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拉·奈特利还是美。
在整个二战格局之下,战争后的人们如何重拾生活?
如何治疗心理创伤?
(失去亲人、家园被摧毁)如何面对和处理敌国之间的仇恨?
这3个问题牵涉到无数人的伤痛和命运,很难回答。
不存在一种普世的能够让人接受的答案。
如果电影仅仅从一个家庭来讲,只讲个例而不谈众生,以小见大的话,可能评价会更高一些。
可这部电影开场是一个宏观视角,镜头注目到了经过轰炸后满目疮痍的城市,在废墟里茫然而悲伤的许多人,这给人一种心理预期,这是一个宏观的、大格局的电影。
本来,对于二战这一史实来说,人们对它的印象就是大的,它也确实是大的。
因此,当电影讲述的视角和情节逐渐窄化,走向一个家庭的故事,还是女主人出轨男小三的故事,甚至还出现了露骨的做爱场面,观众难免会失望。
在二战背景下,这一个家庭的故事也太绮丽和猎奇了一点。
但我看下来,发现电影里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呈现了几种面对悲伤的方法。
女主的家庭在战争里失去了儿子,而德国人的家庭失去了妻子。
女主因儿子的去世而仇恨德国和德国人,儿子的去世给了她太深的打击,这悲伤快把她击溃,她装作坚强,实际非常需要帮助,非常需要跟人诉说她的负担和悲伤。
这一个可帮助她的人,应该是她的丈夫。
可她的丈夫忙于工作,一脸冷淡,女主期待与丈夫重建家庭的和睦与亲密,却眼见着丈夫一切如常,冷淡疏离,似乎根本没有因儿子去世而受到任何影响,女主心里埋怨丈夫,也因为丈夫的冷淡而不能说出内心的悲伤。
丈夫比妻子更接受儿子的去世,因为儿子的去世而不想其他家庭和他一般经历失去至亲之痛,对敌人充满关怀和体谅。
而德国人接受了妻子的去世,并保持对妻子的怀念,他应对悲伤的方式就是再给这个家找一个女主人。
女主和他的妻子应该是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的,女主也不完全是替代品,德国人也喜欢女主,只是我的观感是,德国人一系列的行为,想让她成为女主人的动机多过于喜欢。
女主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终于她能够释放自己的悲伤,让自己接受儿子去世的事实,德国人及时地在她最脆弱的时候,出现在她身旁。
女主与德国人的热恋有悲伤的影子。
当丈夫终于肯说出自己的心声时,女主还是选择回到丈夫身边。
女主还是爱丈夫的。
只是之前儿子的去世、悲伤阻隔在他们之间,现在一切解开了。
德国人的妻子终究不是女主的位置,于是她回来了。
是悲伤以及脆弱令她走向德国人。
如果女主跟着德国人走了,实际她就多多少少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主体性,她将一直生活在战争的余波里,她会待在德国人妻子这一位置。
到女主回来的时候,这一个家庭找到了面对悲伤、应对战争仇恨的方式,他们渡过了悲伤。
可是,这只是一个家庭的经历而已。
最后,强调凯拉·奈特利……美!
