導。但莫子儀和陳淑芳演技實在強大!!!
很安静的电影,很跌宕的故事。有山有海有钢琴。观影过程中是完全走进电影里了的,出场后才逐渐对故事细节产生疑惑。关于同妻的部分希望能有更多的细节。白润音的厌世脸好到位。莫子仪真不错。
3.5/情感克制得宜,男主角演技收放精準,懸疑抽絲的手法讓人舒服,缺點就是電視感稍重,以及太過講清楚每件事原委,少了點留白。
被開始的氣氛誤導,以為會是個奇情驚悚故事,但過了中段以後懸疑感消失殆盡,拖拖拉拉又再度還原成同志愛的電影。完全浪費了前面神秘的鋪墊。
導演好、劇本好、演員更好,從懸疑漸趨溫情與感傷,雖然中段的來回反覆拖累節奏,但是人物情感之間的幽微巧妙,讓故事結尾充滿希望。
台湾出太多大同小异同志片,很有审美疲劳
同志苦情戏,哭出个影帝
一般般
真惨啊
什么时候这个题材不再有同婚男啊?小孩给人感觉蛮好的
跳出爱情和自我认同的LGBT主题,聚焦社会偏见和伴侣家庭关系,有点想法滴。剧情在家长里短里走出了一点小悬疑路线,虽然这个谋杀案惊悚不过两分钟~~~倒还是解了一些家庭伦理题材的腻,台湾同志题材电影在华语片算独树一帜了,基本无对手。
同性题材逃不出异性恋模式了吗?!俗气又刻板!
真让人火大的电影
压抑,心中有股咽不下去的感觉
我一直期待tw的彩虹电影在同婚合法和〈谁先爱上他的〉之后的突破可惜没有 同样的制式再来一次无法被完全感动了/至少比〈刻在〉好很多倍吧/ 莫子仪的形象和气质总让我想象成井柏然
除了有一點點瑕疵(生活不能自理的阿嬤真的能接受男性的陪護嗎,陪護的過程其實也是我很關注的,情節裡沒有具體的描述,但也是很實際的問題),把拔二號是一個很真實的個體,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情節也把他為何變得逆來順受都講清楚了,還有調查過程中的歧視和偏見也儘量坦白誠懇,很喜歡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