1.故事背景二战创伤,战争没有赢家,但有正义,亲人的猝然离世,打击是颠覆性的2.为什么要继续留德国父女知道自己只是过客,又或者是征服者的狂妄,但征服一个国家和别的事不一样男主内心负责,但不笨3.卷烟和雪茄两种男人,影片精巧之处,男主的烟盒只能放卷烟,女主送的4.烟盒里的照片没有女主貌合神离,确实没有,但烟盒是女主送的,说两遍5.女主的闺蜜负责任的家庭捍卫者,好女人,处处维护自己的丈夫6.德国人为什么得到了证明男主赎罪,一种折中,或者…7.…
故事发生在二战之后的德国,凯拉·奈特莉(代表作《胡桃夹子和四个王国》2018)以及杰森·克拉克在其中扮演一对失去了儿子的英国夫妻。
在英国军队重建汉堡期间,他们接管了一位富有的德国鳏夫的家,该角色由“E大”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代表作《泰山归来:险战丛林》2016)出演。
影片带来了令人惊讶的结局,是一个关于爱和失去的故事。
当然其中还包括在战争结束之前和之后,双方的的冲突以及种族偏见。
《余波》讲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三角恋爱情故事,融合了柔情和苦闷,但同时又是一部信息量颇大、发人深省的历史片。
《余波》原著小说出自于毛姆文学奖得主瑞迪安·布鲁克,小说描写了战争结束后英国人和德国人的生活状态,以此来反映战争对人们的影响。
这是一个特殊的视角:大震已过,余波不断,胜利者艰难的统治着一个破败的新世界,失败者还在负隅顽抗,人们无法因为战争的结束而欢欣鼓舞,因为战争中造成的伤害还在蔓延。
因为对小说的钟爱,我点开了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The Aftermath》(中文名:《余波》)。
故事从女主瑞秋(凯拉·奈特莉饰)开始。
二战结束后,瑞秋从英国到德国汉堡与丈夫路易斯(杰森·克拉克饰)团聚,缓缓行驶的火车上,英国人和德国人隔着一条过道,人们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握手言欢。
汉堡车站上,获胜的英国人们正在亲吻和拥抱,脸上洋溢着久别重逢的喜悦。
当瑞秋和路易斯乘车来到城市里,眼前变成了另一幅景象,被战争摧毁的城市好像一个巨大的露天垃圾场,道路两旁堆满了砖块和砂砾,德国人们面无表情的看着英国人的车子从面前经过,妇女们怀着一丝侥幸在废墟中搜寻亲人的尸体。
出城之后,车子穿过白雪覆盖的森林,停在了一座气派的庄园里。
这座庄园的主人,是才华斐然的德国建筑师鲁伯特(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饰),根据战争条例,战败国的居民必须搬到安置营居住,房子移交给英国军官,也就是路易斯代管。
对此,鲁伯特表现出惊人的理智和风度,他深知德国人在战争中的罪行,也深知个人意志在战争中毫无意义,所以他并不抵触英国军官接管他的房子,他甚至在路易斯一家到来之前,整理好自己的容装,反复练习英语,他要保持绅士的尊严和风度,即便是面对敌人,即便是他就要告别这优渥的生活,和女儿搬去安置营。
第二天,路易斯照常去街上巡逻,安置营里的德国人处境惨淡,其中还混迹着不接受失败的纳粹分子。
路易斯亲眼看到一个德国少年在和英国军人的冲突中,被无情的射杀,这位少年不到二十岁,胳膊上印有88的记号。
88在德语中是“希特勒万岁”的意思,88队是德国“狼人部队”的代号,这支部队几乎全部由纳粹后裔组成,成员大多是心智尚不成熟的少年。
面对着这种乱局,早已对战争和杀戮厌倦的路易斯,不忍心将鲁伯特和其女儿送去安置营,他决定让鲁伯特一家留下来,住在房子的顶层,瑞秋对此十分不满,但她无力改变丈夫的决定。
于是,在战争中彼此伤害过的英国人和德国人住在了同一屋檐下,故事就从这里展开。
起初,两家人的相处并不融洽,瑞秋对于鲁伯特一家态度冷淡,因为他的儿子死于德国人的轰炸,鲁伯特的女儿弗里达对瑞秋同样不够友好,因为她的妈妈,也就是鲁伯特的妻子死于英国人的轰炸。
在战争中,这种群体性的伤害其实与个人并无实质性的关系,但丧亲之痛还是让两家人有着深深的隔阂。
一天,瑞秋回到家里,客厅中传来了悦耳的钢琴声,她缓缓的走进房间,看见弗里达正在客厅里弹钢琴,瑞秋静静地听着,这琴声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
正在此时,鲁伯特进来带走了女儿,因为鲁伯特觉得自己和女儿的空间只是在房顶上,不该随便进入瑞秋和路易斯的空间,而瑞秋则表示:弗里达可以来这里弹钢琴,没有问题。
这是瑞秋第一次和鲁伯特的友好对话,在这次对话中,瑞秋体会到:鲁伯特一家不是敌人,他们和自己一样,是战争中的受害者。
另一边,瑞秋和丈夫路易斯的关系正在恶化,瑞秋始终对德国人心有芥蒂,她无法忘记自己的儿子死于德国人的轰炸,而路易斯作为这场战争的亲历者,他希望一切都尽快结束,而不是陷入悲痛的回忆。
看似恩爱的夫妻,实际上已经有了裂痕,这一切都没有逃过鲁伯特的眼睛。
一日,鲁伯特接受完英国军人的调查,回到家中,瑞秋独自在家,两人因为一幅画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争吵中,鲁伯特强吻了瑞秋,瑞秋始料不及。
从此,两个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剧情也从此处开始烂尾。
在鲁伯特和瑞秋二人暗送秋波的这段时间里,路易斯军务缠身,对一切都没有察觉,他甚至因为执行公务,要离开汉堡一段时间。
而身处出轨边缘的瑞秋,深知路易斯一旦离开,将会发生什么,她哭着央求路易斯留下来,或者带自己一起走,但路易斯没有答应。
路易斯走后,一天晚上,想念儿子的瑞秋来到客厅,很久都不碰钢琴的瑞秋弹奏了一曲德彪西的月光,弗里达被琴声吸引,来到客厅和瑞秋一起弹奏,瑞秋在弗里达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死去的儿子,如果儿子还活着,就该和弗里达一样的年龄。
于是,瑞秋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放声大哭(奈特莉在此处贡献了一段演技炸裂的哭戏),一直在瑞秋身后的鲁伯特走过来,紧紧地抱住了瑞秋,于是,两个在战争中丧失了亲人的人,在彼此的拥抱中得到了慰藉。
拥抱之后,两个人再也按捺不住心里的火焰,星星之火成了燎原之势,瑞秋在鲁伯特的身上重新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两个人旁若无人的谈起恋爱,甚至计划着一起离开汉堡。
路易斯回到汉堡之后,得知了妻子出轨的消息,而瑞秋也没有隐瞒出轨的事实。
路易斯作为一个男人,当然无法接受,两人大吵一架,在这次争吵中,一向克制的两个人尽情的宣泄了情绪,路易斯承认儿子死后,他有意疏远瑞秋,因为看到瑞秋就让他想到儿子的死,瑞秋也坦陈,她察觉到了路易斯的变化,她们再也无法回到从前。
最后,路易斯放走了鲁伯特和瑞秋,自己抱着儿子的衣服失声痛哭。
最终,就在瑞秋和鲁伯特准备踏上离开汉堡的火车时,瑞秋又改变了主意,她对鲁伯特说了一句:forgive me,然后一路小跑,回到了丈夫身边,丈夫也接纳了出轨的妻子,影片就在夫妻二人的拥抱中,happy ending。
原本丰满的小说,在改编成电影之后,就烂尾了,烂尾的原因主要在以下两点:第一,“余波”二字,清晰的表明影片的主题是想表现战后人们的心理状态,在影片前40分钟,两国平民之间的仇视,无处抒发的怨恨,德国人的地下组织等情节,都渲染的很好,但也许是因为时间限制,很多铺垫好的线索并没有展开,影片的后半部分完全将故事核心落脚在了婚外情上。
这就与主题偏离的太远了。
虽然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但它并不是能化解一切仇恨的良药,无论是瑞秋的丧子之痛,鲁伯特的丧妻之痛,或是他们二人对于战争的愤懑,都属于非常深沉郁结的情感,这种情感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浪漫的激情所化解。
尤其是瑞秋和鲁伯特在雪地里缠绵的那场戏,瑞秋说:我从未想到我还能如此开心。
这句话对于一个刚刚在战争中失去孩子的女人来讲,显然过于浅薄,因为一场爱情就能忘记丧子之痛,这并不符合一个正常女人的人设。
第二,鲁伯特是一个追求完美主义的德国绅士,前半场的铺垫,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鲁伯特的严谨、克制以及高贵的灵魂,这样一个人,要和一个有恩于他的英国军官的太太发生关系,他必定要经历过曲折的故事和复杂的心理斗争,但在影片中,一切都发生的太突然太轻易了,前半场的乔峰变成了后半场的段誉,人设完全崩塌。
总之,因为编剧的缘故,一个好好的题材就这样被浪费了。
当然,片子虽然烂尾,但并非一无是处。
本片最大的看点是女一瑞秋和男二鲁伯特的颜值和演技。
女主奈特莉长着一张极具辨识度的高级脸,以“英伦玫瑰”著称于欧美影坛,其演技也不必多说。
来自瑞典的男二扮演者亚历山大虽然没有多大名气,但他曾经被评为瑞典最性感的男子。
在本片中,他英俊高冷,风度翩翩,深邃的蓝眼睛带着谜一般的忧郁气质,在他的光彩之下,男一毫无主角光环。
因为这一对璧人,“婚外情”似乎也没有那么让人反感。
其实,但凡有过感情经历的人,应该或多或少都能明白:感情是一回事,道德是另一回事。
在生活里,我们必须恪守道德,因为越界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换言之,我们做了“好人”并不是因为我们真的是好人,而是因为我们怕惹上麻烦。
但艺术作品里的人物,没有这些担忧,他们自由潇洒,百无禁忌,可以勇敢地跨过禁区,走到我们无法轻易去到的地方。
与中规中矩的生活相比,我们更愿意在艺术作品里看到大胆的突破和跨越,越界的艺术人物,非但不惹人厌恶,反而招人喜欢,因为他们可以替我们去看禁区里的风景。
用一句恶俗的话来总结:瑞秋和鲁伯特满足了我们对于婚外情的一切幻想。
本片的第二个看点是场景与对白。
战后残败的城市,冰冷肃穆的欧洲森林,鲁伯特家的摆设,每一帧画面都带着高贵的哀伤,就像一个原本骄傲的王子,在经历了一场磨难之后,遍体鳞伤,但他并没有丧失自己美好的天性。
这也许正符合原作想要表达的主题:战争虽然残酷,但它决不能剥夺人类最美好的东西:爱与善良。
此外,影片通过人物对白,表现了原作者对于战争的一些观点:路易斯:你还派孩子们去帮你杀人。
战犯:当然,孩子是最棒的杀手。
他们不问问题,而且你们也不敢拿孩子怎么样。
路易斯:那你就错了。
我可杀过比这更小的。
战争开始的时候,在当官的插手之前,我见一个德国人就杀一个,因为我想让战争结束。
战犯:你也是杀人凶手。
你以为我们忘记了吗?
你就像个孩子,把眼睛遮起来就以为世界不存在了,但是我们不会忘记。
这是一段发人深省的对白,它告诉我们:战争,是一场连上帝都无法阻止的混乱,不要单纯到以为凭借着一两个人的力量就可以改变什么,在这场混乱中,你必须做出一个明确的选择,要么做一个懦弱的小人物,像老鼠一样躲进下水道里,努力生存到战争结束,鲁伯特代表了这条道路;要么义无反顾的参与到战争里去,无情厮杀,因为只有杀戮殆尽,才能终止战争,重启新生活,路易斯则代表了这条道路。
没有人能在战争中,既维护了道德和正义,还能手上不沾鲜血。
所以,如果大家看腻了血肉横飞的战争片,那就不妨看看这部烂尾的文艺片,不要追究情节和人物,就静静地观赏美丽的画面吧。
一开始电影就把强烈冲突的双方放置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让我平添多了几分的期待和兴奋~剧情开场是OK的,作为前段的铺垫也做得很好!
可突然间,剧情就在娜塔莉问了男主那里崩了!
之前埋下的许多亮点到最后都是烂尾了!
本来女主跟德国小女生之间的故事线就是很好的素材,却没有去展开!
非要把一段感情戏如此生硬的加进来,说好的男主对前妻的爱呢?
大轰炸才过去几个月哦!
所有反战的思考都在这里戛然而止,真的是非常可惜!
背景设在二战结束后的废墟上,老实说这个切入点很妙。
瑞秋是一位英国伦敦的家庭主妇,有一个10岁的儿子,丈夫是英军的一位上校军官。
不幸的是,1942年,在一次德军对伦敦的空中轰炸中10岁的儿子被炸死了。
从此,瑞秋和丈夫两个人都陷入了无限悲痛之中。
丈夫为了填满自己的因失去爱子的伤痛,报名来到了一片疮痍的德国汉堡,作为盟国战后过渡时期的负责人。
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也是一位有良知的现代军人;由己及人,因为自己在德军轰炸中失去了儿子,他也十分同情德国汉堡失去家园和亲人的德国人,并不因为自己是胜利的一方便傲慢无理。
尤其是在执行战后政策,在甄别战时参加希特勒军队、或者帮助希特勒战争的德国人时候,非常认真负责。
既然战争结束了,瑞秋就来到了德国汉堡,一来陪陪丈夫,二来也离开伦敦,消弭因爱子的死亡造成的心理创伤。
上校为了给妻子瑞秋安排一个舒适的住处,按照当时的政策,征用了一个建筑设计师的家——他并没有像其他盟军军官那样,把房屋的主人赶走——自己一家人独享房子。
而且让屋主——建筑设计师和他15岁的女儿一起住在家里。
只是让他们从主人卧室搬到楼顶的阁楼上去,把楼下的客厅、厨房、钢琴、起居室,和二楼的卧室让给他们。
瑞秋来了之后,觉得很别扭,一方面跟炸死儿子的德国人住在一个屋檐下很尴尬,另一方面屋主人进进出出、来来回回在自己面前晃到,一点也不方便。
一开始,瑞秋对屋主抱着仇人的仇恨,对他们不仅冷漠至极,而且根本不想搭理他们。
瑞秋一心想跟丈夫好好待一段时间,弥合因为失去儿子造成的内心创伤。
在瑞秋的内心深处,他对丈夫是内疚的,觉得全是自己的错,因为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儿子,所以才被德军炸死了。
上校是一个内敛的人,虽然是英国人确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实际上,他内心的疼比他妻子瑞秋还要深刻。
为了不让这种伤感表现出来,上校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让工作把内心填满。
每天回到家,出了吃饭睡觉,根本没有跟瑞秋真正的沟通过。
实际上,两个人的内心里已经结下了疙瘩。
不久,寂寞难耐、内心痛苦无处诉说的瑞秋,也开始同情建筑师屋主了。
因为这爷儿俩,在战争中也失去了他们最亲的人:建筑师失去了妻子,女儿失去了妈妈。
或者是同病相怜吧,或者是两个人压抑得都太久了,需要一次发泄,于是两个人上床了……相信导演想表达的是这样一种情绪:在巨大的悲伤的压榨下,人是多么脆弱啊!
比如瑞秋和建筑师,还有建筑师15岁的女儿;同时,人又是多么坚强啊,比如上校、建筑师的另一面,等等。
当然,也多少批评了英国的某些军人那种以胜利者自居,傲慢的小丑形象;向我们呈现了战争中人性的扭曲。
这电影拍的还可以看,但是如此别致的切入点,拍成现在这个样子,有点太不应该了,应该拍成经典才成啊!
查询Aftermath 的中文含义:后果、创伤,作为本片的片名,我觉得“创伤” 更加精确。
女主的儿子死了,一直无法从丧子之痛解脱出来的她和丈夫貌不合神也离,然后,她和丧妻的“房东”不出我意料地发展了一段短暂的婚外情,就在她向丈夫摊牌,表示两人再也无法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我以为这片子也就这样了,万恶的战争又毁掉了一个原本幸福家庭,但是也成就一段浪漫的跨国之恋,女主的悲痛和男房东的悲痛被万能的爱情补偿了。
然而,就在火车快要启动,其貌不扬但是后知后觉的丈夫抱着儿子破损的毛衣突然痛哭流涕,仿佛心有灵犀,女主幡然醒悟,她和男房东说bye-bye 。
只见那男房东的脸上也不见多少哀伤不舍的神色,也就小小地失望了一会吧,他轻快地跳上启动的火车,带着女儿走了。
而女主,则回到男房东的“家”,和经历了“失而复得”心灵洗礼的丈夫紧紧拥抱在一起。
亲情战胜了爱情,很让我意外,欧美的影片似乎不该如此亲情,可仔细想想,却又是情理之中,女主的伤、痛、怒甚至出轨,不都是因为丈夫一心忙于收拾他国的旧山河,丝毫没有流露出对她、对儿子有半分愧疚和心疼吗?
得知女主要走,丈夫哭得那个肝肠寸断,证明他对妻子和儿子其实感情是很深的,只是他不善于表达而已。
而女主的“创伤”需要的正是亲情慰藉而不是爱情的滋润,所以她,回头了,和丈夫破镜重圆。
即使有婚外情滚床单的片段,这片子也挺闷的,如果不是美联航的影片库实在找不到想看的片子,我才不会认认真真地把这片子看完呢。
好久没有这么满足的欣赏一部电影了,最近总是看一些半吊子电影,坚持着看完,然后想要昏睡一整天。
先说说电影的优点(其实也没找到缺点),真的画面和构图太美,尤其是开篇,轰炸后的汉堡 ,宏观的航拍...简直了...
画面和构图真的让人赏心悦目。
再来电影中的细节,和表演瑞秋下火车,先是见到同是一对恋人在热情拥吻
笑嘻嘻的看着这对恋人,走向自己的丈夫,一番寒暄问候, 以为两人也要拥吻,结果只是轻轻的抱了一下,亲下脸颊。
多么聪明的细节啊,避免了爱人久别见面就拥吻的俗套剧情,又不失看点,没有让剧情变得平淡无味,一点点的小用心,让观众的好感爆棚。
还有一处细节,女主跟闺蜜请求帮助,关于鲁伯特的“清洁”,精明的闺蜜调戏着反问,你有什么秘密吗?
女主,什么?
闺蜜,有些事发生了变化。
女主,哦,我做了新发型。
闺蜜,不对...嗯....好想还有其他的。
女主从容的思考了一下,说,是圣诞节,我一直很喜欢圣诞节,端起咖啡喝,偷瞄闺蜜。
闺蜜,really?我受不了, 身边没有孩子的圣诞节..我们知道女主的孩子在战争中死去了。
一波一波被闺蜜将军, 非常有趣,又能感受到撒谎者的紧张刺激,眼看就快接揭穿了,又故作优雅从容。
好在闺蜜还是放过了她,也许是闺蜜不想在为难,也许是闺蜜只是无心的调戏,并没有细思什么,但是这些对白细节的效果,观众真的很享受,毕竟其他电影的白开水对白真的让我很难受。
表演,不说女主,男主,小女孩的哭戏,真的是情绪很到位,自然,没有其它电影中那么看着演员硬挤不出眼泪的感觉,再来一些小小的可爱细节:
简直是个小戏精,瞪老爹,无视女主,不用一句台词,又幽默又可爱,6666....很怕这类题材会拍的像同类电影一样矫情做作,苦大仇深,台词思想中二,但是这部电影居然没有啊,多么多么的难得。
一些矛盾表现的干净利落,没有多余的尬聊台词去浓墨重彩的画蛇添足,简直太好了,没有刻意的去突出这个时代背景中的尖锐矛盾,而是把背景当作背景来讲故事,反而使得背景变得真实,更加让人不会排斥这个背景(我不知道为什么绿皮书分数那么高,可能很多人接受的了那种刻意刻意的展现,但是我接受不能),就像银翼杀手,背景永远是背景,作者讲述的是故事本身,而不是招摇炫耀自己构筑了这样的科幻世界,背景只是用来服务故事的,这叫做沉稳!
换做其他的作者,可能就会在电影里炫耀自己制造的未来科技而跑题了。
毕竟很多人想的都是,我特么建造了一个未来世界的构想,难道我要表现的不是未来科技而只是剧情故事?
电影看似平淡舒缓,几处争执却很波澜汹涌,爽快无比。
印象深刻的是,一是女主跟鲁伯特争执墙上的画,那特么以前挂着的是元首的画像!
鲁伯特一个劲的扔我们出去,扔我们出去,你早就求之不得了,很激烈过瘾的对白,舒服!
到位!
另一处是女主的出轨被丈夫揭穿,在舞会上一边起舞,一边聊着正题,表演到位,简直能感受到女主在这种环境下的无地自容,在舞会上失态吗?
还是强忍着不让自己崩溃?
结果却是女主爆发,说的男主无言以对,精彩。
再说一些加分的地方,人物价值观,让人舒服,每个人都很成熟懂事,我看片时心想,丫的路易斯留下鲁伯特和他的女儿,避免了他们被送去什么营地而离家失所,却被鲁伯特这样回报,这怎么能忍,会是怎样的结局?
两人决斗至少应该死一人吧?
但是....并没有,大家都很明事理,路易斯也护着小女孩,在她受到惊吓的时候,也并没有因为是仇人、叛徒的女儿就憎恨她。
每个人都是非分明,成熟懂事,没有中二,太好了。
最后,路易斯说出他的心结,并不是因为责怪瑞秋而疏远她,只是看见她,闻到她,听到她,就想感受到自己失去的孩子,无法承受这样的痛苦才不经意疏远了瑞秋。
一切误会烟消云散,瑞秋从拾对丈夫的好感,happy ending。
一部美丽的电影,值得细细欣赏品味的电影,看完之后让人神清气爽,真的这样的电影越来越少了,请好好珍惜。
其实前半段,一直到英军总部门前的骚乱,真是不错的。
稀缺的反映二战余绪的片子。
试图向被占领的德国平民表达同情和尊重的英国军官,他因为丧子之痛而痛恨所有德国人的妻子,没有积极抵抗亦无大恶苟且活过战争并努力忘记过去回归常态的德国建筑师,以及他仇恨一切外国占领军并与残余的希特勒少年团来往的女儿,重重矛盾,有足够的细腻复杂和真实感。
但是解决这些矛盾就靠孤男寡女的荷尔蒙冲动?
女主在投向德国建筑师怀抱的时候有没有同时对战败国平民的境遇有所同情?
男主在外反复体会来自普通德国人的仇恨,在内面临妻子与德国人出轨后,对自己试图善待德国平民的立场有没有怀疑和幻灭?
后半段的解决实在太潦草了,辜负了前半段的开局。
另,贝多芬真是德国文化软实力的担当啊,以占领军军官与被征用的民房内的平民纠葛为主线的二战片好像都要弹弹钢琴?
可以和海的沉默对照看。
又另,终于充分理解了为何过去和懂中文的德国朋友聊天结束说88把他吓到了,原来88在德国语境中真是heil hitler的隐语啊(字母表第八个字母)。
1. 影片设计很美。
2. 内容上完全不同于二战其他影片,本片崇善!
3. 几个片段不好:一是男主初次亲吻女主,没有逻辑,似乎只是纯粹的动物本能;二是男女主角亲密发展的过程太少;三是男主女儿完全接受女主的细节太少;四是结尾太俗套,无法理解Lewis的大度!
4. 背景音乐非常优雅动听,引人遐想;特别是男女主角床戏那段的钢琴音乐(the Attic)唯美无比。
Martin Phipps专为此电影创作了一个专辑。
The Aftermath
编剧简单粗暴,心理刻画非常之苍白。比之《柏林的女人》差远了,可惜了美人。
妈呀……这是有多烂俗……剧情从一半开始就废了……日子要是过不下去建议还是跑为上策,可惜了好配乐好服化道
给男二
我竟然为一个男人流泪了……其实我也能理解女主为什么出轨,女人是情感动物,受到丈夫的漠视,又没什么朋友,是要寻找温暖,刚好碰到了同样受伤的帅气房主。可是想想,女主还是自私了些,格局也小了些,不能设身处地理解她丈夫,只顾着自己伤春悲秋,感叹!她丈夫是个多好的人啊
感情就是玄学谁也无解 战争会让它更直接 会记得小木屋
就真的同意评论里的一条,探讨的战后共存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国内出轨什么玩意儿
不知所云!
女主太婊了吧。剧情傻逼。瑞典男讲德语还是生硬了一些。唯一可取的就是画面和质感了。
大愛,用光講究,別有質感,完全是喜歡的畫面和節奏!丈夫有紳士的魅力,情人有情感的魅力。都是極好的模板
谷阿莫
喜欢这调调的电影,女主出轨房东很正常,那么又帅又会撩的男人~~片尾回归丈夫也挺好,
男主越看越帅
无聊
人性就是如此脆弱与复杂。Watched on the flight from Nadi to Auckland on 4, Aug. 2019.
演技相當好
再让这帮人拍下去怕是要直接说战胜了纳粹德国我们很抱歉了,而且这战争创伤还真是深重啊,帅哥来两发就能治愈八成。上个世纪那些真的经历过战争的人拍出来的电影倒不是这样的。斯卡斯加德一家要能拍个北欧神话就好了。
除了床戏和美,我其实不知道电影都演了啥。。。
本子很一般,感觉被预告片骗了。搞了半天就是狗血言情戏码嘛,而且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颇有种硬是不想戳破不好好讲故事的感觉。但是!整个片子太欲了,拍的挺美的,服装家居音乐甚至Steinway都深得我心。再次证明Alexander Skarsgård就是个行走的春药,各种暗潮涌动,谁抵挡得了那些小眼神嘛…三个演员说实话演的都很好,实在有些可惜了。
2019.9.24 飞机片。过于养眼 以至于剧情不在意了…… (喂这不是big little lies里的家暴男么窒息… 过帅了…
浪费演员颜值,历史背景,人物设置的奇怪片子,编剧琼瑶看多了?